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传统的中国画是一种精神生活方式,而不是一种技能,是一种人文关怀,而不是视觉盛宴。实现人文关怀的首要方式,是作者亲身投入经邦治国的大业,是立德、立功、立言。立德,是完善道德修养、塑造完善人格。绘画也是实现人文关怀的方式,但又有两个途径,一个途径是针对广大观者的“教化人伦”,表现一种有助于社会和谐的群体意识,可以叫“载道”。另一个途径是个人的“怡悦情性”,表现人与自然或人与自我和谐,人在超越现实局限中获得的精神自由,可以叫“畅神”。
“畅神”虽属个体的审美超越,但具有人文关怀的传统中国画家,并不满足于此,而是把“天人合一”纳入伦理范畴,在提升人品情操的前提下,以有道德修养的人品砥砺画品,用拟人化的手法,托物言志,赋予自然对象以高格调的精神境界,在实现个体畅神的同时,以高尚的道德观念影响观者,使畅神与载道统一起来,实现寓教于乐。
无论“载道”,还是“畅神”,都是表现中国文化的和谐精神。中国文化的和谐精神,素称“天人合一”。当代东方学者季羡林把中国的文化精神概括为三个和谐: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个人与社会的和谐、自我内心的和谐。他认为三个和谐的实现,全赖人类与大自然为友。香港学者饶宗颐对老友季羡林“天人合一”观的阐发是天人互益,即一切的事业,要从益人而不损人的原则出发,并以此为归宿。他说当今时代,人的学问比物的学问更关键,也更费思量。
传统中国画的“天人合一”,还表现为绘画过程中天工与人巧的结合。传统中国画使用的宣纸、水墨和毛笔,都非常敏感,这些工具可以极尽精微地表现宇宙万象和内心波澜,达到自然而极尽良工苦心,人巧而仿佛天然。
传统中国画在不断演进中保持传统基因并吸取异质文化的因素形成了完整的写意美学体系,这一体系筑基于中国的哲学,得益于中国汉字反映的思维方式,基本特点是不以模拟再现客观世界为根本追求,而是以表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和谐的精神境界,表现高尚人格以实现个体的精神超越和群体精神的有序和谐为终极关怀。其独具特色的笔墨语言,是不脱离客观又拉开与客观距离的,是以宇宙中对立因素的统一为着眼点的,是立足视觉又超越视觉的,是讲求绘画性又更重视文化性的。 
实际上,仅以文化批判的方式去创作艺术,并不能解决感知者的精神归宿问题。重精神完善、富有写意精神的传统中国画,作为当今世界艺术的一个重要品种,在物欲高涨、精神失衡的后工业社会,对于实现艺术对人类的人文关怀,具有大可以发扬的超前价值。在这一方面两岸四地的画家,只要摆脱20世纪以来全盘西化论的遮蔽,重视文脉传承,善于以视觉形式发扬中华文化的和谐精神,无论是传统出新型的,融合中西型的,还是实验水墨型的,都可以大有作为,都可以做出惠及人类的贡献。
【小题1】下列关于传统中国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中国画不是一种技能,不是视觉盛宴,而是完善道德修养、塑造完善人格、实现人文关怀的首要方式。
B.传统中国画表现了中国文化的和谐精神,有人文关怀的传统中国画家可使畅神与载道统一,实现寓教于乐。
C.传统中国画使用的敏感的宣纸、水墨和毛笔精微地表现宇宙万象和内心波澜,达到自然与人工的巧妙结合。
D.传统中国画重精神完善、富有写意精神,在物欲高涨、精神失衡的后工业社会具有大可发扬的超前价值。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绘画实现人文关怀的途径,一是教化人伦以促进社会和谐即“载道”,二是表现人与自然或人与自我和谐达到“畅神”。
B.中国画写意美学体系得益于中国汉字反映不脱离客观又与客观拉开距离的思维方式,以宇宙中对立因素的统一为着眼点。
C.中国画写意美学体系不以模拟再现客观世界为根本追求,其终极关怀是实现个体的精神超越和群体精神的有序和谐。
D.筑基于中国哲学的中国画写意美学体系,其独具特色的笔墨语言立足视觉又超越视觉,对文化性的重视要高于对绘画性的讲求。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中国文人以立德、立功、立言来实现人文关怀,即亲身投入经邦治国的大业,从而实现针对广大观者“教化人伦”“怡悦情性”。
B.传统中国画作为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品种,在不断演进中需要保持传统基因,当然,吸取异质文化的因素也是非常必要的。
C.季羡林以“天人合一”思想来解释人与自然、社会、内心的和谐,这就是说,人类必须同大自然为友,否则将无法避免灾难。
D.两岸四地的画家,只有吸取西方文化的因素,重视文脉传承,才能以中华文化的和谐精神济西方思想之穷,做出惠及人类的贡献。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5-16 10:34: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本大题共3小题,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大观园的青年男女,在探春的发起下组成了诗社。刚好贾芸送了白海棠花来,他们就开始写海棠诗,用七言的八句律诗、十三元的限韵,加上“盆、魂、痕、昏”这四个字,规则很严格。
如果我们真的把诗当成一个游戏来看待的话,成长中的青少年真的可以从中学到声音和字词之间微妙的配置关系。比如前面提到他们决定要限韵,就让一个小丫头发一个声音。我们现在用的语言,每一个字有一个声音,而这个声音是有它的质感的。“en”是一种质感,“i”是一种质感,“ong”“ang”都有各自的质感。讲话铿锵有力不只是内容的感染力,也包括声音的抑扬顿挫,这是跟音韵学有关的。修辞不仅包括文字的意思、形象,也包括文字的声音。游戏当中,这些孩子把“十三元”的“en”音拿出来,他们实际上是在玩声音的游戏。
今天我们如果在电脑上用拼音输入法打一个字,就会出现这个音的所有的字,你会发现这些字音有共同的倾向,字的声音会形成一个质感的分类。这个质感不是指意思,而是指声音的质感。比如“江洋韵”是“ang”的韵,“中东韵”是“ong”的韵。“ong”“ang”的共鸣音很大,仿佛国乐中的黄钟大吕演奏出来的声音。所以“江洋韵”“中东韵”通常都是用来写颂歌或者很大气的东西的。“一七韵”是“i”韵,本身是闭口韵,共鸣的部位非常小,比如“凄”“寂”“离”“依”,它们有一个共同的质感,就是声音比较低,调性比较悲哀,常用来表达比较细腻的感情。如果是送别的诗,就常常选“一七韵”。
韵分为开口韵和闭口韵。口腔开得很大,共鸣的部位振动到鼻腔的韵叫“开口韵”,因为振动性大,所以传达出来的讯号也比较堂皇,有一种壮大的感觉。闭口韵是口腔不必大开得很大就能发出的声音。有一些韵,比如“由求韵”,“ou”这个韵,是在中间的,情感比较委婉。比如“秋”“酒”“楼”都是“ou”,如果我们把这三个字加在一起,“秋天、喝酒、上楼”,就会产生一种很奇特的感觉,其中似乎有一种心情。
他们写海棠诗时用的是“盆、魂、痕、昏”这四个字,在他们还没有作出诗的时候其实已经有感觉出来了,这四个字决定了基本的调性。就像画画一样,基本的色调已经有了,就看你怎么去组合了。每个画家调色盘里的色彩有上百种,可是他的色彩却有可能一直在某个调性里。1904年毕加索的调色盘里都是灰蓝色调,这个灰蓝色调决定了毕加索的创作里某种忧伤的调性与感觉。“盆、魂、痕、昏”这几个字就如同绘画中的灰蓝色调。
(节选自《蒋勋说红楼梦第四辑·音韵中的质感》)
【小题1】下列各选项所陈述的内容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作诗的游戏可以让成长中的青少年从中学到声音和字词之间微妙的配置关系。
B.要想说话铿锵有力,一方面取决于所说的内容,另一方面取决于说话的声音。
C.颂歌因为一般要采用“江洋韵”“中东韵”,所以,很多时候需要用配以国乐。
D.字的发音和色彩一样,调性决定不同的情感,画家选择色彩,诗人选择音韵。
【小题2】根据本文文意来推断,“海棠诗社”的作品普遍应该具有_______________的情绪。(2分)
【小题3】 根据本文中的观点,分析说明《琵琶行》中“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这几句用韵的理由。(4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所谓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最初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即按照一定的义例,通过选择特定称谓或在叙述时使用某些字眼,是非分明而又简约、含蓄地表明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道德评判,以达到征实和劝惩的目的。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在不隐晦事实真相的前提下,运用曲笔“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春秋笔法于据传为孔子所撰的《春秋》。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他从当时的伦理道德出发,以定名分、明等级作为评判人物和事件的标准,“褒贬惩劝,各有义例”,有时一字暗含褒贬,由此就形成了所谓的“春秋笔法”。
左丘明发微探幽,最先对这种笔法作了精当的概括:《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遗憾的是,限于体例,左丘明没有充分地展开,我们只能看到他思考问题的结果,而看不到他思考问题的过程,因而春秋笔法在这个时期还显得有些朦胧。
到了西汉,一代大儒董仲舒在他的代表作《春秋繁露》中,第一个结合《春秋》实例解说了这种笔法,这是一大进步。通过这样演绎,这种表现技巧具有了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加上汉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政治措施的推行,这种表现技巧具有了在更大范围内传播的条件。只是董仲舒囿于汉初学术研究的陋习,行文多附会阴阳五行之说,后代不少学者把《春秋繁露》界定为哲学著作,因而也使得“春秋笔法”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最终完成“春秋笔法”普及工作的是晋代的杜预。他彪炳后世的著作是《春秋左传集解》,在序言中,根据《左传》的论述,结合《春秋》的实例,他加以详细解说,把这种表现技巧从经院哲学中解放出来。春秋笔法由写史“义例”变为文章楷模,成为一种写作与表达的常用范式。那就是追求语言的简洁和意蕴的丰富,寓褒贬于叙事之中,通过材料的选择、详略与显隐的不同,以及用词和语气的微妙差别,委婉曲折地透露出作者的是非和爱憎。
值得一提的是,春秋笔法只是委婉行文,并不是说谎,最多只是影射和隐瞒,而影射是靠词语的选择来表达的。隐瞒,仅是对比较小的事情所作的隐瞒,大事从简或者曲笔。春秋笔法一般都是遵从事实下的隐晦,婉转的陈述和评论以及有目的的选择;曲笔是曲折抒笔,这里的“曲”是曲折,并不是歪曲。能够在事实下有重点地描述人物和褒贬事件,以教化人民,在笔墨中又流露出更多的事实,让人看清真相,这是曲笔的最高宗旨和理想。
孔夫子写《春秋》,本来是要用“直笔”来使“乱臣贼子”害怕的,但是写来写去,他竟写出那么多的“曲笔”,可见写“直笔”是多么不容易!春秋笔法其实是一种妥协,是一种无奈!这种办法写出的史书开创了写史服务于政治的先河,为后世考证增加了难度。
【小题1】关于“春秋笔法”的历史渊源,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孔子编写《春秋》,行文不直接阐述自己的看法,而用一些特别的手法来委婉表达,“褒贬惩劝,各有义例”,形成了所谓的“春秋”笔法。
B.左丘明最先对“春秋笔法”做了精当的解说,但他对“春秋笔法”的解说还有些朦胧,我们只能看到他思考问题的结果,而看不到思考过程。
C.董仲舒第一个结合《春秋》实例解说了“春秋笔法”,使其具有了直观性和可操作性,但行文多附会阴阳五行之说,给它蒙上一层神秘面纱。
D.杜预最终完成了“春秋笔法”的普及工作,这种表现技巧得以从经院哲学中解放出来,由写史义例变为文章楷模,成为写作与表达的常用范式。
【小题2】下列各项中,其手法不属于春秋笔法的一项是(  )
A.《鸿门宴》中写刘邦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从鸿门宴上逃走时,写道:“脱身独骑。”用了一个“独”字,来显示作者的态度。
B.《林黛玉进贾府》中,刻画权倾贾府、笑里藏刀的王熙凤:“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C.《雷雨》中,周朴园对女仆梅侍萍始乱终弃,三十年后面对鲁妈,在回忆当年时说侍萍是“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
D.《记念刘和珍君》一文,鲁迅先生描写烈士遇害时,写到“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又写到“其一是手枪”“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为标准,是非分明而又简约含蓄地表现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道德评判,以达到惩恶劝善的目的,这使乱臣贼子害怕。
B.春秋笔法虽用曲笔,但追求在事实下有重点地描述人物和褒贬事件,在笔墨中又流露更多的事实,让人看清真相,所以曲笔并不是歪曲。
C.春秋笔法,通过材料的选择、详略与显隐的不同,以及用词和语气的微妙差别,来表达作者的是非爱憎,因而为后世考证增加了难度。
D.春秋笔法除了使用“影射”的手法,还对一些较小的事做了隐瞒,对大事从简或曲笔,孔子用曲笔其实是一种无奈的妥协,可见秉笔直书有多难。

同类题3

材料概括分析题
如何协调经典阅读与非经典文本阅读之间的关系?可以假设也许存在着那种幸运的读者,他可以把生命中的“阅读时间”专诚献给蒙田、歌德、柯勒律治和普鲁斯特,再假设这个人可以读上述一切而又不必写最新的书评,不必为取得大学教席而投稿。如果操持这种状态而不必受任何污染,那么这个幸运者就可以避免读报纸,也绝不必操心最新的长篇小说或最近的社会学调查。但是,这种严格有多大的合理性甚或有多大的功用,尚未得知。当代世界也许是平庸和愚蠢的,但它永远是一个脉络,我们必须置身其中,才能够顾后或瞻前,否则无论是读者或文本都会很容易飘进无始无终的迷雾里。从阅读经典中获得最大益处的人,往往是那种善于交替阅读经典和大量标准化的当代材料的人,而他并不一定要拥有和谐平静的内心。
大概最理想的办法,是把现在当做我们窗外的噪音来听,提醒我们外面的交通阻塞和天气变化,而我们则继续追随经典作品的话语,它明白而清晰地回响在我们的房间里。但是对大多数人来说,把经典作品当成房间外远方的回声来聆听已是一种成就,因为他们的房间里被现在弥漫着,仿佛是一部开着最大音量的电视机。经典作品应成为一部作品:它把现在的噪音调成一种背景轻音,而这种背景轻音对经典作品的存在是不可或缺的。事实仍然是,读经典作品似乎与我们的生活步调不一致,我们的生活步调无法忍受把大段大段的时间让给人本主义者那种庄重悠闲。
如果有谁要问,经典值得那么费劲去读吗?我想援引当代思想家乔兰的话:“当毒药在准备中的时候,苏格拉底正在用长笛练习一首曲子。‘这有什么用呢?’有人问他。‘至少我死前可以学习这首曲子了。’”
【小题1】针对开头的问题,作者在第一段中提出哪些看法?请加以概括。
【小题2】解释文中画线句的含义。
【小题3】从全文看,坚持经典阅读有哪些困难?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
中国文人的舟居情结
丁国强
(1)舟外观质朴而无饰,以空虚以受盈,不滞于物,从流飘荡。故历代文人名士,对舟船情有独钟。他们要是对现实生活不满,想遁世隐逸,耽乐于山水之间,作逍遥优游,多半是买舟而往,有着一种舟居情结。
(2)舟是中国士人人生政治失意后身心的疗养所,是功成后全身远祸的避难所和保全天性的理想境地。被尘世种种外物所扰的文人墨客们乘着它便进入了一种与世无争的“高蹈世界”。因此,具有舟居情结的中国文人都与大自然有着密切的关系,都把大自然作为人生的最后归宿,在和大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寻找心灵的寄托。只有身居五湖的扁舟之中,士子们那颗飘泊不定的心才能得到暂时的安顿与止泊,进而达到了物我交融的艺术境界。
(3)温一壶酒,驾一叶舟,在扁舟轻凌中扣舷而歌,邀明月为伴,与清风同行,乘兴而发,兴尽而归,小舟就像一片轻轻的苇叶,飘悠在诗人的心海上,心之真情,便是生之逍遥。《庄子·列御寇》云:“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庄子以舟船自由地在水上飘荡来比喻圣人无系人物,无为物役而作逍遥游的状态。人与物同化,失去了世俗之心,忘却了功名利禄,体悟到一种忘我的自由感和精神愉悦,达到了自适其性的精神境界,从而展现了生命的真我,实现了自己外在和内在真正意义上的超越。这种本质上的对生命意义的张扬和对生命本源的关注,表达了诗人强烈的呼唤本性自由的回归意识。
(4)“天”与“人”的关系是中国传统哲学思考的命题,以“天人合一”为主流的天人观便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取向的理论基点。《庄子》《楚辞》中居于舟,临于水,在远离尘世纷争、风景幽美的江泽湖畔信舟垂钓,对酒邀月的渔父,得到了哲学上的认可,从而成了中国隐逸文人心目中的偶像。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有“兼济天下”的自觉意识,总怀着一种社会责任感,以谋求天下苍生的幸福,但在现实中屡遭挫折,进而或弃官或隐居。于是将自己同自然界融为一体,体会和谐统一的情感愉悦,向自然界寻求生命的意义,从而显发自己的生命价值。
(有删改)
【小题1】请根据文章第二段阐释“高蹈世界”的含义。
【小题2】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小题3】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中国文人具有“舟居情结”的原因。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
唐代的文化实边策略
唐代统治者将西域视为应对突厥和吐蕃威胁的战略侧翼,采取了意义深远的战略规划,特别是实行了以汉文化为主体、多元文化融合的文化实边策略,改变了南北朝以来的对立局面,并以前所未有的民族文化向心力和民族认同的凝聚力,有效保持了西域的社会稳定和发展,从而使丝绸之路畅通东西,大唐文明辐射欧亚,成就了中国历代中央王朝统治西域的一段经典时期。
张骞通西域后,随着大批汉人进入西域,汉文化也随之在西域传播开来,作为中原传统文化核心内容的儒学也传入西域。唐王朝国力强盛,文化繁荣,深深影响了统一后的西域。儒学文化日渐成为西域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和道德礼仪的操守。儒家经典思想被正式纳入西域子弟参加朝廷科举取士的考核内容,许多吐鲁番文书都体现了儒家思想在西域社会普遍传播的事实和对西域民众的影响程度。正是因为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汉文化在西域社会的广泛传播,铁勒首领、名将契必何力虽为一介武夫,亦可随口诵出“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的佳句。
同时,中华传统文化也逐步嵌入到西域各宗教之间。唐代是西域宗教史上一个集大成的时期,萨满教、佛教、祆教、景教、道教等宗教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形成了以佛教为主的多宗教并存格局。中华传统文化深深植入到各个教派之中。在吐鲁番出土的佛教文书中有大量“急急如律令”的道教术语,而回鹘文摩尼教经典中亦有《释迦四门观》和《阿难达法问》的佛经内容。在西域,孝也成为儒、释、道等文化内涵中的根本内容。
唐代文化认同政策,有效促进了西域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从南北朝到隋唐,是一个民族文化大融合的时期,以高昌为代表的西域诸国仰慕中原文化,使汉文化在少数民族中广为传播,在西域社会中形成了较好的社会基础,加之唐代民族政策的包容和开放,使唐代的文化实边政策被唐代西域社会普遍接受。在这种民族融合和天下一家的氛围中,民族平等与文化融合成为唐朝重要的治边之策。这种民族一体与文化融合的思想成为唐代社会的主流观念。“华夷一家”的思想在玄宗时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充分体现了唐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发展程度。各民族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成为包括西域在内的各民族的“可汗”,中华一统的局面由此达到新的高度,影响深远。
文化认同与唐朝治理西域的正确策略,共同形成了多民族文化同存共生的良好局面。大量中原民众、商人、求法僧人、文人志士等到达西域,与西域民族杂居相处,在语言、习俗、文化、信仰等领域相互交融,共同发展,提高了各民族对中原文化的认同,增强了西域各民族对中原王朝的向心力,不仅在战略上使“西北边患,荡然一清”,而且西域由汉代以来单纯的军事防御地区变为社会相对稳定的区域,成为大唐文化向中亚的自然延伸的地域。
【小题1】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唐朝实行了多元文化融合的文化实边策略,改变了南北朝以来的对立局面,形成前所未有的民族文化向心力和民族认同的凝聚力,有效保持了西域的社会稳定和发展。
B.铁勒首领、名将契必何力可随口诵出“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的佳句,因而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汉文化在西域社会得以广泛传播。
C.儒家经典思想被正式纳入西域子弟参加朝廷科举取士的考核内容,体现出唐代中原文化对西域社会影响之深。
D.“华夷一家”的思想在唐太宗时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各民族尊奉太宗为“天可汗”,成为包括西域在内的各民族的“可汗”。
【小题2】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张骞通西域后,随着汉文化在西域传播开来,大批中原民众进入西域,把作为中原传统文化核心内容的儒学也传入西域。
B.唐王朝国力强盛,文化繁荣,对西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儒学文化迅速成为西域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和道德礼仪的操守。
C.从南北朝到隋唐,是一个民族文化大融合的时期,民族一体与文化融合的思想一直是社会的主流观念。
D.在吐鲁番出土的佛教文书中有大量“急急如律令”的道教术语,表明不同宗教用语在西域同存共处、相互夹杂的现象,体现了多元文化的融合。
【小题3】唐代的文化实边策略取得了巨大成功,对于今天我国开展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的交流有哪些启示?请结合全文简要指出。(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