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学问的技艺

徐贲

①人们在讨论“学问”问题时,总是强调学问的学识,而忽视学问的技艺,在论及学问的时候,关注的是学识的积累(阅读、思考、见解)和学识的文字产品(著作,授业,演说),但是,在学识积累和文字产品之间,在阅读和写作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呢?近几年来,西方对文艺复兴时期(14世纪一17世纪)人文学者的研究中,形成了一种对他们学问技艺的关注:他们是怎么处理和管理知识信息的,怎么记笔记和做评注等。

②学识积累既是一个获得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消化知识的经历。在这个过程和经历中,关键是如何处理和管理知识。从阅读的文本中提取选段或要点,用某种方式储存起来(记忆或笔记)。储存知识需要学识与技艺协调配合,方才能够有效地储存有价值的知识,排除掉无价值的,有了妥善的储存,才能在需要的时候信手拈来,或者至少知道到哪里去搜寻,不至于“书到用时方恨少。”

③中世纪(5世纪-15世纪)的学者大多每读一本书都会做这本书的私人笔记。15世纪以后,由于印刷术的推广,这种笔记方法还成为一种在学校里传授给学生的学习技能。怎么做笔记并没有一定的成规,那时不同的教师对学生有不同的建议。有的教师建议,阅读书籍时先在书页的空白处写下评注(自己的理解、看法、联想等等),然后再在笔记本里整理成比评注更完整、连贯的笔记。但是,也有的教师认为不一定要这么做,只要在书页上留下评注即可,不必再誊写到笔记本上,16世纪卖得最好的是给学生用的笔记集萃和文摘汇编,教师拿这些书“做课外指导”,整个20世纪,都在不断引进新型存储介质——录音带、录像带、缩微胶卷、复印机、计算器,电脑磁盘等,这些存储介质极大地拓展了‘人工记忆’的范围和可用程度。把信息装进自己脑袋的重要性似乎越来越低。今天,重申记忆对于学习的关键作用,也就有必要重新认识历史上曾经被学者们重视的笔记技艺。然而,笔记毕竟只是帮助记忆,训练记忆,而不能代替记忆。笔记的意义在于,它是一种记忆辅助,一种工具性技艺,其用途是帮助管理个人记忆本身难以独立处理的大量知识信息。如果用笔记来帮助记忆,而不是弱化记忆,那么笔记就不仅有助于学习,而且也有助于写作。

④在过去,笔记本里的知识内容是个人自己储存的,但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网络保存着由无数他人共同聚集的许多知识内容。记忆不是不再重要,而是作用发生了变化,这就好比许多原先要你自己做的事情,现在可以交给秘书,这并不意味着你现在无事可做,而是说,你现在要做的是与以前不同的事情。

⑤学会如何在互联网的知识海洋里找到和运作自己需要的知识内容,成为一种重要的有效求知方式。它特别取决两项能力,第一是辨别信息的真伪,那需要运用批判性的思维。第二是确定信息的相关性,那就需要选择与解决问题有关的知识信息,排除干扰和非相关的知识信息(哪怕那是真实的知识信息),这对于做学问的写作者尤为重要,因为互联同能够为这种写作所能提供的全部信息便利都是以他是否能够运用批判思维和判断知识相关性为前提的,否则太多的信息反倒会成为一种累赘和妨碍。但是,光有这两项能力还是不够的,那些只是关乎逻辑思考的能力。全面的思考还需要在写作或讨论具体问题时,能够在头脑里激活大量的个人知识记忆。互联网不应该是个人记忆的代替品,而应该提供上网者与它互动的良机,刺激他的智力兴奋点,激活他的个人知识记忆,而这一切的前提是,个人必须拥有用某种适合自己的方式储存的知识记忆。这种记忆对一个写作者来说,尤其重要。

(选自《随笔》2018.1有删改)

【小题1】第②段画线词语“信手拈来”在文中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请概括第③段的主要内容。
【小题3】对第④段画线处“秘书”作用理解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A.互联网时代,“秘书”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搜索整理资料。
B.互联网时代,“秘书”可以帮助我们管理资料并处理日常事务。
C.互联网时代,“秘书”可以建立资料库并能完全代替我们工作。
D.互联网时代,“秘书”可以帮助我们处理管理知识信息。
【小题4】第⑤段作者是如何层层推出自己观点的?
【小题5】结合本文观点,举例谈谈你学习语文的有关体会。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7-01 04:31: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商业伦理精神的培育,从根本上说,就是要破除所谓的“商业无道德神话”,改变“利润至上”的商业环境和商业观,塑造“价值优先”的商业文化。

历史地看,现代商业社会的“无道德”特征是与现代商业文明起源于伦理观念这一事实和传统背道而驰的,在现代商业文明发起的源头,伦理观念不但孕育了新的商业精神,还通过这种商业精神带来了持续而稳定的商业繁荣。有趣的是,大约在16-17世纪这段时间里,这一现象同时发生在中国和欧洲。

明清之际,处于“四民”之末的商人阶层缔造了中国社会一度的商业繁荣,而在背后起重要推动作用的,恰恰是被称之为“贾道”的伦理观念。有学者指出,明清之际的商人大多原是儒生,“弃儒就贾”后便不自觉地把儒家的义利观念带入商业活动,渐渐有意识地生发出作为“道统”之一的“贾道”。正是带着经商也是“弘道”的信念,明清之际的儒商不仅有着高度的敬业精神和事业心,还乐于承担一切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如编族谱、建宗祠、疏通河道、开路修桥、建书院寺庙等。儒商的种种义举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和政府的褒奖,他们也愈发看重自己的名德。

大约在相同的时间段里,西方社会经历了宗教改革。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认为,正是在加尔文宗诸派宗教伦理孕育的资本主义商业精神的感召下,大量的清教徒投身商业活动为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赚取了“第一桶金”。这种赉本主义精神可称之为禁欲主义天职观,即从事商业活动不再是低践的行为,而是符合上帝要求、为上帝劳作的天职。

不难看出,无论是明清商人的“贾道”理念,还是欧洲清教徒的“天职观”,它们之所以能成就一种商业文明或塑造一种商业精神,关键就在于它们能把个体的经济行为和某种公认的崇高价值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在个体和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在这种双向的互动过程中,个体既获得了超越自身利益的自我认同,社会也从中受益并对个体进行良性反馈。从这个意义上讲,要走出“商业无道德神话”的困境,就要在根本上实现个体行为动机与社会成就评价之间的良性互动,这两者相铺相成、不可分割。如果只是强调在个体层面改善行为动机而不调整社会成就评价体系,那么道德的个体就有可能在社会压力系统下面临“劣币驱除良币”的道德厦险。如果社会成就评价的调整不能起到改善个体行为动机的效果,那么,再好的评价系统也会流于形式而无人问津,更为重要的是,这种良性互动不但在说理层面和社会教育系统内需要经济学、管理学和伦理学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和视野吸收对方有益的东西,更需要金融家、企业家、社会活动家和一切有志于从事这项事业的人通过一定的机制、措施、路径把这种良性互动现实地建立起来并一直推动下去。

(摘编自张霄《培育商业伦理精神》)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利润至上”“价值优先”等观念,使现代商业社会与重视伦理的传统背道而驰,陷入了“商业无道德神话”困境。
B.明清之际的商人之所以乐于从事编族谱、建宗祠、建书院寺庙一类的社会公益事业,是因为他们看重自己的名德。
C.禁欲主义天职观认为,从事商业活动符合上帝要求,是为上帝劳作,这符合16-17世纪的欧洲公认的崇高价值标准。
D.商业个体与社会之间要形成良性互动,不仅需要在相关理论上中西方交融互补,更需要从实践层面去建立和推动。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针对“商业无道德神话”立论,开门见山地点明了培育商业伦理精神的目的。
B.文章通过摆出商业文明起源于伦理观念这一事实,论证了商业伦理精神的重要性。
C.文章通过对16-17世纪中西方商业文明的比较,指出了培育商业伦理精神的途径。
D.文章剖析了个人行为动机和社会成就评价的关系,并指出了二者良性互动的条件。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伦理观念孕育商业精神并带来商业繁荣的现象同时发生在中国和欧洲,说明商业文明自有其发展规律。
B.明清之际如果没有儒生“弃儒就贾”,那么“贾道”伦理观念即便生发出来也难以成为“道统”之一。
C.商人一旦将个体的经济行为和公认的崇高价值结合,其行为动机就不再是单纯的逐利而带着道德追求。
D.既强调个体层面改善行为动机,又调整社会成就评价体系,就可以避免“劣币驱除良币”的道德风险。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中医文化就是一种有别于其他民族文化而独立践行的中国文化,并且是中国传统文化 的瑰宝,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源泉。《内经》只有十三方,而整个数十 篇幅讲的治法、理论、原则等,不是仅在医学领域独有,中医的一切都是与向外宇宙自然、向内心态道德,延伸开来,社会家国的认识是一样的,应对的基本理念是一样的。然而,什 么是中医文化?中医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 质文明的总和。具体而言:中医文化是中医药学内在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外在的行为规 范、器物形象的总和。这样看来,中医文化学的研究范围很广,包括中医学形成的文化社会 背景、中医学发生发展的历史及其规律、中医学的思维方式、哲学思想、价值理念、文化功 能、人文精神、语言文献,中医学区别于其他医学的文化特征,中医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历 代名医所处历史文化背景、医学学术思想形成的条件及传承等等。除了上述理论研究之外, 中医文化研究还包括地域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中医药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医医院文化建设、 中药企业文化建设等应用研究。
②中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宇宙观、 自然 观、生命观、生活观的基因构成部分。中医文化历史地凝结和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意识形 态, 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价值观, 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保健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是中国和世界文化史上一颗罕见的明珠。 著名的中医文化专家张其成教授曾经提出 “易道主 干”说,认为中华文化的主干既不是儒家也不是道家,而是通贯儒家、道家的“易家”,易 家的核心就在于“易道”。就易与医的关系论,自古就有“医易同源” “医易会通”的命题。 也就是说,中医与作为中华文化主干的“易道”不仅存在纵向的同源关系,而且存在横向的 同理关系,由此可知,中医思想文化也同样具有通贯儒道的特点。隋唐以后,中医还吸取了 佛家的思想。 更为重要的是中医的一些思想还对易、 儒、 道产生过反影响或产生过修补作用,如天人观念、阴阳五行学说、气学说等。
③中医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 原 创思维方式, 融合了中国历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精华,凝聚古圣先贤和儒道佛文化的智慧,充分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大力弘扬中医文化,大力发展中医文化事业,是提升国家 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和重要途径。
④生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发源于农耕文化的中医文化,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工业 化、城市化的背景之中,其生存环境已被严重破坏,其生存状况亦不容乐观,在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医文化的现代发展遭遇到西方强势文化的沉重压力,一方面传 统中医文化的内涵正在褪色、消失, 另一方面来自发达西方发达国家的西医实证科学。因此,必须做出主动的努力来确认和维护中医文化的生存空间,在面对外来医学文化的冲击和时代 变迁的荡涤时坚守自己的文化特色,遵守中医文化的内在发展规律和自身逻辑性,在选择中医文化现代发展的方向、方法及路径时既不会一味固守传统而丧失发展的机遇, 又不会因一 味迎合“现代”而更改或擦除中医药文化的根本属性。中医文化现代发展是动态的过程,它 只有在不断地海纳百川中才会绵延相继、更新常流。
(选自王祚桥《中医文化》,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中医文化”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所独有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
B.中医文化融合了中国历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也凝聚了古圣先贤和儒道佛文化的智慧,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理念与原创思维方式。
C.中医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宇宙观、自然观、生命观、生活观的基因构成部分,历史地凝结和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意识形态,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价值观。
D.中医学内在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外在的行为规范、器物形象的总和构成了中华中医文化,中医文化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保健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农耕文明是中医文化的发源地,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医文化生长的土壤。在当今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中医文化生存状况堪忧,生存环境已经受到严重破坏。
B.中医文化不仅具有贯通儒家、道家的特点,还吸取了佛家的思想,更重要的是中医文化思想还对易家、儒家、道家产生过反影响或产生过修补作用。
C.中医文化学的研究范围很广,不仅包括中医学形成的背景、发展规律、思维方式、哲学思想、价值理念、语言文献等理论研究,还包括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中医学的文化功能、中医医院文化建设等应用研究。
D.维护中医文化的生存空间,就是要坚守自己的文化特色,遵守中医文化的内在发展规律和自身逻辑性,选择自身现代发展方向、方法及路径时,既不能一味固守传统而丧失机遇,也不能一味迎合“现代”而更改或擦除自身的根本属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医经典《内经》虽然只有十三方,但其中所讲的治法、理论、原则,与应对社会国家的认识和基本理念是一样的。
B.中医思想文化具有贯通儒家道家的特点,这一特点应充分体现在“医易同源”、“医易会通”的命题上。因而中医与“易道”不仅存在纵向的同源关系,而且还存在横向的同理关系。
C.中医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宇宙观、自然观、生命观、生活观,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一颗罕见的明珠。
D.中医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充分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因此,大力弘扬中医文化,大力发展中医文化事业,是提升国家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和重要途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鲁鲁(节选)

宗璞

鲁鲁原是孤身犹太老人的一只狗。老人前天死去了,他的死和他的生一样,对人对世没有任何影响。后事办完了,这矮脚的白狗却守住了房子悲哭,人们打他,他也不肯离去。房东灵机一动说:“送给下江人范先生养吧。”这小村中习惯把躲避战乱到当地的外省人一律称作下江人。于是他给硬拉到范家,拴在大树上。

晚上,鲁鲁坐在地上,悲凉地叫着,声音更带着十分的痛苦、绝望,像一把锐利的刀,把山村的春夜剪碎了。

房门开了,两个孩子走了出来。6岁的弟弟捧着一钵饭,对鲁鲁说:“鲁鲁,你吃饭吧,这饭肉多。”10岁的姐姐温柔地说:“鲁鲁,你就住在我们家吧。拉拉手吧?”这话今天姐姐已经说了好几遍,鲁鲁总是发出一阵悲号,并不伸出脚来。姐姐伸手去摸他的头,鲁鲁一阵颤栗,连毛都微耸起来。这只小手很轻,但却这样温柔,使鲁鲁安心。他咻咻地喘着,向姐姐伸出了前脚。

“好鲁鲁!”姐姐高兴地和他握手。“爸爸妈妈!鲁鲁愿意住在我们家了!”

爸妈走出房来,在姐姐介绍下和鲁鲁握手。妈妈轻声责备姐姐说:“你怎么把肉都给了鲁鲁?我们明天吃什么?”弟弟忙说:“明天我们什么也不吃。”

过了十多天,鲁鲁情绪显然已有好转。有一天,鲁鲁出了门,踌躇了一下,却忽然往山下城里跑去了。他要去解开一个谜。

黄昏时他进了城,在一座旧洋房前停住了。他坐在门外,不时发出长长的哀叫。这里是犹太老人和鲁鲁的旧住处。主人是回到这里来了罢?怎么还听不见鲁鲁的哭声呢?有人推开窗户,有人走出来看,但都没有那苍然的白发。鲁鲁在门口蹲了两天两夜。第三天早上,人们气愤起来,拿来绳索棍棒下决心要处理他。他又饿又渴又累,看着屋门,希望在这一瞬间老人会走出来。但是没有。这时他想起了那温柔的小手,便跳起身,冲出重围向城外跑去了。

姐弟俩很难过,傻鲁鲁!怎么能离开爱自己的人呢!你一定会回来的吧。

他们终于等到了鲁鲁回来。姐姐冲过去弯身抱着他的头,他抵着姐弟俩的手,又给爸爸妈妈作揖。那晚全家都高兴极了。

从此鲁鲁正式成为这个家的一员了。

日本投降的消息传来的那天,整个小村沸腾了。一家人紧紧抱在一起,他们终于可以回北平去了。但路途遥远,交通不便,鲁鲁是不能去的。最后的决定是把他送给T市爱狗的唐伯伯。

T市附近,有一个著名的大瀑布,10里外便听到水声隆隆。车经这里的那天,姐姐发着烧,还执意要下车去看。于是爸爸在左,妈妈在右,鲁鲁在前,弟弟在后,向观瀑亭上走去。急速的水流从几十丈的绝壁跌落下来,在青山翠峦中形成一个小湖,水气迷蒙,一直飘到亭上。姐姐觉得那白花花的厚重的半透明的水幔和雷鸣般的轰响仿佛离她很远。她努力想走近些看,但它们越来越远,什么也看不见了,倚在爸爸肩上晕了过去。

姐姐因病住进了医院,从此鲁鲁再也没有看见姐姐。没有几天,他就显得憔悴,白毛失去了光泽。唐家的狗饭一律有牛肉,他却嗅嗅便走开,不管弟弟怎样哄劝。

范家人走时,唐伯伯叫人把鲁鲁关在花园里。在飞机上,姐姐和弟弟为了不能再见鲁鲁,一起哭了一场。他们听不见鲁鲁在花园里发出的撕裂了的嚎叫,看不见鲁鲁因为一次又一次想挣脱绳索,磨掉了毛的脖子。他们飞得高高的,遗落了儿时的伙伴。

鲁鲁发疯似地寻找主人。唐伯伯总是试着和他握手,同情地、客气地说:“请你住在我家,这不是已经说好了吗,鲁鲁?”

有一天,鲁鲁又不见了。过了半年,大家早以为他已离开这世界,他竟又回到唐家。他瘦多了,身上好几处没有了毛。他又一次去寻找谜底后,又历尽辛苦回来,只是为了不违反主人的安排。

但后来他却有了观赏瀑布的癖好。他常常跑出城去,坐在大瀑布前,久久地望着那跌宕跳荡、白帐幔似的落水,发出悲凉的、撞人心弦的哀号。

【小题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运用了拟人手法,赋予小狗以人的心理,细腻地描摹小狗鲁鲁的内心活动,使读者能真切地感受到小狗内心复杂的情感。
B.鲁鲁去城里的旧住处守候旧主人,最后又回到范家,只是因为他遭到了人们的驱赶,再加上饥渴疲累,这让读者看到了他的痛苦和无奈。
C.去到唐家后,鲁鲁得到了很好的优待,但他并不吃那一律有牛肉的饭,这反映了鲁鲁对新主人的不满,以及对旧主人的忠诚。
D.文章以鲁鲁第一次丧家的哀号开篇,又以他第二次丧家的哀号结束,首尾呼应,对小狗被无情抛弃的悲剧命运寄予无限的同情。
【小题2】文中两次写到了瀑布,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著名作家孙犁评价《鲁鲁》:“表面是动物的悲鸣,内含是人性的呼喊。”请结合文本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暮鼓
冷清秋
(1)方老爷子在南京城突然有了去处。
(2)他在鼓楼附近新认了一门亲戚。姓唐,逢年过节什么的方老爷子总要拎点东西去看望。其实,也不是单逢年过节,隔三差五的方老爷子常去。
(3)去了,无非也就是熟人见面时常说的那几句老话。说完,就没话了,俩老头都靠在那个旧沙发上晒太阳。有时,方老爷子去了,亲戚正在忙着。方老爷子就自己靠在沙发上,看天,看云,看飞过的鸟,树上落下的叶子。或者干脆弹弹衣襟上的灰,站起来踩跺鞋上的尘。
(4)对了,忘告诉你了。方老爷子这门亲戚可不是个吃闲饭的。虽说年纪有七十多岁了,但眼不花耳不聋的,不但会剃头刮脸掏耳朵,还会在生意不忙时,撸起袖子,虎虎生风地打一套小洪拳。但最最吸引方老爷子的却是他会吼那种叫人听了连肠子都打颤的秦腔。
(5)当初,方老爷子就是被这一嗓子给拽了去,再也挪不开脚步。
(6)原本那天被儿子载去听戏,经过鼓楼附近时,遥遥传来一嗓子,如老汉哭坟般凄凉婉转,方老爷子一下子坐直了身子不瞌睡了。待第二嗓子透来时,方老爷子说,掉头!掉头!赶紧的!人和人之间向来讲一个缘,也讲究一个巧。那天,这机缘巧合就撞在了一起。方老爷子那天坐在理发棚的破沙发上看人家边忙活边唱曲。
(7)掌灯时分才想起走。人站起来,却又扭回头,一脸羞色地说我喊你声老哥吧。说完就真的叫了一声老哥哥。紧接着,老陕话羞羞答答就出来了,其实额叫你老哥你也不亏啊,眼看你是要长额几岁的嘛。多了额这个老弟,虽说帮不上甚忙,但是逢晴天黄昏过来谝谝还是可以滴。看对方并不多言语,方老爷子就挥挥手说,不管你认不认,这门亲戚额今儿算是认了。今儿算是摸个门,以后咱常来往哈。
(8)第二次来的早上,方老爷子一踏进来,将手提袋朝破沙发上一扔,说,看看额给你带啥了。亲戚瞥一眼却不悦。慢腾腾地说,弄这叫啥嘛,来就来吧,礼节还怪大。话虽这么说,后来端起桌上那个紫砂壶还是吱溜溜下去多半壶。
(9)亲戚忙时,方老爷子就和来理发的那帮工人们唠叨,也不管听不听得懂,爱不爱听。反正只看一支支递过去的烟被对方接了,就拉开了话匣子。方老爷子常常感叹,说,难得我这把老骨头老了老了,还能有这福气。免费理发不说,还能听到乡音听到戏哩。再来,看亲戚在数零碎钞票,方老爷子就打趣,老哥你干脆费费事,收下额这个徒弟如何?
(10)有时,方老爷子干脆半下午过来,来时揣上自己常喝的烧酒,路上在熟食店包上几样卤味。俩人能从下午直喝到月挂树梢。有时,亲戚也搓着手挽留,说要不……就歇这儿吧?方老爷子却说,你再来个信天游,我踩着你的曲曲儿走。
(11)就这样,一次次的,听着来,听着去。方老爷子以为可以一辈子。
(12)可有一天他赶着来时,工棚不见了,简易的理发橱也不见了。仰起头,才发现高楼已经建成了,正在清理周边环境。方老爷子急的见人就拽,很费劲地描述,却没一个人晓得。
(13)抬头看看那鼓楼还在,暮色渐隐下如燃烧后的碳透着暗光。方老爷子突然很想爬上鼓楼去看看。这想法一出来他就真的站在了鼓楼上。
(14)爬上去,方老爷子发现世界被分为了两层。街道上喧闹嘈杂,人潮汹涌,车水马龙,霓虹闪烁。仰头,天沉沉的落得很低。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准确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里的“突然”一词描写了方老爷子的心理,表达他对于“有了去处”的惊讶与意外。
B.小说开头说方老爷子在南京鼓楼附近新认了一门亲戚,暗示了他生活的艰辛。
C.小说运用了肖像、动作、心理、语言等描写方法来刻画主人公,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D.“鼓楼还在,暮色渐隐下如燃烧后的碳透着暗光”这段景物描写既照应了标题“暮鼓”,又暗示了小说主题。
【小题2】结合全文,谈谈第(11)段划线部分文字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3】方老爷子认亲是源于“秦腔”,也痴迷于“秦腔”。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秦腔”含意的理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寂寞出学问

——《解放周末》对话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

昨天是第25个教师节。复旦大学向全体教师发出致谢和倡议,感谢在学术领域中默默耕耘多年的教师们,并倡导一种某坐“冷板凳”的治学精神。

这种倡导,关乎复旦,又不止于复旦;关乎教师,也不止于教师。

下面是记者对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的专访。

记者:在教师节这一天,复旦大学为何向全体教师发出这样的致谢?

秦:我们向辛勤工作一年的教师致敬,不仅尊重老师的一般性劳动,还特别强调一个重点:不能遗忘在学术领域耕耘多年、默默无闻的教师们。这些教师没有受到媒体的过分关注——被媒体过分关注恰恰做不出学问——因此,容易被遗忘。在这一时刻表达对他们的由衷感谢和深深敬意,是非常必要的。

记者:钱穆先生说过,做好学问,要“潜心十年”。

秦:是的,类似的说法不少。20世纪50年代,南京大学韩儒林先生就把范文澜先生的治学精神概括为两句话:“板凳需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这种甘作“冷板凳”的精神,就是坚守学术的精神——无论外面发生了——无论外面发生了如何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攀登学术高峰的路途中,一定要坚守学术。在这个方面,我颇为自豪,因为在复旦大学的历史上,不乏甘坐“冷板凳”、作出卓越成就的学者,他们的精神,是复旦重要的精神遗产之一。

记者:这种精神的确是宝贵的,但是,是否非得寂寞才能出学问?不甘寂寞就不能出学问吗?

秦:这个疑问可能来自现在一种有目共睹的现象:学术考核时,不少教师拿出了一大摞成果,十几篇论文、好几部大书,都是在有限的几年内写成的。但是,真正在学术界的人都知道,即使是一篇有真知灼见的论文,恐怕也不是一年半载就可以完成的。“著作等身”只有在个别天才身上才能发生。我认为,在现行的考评体制下出现了那么多的“硕果累累”“著作等身”是不符合学术规律的

记者:也就是说,做学问来不得半点浮躁,必须静心求实。其实,“寂寞出学问”也是中国学界长期以来形成的优秀传统。那么,您认为怎样才能真正耐得住寂寞?

秦:在这方面,很多学者都有经验和教诲。做学问,首要的是要有兴趣,要有对学问的热爱。比如,陈尚君教授用了20年的功夫做了《全唐文补编》《全唐诗补编》,他做的工作大部分是辑录、校勘、订正,是非常细致认真的学问。当年陈先生住房不宽裕,在出版社借了20平方米的房间,夏天没有空调,但他又不敢开电风扇,怕吹乱纸页,只能打着赤膊,挥汗如雨地工作,多少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很多人说,这多苦啊,我才不吃这个苦呢。实际上陈先生是苦中有乐,这种乐趣,是别人难以体会的。真正热爱学问的人,即使是在艰苦和寂寞的环境中,内心也并不孤单,相反,很充实,很幸福。

记者:您倡导学者要甘于坐“冷板凳”,显然与当前浮躁的学术环境和文化氛围有关,不少人认为,这不仅仅是学术问题,而且是整个文化和社会的问题。在这其中,媒体似乎也起了不少的作用。那么,您认为,在当今的时代,学者和媒体之间应形成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秦:应形成良性关系。媒体要着重宣传学者的学术精神,恰当宣传他们取得的学术成果,而不要去追逐学者的私人生活,不要过度把学者放置在社会热点中。媒体的过度关注会损害学者。

记者:有不少学者甘心埋首做学问,也有学者以走出象牙塔、主动参与公共空间为己任。

秦:确实有好多真正做学问的学者是不发言的。我们的态度是,鼓励学者利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常识在媒体上讲点话,关键是要有真知灼见。知识分子提出一些意见,在守住社会的良心、主张社会公正,绝对是有好处的。但是,学者在和媒体互动中,要守住学术界限。学者通过媒体适当传播学术成果,但一定不要把名利和传播挂起钩来,不要使自己成为“媒体学者”。学者不要以为通过在媒体上的频频亮相,自己就可以变成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对任何事情都能发表看法的”全才“。这实际上是在降低学术的影响,也是在暴露自身的不足。

(原载《解放日报》2009年9月11日第17、18版,有删改)

【小题1】围绕“寂寞出学问”,秦绍德从哪三个方面倡导?
【小题2】秦绍德认为学者“被媒体过分关注恰恰做不出学问”,根据文意,怎样理解这一观点?
【小题3】如何理解文中所说的“这种倡导,关乎复旦,又不止于复旦;关乎教师,也不止于教师”?结合全文,请谈谈你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