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陇右指中国陇山以西,大致包括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的部分地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部一带。陇右文化便是在这一特定地域孕育生成和演化发展的。
②陇右灿烂的史前文化曾开启了中华民族的文明之船。周、秦崛起秦陇之间,为中华古文化书写了辉煌的篇章。两汉以降,内地汉族居民的大量迁入进一步加速了陇右民族融合的进程,加之作为“丝路”主干道,中西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荟萃于此的特点,更形成陇右文化的多元性、开放性。这是汉唐开发陇右的文明之果,其影响远及封建社会的后期。
③自汉至唐,陇右人文之盛,蔚然可观。据不完全统计,汉至唐正史列传中的陇籍人士就有400多人。他们或是身系社稷安危,或是笔关文场之变,对当时乃至后世,都有过重大的影响。
④陇右自古多名将。汉唐千年,仅正史有传的陇籍将领即达百余人之多。从“汉之飞将军”李广到一代英主李世民,陇右诸多名将都曾在中国军事史上写下辉煌篇章。在“志士每多登陇首,诗家端爱唱边声”的唐代,他们的功业更成了世人追慕的高标,诗家吟咏的主题,留下了“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等诸多千古名句。
⑤中国文学瑰丽宏伟的殿堂中,陇籍文人也是济济于列。东汉政论散文不朽杰构的王符“潜夫”之论,开汉魏抒情赋新局面的赵壹“刺世”之篇,均属一代文苑的典范之作。魏晋以降,王子年的《拾遗记》称誉志怪之林,皇甫谧高士、逸士、列女诸传传诵千古。有唐之世,陇籍文士更是争奇斗艳,各领风骚:李白、李益之彪炳诗坛,梁肃、李翱之享誉翰苑,李朝威、李公佐传奇创作堪称一流,牛峤于词之发展功不可没。从我们大致的统计数字看,《全唐诗》中陇籍诗人多达百人,几占《全唐诗》作者人数的二十分之一,这实在是一个不小的比例。而《全唐文》所录诸帝、诸王及其他陇籍文人亦达百余人之数。
⑥中国学术史上,晋末十六国时期的“五凉”学者多是闻名遐迩的硕学宿儒。《晋书》中的杨轲、宋纤等,《魏书》中的张湛、阴仲达等,也都是这样的人物。他们博通经籍,著述繁富,教授门生,动以千数。从中亦不难窥见陇右教育之发达,文化之繁盛,以至有“中原魏晋以降之文化转移保存于凉州一隅”之说(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隋唐时代陇右之文化学术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得以繁荣起来的。
(摘编自达浚、韶蓉《汉唐丝绸之路与陇右的开发》)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陇右文化是在特定地域产生的,它的史前文化曾开启了中华民族的文明之船。
B.陇右文化呈现多元性和开放性是因为内地汉族居民大量迁入加速了其民族融合的进程。
C.自汉至唐,陇右文人济济于列,优秀篇章层出不穷,这些正是陇右文化繁荣的体现。
D.隋唐时代,陇右的文化学术是在陇右教育发达、文化繁盛的基础上繁荣起来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主要论述了陇右文化的灿烂繁荣,并从军事、文学、学术等角度进行了阐述。
B.文章先界定了陇右在地域上的概念,然后按时间顺序介绍了其文化孕育和发展的过程。
C.文章提到《拾遗记》《全唐诗》《全唐文》《晋书》《魏书》等,是为了证明陇右人文之盛。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并引用大量事例对陇右文化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论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志士每多登陇首,诗家端爱唱边声”,作者引用此两句诗意在表明陇右自古就是武将渴望建功立业、文人喜爱吟咏歌颂之地。
B.文中“达百余人之多”“多达百人”“二十分之一”“亦达百余人之数”等数据的运用更加准确地说明了陇右文人之多。
C.无论是在军事上,还是在文坛和学术界,陇右都有很多顶尖人物,所以陇右文化对当时乃至后世都有很大影响。
D.陇右地区地理位置特殊,文明影响深远,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今天,对其进行研究、分析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03 11:02: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时间
龙应台
(1)2007年最末一个晚上,十八岁的华飞去和朋友午夜狂欢。我坐在旅店的窗边,泰北冬季的天空洁净,尤其当城市的灯火因贫穷而黯淡,星星就大胆放肆了,一颗一颗堂堂出现。但是星星虽亮,却极度沉默,下面的街头人声鼎沸,乐鼓翻腾。刚从街上的人流离里撤回,我知道,像河水涌动的是情绪激越的观光客,但是暗巷里骑楼下,疲惫的女人开始收摊,她们赤脚的幼儿蜷在一旁,用破毯子裹着,早睡着了。 
(2)然后烟火,冲向天空轰然炸开,瞬间的璀璨,极致的炫美,人们雀跃欢呼。这是跨年之夜。可是,这不是神明的生日,不是英雄的诞辰,不是神话中某一个伟大的时刻,不是民族史里某一个壮丽的发生,那么,人们庆祝的究竟是什么呢?
(3)想想看,你用什么东西量时间?
(4)一只漏沙里细沙流完是一段时间。一炷馨香袅袅烧完是一段时间。一盏清茶,从热到凉,是一段时间。钟表的指针滴答行走一圈,是一段时间。
(5)有时候,我们用眼睛看得见的“坏”去衡量时间。一栋每天路过的熟悉的房子,从围墙的斑驳剥落到门柱的腐蚀倾倒,然后看着它的屋顶一寸寸扩大垮陷,有一天野树爬藤从屋中昂然窜出,宣告完成----需要多少时间?
(6)有时候,我们用非常细微的“动”去量时间。星星的行走、潮水的涨落、日影的长短,不都是时间的量器?在香港的海滨,我看每天金星出现在海平线上的点,冬天和夏天不同。在台北的阳明山上,我看夕阳下沉时碰到观音山的那一刹那,春天和秋天不同。
(7)你是否也用过别的量法?孩子小时,我在他们卧房的门沿上挂一个一米半高的木板量尺。每一年孩子的生日,让他们站在门沿背对着尺,把他们的高度用小刀刻下。于是刻度一节一节高升,时间也就一节一节在走。
(8)南美洲有一家人,夫妻俩加五个孩子,每一年的同一天,一家七口一人拍一张大头照,三十年不曾间断。三十年中,红颜夫妻变成老夫老媪,可爱纯真的婴儿变成心事重重的中年人。
(9)还有那疯狂的艺术家,突然决定写数字。醒来一开眼就写连续累积数字,吃饭、坐车、走路、如厕、洗头时不断地写;搭飞机出国时,在飞机的座位上写;到医院看病打针时,在病床上写;到教堂做礼拜时,在教堂的长板凳上写。每分每刻每时写,每天每月每年写,数字愈来愈大,字串愈来愈长,艺术家这个人,是的,愈来愈老。
(10)写“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时候,杜甫不是在记录时间吗?唱“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的人,不是在记录时间吗?伦勃朗一年一年画自画像,从少年轻狂画到满目苍凉 – 他不是在记录时间吗?
(11)农业社会的人们认真地过春分秋分夏至冬至,难道不也是一个看不见的门沿上,秘密地,一刀一刀刻下时间的印记?
(12)所以跨年的狂欢,聚集、倒数,恐怕也是一种时间的集体仪式吧?都市里的人,灯火太亮,已经不再习惯看星星的移动和潮汐的涨落,他们只能抓住一个日期,在那一个晚上,用美酒、音乐和烟火,借着人群的吆喝彼此壮胆,在那看不见的门沿量尺上,刻下一刀。
(13)凌晨四时,整个清迈小城在宁静的沉睡中,2008年悄悄开始。我们行装齐整,离开了旅店,在黑夜中上路,往泰寮边界出发。五个小时的蜿蜒山道,两天的慢船河路,冷冽的空气使人清醒。我在想,在古老的湄公河上啊,时间用什么测量。
(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时间”为题,以时间为序,首尾照应,内涵丰富。
B.作者善于观察生活,通过描写不同的人和事来抒发人生感想,文载充满哲理。
C.作者的文字清新细腻,读此文犹如听邻家阿姨讲故事一般,舒缓而沉静。
D.结尾处再次设置“时回用什么测量”的疑问,引人深思,还有什么可以测量时间。
【小题2】文章第九自然段举了艺术家的例子有何作用?
【小题3】作者为什么认为时间需费测量?请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从本质上来看,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是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的前提、基础。其中,中国进出口贸易发展、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居民大规模参与全球金融交易以及境外投资者大规模参与中国境内的经济金融活动,是人民币走出国门的直接推动力量。。
人民币国际化推进的两个前提条件是中国利平市场化改革和汇率市场化改革。通常认为,利率市场化改革有利于完善人民币国际化条件下中国货币政策对国内经济实施有效管理;汇率市场化改革则有利于增加人民币汇率弹性,并借助市场力量调节中国经济对外均衡。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历经20余年,基础框架构建正处于收官和细节完善阶段。这一改革经历了“先外币后本币、先货款后存款、先城市后农村、先定期后活期”的先难后易过程。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一直在进行当中,。当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波动范围正在有序放开,市场化程度前所未有。
新形势下,人民币国际化正稳步进入新的高级阶段,并推动已深度融入全球经济的中国经济更好地进行结构调整,不断提升中国经济发展韧性、弹性和可持续性,进而推动全球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入到更高的阶段。
人民币国际化使用可以直接降低中国参与全球交易活动的货币兑換成本,降低中国经济参与全球经济活动的汇卑波动风险,对进一步推动中国对外经济活动规模扩大和质量提升,掌握参与全球经济活动主动权等,有着重大的实践意义。当然,人民币国际化也会形响中国国内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效率。在传导外部经济扰动到中国国内的同时,也会把中国经济波动传导至全球经济。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汇率市场化改革完成以及人民币国际化进入新的阶段,通过法定准备金比率要求调整来实施货币政策的做法会逐渐淡出,中国的貨币政策将更多地通过政策利率调整来付诸实施。中国现有的双边本币互換经济体没有包括美国;境外人民币业务清算机构分布在金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也没有美国。但在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美元的国际地位变动,可以预计,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人民币将可能更多的是围绕美元,处于与欧元、日元、英镑等相当的位置上。
应该看到,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蓬勃发展需要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四际化有助于中国经济可持续性发展。中国经济实力增长和国家美誉度提升,是人人民币国际化的基本条件。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经济全面走向世界的必然结果,是经济全球化的自然选择。人民币国际化应抓住时机、顺势推进。
(节选自《人民币国际化,助推中国稳步走向世界》)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的前提是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以及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和汇率市场化改革。
B.人民币走出国门的直接推动力量包括中国进出口贸易发展、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居民大规模参与全球金融交易等因素。
C.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处于完善阶段,这将有利于完善人民币国际化条件下中国货币政策对国内经济实施有效管理。
D.当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波动范围正在有序放开,市场化程度前所未有,这表明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还正在进行当中。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要论述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原因,前提条件,发展现状及其积极意义,发展前景等问题。
B.文章倒数第二段预测了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未来可能处在的位置,指出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景。
C.文章以大量篇幅阐述人民币国际化的重大意义,彰显了人民币国际化助推中国稳步走向世界的立场。
D.对于人民币国际化,文章既指出了其在发展中存在的国难,但更多的是对其美好前景的坚信。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民币国际化进入高级阶段后不仅可以更好地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还可以推动全球经济发展进入到更高的阶段。
B.利率市场化改革、汇率市场化改革完成后,政策利率调整必将代替法定准备金比率要求调整来实施货币政策的做法。
C.中国双边本币互换经济体没有包括美国;境外人民币业务清算机构也没有美国,表明全球经济中的人民币使用超过了美元。
D.因为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蓬勃发展需要人民币国际化,所以抓住时机,顺势推进必然会使人民币国际化全面走向世界。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经历了连续几年票房的高速上扬,也经历了2016年票房增速趋缓的“冷静期”,2017年,中国电影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日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发布数据:2017年全国电影总票房达到559.11亿元,同比增长13.45%;国产电影票房301.04亿元,占票房总额的53.84%;全年票房过亿元影片92部,其中国产电影51部;城市院线观影人次16.2亿,同比增长18.08%.这些成绩表明:中国电影市场步向稳健,电影促进居民消费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的地位更加稳固。
据专业人士分析,2017年票房成绩的取得,有赖于国产现实题材影片的成功与电影院及银幕数的不断增加。另外,观众的成熟度在提高,非理性和粉丝消费在减退,电影的口碑在票房增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是《冈仁波齐》《二十二》等艺术类电影获得高票房的原因。
(摘编自《中国电影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有删改)
材料二:
《红海行动》这部以中国海军也门撤侨真实事件为原型的影片,在最初排片、票房双双低开的情况下,凭借惊人的口碑一路逆袭,成为今年春节档最大的黑马,票房突破35亿元,荣登今年春节档票房冠军。
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认为,《红海行动》对于中国电影的发展可谓意义重大,它代表了中国电影工业化水平和工业美学的提升,“没有电影产业的工业实力、专业化的电影团队,很难想象能拍出这样的大片。”
人民日报社文化室主任记者刘阳表示,《红海行动》“观影热潮”背后体现了观众对于生命和个体认知理解的进步:“电影设置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命题﹣﹣一个国家是否需要动用军力去拯救一个公民的生命?电影表达的内在感情是中国当代社会对公民权益的珍视,这种进步体现了电影创作与当代生活的不断贴近。”  
(摘编自《<红海行动>“红”在哪儿?》,有删改)
材料三:
2017年,中国银幕总数超过北美,中国成为全球容纳量最大的电影市场,中国电影市场规模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二,与全球第一大市场的差距逐渐缩小。
如果说票房只是衡量产业发展的一个数字指标,还不足以说明整个产业的健康良性发展,那么,由中国电影资料馆提供的中国电影观众满意度调查数据则可以看出,2018年春节档期满意度得分为83.4分,是迄今为止春节档调查中的最高分。这一切,离不开《电影产业促进法》的实施,它将电影产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使电影产业成为拉动内需、促进就业,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国家支持创作、摄制各类优秀国产影片,地方政府对电影创作、摄制提供必要的便利和帮助;在财政、税收、土地、金融、用汇等方面对电影产业采取优惠措施,激励资本投入、降低运作成本……电影从业者们一致认为,从《电影产业促进法))实施那一天开始,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将电影产业视为重点,国民经济的各行业、各部门都开始积极配合电影产业发展。
(摘编自《中国电影,势头正劲》,有删改)
材料四:
3月5日,第90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在美国洛杉矶举行。创造56.8亿票房奇迹的《战狼2》未能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九强名单。
业内普遍认为,中国电影难以攻陷奥斯卡,一方面是文化差异,另一方面则是对好莱坞规则的不熟悉。而借助资本力量,对中国电影在这两方面的提升都会有极大的帮助。
从文化融合角度而言,随着中国资本的深入介入,中外合作越来越多,双方在文化领域的相互了解与尊重也会越来越多,这无疑会让海外主流社会以及奥斯卡的评委们更进一步接受中国文化,为未来中国电影进军奥斯卡铺平道路。
从制作体系来看,资本的介入将促使中国电影人和好莱坞更深度合作,从以往简单翻拍、模仿、老外担任制片人,发展到切入核心制作、深度学习好莱坞工业化,甚至是全球发行体系等完整产业链的合作。这种合作将促进中国电影人系统学习好莱坞的全球化视野和工业化操作流程,为中国电影最终赢得奥斯卡,乃至于借助电影实现中国文化海外输出奠定基础。
如果我们把眼光放远一点,中国电影迟早会走向世界市场。而不断提升的综合国力,也将会十分有助于中国电影“走出去”,“硬实力”对“软实力”的支撑,必然会一步步地彰显。另外,我们也必须清醒的认识到:电影的发展最忌讳的是完全以市场来衡量的功利主义,拒绝单一、培养真善、推动电影艺术和技术观念的更新,才是电影发展的真谛。
(摘编自《中国电影冲奥又一年资本力量或能打开突破口》,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电影市场规模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二,与全球第一大市场的差距逐渐缩小。
B.2017年我国成为了全球容量最大的电影市场,银幕总数超过5万块,“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的地位更加稳固。
C.中国电影是否健康发展不能单以票房作为衡量标准,电影资料馆的春节档期观众 满意度调查数据才是最重要的依据。
D.《电影产业促进法》的实施,不仅让我国电影产业的地位得以凸显,也让我国电 影产业在诸多方面得到了实惠。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材料一用数据客观说明了我国电影事业处于健康稳定发展阶段,国产电影深受观 众喜爱,电影票房一直保持高速上扬的态势。
B.《冈仁波齐》《二十二》等艺术类电影获得高票房的事实,至少证明了我国的电影观众渐趋成熟,理性消费意识增强。
C.电影创作与当代生活贴近,充分体现对“个体生命”的关注,这是《红海行动》能 够获得口碑与票房双丰收的重要原因。
D.中国电影因文化差异及对好莱坞规则的不熟悉,所以即使在国内能创造票房奇迹,也不能在奥斯卡的评奖活动中取胜。
E. 借助资本力量,可促进中外电影的深度合作,这不仅有利于我国电影走向奥斯卡,也为我国文化的对外输出奠定基础。
【小题3】如何让我国电影产业持续稳健发展?请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正像人物审美中,盛唐时期以肥硕为美一样,中国美学以小为美并非一直如此,其中经过一个由以大为美到以小为美的转换过程。这大致以中唐为界限。
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认为,中唐可以说是中国历史的一个分水岭。仅从艺术和美学上看,陈先生的这个判断是有价值的。粗略地说,中唐之前我国美学和艺术欣赏的趣味以大为主,而中唐之后,以小为美的思想渐渐占据主流。
先秦汉民族常以大为美,形容人则有“生而长大,美而无双”(《庄子·盗跖》),“长令蛟美,天下之杰也”(《荀子·非相》);《公羊传·隐公五年》直接说:“美,大之之辞也。”从先秦时期出土的鼎器中,也可看出当时人们对恢宏阔大的追求。秦汉思想中以大为美的倾向更加明显,只要看看秦始皇兵马俑和汉代大赋的创作就可以感觉到这一点了。
六朝时期,随着哲学上玄远之风的流行,人们要“高蹈乎八荒之表,抗心乎千秋之间”的思想席卷了这个朝代。刘伶《酒德颂》云:“有大人先生者,以天地为—朝,万期为须臾,日月为扃牖,八荒为庭衢。”幕天席地成为一种风尚,大代表一种精神的伸展,  “大人先生”成为—种至高的审美人格风范。而大唐王朝的气象更是以其气势卓然立于千秋之间。
但这种风气到中唐以后起了变化。流连于小园带来了独特乐趣,构图精致的工艺品受到人们喜爱,绘画中以小见大的风气日渐流行,盆栽之妙更是典型的小中见大……西方一些艺术研究者认为,中国艺术往往于小处见精深,见神气,中国是世界上对微小精致最为重视的国家。
从人的心理构成来看,大和小可以带来不同的感受。
我们看到山高耸入云,心中往往有—种恐惧感,一个笼罩着自我的实体是如此巨大,使人产生一种超乎现象的思考。如早期的宗教崇拜中,巨大的体积,莫名所以的力量,不可解释的世界图景,是唤起人们宗教情绪的重要原因。大的东西往往还与人的占有欲和征服欲有关。汉语中,“美”这个语源中就包含了这一思想。所谓“羊大为美”的观念在—段时间颇为流行。曹操《观沧海》中,沧海巨大的体量没有使他恐惧,却唤起了他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气魄,提升了生命深层的力量。这是征服者的诗。
美学上由大到小的转换,反映了中国人内在文化心理的变化,对小的重视,反映了人们注重平和、悠远、淡雅的心理需求。中国艺术中唐以后以小为美,尤其是到了被后人称为中国艺术黄金时期的宋元时期,此倾向更加明显。探究其原因,道禅哲学的影响最为根本,重视当下直接的体验,推崇简约纯净的美感,淡逸幽微的气象等等,是刺激这一审美转换的重要动力,另一方面,文人意识的崛起,隐逸文化的流布,也成就了这一审美风尚。士人们多返归自己的内心世界中,去成就内在的圆满,以近追远,以小见大,以平和的愉悦代替外在的争夺,以细腻的体验代替粗俗的官能享受。不必山川广远,在一勺池水中能驰骋广袤;不必流连巨丽的风光,在一片树叶中就包含着世界的秘密;不必去追求官能的享受,那些都是过眼的烟云,而心灵深层的直接体验才是真实。
(节选自朱良志《曲院风荷》,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以大为美”和“以小为美”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美学和艺术欣赏的趣味,大致以中唐为界经过了一个由以大为美到以小为美的转换过程。
B.以大为美,主要表现在人们对恢宏阔大的审美境界的追求,对诸如“大人先生”“大唐气象”等宏大精神和气势的赞美。
C.以小为美,主要表现在对园林、工艺品、绘画及盆景的喜爱上,这些艺术品于小处见精深,于细处见神气。
D.以大为美和以小为美都代表了中国审美的观念,它们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反映了中国人内在文化心理的变化。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历史学家陈寅恪认为,中唐可以作为中国历史的一个分水岭。作者并不完全赞同这一观点。
B.“大”可能带给人恐惧感,也可能带来占有欲和征服欲,有时能提升人生命深层的力量,给人征服的快感与美感。
C.美学上对小的重视,反映了人们注重平和、悠远、淡雅的心理需求,中国艺术因此在宋元时期进入黄金时段。
D.道禅哲学的影响是中国美学心理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其次文人意识的崛起也引导人们开始返归内心,追求细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所说的“大”不仅指形体大,还有精神和气势上的宏大;文中所说的“小”也不仅仅指形体小,另有心理和气象上的渺小。
B.大唐王朝的气象表现在诗歌中,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等,其意象、意境均表现出气势宏大的特点。
C.画家着力于一枝枯木、一片树叶、一拳顽石、一竿青竹的描绘,追求在微小精致的景观中展现广阔悠远的境界,是谓“以小见大”的特色。
D.本文通过列举事实和引证诗文,阐述了中国美学由以大为美到以小为美的转换过程及其原因。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担水的

贾大山

老魏是个担水的,一条担杖两只木筲,是他吃饭的家当。那时没有自来水,城里的每一条街道上,有两眼公用水井,每天早晨和黄昏,井台上就站满了人,有担水的,有抬水的。那些没有劳力的人家,或是有劳力,自己懒得担水、抬水的人家,就雇一个担水的,一担水二百钱(旧币,等于现在二分钱)。担水也是一个职业。

老魏在西大街担水。西大街路北里,有一眼古井,东北两面是人家的墙壁,西南两面,短墙环绕,亭台似的。井台上青石墁地,井口的石头上,有两道深深的沟,是井绳和岁月留下的痕迹。——井很深,水很甜,老魏就从这里打水。

老魏高大身材,重眉大眼,脸上有一些络腮胡子;夏日赤膊,冬天穿一身薄薄的黑布棉衣,肩上总是搭着一块抹布似的手巾。他的年岁不小了,可是气力很充足,干活利落又热闹。朝井里“放筲”的时候,手不挨辘轳把儿,任那辘轳自己欢快地旋转着:格啦格啦格啦格啦。筲到水面了,用手把井绳猛地一逮,一摆两摆,扑通一声,一筲水就灌满了。担起水来,眼睛显得更大了,虎视眈眈的,一副奋勇向前的模样……

老魏供应着许多人家喝水,除了西大街,府前街上也有雇他担水的。有一年夏天,我家房东也想雇他担水:“老魏,给我担水吧,一天十担。”

“十担?”

“浇花儿,近,钱不少给。”

我家房东是个财主,土改的时候,“愿”了不少房屋,保留下一座小花园儿。那座花园儿就在井台对面,里面有一座假山,种着一些花木。老魏想了一下,不干,他说他只伺候人,不伺候花儿。

老魏依然给人们担水,路近的二百钱一担,路远的也是二百钱一担。

吃老魏的水,不用付现钱,十天结算一次也行,半月结算一次也行。谁家雇他担水,他便扔下一句话:“账,你记吧!”

“你也记吧,以防差错。”

“错不了,一个凉水!”他说。

老魏没有账簿,用户也没有账簿。所谓记账,就是他担一担水,用户拿粉笔画一道杠儿,有的画在墙上,有的画在树上,有的画在水缸上。结算完了,擦掉,重画。

夏日的中午,我们放学回家的路上,经常碰见他担水。我们一嚷口渴,他就把担子放到树凉里,让我们喝水。我们喝足了,他就把那担水泼掉了,再去打一担。我们谢他,他呵呵一笑,还是那句话:“不谢不谢,一个凉水!”

“他所卖的,好像不是力气,只是凉水。”

老魏除了担水,还管给人捞筲。那些自己担水、抬水的人家,不小心把筲掉到井里了,就去请老魏。他有一副捞筲钩子,形状像船上的锚,系在一条绳子上。井台上不忙了,他就把那捞筲钩子抛到井里,手握绳端,慢慢地打捞。那也真是一种技巧:闭着眼睛,屏着气息,一会儿捞上一只,一会儿捞上一只——那些沉落井底一两年的铁桶、木筲,也出人意外地重见天日了。他把它们捞上来,用水冲洗干净,打满水,一字儿摆在井台上,等待失主认领。失主们给他钱,他不要,一定要给,他就急了,嚷,我是担水的,担水的不挣捞筲的钱!

如果给他一点儿吃的,他就要了。

老魏没有妻室,没有拖累,净吃好的。他天天早晨坐在麻糖铺里,吃麻糖、喝豆浆,中午吃马蹄儿烧饼、喝豆沫。他最爱吃马蹄儿烧饼了,一买就是五六个。那些游手好闲的人(那时叫作懒婆懒汉),看见他吃马蹄儿烧饼,就说:“老魏,你的生活倒不错呀!”

“是。”他说,“咱们城里头,遍地是马蹄儿烧饼,你得卖力气!”

他相信自己的力气,更敬重那眼水井。每年腊月底,他总要到我父亲的小铺里,买一张黄纸、一股高香、一对蜡烛。他把那黄纸在柜台上裁了,让我父亲洗了手,写几个毛笔字:“井泉龙王之神位。”除夕把那神签贴在辘轳石上,焚一股香,点一对蜡烛,摆一些供果。黑暗里,那香着得欢欢的,像一朵静静开放的莲花……

担水的没有行会,但是到了除夕,他们都会这么做的,像粮行供奉火神,药行供奉药王,木匠行供奉鲁班,理发行供奉罗祖。

可是,后来人们不雇担水的了,全是自己担水吃,或是抬水吃。原因是解放好多年了,雇人担水,像雇“洋车”一样,有压迫、剥削劳动人民的嫌疑。

老魏不担水了,井台上显得冷清了许多,再也听不到那欢快的格啦格啦的声音了。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以孩童的视角叙述老魏的生活经历,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担水也是一个职业”,反映了当地市民的懒散习气。
B.小说善于捕捉日常生活的细节,如描写老魏打水的动作与捞筲的神态,一动一静,细腻地表现了老魏富有美感的熟练技艺。
C.老魏说“遍地是马蹄儿烧饼”,是在强调只要肯出力气,就能生活得很好,突出了他对好吃懒做之人的嘲弄。
D.小说运用比喻和比拟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祭神香火的旺盛,侧面表现了老魏对水井的敬重心理和对生活的认真态度。
E.小说通过人物对比参照的方法塑造了老魏形象,并借助直接议论的方式发掘出理性的思考和见解,从而升华主题。
【小题2】小说中的老魏有着怎样的性格特征?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行文舒缓,叙事平淡,这样写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小题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与沈从文《边城》的创作意图相似。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谈谈你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