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也在不断加大,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天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大量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填埋或焚烧,产生有毒物质,威胁着居民健康,这种现象正在向农村地区漫延。

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
(摘编自《垃圾变资源!这不是魔法,而是垃圾分类》,2017年4月5日新华网)
材料二:
笔者所在的小区,居民楼前三个垃圾桶分别标示出应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餐厨垃圾。可是大多数居民还是把垃圾混杂在一起,一扔了之。问及原因时,有人说:“我辛辛苦苦分了类,环卫车辆却混在一起运走了,分类还有什么意义?”
这种现象可以说是屡见不鲜,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个环节必须分配套衔接,才能高效运行。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分类投放是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会影响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效果;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给出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但是,这一方案即使再科学合理,如果缺乏全民动员、全民参与,也难以由蓝图变为现实。我们应当认识到,生活垃圾虽然有资源属性,但污染属性更不可忽视。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已,实际上,那就是随意丢弃污染物、危害环境的行为。垃圾分类是我们作为“污染者”的基本责任,责无旁贷。当然,各地政府同样不能以“居民没有分类”“缺乏资金”等理由拖延、观望,应当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坚持政府主导,根据本地特点,做好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体系建设,同时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国民素质的提升和垃圾处理设施的进步,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重要的是,居民和政府快把自家的“门前雪”打扫干净吧!各负其责,各尽气力,形成合力,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垃圾分类前景可期。
(摘编自刘毅《垃圾分类应自扫门前雪》,2017年5月6日《人民日报》)
【小题1】(小题1)下列关于民众对垃圾分类认知与实践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多数民众都知道垃圾分类的概念,而50.9%的民众“仅了解常见的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
B.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程度与实践情况大致吻合,基本不了解和从未进行分类的都是少数。
C.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是我国以往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有效推进的主要原因。
D.有些居民不是缺乏垃圾分类意识,而是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挫伤了他们分类的积极性。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一揭示了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对民众的认知与实践情况作了统计;材料二分析了垃圾分类难以有效推进的原因并提出破解之道。
B.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制约着垃圾分类的实施效果,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助于形成舆论氛围,增强居民分类投放、分类收集的意识。
C.生活垃圾既有资源属性,可以回收再利用,但也有污染属性,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所谓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类说法并不准确。
D.《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发布,明确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总体规划,具有重要的新闻价值,受到主流媒体的关注。
E. 针对一些地方政府常以各种理由对垃圾分类工作拖延、观望的情况,《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制定了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小题3】(小题3)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29 07:16: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价值的概念起源于人的需要与满足需要的外物之间的关系,凡能满足人们需要的事物即是有价值之物。但以满足需要来定义价值还不完善,人们的需要有高低之分, 因此既有高级的需要, 也有低级的需要。例如人们有衣食的需要,有婚姻的需要,有求知的需要,有追求真理的需要,有维护人格尊严的需要,也有保卫民族独立的需要,还有人将追求声色货利作为一种需要。。
除生命价值外,价值还具有深层含义, 即“人的价值”。它不在于满足人们的生命基本需要,而在于具有内在的优异特性。荀子论“人之为贵”说:“水火有气而无生, 草木有生而无知, 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 故最为天下贵也”。“人的价值”,还有另一层含义,即个人的价值。“个人的价值”,一指个人的社会作用, 即个人对于社会的贡献, 也就是个人能满足社会需要的价值。凡能满足社会需要的人即是有价值的人。《论语》中子贡问孔子“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孔子认为“博施济众”就是圣人,即是最有价值的人。二是指个人的人格价值, 即具有独立的人格。孔子说:“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其所以辟世、辟地、辟色、辟言,都是为了坚持自己的独立人格,坚持自己的人格尊严,因而不屈从权势,不随俗俯仰,而充分表现出做人的尊严。
价值的两重含义,具有两个不同的层次。大部分事物,对于人而言具有功用价值。而人本身、生命本身,不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具有功用价值,而且具有内在价值。真、善、美,既有功用价值,也有内在价值。真是正确认识的价值。真知有益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真知也能克服无知,超越浅知,具有高度内在价值。善是道德的价值。历史上,不同的阶级都从其实际的阶级利益而引出道德,这表现了道德的功用价值。但道德又是人区别于其他生灵的主要特征,人们实行道德,不是为了追求实际利益,而是为了保持人的尊严,这便是道德的内在在价值。美是艺术的价值,美可以作为娱乐的手段,美也能陶冶人的性情。当代价值观的更新,在于对真善美的更深切的理解,而不在于对真善美的违离。我们应力求达到实现真善美的更高境界。
(摘编自张岱年《论价值与价值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能满足人们需要的价值可称为功用价值,但价值还有更深的含义,比如个人的价值和真善美的内在价值。
B.个人的价值和人格的价值都是有关人的价值,它们和生命的价值一样肯定了人具有优异的独特性。
C.人有其他物类所未有的特性,这使得人具有道德的自觉性,人辟世、辟地、辟色、辟言,都是为了坚持自己的人格尊严。
D.真善美是人们所追求的价值,它摒弃超越了功用价值有更深邃的内在价值,是人类所追求的最高目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价值的两重含义具有两个不同的层次,文章较为深入地论证了价值的深层含义和两个不同的层次。
B.文章以价值的深层含义为探究核心,并由此重点做了真知、善的道德和美的艺术是功用价值和内在价值统一的论述。
C.文章在论证中运用儒家学说观点,阐述价值中人的价值,彰显了儒家肯定道德具有内在价值的立场。
D.对于价值,文章先解释基本含义,接着逐层剖析,剥茧抽丝将价值中个人价值的双重含义和不同层次梳理出来。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凡能满足人们需要的事物即是有价值之物,那么因为人的需要有不同层次,所以事物的价值也应该具有不同层次的内涵。
B.水火草木可能有气有生有知,有功用价值,而人的可贵在于人不仅有生有知,有功用价值,更有对“个人的价值”等内在价值的追求。
C.道德不是手段而是确定的目的。人们不能利用道德追求实际利益,而应践行道德保持人格尊严,这才是善的价值。
D.如果一切价值都只是功用价值,那么一切事物就只是满足需要的工具,人类除了工具之外还应有真善美的追求。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无声记
田洪波
1967年初夏的早春,古城芙蓉街筒子楼28户人家惊讶地发现,闲置多时的206室,悄然搬来了一户新邻。
像树叶被劲风扫过,新邻搬迁基本未留痕迹。早晨撞见外出买豆浆回来的女人,才知新邻在不同时间里,肩扛手拎,加上几次自行车驮运,简单家居就搬置齐了。邻居叹息他们的无视,很快打探出男人是翻译家,女人原是某高校副教授,现在做丈夫助手。
上下楼之间,很少能见到夫妻两人。他们二楼的家,门也很少开,静,不是一般的静,即使炒个菜,也好像羞答答的,很少弄出动静。有人好奇扒窗户,望见屋里各角落堆满了书,翻译家在书桌前写写画画,女人则要么端杯水过去,要么帮着查找什么资料,再或者手中摇着一把莆扇。有时两人也互动一下,女人给翻译家擦汗,翻译家腾出手爱抚一下女人的脸。
筒子楼里住的都是平民百姓,哪见过这样的阵势。芝麻谷子类的信息悄然传播开来,再怎么忙,有时也会下意识朝206室瞭上一眼,似乎不这样,心里就不踏实。
翻译家经常收到一些信件和稿费,信件大家不感兴趣,稿费明显夺人眼球,女人们更是啧啧有声。在一个黄昏,女人挨家挨户送去豆腐,每家一斤,说是用稿费聊表一点心意。
当晚有人家飘出豆腐的清香,翻译家两口子却躲在屋里。他们似乎不需要人们的感谢。有人炸了豆腐丸子,端了一小盘送上门去,翻译家两口子半天才开门。他们好像早忘记了送豆腐的事,对邻居的热情,反倒不好意思起来。
这样的温馨一幕转瞬即逝,不知从哪天起,吹起一股邪风,一帮人上门将翻译家反剪双手,押出筒子楼,继尔将他推上批斗台。有邻居这才真切注意到,翻译家戴着一副深度眼镜,清瘦,身高在1.8米左右。他的眼睛很有神,属于宁死不屈那种,面对指控,决不妥协,决不低头,决不认罪。
此后的日子,天空似乎整个都是黑的,人们看不到什么希望,只看到更多的人被批斗。翻译家有时回来得很晚,身上常伤痕累累。
翻译家回屋之后就再无动静。女人有时会外出买药品,也是匆匆忙忙,脚步轻盈。邻居关切询问,女人下意识叹口气,并不解释什么,冲人点下头,就怕得什么似的走开。有邻居上门送去慰问品,女人眼含泪花,说什么也不肯收。
糟糕的还在后面。女人也很快被牵连批斗了。女人微胖,头发半白,时间不长,整个人瘦弱下去,头发全白了。两人有时搀扶着回来,有时则几天不见人影。
叹息和同情萦绕于筒子楼,人们束手无策,有几次看着夫妻俩回屋,人们长久注视,默不作声。
古城愈加死气沉沉。
冬天来临,下起了清新的小雪,人们却并无惊喜,多是行色匆匆,满腹心事。
一声惊叫打破沉静,筒子楼的邻居,疯了一般奔向206室。
人们从窗外看到,翻译家夫妇双双吊死在居所。
警察来了,有关领导也迅速赶到了。人们发现,夫妻俩脚下的凳子,倒在一条上好的苏联毛毯上,据说那是他们夫妻新婚时一个苏联朋友送的。
桌子上留有遗书,一看就知出自翻译家之手。毛笔小楷,还散发着墨香,言明不想惊扰大家,对邻居平日里的关照表示感谢。
有人哽咽说,他们肯定是半夜寻的短见,怕凳子倒在地板上有动静,惊到邻居,才辅上了那条心爱的毛毯啊!
更多的人啜泣起来。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翻译家夫妇悄然搬进筒子楼206室,是因为羞羞答答怕见人。
B.翻译家工作勤奋,成果颇丰,因而也带来了不菲的收入。
C.文中将筒子楼的“平民百姓”和“一帮人”进行对比,表现了“平民百姓”的善良和“一帮人”的恶毒。
D.翻译家夫妇死后,警察和有关领导迅速赶到现场,表现出警察和有关领导对翻译家死亡的高度重视和极同情。
E. “更多的人啜泣起来”,表达了“平民百姓”的哀痛之情,同时也暗示“平民百姓”更多地想起了翻译家夫妇曾经送给自己的豆腐。
【小题2】小说中主要写了三种环境:筒子楼周围的社会环境、吹起一股邪风的政治环境、冬天下雪的自然环境,这些环境描写在文中分别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为什么以“无声记”为题?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进行探究。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想在座的大家都熟悉那首歌《让我们荡起双桨》,里面有一句歌词:做完了一天功课,我 们来尽情欢乐。”王国庆说:“看看我们身边有的孩子。我听到周围有人讲,那些孩子们有的时候作业做到晚上九点、十点甚至十一点。做完作业他们上哪儿欢乐,到哪儿荡起双桨呢?”

3月2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王国庆表示,减负是全国政协委员关注的问题。作为政府要优化管理,要进一步深化教育的综合改革,切实改变应试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破除分数和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的唯一标准,以此来营造学校、教师、家长、学生都减压的良好教学大环境。

(摘编自新京报《全国政协发言人谈减轻中小学生负担》)

材料二:

在谈到如何“减负”问题时,陈宝生说,减负不光是教育战线的事,更是整个社会的事。减负 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还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各方面合作、共同努力。减负要从以下几方面减:一是从学校教学减负。这些年,学校减负已经取得了明显的进展,有人讲叫作“校内减负校外 增负”,这句话反映了一定的实际,但也有偏颇。我们有一些减负措施是“一刀切”的,有一些减 负办法是简单化的,它的效果值得评估。学校减负,主要是加强科学管理,把减负的任务落实到学校教学的各个环节,作为一个突出问题来解决。

二是校外减负。主要是规范教育秩序,治理整顿各类培训机构。培训机构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 要补充,要整顿的是违规的部分,超前教、超前学,违规办学、没有资质办学。

三是考试评价减负。考试评价减负就是要改变评价方式,完善学业考试办法,建立素质综合评价制度,不允许以分数高低对学生排名,不允许炒作高考状元。这是考试评价减负。指挥棒要让它 正确起来。

四是老师教学减负。老师要按照大纲足额授课,绝不允许课上不讲课下讲、课上少讲课后讲,甚至鼓励引导学生参加培训。 五是家长和社会减负。整个社会都要提高教育素养,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成功观,使我们的减负工作有一个正确的思想基础。这些年各种成功学、培训机构的广告满天飞,带来的结果就是家长的口袋空了,学生的负担重了,学校的教学秩序乱了。一些不符合教育规律、不符合孩子健康成长 需求的理念到处流传,给家长制造焦虑,给孩子制造负担,这种现象绝不允许。全社会都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不要盲目追求那些成功学,那些培训机构炫耀的培训成绩单、广告、广告词,很多都是鸡汤加忽悠。不听忠告听忽悠,负担增加人人愁。要改变这种状况,提高教育素养,不要听信 那些似是而非的理念,要按照教育规律办事,按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来办事,让他们健康成长。

(摘编自新华网《教育部部长陈宝生答中外记者问》)

材料三:

近日,网络上出现了一些文章,从根本上否定了减负。在这些“家长本位”的文章中,推迟上学、三点半下课导致接送麻烦只是次要的理由,核心的理由其实就是认为减负对孩子将来“出人头地”不利。

其中,流传最广的一篇,是《教育部,请不要给我的孩子减负》。文章认为对奥赛热的严厉打 击是错误的政策,认为这种做法不利于选拔和识别天才。作者认为现在的孩子根本不算苦,只是主 张减负的“键盘侠”在大惊小怪,沉重的书包是因为学校课本的书本来就厚,这是教育部规定的课 本材料,你课上的再少也必须买那么厚的书,和学生的压力与作业多少根本无关。文章认为当年应 试教育一路走来的上一代人当年其实没那么苦,一样“有童年”。他们还强调高考和学历的作用,认为高考是“穷人家孩子翻身希望最大的、最后的公平机会”,课堂减负只会增加校外负担,而有钱人上得起最好的辅导班,请最好的课外老师,在加剧不公平的同时,还让穷人家的支出大增。

(摘编自腾讯评论《解决“减负大争论”,没有别的路》,作者丁阳)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新闻发言人王国庆在3月2日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现在孩子的课后作业量过大,以致于待他们完成作业,各种供孩子们游娱的地方都已关门休息,孩子们无以游娱。
B.目前,因为升学率的压力,学校的所谓减负往往只是校内减负校外增。方法简单,行为偏颇,因而学校减负收效甚微。
C.正确的成才观、成功观是减负的正确思想基础。纷纷扰扰的所谓成功学,其本质往往是基于商业目的营销。其结果是家长口袋空了,学生负担重了,学校的管理更加困难了。
D.上学时间延后,放学时间提前,这给家长接送孩子带来了诸多不便,家长们不得不调整自己的作息时间。正因如此,许多家长致书教育部门,反对给孩子减负。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材料一中可以见到,减负话题出现在全国政协新闻发布会上,说明它已经引起了社会相当的关注。事实上,减负已经成为十三届政协一次会议的议案之一。
B.有的老师出于经济利益的考量,不按照大纲足额授课。他们采用课上不讲课下讲,或者课上少讲课后多讲等方式应对减负,更有甚者鼓励学生参加培训。
C.《教育部,请不要给我的孩子减负》作者所代表的“家长本位”的思考者认为:减负是个伪命题,只是那些网络评论者们在事不关己的前提下大惊小怪。因为他们并没有认识到高考 是“穷人家孩子翻身希望最大的、最后的公平机会”。
D.“减负”应是整个社会的事,更是教育战线的事。其实,减负作为一个更具社会性的问题,如果缺乏各方面的合作和共同努力,要获得预期结果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小题3】材料三概括说明了《教育部,请不要给我的孩子减负》一文的主要观点。对于这篇文章的观点,你持支持态度还是持反对态度?请结合三则材料,分条陈述你的理由。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社会学及人类学大师——费孝通

1910年11月2日费孝通出生于江苏吴江。由于受到曾留学日本的父亲和喜欢新思想的母亲的影响,费孝通在蒙童时代就开始接受了不同于传统教育的新式教育。

1928年,带着医学救国的理想,费孝通进入东吴大学学习医学,但是没过多久,他发现当时中国的很多问题光靠医学是不能解决的,而是要首先解决人的问题。于是在1930年,在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系主任许仕廉的影响下,他注册进入了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开始了他的学术人生。

1935年夏,在老师吴文藻的推荐下,费孝通应当时的广西省政府之邀赴大瑶山开始了广西特种民族考察。考察中,费孝通误入瑶族人设下的“虎阱”,身受重伤,在养伤期间就开始进行了对中国江南村落小社区的田野调查。1936年秋,费孝通带着他养伤期间的调查结果远赴英伦深造。在导师马林诺斯基的指导和鼓励下,根据出国前的社会调查成果,完成了他的成名大作——《江村经济》。在书中,费孝通通过对乡土中国的描述,从历史的变迁中进行客观调查分析,认为小城镇含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发展大问题。《江村经济》于1939年在伦敦出版后,被欧洲许多大学的人类学学生奉为必读参考书。费孝通也因此在1981年获得英国皇家人类学会授予的人类学界最高奖——赫胥黎奖。

1946年7月,李公仆、闻一多被暗杀后,费孝通面临的处境十分危险。但是费孝通并没有因此就放弃了对专制的批判,他在《这是什么世界》一文中写道:“一个国家怎能使人人都觉得自己随时可以被杀!人类全部历史里从来就没有过这种事。我们如今活在什么样的世界里?”

1957年费孝通被错误地划为右派;“文革”中,一切学 术研究活动都被迫停止,直到1979年复出。当事后有人对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作出上联“早春前后,大江南北,一例前生事”请他对时,他慨然对曰:“千秋功罪,文章高下,尽付后人论。”

20世纪80年代中期,费孝通开始了他的第二次学术生命。作为一个社会人类学家,费孝通已是八十多岁的高龄,但他每年都花三分之一的时间去搞调查,他边行走,边调查,边思考,他多次提出改变穷困地区的重要建议,把他的智慧全部献给了祖国。正如他晚年所写的《江村偶读》一诗:“李白六十二,杜甫五十九。我年已古稀,虚度岂可究?梦回苦日短,碌碌未敢休。文章千古事,万顷一沙鸥。”

2005年4月24日22时38分,费孝通结束了他半个世纪无愧于心的考察,中国失去了一位杰出的知识分子,中国知识界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但是,“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作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费孝通用生命、劳动和乡土完美结合的爱国情怀是最不怕岁月冲刷的。

(摘自《大师中国》,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在他80岁生日那天,有人问他一生中最有意义的是什么,他说志在富民。他的学术是为人民服务的学术,他说:“我所知道的是‘真正的学术’,是‘有用的知识’。学术可以做装饰品,亦可以做食粮。”他“反对为研究而研究,为理论而理论,为定量而定量”。

(王超华《一代宗师费孝通》)

②他一生的志愿就是如何使一穷二白的中国农民走上富裕之路,并为此奋斗不息。几十年来,他奔波于全国各地,调查研究,著书立说,影响深远。其主要著作有:《江村经济》《乡土中国》《行行重行行》《学术自述与反思》《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重访英伦》等。

(蒋晔、武京予《费孝通》)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费孝通在1981年获得英国皇家人类学会授予的赫胥黎奖,因而他的成名作《江村经济》被欧洲许多大学的人类学学生奉为必读参考书。
B.在“文革”中,费孝通受到迫害,但他慨然说:“千秋功罪,文章高下,尽付后人论。”可见,他并没有被历史的旋涡吞没。
C.费孝通能成为社会学及人类学大师,既有父母和系主任许仕廉的影响,也与导师的帮助和鼓励分不开,还和自身的追求及努力息息相关。
D.文中多次引用费孝通的话,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和文学性,突出了人物的特点并丰富了传主的思想精神,同时使传记具有更为感人的力量。
【小题2】“梦回苦日短,碌碌未敢休。”这两句诗在费孝通的一生中是如何表现的?
【小题3】作为社会学及人类学大师,费孝通身上有哪些可贵品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