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
唐代的文化实边策略
唐代统治者将西域视为应对突厥和吐蕃威胁的战略侧翼,采取了意义深远的战略规划,特别是实行了以汉文化为主体、多元文化融合的文化实边策略,改变了南北朝以来的对立局面,并以前所未有的民族文化向心力和民族认同的凝聚力,有效保持了西域的社会稳定和发展,从而使丝绸之路畅通东西,大唐文明辐射欧亚,成就了中国历代中央王朝统治西域的一段经典时期。
张骞通西域后,随着大批汉人进入西域,汉文化也随之在西域传播开来,作为中原传统文化核心内容的儒学也传入西域。唐王朝国力强盛,文化繁荣,深深影响了统一后的西域。儒学文化日渐成为西域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和道德礼仪的操守。儒家经典思想被正式纳入西域子弟参加朝廷科举取士的考核内容,许多吐鲁番文书都体现了儒家思想在西域社会普遍传播的事实和对西域民众的影响程度。正是因为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汉文化在西域社会的广泛传播,铁勒首领、名将契必何力虽为一介武夫,亦可随口诵出“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的佳句。
同时,中华传统文化也逐步嵌入到西域各宗教之间。唐代是西域宗教史上一个集大成的时期,萨满教、佛教、祆教、景教、道教等宗教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形成了以佛教为主的多宗教并存格局。中华传统文化深深植入到各个教派之中。在吐鲁番出土的佛教文书中有大量“急急如律令”的道教术语,而回鹘文摩尼教经典中亦有《释迦四门观》和《阿难达法问》的佛经内容。在西域,孝也成为儒、释、道等文化内涵中的根本内容。
唐代文化认同政策,有效促进了西域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从南北朝到隋唐,是一个民族文化大融合的时期,以高昌为代表的西域诸国仰慕中原文化,使汉文化在少数民族中广为传播,在西域社会中形成了较好的社会基础,加之唐代民族政策的包容和开放,使唐代的文化实边政策被唐代西域社会普遍接受。在这种民族融合和天下一家的氛围中,民族平等与文化融合成为唐朝重要的治边之策。这种民族一体与文化融合的思想成为唐代社会的主流观念。“华夷一家”的思想在玄宗时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充分体现了唐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发展程度。各民族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成为包括西域在内的各民族的“可汗”,中华一统的局面由此达到新的高度,影响深远。
文化认同与唐朝治理西域的正确策略,共同形成了多民族文化同存共生的良好局面。大量中原民众、商人、求法僧人、文人志士等到达西域,与西域民族杂居相处,在语言、习俗、文化、信仰等领域相互交融,共同发展,提高了各民族对中原文化的认同,增强了西域各民族对中原王朝的向心力,不仅在战略上使“西北边患,荡然一清”,而且西域由汉代以来单纯的军事防御地区变为社会相对稳定的区域,成为大唐文化向中亚的自然延伸的地域。
【小题1】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唐朝实行了多元文化融合的文化实边策略,改变了南北朝以来的对立局面,形成前所未有的民族文化向心力和民族认同的凝聚力,有效保持了西域的社会稳定和发展。
B.铁勒首领、名将契必何力可随口诵出“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的佳句,因而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汉文化在西域社会得以广泛传播。
C.儒家经典思想被正式纳入西域子弟参加朝廷科举取士的考核内容,体现出唐代中原文化对西域社会影响之深。
D.“华夷一家”的思想在唐太宗时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各民族尊奉太宗为“天可汗”,成为包括西域在内的各民族的“可汗”。
【小题2】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张骞通西域后,随着汉文化在西域传播开来,大批中原民众进入西域,把作为中原传统文化核心内容的儒学也传入西域。
B.唐王朝国力强盛,文化繁荣,对西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儒学文化迅速成为西域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和道德礼仪的操守。
C.从南北朝到隋唐,是一个民族文化大融合的时期,民族一体与文化融合的思想一直是社会的主流观念。
D.在吐鲁番出土的佛教文书中有大量“急急如律令”的道教术语,表明不同宗教用语在西域同存共处、相互夹杂的现象,体现了多元文化的融合。
【小题3】唐代的文化实边策略取得了巨大成功,对于今天我国开展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的交流有哪些启示?请结合全文简要指出。(5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2-06 02:48: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选文
所谓“西藏独立”是怎样出笼的
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七百多年来,中国中央政府一直对西藏地方行使着行政管辖,西藏地方从未成为一个独立国家。
在二十世纪初的藏语词汇中还没有“独立”这个词。1888年、1903年,英国侵略者发动了两次侵略中国西藏的战争,企图把西藏纳入英国的势力范围。西藏军民奋起抵抗但遭失败。1904年,英军一度攻占了拉萨,十三世达赖喇嘛被迫出走,侵略者迫使西藏地方政府官员签订了《拉萨条约》。但由于清朝政府外务部认为《拉萨条约》有损主权,清朝驻藏大臣不予签字,条约无效。 
帝国主义靠直接军事侵略没有达到完全控制西藏的目的之后,就变换手法,开始策划把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的活动。1907年8月31日,英、俄帝国签订了《英俄同盟条约》,其中把中国在西藏的主权改称为“宗主权”。
1911年,中国辛亥革命爆发,次年,英国利用清朝灭亡,民国初建,中国国内政局混乱之机,向中国外交部提出了否定中国对西藏主权的“五条”。在遭中国政府拒绝后,英国封闭了由印度进入西藏的一切道路。1913年,英政府又煽动西藏当局宣布独立,提出“西藏完全独立后,一切军械由英国接济”;“西藏执行开放主义,准英人自由行动”(摘自朱绣著《西藏六十年大事记》)。但英国的图谋未能得逞。
1913年,英国政府利用篡夺了中华民国大总统职位的袁世凯迫切要求得到各国外交承认和得到国际借款的心理,迫使北京政府参加英国政府提出的中、英、藏三方会议,即西姆拉会议,并提出把中国藏族居住的所有地区划分为内藏外藏,遭到全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1914年7月3日,中国政府代表陈贻范奉国内训示,拒绝在所谓“西姆拉条约”上签字,并且发表声明:“凡英国和西藏本日或他日所签订的条约或类似的文件,中国政府一概不能承认。”
1942年夏,西藏地方政府在英国代表的支持下突然宣布成立“外交局”,公开进行“西藏独立”活动。因全国人民的同声谴责和国民政府的严正警告,而改变原议。1947年3月在新德里举行“泛亚洲会议”,英帝国主义幕后策划邀请西藏派代表参加,在会场上悬挂的亚洲地图和万国旗中,把西藏作为一个独立国家对待。经中国代表团提出严正抗议后,会议组织者不得不加以改正。
1950年上半年,一批美国枪支弹药经由加尔各答运入西藏,用以对抗中国解放军进藏,同年11月1日,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公开诬蔑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本国领土西藏的行动是“侵略”。同月,美国指使他国在联合国提出干涉中国西藏的提案。由于中国政府的严正立场和一些国家的反对,这个阴谋没有得逞。 (记者马振华)
【小题1】下面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错误的是( )
A.袁世凯要求得到各国外交承认和得到国际借款。
B.袁世凯迫使北京政府参加“西姆拉会议”。
C.英国政府提出中国藏族居住的所有地区划分为“内藏”、“外藏”。
D.英国政府提出划分“内藏”、“外藏”,遭到全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小题2】下面对原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1904年英军攻占了拉萨,迫使西藏地方政府签订了《拉萨条约》。但因为清朝驻藏大臣不予签字,条约无效。
B.帝国主义靠直接军事侵略达不到完全控制西藏的目的,就开始变换手法策划把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的活动。
C.1911年,英国政府利用中国国内政局混乱之机,向中国外交部提出了否定中国对西藏主权的“五条”。
D.1942年夏,英国代表宣布西藏地方政府成立“外交局”,公开进行“西藏独立”活动。
【小题3】依据原文,下面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
A.西方一些国家和政府从历史到现在一直没有停止利用各种手段对西藏进行分裂的活动。
B.《拉萨条约》、“五条”、“西姆拉条约”等都是英国政府分裂西藏的丑行,分裂西藏的阴谋从来并将永远不能得逞。
C.中国政府在1914年7月3日发表声明:凡英国和西藏签订的文件,中国政府将一概不能承认。
D.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政府多次插手中国西藏,暗中或公开支持西藏独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文明互鉴时代,中国传统美学发展既面临着极佳的机遇,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这就给中国美学学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继承与发展传统美学时,以文化自信的心态,借鉴现当代的学科意识去阐释与弘扬传统文化,使之富有当代性的理论效应;在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以平等对话的胸襟,既不避短又敢于扬长,以本土性的美学思想去促进世界性美学的和谐共存;在面对全球具体审美实践问题时,以贡献中国美学智慧的勇气,激活传统来进行美学反思和人文求解。
首先,传统美学要在参照世界美学,特别是在借鉴西方现当代美学研究问题域与研究意识的基础上来实现发展。这就要求中国传统美学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自身的理论化建构,提升中国传统美学自身的学科品质。中国传统虽有着丰富与深厚的美学思想与审美经验理论,但并没有系统的学科建制。既然我们今天是以一种现当代学科意识来谈论古代美学,则必须带着一种学科的对象、问题、边界等意识来建构传统美学。“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用西方美学的学科框架来硬套传统美学固然不对,但无视学科规律性的问题意识与研究意识则更成问题。如果连学科规律性的问题意识与研究意识都难以达成基本共识的话,又谈什么文明对话与交流互鉴呢?我们必须参照世界范围的审美文明成果,特别是现当代西方美学学科发展的得与失
其次,传统美学发展要以积极自信的心态去阐释自身的美学精神,参与到世界审美文明的交流互鉴中。相较于西方文化,中国文化有着鲜明的整体关联性思维特点。建构中国传统美学,并不意味着要完全照搬西方的方法论与学科范式。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有赖于对本土理论的文化自信。多元文明的交流互鉴,实际上就是去寻找一种和同。这就要求在多元美学交流中,从各自文明的美学资源中提炼出一些共同关注的命题、范畴、具体理论来进行或宏观或细微的讨论。这些命题、范畴和一些具体理论应该是在各自的美学中有着相似的意义指向,具有可通约性;同时,各自的美学对这些命题、范畴和具体理论的论述是允许存在差异的。在文明互鉴的视域中,通过对这些共同关注的美学命题、范畴、具体理论的比较,美学范畴的内涵就得到了扩展和延伸。这种扩展和延伸既有助于中外美学发现各自理论的局限性,进一步地促进世界性美学的多元互补与融合。
最后,传统美学发展要面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当代审美实践,以贡献其在解决全球问题上的中国智慧。中国传统美学智慧有着极强的人文情怀,要么是去解决个人生命自适其美的身心安顿问题,要么去解决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世界美美与共的关系问题。在几千年的中国文明发展长河中,中国文化形成了天人合一等注重人与万物和谐共存的美学智慧。这些美学智慧把美置于一种广阔宏大的视野下,有着美好的价值取向,在今天都依然有着极大意义的理论效应。
(摘编自余开亮《文明互鉴与中国传统美学发展》)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文明互鉴的大背景下,中国传统美学的发展面临机遇和挑战,对中国美学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
B.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美学,要有文化自信的心态和平等对话的胸襟,扬长不避短。
C.中国传统美学如果能够有效参照世界美学,将会使自身学科建制更加系统化。
D.在学科规律性的问题意识和研究意识方面达成基本共识,才能实现文明对话和交流互鉴。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中国传统美学发展面临机遇和挑战为立论前提,点明了文明互鉴的必要性。
B.文章运用总一分的论证结构形式,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C.文章第二段运用了引证法,强调了中国传统美学借鉴西方美学的重要意义。
D.论证三个分论点时,文章均以西方美学为参照,指明中国传统美学的发展方向。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美学的发展必须参照世界美学,但在交流互鉴中,要辩证地吸收才有利于自身的成长。
B.中国传统美学如果能以积极自信的心态和反思精神参与世界审美文明互鉴,就能达成一种和同。
C.世界各美学资源中有关命题、范畴和具体理论存在通约性和差异性,互补与融合应该是前进的正确方向。
D.在当今文明互鉴的时代,中国传统美学智慧不仅有助于解决中国的一些问题,也能够为解决全球问题做出页献。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结果。因而它也具有主观意志所不能改变的规律。这并不是说历史上没有过制造出来的新城,但这类城市之所以能够发展成为成熟的城市,并不是简单地依靠砖堆石砌,乃是因为它遵循了城市成长的自然秩序,顺从了历史潮流的要求,因而它可以吸引人们凝聚在自己周围,方才不断成长。

历史地看,城市发展的自然秩序是吸收的,而非扩张的。物有本末,城市的发展壮大,不是因为它吞噬了村庄,而是因为人们因城市的魅力而到来。历史上我们有很多新区是成功的,而现在我们有更多的新区是不成功的。其最根本的区别在哪儿?我们知道,早期的新区甚至只是一片荒地,而现在的新区却是建起高楼大厦来招徕顾客,为什么反而后者吸引不到人?其实,无论是早期的政策洼地,还是如今的创新高地,新城区吸引人靠的是改革和优化的力量。城市的规模通常只是噱头,粗放地扩大城市规模无济于事,并不能带动资源和人才的自然聚集,一个城市的成熟是不断锻造内在的过程。

动态地看,城市的发展是分化的,而非同质的。城市的本质在市,不在城。城市给人们带来的变化不是房子,不是马路,不是饭碗,而是它的分工,它的资源配置的高效率。城市产生的基本逻辑就是随着分工的不断深化,市场的规模和范围在不断地拓展,各种要素、资源开放、流动,以达到更加充分、更有效率的利用。如果离开了市,离开了更充分的市场化和市场规律、市场机制的作用,就没有现代化意义的城市。从这点来说,搞城市化的关键,不是建城,而是成市,但市场并不能简单地制造出来。

结构地看,城市的发展是致密的,而非宏大的。自然形成的城市,它的路网会很密,商业和服务设施会到处分布。这样的城市因为有密度,所以生活起来就比较便利。未来的城市化要从扩张型、铺展型变成内生型、紧凑型,不能只从尺度上看城市,更要从密度上看城市。城市和乡村的差别不在于大或小,而在于密集还是稀疏。所以,城市化要终止单纯“摊大饼”,要把能更好地配置资源的紧凑型城市作为目标。

最后从民生的角度来看,城市的发展是人文的,而非器质的。城市发展一定是围绕着人进行的,城市的成长与人群的聚集是同一过程。因此,一个没有以人为基础的城市是没有根基的。城市的基本作用,是能够为不同的人群提供生活和发展的机会,保障其市民的权利和财富。忽视民生而把钱拿去装点门面的城市,只能是冷冰冰的钢铁水泥骨架,等待它的必然是人们弃它而去。在我国的一些城市中,建筑物的豪华程度远远超过西方国家,但市民并没有多少获得感。相反,一些城市管理者却在以城市形象为理由剥夺市民的机会,比如规定不能搞出租屋,不能摆小摊,不能从事各种低端服务业。实际上这种发展路径与“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相悖的,城市应该具有包容性地来提供各类机会,富人到城市有很好的发展机会,穷人到城市也应该有机会。城市的发展是各类群体共同集聚的结果,城市的目标也应该是让每个群体都生活得更好。

(摘编自陈恒《城市成长的自然秩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市的发展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新兴城市顺应城市成长的规律,才能不断发展壮大。
B.逐渐减少农村人口,以行政手段将人们从自然村迁徙到城市,是现代新型城市发展壮大的捷径。
C.城市的发展壮大要遵循市场规律,通过深化改革和优化资源配置,带动资源和人才的自然聚集。
D.城市管理要以人为本,重视民生,为各类不同阶层的人群充分提供生活、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证了城市发展规律的客观性,强调遵循城市成长的自然秩序对城市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B.文章指出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包括四个方面,顺应这四个方面的要求才能促进城市发展壮大。
C.文章指出城市化的关键是成市,强调通过不断优化配置城市要素、资源,集聚各类城市群体
D.文章最后一段通过对比论证的手法,提醒我国个别城市管理者学习西方城市的先进管理经验。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修建高楼大厦,与城市成长的自然秩序是相悖逆的,最终会伤及城市自身的发展。
B.越是成熟的城市,其市场化程度越高,城市的各种要素、资源越开放,流动越合理。
C.高明的城市管理者应学习老庄思想,无为而治,让城市自由地成长、发展和壮大。
D.城市开放,包容,不排斥摆小摊等低端服务业,就能增强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同类题4

文化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没有人能够超越文化而存在。文化就是创造,每一种文化都体现了人类的智慧。人类的发展史就是文化创造的历史,没有创造也就没有了文化的生命。文化既有开放性,也有封闭性。各种文化之间,既可以融合,也会发生冲突。人类创造了文化,文化也改造了人类。文化具有稳定性,又能够与时俱进。文化是一个永远也说不完的话题。
中国是龙的国家,中华民族被称为“龙的传人”。龙能腾空潜水,能升天入地。龙究竟长的什么样呢?谁也没有见过。其实,龙是中国先民的一种图腾。在甲骨文里,龙字有几十种写法。最早记录龙的书是《易经》,有“飞龙在天”“龙跃于渊”的记载。后来,经过数千年的演化,关于龙的传说,越来越丰富。过去有一种观点,认为龙是单一形态,有一种标准化的、规范化的、统一化的龙,上下几千年,一以贯之。其实,历史上并不存在固定不变的标准龙,并不存在固定形态和模式的龙。今天人们常见的龙,多半是宋元明清时代的龙,这种龙是在上下几千年间演变形成的,既不是龙的原初形态,更不是龙的惟一形态。发展变化才是龙的本性。
龙的起源发展,大体上是与中华文明同步前进的。北京大学的龙文化专家王东先生认为,按其来龙去脉,大体分为四大阶段:第一阶段,公元前3000年前后的中华文明起源期,大体相当于通常所说的炎黄时代,存在着十来种原龙形态,是古代民族融合的象征,成为中国原始国家起源的文化标志。第二阶段,公元前1000年前后的中华文明雏形期,大体相当于夏、商、周三代的殷周之际。这时期的夔龙“头上有角,身体能飞”,作为龙的雏形已成,并成了中国古代民族融合和国家的文化象征。第三阶段,公元前500年到公元元年前后的中华文明定型期,从春秋战国到秦汉之际,这一时代龙走向基本定型的飞龙形态,并成为中国古代文明与中央集权国家的文化象征。第四阶段,公元1000年前后的中华文明转型期,大体相当于中国封建社会的两宋时代,这一时代龙向着二元格局的黄龙形态发展:一方面龙更多地成为国家意识的皇权的象征,另一方面在民间社会心理中龙成为与农业农民休戚相关的水神象征。
如果说近现代是第五个阶段的话,那么今天的龙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现代复兴的象征。陈富成先生认为,龙纹演化基本沿着一条主线进行,即蛇龙──夔龙──应龙──苍龙──黄龙。定型后的龙的特点是:牛首、象鼻、鹿角、马鬣、牛耳、蛇身、鳄棘、鹰爪、鱼尾。龙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和聪明智慧,体现了中华民族非凡的创造力和审美理想。
【小题1】下列关于文化的相关特点,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由文化决定的,没有人能够超越文化而存在,文化就是创造,文化创造了人类。
B.所有文化都体现了人类的智慧,既有开放性,也有封闭性,既可以融合,也会发生冲突。
C.文化是稳定性与可变性的对立统一,某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它会相对稳定,但同时又能够与时俱进。
D.人类的发展史就是文化创造史,文化创造的历史就是人类发展史,两者相互依存,没有创造就没有了文化的生命。
【小题2】(小题2)下面说法与原文信息相符的一项是
A.中国是龙的国家,中华民族被称为“龙的传人”。正因为龙能腾空潜水,能升天入地,因而被中国先民视为图腾。
B.龙成为中国古代民族融合和国家的文化象征的中华文明雏形期相当于夏、商、周三代的殷周之际,这时期的夔龙“头上有角,身体能飞”,作为龙的雏形已成。
C.龙并非单一形态,也不存在一种标准化的、规范化的、统一化的龙,发展变化是龙的本性,最终形成了相对较为固定的形态。
D.陈富成先生认为:龙纹演化基本沿着一条主线进行,即蛇龙──夔龙──应龙──苍龙──黄龙;定型后的龙的特点是:牛首、象鼻、鹿角、马鬣、牛耳、蛇身、鳄棘、鹰爪、鱼尾。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龙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和聪明智慧,体现了中华民族非凡的创造力和审美理想,足以证明文化就是创造,并充分体现了人类的智慧。
B.文化具有稳定性,又能够与时俱进,龙的起源发展,大体上是与中华文明同步前进的。北京大学的龙文化专家王东先生和陈富成先生充分论证了这一观点。
C.据龙文化专家王东先生的观点,龙的起源发展,按其来龙去脉,大体分为四大阶段。前三个阶段龙的形态呈现为一元格局,只在第四阶段龙向着二元格局的黄龙形态发展。
D.定型后的龙的特点是:牛首、象鼻、鹿角、马鬣、牛耳、蛇身、鳄棘、鹰爪、鱼尾,可见牛、象、鹿等动物都为人们所喜欢,然而它们中的任何一种都不可能取代龙在中华民族的地位。

同类题5

(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
卢新宁
①谢谢你们叫我回家。让我有幸再次聆听老师的教诲,分享我亲爱的学弟学妹们的特殊喜悦。如果把生活比作一段将理想“变现”的历程,我们只是一叠面额有限的现钞,而你们是即将上市的股票。从一张白纸起步的书写,前程无远弗届,一切皆有可能。面对你们,我甚至缺少一分抒发“过来人”心得的勇气。
②跟你们一样,我曾在中文系就读,青涩的背影也曾被燕园的阳光,定格在五院青藤缠满的绿墙上。但那是上个世纪的事了,我们之间横亘着20多年的时光。我们那时的中国依然贫穷却豪情万丈,而今天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还在苦苦寻找迷失的幸福,无数和你们一样的青年喜欢用“囧”形容自己的处境。
③其实,你们这一代人,有着远比我们当年更优越的条件,更广博的见识,更成熟的内心,站在更高的起点。
④我们想说的是,站在这样高的起点,由北大中文系出发,你们不缺前辈大师的庇荫,更不少历史文化的熏染。《诗经》《楚辞》的世界,老庄孔孟的思想,李白杜甫的词章,构成了你们生命中最为激荡的青春时光。我不需要提醒你们,未来将如何以具体琐碎消磨这份浪漫与绚烂;也不需要提醒你们,人生将以怎样的平庸世故,消解你们的万丈雄心;更不需要提醒你们,走入社会,要如何变得务实与现实,因为你们终将以一生浸淫其中。
⑤我唯一的害怕,是你们已经不相信了——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不相信学场有别于官场,不相信学术不等于权术,不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你们或许不相信了,因为追求级别的越来越多,追求真理的越来越少;讲待遇的越来越多,讲理想的越来越少;大官越来越多,大师越来越少。因此,在你们走向社会之际,我想说的只是,请看护好你曾经的激情和理想。在这个怀疑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信仰。
⑥我知道,与我们这一代相比,你们这一代人的社会化远在你们踏上社会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国家的盛世集中在你们的大学时代,但社会的问题也凸显在你们的青春岁月。你们有我们不曾拥有的机遇,但也有我们不曾经历的挑战。
文学理论无法识别毒奶粉的成分,古典文献挡不住地沟油的泛滥。当利益成为唯一的价值,很多人把信仰、理想、道德都当成交易的筹码,我很担心,“怀疑”会不会成为我们时代否定一切、解构一切的“粉碎机”?我们会不会因为心灰意冷而随波逐流,变成钱理群先生所言“精致利己主义”,世故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而北大会不会像那个日本年轻人所说的,“有的是人才,却并不培养精英”?
⑧我有一位清华毕业的同事,在谈到“大清王朝北大荒”江湖传言时,他特认真地对我说:“这个社会更需要的,不是北大人的适应,而是北大人的坚守。”
⑨这让我想起陈平原先生在中文系百年时提到西南联大时的老照片给自己的感动:一群衣衫褴褛的知识分子,器宇轩昂地屹立于天地间。这应当就是国人眼里北大人的形象。不管将来的你们身处何处,不管将来的你们从事什么职业,是否都能常常自问,作为北大人,我们是否还存有那种浩然之气?那种精神的魅力,充实的人生,“天地之心、生民之命、往圣绝学”,是否还能在我们心中激起共鸣? 
⑩马克思曾慨叹,法兰西不缺少有智慧的人但缺少有骨气的人。今天的中国,同样不缺少有智慧的人但缺少有信仰的人。也正因此,中文系给我们的教育,才格外珍贵。从母校的教诲出发,20多年社会生活给我最大启示是:当许多同龄人都陷于时代的车轮下,那些能幸免的人,不仅因为坚强,更因为信仰。
(注)卢新宁,北京大学中文系1984级本科生,《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
【小题1】面对即将走向社会的学弟学妹,作者表现出诸多忧虑。下列不属于其中的一项是(3分) (  )
A.现实生活会消磨人的激情与浪漫,使人怀疑一切。
B.年轻一代人,虽有着远比自己当年更优越的条件,更广博的见识,更成熟的内心,但未必会站在更高的起点上。
C.面对凸显的社会问题,年轻一代能否接受前辈未曾经历的挑战。
D.在利益成为唯一价值追求时,致使人们把信仰、理想、道德都当成交易的筹码,随波逐流,成为“精致利己主义”。
【小题2】根据文意,对加点的“粉碎机”一词的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粉碎机”是指具有强大破坏作用的社会力量。
B.“粉碎机”是指具有否定、解构能力的怀疑心态。
C.“粉碎机”是指缺乏信仰而心灰意冷、随波逐流的现象。
D.“粉碎机”是指缺乏精英培养而塑造“精致利己主义”者的社会。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和分析准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学理论以及古典文献学习存在极大的局限性,不能满足当代社会价值需求。
B.当利益成为唯一的价值,很多人把信仰、理想、道德都当成交易的筹码。
C.文化修养无法抗拒阻止因追逐利益而导致的道德、信仰的缺失。
D.即将踏入社会的学生拥有不曾拥有的机遇,但也有不曾经历的价值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