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灵魂与肉体:奥林匹克精神的人文价值
迄今为止,奥林匹克运动会是现代人类社会最具共享和影响的一项盛大活动。然而,究竟是什么因素使得奥林匹克运动会具有如此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能够唤起不同地区、不同肤色、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政治立场的人们共同关注、一起感动、同心向往?答案林林总总,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奥林匹克的意义已然远远超出体育竞赛本身,它已成为而且日益凸显为人类社会的一种共同期待、一种精神分享。这种期待和分享随着我们这个世界从未停歇的动荡而变得愈发珍贵和强烈。
古希腊人给人类文明和文化贡献了至少两个堪称伟大的发明:哲学和奥林匹克运动会。前者关乎人类心灵智慧,后者关乎人类身体健康,二者的合题便是古希腊文明和文化之核心精神的高度表达:让高尚的灵魂寓于健壮的体魄之中。这一伟大贡献让全人类获得了一种关于人类共同体而不仅仅是人类个体之“认识自我”的独特而深刻的理解。
在我们这个星球上,人类究竟是凭借何种力量不仅长存于“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生命世界,而且还能成为这个大千世界卓越的“看护者”“改善者”和“第一责任人”?早在2000多年前的“轴心时代”(德国哲人雅斯贝尔斯语),诞生在中国、南亚(印度)、耶路撒冷和古希腊的先贤们,不约而同地给出了各自不同却又仿佛遥相呼应的解答:人自(然)一体、天人合一、人类智慧、生命灵性、灵肉超越……人类既生存于自然之中,又超越其外。
奥林匹克运动会是独特的,也是普遍的。它既体现了古希腊文明和文化对于人自身理解的卓越智慧,又代表了人类追求卓越人生和美德的共同理想和热情。在古希腊人的文化价值理解中,美德是人生的卓越成就的完美实现,因而,奥林匹克运动会作为一种竞技游戏本身便不只关乎身体力量,更关乎文化理想。马拉松,不只是希腊的一个地名,也是奥林匹克运动会最长距离的长跑竞技项目的名称,它是对人类意志和毅力的最高检验。
由此,人们在速度和耐力的背后感受到了意志、尊严、荣耀,所有人都不只看重速度的快慢,更看重坚持和冲刺,最后冲向终点的参与者与最先冲破终点的冠军一样受到尊重和赞扬。耐人寻味的是,今天的马拉松长跑运动似乎早已超出竞技范畴而变成一种人人可以参与的游戏,男人和女人、老人和小孩儿、健康者和伤残者、陌生人和熟人都可以自由融入长跑队伍,穿行于城市马路或乡村野径。人们相互鼓励、相互搀扶,一起跑向远方。竞技优胜不再是唯一目的,参与、分享、同乐成为更多参与者和旁观者的“游戏动机”。
事实上,古希腊人似乎从一开始就没有把奥林匹克运动会当作一种纯粹的体育竞赛活动。每到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始,奥林匹克竞技场内外就不单是体育运动员和体育项目的竞技,还有像苏格拉底这样的“智者”和智慧辩难。智者与雅典城邦里的年轻人的智慧辩难虽然一度不被官方认可,苏格拉底本人甚至还因言获罪,但智力游戏与体力游戏早已成为奥林匹克竞技场内外不绝的风景,其背后闪烁的依然是“让高尚的灵魂寓于健壮的体魄之中”的古希腊精神灵光,那无疑是人类早期创建自身文明、弘扬人性教化的人文价值和人文精神之光。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哲学和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古希腊人的发明,它们是古希腊人为人类文明和文化做出的伟大贡献,意义重大。
B.哲学关乎人类心灵智慧,奥林匹克运动会关乎人类身体健康,两者各有其局限性,当两者结合起来时便是伟大的。
C.人类凭借“天人合一”“人类智慧”“生命灵性”“灵肉超越”等多种力量长存于生命世界,同时保护和改善着这个大千世界。
D.早在2000多年前,中外的先贤们就对人类自身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清醒的认识,虽然观点不同,却仿佛遥相呼应。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马拉松比赛中,最后冲向终点的参与者所受到的尊重并不比最先冲破终点的冠军少,人们更看重坚持和冲刺。
B.奥林匹克运动会体现了人类对卓越人生和美德的追求,既是对人自身的独特理解,也代表了人类的普遍追求。
C.奥林匹克运动会虽以竞技形式呈现,但它关乎的是文化理想,因为古希腊人以实现人生的卓越成就为美德。
D.现在的马拉松长跑运动,许多不再以竞技优胜为唯一目的,这项竞技项目变成了一种人人可以参与的游戏。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让高尚的灵魂寓于健壮的体魄之中”是哲学和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合题,也是古希腊文明和文化之核心精神。
B.在古希腊时期,奥林匹克竞技场内是体育运动员进行的体育竞技,场外则是智者们进行的智慧的竞技。
C.马拉松作为奥林匹克运动会最长距离的长跑竞技项目,不仅检验人类的身体力量,更检验人类的意志和毅力。
D.奥林匹克运动会不是纯粹的体育竞赛,它体现了人类早期创建自身文明、弘扬人性教化的人文价值和人文精神。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19 01:22: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庄周的燕子

今天的燕子,两千多年前就已飞入庄周先生的视线,并引起他的注意。看来他不仅仅喜欢蝴蝶。他看着围着茅屋飞进飞出的燕子,低头思索了一会儿说:鸟都怕人,所以巢居深山、高树以免受害;但燕子特别,它就住在人家的屋梁上,却没有人去害它,这便是处世的大智慧

‚庄周先生说到这儿就不说了,其实,这后边是有一大段空白的。庄子惜墨。几千年前,庄子辞了那个小官,生活可能十分困难,头脑里的思想又像春天怒放的花,一层层一簇簇,一齐挤着向外怒放。庄子写不尽它们,手里钱少买笔买墨都要算计。有个思想,只能几笔画个轮廓,细节就顾不上了。像采花的蝴蝶,它要去光顾下一朵花。所以,庄周的身后是狂草的墨迹,存在着大量的飞白。那是庄周的思想一路飞奔留下的空白。

ƒ庄周的燕子直到今天还活着,仍重复着庄周时代的伎俩,未被人类识破。人类是见着什么鸟都举枪便射,却对身边萦绕的燕子视而不见。燕子的叫声可谓婉转,却没一个人将燕子放到笼子里,以听它的叫声取乐。有许多珍禽异兽在人类的追杀中灭绝了,这也怨不得人类,实在是因为那些物种比人类还要愚蠢。

„燕子智慧的核心是什么?那就是距离。人类是一种你不能离他太远,又不能离他太近的动物。比如珍禽猛兽害怕人,躲得远远的,人便结伙去深山猎捕它们,这是因为离人类太远。家畜因完全被人豢养和左右,人便可随意杀戮,这是因为离人类太近,近得没有了自己的家园。只有燕子看懂了人类,摸透了人类的脾气,又亲近人又不受人控制,保持着自己精神的独立。于是人便像敬神一样敬着燕子。

…说到底,燕子是最狡诈的动物,它控制人类的第一招就是信任。信任是对付多疑的人类的最尖锐的武器。因为人类不信任别人,对来自别人的信任受宠若惊。燕子将自己最脆弱的那一环——巢及卵放到了人居住的屋檐上。你一抬手就可以捣坏,这是最彻底的信任。没有任何一种鸟敢于这样信任人类,于是人类被感动,像从人海中找到一个相知的朋友一样对待燕子,就差不能同燕子握手拥抱。但燕子第一招奏效之后,马上智慧地拉开了同人类的距离。它马上把自己从同人类的亲密接触中抽身出来,落到了人类够不到的树枝上,保持着自己的独立。因为它知道,人类能容忍它把巢建在屋梁上,却未必容得了它在人类生活空间里长时间地没大没小。它绝不嬉皮笑脸地落到人家的饭桌上、手上、肩上做亲昵状。这样小心还不够,它在人类的私生活领域求生存,担心这样时间长了会出问题,于是,住上几个月,便举家搬迁。人类刚刚有些厌烦了燕子的飞进飞出,乳燕动不动声嘶力竭地大叫,正要发作,想不到燕子就在这时知趣地搬走了。于是人的所有怒火平息了,又念起燕子的好来。你看它们也不伤害小鸡,也不啄食园子里的菜。过了几个月,人类已经开始思念燕子了,燕子也就在这个时候又回来了。燕子巧妙地循着人类情绪的起落而安排自己的生活节律。

†还有一种敢于亲近人的鸟是麻雀。它也将巢建在人的屋檐下。但它们的蛋被顽童任意毁坏,成鸟被大量捕杀。原因何在?其一,麻雀鬼鬼祟祟,不信任人类,却又不远离人类,这不是找死吗?它进进出出很小心,怕被人发现,这种做法激怒了人类:小小的鸟,竟敢在我的眼皮底下玩花样,你以为我是瞎子?麻雀的这种做法,极大地伤害了人的自尊心。其二,既防着人,又不远离人,整天围着人聒噪,而且一旦住下,就再也不走了,惹得人烦不胜烦。

‡有人将燕子比做剪刀,这是就外形说的,可燕子从形到神都是一把锋利的刀。它一刀插入人类精神深处,游刃有余地在人的精神脉络中出神入化地游动,既不伤人类,也没让人类坚硬的骨骼碰伤自己,在不知疼痛的情况下,人类已被小小的燕子大卸了八块。

【小题1】庄子惜墨除了经济原因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小题2】从文中含义看,“这便是处世的大智慧”中的“大智慧”指的是什么?
【小题3】作者在文中写了一种敢于亲近人的麻雀,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小题4】燕子是怎样“巧妙地循着人类情绪的起落而安排自己的生活节律”的?
【小题5】文章结尾说“在不知疼痛的情况下,人类已被小小的燕子大卸了八块”,结合全文说一说人类被燕子“卸出”了哪些心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目前只有符合《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规定的机构方可获得支付业务许可证,开展支付业务。但事实上现实中一些没有取得支付业务许可证的机构也在开展支付业务。无牌支付机构一旦出现问题,客户资金安全便存在很高的风险。而由于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移动支付交易中各方的权利与义务及交易中滞留资金的安全管理、证据确认和责任承担等,更没有建立良好高效的纠纷解决机制,消费者的隐私权、财产权、举证权等权利无法得到有效保护。

作为我国金融业的一个新兴市场,到目前为止,全国尚没有统一的移动支付行业标准,而且移动支付涉及环节比较多,但多方参与者之间并未形成可持续、各方共赢的利益分配格局以及明晰的权责分担机制,造成业务拓展和竞争局限于低水平“跑马圈地”阶段。

摘编自《移动支付的发展前景与风险监管》2017-05-18社会科学研究2017年3期,有改动)

材料二:

近年来,从同上银行业务到手机支付都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巨大的便捷。但目前移动支付的用户安全意识缺夫,安全隐患大。由于网络金融监管的技术滞后,监管难的问题依旧存在,许多公共WIFI网络,会遭到恶意破坏及入侵,用户一旦连入该网络,在使用过程中便会被盗取个人信息。而APP软件自由泛滥,许多用户设备在使用中,被植入或者诱导下载恶意软件、垃圾软件、木马程序等,也导致个人信息、银行卡账号密码被窃、或者被恶意扣费。同时移动支平台往往只追求支付的便捷性,从指纹支付、刷脸支付、扫码支付到免密码支付,大大降低了最重要的安全性,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

伴随着移动支付系统的开发和创新,为移动支付系上“安全带”确保金融安全,共同打造可靠、安全的移动支付环境势在必行。

(摘编自中国网财经《建议加强移动支付安全监管促进金融健康发展》2018—03—07,有删改)

材料三:

第三方支付主要监管政策

时间

政策

影响

2011.5

央行迎来第一批支付牌照

第三方支付迎来监督时代

2013.6

央行6号文《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存管办法》

制定了支付机构的备付金管理要求

2015.12

《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

规定了第三方支付账户的实名制要求,并将支付账户进行分级管理

2017.1

 

《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要求支集中存管有关事项的通知》

要求支付机构备付金进行按比例集中存管,且该部分不计付利息

2017.4

中国支付清算协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正式通过建立“网联”的议案

正式确认推出“网联”代替支付机构各自直连银行进行清算的状态

2017.8

《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关于将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由直连模式迁移至网联平台处理的通知》

规定第三方支付机构需于2018年6月30日前将业务全部迁移至网联

2017.12

《条码支付业务规范(试行)》

规范条码支付,明确条码支付验证要素及支付限额,对条码支付进行分级管理

 

监管政策对主流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盈利能力必然会导致一定的冲击。例如,蚂蚁金服在2017年第四季度的税前利润环比大幅度下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监管政策的影响;微信支付在对接新业务方面非常谨慎,也是为了回避监管风险。不过,从长期看,严格的监管会促使行业资源进一步向头部集中,因为只有大企业能最有效平地应对和化解监管风险。

材料四

支付行业严监管已成行业常态,行业合规要求不断升级。央行下发《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开展支付安全风险专项排查工作的通知》后,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9月共计9家支付公司(含分公司)收到监管部门罚单,共计523.6万元,最大的一张罚单为486.6万元。据不完全统计,9月接到央行罚单的支付企业中,有机构今年已是多次上榜。

从央行官网看,目前持有支付许可证的机构为238家。在此前央行明确一段时间内原则上不颁发新的支付牌照后,持有支付许可证的机构近两年呈小幅下降之势。从公示的信息来看,已有33条关于已注销许可机构的信息。除了合并等正常原因注销以外,也有机构因为不符合相关规定在续展中被监管部门作出摘牌决定。

(摘编自新京报《9月多家支付机构被罚最高超四百万》2018-10-12,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移动支付作为我国金融业的一个新兴市场,由于多方参与者之间并未形成可持续、各方共赢的利益分配格局以及明晰的权责分担机制,造成业务拓展和竞争局限于低水平“跑马圈地”阶段。
B.监管政策趋严导致了蚂蚁金服在2017年第四季度的税前利润环比大幅度下降和微信支付在对接新业务方面的谨慎。
C.央行下发通知后,2018年9月监管部门的罚单最大达486.6万元,有支付企业已多次上榜,是监管已成行业常态,行业合规要求不断升级的明证。
D.持有支付许可证的机构近年呈逐年小幅下降之势,有合并的原因,也有机构因为不符合相关规定在续展中被监管部门摘牌的原因。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从移动支付目前存在的无法律有效保护所存在的风险和支付行业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反映了移动支付风险监管的必要性。
B.材料二分析了移动支付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安全隐患,论证了共同打造可靠、安全的移动支付环境势在必行的需求。
C.材料三运用图表简明扼要地介绍了第三方支付主要监管政策的出台及相关影响,展示了国家对于移动支付的监管力度在逐渐加强。
D.材料四展示了央行《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开展支付安全风险专项排查工作的通知》下发后的具体监管措施和处罚成果,从数据看严监管是目前的常态。
【小题3】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怎样为移动支付系上“安全带”。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这两天一篇“外卖毁灭下一代”的爆款文章备受关注。文章的主要意思是,外卖带来的塑料袋使用的增长会破坏环境,为了保护地球,保护下一代,请远离外卖。
外卖行业破坏生态环境,是一个看似正确但充满哗众取宠嫌疑的结论。使用塑料餐具会污染环境,这个逻辑是成立的,但要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不能是消灭这个行业,而是如何减少对这类餐具的使用。但对于环保这类很有公共价值的议题,似乎“毁灭下一代”这种逻辑简单且粗暴的文章更容易动员人,大概这种议题夹杂了道德关怀,动辄斥为原罪更有吸引力。
针对这篇文章的批评中,有人反复提及这样一个常识,即环保是一个专业问题。“毁灭下一代”这样的爆款文章,注定只是哗众取宠,而提不出真正的解决办法。外卖引发环境污染,绝不是坏行业引发的社会问题,对于外卖这个行业,不能用纯粹道德分析的视角去对待。
(摘编自何小手《对外卖的许多批评已经走偏》)
材料二:
《外卖,正在毁灭我们的下一代》一文出现后,自省之余,人们更有必要思考,泛泛地指责外卖业能否有助于解决环境问题。正如不开车不是治理雾霾的长久之计一样,在互联网外卖业改变很多年轻人生活方式的当下,要求人们不点外卖既不现实,也不合理。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外卖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也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垃圾污染不是什么新问题。那篇网文缺乏的正是对外卖与整体垃圾污染之间关联的论证。在互联网外卖发展之前,生活中大量塑料袋、塑料盒已经构成了严重的垃圾污染。如今,外卖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加剧了垃圾污染,并没有科学严谨的统计。外卖的确是都市年轻人日常生活中频繁使用塑料制品的渠道之一,这些人同时也是互联网上的主流发声者,或许会因此夸大外卖造成的环境影响。如果把视野扩大到所有的产业,外卖导致的塑料产品需求增长未必有想象的那么多。
(摘编自《毁掉下一代的不是外卖,正是那片面的环保观》)
材料三:
近日,北京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正式受理重庆市绿色志愿者联合会起诉百度外卖、美团、饿了么三家外卖平台环境污染责任纠纷一案。对此,饿了么公关部高级公关专家回应,重庆绿联会提交给法院的证据,并不能证明垃圾污染完全由外卖平台造成(9月25日《青海法制报》)。
有数据显示,上述三家平台日接单量2000万份,按照每单消耗3个塑料餐盒估算,日消耗塑料餐盒超过6000万个。数据还显示,三家平台每天所用塑料袋可覆盖42万平方米,相当于59个足球场。
但外卖平台自认为现有证据不能证明污染完全由平台造成。理由之一是,餐厅打包的餐盒数量是外卖送餐餐盒量的4倍至5倍。“4倍至5倍”是否真实不得而知,但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
双方各有看法,但有一点是很肯定的,即外卖平台必然造成一定环境污染,至于造成多少生态损害,需承担多少责任,则应由法院来认定。换言之,根据“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这起案件本质上就是让外卖平台来认领自己的责任。
(摘编自冯海宁《外卖平台污染案,意义胜过输赢》)
材料四:
外卖送餐企业十分关注餐具垃圾问题。日前,美团点评和饿了么纷纷开始试行“无需餐具”服务,分别在APP下单页面上添加了“无需餐具”选项,采取相应的措施鼓励用户参与“自备餐具”活动。
但据了解,试行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一些商家宁可在用餐者的口味偏好上花心思、下功夫,怕出错,比如少糖、少油、不要香菜等,但是对于放不放筷子的问题,则抱着“宁可信其要,也不信其不要”的心态。“万一没放筷子,”一位饭馆老板说,“客人给我差评怎么办?我还得再派人送一趟,人工成本又上来了。”
有分析认为,在处理外卖垃圾问题上,外卖平台能起的作用有限。只有提供外卖服务的餐饮企业、一次性餐具的生产商、消费者等都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各方协力,才有望改善目前外卖餐盒带来的环保难题。
(摘编自《外卖平台“无需餐具”选项陷尴尬》)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外卖毁灭下一代”的爆款文章主要意思是呼吁人们远离外卖,以减少塑料袋的使用,进而保护地球,保护下一代。
B.“外卖毁灭下一代”的爆款文章夹杂了道德关怀,用简单而粗暴的逻辑动员读者,是不可取的。
C.“外卖毁灭下一代”的爆款文章只是泛泛地指责外卖行业,而未能提出真正的解决环境问题的办法。
D.“外卖毁灭下一代”的爆款文章受到一些人的批判,主要就是因为这篇文章认为环保是一个专业问题,需要专业人士来应对。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二认为,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因为外卖会引起环境污染,而全盘否定外卖行业的存在。
B.都市年轻人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叫外卖,他们同时也常在互联网上活动,因此他们了解外卖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且有夸大该影响的可能。
C.重庆绿联会与三家外卖平台的环境污染责任纠纷案中,针对绿联会的指控,外卖平台完全给予了否认。
D.环境污染责任纠纷案中,输赢并不是最重要的事情,通过这一案件令人意识到保护环境的责任才是最重要的。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请你说说,在处理外卖垃圾的问题上,我们可以做哪些事情。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的亚热带

竺可桢

亚热带介于热带与温带之间,是一个过渡地带。它首先有一个高气压,所以一般称为亚热带高气压带。高气压的位置冬夏有若干南北向的移动。在北半球,这高气压脊冬天在北纬30°,到夏季北移至北纬38°;在南半球,冬天在南纬28°,到夏天南移至南纬35°。亚热带高气压带的南北移动影响到风带的移动,介于亚热带与赤道之间有所谓东北信风带(北半球)或东南信风带(南半球),介于亚热带与高纬度之间有所谓西风带。信风带与西风带的气候迥然有别,在西风带经常有风暴,天气冷暖、晴雨不常;而信风带内则除少数小范围热带风暴外,天气比较稳定。但有代表性的亚热带气候实际上只限于大陆的西部或大洋的东岸。所以,单从气候学观点出发,有必要说明亚热带的范围和气候特征。

要划分亚热带,可从不同的观点出发,而最重要的是从发生观点和实用观点出发。所谓发生观点即追求亚热带气候形成的原因,如高气压的移动、风带的变迁、气团的进退等。所谓实用观点即分析亚热带地区的生物资源与温带、热带的生物资源有何不同之处,以及亚热带气候对于作物生长发育和越冬的影响等。划分亚热带最好能把这两种观点同时顾到;如不能兼顾,则从地区的经济建设出发,实用观点更为重要。

苏联气候学家谢良尼诺夫认为:亚热带的夏天应与热带无别,但冬季较冷,最低温度常在零度以下,可以种温带作物;在亚热带,农作物一年可以二熟;以积温4000℃为其北界,但在沿海则积温可略小,北界的纬度为43°~44°。但亚洲东部为季风气候带,冬季风来自西伯利亚,气候严寒,使多年生的亚热带植物如橘子、柠檬、茶树、竹子等不但不能在北纬43°的东北或内蒙立足,即便在北纬35°的淮河流域亦难繁殖。所以从北半球看来,亚热带的北缘并不和纬度相平行,而是大陆西岸纬度较高,东岸则较低。

中科院地球研究所的气候分区是从实用观点出发的。从实用观点看,亚热带的气候可以这样规定:冬月微寒,足使喜温的热带作物不能良好生长;每年冬季虽有冰雪,但无霜期在8个月以上,使农作物一年可有两次收获。至于干燥度,虽与温度同为气候上的重要因素,但在大面积划分气候带时暂时不必顾及,可作为亚热带内分区的指数。

根据上述观点,我们定亚热带的指标为积温4500℃~8000℃,最冷月的气温为2~16℃,无霜期自240天至365天。谢良尼诺夫所定的亚热带北界的积温4000℃,在东亚似嫌过小,因为冬天西伯利亚寒潮有时可以使亚热带纬度地区温度降至零下10~15℃,使多年生长的亚热带植物冻死,所以平均积温不能不略高。北界的最低月平均温度为2℃,与波哥乡所定苏联指标相似,但在我国沿海一带,这一指标尚嫌太高,最低月平均温度接近于零度。无霜期,北界为8个月,南界则平均终年无霜,但特寒之年,则虽在海南岛也可能有霜。

从上述指标看,我国亚热带的北界接近于北纬34°,亦即淮河、秦岭、白龙江线直至东经104°,淮河、秦岭、白龙江一线也靠近一年两熟的北界。亚热带的南界则横贯台湾的中部和雷州半岛的南部,即在北纬22°30'-21°30'左右。据美国气候学家勃莱尔意见,亚热带的南界应为最冷月平均温度18℃,他认为一月份平均温度到18℃时即无霜冻的危险。但我国最冷月平均温度16℃,却接近于全年无霜这条线,从地植物学着眼,热带植物的分布以北纬21°30'左右为其北界,故认为最冷月16℃等温线和积温8000℃作为我国亚热带南界比较合适。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亚热带髙气压带位置在冬夏有若干南北向的移动,这影响到地球上风带位置的变化。
B.亚热带与赤道之间,一般天气无常;亚热带与髙纬度之间,一般天气比较稳定。
C.因为我国冬季气候严寒,所以有些多年生的亚热带植物不能在东北、内蒙立足。
D.中科院地球研究所从温度、霜期以及它们对作物影响的角度来规定亚热带气候。
【小题2】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干燥度可作为亚热带内分区的指数,但在大面积划分气候带时暂时不必顾及。
B.谢良尼诺夫确定亚热带北界的积温为4000℃,作者认为这一数值在东亚似乎嫌小。
C.我国沿海地区最低月平均温度接近于零度,在特寒之年,即使海南岛也可能有霜。
D.我国亚热带地区的南界,最冷月最低温度只有16℃,却接近于全年无霜冻这条线。
【小题3】请根据文章第二段内容,简要概括作者对亚热带划分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长期以来,中国流行的几乎所有法学理论教科书都把法律上的“义务”解释为国家通过法律强加给法律主体的负担和不利。这种对“义务”做出的价值定位是武断的,因为根据自然法学传统,法律上的义务并不能由国家随意规定,而是源自于自然法的义务,即源于道德义务。源自于道德义务的法律义务是远比“权利”重要得多的正价值概念。
②与“义务”一语准确对应的概念是“应当”。“应当”是一个表达精神现象的用语,是指社会群体对某种行为的看法——正确的且必须的。当社会群体用“应当”这一概念把某主体同某行为具体联系起来时,就意味着,该主体负有作(或不作)某行为的义务。义务就是主体作(或不作)某行为的应当性。
③“应当”并不是社会群体随意的看法,而是群体的每一个个体成员依据自身的良心体验形成的对外界行为的看法。一个人在外地听说自己的爷爷生病了,他的第一感受就是“我应当回去照顾爷爷!”这里的“应当”完全产生于主体自我良心的内省式要求。一般来说,每个人都会由自我良心自发地产生这种原始的义务要求。但是,如果某A比较另类,在听说爷爷生病之后毫无反应、沉迷于各种娱乐活动,与其相处的群体其他成员就会告 他:“你应当回去照顾爷爷!”群体成员对A提出的“应当”,就是赋予A一项义务。社会群体成员们之所以对 A提出这种要求,是因为,该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从自我经历的爷爷生病时的良心感受出发认为:回去照顾爷爷是正确的,也是必须的。
④人类社会实践中,在国家这种组织出现之前很久,社会群体成员就通过对一个一个行为的评价形成规定道德义务的道德规则。由于社会群体成员绝大多数人的良心、理性处于同一发展水平以至相似,       , 即能形成基本共识。譬如,对于杀人行为、盗窃行为,人们一致认为“不应当做”;对于赡养老人、抚养孩子行为,人们一致认为“应当做”,等等。人们用语言将这些共同判断表述出来,就形成人类社会的一系列口口相传的道德规则:不应当杀人,不应当盗窃,应当赡养老人,应当抚养孩子,等等。人类社会通过道德规则向社会每一个个体成员提出道德义务要求,使每个个体成员赋有道德义务。
⑤人类社会的道德规则包括4个不同层次的规则:禁止损他类规则;倡导利他类规则;劝导自善类规则;引导入圣类规则。其中以不应当杀人、不应当放火、不应当抢劫等规则为 主要内容的禁止损他类规则最为重要,它们通常被认为是道德底线规则。这类规则赋予每一个体的道德义务是必须履行的。履行这类义务是维系人类最低限度文明、保持社会最低限度秩序的要求。换句话说,没有对这类义务的履行,人类就会处于丛林状态。所以说,义务是人类文明维系之根。
⑥道德规则自身并不具有保证规则赋予的义务得到履行的手段,以致一旦有人违反上述底线道德规则赋予的义务,道德规则自身并无有效应对手段。为了确保人们履行底线道德规则赋予每一个体的义务,人们将道德底线规则加以强化、改造:在底线道德的每一具体义务性规则之后附加针对违反义务的制裁规则,并由一定的社会权威机构对这些制裁规定加以执行,这就使道德底线规则演变为法律规则。
⑦人类超越野蛮状态跨入文明门槛,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法律规则对人们行为的规范、引导。人类在进入文明状态之前相当长时间内就形成了主要源自于道德底线规则的习惯法。在国家组织形成之后相当长时间里,国家作为执行制裁的权威机构,其适用的仍然是主要源自于道德底线规则的习惯法。只是在国家适用习惯法很长一段时间之后,才出现由国家组织将习惯法成文化的做法,以致最初的成文法主要源自于习惯法,其义务规定部分主要源自于道德底线规则。
⑧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农耕文明时代法律规则的义务规定部分主要来自于底线道德义务规则,但是,由于农耕文明各国普遍实行全权君主制度,君主拥有立法权,这使君主代表的国家立法很容易在法律中混入大量的不合理、不适当的义务设定。从农耕文明国家立法到商工文明国家立法都存在大量的国家片面强加给民众的限制。我们把这种国家武力基础上的强制视为“伪义务”。我们不能把“伪义务”视为义务本体,不能因伪义务的存在而否定义务的真正价值。
【小题1】第①段加点字“负”在文中是指_________
【小题2】第③段假设了爷爷生病是否应当回去照顾的事例,对其用意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阐明“应当”是社会群体成员对某种行为所持的“正确的且必要的”的看法。
B.阐明“应当”是社会群体成员依据自身的良心体验形成的对外界行为的看法。
C.阐明“义务”是社会群体成员基于自己的良心感受向某主体提出的“应当”。
D.阐明社会群体成员向某主体提出“应当”是社会群体成员的良心和“义务”。
【小题3】依据本文,对“义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义务不应是国家单方面的限制。B.义务是社会群体行为的“应当性”。
C.法律上的义务源自于道德义务。D.道德义务基于道德规则的要求。
【小题4】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④段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A.因此,社会群体成员们各自做出的对各种行为的基本评价基本是一致的。
B.所以,社会群体成员们各自做出的对各种行为的基本评价基本是一致的。
C.所以,社会群体成员能通过行为评价形成规定道德义务的道德规则。
D.因此,社会群体成员能通过行为评价形成规定道德义务的道德规则。
【小题5】⑥⑦两段论述了法律规则形成的(____________)(填入两个字)、形成的机制和形成后的(____________)(填入两个字)。
【小题6】本文论证了“法律义务是正价值概念”这一观点,请分析其论证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