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儒家新人文主义
——儒学未来发展的一条可能路径
王正
儒家对人、对社群、对自然、对精神的理解,与西方不同。中国思想是在一种“存有的连续”中去思考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关系,而西方则是以各个分解的逻辑或定义的方式去认识世界。在这样一种差别下,基于儒家思想的新人文主义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新的思考基础和实践方向。
儒家认为个人不是个体性的存在,因此儒家根本反对西方近代以来原子主义式的对人的理解。儒家认为每一个个体都不是孤零零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具体盼与他人共同在一起的伦理情境中,所以儒家特别重视人伦观念。孔子就曾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论语·微子》)人应当按照人伦规定来生活,任何试图逃离人伦之外的想法和做法从根本上讲都是有问题的。
对于社群,儒家认可独立社群的独立存在意义,但儒家并不认为各个社群之间是一种绝对不同或者完全隔离甚至处于冲突的状态,而是将各个家庭、社区、民族、国家和文化共同体看作相互关联着的社群,并认为由这些社群共同构成了一个最大的社群——整体人类生活的这个世界,而这个最大社群的和睦正是它的共同善。由此可知,儒家认为每个小社群之间不应当是冲突对立的,而是应当基于对大社群和谐的认同而处于和睦的状态。
儒家认为自然虽然有其独立客观的意义,但从根本上讲,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并不是外在于自然的,因此自然在一定意义上也内在于人的存在中。也正因如此,人虽然有其特殊于其他物种的特性,但这并不意味着人就高于自然,而恰恰是自然赋予了人这种独特性,所以人应当在一定的不伤害自然的范围内去实现自己的独特性。当这种独特性和自然恰到好处地共同实现的时候,就是儒家的“天人合一”了。
当然,儒家的天还有命运之天和义理之天的含义,因此儒家的天人合一并不仅是自然意义的合一,还有终极超越意义的合一。“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孔子认为“天”无声无息而自然作用,生化万物而并不与人分裂,因此它是人本来应具之天性和最终应达之境界。所以人应以天为则,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最终实现最高的境界——天人合一。由此,儒家将人的精神提升到具有宗教性意义的程度。
因为儒家如上对人、社群、自然、精神的认识和追求,基于儒家的新人文主义可以成立。而这种成立,不仅是一种经典阐释上的成立,更是一种哲学理念的成立。因为它是当代儒家学者经由和西方以及其他文明的对照,而在传统儒家基础上重新发掘出的具有新意义的哲学理念,所以它可以在当下这个现代甚至后现代的时代生发出真正的力量,去影响人、改变人。当然,我们应当给基于儒家资源的新人文主义一个长时间的发酵,以使它正常而顺利地发展,而不宜过于苛刻的要求它迅速发生效力,那最终只会伤害到这一理念的自发性生长,而造成儒家思想一次新创生的迟滞。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思想不是用各个分解的逻辑或定义的方式认识世界,而是在一种“存有的连续”中去思考认识世界的。
B.儒家认为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具体的与他人共同在一起的伦理情境中,而不是一种孤零零的个体性的存在。
C.各个家庭、社区、民族、国家和文化共同体共同构成了一个最大的社群——整体人类生活的这个世界。
D.儒家认为不应存在一种不同的或者完全隔离甚至处于冲突状态的独立意义的小社群,因为大社群就是建立在共同认同基础之上的。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儒家的“天人合一”说的是人并不外在于自然,而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人的独特性应当和自然共同实现。
B.孔子认为“天”是人本来应具之天性和最终应达之境界,由此可见儒家的天人合一并不是自然意义的合一,而是终极超越意义的合一。
C.儒家将人的精神提升到具有宗教性意义的程度,是因为人可以天为则,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最终实现最高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D.儒家的新人文主义的成立,既是一种经典阐释上的成立,也是一种哲学理念的成立,因为它是当代儒家学者重新发掘出的具有新意义的哲学理念。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特别重视人伦观念,认为任何试图逃离人伦之外的想法和做法从根本上讲都有问题,人应当按照人伦规定来生活。
B.因为儒家对人、对社群、对自然、对精神的理解与西方不同,所以基于儒家思想的新人文主义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新的思考基础和实践方向。
C.孔子认为“天”无声无息而自然作用,它是人之天性和应达之境界,因此,人要做到天人合一,就必须顺应自然。
D.要让基于儒家资源的新人文主义正常而顺利地发展,就不可以过于苛刻的要求它迅速发生效力,因为它需要一个发酵的时间。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9-07 09:02: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儒家思想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一向不缺答案。但无论“仁”还是“中庸”,都仅仅部分地反应了儒家的思想观念;综合起来,只有“责任”,才是儒家思想内核的内核,尽管孔孟等人并未作此概括。以“责任意识”为根本指针的儒家思想,拒绝道家那种“高大上”式的玄远,拒绝墨家“草根”式的琐屑,拒绝法家“狱吏”式的苛细,人性化地满足了社会的需要,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人性化是其最显著的特征。

儒家对“人”(而不是“神”)有着极高的定位:“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这种把人看作“天地之心、五行之端(首)”的观点,决定了儒家的“人生”设计十分严肃——至少要对得起“人”在天地间的这种地位。然而人性是复杂的,就其本能而言,人总是倾向于膨胀私欲、挤占他人权利空间。若不加以约束,必然导致冲突,引发社会危机。为避免这种情况,儒家认为,在刑法等硬性制度之外,还需要一套软制度,来教化人们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不忘对他人对社会尽责。他们把这套“文化”(文明的教化)的软制度归纳为“礼”,刑法与礼,是社会治理的左右手。

关于“礼”,大部分典籍散遗了,现存的《礼记》,是对古典“礼仪”的解释,可谓“礼”的冰山一角。《礼记》说圣人“为礼以教人,使人有礼”,首要的是为了将人与“能言”的猩猩鹦鹉区别开来——发扬人的社会性、抑制人的动物性,确保人的言行像个人而非禽兽,是礼的底线。由《礼记》等书可知,礼的规矩是非常详备的。规范人的言行、教导人们该干什么、该怎么干,礼本质上是一份责任清单。在儒家看来,习礼,最重要的是通过“修身”,完善自我,弄清自己的角色,并从自己的角色出发,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恰当地为人处事。

对己对人对社会“尽责任”这种活法,不是儒家凭空设计出来的,是孔子“述而不作”、从“先王”“先贤”那里梳理出来的。那些“先王”“先贤”都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楷模”,是“责任意识”的绝佳体现。尧舜协和万邦天下为公,被孔子视为不可超越的标杆。大禹治水,非常辛苦,其实他完全可以弄条“方舟”,只给自己喜欢的人发船票,一走了之。孔子对大禹也“无间然”,没什么可批评的了,因为他尽了作为君主的那份责任。

用两个字来概括儒家思想,是“责任”;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家”。不爱家的人,很难说他能爱国。长期以来,自西方流入的形形色色的“解放”,严重破坏了人们的家庭观念。魏晋时期,儒家思想被抛弃,信仰大厦崩塌,导致了三百年战乱。今天,我们已经拥有了更强大的思想武器——唯物辩证法,但儒家思想的合理内核、围绕它形成的责任文化与家国情怀,依然是现实社会重要的支点和动能。

(摘编自荆培运《儒家思想的本质是“责任”》)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于儒家思想的本质问题,答案有“仁”和“中庸”等看法,但其合理内核应是“责任”。
B.儒家看重“人”在天地间的地位,与这高定位匹配的是儒家对待“人生”设计的严肃态度。
C.儒家认为,刑法对人的私欲的约束,不如礼的约束力大,所以儒家特别强调礼的教化作用。
D.现存的能供我们研究儒家“礼”的资料并不多,《礼记》一书至少能让我们知晓礼的底线。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基于人性具有复杂性这个前提,探讨儒家的“礼”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B.文章指出要从社会性和动物性的角度理解人,并就两者的价值取向进行论述。
C.文章运用了例证法,以“尧舜”“大禹”为例,揭示了儒家思想本质的。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层层深入地阐述了作者对儒家思想本质的全新见解。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因为它具有其他的思想都没有的人性化特征。
B.儒家的“礼”的规矩十分详备,除了“先王”“先贤”外再无人能达到“礼”的要求。
C.文中用一个字“家”来概括儒家思想的本质,实际上是对“责任”的进一步补充。
D.无论是个人修养,还是国家治理,儒家的“责任”思想具有不可或缺的现实指导意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何谓“担当”?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接受并负起责任”;《辞海》的解释是“担负、承当”。其基本意思都是勇于接受,并承担起责任。它具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意识,以及由此而来的忧患意识。检索《四库全书》,“担当”这个词直到宋代才出现,但有关“担当”意识在先秦时期就有较为充分的表达。

先秦时期儒家担当观开始形成,这一时期敬重君子人格,儒家典籍中有关君子的记载非常多,而君子必须具有担当意识。《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认为君子处世,就应该像天那样保持生生不息的强健气势,顽强奋斗,永不停止。《易传》还引孔子的话说,“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在《论语》中也有关于担当的思想,如曾参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孟子》则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思想。屈原《离骚》中有“哀民生之多艰”,“吾将上下而求索”等。这些都表达了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怀,对百姓生活的关心,以及对自己肩负责任的清醒认识。也正是在这种担当观的影响下,出现了《吕氏春秋》所描写的“士之为人,当理不避其难,临患忘利,遗生行义,视死如归”的现象。典型的例子,如东汉末年党锢之祸时,李膺“欲以天下风教是非为己任”(《后汉书·李膺传》,陈蕃、范滂也“有澄清天下之志”,后都慷慨赴难。

五代十国时期,朝代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风气败坏,士大夫的担当意识有所弱化。宋代建立后,为了改变这种社会及政治上之颓风,倡导、重视气节,理学兴起,儒家担当观也进一步充实、完善。理学大师们都有很强烈的担当意识。如北宋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程颢、程颐重视忠孝节义的气节观。文献中较早使用“担当”这个词的,是程颢、程颐弟子整理的《二程遗书》。其中“担当”的意思就是“承担,并负责任”。朱熹使用“担当”最为频繁,《朱子语类》《晦庵集》中多次出现“担当”一词。从文献看,南宋时期“担当”一词不仅理学大师们接受、使用,一般士人、大臣也广泛使用。如名臣李纲在信中就提到:“万一急缺,虽无指挥,亦须担当。”文天祥在给皇帝的奏折中写道:“天下有事,凡能担当开拓排难解纷,惟其才耳。”元明时期“担当”的使用更为普遍。明末东林党人顾宪成、高攀龙等人勇于担当,不畏强权,为民请命,大胆弹劾朝中权贵。陈继儒更以“担当”为视角对人进行观察、评判,说“大事难事看担当。”明末清初,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王船山也呼吁“匡维世教以救君之失,存人理于天下者,非士大夫之责乎?”总体来说,宋代以来,尤其是理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以来,担当精神不仅为君子、士人所接受,也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儒家担当观因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深沉的忧患意识、倡行君子人格、勇于奉献,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对促进国家统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等发挥过积极的作用。时至今日,仍然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值得传承与借鉴。

(节选自《谈儒家担当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词典,“担当”的基本意思是勇于接受并承担起责任,它包含着强烈的责任意识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优患意识。
B.“担当”这个词的出现远远晚于有关“担当”的思想意识,前者出现在宋代,而后者在先秦时期就表达得比较充分。
C.按照儒家的观点,“担当”意识的有无是判断一个人能否成为君子的重要依据,缺乏“担当”意识的人肯定不配称君子。
D.虽然在文献中程颢、程颐最早使用“担当”这个词,但朱熹却是使用得最多,在其《朱子语类》《晦庵集》中多次使用。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儒家担当观形成于先秦时期,因此这一时期敬重君子人格,这一点,从儒家典籍中有关君子的记载中可以看出。
B.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怀,对百姓生活的关心以及对自己肩负责任的清醒认识,这些都属于儒家担当观的内涵。
C.宋代建立后,随着理学的兴起,儒家担当观进一步得到充实和完善,涌现出—批具有强烈担当意识的理学大师。
D.儒家担当观是古代社会的产物,在历史上曾发挥过积极作用,在今天仍有一定的价值,因而值得我们传承与借鉴。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是在儒家担当观的影响下,历史上多次出现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现象,东汉末年的李膺、陈蕃、范滂等都是典型例子。
B.在朝代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士大夫的担当意识肯定会有所弱化。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便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C.到了南宋,“担当”一词已为一般士人和大臣广泛使用,如李纲在信中、文天祥在奏折中都曾提及,元明时使用则更为普遍。
D.明朝末年,不少士大夫具有担当意识,如不畏强权、为民请命的顾宪成、高攀龙,以“担当”为观察、评判人才视角的陈继儒。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凯恩斯的手

董 桥

一九一四年八月二日,哲学家罗素在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院子里碰到经济学家凯恩斯。凯恩斯急着赶到伦敦英国财政部去,不能跟他多谈。凯恩斯希望借到一部摩托车赶到伦敦去。罗素说,剑桥不是有火车开到伦敦去吗?“赶不及了!”凯恩斯掉头跑去找住在附近的一位亲戚。那位亲戚不但有一部摩托车,还答应马上载他到伦敦去。摩托车开得很快,这位在剑桥教经济学的教授、主编经济杂志的经济学家不久就到了财政部了。

过不了几天,战火就蔓延开来。财政部长看到凯恩斯呈上去的那份备忘录之后说:“凯恩斯是什么人?”旁边的人告诉他,凯恩斯在剑桥教书,懂得不少经济学。部长说:“为什么要找外人来出主意?”可是财政部长还是细读了那份备忘录,并且吸收了其中不少养分。“大部分的钱应该拔出去支付工资,不然工人要失业。”凯恩斯当时给母亲的信中有这样一句话。一套影响深远的经济理论已经在慢慢建立起来了。英国参战的两三天后,凯恩斯和罗素等几位反战的朋友见面聊天,凯恩斯说:“银行太胆小了,毫无主张,毫无领导魄力。”凯恩斯后来终于正式给延揽到财政部去。

财政部的工作比教书、编杂志繁重,凯恩斯只好趁周末到娃妮莎的庄园去调剂一下身心。他通常是星期五晚上到,手上提着一大包财政部文件上楼,一直关在房间里到隔天大家吃中饭才下楼。这个时候,他房里的字纸篓早就堆满一大堆他处理过的文件。伦敦郊区午后的阳光分外明媚,凯恩斯最喜欢跑出去清除门前小路上的杂草。他不像别人那样铲草不除根:他总是跪在一小块草席上,用一把小折刀根除草坪中每一叶莠草。这种做法当然很费时间;可是,凯恩斯每一次来都在做,不久,砂砾小路果然变得又干净又悦目了。

他是一个最会把理论化为实践的人。砂砾小路应该长满杂草是他的理论;用小折刀根除每一叶莠草是实践。没有杂草的小路的确比长满杂草的小路像样。当时有一位政府高官说:“凯恩斯是艺术家,加几分天才。”艺术家的心要细,天才的眼睛要敏锐。凯恩斯还有一双“柔滑的手,手指修长灵巧”,而且一辈子最喜欢注意人家的手。因此,一九一九年年初,凯恩斯以英国财政部首席代表的身份到巴黎出席和平会议,给了他一个机会在谈判桌上仔细观察那些政要的手指。法国总理克莱门梭好像早就知道这一点,故意戴上黑色皮手套,凯恩斯只得转而观察美国总统威尔逊的手。总统的手“相当干练,相当有力”。几年后,凯恩斯到白宫晋见罗斯福总统,认为罗斯福的手“也相当稳健,但不聪明,没有手段”;他还注意到总统的指甲“又短又圆,十足生意人的手指”。

出去当谈判代表的人最好都有一双生意人的手;凯恩斯的手跟罗素、跟史特拉齐的手一样“修长灵巧”﹣﹣是剑桥的手。他又很喜欢把手藏到另一只手的衣袖里去,教人想到剑桥人潜意识里出世而不是入世的精神。剑桥那些反战朋友当然不赞成他到财政部做事;这些人的政治观点大体上是对的,只是他们看不见当时的政治暗流,不知道政府的用意。凯恩斯既看见也知道:可是朋友们谈得很激烈的时候,他根本不能大声阻止他们说:“事情并不是这样。事实是……”因为事实是保密的。他要对自己负责,也要对自己生存的社会负责。社会处在紧急关头之际,每个人都有义务做点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只是他的做法永远是温和的、讲理的。到了后来他看到和平会议拟出来的条约违反他的脾性、凌辱他坚信的恕道、伤害他的专业知识的时候,他客客气气呈上辞职信,回到宁静的剑桥去,回到书房去,带着同样真诚的心愿用他的手写下了《和平的经济后果》,一点没有后悔1914年在剑桥找摩托车赶到财政部去的那一段旅程。

相关链接

凯恩斯是现代经济学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他创立的宏观经济学与弗洛伊德所创的精神分析法和爱因斯坦发现的相对论一起并称为二十世纪人类知识界的三大革命。

(《百度百科》)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凯恩斯是什么人?”英国财政部长这句脱口而出的话,表明了他对凯恩斯的不屑,也说明凯恩斯当时还未成名,还不为人所知。
B.在剑桥大学,凯恩斯有许多像罗素一样从事反战宣传的朋友,他由于自身已不是单纯的学者,所以并没有告诉朋友们事情的真相。
C.凯恩斯跪在草地上,用小折刀细心根除每一叶莠草,看似随意的几笔勾勒,却能穿越漫漫的历史长廊,寻觅到了人物的鲜活神采。
D.作品叙述的语言雅致中有温情,诙谐中含睿智,写的人物高高在上,读起来却很亲切,如老友倾谈,随和、蕴藉,别有一番境界。
【小题2】作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学家,凯恩斯取得了哪些方面的成就?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3】凯恩斯具有哪些超越经济、超越时代的精神价值和人格力量?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一篇论述类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绚丽之美

魏家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朴素为美是一种基本的生活观念,也是一种基本的美学观念。朴实无华,清新自然,成为美的最高形态。这一美学观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在强调“文以载道”的前提下,提倡文学艺术表现手段的质朴与简洁,更能体现文学的实用价值。

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一般观念上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不但老百姓不可能有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自身的社会地位的享受,就是贵为天子的君主,也不应该一味地贪图享乐。《尚书·五子之歌》:“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彫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把华丽的美与奢侈的生活欲望简单地等同起来,甚至认为追求华丽的美就是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原因。《国语·楚语上》:“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这是倡导朴实之美的最基本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原因,与此同时,传统美学观也就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了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朴素,作为一种美的形态,就是在这样一种前提下提出来的。老子在时代的变革面前,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上古社会去,因此提出了把“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作为一种治国的原则。老子极端反对文学艺术的精巧与美丽,他认为,那种美丽的色彩不但对人的心理是一种摧残,而且对整个社会都是很可怕的腐蚀剂。在美与真的关系上,老子认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既然如此,艺术创作就只能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作简单的描摩与再现,而无须作艺术的修饰,这正是老子的“无为”的政治理想、“大巧若拙”的社会理想在艺术创作领域的推广与贯彻,也正是朴素为美的美学观念的源头。庄子的美学理想从整体上看是追求宏大之美,其中的《逍遥游》、《秋水》等篇都表现出壮美的气势,但在对美的形态作论述的时候,他却更多地强调朴素、自然、平淡的美,这使他与老子的美学思想有着明显的一致性。

崇尚自然、平淡、朴素、简约,本来是老庄美学思想的精髓,但在先秦时期,其他派别的许多思想家也加入了对华丽之美的尖锐批判,这就很容易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的美学思想传统。墨家从下层人民的立场出发,提出“非乐”的主张,曰:“为乐非也。”法家对华丽之美的批判态度更加尖锐,认为文饰的目的就是为了掩盖丑的本质:“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夫物之待饰而后行者,其质不美也。”不但把绚烂华丽作为“丑”的外表装饰,而且还同老子、庄子、墨子一样,把追求华丽之美同国运、民心联系起来,而且,儒家美学思想中本来就包含着“节用”的观念和“辞达而已矣”的主张。这样,不但是儒与道,而且又加上了墨与法,这四家的美学思想在朴素、自然、平淡、简约、实用这诸多方面形成了合流,更强化了朴素为美在中国美学传统中的地位,华丽之美也就成为众矢之的了。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朴素,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基本的美学观念,其合理性可以在文学艺术的创作上得到体现。
B.从上古到春秋,人们在观念上普遍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这跟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有直接的关系。
C.老子认为文学艺术的美丽色彩璀璨人的心里,腐蚀整个社会,因而他极力反对文学艺术的精巧与美丽。
D.在朴素、自然、平淡、简约、实用诸多方面,儒、道、法、墨四家美学思想的一致性,使朴素为美在中国美学传统中的地位更加巩固。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时代,不论是老百姓,还是君王,在物质生活上都极其有限,这是最初提倡朴素为美的经济方面的原因。
B.“甘酒嗜音”“少私寡欲”“大巧若拙”“为乐非也”“节用辞达”,从美学思想来看,他们的本质是一致的。
C.老子反对华丽,提倡朴实之美,治国上,他提出了“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原则;生活上,他认为花言巧语不值得相信;艺术创作上,他主张无需艺术的修饰。
D.老子和庄子的美学思想有明显的一致性,他们都崇尚自然、平淡、朴素、简约;但二人在美学理想上有有明显的不同。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华丽之美虽然一度被视为国家衰败、灭亡的因素,遭到尖锐的批判,甚至成为众矢之的,但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仍然占有一席之地。
B.我国传统美学观的源头就是朴素为美,它包括崇尚自然平淡、提倡朴质简约等。这种美学观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其价值和意义。
C.如果一个艺术家只简单描摹与再现客观存在的现实,我们也不能说他就是在推广和贯彻老子“无为”的政治理想和“大巧若拙”的社会理想。
D.一种美学思想一旦形成并稳定下来,必然会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对文学艺术、社会生活或政治道德等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当然也不排除它有现代的局限性。

同类题5

九爷
清泉
九爷是个老革命。
九爷参加过长征,当年他才十五岁。九爷喜欢说长征的故事。他说,长征啊,路那个长啊!他边说边咂舌,边说边摇头。
九爷说,长征中没吃的,就吃野菜、草根、皮带,那个饿啊,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说到动情处,他那一小撮花白的胡须上下抖动着,昏花的小眼睛眯成一条缝儿……
九奶原来是师部的文艺兵,九爷和九奶结合也是组织安排。九爷当时是狼牙山五壮士团的团长,九奶和一群文艺兵来狼牙山五壮士团搞慰问演出,因为当时九爷这个团打了个漂亮的胜仗,九爷立了一等功。
九爷一眼就看上了九奶,他说,他喜欢九奶那婀娜的舞姿,更喜欢九奶圆润的唱腔。听九奶唱歌,脚仿佛踩在云端,整个身体软绵绵的,有飘飘欲仙的感觉……
九爷说,虽然是组织的安排,其实是九爷向组织提出要九奶做老婆的。
其实,九爷的事迹九奶早有耳闻,九爷这次又打了胜仗,还立一等功,九奶更加仰慕九爷。
二人就这样一拍即合……
九爷四十岁才有了个胖乎乎的崽儿,九爷把他起名陈英雄。九爷说,崽儿刚出生时,他就想给他取个好的名字,他想啊想……想啊想……就是想不出个好名字来。
九奶见九爷急得满头大汗,像无头的苍蝇在屋里团团乱转,就骂道:你个龟儿子!呆头呆脑的,你想想,当年在战场上以一当十,戎马一生,立了那么多战功,今天却一个名字都想不出来,你呀,你呀……
九爷恍然大悟,猛拍脑袋,说,出来啦!出来啦!
九爷拉着九奶的手兴奋地说,多谢你的提醒,就叫小兔崽“英雄”,你看,天安门广场那块巨大的石碑上还刻有这名字呢!毛主席在上面亲自题词:“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呢!就叫小兔崽“成英雄”(陈英雄)好了!
两口子哈哈大笑了一回……
九爷摸摸儿子的小脸说,小兔崽,你给老子听着!要想当英雄,必须要有好枪法,还要有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的勇气,杀得敌人片甲不留。他边说边用手比划着。陈英雄乌黑的大眼睛鼓溜溜的看着九爷,嘴角哗哗地流着口水……
老家伙,你就不要吓崽儿了,他能听懂你说话吗?你以为打仗的日子好过吗?我倒不希望我的崽儿当什么英雄,我要他平平安安的过日子!九奶说道。
文化大革命席卷华夏大地,红卫兵兴风作浪,到处迫害老同志、老革命。
九爷在自家大门上贴了副对联:打倒一大片,尧舜禹汤皆右倾;保护一小撮,桀纣幽厉最革命;横批是:颠倒黑白。
这可惹恼了以吴兴国为首的红卫兵,吴兴国带着一帮人马闯进九爷家,把大门上的对联撕得粉碎。
吴兴国破口大骂道:该死的老头,早就觉得你是假革命真反动,现在果然露出狐狸尾巴了!
呯!九爷有力的大手已扬到吴兴国的脸上。一个耳光打得吴兴国眼冒金星,头也天旋地转起来。
龟孙子!老子是假革命,谁是真革命!老子扛枪干革命时,你娘还没生你呢!九爷指着吴兴国的鼻子破口大骂道。
吴兴国被打懵了,一动不动的站在原地。
该死的老头,反革命!同志们把他拿下!拿下!吴兴国回过神来大声吼道!
一群红卫兵像恶狼般扑向九爷,由于势单力薄,加上体力大不如前。九爷被恶棍们按倒在地用绳索捆绑起来,他们还在九爷脖颈上挂一纸牌,纸牌上写着:反革命分子!然后像牵老牛似的牵着九爷在大街上游行、批斗。
九爷像一头急红眼的公牛,挣扎、反抗,但都无济于事。
吴兴国破口大骂:秋后的蚂蚱,还能往哪里跳?以后要好好接受无产阶级专政,好好改造!说着带着人马扬长而去……
被折腾了一天的九爷疲惫不堪地回到家中,家中千疮百孔,满目疮痍。
九爷老泪纵横,他缓缓地走到地下室,穿上当年立一等功的战袍,挂上一枚枚鲜艳的勋章,蹒跚地朝山林走去……只听到轰隆一声枪响,九爷就这样走了……
九奶在九爷的坟前一边烧着纸钱,一边和佩戴着一枚枚军功章的陈英雄说着九爷的故事。她现在已九十五岁,她和儿子的眼泪一滴一滴地滚落到九爷的坟前……
(选自《中华微型小说》电子刊2011年第一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篇小说运用了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方法多角度地塑造了九爷形象,人物形象鲜明丰满。
B.“你个龟儿子!呆头呆脑的……你呀,你呀……”表现出九奶面对九爷的窘状又气又笑又充满了甜蜜的爱意。
C.九爷在自家门口贴的那副横批为“颠倒黑白”的对联是引发红卫兵批斗的根源,要是没张贴那副对联,就会相安无事。
D.“一群红卫兵像恶狼般扑向九爷”用了比喻的手法,写出了红卫兵们丧尽天良,也暗示了九爷最终自杀的结局。
E. 文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许多老革命惨遭磨难,“千疮百孔,满目疮痍”既是九爷家被洗劫后的场景,也是当时社会的缩影。
【小题2】请赏析“听九奶唱歌,脚仿佛踩在云端,整个身体软绵绵的,有飘飘欲仙的感觉……”这句话。
【小题3】文中的九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小题4】小说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