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下列小題。
①表是一根直立于平地上的杆子,古人用来测量日影长短。古人何以学会了立表测影?原因就在于人们对自己身影的了解。由于古人最早认识的日影只能是自己的身影,因此最原始的测影工具也就是人体自身。然而,长期以人身测影既不现实,也不准确。于是古人为解决他们在空间与时间上所遇到的麻烦,就必须创造出一种足以替代人体测影的天文仪具,这便是表。
②正是由于原始的表为模仿人体测影而出现,所以支撑人体直立而完成测影的股骨之名便被自然地移用作为表的名称。《周髀算经》说:“周髀长八尺。髀者,股也。髀者,表也。”很明显,原始的表名“髀”,而髀的本义正是人的股骨。由于先民测影历史悠久,这种以髀股作为表的创造,至迟在公元前第四千纪的中叶就完成了。
③传统的表的高度被规定为八尺,刚好相当于人的身长,这同样显示了早期人体测影的遗俗。古人立表必先校正表的垂直,这使他们逐渐认识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并以直立的表取于人的髀股而名“股”,晷之长名“勾”,完成了对勾股定理的证明。这体现了天文学对数学的促进。
④表的另一个更常使用的名称叫“臬”。由于时空的规划必须依靠立表建准,而时空制度的完善又是一切人文制度赖以建立的基础,于是作为表杆的臬与作为度尺的圭彼此结合的“圭臬”也就具有了标准和准则的意义。东周时期,人们普遍将表称为“祖臬”,已将圭臬视为建立时空体系、人文制度及人伦道德的法则。从天人关系发展出的道德观念以诚信为本,这种认识源于天时具有的不期而至且恒久不变的特点,所以古人将时间视为诚信的象征,用以测度时间的表与圭也都被赋予了诚信的意义。古代盟誓将盟辞书于石圭,也是借圭所具有的诚信内涵体现盟誓见信的宗旨。这种文化观念与圭表致日的密切关系充分反映了天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
⑤表还有一个更富政治意义的名称——“中”。“中”本为立表测影与建旗取中的会意字,这些活动可引申出“中”所具有的中正与中央的双重内涵。立表首先要保持表的垂直,这意味着表处于一种不向东、西、南、北任何一方倾倚的中正状态,这使“中”具有了中正的含义。立表建旗而聚众,表的位置处于四方的中央,这使“中”又具有了中央的含义。从这一含义发展出的居中而治的政治传统,要求统治者必须找到天地的中央,那里是建立王廷的理想之所。而天地之中的求测,需要用圭表来完成。先民的测影实践使他们逐渐懂得,夏至之日以八尺之表测影,当正午时刻的影长为一尺五寸,这个地点便是天地的中央。商周两代,人们在嵩山测得了这个影长,并以此作为天地之中,创造出中域、中土、中原、中国等重要的政治地理概念。而由此发展出“中华”的思想,最终成为我们民族和国家的名称,同样留有天文立表活动影响的深刻印迹。
⑥圭是我国最古老的天文仪具,古人以其观天地阴阳之体,正位辨方,定时考闰,并由此发展出一系列作为中国文化核心内涵的人文传统。它不仅是天文建时所奉之准则,更是经纬人文制度之准绳。中国天文学作为传统文化之源,于此可见一斑。
(摘编自冯时《圭表的创制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小题1】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是古人用来测量日影长短的直立于平地上的杆子,是古人为解决人身测影在空间与时间上所遇到的问题而创造出的天文仪具。
B.原始的表被命名为“髀”、传统的表的高度被规定为刚好相当于人的身长八尺,这些都显示了早期人们运用人体来测影的遗俗。
C.勾股定理中的“勾”本义指晷之长,“股”本义指人的髀股。古人在校正表的垂直活动中逐渐认识到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D.“中”有中正的含义,由此创造出中域、中土、中原、中国等政治地理概念,并发展出“中华”的思想,成为我们民族和国家的名称。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人最早认识的日影是自己的身影,最原始的测量日影的工具是人体自身,正因为这些原因,古人学会了立表测影。
B.文中引用《周髀算经》对“髀”的解释,目的是说明原始的表是模仿人体测影而出现的,以人体测影的历史非常悠久。
C.古人盟誓将盟辞书写于石圭,这是因为用来测度时间的圭被赋予了诚信的意义,这又和古人将时间视为诚信的象征有关。
D.商周两代,人们把嵩山认为天地之中,这是当时的人们运用圭表在夏至之日测试嵩山正午时刻的影长而得出的结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期以人身测影既不现实,也不准确,于是替代人体测影的表应运而生,这说明,满足人们现实活动的需要有可能催生某种发明创造。
B.“圭臬”引申为标准和准则,这一引申义很早就已出现,如东周时期的人们已将圭臬看作建立时空体系、人文制度及人伦道德的法则。
C.在我国古代,完成对勾股定理的证明、订立盟誓、求测天地之中等活动都带有天文活动的痕迹,因为这些活动中都可见到“表”的身影。
D.作为我国最古老的天文仪具,表不仅推动了我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而且还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对我国文明历史的发展作用巨大。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6-06 12:05: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铁血柔情林觉民

萧萧

林觉民字意洞,号天外生。从小便被父亲过继给了他的叔父林孝颖。叔父对林觉民寄予厚望,希望他可以在仕途上达到自己无法企及的人生高度,为林家光宗耀祖。林觉民 13 岁那年,望子成龙的林孝颖把他送去参加科举童子试,厌恶科举的叛逆少年林觉民进了考场,竟在试卷上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七个字后便转身大步离开了。

男儿有志不在年高。青涩年纪的林觉民早早就立下了“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的志向,大量阅读进步书刊,还给自己取了“抖飞”、“天外生”的号,从字义上可以看出,林觉民渴望做展翅高飞、打拼出一方天地的热血男儿。林孝颖看着爱子从懵懂少年成长为进步青年,不免喜忧参半,甚至可以说忧大于喜。他担心儿子在这条路上走得太决绝,更担心有朝一日白发人送黑发人……当这样的担心越来越多的时候,他做出了一个决定——让林觉民娶妻成家。

1905 年,18 岁的林觉民迎娶了比他小一岁的陈意映。陈意映出身名门,不仅知书达理,还通晓文墨。林觉民与陈意映可谓“一见钟情,爱由心生”,当时,他们的家非常清贫,只有一张床、一张桌和两把椅子。但是陈意映并不在意,有林觉民这样英俊潇洒、才志冲天的男子做夫君,她心满意足。

1907 年,林觉民与陈意映婚后仅两年,甜蜜的日子刚开个头,但为了实现革命理想,他毅然前往日本自费留学去了。林觉民到日本后不久,就加入了同盟会。林觉民对远离陈意映一直心怀歉意。留学日本后,他曾写有一篇记录两人缱绻情感生活的文章《原爱》,文中写道:“吾妻性癖好尚,与君绝同,天真浪漫真女子也。”从中可以看到林觉民对妻子的怜爱之情。

1911 年春天,当林觉民以学校正在放樱花假为名,风尘仆仆从日本归来时,陈意映又惊又喜。关于丈夫此行的目的,陈意映是后来才知道的——当时黄兴在香港筹划广州起义,对林觉民委以重任。那些日子,林觉民异常忙碌,根本不能如陈意映所期望的那样朝夕相对。陈意映虽有不悦,可是并无怨言。对她来说,有理想有追求的林觉民才是她最爱的丈夫。

革命起义需要武器弹药,没有财政补贴,如何是好?林觉民就在西禅寺召集人马自己动手制造炸药。炸药准备妥当的时候,运输又成了一个严重的问题。林觉民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把炸药装进棺材,然后找一个女人装成寡妇护送棺材去香港。林觉民本想要自己的妻子来完成这一任务,可是当时陈意映已怀着他们的第二个孩子,无法成行。1911 年 4 月的一天,林觉民对妻子说:“我去趟香港就回来。”陈意映料想不到,这一次的分离竟成永别。

广州起义的前三天,即 1911 年 4 月 24 日深夜,万籁俱寂。在临近江边的一栋小楼里,林觉民想到尚未成功的革命,想到家中牵挂自己的妻儿和父亲,眼泪突然落了下来——他不是贪生怕死之人,但是他有太多的不舍和难过,于是提笔在两块方巾上写下了著名的《禀父书》和《与妻书》。林觉民写写停停,伤情处,曾几次“不能竟书而欲搁笔”,方巾上的字眼见越来越小,都小到蝇头了,林觉民还是不想停下来,他满腔的爱此时已浓稠到了极点。那一刻,林觉民非常希望手里的方巾大得没边儿,让他能够淋漓尽致地向陈意映表达他绵延不绝的爱。24 岁的林觉民在月光下辗转难眠,不知不觉写到天已破晓,他把方巾折叠包好交给朋友,郑重嘱托道:“我死,幸为转达。”

广州起义失败后,两广总督张鸣岐与水师提督李准会审林觉民,惊见一个剪了短发的美少年“侃侃而谈,畅论世界大势”并表示“只要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能使国家安强,则吾死瞑目矣”,这个美少年就是林觉民。林觉民说到痛处,难以遏制激动的情绪,把身上的镣铐挥得哐哐作响。李准被打动了,命人把镣铐解开,允以纸笔。在林觉民口含血痰却含而不吐之时,李准更是亲手拿了痰钵,走到他身边。两广总督张鸣岐亦很动容,他曾发出这样的感叹:“惜哉!林觉民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真算得上奇男子。”当时有人劝总督大人为国留才,而张鸣岐认为这种英雄人物万不可留给革命党,遂下令处死。死亡来临时,林觉民面容平静,甚至没有多眨一下眼睛,“吾辈此举,事必败,身必死,然吾辈身死之日距光复期必不远矣”。他用坚定的信念为革命殉情,豪气干云。

(选自《名人传记》,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够?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摘自林觉民《与妻书》)

②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摘自孙中山《<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本文通过对林觉民革命经历及情感生活的叙述,把一个铁血柔情、豪气干云的革命英雄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
B.为了让林觉民能仕途腾达、光宗耀祖,林孝颖送子参加科举考试,并给儿子迎娶了满意的妻子,这足见其爱子之心。
C.林觉民婚后两年便加入同盟会,随后远赴日本寻找革命真理,这期间,他未忘心爱的妻子,写文章思念赞美妻子。
D.起义前夕,林觉民彻夜未眠,在方巾上写下给父亲和妻子的信,并准备以此作为临上战场前与亲人的诀别之言。
E.本文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行文详略得当,感情饱满,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学性。
【小题2】林觉民为什么被称为“铁血”男儿?请联系全文,分点回答。
【小题3】最后一段写林觉民受审就义的情景,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4】有人认为,林觉民以微弱的力量对抗清政府,不仅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和家人的幸福,也没给天下人带来福利。他的牺牲,意义不大,死不足惜。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文章和相关链接,谈谈你的观点及理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想起苏州
胡跃先
想起苏州就想起江南的烟雨红颜,江南的杏花春雨,江南的小花伞。苏州的婉约细腻大抵就在那一城一水,一花一叶了,是的,苏州的城是梦幻迷离的,天下园林在江南,江南园林在苏州,可见她的风姿绰约。拙政园的大气,留园的小巧玲珑都好似一幅幅醉人的写意画,那画上有桃红柳绿,有燕子来时月满西楼,也有吴山点点愁。那一扇扇古老的门楼里都是一个个散发着幽香的故事,那故事里有动人的歌谣和图画。
想起苏州就想起唐伯虎,想起唐伯虎就想起他的桃花庵,想起桃花庵就想起他的《桃花庵歌》和《落花诗》。在月夜孤凄的夜晚,在红消香断的白天,吴门四才子和吴中四杰的唐伯虎踏歌而来——“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这是唐伯虎的潇洒。 
“别人笑我忒风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唐伯虎又是痴迷的——“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醉半醒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再看他的《落花诗》,我们就会有一个惊人的发现——“花落花开总属春,开时休羡落休嗔。好知青草骷髅冢,就是红楼掩面人。衰老形骸无昔日,凋零草木有荣时。和诗三十愁千万,肠断春风谁得知?”这是不是与曹雪芹的《葬花吟》有些相似呢?是的,简直与林黛玉一个口吻,一样的哀怜。再看林黛玉也是出生在苏州,也许就是拙政园或留园的大家闺秀,10岁以前她就在那里吟诗绘画做女红。那青砖黛瓦,绿树红墙,还有那一溪的桃花,成就了她一生的聪明,也注定了她的冰肌玉骨。她是一个美丽而才华横溢的女子,可惜多愁善感,寿年不终,早早地夭折了,带走的是红楼的遗恨,带不走的是苏州的雨,苏州的风,苏州的春花秋月,苏州的小桥流水。我们在记住黛玉的同时,也记住了苏州这座美丽的城市。是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你难道不认为林黛玉的冰雪聪明和她的兰香蕙质不就是这座城市的代名词吗?黛玉姑娘手中的那把小花伞又传过了百年,那三月的雨仍是那样多情和柔软。我是二十年前去的,在苏州我看到了最美的风景,最美的女人。就在虎丘山下,我邂逅了秋香,她和唐伯虎款款而来,他们在雨中相遇,共用一把小花伞,深情一顾,情动千年。他们习字作诗,绘画绣花,不染尘埃,不求闻达,心无旁骛,只在山林。虽然在我是梦的幻影,然而,我思故我在。我见到的游人,以及那一个个红男绿女难道不是秋香和唐伯虎吗?你看他们多么相爱,多么风流袅娜。
苏州既是柔软的也是锋利的。
两千多年前兵学大师孙武在这里操练兵马,威震三军。吴王的美人不听招呼,他挥刀砍下她们的头颅,从而一呼百应,苏州从此寒光无比。天幕血红,孙武带领吴国的军队南征北战,攻齐攻楚攻越,一路所向披靡,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从而成就了千秋兵学宝典《孙子兵法》。但是后来孙武还是归入五湖明月,和他的爱人一起在夕阳牧歌中静静地长眠。所以世界上的东西绚丽总是暂时的,唯有平淡才是永恒的。天心月满,人有几何?
如今已是六月,雨水渐多,江南的雨更是下个不停,想必苏州的雨也分外撩人,那拙政园的荷塘,那枫桥的绿水,以及那满街满巷的俏丽女子和他们手中的小花伞都牵动着我的情思。
【小题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看到唐伯虎既是潇酒的也是哀怜的两面,我们可以肯定人性都有两面性;苏州城也具有两面性,如拙政园大气,留园小巧玲珑。
B.散文开头概写苏州城的梦幻迷离,风姿绰约,并以拙政园和留园的特点引出散发着幽香的故事,以及那故事里的动人歌谣和图画。
C.散文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文中所写之景、之人,不在眼前的,乃是回忆,此为虚;结尾处如今已是六月,雨水渐多,江南的雨更是下个不停,写现在,此为实。
D.“归入五湖明月,和他的爱人一起在夕阳牧歌中静静地长眠”一句意味深长,“静静”是“平淡之意”,“长眠”是“永恒”之意,“五湖明月”既寓意平淡,又寓意永恒。
【小题2】这篇散文以“想起苏州”为中心谋篇布局,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小题3】文中“苏州既是柔软的也是锋利的”单独成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中的唐伯虎、林黛玉、孙武的形象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每小题3分)
马与龙的文化缘
龙是中国古人对自然界中的诸多动物和天象经过多元融合而创造的一种神物,其实质是先民对自然力的神化。经过不断的创造、演进和升华,龙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广义图腾、精神象征、文化标志、信仰载体和情感纽带。
在龙的诸多“模特”中,有马的身影。从形象上看,马头给龙头以取材参照。甲骨文中的某些“龙”字,头部窄长,就比较像马头。汉代王充《论衡·龙虚》篇,言“世俗画龙之像,马首蛇尾”。并由此推断,龙乃“马、蛇之类”。宋代罗愿《尔雅翼·释龙》称龙“头似驼”——驼头近似于马头。还有龙形似马形的说法。如《录异记·王宗郎》:“有群龙出水上,行入汉江,大者数丈,小者丈余,如五方之色,有如马、驴之形。”
在古人心目中,马具有龙性,龙和马可以相互变化。反映在古籍中,如《周礼·夏官·司马》:“马八尺以上为龙。”《山海经·图赞》:“马实龙精,爰出水类。”《全唐文·上龙马奏》:“有马生龙驹……身有鳞而不生毛。”柳宗元《龙马图赞》:“明皇时,灵昌郡得异马于河,其状龙鳞、虺尾……后帝西幸,马至咸阳西入渭水化为龙,泳游去,不知所终。”看来,形象上,马是把高扬的头颅、飘逸的身姿等贡献给了龙;内涵上,马是把刚毅、坚强、友好、善良、奔放、洒脱等品质贡献给了龙。
上世纪七十年代,内蒙赤峰市翁牛特旗赛沁塔拉村一农夫将自己发现的一件“宝物”送到翁牛特旗文化馆,后经中科院考古研究所专家实地考察和鉴定,确认该“宝物”为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玉龙”。作为中华文明起源和初步生成的见证物,这件玉龙的重要性非同小可。
那么,此玉龙造型以何物为取材对象呢?有专家根据玉龙“口闭吻长,鼻端前突,上翘起棱,端面截平,有并排鼻孔二”的特征,判断其取材于猪。另有专家则将其推断为“马龙”,或“马型原龙”。理由是:该龙头不是近似于猪头的三角形,而是近似于马头的长方形;该龙头上没有猪那样的大耳朵;该龙脖后颈与脊梁上有几占全身三分之一的飞掠而起的饰物,这饰物近似于马鬃而不是猪鬃。
我国先民饲养马是较晚的事,中国北方新石器遗址中普遍不见家马骨骼出土。红山文化遗址中常发现牛、羊、猪等家畜的骨骼和鹿、獐等兽骨,但一直未发现家马或野马的骨骼。1959年,考古工作者在青海的塔里他里哈遗址内发现畜圈,圈内有马的粪便,断代在公元前2200年左右,即距今约4400年。这是目前在我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先民养马的证据。看来,说距今5000年左右的红山文化赛沁塔拉玉龙的取材对象是马,缺乏考古发现的支持。
马与龙的文化缘,还体现在语言文字中。古代常用“龙驹”、“龙骧”称骏马。成语中有“车水马龙”、“龙神马壮”、“龙马精神”等。“龙马精神”这个成语,无论其表层意思还是其深层,都带着文化意味。对这一成语,一般辞典把“龙马”解释为“骏马”,说“龙马精神”就是像骏马一样的精神,喻指人体质强,魂魄健。我觉得,“龙马”应解释为“龙”和“马”。按我的考察,龙的精神是融合(兼容、包容、综合、化合之概称)、福生、谐天、奋进的精神,而其中的“奋进”和“福生”,就很适合马,尤其是骏马、千里马。这样,“龙马精神”就可以理解为龙的精神与马的精神的结合,就是以强健的姿态奋发进取,从而造福众生的精神。
【小题1】关于“马与龙的文化缘”,以下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龙的形象得之于诸多动物,其中就有马的身影。甲骨文中的某些“龙”字,头部窄长,就比较像马头,这说明,在一定程度上,龙头的造型参照了马头。
B.龙在其不断创造、演进和升华的过程中,既融入了马的头颅高扬、身姿飘逸的形象,也融入了马的刚毅、坚强、友好、善良、奔放、洒脱等品质。
C.马与龙的文化缘虽然悠久深厚,但若认为这种文化缘早在距今5000年左右的红山文化时代就已开始,则属无稽之谈,因为这样的见解缺乏考古发现的支持。
D.古代常用“龙驹”、“龙骧”称骏马,成语中有“车水马龙”、“龙神马壮”、“龙马精神”等,这些现象说明马与龙的文化缘已凝聚在中国语言文字中。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录异记·王宗郎》关于龙的描述“有群龙出水上……如五方之色,有如马、驴之形”中可以看出,我国古代有人认为龙与马形态相似。
B.柳宗元《龙马图赞》一文对马的生动描述,证明了马都具有龙性,龙和马都可以相互变化,而这正是我国古代人对马和龙的认知。
C.红山文化赛沁塔拉玉龙的造形特征是:口闭吻长;鼻端前突,上翘起棱,端面截平,有并排鼻孔二;方头,耳不大,后颈与脊梁似有飞掠鬃毛。
D.在青海的塔里他里哈遗址内发现的古代马粪遗迹,距今约4400年,是目前在我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先民养马的证据。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形象还是品格,龙都具有马的特征,但又不惟马的特征。或许正是这种兼容并蓄,才使得它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广义图腾、精神象征、文化标志、信仰载体和情感纽带。
B.赛沁塔拉玉龙的重要性之所以非同小可,并不是因为它的造型,而是因为它存在于红山文化时代,可作为红山文化是中华文明重要源头的见证物。
C.红山文化遗址一直未发现家马或野马的骨骼。正是由于当时的先民对马或野马的骨骼的特点很不了解,他们也就不太可能在造型艺术创作中取材于马。
D.与一般辞典的解释相比,把“龙马精神”理解为龙的精神与马的精神的结合,理解为以强健的姿态奋发进取从而造福众生的精神,显得更全面,内涵更丰富。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今年冬天不寒冷

蒋育亮

今年冬天,雪,飘飘扬扬地洒。旮旯屯的山峦、田野、河流、村庄,一片银装素裹。

村上人说,已经十几年没见过下这样的雪了。

宁静中,有“咯吱咯吱”的踏雪声响起。沉闷,滯拖,却有力,还能让人听出些许欢悦。

“五爷,溜达啊!”传来招呼声。

“这雪,罕见呢!瑞雪兆丰年哦!”五爷应答的声音,在雪地上蹦跶蹦跶地跳跃。

“五爷,不觉冷啊?”招呼声中溢出关切。

五爷搓搓冻红的双手,笑笑,一脸的暖和神态。

村人纳闷:五爷这是咋啦?

说起五爷,村上人都佩服得很。

十年前,张二婶家意外失火,一座木头房屋被烧了个精光。张二婶哭得死去活来,拉上儿子就要离村外出流浪。孤儿寡母的,想再建房子,那简直是登天摘月。

五爷站了出来。先是腾出自家半边房子,将孤儿寡母安顿好。之后,钻进自家林地,砍来木头,为张二婶重建房屋。一村人,硬是让五爷活活感动。出资的出资,献力的献力,不足两月,一座新屋就拔地而起。感动得张二婶拽着儿子,趴在地上硬生生地给五爷磕了三个响头。

还有五年前村长家跟张坨子争地界的事。明明是张坨子的地挨村长占进了好几米,镇上来调解时,村上却无人出来作证。镇上来的人说,村长占理,那几米地,归村长。病魔缠身躺倒在床的五爷,一骨碌爬了起来,找到镇上来的人辩理,还拿出了当年分地时的证据,弄得镇上来的人无话可说,那几米地,最终还是回到了张坨子手里。村长后来与五爷一见面,两只牛眼就鼓鼓地喷火,足足烧了五爷好几个月。

这样的事例,五爷还有很多……

村上人依稀记得,五爷被查出患绝症的那一年,是在村长家跟张坨子争地界的前一年。那年的冬天,出奇地冷。雪,飘飘扬扬地洒。旮旯屯的山峦、田野、河流、村庄,一片银装素裹。

五爷从医院回到家,牙齿冷得碰出“咔嚓咔嚓”的声音。家人在五爷的屋子,烧上两盆旺旺的炭火,五爷仍觉寒冷,躺在床上盖着两床厚被子。

从此,村上人都知道,五爷怕冷。

怕冷的五爷,一到冬天,几乎足不出户。

足不出户的五爷,却不孤独。村上的人,自觉不自觉地轮番着去陪他聊天。

村里村外,天南海北,无所不聊。唯一不聊的是村长。

五爷几次问起,村民都顾左右而言他,避而不谈。

但五爷还是断断续续听到,村长如何霸道,上面有人如何罩着他……

几天前,旮旯屯突然来了几个陌生人。

他们直接去了村长家。不久,村长便被他们簇拥着离开了旮旯屯。

接着,便有消息传出,村长被县上的纪委“双规”了。

同时被“双规”的,还有镇上的一名副镇长。

五爷和村上人不知道什么叫“双规”,只知道他们挨抓了。听说,他们串通一气,还搞了村里很多钱。

其实这些,五爷和村上人先前也听说过。就是只动雷不下雨,大家也习以为常了。

雪,飘飘扬扬地洒。旮旯屯的山峦、田野、河流、村庄,一片银装素裹。

五爷连续几天,在村中溜达。“咯吱咯吱”的踏雪声,不时在村中每个角落响起。

“五爷,不冷啊?”常有问候声飘来。

五爷笑笑,不语。望望满天飘洒的雪花,喃喃自语:“瑞雪兆丰年!”

村人纳闷,这五爷,啥时又不怕冷了啊?

几天后,伴随着满天飘洒的雪花,五爷气若游丝地说:“今年冬天不冷呢!”

说毕,头一偏,去了!

五爷最后的话,村上的人都觉得很奇怪。

(选自《红豆》2016年1期)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非常注重环境氛围的营造,“雪,飘飘扬扬地洒……一片银装素裹”营造了背景,有力烘托了人物形象。
B.文章构思精巧,采用补叙的叙述手法,为读者讲了五爷的故事,五爷的形象也在时空穿梭中显得更加立体。
C.文章语言简练朴实,句式长短结合,错落有致,人物对话的合理运用,使文章富有生活气息,更加真实。
D.文章善于运用夸张的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两只牛眼就鼓鼓地喷火”生动有力地突出村长的性格。
【小题2】为什么“说起五爷,村上人都佩服得很”?请简要分析。
【小题3】五爷明明因生病而“怕冷”,为什么他反而说“今年冬天不冷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历史上的东西南北中

李凭

在摆脱野蛮进入文明阶段后,中华各地先民创造出绚丽的文化,随后从西到东、从南到北传播,进而汇聚在中原;经过凝结升华后,又从中原散发到东、西、南、北各方位。正是这种持续的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明不断丰富,从而在文化上表现为多样性,经济上表现为不平衡性,政治上则表现为追求统一性。文化、经济和政治的表现不一,便不断酝酿出种种社会矛盾。于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就一直存在所谓东西南北中的问题,并且具体表现为文化区域的造就,经济重心的形成,政治中心的变迁。

中原西部的渭水流域是中华古人类与古文化的发祥地,可作例证的是蓝田猿人文化。但是,作为发祥地,它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早的,因为还可以列举出元谋猿人及其文化、中国猿人北京种人及其文化,等等。中华古文明的形态是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异性是很早便形成的。不过,由于气候、物产相对适宜人类的生活与生产,更由于地理位置的适中,黄河中游逐渐成为文化文汇的中间地带。于是,黄河中游的文明程度逐渐突显,形成凌驾于其他地区之上的趋势,为后世所谓中原文化至尊观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在黄河中游地区,原本也存在多种不同的文化。依靠军事胜利的推动与政治管理的成功,黄帝部落的文化在中原占据了上风。于是,以黄帝部落为中心的政治形式出现了。当然,这仅仅是黄河中游政治中心的雏形。然而这样的雏形是具有号召力的,后来从中华地域的中部、东部和西部分别发展起夏、商、周等王朝,就都以中原为根据地向周边拓展。北宋以前列朝,虽然兴起方位不同,但是政治中心的确立与变迁,大多具有力图居中的趋势。不过,政治中心的确立与变迁,在客观上会受诸如民族、文化、经济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在北宋以后,这些因素的影响更加明显,而在诸因素中,最重要的是经济重心的雯化。

中华大地的经济重心早先位于中原,隋唐之后南移至江南。在南北朝分裂时期,江南的经济确实有了长足发展;而在北方,虽然中原经济因战乱频繁而破败,但仍然有一个值得重视的经济发展区域,那就是由黄河与太行山围拢形成的河北地区。东汉以后许多割据势力依赖河北的经济实力而崛起。北京能够成为元、明、清列朝的首都,就与河北的经济发展具有密切关系。当然,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未必是一致的。如隋唐时期,经济重心虽然已经向东北、东南转移,但政治中心仍在长安、洛阳一线。为了解决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的分离问题,贯通南北的大运河被凿通了。从历代大运河走势的变化,不难看出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之间的紧密关系。在隋唐、北宋时期,大运河是途经开封的,这种状况有别于后来元明清时期的大运河。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的脱离,其弊在于运输物资要增加巨大成本,容易造成财政困难;但是也有其利,那就是迫使政治中心必须与经济重心密切联络,从而有利于对全局的掌控。

中华大地经济的不平衡发展,是引起东西南北中之争的关键。在炎黄时期、夏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主要为东西之争;东汉以后,东西之争转化成南北之争。不平衡的经济会不断引发政治之争,因此就需要寻求平衡,而寻求平衡的过程会消耗巨大的社会成本。两千年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与东西南北中的不平衡状态是密切相关的。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大地的经济重心早先位于中原,但因为战乱频繁,隋唐之后不得不远离政治中心长安、洛阳而向东北、东南转移。
B.以黄帝部落为中心的政治形式的出现,为后来夏、商、周等王朝以中原为根据地向周边拓展提供了借鉴。
C.历代政治中心的确立与变迁都会受到民族、文化、经济以及在地理位置上力图居中等因素的影响。
D.开凿大运河虽然增加了成本,造成了财政困难,但同时也加强了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的联系,有利于对全局的掌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列举不同地区的古文化,论证了中华古文明的发祥地是多源而非单一的。
B.文章从文化交流,部落战争、王朝变迁等方面论述了中原中心的确立是渐进的。
C.文章第四段通过对南、北方经济发展的比较,论证了经济重心与政治中心的密切关系。
D.文章通过分析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情况、不同时代政治中心的确立,论证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的原因。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文明不断丰富,在文化上呈现出多样性,这得益于我国古代东西南北中各地区持续地进行文化交流。
B.黄帝以后夏、商、周各朝都以中原为根据地向周边拓展,可见当时已有政治中心力图居中的趋势。
C.如果没有经济重心由中原向江南的转移,就不会有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D.如果能使各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趋于平衡,就有可能避免一些元谓的政治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