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秦二世灭亡,西汉立国后,骤然兴起以文字作为瓦当纹饰的风尚。在汉高祖长陵发现“长陵东当”“长陵西当”等文字瓦当,由此可见,将文字应用于瓦当,很可能是汉初官方引领建筑装饰风俗的意志体现。
西汉人将文字纹样设计在建筑构件之上,当与秦统一以来的社会文化的巨变相关。秦之“书同文”使得以文字作为文化传播媒介的功能得以更充分地发挥,激发了西汉人对于文字书写的热情。在文字瓦当创作勃兴的西汉时期,不但汉字字体由秦篆演进为汉隶,更有汉赋文体极尽文字辞藻的堆砌排比之能,成为当时文字创作生态的极致写照,而文字瓦当正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流行开来。瓦当文字字体多变,辞藻华丽,最为常见的“长乐未央”瓦当,同一文字有数种写法,堪称令人所谓“美术字”的先声。传世的“甘泉宫”瓦当,当面三字上下一列而层层相扣,笔画化身为优美的装饰曲线,“宫”字居于层层弧形之中,深远幽翳,乃西汉瓦当文字字体美术化之典型。

甘泉宫瓦当
西汉文字瓦当好书吉语,如“长乐未央”“长生无极”“千秋万岁”“延年益寿”等寿命吉语,又如“汉并天下”“单于天降”“破胡乐哉”等政治吉语。在茂陵霍光墓附近,还发现一组特殊的吉语瓦当,语曰“道德顺序”“屯泽流施”“流远屯美”“加气始降”等,其中颇见西汉社会流行的“望气”“升仙”等追求。霍光为汉武帝托孤重臣,身份堪称“当世周公”,距天子之位一步之差,其墓园建筑瓦当所用吉语,或是皇帝专为霍光烧造,以示典礼隆重。
西汉文字瓦当不但与“吉语”创作结合,亦有直书建筑名称、功能于其上者,且所用建筑上至帝王宫殿,下至庶民屋舍冢墓。如羽阳宫有“羽阳千秋”瓦当,鼎湖宫有“鼎湖延寿”瓦当,长安未央宫宫墙西南角处有“卫”字瓦当,汉京师仓有“京师仓当”瓦当,民家屋舍有“马氏殿当”“吴氏舍当”瓦当,墓葬建筑上则有“冢上大当”“巨杨冢当”瓦当。随着制瓦技术的发达和普及,周人所创瓦当的神圣属性已然消失,成为一种兼具功能与装饰作用的建筑构件。
西汉以后,文字瓦当几近消失,但又在数百年后一度出现于十六国宫殿的檐口上。后赵邺城瓦当文曰“大赵万岁”,北魏平城瓦当文曰“皇魏万岁”“大代万岁”等,体现了这些少数民族政权受汉文化的熏陶之深以及时西汉泱泱古风的向往之切。
(摘编自于志飞、王紫微《历史轮回说瓦当》,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西汉瓦当中的文字字体多变化,同一文字往往有多种写法,是美术字的一种。
B.“长乐未央”“破胡乐哉”“流远屯美”“冢上大当”是不同含义的瓦当吉语。
C.“甘泉官”瓦当当面共三字,由上而下排列,笔画深远幽翳,具有装饰特点。
D.“大赵万岁”“大代万岁”等瓦当文字体现了少数民族政权受到汉文化的影响。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文字应用于瓦当,某种程度上是汉初官方引领建筑装饰风俗的意志体现。
B.西汉瓦当上的文字字体是由秦篆演化来的汉隶,汉隶是西汉时期主流字体。
C.西汉瓦当上的文字多以吉语形态呈现,如寿命吉语、政治吉语和特殊吉语。
D.直书建筑名称和功能,这种文字瓦当成为兼具功能与装饰作用的建筑构件。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文字作瓦当纹饰成为西汉风尚,说明了先秦时期的瓦当均以图形作为纹饰。
B.西汉时期文字瓦当创作的勃兴与秦朝实施的“书同文”的文化政策密切相关。
C.由于霍光是托孤重臣,那么其墓园建筑瓦当为皇帝专门烧造,当在情理之中。
D.上至皇家宫殿,下至庶民屋舍,均有文字瓦当,可见西汉瓦当使用极其普遍。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7-01 04:16:0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治河
孟庆玲
秋晨,黄河。
沿着河堤,青龙县知县刘丰默默走着,这是他最后一次巡堤。四年来,这段河堤他不知走了多少遍,熟悉它就像熟悉自己日渐衰老的身体:某处岩石如牙齿松动,某处弧度如腰背佝偻,某处风声如哮喘起落……
刘丰清楚地记得刚赴任那年夏天的情景:黄河浊浪排空,灾民伸向天空的双手,七零八落的庄稼,摇摇欲坠的落日……四年来,他呕心沥血,宵衣旰食,勘测水情,制定治河战略:以黄河为主,辐射周围水域,全盘治理;研制治河方案:筑堤固堤,疏通河道,引沙造田。
和黄河死缠烂打几年,青龙县有了明显改观:水患少了,田地多了。只是,刘丰的身体却垮了,白天忙于事务尚可,一到晚上,哮喘常憋得他喘不过气来。
巡完最后一次堤,刘丰就要离任了。他政绩突出,口碑不错,升迁应该没问题。但他因力主收回水患后的无主荒田、泥沙造的田为官田,以田养河,激怒了觊觎已久的豪绅们——据说,告他贪污不法的联名信已送到京城了。
起风了,堤上的草木狂舞起来。刘丰干咳了几声,加快脚步,向外堤口走去。外堤口原是荒土坡,修堤固堤时,刘丰顺便把它修成了集市,每到集日,卖农具的,卖土产的,等等,熙熙攘攘。
刘丰和赶集的人大多熟识,一路上不停打着招呼。在一走方郎中面前,刘丰停伫了片刻。走方郎中显然不是本地人,五十多岁,面白,微须,方巾,长袍,一手摇串铃,一手拿“妙手回春”招牌。
见刘丰探询的目光,走方郎中开了腔:“敢问刘大人,身体可有不适?”
刘丰摆手笑了笑,转身欲走,又停住了脚步,奇怪这走方郎中怎么会认识他?
“大人脸色萎黄,腰背佝偻,神疲气弱,显然是痰滞恶阻,肺失宣肃,天气渐凉,一定要当心啊。”
刘丰问道:“此病先生能医否?”
走方郎中拈须微笑:“请大人先回答问题,答得出来我就给大人医治。”
刘丰笑了,看不出这郎中还挺有意思:“先生请讲。”
“请问大人如何治河?”“疏导。”“治民呢?”“仁爱。”“廉否?”“廉。”“大人言行如一?”刘丰沉吟片刻,答道:“如一。”“既如此,大人的病有治了。”
话音未落,刘丰身上银针一闪,哇的一声,已吐出几口淤血……
刘丰欲付诊金,走方郎中笑笑:“如果大人实在要给,就把这个送给在下吧。”游方郎中指了指刘丰颈上的银锁,这银锁不值钱,且因长时间佩戴变得暗黑,但却是一位朋友所赠,刘丰心虽不舍,但听郎中如此说,还是将其解了下来。
不久,京城终于来了消息:刘丰治河有功,赴京候命。
拜见吏部郎中王大人时,刘丰吃了一惊,这王大人好面熟,却一时又想不起在哪见过。王大人笑了笑,从口袋里拿出了一个物件:赫然竟是刘丰的银锁,却擦得晶莹透亮,洁净如新。刘丰大惊,向王大人俯身拜了下去。
“大人没想到吧,本郎中即是走方郎中”,王大人扶起刘丰,拈须微笑:“不必谢我,当初我可是去考察你的呢……大人近来身体可好?”
刘丰连连点头,不经意间已泪光盈然。
王大人将洁净的银锁放到刘丰手里:“欲安身先安心,银锁是镜子,如何安心,大人心里该有数吧?”
刘丰不敢看王大人的脸:他治黄河,斗豪绅,爱百姓……却也有软肋——爱社稷更爱美人。赠他银锁的朋友即是青楼女子如风——为替某豪绅公关,如风色诱刘丰,最后却爱上了他……
隔着窗棱,阳光暖暖地流下来,跳动的金色像一条河。刘丰就想,王大人才是真正的治河高手啊。他做出决定,把银锁故事合盘托出。一抬头,王大人正微笑着看他,眼睛清亮,下巴微仰,他们中间是一盆清新文竹——不经意间,春色竟铺天盖地来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处“某处岩石如牙齿松动”等一组排比句,既写出了河堤的状况,又写出了刘丰的特点,两者结合在一起,语言简练又生动。
B.文章特意交代走方郎中的容貌、衣饰、动作等,表明刘丰对走方郎中印象深刻,这与下文他回京认出走方郎中的情节形成呼应。
C.王大人向刘丰索要银锁的情节,暗示了他对刘丰的情况进行过调查,而这一调查应该与告刘丰贪污不法的联名信有关。
D.治河之前灾民凄楚的状况和治河之后集市熙熙攘攘的状况形成了对比,侧面反映了刘丰治理黄河的成绩和为官爱民之心。
【小题2】银锁的故事在本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结尾“不经意间,春色竟铺天盖地来了”有怎样的含义和作用?请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2

阅读材料,完成各题。

宗白华先生说:“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诞生于这一时代的陶渊明,从“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的读书闲居的青春岁月,到“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的仕隐不定的中年时代,再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回归田园的晚岁光景,他不是没有挣扎,但正是这种反复,让他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正如《归去来兮辞》的结尾说:“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臣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陶渊明窺察了道德的堕落,却无力改变它,只好追求自我品性的完善;他亦洞见了末世的残朽,却无法挽授它,只好执念于自我人性的复归。诗歌史上的陶渊明,真醇、质朴、平静、洒落,为田园诗人不祧之祖;而从心灵史的角度观之,其价值愈加丰盈。他采菊篱下,悠然见山,心齐外物,超然无我,“质性自然”的个体认知与“得意忘言”的生命领悟泯然无间。体知自我、升华人生,而不求见知于人、矫饰炫世,也正是孔子“古之学者为己”的内涵。所以,陶渊明的“东篱风致”不仅是对先秦道家“庄周梦蝶”的直觉,也是对古典儒家“为己之学”的冥合。陶渊明给给予了后代士子乃至中华民族丰富的心灵遗产。

(节选自倪晋波《陶渊明的民族心灵史意义》,有删改)

【小题1】请简要分析魏晋乱世对陶渊明取得伟大思想成就的影响。
【小题2】陶渊明领悟到的人生真谛是什么?
【小题3】陶渊明留给后人的“心灵遗产”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儒家新人文主义
——儒学未来发展的一条可能路径
王正
儒家对人、对社群、对自然、对精神的理解,与西方不同。中国思想是在一种“存有的连续”中去思考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关系,而西方则是以各个分解的逻辑或定义的方式去认识世界。在这样一种差别下,基于儒家思想的新人文主义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新的思考基础和实践方向。
儒家认为个人不是个体性的存在,因此儒家根本反对西方近代以来原子主义式的对人的理解。儒家认为每一个个体都不是孤零零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具体盼与他人共同在一起的伦理情境中,所以儒家特别重视人伦观念。孔子就曾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论语·微子》)人应当按照人伦规定来生活,任何试图逃离人伦之外的想法和做法从根本上讲都是有问题的。
对于社群,儒家认可独立社群的独立存在意义,但儒家并不认为各个社群之间是一种绝对不同或者完全隔离甚至处于冲突的状态,而是将各个家庭、社区、民族、国家和文化共同体看作相互关联着的社群,并认为由这些社群共同构成了一个最大的社群——整体人类生活的这个世界,而这个最大社群的和睦正是它的共同善。由此可知,儒家认为每个小社群之间不应当是冲突对立的,而是应当基于对大社群和谐的认同而处于和睦的状态。
儒家认为自然虽然有其独立客观的意义,但从根本上讲,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并不是外在于自然的,因此自然在一定意义上也内在于人的存在中。也正因如此,人虽然有其特殊于其他物种的特性,但这并不意味着人就高于自然,而恰恰是自然赋予了人这种独特性,所以人应当在一定的不伤害自然的范围内去实现自己的独特性。当这种独特性和自然恰到好处地共同实现的时候,就是儒家的“天人合一”了。
当然,儒家的天还有命运之天和义理之天的含义,因此儒家的天人合一并不仅是自然意义的合一,还有终极超越意义的合一。“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孔子认为“天”无声无息而自然作用,生化万物而并不与人分裂,因此它是人本来应具之天性和最终应达之境界。所以人应以天为则,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最终实现最高的境界——天人合一。由此,儒家将人的精神提升到具有宗教性意义的程度。
因为儒家如上对人、社群、自然、精神的认识和追求,基于儒家的新人文主义可以成立。而这种成立,不仅是一种经典阐释上的成立,更是一种哲学理念的成立。因为它是当代儒家学者经由和西方以及其他文明的对照,而在传统儒家基础上重新发掘出的具有新意义的哲学理念,所以它可以在当下这个现代甚至后现代的时代生发出真正的力量,去影响人、改变人。当然,我们应当给基于儒家资源的新人文主义一个长时间的发酵,以使它正常而顺利地发展,而不宜过于苛刻的要求它迅速发生效力,那最终只会伤害到这一理念的自发性生长,而造成儒家思想一次新创生的迟滞。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思想不是用各个分解的逻辑或定义的方式认识世界,而是在一种“存有的连续”中去思考认识世界的。
B.儒家认为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具体的与他人共同在一起的伦理情境中,而不是一种孤零零的个体性的存在。
C.各个家庭、社区、民族、国家和文化共同体共同构成了一个最大的社群——整体人类生活的这个世界。
D.儒家认为不应存在一种不同的或者完全隔离甚至处于冲突状态的独立意义的小社群,因为大社群就是建立在共同认同基础之上的。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儒家的“天人合一”说的是人并不外在于自然,而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人的独特性应当和自然共同实现。
B.孔子认为“天”是人本来应具之天性和最终应达之境界,由此可见儒家的天人合一并不是自然意义的合一,而是终极超越意义的合一。
C.儒家将人的精神提升到具有宗教性意义的程度,是因为人可以天为则,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最终实现最高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D.儒家的新人文主义的成立,既是一种经典阐释上的成立,也是一种哲学理念的成立,因为它是当代儒家学者重新发掘出的具有新意义的哲学理念。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特别重视人伦观念,认为任何试图逃离人伦之外的想法和做法从根本上讲都有问题,人应当按照人伦规定来生活。
B.因为儒家对人、对社群、对自然、对精神的理解与西方不同,所以基于儒家思想的新人文主义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新的思考基础和实践方向。
C.孔子认为“天”无声无息而自然作用,它是人之天性和应达之境界,因此,人要做到天人合一,就必须顺应自然。
D.要让基于儒家资源的新人文主义正常而顺利地发展,就不可以过于苛刻的要求它迅速发生效力,因为它需要一个发酵的时间。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令人崇敬的数学家——许宝騄
许宝騄,1910年9月1日生于北京一个富裕家庭。从他5岁起,父亲就请来家庭教师教授他读书,一直到他15岁止。这期间,许宝騄通读四书五经,涉猎四史及古代文学。1925年考入北京汇文中学。许宝騄以前接触数学较少,他利用一个暑假的时间跟着表姐夫徐传元(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钻研数学,得其指点,进步神速。这次暑假的补习也令他对数学产生了浓厚兴趣。
1928年,许宝騄中学毕业后考入燕京大学化学系。一年后,他发现自己对数学兴趣更大,决定转攻数学。素闻清华大学数学系最好,于是转入清华大学。许宝騄在清华大学成绩优秀,熊庆来、杨武之教授对他的才华十分看重。杨武之教授曾作诗赠他,首句为“许公宝騄,颇有天才”。
1933年,他清华大学毕业后,经考试获得赴英留学资格,但因体重太轻,未能成行。于是,他决定休养一年。1934年起,他在燕京大学担任来访的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奥斯古德的助教共两年。这两年他在分析和代数两方面打下了扎实的基础。1936年,燕京大学派他前往伦敦大学统计系学习。当时伦敦大学规定要在数理统计方向获得博士学位,必须寻找一个新的统计量,编制一张统计量的临界值表。而他成绩优异,研究工作突出,被破格允许用统计实习的口试来代替。他后来在北京大学任教时回忆说:“30年代末,我在英国留学,当时中国和日本都有三个人在那里学习,我们三个中国人比那三个日本人强多了。那时日本已侵略中国。我想,将来回国之后,我一定要搞好统计学的研究,决不让中国在这个领域落后于日本。”1938年,他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同年,系主任内曼受聘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将他提升为讲师,接替自己讲课。
1940年,他又获得伦敦大学科学博士学位。同年,他回到战火纷飞的祖国,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在昆明的西南联大任教。因生活艰苦,他的身体日渐衰弱。在教学之余,他继续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成果颇丰。传记作家康斯坦斯在《内曼传》中这样写道:“许宝騄在某处一个地窖里从事科学研究,能写出论文发表,简直是一个奇迹。”
50年代他已身患肺结核、胃病、痔疮等疾病。组织上多次建议他出国疗养,但都被他以工作太忙拒绝了。1963年,他被检查出肺部出现空洞。组织上安排他去疗养,他又拒绝了。他对学生说:“我知道我的时间不多了,我再带你们去闯一个俗人方向,好让你们知道新方向该怎么闯。”从那时起,他一个人领导了三个讨论班:数理统计、马氏过程、平稳过程。可惜这三个讨论班进行不久,北京大学就开始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讨论班只能中途停止。“文革”中,他已瘫痪,卧床不起,但仍坚持研究工作。1970年12月18日清晨,许宝騄在北京病逝。
(摘编自《中国概率统计事业的奠基人许宝騄》)
相关链接
①许宝騄在中国开创了概率论、数理统计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是中国多元统计分析学科的开拓者之一。
(摘自《统计大师许宝騄》
②许宝騄对自己发表论文要求严格。他说:“我不希望自己的文章因登在有名的杂志上而出名,我希望杂志因为登了我的文章而出名。”尽管他自己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可以让自己的论文在《科学记录》(国内重要科学杂志)上刊登,然而他自己的论文大部分都刊登在北京大学的学报上。
(摘自《中国数学家系列报道——许宝騄》)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主要记叙了数学家许宝騄的求学经历和工作经历,介绍他的学术成就的文字较少,但不影响其高大形象的呈现。
B.跟着表姐夫徐传元数学,这段经历对许宝騄产生重要影响,既使他的数学得以进步,也使他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
C.转入清华大学数学系,这是许宝騄人生中的一个重要选择,这个选择是他根据自己的兴趣做出的,是他数学人生的开端。
D.20世纪30年代,许宝騄有两次赴英留学的机会,前面一次因身体原因未能成行,后面一次因燕京大学出面争取顺利成行。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许宝騄小时候家庭富裕,从5岁起即在自己家里接受教育,历10苦读,涉猎儒学、历史、古代文学多方面的作品。
B.许宝騄在清华大学显露出非凡的数学才华,深得熊庆来、杨武之教授的欣赏,杨武之教授曾以诗句称赞他的数学才华。
C.在伦敦大学,许宝騄没能找到新的统计量并编制统计量临界值表,但他凭借统计实习口试的表现,获得了博士学位。
D.许宝騄的能力受到伦敦大学统计系系主任内曼的信任,内曼在离开伦敦大学到别的学校任职时,将许宝騄提升为讲师。
E. 材料多次引用许宝騄的话,增强了材料的真实性,突出了他的形象,如以他1963年说的一段话反映他平时惜时如金。
【小题3】许宝騄有哪些令人崇敬的精神品格?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黄羊泉

谢志强

已经离休的左矿长说:早年发現这眼泉,是一头黄羊引的路,那眼泉就叫黄羊泉了。

我慕名拜访了左矿长,他赋闲在家,没离开黄羊泉。他说:我喝贯了黄羊泉的泉水。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三五九旅一支部队驻扎沙井子开垦荒野,都是戈壁沙滩。远远地,可以望见碦拉蒂克山脉,当地人称黑老山。

当时,左矿长还是一名排长。部队首长说:有山就有水,左排长,你带上几名战士上山找找水,垦荒不能没有水。

左排长带领三名战士出发了。垦区和大山中间隔着戈壁和沙漠。看看山不远,应了那句看山跑死马的话。他们是徒步,过了一片一片戈壁,一道一道沙梁,可那山还是那么远远地耸立着。行军壶里的水已经喝干了。タ阳西斜。左排长绝望地下令鸣枪求教。可是,枪声还没得及传开便被广阔的沙漠吸收掉了。

突然,左排长发現了一个闪动一一那是永恒的宁静里的一动一一一只黄羊,是沙子的金黄色,好似一小堆沙粒起来,被风鼓动着奔跑。

左排长说:那一刻,我知道有救了,死亡的沙漠出现一只黄羊意味着什么?它是生命,生命离不开水。

四个人不知道哪儿来的力气,抛开了累和渴,开始撵黄羊。黄羊跑得那么轻捷、灵活,带起了一溜儿沙尘。它跑跑停停,不让他们接近,不让他们离远,老是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左排长说,它像山里来的一个精灵。

黄羊站在一座沙包顶上边,望着绝望的他们。他们喘着粗气,喉咙里涌上一股液体一样的火流。黄羊在沙梁上边用蹄子刨着沙子,像是作弄他们。

太阳像是好奇,舍不得沉没,又在沙梁上镀了金辉。黄羊的踪影和太阳的余辉一起消失了。

沙梁顶,他们看到了一片绿洲。奇怪的是,耸立的山影已在眼前,像突然垂下的天幕。左排长说,我怀疑是不是我的耳朵出现了幻听,沙漠里常常这样,我听到了流水的声音。

水养有了绿。这道沙梁隔着两个世界。甚至,左排长闻到了沙枣花的浓香。那是个初夏。

水在吟唱,那是沙漠里最悦耳的歌声。他们扑向溪流,一阵狂灌,身体像胡杨树一样顿时焕发出生机。

左排长胡乱抹了抹嘴,说:他娘的,真有这么甜的水呀。他告诉我,那是他一辈子喝过的最清甜的水了。他们沿着溪流,找着了山脚下的源头,那是一个清泉,咕嘟咕嘟地冒着水。泉水边沿长满了茂盛的灌木丛,缀满了细细碎碎的金黄色的花儿。

金色的黄羊就在泉边。它也在饮水,只是没他们那样急切。黄羊像是披着金色的阳光金色的沙粒,浑身是金色,它的眼里闪着温柔,还有俏皮。一看就知道,它从来未受过人类的侵扰。

左排长端起了枪一一好久没有沾过荤腥了。黄羊的眼里没有恐惧,它大概不知道黑的枪口意味着什么。它根本没有这种戒备,它没有过这类记忆的阴影。

枪响了。左排长看见金色的黄羊头颅绽开了一朵鲜红的花。黄羊没来得及恐惧。那花瓣溅开来,落入泉水,泉水一片嫣红。

左排长当时还得意自己的枪法一一已经很久没有过过枪瘾了。他喊:中了,中了!黄羊肢解,又在舞动的篝火里散发出诱人的香味。

后来的事儿,左排长一直弄不懂。第二天,他携带着壶里的泉水,赶回去,向首长报告他的发现。首长欣喜地喝了一口,可又忙吐出来。首长说:这是甘泉水?又苦又涩又咸,还有一股羊膻味。

他们一起辩解,说:咋会苦呢?真的很甜的呀。他们再尝,果然又苦又涩又咸。左排长犯嘀咕:咋变味儿了呢?

再上山。那泉水确实又苦又湿又咸。左排长说,我嘴硬,就是不承认那泉水的苦,我总能在苦味中喝出一丝甜来。我相信第一次的感觉,别人都回味不出那种甜来。

左排长——现在已是离休了的左矿长一一说:那泉水确实苦,我坚持喝过来,这也是对我的惩罚吧。我想想,是这么回事儿,最初它甜,我的嘴巴也不会弄虚作假。

发现了泉,随后,又发现了泉水附近的山上有硫黄、煤炭、石灰、石英等矿藏,那里建立了一个矿区。左排长自愿当了矿长。矿区的职工家属都喝垦区天山引来的雪水,但他仍坚持唱泉水。

左矿长说:那以后,我再没使过枪了。他还说,远看,这座山像一只黄羊。我还是第一次发現,确实像一只黄羊。

(摘编自《中国优秀小小说》)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黄羊泉为标题可谓匠心独具,此标题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也在内容上制造了悬念,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那以后,我再没使过枪了”与上文左排长当时还得意自己的抢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了左矿长对当年行为的忏悔。
C.小说采取插叙的手法来叙事,同时又将“我”贯穿小说始末。“我”的出现既使文章结构完整,又増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可谓构思巧妙。
D.戈壁沙滩、黑老山、黄羊、甘泉、枪声,作者将这些意象交织在一起,同时也是将大自然的馈贈与复杂的人性交织在一起,从而使小说主题意蕴深长
【小题2】小说中的左排长(矿长)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文学创作既要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请从“真实”与“虚构”的角度理解泉水由甜变苦这一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