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
唐代的文化实边策略
唐代统治者将西域视为应对突厥和吐蕃威胁的战略侧翼,采取了意义深远的战略规划,特别是实行了以汉文化为主体、多元文化融合的文化实边策略,改变了南北朝以来的对立局面,并以前所未有的民族文化向心力和民族认同的凝聚力,有效保持了西域的社会稳定和发展,从而使丝绸之路畅通东西,大唐文明辐射欧亚,成就了中国历代中央王朝统治西域的一段经典时期。
张骞通西域后,随着大批汉人进入西域,汉文化也随之在西域传播开来,作为中原传统文化核心内容的儒学也传入西域。唐王朝国力强盛,文化繁荣,深深影响了统一后的西域。儒学文化日渐成为西域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和道德礼仪的操守。儒家经典思想被正式纳入西域子弟参加朝廷科举取士的考核内容,许多吐鲁番文书都体现了儒家思想在西域社会普遍传播的事实和对西域民众的影响程度。正是因为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汉文化在西域社会的广泛传播,铁勒首领、名将契必何力虽为一介武夫,亦可随口诵出“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的佳句。
同时,中华传统文化也逐步嵌入到西域各宗教之间。唐代是西域宗教史上一个集大成的时期,萨满教、佛教、祆教、景教、道教等宗教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形成了以佛教为主的多宗教并存格局。中华传统文化深深植入到各个教派之中。在吐鲁番出土的佛教文书中有大量“急急如律令”的道教术语,而回鹘文摩尼教经典中亦有《释迦四门观》和《阿难达法问》的佛经内容。在西域,孝也成为儒、释、道等文化内涵中的根本内容。
唐代文化认同政策,有效促进了西域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从南北朝到隋唐,是一个民族文化大融合的时期,以高昌为代表的西域诸国仰慕中原文化,使汉文化在少数民族中广为传播,在西域社会中形成了较好的社会基础,加之唐代民族政策的包容和开放,使唐代的文化实边政策被唐代西域社会普遍接受。在这种民族融合和天下一家的氛围中,民族平等与文化融合成为唐朝重要的治边之策。这种民族一体与文化融合的思想成为唐代社会的主流观念。“华夷一家”的思想在玄宗时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充分体现了唐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发展程度。各民族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成为包括西域在内的各民族的“可汗”,中华一统的局面由此达到新的高度,影响深远。
文化认同与唐朝治理西域的正确策略,共同形成了多民族文化同存共生的良好局面。大量中原民众、商人、求法僧人、文人志士等到达西域,与西域民族杂居相处,在语言、习俗、文化、信仰等领域相互交融,共同发展,提高了各民族对中原文化的认同,增强了西域各民族对中原王朝的向心力,不仅在战略上使“西北边患,荡然一清”,而且西域由汉代以来单纯的军事防御地区变为社会相对稳定的区域,成为大唐文化向中亚的自然延伸的地域。
【小题1】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唐朝实行了多元文化融合的文化实边策略,改变了南北朝以来的对立局面,形成前所未有的民族文化向心力和民族认同的凝聚力,有效保持了西域的社会稳定和发展。
B.铁勒首领、名将契必何力可随口诵出“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的佳句,因而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汉文化在西域社会得以广泛传播。
C.儒家经典思想被正式纳入西域子弟参加朝廷科举取士的考核内容,体现出唐代中原文化对西域社会影响之深。
D.“华夷一家”的思想在唐太宗时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各民族尊奉太宗为“天可汗”,成为包括西域在内的各民族的“可汗”。
【小题2】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张骞通西域后,随着汉文化在西域传播开来,大批中原民众进入西域,把作为中原传统文化核心内容的儒学也传入西域。
B.唐王朝国力强盛,文化繁荣,对西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儒学文化迅速成为西域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和道德礼仪的操守。
C.从南北朝到隋唐,是一个民族文化大融合的时期,民族一体与文化融合的思想一直是社会的主流观念。
D.在吐鲁番出土的佛教文书中有大量“急急如律令”的道教术语,表明不同宗教用语在西域同存共处、相互夹杂的现象,体现了多元文化的融合。
【小题3】唐代的文化实边策略取得了巨大成功,对于今天我国开展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的交流有哪些启示?请结合全文简要指出。(5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2-06 02:48: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刺客列传》与《游侠列传》写的都是侠肝义胆、急人所难、为知己者死的侠义之士。他们最为可贵的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奋斗,不为名利而改变志节,不为权贵而放弃操守,在他们的心目中,“义”才是至高无上的。他们本着“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的为人准则,坚守自己的独立意志,即使付出生命的代价也无怨无悔。

《刺客列传》中以荆轲为代表的义士,思想境界虽有高下、阔狭之分,但他们视道义高于生命、“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的优秀品质令司马迁大加赞扬。豫让宁可让自己承受涂厕之辱、漆身吞炭之苦,也要采取他认为最正当的方式,不惜牺牲生命为智伯报仇;聂政为完成严仲子所托,最后竟“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荆轲为捍卫自己的尊严帮助燕太子丹刺杀秦王,而使自己走上了不归路。

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这样表现朱家的侠义:“终不伐其能,歆其德,诸所尝施,唯恐见之。振人不赡,先从贫贱始。家无余财,衣不完采,食不重味。他专趋人之急,甚己之私”的助人为乐精神已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为了体现郭解的侠义,司马迁则不厌其烦地列举了数例。郭解姐姐的儿子被杀害的事例,说明了郭解明善恶、辨是非的正直;邻里从傲视他到“肉袒谢罪”的改变,说明了郭解以德服人的豁达……

《史记》中的侠义之士是有着真正作为“人”的意义上的独立意志与高尚人格的。《刺客列传》中的义士,所作所为均是为报答知遇之恩。“士为知己者死”是他们最高的道德标准与行为准则。专诸与公子光、豫让与智伯、聂政与严仲子、荆轲与燕太子丹……他们不是仆与主、臣与君的隶属或等级关系,也不是雇佣或利益交换关系,他们是平等的。专诸、豫让、聂政、荆轲等的壮举不是为了获利,也不是为了谋权,完全是因为他们得到了一份信任、一份赏识、一份重托,就因为这份厚重的情谊,他们愿意赴汤蹈火,他们明知走上的是一条不归路,却无怨无悔,视死如归。

《游侠列传》中的游侠,就是在社会底层的平民中敢于坚持自我、敢于对抗强权、敢于对抗卑鄙与丑恶的侠士与义士,他们因为不代表统治者,所以没有名分,故而被称作“游侠”。正因为如此,他们的意志不受名分与职责所限,当然也就没有了统治者意志的羁绊;他们的行为不因权势而改变,因为他们既不弄权也不接受权势的约束;他们的操守不因利益的诱惑而改变,因为他们“急人之难,甚己之私”。

侠义之士的人格是独立的、高尚的,但在那样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却因此而注定成为悲剧。《刺客列传》中的刺客,为报知遇之恩,便心甘情愿地去冒险。专诸受公子光所托去刺杀吴王僚。专诸的行刺行动是他高尚人格的悲壮表现。豫让、聂政、荆轲的刺杀行动无一不是如此,他们的人生选择又是惊人的相同,原因就在于他们有着相同的人格基础——悲剧人格。

《游侠列传》中的游侠,他们没有显赫的权势,甚至所为有悖统治者的规矩,但却比为官者更坦荡磊落、重情重义。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是与传统的礼法、虚伪的道德相对抗的表现;“义不苟合当世”,是绝不为了官爵俸禄而改变个人的品格、操行的坚守。而这样的游侠,其所作所为却偏偏是违犯当时的法律法规的。可见,游侠们高尚的人格、独立的意志与统治者的专制统治相违背,这也注定了他们的人生悲剧,其人格注定是悲剧人格。郭解为御史大夫公孙弘所害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选自《<史记>侠义之士的独立意志与悲剧人格》,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史记》中对“侠义之士”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侠义之士具有侠肝义胆、急人所难、能为知己者死的精神。他们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奋斗,坚持操守,不改志节。
B.侠义之士奉行言必信、行必果、不惜死的为人准则。他们有着真正作为“人”的意义上的独立意志与高尚人格。
C.在义士眼里,道义和生命都一样珍贵,“士为知己者死”是他们最高的道德标准。他们为报答知遇之恩视死如归。
D.游侠们高尚的人格、独立的意志与统治者的专制统治相违背,这注定了他们的人生悲剧,其人格注定是悲剧人格。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游侠列传》中的游侠,没有权势,但他们坦荡磊落、重情重义,不为名利而改变志节,不受权势约束,如专诸、豫让等。
B.从朱家的急人所难而不矜其功的处世方式,足可以看出朱家是一位“专趋人之急,甚己之私”的助人为乐的侠士典型。
C.侠士、义士的人格是独立的,也是高尚的,有着相同的人格基础,但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却注定了他们的人生悲剧。
D.荆轲为捍卫自己的尊严帮助燕太子丹刺杀秦王,他明知走上的是条不归路,却无怨无悔,在死亡面前大义凛然。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济穷救急”是游侠之“义”,“报答知遇之恩”是刺客之“义”。他们对道义的尊崇得到了司马迁的极力赞扬。
B.游侠没有显赫的社会地位,没有名分,但他们却坚持自我、敢于对抗现实中的卑鄙与丑恶,他们不代表统治者,代表的是社会底层的平民。
C.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义不苟合当世”的所作所为与当时的统治阶级的法律法规是相违背的,这是他们不受统治阶级欢迎的原因。
D.侠义之士的思想境界都非常高,专诸、豫让、聂政、荆轲、朱家等人对当时社会的道德风尚,以及现代人的思想觉悟都有很大的影响。

同类题2

现代文阅读(三)
《江南Style》 高手破神曲密码
《Nobody》已是浮云,《PokerFace》也过时了。如今神曲界的当红炸子鸡,是一首叫做《江南Style》的韩国舞曲。
有多红?这首歌的MV于7月中旬在互联网上 发布,截止到前天,点击数已达3.25亿次,破了吉尼斯世界纪录;而在过去一年里,还没有任何一个视频的点击数超过一亿次。在英国,它成为本月第一周UK单曲专辑排行榜冠军。在美国,它位居10月4日第41期公告牌榜单的第二名,“小甜甜”布兰妮和罗宾·威廉姆斯都加入了模仿大军,影星汤姆·克鲁斯则在主页上为它卖力吆喝。不仅如此,这首歌还在全球引发了一股改编狂潮,出现了“奥巴马竞选Style”、“美国海军Style”、“南京Style”、“周星驰Style”、“客家话Style”等多个版本。
如今,和所有横空出世的神曲一样,关于《江南Style》,有一半人的问题是“它到底是个什么东西?”而另一半人则在问:“这首歌为什么一夜爆红?”
成功在于灵魂和态度。
《江南Style》里的江南指的是韩国首尔的汉江以南地区,歌曲描述了一个生活在该地区的有钱人正在向性感的姑娘发出邀约;整首歌的MV则大部分都在江南地区取景——游艇、沙滩、桑拿房、旅游巴士等,一幅奢华生活的扫描图。
这首歌在韩国走红并不难理解。身兼词、曲和演唱的PSY(原名朴载相)曾在参加电视节目时自我剖析说:“我不帅,不高,也没有肌肉。我的成功在于灵魂和态度。”这种灵魂和态度,具体到《江南Style》里,就是质疑江南地区所引领的物质至上的生活观念。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歌词里把“我”塑造成一个“高帅富”,但在MV里,“我”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屌丝”,做着成为江南名流、左拥右抱的黄粱美梦,讽刺意味十足。而在很多韩国人心目中,以经济奇迹姿态出现的江南地区正像一个抛弃了传统价值观念的暴发户,对此心怀不满的大众从这首歌中找到共鸣不足为奇。
但相比于歌词,韩国以外的人们更感兴趣的似乎是MV里PSY独创的“骑马舞”:身形偏胖的PSY,不断重复着扬鞭套马、策马狂奔的动作,配上音乐节奏,让人莫名就有了跟着一起舞蹈的冲动。这也正是从明星到草根都趋之若鹜进行模仿的段落。而破解《江南Style》的走红密码,成为各路人马津津乐道的事情。
一是生理说。有韩国的科研机构对这首歌曲进行了研究,发现它以3.6秒为一个周期将五个音节重复4次,而整首歌中五个音节的核心节奏重复了100次以上,这样的节拍和人在慢跑半小时后的心率几乎同步——感觉最为兴奋的瞬间。这一说法,解释了为什么大多数人都会不自觉地跟着这首歌摇晃起身体的原因。而另一个激发人们生理反应的元素则是其朗朗上口的旋律和节奏——科学研究发现,当一个人对一段音乐的旋律和节奏产生共鸣时,这段音乐就会在其脑中不断重复,科学界把这称为“耳虫”现象。虽然引发“耳虫”现象的音乐因人而异,但显然“耳虫”更偏爱那些容易上口的作品。
二是心理说。有韩国的心理学家表示,《江南Style》通过简单的重复节奏来刺激身体反应和自律神经系统;尤其是高潮部分,能够激发出人们摆脱心理压抑和格式化生活的本能。
三是乐理说。有音乐评论家表示,《江南Style》恰好和近年来风靡美国主流音乐界的电子乐潮流相吻合;而其副歌部分,则又是韩国音乐风格。二者相结合产生出奇妙的化学效应,既没有违背韩国歌迷的偏好,也贴合了其他国家和地区受众的审美趣味。
此外,审丑文化、从众心理、群体效应和偶像崇拜,都在为《江南Style》的流行推波助澜。不过,可以预见的是,无论人们将《江南Style》的走红分析得多么透彻,都无法决定乃至预料下一首神曲会以怎样的面貌出现。流行文化的诡异之处就在于,其实没有一种成功可以复制。
(摘自《文汇报》,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该新闻时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明星们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大众对偶像的追捧是疯狂的,横空出世的神曲,多是一群疯狂的模仿大军造就的。
B.《江南Style》讽刺了 “我不帅,不高,也没有肌肉” 的“屌丝”们对富豪生活既憧憬又心怀不满的 “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的心理。
C.本文通过解读《江南Style》为什么一夜爆红,表现了作者以独立的姿态站在社会立场上,对当下流行文化娱乐大众的现象进行的审视和反思。
D.从《江南Style》这首歌曲爆红,到对“骑马舞”趋之若鹜的模仿,作者对此的态度是有所保留,甚而是略带微词的。
E.本文意在向读者阐明,当《江南style》的世界各地、各种风格的MV版本在网络流传时,你就得承认,不了解它是一种落伍。
【小题2】如何理解“成功在于灵魂和态度”?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文章结尾处说:“审丑文化、从众心理、群体效应和偶像崇拜,都在为《江南Style》的流行推波助澜。”请结合文本及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以下小题

文学:人类生存的一种支撑

无论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还是在我们的语文教育中,文学的价值都没有得到应有的评估,尤其是在当前这个浮躁、喧嚣的消费社会中。以往,我们侧重强调的是文学的思想教育作用和宣传鼓动作用;现在,人们更看重的是文学的消遣和娱乐作用,甚至它的市场轰动效应。文学最内在、最深层的价值却被忽略了。在我看来,文学作为人类的精神创造活动,它还应当是人的生命存在的一种支撑,一种情感与精神的支撑。 

从原始文化学的意义上讲,人类在其还不太会直立行走的时候就已经能够翩翩起舞,在其还不会说话的时候就已经能够唱歌,在其还不会写字的时候就已经能够绘画,在其还不会制定法律条文、撰写科学论文的时候就已经会创作故事和诗歌。因此我们可以断定:文学艺术,是人类生命进化史中的一个包容诸多的“原点”,一个出发点。而同时,这个“原点”又使它在人类生命活动史中永远占据一个“顶点”,一个精神的制高点。如俄国美术家瓦西里·康定斯基所说的:“人类的精神生活可以用一个巨大的锐角三角形来表示,它缓慢地、几乎不为人们觉察地向前和向上运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三角形的顶端经常站着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像贝多芬、德彪西、梅特林克、莫奈、马蒂斯、毕加索这样的伟大的艺术家,当然也包括像荷马、但丁、莎士比亚、歌德、托尔斯泰这样的诗人、小说家。 

在人类生活与人类历史中的定位使文学艺术拥有了这样一些“天性”:既根植于大地,又仰望着天空;既是真实的生活,又是虚幻的想象;既是本能的喷涌,又是理性的张扬;既拥有肉体的丰厚,又拥有精神的空灵;既是对于往昔的追忆,又是对于未来的憧憬。它拒绝一切形式的人与自然的割裂、物质与精神的偏执、思维与本能的对立、本体与现象的拆解、理智与情感的剥离。它始终追求的是一种圆满、充盈的生命形式,一个真实、独特、富有创造活力的个体。人类的文学艺术活动,几乎就是地球生态系统中天、地、神、人和谐相处、健康发育的一个楷模。 

文学艺术可以作为一个时代的精神状况的象征——“在艺术得不到人们的维护,同时又缺乏真正的精神食粮的时代,精神世界是衰微的。灵魂不断从高处跌落到三角形的底部,整个三角形显得死气沉沉,甚至倒退和下滑”。 

文学艺术作为一种精神又是内在于每一个人的身心之中的——“任何人,只要他把整个身心投入自己的艺术的内在宝库,都是通向天堂的精神金字塔的值得羡慕的建设者”。 

文学艺术,并不只是一种职业一门技能,在现实生活中,远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创作出成功的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但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拥有诗的心境和艺术的情致,以超越功利的、发自内心的、充满喜悦和感激的心态对待生活,这样的人即使一字不识,也仍然是一位艺术家,一位诗人。 

诗意地栖居意味着独立自主、自得其乐、自我完善。文学艺术本质上是肯定,是祝福,是生存的神话,是人们的自我救治、自我保健。无论你从事的是什么职业,只要你能够走进这样一种人生境界,你的生命就是富足的、健康的、美好的,那么,你也就在精神上站稳了生存的出发点,同时也占据了生存的制高点。

【小题1】对文学艺术拥有的“天性”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文学艺术仰望着天空,是虚幻的想象、理性的张扬,拥有精神的空灵,是对于未来的憧憬。
B.文学艺术应该是人与自然、物质与精神、思维与本能、本体与现象、理智与情感的和   谐统一。
C.文学艺术追求的是一个真实、独特、富有创造活力的个体。
D.文学艺术是地球生态系统中天、地、神、人和谐相处、健康发育的模范。
【小题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学是人类的一种精神创造活动,因此,它应该支撑起人的生命、支撑起人的情感和精神。
B.文学艺术是人类生命活动史中的精神制高点,贝多芬、托尔斯泰等艺术家是这个制高点上的代表人物。
C.文学作品既可以内在于每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中,又可以反映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
D.只要每一个人都努力创作,那么,你就会在精神上站稳生存的出发点,占据生存的制高点。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当前这个浮躁、喧嚣的消费社会中,我们更应该重视和挖掘文学最内在、最深层的价值。
B.重视、维护文学艺术,可以让我们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起来,我们的时代也可能因此拥有更加充盈的精神食粮。
C.艺术家、诗人并非专指能够创作出成功的艺术作品和文学作品的人。
D.只要创作出成功的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就能诗意地栖居。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孔丘有的时候用“仁”规定“礼”,有的时候用“礼”规定“仁”。这是因为在他的思想中,一个完全的道德品质,是“仁”和“礼”的统一。“仁”是属于个人的自由,“礼”是属于社会的约束;“仁”是属于自然的礼物,“礼”是属于人为的艺术。自然的礼物和人为的艺术是对立的。对立必然相反,相反就是矛盾。但是相反而又相成,矛盾而又统一。没有真情实感为内容的“礼”,就是一个空架子,严格地说,就不成其为“礼”。没有’礼”的节制的真情实感,严格地说,也不成其为“仁”。所以真正的“礼”,必包含有“仁”;完全的“仁”,也必包含有“礼”。这就是两个对立面的互相渗透。所以一个完全的道德品质,就是“礼”和“仁”的统一。一个完全的人格,就是这个统一的体现。
孔丘有许多赞美完全人格的话,他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是素材,文是加工。真性情、真情实感,是属于前者,“礼”是属于后者,二者都不能偏胜。如果有所偏胜,那就破坏了统一。具体地说,只有真性情、真情实感,而又能合“礼”地流露出来,这就是文、质的统一。这样的人,才是“君子”。
孔丘虽然把“仁”和“礼”并称,但是就一个完全的人格说,“仁”还是比较根本的。“子夏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八佾》)在这一段记载里,主要的一句话是“礼后乎”。“后”于什么呢?就是后于“仁”。子夏悟到“礼后”,人必须有真性情、真情实感才可以行“礼”。“仁”先“礼”后, 孔丘对于子夏的这一理解,大加赞赏。
“仁者,人也。”这句话确实说明了一个很深奥的道理。《中庸》里说,“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这几句话,就是“仁者,人也”的注解。“仁”是“修身”所要达到的最高标准。仁的主要内容是“爱”。这个爱是从亲子之爱扩充出来的。所以“为仁”必须从事亲开始,也就是说,“修身”必须从“事亲”开始。要想把“事亲”做到完全的地步,那就必须先了解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这就叫“知人”。这个“知人”是对人之所以为人这个道理的理解和体会。人之所以为人是和“天”连在一起的。所以要想对“人”有所了解和体会,不可以对于“天”没有了解和体会。这就是“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孔子的“知人”,实际上就是对“人”的反思。由这种反思而了解、体会到人之所以为人的总的特点——“仁”。
孔丘往往把“仁”作为人的完全人格的代名词,有完全人格的人,他称为“仁人”。他说:“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又说:“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孔丘在这些话中所说的“仁”,就是完全人格的意思。
孔丘告诉曾参说:“吾道一以贯之。”曾参对别人解释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是“为仁之方”。说孔丘的中心思想是“忠恕之道”,也就是说,“仁”是他的中心思想。
(节选自《孔子对古代道德生活的反思——论完全人格》)
【小题1】下列关于“仁”与“礼”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认为,一个完全的道德品质,是“仁”和“礼”的统一,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他有时用“仁”规定“礼”,有时用“礼”规定“仁”。
B.“仁”是属于个人的自由,“礼”是属于社会的约束;“礼”是属于自然的礼物,“仁”是属于人为的艺术。二者矛盾而又统一。
C.“礼”应该以真情实感为内容,否则就难成为真正的“礼”;真情实感应该有’礼”的节制,否则,也难成为真正的“仁”。
D.真正的“礼”,必包含有“仁”;完全的“仁”,也必包含有“礼”——两个对立面的互相渗透,是形成完全的道德品质的前提。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是孔子赞美的完全人格,要求具有真性情、真情实感,又能合“礼”地流露出来,达到“文”与“质”的统一。
B.“质”“文”任何一方的偏胜,都会破坏二者的统一,“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处于“野”与“史”层次的人,算不上君子。
C.孔子将“仁”与“礼”并称,可是,他听到子夏关于“仁先礼后”的理解后大加赞赏,说明他认识到自己原来的提法是错误的。
D.孔子强调“仁”和“礼”二者统一性的同时,认为在完全人格方面,“仁”更为重要一些,因此,他对子夏“礼后乎”理解大加赞赏。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仁”是“修身”所要达到的最高标准,君子不可以不修身,《中庸》认为修身主要着眼于三个方面,即事亲、知人、知天。
B.“仁”的主要内容是“爱”,这个“爱”是从亲子之爱扩充出来的,因此,“修身”不可以不事亲,“事亲”是’为仁”的体现。
C.把“事亲”做到完全的地步,是“知人”的前提,“知人”是对人之所以为人这个道理的理解和体会,“知人”才能善任。
D.“求仁而得仁,又何怨”“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两句话,表现了孔子对“仁”这种完全人格的倡导与追求。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也说莫言先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我是一名平民百姓,似乎绝无资格谈论高山仰止的莫言先生和同样高山仰止的诺贝尔文学奖,但当今极其宽容的社会,给了人们极其宽松的言论自由的权利,鼓起勇气说几句不应景的话,尽管可能会让有的人不高兴,姑且当作丰富饭后谈资的内容吧。
莫言先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中国作家的第一次。偌大的中国,领土面积和欧洲差不多,而人口却是欧洲的数倍,并且是延续了五千年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却在诺贝尔文学奖设置之后的一百余年之后才获得此奖,似乎是晚了点。究其原因,大家应该是心知肚明的。一个是意识形态、文明文化差异问题,一个是思维方式、表达手法问题,一个是西方世界对中国对东方文明的了解和按纳的问题,还有个问题就是与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虽然,诺奖标榜不受政治因素和意识形态的干扰,那绝对是极其虚伪和自欺欺人的。正是在这么多的问题存在的情况下,莫言先生竟然获了该奖,足见其在这个领域的出类拔萃,从而引起人们的欢呼、称赞和祝贺(包括文学层面和政治层面),也就不足为奇了。
看过莫言先生作品的人可能会有一个印象,在中国,莫言先生是一个极其优秀的作家,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有的人说,他不可能是一个顶尖的作家。他之所以能获得世界文学大奖是因为他所反映的内容、他所使用的文学手法正是诺奖所盼望的和所适应的,这似乎有一点道理。
任何人绝对不会怀疑莫言先生的睿智和高超的写作水平,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就是一个很好的印证,但是让人感到困惑的是莫言先生的作品有的是非主旋律的作品,尤其是一些获奖作品,被改成电影和电视剧的很少在中国上映,这无疑对欣赏莫言先生的中国观众来说多多少少会留下遗憾,但它却能在西方国家放映并获得了大奖,由此可见,莫言先生的作品是很适合西方人士欣赏口味的,获得诺奖绝对是在情理之中。莫言先生不愿或不屑写作主旋律作品可能与其性格、经历和不懈追求有关,其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的现实,而且在重要转型期的当下中国,这种素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其实,哪一个国家会少呢?也就是说莫言先生写作资源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更何况莫言先生的写作是站在反映整个人类生活的高度,具有一定的普世价值。这也可能正是其具有相当市场的原因。但我还是喜欢一些主旋律的作品,尽管在有些人看来有几分幼稚和可笑。
瑞典是北欧的一个小国,因诺贝尔的辉煌成就和诺奖的设立令世界瞩目,一年一度的文学奖评比起到了引领世界文学的作用,世界文学随着这支无形“指挥棒”的挥动而起舞,越来越多的优秀文学作品被招至麾下,从而推动着世界文学的发展与进步。莫言先生的获奖为中国作家获得此世界文学大奖拉开了序幕,开中国之先河,无论怎么说都是非常可歌可泣的,我们在由衷祝贺莫言先生获奖的同时,更希望更多的中国优秀作家,特别是反映主旋律的中国优秀作家获得此奖,到了那时,中国文学才真正被世界了解和接纳,中国文学才会真正走向辉煌,通过文学,世界人民可以真正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
2012年11月10日
【小题1】下列不属于中国在“诺贝尔文学奖设置之后的一百余年之后才获得此奖,似乎是晚了点”的原因的一项是
A.意识形态、文明文化差异、思维方式、表达手法问题。
B.西方世界对中国对东方文明的了解和接纳的问题。
C.诺奖虽然标榜不受政治因索和意识形态的干扰,但与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D.莫言先生在文学领域的出类拔萃。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莫言不可能是一个顶尖的作家。
B.莫言之所以能获得世界文学大奖,只是因为他所反映的内容、他所使用的文学手法正是诺奖所盼望的和所适应的。
C.莫言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的现实,他不愿或不屑写作主旋律作品可能与其性格、经历和不懈追求有关。
D.莫言的写作是站在反映整个人类生活的高度,具有一定的普世价值,这正是其具有相当市场的原因。
【小题3】下列理解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莫言先生的作品都是非主旋律的作品,很适合人们的欣赏口味。
B.一年一度的诺奖评比起到了引领世界文学的作用,会有越来越多的优秀文学作品被招至麾下,从而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与进步。
C.莫言先生的获奖为中国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拉开了序幕,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反映主旋律的中国优秀作家获得此奖。
D.只有通过文学,世界人民才能真正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