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造纸术的起源在历史上有着两种不同的记载。一种以《后汉书》为代表,认为蔡伦发明了造纸术,发明年代为东汉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这种说法的支持者众多,甚至被纳入历史课本。而唐宋时期的部分学者则持另一种观点,他们认为西汉初期已经有纸,蔡伦是造纸术的改良者而非发明者。如唐代张怀瓘《书断》记载:“汉兴,有纸代简。至和帝时,蔡伦工为之。”两种观点各有支持者,长期以来争论不休。近年来考古发掘出土了西汉的纸张,如陕西西安东郊出土的灞桥纸和扶风县出土的中颜纸、甘肃悬泉置遗址出土的悬泉纸等,似乎为第二种观点提供了支持,成为西汉有纸的有力证据。
但也有学者对此有质疑,其根本原因是对“纸”的定义不同:一些学者认为出土的西汉纸多数质地粗糙、厚度不均,纸面还能看到麻筋,上面大多也没有字,而纸张作为书写载体,需要满足一定的质量要求,因此这些质地粗糙,很可能不是作为记载工具的“麻片”,并不能称为“纸”。但是支持者则认为,该纸只是制作粗糙,没有蔡伦纸精细。正是由于定义的差异,争论进入长期对峙状态。
面对这一疑问,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李晓岑等学者另辟蹊径,运用传统工艺调研和科学手段分析方法,发现了西汉纸与当下仍然存在的少数民族纸之间的传承关系,从而提出西汉纸是中国古纸,蔡伦并非造纸术发明者,而是改进者。他们的研究成果在此次国际中国科学史会议上得到广泛认同。
李晓岑长期对云南、新疆、西藏、贵州等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工艺进行调查研究,他发现,这些地区至今仍保留着比较原始的造纸术。这种造纸术在原料处理、工序等方面有别于我国传统上“主流”的造纸工艺,即蔡伦留下的造纸工艺——抄纸法。最明显的区别是这种造纸方法采用固定的纸帘,纸浆被一点点浇到纸帘上,然后直接在纸帘上晾干,而不是像抄纸法那样将纸浆和纸药加入槽中,再用活动式纸帘一张张抄起来进行压榨、上墙烘干。因而,少数民族地区的“浇纸法”造的纸比较厚,帘纹不明显,纤维分布也不像抄纸法造的纸张那样有一定的方向性。
近年来,随着扫描电子显微镜、纸张纤维分析仪等科学仪器的介入,学者们对出土的西汉纸进行了科学分析,发现西汉纸较厚,原料为麻纤维,有些纸张甚至经过了简单加工,竟然与现今少数民族地区仍保留的质地粗糙、厚度较厚的纸张有相似之处。于是李晓岑提出,少数民族地区的造纸术是非蔡伦系的浇纸法造纸术的“继承者”,西汉出土的放马滩纸等正是用这种方法制造出来的,因此是纸无疑。他还发现,有的西汉纸经过了加工,例如在利用偏光显微镜分析悬泉纸时发现了淀粉颗粒,表明该纸经过淀粉加工,这也让我们对早期纸张加工技术有了新的认识,为造纸术在西汉已经出现提供了有力证据。
同时,根据考古发现、田野调查和文献考证,造纸术的传播研究也涌现出新成果:中国古代造纸术分两波向外传播:最早向外传播的是浇纸法,从中原地区传播到甘肃、新疆、云南,甚至东南亚和印巴次大陆等地区,而抄纸法是中国造纸术外传的第二波。
(摘编自《蔡伦发明造纸术》)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唐宋时期已有部分学者认为纸张不是蔡伦发明的,西汉初期已有,近年来有更多人倾向于这个观点。
B.西汉纸与蔡伦纸相比,制作工艺不同,所以纸张质地非常粗糙,厚度也不均匀,帘纹很浅。
C.少数民族地区用“浇纸法”造的纸还在使用,西汉墓出土的“纸”和其制造方法相同,所以可称为“纸”。
D.根据考古发现、田野调查和文献考证,传播到东南亚地区和印巴次大陆的只有使用“浇纸法”的造纸术。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指出了关于造纸术的起源的两种说法,而并没有说明到底应以哪种为准。
B.文章中主要用李晓岑教授对于纸的研究的一些成果证明了西汉时期就有纸张的观点。
C.文章先介绍了少数民族地区的造纸纸工艺,又介绍了西汉纸的纸张成分,找到了二者间的关系。
D.文章呈现总分总结构,开头两段提出问题,中间两段分析问题,最后确定纸张出现时间。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不是有人质疑“纸”的定义,灞桥纸、中颜纸、悬泉纸的出土就可证明西汉有纸了。
B.如果没有扫描电子显微镜等科学仪器的出现,就无法证明少数民族造纸术传承自古法。
C.出土的西汉纸张被发现有淀粉颗粒,这说明西汉时期人们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加工纸张了。
D.从对造纸术起源的探寻过程来看,科技的发展可能会解开许多历史考古存在的谜团。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17 09:09: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席勒论美,曾言“人应该同美仅仅进行游戏,人也应该仅仅同美进行游戏”,对于哲学亦然。哲学在于求真理,真理亦需在自由的心态下方可获得。

首先,游戏精神意味着无功利性。哲学在本质上,同游戏一样,具有无功利性,受制于功利性的哲学是“失真”的,亦必然缺乏创造性。金岳霖老先生对此深有感喟:“坦白地讲,哲学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游戏,这立即使专家感到可笑和气愤,但是我们尽可能努力根据哲学规则来做哲学游戏。我们不考虑成功或者失败,因为我们并不把结果看作过程的一半。正是在这里,游戏是生活中最严肃的活动之一。”谁若将功利带入哲学,“谁”不但降低自身的品格,亦势必使哲学蒙羞。

其次,游戏精神本身意味着自由,自由乃是创造之源。哲学追求真,而“真”的本质就存在于人与宇宙万物所达成的自由的关系中。游戏的精神本身就践行了自由的精神,同时也贯彻了求真的精神。换言之,在自由中,“真”才能现身;只有在“真”中,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追溯人类哲学发展史,伟大的哲学作品总是兴趣的产物,是心灵自由的产物。且不说西方的古希腊、中国的先秦(那些具有原创性的哲学家其作品大抵如此),即使十七、十八世纪的哲学家亦兴趣完成其不朽名著:西方著名哲学家如笛卡尔、培根、莱布尼兹、斯宾诺莎、卢梭、拉梅特利,中国哲学家如顾炎武、王夫之、戴震等,虽其学说受到外在的限制,未免用了“曲笔”,但其学说本身仍是心灵自由的流淌之物,是兴趣所致,而非为外在功利所驱动的产物。伟大的作品莫不是兴趣的产物,莫不充满一种高贵而朴实的游戏精神。须说明的是,这里的自由,并非目空一切,更非无法无天;而是那种不为外物所拘、心无旁骛的超然的心灵状态。

其三,基于游戏精神的哲学研究不但“致真”,而且“向美”、向善,所谓“致真以达美至善”。其实美与真本来就是统一的,历来大哲皆将真与美视为一遼。譬如,中国哲学中的“游”乃真际层面的至高境界,同时,游代表着艺术,代表着美:孔子倡导“游于艺”,庄子渴望“逍遥游”,皆然。西哲康德所论证的“美的无目的性”,亦大抵含有此意。可见,哲学致真之境亦即“美之至高”境界。自然,这种美并非具象美,而是理性之美,心灵充盈之美,乃至道德之美。还是席勒说得好,“只有当人是完整意义上的人时,他才游戏;而只有当人在游戏时,他才是完整的人”。当人从事哲学之思时,他其实就在游戏,并在游戏中体会真、体味美,并由此达向善从而为真、善、美的统一打下根基。

(摘编自郭继民《哲学研究须具备“游戏精神”》,《中华读书报》,2019年2月13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席勒看来游戏精神只能用来对待美,而且对待美也只能用游戏精神。
B.哲学本质上具有无功利性,将功利带入,会使哲学家的品格降低以至蒙羞。
C.金岳霖认为游戏属于生活中最严肃的活动,结果和过程需要分开看待。
D.无论是笛卡尔、培根等还是康德、黑格尔等,其学说皆非外在功利驱动。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侧重从游戏精神角度,从三个方面阐释了哲学研究和游戏精神的内在联系。
B.第二段引用金岳霖的话,是为了更好地论证“游戏精神具有无功利性”这一论点。
C.第三段用求同存异的对比说理方式,强调人类伟大的哲学学说无不源于游戏精神。
D.第四段采用引用分析的方法,说明中外伟大哲学家基本认可美与真统一的观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有限认可席勒的观点,认为对待哲学只要拿出游戏精神,就能获得真理。
B.本文所说的游戏精神,具有特殊的本质属性,如无功利性创造性和哲学性。
C.游戏精神是自由精神的体现,而讲自由就要讲不为外物所拘,讲心无旁骛。
D.看人是否属于完整意义的人,就要考察他是否喜欢玩游戏和能否统一真善美。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最后的救赎

王小东

今日要闻:“公元3018年3月18日,由于太阳能量持续衰减,地球将进一步变冷;科技界将年度科学突破奖授予国家天文台天体物理团队,该团队证实了平行宇宙的存在……”

丁烈盯着新闻显示墙的眼睛猛然跳动了一下,当他听到“平行宇宙”时,脸色立即凝重起来。他用手捋了捋满脸的络腮胡须,陷入沉思。

隔离室里依旧阴冷,和二十五年前一样。二十五年前的丁烈只有十岁。

丁烈所处的这个时代正被某种“确定性”所掌控,凡事都遵循“数字分解定律”,即万物皆可用数字进行量化处理。举个例子:你喜欢吃糖吗?那便是一种编号为“01010011-----”的信息体验。人们只需要在冰冷的触摸屏上输入一串同样冰冷的数字,再将感觉连接器与身体连接,便可享受一种甜度可调的甜蜜。在这个万物可量化为感官输入的世界里,你并不需要一颗真正的糖!更为可怕的是,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人似乎更像是一部运行精密的机器,情感都量化为一串串字符,人们已经基本丧失了自身的情感输出功能。

丁烈却同其他人不同。父亲从丁烈懂事开始,便不允许他使用情感连接器。父子俩一直保持着犹如一千年前原始人般的情感体验,父亲称之为“情感反刍”。

丁烈很怀念那个时候,每次进行“情感反刍”的时候,父亲都会用充满慈爱的声音说:“小子,让我们开始吧!”

人在如今的世界里被划分为两类:守卫者和背叛者。守卫者坚定执行不与外部宇宙联系的准则,目的是保卫地球居住者的权益;背叛者则反其道行之,千方百计与外部宇宙联络,据说也是为了保护地球居住者权益。当年只有十岁的丁烈被划分到了背叛者行列,从贴上背叛者标签的那一刻起,他便再没有杌会离开隔离室了,这一切皆因他的父亲丁向东。可是,父亲深邃又坚定的眼神一直深驻在他心底,他知道,父亲绝对不是所谓的背叛者,相反,父亲一定是一个担负着重大使命的“先行者”。因此,在他看来,隔离室并不那么冰冷,远离数字割裂的世界,他才感觉自己是活着的。

国家天文台射电望远镜中心,外太空信号湮灭装置接收到的一串陌生数字,让天体物理组总工程师王建达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恐惧和愤怒。

经过拥有超级计算能力的“银河号”计算机破译,陌生数字信息的内容为:平行宇宙存在,太阳能量衰减导致的地球能源危机,解决途径只能是在另一维度的A级字宙中找到一个正在发育的类太阳系,然后通过特定的能量通道实现人类整体迁移。

很快,信号湮灭装置又收到第二份数字信息:特定能量通道开启的关键是,要在地球上找到一种与A级宇宙契合的纯粹连续能量波动,实现互通。请找到一个叫丁烈的人!

王建达很困惑,与A级宇宙契合的连续能量波动?这个世界所有的能量状态都是数字化且不连续的,怎么会有连续的能量波动?一定是丁烈这个叛逃者在搞鬼!

最后的数字信息只有短短几个字:“小子,让我们开始吧!”

二十五年来,丁烈第一次走出隔离室。外面的天气尤其寒冷,丁烈不由得竖起衣领来御寒。

王建达手里正拿着一份背叛者档案:丁向东,男,国家宇航中心资深飞行员,公元2993年,驾驶“探索号”宇宙飞船逃离地球,留下的最后信息是:我要为人类寻找一个新的家园!

国家天文台主控大厅中心一片死寂,按目前情况预计,地球的温度将在三年后降至极值。那时,等待人类的结局只有一个——毁灭!由于平行宇宙存在,信息发送者肯定来自平行宇宙的另一级。如果按信息中心的方式进行人类迁移,那今天参与决策的人将毫无疑问成为背叛者。

经历挣扎,最终选择进行平行宇宙间的跃迁!

一切都按照既定程序运行,主控大厅的电子屏幕上,出现了两个巨大的能量环,两级宇宙间真正意义上的连通终于开始了!

一切很顺利。到了最为关键的能量通道开启环节!丁烈深邃的眼窝露出温和的光芒。搭接在丁烈头部的示波器有节律地抖动起来,丁烈站在能量发生器的电子显示屏前,脑海里出现了刚才王建达传送给他的信息内容:“小子,让我们开始吧!”他不由得会心一笑。

他强烈地感受到了遥远的宇宙深处父亲的存在,鼻子一酸,眼睛也湿润了。随后,示波器同步信号发生器发出了一串美妙的连续波信号!脑电波!是脑电波!A级宇宙另一端竟然也有和丁烈发出的脑电波完全契合的纯粹连续能量波动!

原来,人类自发的情感波动,才是开启平行宇宙间能量通道的钥匙!

到达A级宇宙的人类,眼前出现的景象正如千年前地球上曾出现的情景:草是青绿色的,天是蔚蓝的,人们的笑脸是真切的。

是的,人类最终抛弃了一个冷冰冰的数字世界,在最后关头完成了自我救赎。

丁向东慈爱地望向丁烈,依然用他那充满磁性的嗓音说:“小子,让我们开始吧!”

父子俩紧紧地拥抱在一起,久久不愿分开……

(选自《天池》2019年第5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两则新闻开头,前一则为故事设置一个末日来临的背景,渲染紧张氛围,引起读者兴趣;后一则又为危机解决埋下伏笔,可谓匠心独运。
B.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丁烈“脸色立即凝重起来”“用手捋了捋满脸的络腮胡须”,就表现出了他听到“平行宇宙”时内心的变化。
C.小说用插叙的方式描绘了当时的数字世界,例如体验甜味并不需要吃糖,只需输入代码再让身体和连接器连接,这带给读者一种神奇的感受。
D.小说中前面的父子间“情感反刍”的情节,与后面人类的情感波动开启能量通道拯救了全人类的情节,在结构上前后照应,显示出章法的严密。
【小题2】小说对丁向东着墨不多,但人物形象鲜明,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他的形象的。
【小题3】作家哲夫认为:“科幻小说不仅是幻想,也不仅是人类对于征服自然的想象,更需要对科学本身的反思,对人类发展的反思。”请结合文本,从“反思”的角度探究小说的主题。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的社会救助在很长时期里主要局限于官方主导的赈灾救荒和民间宗族的内部互助,两者均以乡村地区为重点,属于对特定对象的临时性、应急性举措。
入宋以后城市发展空前兴盛,各级城市日益突破原有政治和军事性质所构成的限制,开始形成具有一定自主性的文明形态和社会体系。但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社会关系的快速变化,也带来激烈的社会竞争,导致居民贫富分化日趋严重,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有时影响到统治秩序的稳定。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不得不调整政策,结合城市社会的特点,探索有别于传统荒政的救助体制。
宋代城市官方救助体制是在北宋中后期逐渐建立起来的。宋仁宗下诏,令天下设置广惠仓,用以救助各地“在城老幼贫乏不能自存者”。这是宋廷首次颁布面向全国的城市救助政策,广惠仓也是首个全国性的城市救助机构,由此形成以广惠仓救助城市、常平仓救助乡村的格局。此后,宋廷又陆续颁行一系列救助政策和措施,包括针对无业流浪人员的“惠养乞丐法”、针对鳏寡孤独疾病残废人员的“居养令”、针对各类穷困居民的“助葬之法”等。及宋徽宗即位,进一步加强官方救助力度,推进救助活动的制度化。他诏令各地城镇广设居养院、安济坊、漏泽园等救助机构,明确各救助机构的职能,规范其活动方式,并注重特定情况下的专项救助,形成了济、养、赈结合的较为全面和系统的城市救助体系。宋室南渡后,城市官方救助的主体由中央朝廷逐渐转向地方政府,各地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自主地开展救助活动,构建不同特色的救助体系。
与传统荒政侧重于对灾荒民众的临时性救助不同,围绕城市建立的官方救助,以日常性的贫困救济和生活保障为重点,其救助对象涉及各种城市“贫民”和“穷民”。所谓“贫民”,包括资产微薄的坊郭下等主户和没有资产的客户等,他们生活艰难,而且很不稳定,“一日失业,则一日不食”,极易陷入破产困境;所谓“穷民”,包括老幼孤寡、疾病残废、流浪乞丐等,需要依靠救助才能生存。从救助类型来看,除了临时赈济,更主要的是预防性救助和补偿性救助。前者重在对各类贫穷群体的日常救济,以帮助他们维持最基本的生活;后者是对诸如贫困士人、宗室、老人、寡妇等特定群体的优待抚恤,以帮助他们稳定生活。就救助方式而言,则有无偿、有偿、收养、放免、资助等。
(摘编自陈国灿《宋代城市的社会救助》)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很长时期内没有社会救助体制,直到北宋中后期才逐渐形成了相对完备的社会救助体制。
B.进入宋代之后,各级城市形成具有一定自主性的文明形态和社会体系,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C.宋仁宗诏令天下设置广惠仓的救助对象不再局限于特定的灾荒民众而是面向广大的普通贫穷居民。
D.宋徽宗力革陈弊,大胆创新,使宋朝的城市救助形成了济、养、赈结合的较为全面和系统的体系。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指出中国古代社会救助的局限,并以此为立论前提,突出宋朝官方救助体制的先进性。
B.文章从城市发展、人口增长、社会关系等角度逐层分析,论证了宋朝官方救助体制产生的原因。
C.文章重点阐述了宋朝官方救助机制的具体内容,以及官方机制与传统荒政临时性救助的不同。
D.文章采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式论证了宋朝官方救助体制由建立到逐步完善的发展轨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城市的发展往往是利祸共生的,在人口、经济、文化发展的同时,也会带来贫富分化、社会动荡等问题。
B.宋室南渡后,由于中央朝廷实力的减弱,城市官方救助的主体开始由中央朝廷逐渐转向了地方各级政府。
C.官方救助与传统荒政侧重于对灾荒民众的临时性救助不同,它更关注弱势群体日常性的贫困救济,价值深远。
D.古代社会救助由赈灾救荒到形成官方救助体制,使得救助活动开始由“恩赐”性质转向人们普遍享有的社会权利。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市场经济与大众传媒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但改变了文艺的存在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欣赏习惯。“文学终结论”尚且余音未绝,又有学者提出了“粉丝能不能替代知音”的疑问,引发热议。

“知音”一词源于钟子期与俞伯牙的故事。子期因为能听出琴音寓意,被伯牙引为“知音”后来,子期辞世,伯牙毁琴不操,以示痛悼。由此可知,“知音”的内涵至少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接受者能准确把握、解读出作品的主旨,从而经由作品,接受者与创作者在精神层面产生深度契合;二是以作品理解为基础,创作者与接受者形成相互依赖、相互需要乃至相互尊重的关系。18世纪美学学科形成之初,为解决“趣味无争辩”的难题,休谟也推崇批评家来提供“趣味和美的真正标准”。可见,“知音”的趣味早已渗透到经典艺术标准当中。因此,“知音”有意无意地被默认为是高雅文艺的欣赏者。

而“粉丝”这一名称则显得有些不伦不类,它是大众对“fans”一词自发的、戏仿式的音译。在最直接的意义上,“粉”或“粉丝”就是对某些事物的“爱好者”由于社会成见和媒体引导,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粉丝”一度被贴上了狂热、非理性、病态等标签,被当作对某些大众文化产品不加辨别的、缺乏抵抗力的消费者而受到非议。尽管现在人们能以一种理解的眼光来看待“粉丝”,但其被限定特指大众文化的欣赏者却是事实。需要指出的是,大众文化在使用中的确具备活跃的意义再生产功能,而且,流行文艺也的确包含有别于高雅艺术的美学旨趣。因此,“知音”欣赏和“粉丝”欣赏的区别,是一个趣味差异的问题,而不是一个品位高下的问题。

知音精于深度梗犁文本,其文本辨识力自不待言,那粉丝有没有文本辨识力呢?

通过深入粉丝的文化实践,研究者发现,粉丝对于特定文本是存在敏锐的辨识力的。20世纪80年代,有人用“全庸”之名仿作金庸小说,以图鱼目混珠。结果读者去芜存菁,终使各式“全庸”尽数淘汰,有趣的是,金庸晚年按“经典”标准大力修改当年作品,不想费力不讨好,竟遭众多“金迷”抵制。由此可知,粉丝像知音一样,都具有敏锐的文本辨识力,并忠于自己的文本感受。但粉丝文本辨识的有趣一面在于,他们会因为极度关注某些文本的细节,而选择性地忽略其他细节。这种“专攻一点、不计其余”的辨别方式,主观随意性不言自明,与知音式文艺批评的理性、客观旨趣相去甚远。

粉丝欣赏突破了高雅文艺欣赏所规定的“距离”,使欣赏化为广场式的狂欢。粉丝欣赏的参与性更突出的表现是,他们不会仅仅停留在对小说、影视作品、歌曲等原作本身的欣赏上,还会进一步消费许多衍生产品、如印有明星头像的T恤、玩偶、海报等等。如此,粉丝将文化工业提供的资源带入其日常生活实践,并在使用中完成文本意义的重新组装„与此不同,“知音”则更尊重作家的创作意图或作品主题,他们更像“采矿者”,努力掘开文本的岩层,提炼出深藏其下的金子般的创作主旨。

伴随积极的参与,粉丝的生产力也释放出来了:他们不会停留在文本的消费上,而是以文化工业产品为资源,创造出数量庞大的、五花八门的新文本,如网络同人小说、模仿秀及流行音乐粉丝们的翻录、翻唱和MTV翻拍,等等。这种新文本有时会达到与原作不相上下的地步。而“知音”呢,他们的生产力主要表现在分析精辟的批评文本上,此外很难看到其他类型的新文本。由此可见,“知音’’和“粉丝”不能相互替代。

(摘编自周兴杰《当代文艺审美中的“粉丝”与“知音”》)

【小题1】下列关于“知音”和“粉丝”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知音”就是在领会作品主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与创作者在精神层面产生深度契合,并与之形成相互尊重、相互需要乃至相互依赖的关系。
B.“粉丝”被限定特指大众文化的欣赏者,他们对特定文本具有敏锐的辨识力,并忠于自己的文本感受,他们对文本的辨别方式具有主观随意性。
C.“粉丝”除了欣赏原作,还会进一步消费衍生产品。在使用文化工业产品并完成文本意义的重新组装的过程中,他们没有尊重作者的创作意图或作品主题。
D.“知音”有意无意地被默认为是高雅文艺的欣赏者,知音式文艺批评的旨趣更理性、客观,因此,“知音”比“粉丝”具有更高的品位。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1段以市场经济与大众传媒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背景,借他人之口引出本文讨论的中心话题。
B.文章第2.3段分别阐述了“知音”和“粉丝“各自的来历、内涵和自身获得的评价,让读者明白二者是不同文艺种类昨接受者。
C.文章第5段通过对比论证,分别阐述了“知音”和“粉丝”在参与方式上的不同,得出“‘粉丝’的参与度更高”的结论。
D.文章层次清晰,结构严谨。多处运用了举例论证,增强了论证效果;形象贴切的比喻,使论述更加生动透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居易《琵琶行》一文中琵琶女在听到诗人的讲述后,再一次弹奏琵琶,“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说明了经由作品,创作者能够与接受者之间产生深度的精神契合。
B.金庸的“粉丝”能去芜寸菁;淘汰那些用“全庸”之名仿作的小说并抵制金庸晚年修改的作品,是因为他们更欣赏金庸的早期作品。
C.近日,某歌手新专辑在欧美上线,因粉丝在某音乐网络平台上集中购买,专辑单曲的榜单排名力压欧美知名歌手,这一事件体现了粉丝欣赏具有强烈的参与性。
D.“知音型粉丝”可以理解为把“知音”的视角带入大众文化欣赏中,力求将欣赏的快乐建立在文本辨识的基础上,进而修正那种“专攻一点、不计其余”、过于随意的辨别方式。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古代的神话

刘大杰

上古的神话传说,都是当时劳动人民集体的口头创作,在有文字以前,已经广泛地流传于民间。它们反映了人类和自然界的斗争,也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解释和愿望。神话的产生绝不是凭空的创造,是建构在劳动过程和生存斗争的现实基础上的。在中国最古老的神话故事里,如有巢氏的构木为巢,燧人氏的钻木取火,女娲氏的造人、补天等等,说明了每一个神的存在都与人民的劳动和生活要求联系在一起。只有真正为人民谋利益的,在初民的社会里,才能上升到神的世界中去。那样的神,实际是劳动英雄的典范化,是广大人民愿望的最高表现。再如《山海经》中所记述的“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的故事,都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坚强勇敢的性格、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与那种征服自然的大公无私的高贵品质。费尔巴哈说:“人们的愿望是怎样的,他们的神便是怎样的。”其他如自然现象的神——太阳神、风神、雨神等,同样是在劳动过程和生存斗争的基础上产生的。

因为神是来自人民的,是人民的集体创作,在那些神话里面必然会表现人民勇敢的性格、超群的智慧、丰富的想象,以及与自然界作斗争的现实生活和对于幸福自由的渴望,所以神话是富有人民性的。同时,神话也可以体现出原始现实主义和原始浪漫主义的创作精神。

神话是文学的渊源,在文学发展的历史上,它有很高的价值。研究神话,我们可以理解初期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也可以看出上古历史的影子;同时,神话故事对于后代文学、美术的创作,也产生很大的影响。神话资料保存最多的是《山海经》《楚辞》和《淮南子》。此外,在《穆天子传》《国语》《左传》和诸子诸书中,也可以找到一些片段。这些故事出现的时代都很晚,其中的故事经过后人的口传和书写,不可能全是古代神话的原始形态,但在许多美丽的故事中,依然可以看出一些古代神话的影子。

《山海经》所记的神灵,有四百五十几个。这些神形状奇怪:有的是龙身鸟首,有的是马身人面,有的是人面蛇身,有的是三头六臂。他们出现时,有的是红光满面,有的是狂风暴雨。在《山海经》里,有三首国、三身国、一臂国、无肠国、大人国、小人国等记载。这一部书对于后代的小说有很大的影响。

屈原的作品如《九歌》《离骚》《天问》诸篇也保存了一些神话材料。《淮南子》虽说时代稍晚,但其中神话材料也很多,是一本研究中国古代神话的很重要的参考书。在古代的神话传说里,最富有文学意味而又具体地反映上古人民的生活愿望和思想感情的,是那些英雄故事,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都是非常精彩动人的。

在初民社会里,能为人民除害的才能成为人们的神,才能成为历史传说中的帝王。女娲、后羿和大禹这些美丽的神话传说,都是在人民的理想和愿望中、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所以高尔基说:“神是劳动成绩的艺术概括,神是武装着某种劳动工具的完全现实的人物。”

研究神话或是采用神话故事来作为创作的题材,都是很好的。但我们必须把神话和鬼话区别开来,把神话与迷信区别开来。在许多故事里,张皇灵异,都是鬼话,它同富有人民性的古代神话有所不同。我们研究神话,必须小心谨慎,万不可鱼目混珠。

(节选自《古典文学思想源流》,有删改)

【小题1】依据作者观点,下列不属于“古代神话”范畴的一项是(   )
A.刑天争夺神位失败后被天帝砍头,他竟用两乳为目,用肚脐作口,操持干戚,继续舞动。
B.盘古开天辟地,最终力竭身亡,他的左眼化为太阳,右眼化为月亮,毫毛变成星星。
C.落魄女子遇王生后被带回家,后被道士识破并追击,身上人皮脱落,露出厉鬼本相。
D.太白金星是一位童颜鹤发的老神仙,常奉玉帝之命监察人间善恶,被称为西方巡使。
【小题2】下列不能说明神话“具有很高的价值”的一项是(   )
A.神话是人民集体口头创作的,与人民劳动生活有密切联系,并在民间广泛流传。
B.我们可以从神话中初步了解上古历史,了解初期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状态。
C.神话中体现出的原始现实主义和原始浪漫主义精神,在后世的创作中依然传承。
D.《山海经》这本书记述了很多奇形怪状的神灵,对于后代的小说有很大的影响。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上古神话反映了劳动人民与自然界作斗争的生活和对幸福自由的渴望,但不含有统治者的意愿,是富有人民性的。
B.有些神话故事在流传和抄写的过程中,与远古神话的原始形态已有所差别,但依然可以作为研究古代神话的重要参考。
C.中国历史传说中的那些帝王,都是能够为民除害、具有杰出的劳动成绩、并寄予着人民美好理想的人。
D.各种迷信鬼话跟神话有很大的不同,完全脱离了人民性,对于这些迷信故事,我们都要全面批判,完全摒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