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民俗文化一直是每个民族历史发展的见证,一个国家的历史是不能被否定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赋予我们的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更是那个古老的时代传承给我们的精神,今后祖国的发展应以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为基础进而发展群众文化。
群众文化是指人们在工作之外,自发进行的社会文化活动,是以人们自身为主,从而满足自身的精神生活的需要,使人们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释放压力,并达到一定的精神层面满足的娱乐活动。一直以来人们精神层面的满足来自于丰富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生活,我们的历史也由这样的文化艺术构成,要想发展群众文化,就要将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传承下来。
群众文化发展的核心内容是娱乐文化活动,娱乐文化活动是让人们在工作之余能够放松身心、释放压力的,就是这样的生活理念经过历史的发展,衍生出独具特色的传统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如今,每到节庆日国家都会安排法定节假日,鼓励人们通过节日放松心情。每个民族都拥有属于自己的民俗文化艺术,例如俸族的泼水节、回族的开斋节、蒙古族比较著名的那达慕大会等,这些都是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体现。在传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同时,对各民族不同的文化艺术类型,应根据传承下来的形式加以保护,例如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历史民族文物进行保护;制定相关法律进行约,避免出现破坏、损毁和遣失的情况。
现阶段民族民间民俗文化出现了一定的缺失现象,主要是因为人们对于现阶段新鮮科技的信息比较感兴趣,对于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了解不深入,没有感受到中国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魅力,从而产生了一定的错误认识。所以群众文化的发展应当融入和继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这样不仅有利于群众文化的发展,更有利于中国传统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继承和发扬,也会使社会在历史文化的基础上稳定发展下去。现阶段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也应当注意一定的问题。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衍生出了多样化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而这些文化艺术当中有一部分是不能够借鉴和发扬的,例如殷商时期大型的祭祀活动,在传承历史文化时应当以正确审视的态度对待历史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群众文化是经过不断继永、创新、扬弃、积累后发展起来的,它是对一定杜会活动的反映。群众文化的创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内容创新,二是形式创新。一方面,我们要丰富并创新群众文化活动的思想内容,更好地反映当下群众生活;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也需要表现形式的创新。创新和继承是辩证统一的,继承是创新的基础,是新的群众文化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条件。
将传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与群众文化结合起来,既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又保证了群众文化的多样性发展,有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安排法定节假日是传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一种方式。
B.保护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肯定需要制定各种法律进行约束。
C.现阶段民族民间民俗文化的缺失是人们对科技信息感兴趣造成的。
D.我国有多样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形式,其都可以被吸收和借鉴。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提出了本文论证的中心—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是发展群众文化的基础。
B.文章阐述了群众文化与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关系,具体分析了传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重要性。
C.文章论述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传承问题,指出要以正确的态度审视民族民间民俗文化。
D.文章大体呈现总分结构,先提出观点,然后解释了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观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展群众文化要以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为基础,所以人们可以从民俗中搜集一些娱乐方式。
B.群众文化的发展应当融入和继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否则我们的社会就无法稳定发展下去。
C.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民俗文化艺术,所以我国的群众文化可以有很多丰富多彩的活动。
D.从群众文化的发展历程来看,群众文化既需要继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也需要加入一些新内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19 12:25:4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知识付费的本质,就是把知识变成产品或服务,以实现其商业价值。知识付费有利于人们高效筛选信息,同时也激励优质内容的生产。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知识就是财富”这句格言,又有了新的解读,因为在知识付费平台上,实现了知识直接“变现”,成了另一种含义的“知识就是财富”。

随着知识付费概念的走红,短时间内各种知识付费平台一拥而上,致使行业水平参差不齐。纵观当下市场上的产品形态,无论是综艺式的说话课程、快速解惑的付费问答,抑或是读书精华,内容均呈现大众化、浅层化、覆盖面广的特点,根本无法满足用户深度学习、获得知识沉淀的需求。

在此状况下,知识付费行业要良性运行,更需要从内容上下功夫,根本不是签约几个大V(拥有众多粉丝的微博用户)就能解决问题的。人们之所以愿意为知识“买单”,就是因为知识的可贵,而可贵的知识不是靠名人效应积攒的,而是需要“肚子里有货”。唯有拓宽知识生产者的渠道,让更多的知识人参与到知识付费领域中,才能够解决知识付费“内容”不足的问题。

(摘编自百度百科、腾讯网《“知识付费”缺少的不是理念而是内容》)

材料二:

图一2015-2018年中国内容付费用户规模及预测

注:E指预测。

(数据:2018年的公开资料整理)

图二 网友最愿意买单的领域

能提高工作能力和 兴趣爱好   职业选择   时间管理 方法技能

收入的经验63.32% 42.19% 32.90% 28.05%   23.91%

(数据:果壳网和网易云课堂公布的《2016年知识青年付费报告》)

材料三:

值得注意的是,与其他技术驱动的风口不同,知识付费的崛起,与其说是技术上的演进,不如说是社会需求的爆发所致。具体而言,知识付费既借力于知识付费平台的演进、付费方式的便利,也得益于中国中产阶层及准中产阶层学历教育需求的爆发。但这并不意味着知识付费只是一种应对当下中产焦虑的“止痛剂”,也不仅仅是IP(知识产权)变现的另外一种方式。

知识付费通过交易手段使得更多的人愿意共享自己的知识积累和认知盈余,是通过市场规律和便利的互联网传播达到信息的优化配置。未来的知识付费行业实际上是现有的信息服务业互联网化的一部分,是人类信息生产、获取方式由线下转为线上线下相结合,由一对多转为多对多的一个阶段。最终,知识付费不仅会作为一种独立的行业,还会直接改造和融合现有的教育业、出版业、广告业、咨询服务业,成为万亿以上规模的巨大产业。但相比未来前景,目前知识付费行业发展仍然处于早期阶段,除了适应移动化的消费方式造成的知识碎片化问题以外,还存在知识付费体验差、缺乏内容评价体系和筛选体系、复购意愿不高等问题。从整体产业上看,商业环节和链条缺失、基础设施和产品设计不完全、用户群体需要扩大等问题都制约了知识付费的发展。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对知识付费行业进行整体的梳理和检视。

(摘编自冯尚钺《我们研究了28家平台为你揭开知识付费的现状与未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指出,现在在知识付费平台上,知识能够直接“变现”,这是对格言“知识就是财富”的新的解读。
B.材料二中的图一表明,我国内容付费用户的规模及增长率均成上升趋势,但预测2018年增长率有下降趋势,这正印证了目前知识付费行业的发展仍然处于早期阶段,还存在诸多问题。
C.材料二中的图二表明,能让网友有付费意愿的因素首先是有能提高工作能力和收入的实用价值其次是兴趣爱好。
D.材料三中指出,知识付费的崛起,是由于技术上的演进,更是由于社会需求的爆发,它与其他技术驱动的风口不同。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下市场上知识付费的产品形态多样,但却根本无法满足用户深度学习、获得知识沉淀的需求,因其普遍存在内容肤浅、缺乏个性、广而不精等缺点。
B.知识可贵,人们愿意为知识“买单”,而可贵的知识不是靠名人效应积攒的,因此知识付费行业要从内容上下功夫。
C.知识付费的兴起必将是大势所趋,它不仅会作为一种独立的行业,还会直接兼并和融合现有的教育业、出版业、广告业、咨询服务业成为万亿以上规模的巨大产业。
D.知识付费通过市场规律和互联网传播达到信息的优化配置,它将会成为信息服务业互联网化的一部分。
【小题3】怎样改变目前中国“知识付费”行业存在的弊端?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仲尼弟子 昨夜星辰》(节选)
鲍鹏山
①孔子为人以德,其人格也如同北斗星辰,而他的那些弟子,则正是拱卫在他周围的灿烂群星,在那个筚路蓝缕的洪荒时代,他们共同构成了吾民族头顶上深邃而灿烂的天宇。这些昨夜的星辰,至今仍在那遥远的地方闪烁,向我们送来他们意味深长的注视……
②《论语》中若无子路,就如同《水浒》中没有了李逵。金圣叹评点《水游》,说及李逵,“是上上人物”“写得真是一片天真烂漫到底”。这话,正是子路的“好批语”。金圣叹还说,李大哥一开口, 总有奇绝语。我也以为,子路兄一说话,便百媚千娇。此人原也是一条绿林好汉,专打天下不平人。但他又和梁山好汉武松、李逵、鲁智深一样,无一丝淫邪之意。这些人都可以说是真正的伟丈夫。
③我以为,子路是孔门弟子中无一丝小人之心的君子,无一丝虚伪之习的真人,无一丝畏怯之态的丈夫。孔门弟子中,像子路这样的人,不可无一,不可有二。不可无一者何?孔门中若没有这样一个真君子伟丈夫,真令孔门黯然无光;不可有二者何?此等天真人,岂能重出?孔子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他也知道,等到他的大道在这浊世不能施展的时候,等他彻底绝了世俗之望,要乘一叶扁舟,江海寄余生的时候,他的那些弟子们都会作鸟兽散,而此时,仍能一如既往地跟随他的,哪怕烟波满眼也无怨无悔的,会有一个子路,但也只有一个子路。是的,子路只能有一个。
④毫无疑问,子路是孔门中精神最健全,人格最完整,自我最舒张的人物。对社会现状,他比孔子有容忍度,对一些人和事,他也比孔子看得开通。他终究还没有修养成圣,离普通人还较近,所以,对普通人的人性缺点,他有更宽宏的蕴含度。这使他更可爱,更可亲可近。同时他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君子亦有穷乎?”这种诘问恰好表明了他对道德、人格力量的崇拜与信仰。在孔门弟子中,樊迟关心耕稼,颜回关心仁德,曾子致力于孝道的扩张,子夏关心学问的精进,公西华仗着年轻,记忆力好,整天在那里背记繁琐的周礼条文,子贡则心有旁骛,眼盯着市场的行情变化。而只有子路,在别人纷纷致力于经世致用之学的时候,他问“死”,问鬼神,问“成人”(完美的人),谁能想到,偏偏是这个粗莽的人,关心着这类形而上的问题?
⑤“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子路深感痛苦的,不是闻道之难,而是行道之难。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这话要让子路说,他肯定会说:“不可以。因为还没有行道,怎么能死?”道不能是一小撮精神贵族充实内心的精神食粮,而应该是大众的呼吸与空气,是阳光和水,是土壤和风。应当把这些还给大众。子路是绝对的大公无私,他的精神中不能存有任何独享的东西,哪怕是暂时的。他急于把他领悟到的东西公诸大众,如果还未能做到这一点,他宁愿“不闻”:和大众一样贫乏是可以的,而拥有大众没有的东西是不可以的。在子路这样的圣贤面前,一切自以为的“精神贵族”都显得龌龊,他们自以为贵,正显出他们的贱。正像在子路身上,因为他绝无一丝自爱自恋,反而显示出一种真正的高贵。这种高贵,步伐不快,但我们赶不上;调子不高,但我们盖不住;悬的不远,但我们射不中。孔子问:“仁远乎哉?”子路答:“不远。我欲仁,斯仁至矣。”我们答:“远。仁有好处吗?”我们和子路就这样判然有别了。
⑥子路如此刚直、天真、胸无点滓,毫无城府,邪恶的世界当然不会让他得到善终。孔子以一个洞明世事的世故眼光,早已预言过子路将“不得其死”。在那时人的观念里,“死”,乃是人生命的自然终点,也就是庄子所讲的“天年”。“不得其死”,就是指他的生命将意外地终结,从而得不到(或等不到)那个自然的终局。后来的事实证实了孔子的预言,在卫国的蒉聩孔俚之乱里,子路不避其难,挺身赴险,像他老师一样“知其不可而为之”地去维护“义”,终于被杀。但我以为这样的死才有价值,苟活不如好死。既然生命的终局总是死,为什么不能利用“死”来为生命争取最后的荣耀?从这个意义上说,子路是死得其所。
⑦子路死亡的消息传到鲁国,七十多岁的孔子停止了肉羹之食。这是他老人家终生喜爱的食物。圣人的生活开始缺少滋味。
⑧第二年,孔子驾鹤西去。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主要用比喻的手法,总写仲尼及其弟子如我们民族天宇中的星辰般永恒闪耀,开篇即点题,并引出下文要评说的对象——仲尼弟子。
B.作者说《论语》中若无子路,就如同《水浒》中没有了李逵。他的意思是,文本风貌虽有不同,但塑造鲜活生动地人物却是共同的要求。
C.第④段中,写孔门弟子樊迟、颜回等人的追求是为了与子路的追求形成鲜明对比,突出看似粗莽的子路所关注的却没有那么现实功利。
D.作品在行文中有多处引用,这不仅丰富了作品内容,增强了说服力与感染力,还体现出作者的学识功底及思想阅历,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小题2】第⑤段中,为什么说子路身上显示出的是一种“真正的高贵”?请简要概括。
【小题3】结尾⑦⑧两段的语言表达有怎样的特点及效果?请结合文本赏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画的透视

朱良志

中国绘画没有谨守透视的原则,甚至有意回避透视问题,16世纪以来,很多人对此提出质疑,20世纪房龙的观点就很有代表性,房龙在《人类的艺术》中说:“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中国人和少数的孩子不理会透视法。”他对中国画的传统很为不屑。

中国在一千五百多年之前就有系统的艺术史著作,南朝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六法”说,即绘画的六条基本原则,其中以“气韵生动”为第一。一千五百多年以来,气韵生动一直是中国画的最高原则,主张精神境界的呈现比形象的描摹要重要得多。北宋苏轼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他的观点正好与房龙相反,房龙认为,中国画不讲透视,不讲形似,还停留在孩子涂鸦的程度。而苏轼认为,如果你画画只知道形似,那真是跟孩子差不多了。

从如此对立的观点中可以看出,中国绘画选择的是与欧洲多么不同的道路。

中国曾围绕透视问题展开过激烈的争论。王维就是一位突破固定视点的艺术家。他的画将四季出现的景物放到同一个画面中,他有一幅《袁安卧雪图》,画面上出现了“雪中芭蕉”的构图。芭蕉叶一到秋天就消失了,不可能出现在冰天雪地中。有人对此提出批评,但更多的人则认为,绘画是画意,而不是画形,雪中芭蕉是意念中的事实,完全可以出现在画面上。

北宋初年的山水画大师李成画画时,注意到透视。他从一个固定的点看物象。他画一个建筑,站在一点,仰望屋檐。他画出的画逼肖外物。大科学家沈括对此提出尖锐的批评,他认为画家应该“以大观小”,不能像李成那样“以小观大”。真正的画家不应该停留在具体的视觉上,而应该用“心灵的眼”去观物,画家应画出意念中的世界,而不应局限于视觉中的具体存在。这就是“以大观小”,这里的“大”就是人心灵的统摄力。中国画画的是想象中的空间,是表现一种精神境界。如南宋马远有一幅《寒江独钓图》,画面的内容很简单,所表现的内涵却很丰富,静谧的夜晚,淡淡的月色,空空荡荡的江面上,有一叶小舟,小舟上一人把竿,身体略略前倾,凝神专注于水面。小舟的尾部微翘,旁边则是几丝柔痕,将小舟随波闲荡的意味传出。这幅画就是着力表现一种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夜深人静,气氛冷寂,只有一弯冷月,一叶扁舟,一个孤独的人,独享这个宁静悠闲的世界。显然,这幅画关心的不在钓,而在生活世界的精神氛围。这正是中国画重要的特色。

【小题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画不拘泥甚至回避透视原则,以房龙为代表的许多评论家对此并不赞成。
B.中国很早就有系统的艺术史著作,如《古画品录》中就提及绘画“六法”说。
C.《袁安卧雪图》上“雪中芭蕉”的构图,体现出王维“画形不画意”的主张。
D.《寒江独钓图》画面内容简单,内涵丰富,表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与房龙的观点相对立,从中可以看出中国绘画选择的是与欧洲不同的道路。
B.中国也曾围绕透视问题展开过激烈争论,而更多画家认为应画出意念中的世界。
C.画家注重透视原则意味着将视点固定,这样画出的作品可以与外物非常相似。
D.毫不关心客观存在的物象,只关心精神境界的表现,是中国画一直沿袭的传统。
【小题3】请解释“以大观小”在文中的含意。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科学救国的先驱
千百年来,中国的读书人有一种“学而优则仕”的传统人生取向。任鸿隽这个外貌清瘦的人,却是只身挑战和颠覆这条传统的人,虽然他是大清帝国科考的秀才。
1908年,任鸿隽考取官费生资格,到日本留学,主修化工。在日本,他参加了同盟会。他选择学习化学的目的只有一个:“制造炸弹,为革命效力!”四川保路运动发生后,任鸿隽热血沸腾,在日本撰写《川人告哀书》《为铁道国有告国人书》等,为革命呐喊。没等到毕业,就从日本回国,与孙中山同车同船。
辛亥革命后,任鸿隽担任孙中山临时大总统秘书,并起草了《告前方将士文》《祭明孝陵文》等文章。袁世凯上台后,他曾在北京政府当过秘书,但很快厌恶官场生活,拒绝了蔡元培、胡汉民等政要的挽留,以“稽勋生”(对革命有功的学生)身份赴美国留学。
1912年12月1日,任鸿隽、杨杏佛等11人来到了美国留学。同行者多志在学习政治经济和社会科学,以便有朝一日能干禄乞福。只有任鸿隽和杨杏佛两人志在学习科学。任鸿隽进入了康奈尔大学文理学院,偏重于学习化学和物理等科。在康大,任鸿隽认识到西方学术之所以异于东方学术,是因为西方有科学,东方无科学。科学的真谛是西方近三百年来用归纳方法研究天然与人为现象所得结果之总和,中国要想有科学,必须从西方输入。从这个时候起,任鸿隽萌发了将科学介绍到中国的想法,因此他并没有像其他的留学生,把拿学位看得太重。
1914年任鸿隽和杨杏佛、胡明复等人组建科学社,1915年1月创办《科学》月刊。此时的科学社并无正式组织,可以说是一种集股性质的公司。在《科学》的发刊词中有这样一些充满激情的话语:“世界强国,其民权国力之发展,必与其学术思想之进步为平行线,而学术荒芜之国无幸焉。……‘代兴于神州学术之林,而为芸芸众生所托命者,其唯科学乎,其唯科学乎!’”这篇发刊词突出宣扬了科学救国的思想,最早“并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根据人们的推断,这篇发刊词出自任鸿隽之手。从此以后,任鸿隽对《科学》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不仅主持编务,还亲自写文章。1915年10月,创建者将松散的科学社改成学会性质的组织,并定名为“中国科学社”,同时选举任鸿隽等5人为董事会成员,任鸿隽为董事长兼社长。就这样,中国的第一个科学社团在美国成立了。
1918年春,任鸿隽和杨杏佛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理化硕士学位,10月归国,而中国科学社也随之从美国转移到了中国。回国意味着没有了留学时的官费和奖学会,办社办杂志的经费开始紧张起来。当时的中国除了有限的几所大学之外,没有研究机构,也没有学术团体,很多留学生归国后都找不到工作,或者用非所学。目睹这种现象,任鸿隽和杨杏佛认为他们应该站出来,为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才华的平台。在任鸿隽等人的努力下,1922年8月,中国国内第一个科学研究机关——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在南京成立。任鸿隽作为理事长兼社长。1929年1月,任鸿隽当上了中基会的总干事,掌管第:批庚子退款。在中基会的10年也是任鸿隽人生最辉煌的十年。任鸿隽将这笔退款精打细算,用于中国科学的研究、应用和教育事业。在其努力下,当时中国最大的科技图书馆——上海明复图书馆得以建立,之后又建立了北平图书馆。
1942年,在军事封锁、交通阻绝的情形下,任鸿隽促成了“中美文化资料供应委员套”的成立。此会专门负责引进影片、图书和阅读器具,先后将6775册科技图书从海路运到印度再转运到重庆,并将约200种英国科学工程和医学杂志制成微缩胶卷运到中国。中基会在重庆、昆明和成都等地设立了30多处配备了阅读投射镜的阅览室,使学者们能够阅读这些来自国外的书刊资料,对战对科学研究乖文化交流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任鸿隽、杨杏佛等人为了给人才一个研究的自由天地,为了把科学的种子撒遍整个中国,他们甘愿成为土壤。任鸿隽专于化学,杨杏佛专于机械工程和经济,胡明复是中国第一个数学博士,他们把自己的大部分精力投入到科学事业的宣传中去,而在学术研究上没有突出成就。然而,正是有了他们无私的奉献,中国科学社在建国前的几十年间,才取得了斐然的成就。
相关链接
①学而优则仕:优,有余力,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后指学习成绩优秀然后提拔当官。
——百度汉语
②西方科学家研究科学,不是为名利所驱使,而是为好奇心所引诱。为了这种天生的好奇以及由此而来的精神需求,许多人甚至不顾自己的生命。人类物质文明的进步并不是科学家最初的动机,而是科学研究的必然结果。
——任鸿隽《科学的精神》
为什么说任鸿隽挑战和颠覆了中国旧读书人“学而优则仕”的传统?他的人生价值取向对今天的读书人有何启示?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相对于西方文化重逻辑理性的言说,中国文化更偏重于诗性言说,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中国文化也有思辨性的一面。春秋战国时期就是中国文化史上思辨之风最为浓厚的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激荡,辩士云涌。诸子的思辨成为中国文化的理性基因,也深远地影响着中国古代文论的处世态度和担当精神。诸子的思辨艺术成为后世说理性文字的源头活水,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古代文论的言说方式和文体风格。
战国时期,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身处其中的有识之士对治国平天下各有构想,也各有说辞。不少人常常游说于诸侯之间,成为一群专门靠思想与口才吃饭的游说之士。他们没有权力和地位,却能影响君王的决策,甚至影响时局的走向。有的人佩印封侯,成为一国栋梁;有的人虽不为时人所重,其思想却成为中华文化的根源性基因,持续地影响着后人。
诸子思辨求真求理的精神成为中国文化的理性基因,深远地影响着中国士人特别是古代文论家们的处世态度和担当精神。中国古代的文人士子们历来把文学当作经国之大业,有天下大事舍我其谁的自信心和责任感,立德、立功、立言是他们的人生目标。谦谦君子,遇人当礼让三分,原本是不好与人争辩,但人生短暂,世道纷杂,为了建功立业,又不得不辩。
刘勰说:“辩立有断辞之义。”思辨性的语言思路清晰、思想明确,给人一种决断之美。诸子论辩讲究逻辑推理和论辩方法,注重逻辑的力量,就有这种断辞之美。刘熙载指出:“战国说士之言……如善攻者使人不能守,善守者使人不能攻也。”严密的逻辑推理,迫使对手甘拜下风,维护了自己的思想立场,就呈现出一种“断辞之美”。
诸子的论辩艺术对后世文章影响很大,比如孟子的文章对唐宋说理文章就影响很大,刘熙载就曾指出:“韩文出于《孟子》。”诸子对后世文论的思辨艺术也影响很大,如刘勰主张“剖情析采”,“剖析”就是一种理性思辨。章学诚称刘勰《文心雕龙》“体大思精”,就点出了《文心雕龙》思辨性的“断辞之美”。古代文论中,大量的诗话、词话、曲话,虽然以松散随性为主,但还是有一些思辨性言说。比如清代查为仁说:“诗之厚,在意不在辞;诗之雄,在气不在直;诗之灵,在空不在巧;诗之淡,在脱不在易;须辨毫发于疑似之间。”辨析在毫发疑似之间,可见仔细揣摩、精心把玩之用心,这是否也是一种思辨呢?

(摘编自吴中胜《断辞之美》)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文化与重逻辑理性的西方文化相比较,更偏重于富有诗意的表达,但是同时  也有理性基因,有思辨性的一面。
B.战国时期诸子中有识之士的有关治国平天下的思想虽各不相同,却都能影响君王 的决策,甚至影响时局的走向。
C.诸子论辩思想明确,语言思路清晰,给人一种决断之美。他们以严密的逻辑推理使对手折服,维护自己的思想立场。
D.诸子对后世文论的思辨艺术影响很大,比如被章学诚称“体大思精”的《文心雕龙》,就具有理性思辨色彩。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总说诸子的思辨艺术对后世的影响,然后分述其对中国文化及中国士人的影响。
B.文章运用对比论证,通过剖析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在思辨性方面的不同,论证了观点。
C.文章引用刘勰、刘熙载、章学诚等人的事例,充分说明了诸子的思辨对中国士人的影响。
D.文章从源头及承袭角度阐述了诸子的思辨对后世的深远影响,证明中国文化不乏思辨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后世说理性文字的源头活水是诸子的思辨艺术,这也使得诸子的思辨性对后世文论言说方式起到决定性作用。
B.我国古代文人士子们宁可舍弃礼让三分的君子之风也要与人论辩,是因为他们觉得人生短暂,但又要建功立业。
C.诸子论辩注重逻辑的力量,讲究论辩方法,就会呈现出一种“断辞之美”,可见写思辨性文章并不需注重辞藻。
D.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注重诗性言说,对诗词曲赋进行仔细揣摩、精心把玩,作者因此不确定此类著作有思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