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令人崇敬的数学家——许宝騄
许宝騄,1910年9月1日生于北京一个富裕家庭。从他5岁起,父亲就请来家庭教师教授他读书,一直到他15岁止。这期间,许宝騄通读四书五经,涉猎四史及古代文学。1925年考入北京汇文中学。许宝騄以前接触数学较少,他利用一个暑假的时间跟着表姐夫徐传元(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钻研数学,得其指点,进步神速。这次暑假的补习也令他对数学产生了浓厚兴趣。
1928年,许宝騄中学毕业后考入燕京大学化学系。一年后,他发现自己对数学兴趣更大,决定转攻数学。素闻清华大学数学系最好,于是转入清华大学。许宝騄在清华大学成绩优秀,熊庆来、杨武之教授对他的才华十分看重。杨武之教授曾作诗赠他,首句为“许公宝騄,颇有天才”。
1933年,他清华大学毕业后,经考试获得赴英留学资格,但因体重太轻,未能成行。于是,他决定休养一年。1934年起,他在燕京大学担任来访的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奥斯古德的助教共两年。这两年他在分析和代数两方面打下了扎实的基础。1936年,燕京大学派他前往伦敦大学统计系学习。当时伦敦大学规定要在数理统计方向获得博士学位,必须寻找一个新的统计量,编制一张统计量的临界值表。而他成绩优异,研究工作突出,被破格允许用统计实习的口试来代替。他后来在北京大学任教时回忆说:“30年代末,我在英国留学,当时中国和日本都有三个人在那里学习,我们三个中国人比那三个日本人强多了。那时日本已侵略中国。我想,将来回国之后,我一定要搞好统计学的研究,决不让中国在这个领域落后于日本。”1938年,他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同年,系主任内曼受聘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将他提升为讲师,接替自己讲课。
1940年,他又获得伦敦大学科学博士学位。同年,他回到战火纷飞的祖国,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在昆明的西南联大任教。因生活艰苦,他的身体日渐衰弱。在教学之余,他继续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成果颇丰。传记作家康斯坦斯在《内曼传》中这样写道:“许宝騄在某处一个地窖里从事科学研究,能写出论文发表,简直是一个奇迹。”
50年代他已身患肺结核、胃病、痔疮等疾病。组织上多次建议他出国疗养,但都被他以工作太忙拒绝了。1963年,他被检查出肺部出现空洞。组织上安排他去疗养,他又拒绝了。他对学生说:“我知道我的时间不多了,我再带你们去闯一个俗人方向,好让你们知道新方向该怎么闯。”从那时起,他一个人领导了三个讨论班:数理统计、马氏过程、平稳过程。可惜这三个讨论班进行不久,北京大学就开始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讨论班只能中途停止。“文革”中,他已瘫痪,卧床不起,但仍坚持研究工作。1970年12月18日清晨,许宝騄在北京病逝。
(摘编自《中国概率统计事业的奠基人许宝騄》)
相关链接
①许宝騄在中国开创了概率论、数理统计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是中国多元统计分析学科的开拓者之一。
(摘自《统计大师许宝騄》
②许宝騄对自己发表论文要求严格。他说:“我不希望自己的文章因登在有名的杂志上而出名,我希望杂志因为登了我的文章而出名。”尽管他自己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可以让自己的论文在《科学记录》(国内重要科学杂志)上刊登,然而他自己的论文大部分都刊登在北京大学的学报上。
(摘自《中国数学家系列报道——许宝騄》)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主要记叙了数学家许宝騄的求学经历和工作经历,介绍他的学术成就的文字较少,但不影响其高大形象的呈现。
B.跟着表姐夫徐传元数学,这段经历对许宝騄产生重要影响,既使他的数学得以进步,也使他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
C.转入清华大学数学系,这是许宝騄人生中的一个重要选择,这个选择是他根据自己的兴趣做出的,是他数学人生的开端。
D.20世纪30年代,许宝騄有两次赴英留学的机会,前面一次因身体原因未能成行,后面一次因燕京大学出面争取顺利成行。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许宝騄小时候家庭富裕,从5岁起即在自己家里接受教育,历10苦读,涉猎儒学、历史、古代文学多方面的作品。
B.许宝騄在清华大学显露出非凡的数学才华,深得熊庆来、杨武之教授的欣赏,杨武之教授曾以诗句称赞他的数学才华。
C.在伦敦大学,许宝騄没能找到新的统计量并编制统计量临界值表,但他凭借统计实习口试的表现,获得了博士学位。
D.许宝騄的能力受到伦敦大学统计系系主任内曼的信任,内曼在离开伦敦大学到别的学校任职时,将许宝騄提升为讲师。
E. 材料多次引用许宝騄的话,增强了材料的真实性,突出了他的形象,如以他1963年说的一段话反映他平时惜时如金。
【小题3】许宝騄有哪些令人崇敬的精神品格?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1-05 09:33: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以后,有关河流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立法步伐太慢,至今我国还没有一部专门的河流生态环境保护法。环境保护法保护对象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事物,而河流生态环境保护立法需要保护的对象应该是以河流生物为中心的环境事物。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法规中,只是简单地套用了环境保护对象范围,因此造成了受保护对象的偏差,也导致河流生态环境保护法司法的功能性偏差。

我国河流生态环境在某些地方进一步恶化的原因还在于环境主管部门行政管理的手段过于单一,过分依赖于经济处罚,使一些严重危害生态环境的行为缺乏长远有效的法律监督机制和管理。我国水资源分布范围极广,一条河流往往会流经多个行政区域——县、市、省甚至跨国,上游地区工业或生活污水排放,使下游区域工农业生产遭受损失,造成上下游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治污责任主体缺位是我国跨界水污染治理和管理的难点。

另外,一些沿河流域居民认识不清河流生态环境保护法律的内在经济动因,为了自己一时的经济利益乱采河道内的沙石,大肆捕获水生珍稀动植物,过度地从河流中提水灌溉,加之沿岸企业乱排废气废水,加剧了河流生态环境的恶化。从另一方面来说,我国的老百姓历来有“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活思想。居住在河流两岸的人们从江河中去求生存,以渔业捕捞和养殖为主要生存手段,但由于缺乏河流生态环境保护知识,部分居民在渔业生产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破坏了河流生态环境。

(摘编自《论我国河流生态环境保护立法的缺陷和应对措施》,《湖南社会科学》2017年第5期)

材料二:

河流的生态整治是一项较为复杂且系统的工程。除了应当遵循保护河流生态环境的原则,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大污水处理力度,降低对河流水体的污染外,更应当应用河道生态治理技术,构建生态功能显著的滨水环境,使河道在城镇中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在对河道断面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将河流作为一个整体系统,以实现工程效益和生态效益为目标,完善河道断面多样化设计。比如矩形断面设计,这种断面形式具体是指,在常规水位以下采用干砌石砌筑成矩形,在超出常规水位的部分采用碎石堆砌成斜坡,它的主要作用是能够对堤防进行保护,并能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若是河岸本身的绿化带较为充裕,边坡比则应当控制在1:4以内,对于水流速度较快的河段,可增设重力式挡土墙,借此来减少水流的冲刷。

随着材料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大量的新型生态材料和技术,在河道整治工程中获得了广泛应用。比如生物浮床,由于城镇的河道断面相对较小,在水域景观设计中,可在局部搭配相应的水生植物,借助植物根系的吸收和吸附作用,对水体当中污染水环境的N、P等元素进行吸收,再以收割植物的方式,将N、P等元素从水体当中带出。还如土工网垫种植基,这是一种以高分子聚合物作为主要材料制作网垫,并辅以土壤、肥料及种子的生态化技术措施,经过相应的培育之后,种子会成长为草垫,其发达的根系能够将网垫、草及土壤有机结合到一起,有助于土壤的保护,从而达到水土保持的目的。

在滨水景观当中,亲水设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具体设置的过程中,除了要结合地方特色之外,还要满足人们休闲、观赏的需要。如可在河道上建设亲水台阶、水榭长廊、喷泉、休闲公园等设施。

(摘编自《中小河道生态整治的必要性及意义》,《防护工程》2017年第11期)

【小题1】下列关于河流生态环境的认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流生态环境需要保护的对象是以河流生物为中心的环境事物,而不应该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事物。
B.河流生态环境治污责任主体缺位是我国跨界水污染治理和管理的难点,特别是下游往往管不到上游。
C.河道断面设计常常缺乏将河流作为一个整体系统的意识,造成河道断面设计在多样化方面各行其是。
D.河道整治工程与材料技术的不断发展密切相关,营造生物浮床,既可以净化水质,又可以美化河道景观。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分析了河流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立法步伐太慢的原因;材料二揭示了河流的生态整治是一项较为复杂且系统的工程,并提出了应对措施。
B.“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活思想让人们只注重河流生态环境保护的经济效益,不重视河道整治过程中新技术的应用,不知不觉中破坏了河流生态环境。
C.一些沿河流域居民乱采河道内的沙石,破坏了河床,甚至会危及河堤,如果采用矩形断面设计,能够对堤防进行保护,并能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D.我国河流生态环境堪忧,但也不是束手无策,在所有的河道整治工程中大力营造亲水设施,让人们感受到河道治理的休闲娱乐的益处,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小题3】怎样才能有效地改善我国河流生态环境?请结合两个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近几年来,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的道路,特别是这30年发展的道路进行了广泛的评论。最初是中国问题专家库伯•雷默经过多年的观察和研究,提出了所谓“北京共识”,他认为中国的发展模式是一种适合中国国情和社会需要、寻求公正与高质增长的发展途径。此后有许多评论把“北京共识”称为“中国模式”,进而出现了从不同角度定义和评论“中国模式”的文章和专著,他们的解释并不相同,评论也相差甚大,许多相当客观,但也有“意识形态化”的“中国威胁论”,甚至提出要警惕“中国模式”的输出。

有西方的评论说,19世纪是英国的世纪,那时英国是海上霸主;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美国是军事和经济霸主;而21世纪会是中国的世纪或亚洲的世纪。如果这是指在21世纪,亚洲和中国的经济和文化会复兴,那将是一种可能出现的前景,如果是指21世纪中国会具有当年英国式或当今美国式的霸权,则是错误的推断。

中国没有输出“中国模式”的任何打算。有的发展中国家愿意参考中国改革开放的某些做法,正如中国愿意参考他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某些做法一样,在全球化的浪潮下,这是自然的事情。

输出“中国模式”违反了中国坚持的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制定政策的原则。我们认为,不只中国,任何发展中国家正确的发展政策也都必须由它们的国情出发。也即,“中国模式”没有普适性,正像已经高度发达的国家,其发展模式也没有普适性一样。

说到普适性时,我认为是限定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宏观意义上的普适性。如“博爱”“自由”“和平”“民主”……显然是有普适性的。但如到某一民族、某一国家、某一宗教,这些概念下的价值观和具体表现又会有所区别,会有不同的特色,而这些特色也无优劣之分。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弗朗西斯•福山认定,当今的西方政治和经济制度已经是最后的制度,几近完美,所以历史已经终结。他不单没有给西方创造新模式留下余地,更没有给其他国家已经存在的和以后可能产生的新社会模式留下任何余地。他不顾及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历史、文化和其他属性,而以西方的民主制度和自由市场形式为唯~,违背了多元化世界的现实。

“中国模式”或“中国案例”是处于现在进行时。“中国模式”存在于中国,并会继续发展和完整,这应当是有充分理由的。中国在取得显著进步的同时,还出现了许多必须克服的困难,其中突出的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过多依靠出口的经济结构;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司法和社会治安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方面,问题仍然较多,消极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中国高度重视这些问题,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加强法制建设和政策调整,继续认真加以解决。

中国对于超级大国的位置既不羡慕也不憧憬,她许多年以来专注于国内建设和解决自己的问题。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长,国际也对中国对国际的贡献有所期望。中国也愿意承担与国力相符的国际责任。

(节选自2010年1月7日《参考消息》)

【小题1】下列有关“中国模式”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模式”是国际社会研究当代中国发展道路后,对中国发展模式的一种定义和评论。
B.“中国模式”被认为是适合中国的国情和社会需要,寻求公正与高质增长的一种发展途径。
C.“中国模式”是继19世纪的英国和20世纪的美国之后,中国为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创造的第三种模式。
D.“中国模式”给有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借鉴,这是全球化浪潮下自然而然的结果。
【小题2】下列关于中国对所谓“中国模式”所持的立场和态度的认识,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没有输出“中国模式”的任何打算,任何发展中国家正确的发展政策也都必须由它们的国情出发。
B.“中国模式”虽然还不具备高度发达国家所创造的发展模式那样的普适性,但很适用于发展中国家。
C.“中国模式”存在于中国,处于现在进行时,它会继续发展和完整,不会一成不变。
D.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历史、文化和其他属性,中国有理由坚持自己的选择,走独立发展的道路。
【小题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际社会的某些人借中国的快速发展宣扬“中国威胁论”,担心中国会谋求世界霸权,这些说法都是错误的。
B.“中国模式”不具备“博爱”“自由…‘和平…民主”等因素,这是“中国模式”没有普适性的根本原因。
C.国际舆论对中国模式的评论,无论其角度如何,甚至是中国不赞同的观点,对中国都有参考的意义。
D.在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中,中国逐年扩大了参与度,这表明中国愿意承担与国力相符的国际责任。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1)生态整体主义的核心思想是:“把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而不是把人类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把是否有利于维持和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和谐、稳定、平衡和持续存在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根本尺度,作为评判人类生活方式、科技进步、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终极标准。

(2)生态整体观古已有之,古希腊的“万物是一”、 “存在的东西整个连续不断”等可谓生态整体主义的最早发端。作为一种系统理论,生态整体主义形成于20世纪,主要代表人物是利奥波德和罗尔斯顿。利奥波德提出了“和谐、稳定和美丽”三原则,罗尔斯顿对生态整体主义进行了系统论证,并补充了“完整”和“动态平衡”两个原则,深层生态学代表人物奈斯又补充了“生态的可持续性原则”。国内外有一些学者把生态整体主义称为“生态中心主义”。这并不准确,甚至可以说是用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方式来误解生态整体观。生态整体主义的基本前提就是非中心化,它的核心特征是对整体及其整体内部联系的强调,绝不是把整体内部的某一部分看做整体的中心。中心都没有,又何来中心主义?

(3)生态整体主义超越了以人类利益为根本尺度的人类中心主义,超越了以人类个体的尊严、权利、自由和发展为核心思想的人本主义和自由主义,颠覆了长期以来被人类普遍认同的一些基本的价值观;它要求人们不再仅仅从人的角度认识世界,不再仅仅关注和谋求人类自身的利益,要求人们为了生态整体的利益而不只是人类自身的利益自觉主动地限制超越生态系统承裁能力的物质欲求、经济增长和生活消费。有这样一种说法:环境问题只能通过发展来解决并在发展过程中解决。这听起来似乎有理,但却掩盖了几个最为关键的问题:这种发展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是治理环境并为后代造福吗?如果是,这种发展的主要收入用在环境治理上了吗?这种发展把重点放在环境科学研究和替代资源开发上了吗?这种发展解决了多少环境保护和资源替代难题?这种发展是否使当代人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好、是否使后人的生存条件逐渐改善?如果不是,这岂不又是一个掩饰、一个幌子,又是打着解决环境问题的旗号实行先发展后环保、先污染后治理的老套路吗?而惨痛的历史教训和无情的现实告诉我们,这条老路现在不仅完全行不通,是死路、是绝路,而且在很短的时间内它就要走到尽头了!

(4)人类真的可以做到超越自身局限进而站在整个生态系统的高度考察问题吗?人类真的可以做到把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放在首位并以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和谐、完整、持续来约束自己呢?回答是:不仅可能而且必要。固然,人像其他生物一样,具有从自己的角度认识事物并为自身的利益攫取生态资源的本性;但这并不能成为人类不能、也不该为生态系统整体利益考虑的理由。人是唯一有理性的物种,人的理性曾经使得他超越了万物,把自己视为世间唯一的主宰和管理者;而今,理性也可以而且必须是他超越自身的局限性,站在生态系统整体的高度去保护自然万物。人类还是有同情心的物种,同情心是人类能够超越自身的视野、经验和利益的局限去认识和关怀万事万物。如果人不能超越自身的局限,不能设身处地地为他者考虑,那么,    在人类社会的范围里,人们    不可能做到超越个人中心、男性中心、白种人中心、欧洲中心。否认人类能够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逻辑与否认人类应当抛弃极端个人主义、种族主义和性别歧视的逻辑是完全相同的。

(5)人是有局限的物种,也是还在演进和变化的物种,在演化进程中,他曾经犯过无数的错误,走过许多弯路。从生态危机和生态整体观的角度来看,人类几千年来所犯的最致命的错误,就是以自己为中心、以自己的利益为尺度,没有清楚而深刻地认识到与人类的长久存在密切相关的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和整体价值。这个错误导致了无数可怕的、难以挽救的灾难。今后,如果人类还要继续以自己的意愿为唯一判断标准,则必将犯更多、更可怕的错误,直至自己走向灭亡。生态整体主义倡导人类跳出数千年来的旧思路,努力去认识生态系统,进而将认识到的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衡量人类一切观念、行为、生活方式和发展模式的基本标准,为防止人类重蹈覆辄、为人类缓解乃至最终消除生态危机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根源。

【小题1】结合文意,理解第二段“连续不断”的意思:
【小题2】把“生态整体主义”称为“生态中心主义”其错位实质是:
【小题3】联系全文回答。第四段“人类真的可以做到……不仅可能而且必要”一句中:
(1)“可能”是因为:
(2)“必要”是因为:
【小题4】在第四段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小题5】下列对“生态整体主义超越了以人类利益为根本尺度的人类中心主义”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整体主义它不是以人类利益为出发点,而是从整个生态系统出发考虑问题的。
B.生态整体主义要求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有所改变。
C.生态整体主义不再和以前的人本主义和自由主义一样,完全以人类个体的尊严、权利、自由和发展为核心思想。
D.生态整体主义要求人们自觉主动地限制自身的利益。
【小题6】结合选文内容或本人对社会现状的思考,请写一段文字(80字以内),对一下观点予以反驳:“当今世界还有许多贫困人口连基本的生存需要都得不到满足,谈何关照生态整体?”

同类题4


扒火车
①父亲扒过火车,在浙赣线上。
②他扒的是拉煤的货车。火车经过车站时,父亲挑着一担米糖,身影如风,和火车进行赛跑。他的脚下,像装了风火轮一样,越跑越快。就在火车驶离站台的一瞬间,父亲纵身一跃,一手稳稳地托住肩上的担子,一手凌空攀上车门边的把手,三下两下,身手敏捷地上去了。彼时,天边夕阳正在缓缓坠落,在这个背景的衬托下,父亲站在火车顶上黝黑的剪影,伟岸,如松。
③其实,这是我理想中的父亲,和儿时连环画上的铁道游击队差不多。父亲个子瘦小,身单力薄,别说是挑一担米糖追赶火车,就是让他在平地上挑稍微重一点的担子,也是吭哧半天,举步维艰。但是,他确实扒过火车,在浙赣线上。
④我老家丰城以产煤而闻名江南,素称煤海,浙赣铁路特意在这里设了一个小站,每天挖出山一样的煤炭,从小站的煤场装运出发,过樟树,过新余,过宜春,过萍乡,一路西行到达湖南株洲,然后换火车头,转京广线南下或者北上。我的家,就在小站二十里地开外的一个小山村。
⑤1977年冬末的黄昏,万物萧条,母亲挑着一对空箩筐,走在去镇子的路上,父亲袖着双手,缩头缩脑,亦步亦趋,跟在母亲的背影里。寒风凛冽,如刀,从平原那边一刀一刀割过来。两个人走到镇上时,又冷又饿,几乎要虚脱。母亲娘家的舅舅住在镇上,开一爿铁匠铺。母亲带着父亲在她舅舅的店里,厚着脸皮喝了两碗稀粥,仰仗舅舅担保,在镇子东边的糖坊里赊了六十斤米糖。
⑥和往年一样,母亲摸黑又送了五里路,把担子搁下,紧了紧父亲扎在破棉袄上的腰带,叮嘱道:“小心点儿,一家人能不能过个年,就看米糖能不能卖出去了,就指望你了。”黑暗中,父亲点了点头。母亲又从怀里掏出两枚煮熟的鸡蛋,放进父亲里面衬衣的口袋里,说:“明天你生日,带上吧。”父亲又是点了点头,然后在母亲的注视下,挑着六十斤米糖,一步三颤,嘴边呼呼地冒着白气,像只鸭子一样摇摇晃晃,朝煤矿火车站的方向一路歪下去。
⑦不远处的村落,隐在荒凉的山坳间,灯火稀疏,偶尔几声狗吠,在寒冬的夜空中,空荡荡地响起,空荡荡地落下。父亲走走停停,停停走走,凌晨四点,终于到了煤矿火车站。偌大的车站,空荡无人,几盏昏暗的路灯,亮在半空中,异常冷清。
⑧父亲观望了一阵,然后蹲在铁路脚下,从箩筐里摸出两个用针线缝补起来的大蛇皮袋,将箩筐套在里面扎牢固,还特意在外面留了很长的麻绳。忙完这些,他爬上火车尾部的一节露天车厢,手攥住麻绳的另一头,像用水桶在井里打水一样,站在车顶边沿,将那两个大口袋吃力地拽了上去。
⑨这时,一盏马灯从扳道房里游离出来,灯光昏黄如豆。父亲忙猫腰隐在旮旯里,心里无比恐慌。那盏马灯一路逡巡,从车头到车尾,走走停停,走到父亲这边的车厢停住了,父亲听见脚底下有男人瓮声瓮气的嘀咕声:“今天老汉我六十岁生日,高兴哩,每人发六个馒头。”紧接着,车下扔上来一个塑料袋,准确无误地砸在父亲头上。父亲瞬间明白了什么,忙站起身去看——一个穿铁路制服的老人,举着马灯,左脚有些跛,已经踅回身,一高一低地朝车头摆去,不时往车厢里扔东西。
⑩原以为神不知鬼不觉,没想到还有一群同路人,更没想大家早已在老人的眼皮底下。父亲看着老人远去的灯光,温暖无比,他想说些“寿比南山,福如东海”之类的祝福话,但话到嘴边,还是咽了回去。父亲捏了捏自己衬衣口袋里两枚圆溜溜的熟鸡蛋,踮脚望了望老家小山村的方向,眼泪无声地涌了出来。
⑾火车是在第二天下午才出发的。火车一声长鸣,浑厚深沉,惊醒了沉睡在煤堆里的父亲。他蓬头垢面,全身黑乎乎的,像一个挖煤工。父亲探出脑壳,警觉地看了看四周。冬天的下午,没有阳光,天幕低垂,病恹恹的,满是阴霾。远处,是枯瘦的山水,空旷的田野,还有一排排光秃秃的直刺向天空的白杨树。火车过樟树,过新余,过宜春,一路呼啸,向西驶去。火车头喷出的一团团白雾,在暗哑的黄昏里,炊烟一样袅袅升起,把父亲看得如痴如醉。
⑿父亲心想,家里该喂猪打潲,做晚饭了。
(取材于夏阳的同名小说)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生活中的父亲跟连环画上的铁道游击队队员差不多,擅长奔跑、跳跃,攀爬火车时身影如风,动作敏捷。
B.母亲娘家的舅舅生活宽裕,但不愿招待亲戚,父母只能厚着脸皮喝了两碗稀粥,这反映出贫困年代亲情的淡薄。
C.母亲精明强干,勤俭持家,小说以母亲这一形象衬托父亲形象,说明贫苦生活能使人由懦弱变为坚强。
D.小说选取冬末的黄昏、夜晚、下午等三个时间点展开叙事,并分别穿插环境描写,使父亲这一形象丰满,富有感染力。
【小题2】赏析第⑤⑥段中的加点词。
寒风凛冽,如刀,从平原那边一刀一刀割过来。
(父亲)朝煤矿火车站的方向一路歪下去。
【小题3】在第⑩段中,火车出发前,父亲的眼泪 “无声地涌了出来”,而在第段中,火车出发后,父亲又“如痴如醉”。这是为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中的父亲是怎样的人物形象?请作简要分析。
【小题5】小说中描述了穿铁路制服的老人无声地帮助扒火车者的情节,这说明在物质生活极度困苦的年代,世上依然存在着一种温暖。这种温暖,在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中也能看到,请你从中选取一例,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所体现的人性之美,并对此作出评价。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贸易顺差逆差,就是在一定的单位时间里(通常按年度计算),贸易的双方互相买卖各种货物,互相进口与出口,甲方的出口金额大过乙方的出口金额,或甲方的进口金额少于乙方的进口金额,其中的差额,对甲方来说,就叫作贸易顺差,相反,对乙方来说,就叫作贸易逆差。双方出口进口基本持平就叫贸易平衡。

贸易顺差额高并不一定好,意味着本国经济的增长依赖于外部需求,对外依存度过高。巨额的贸易顺差也带来了外汇储备的膨胀,给货币带来了更大的升值压力,也给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势力以口实,认为巨额顺差反映的是货币被低估。这增加了货币升值压力和金融风险,为货币汇率机制改革增加了成本和难度。

而相反,当一个国家出现贸易逆差时,即表示该国外汇储备减少,其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削弱,该国在该时期内的对外贸易处于不利地位。大量的贸易逆差将使国内资源外流加剧,外债增加,影响国民经济正常有效运行。因此,政府应该设法避免出现早期的贸易逆差。

贸易摩擦,是指在国际贸易中,国与国之间在进行贸易往来的过程中产生的摩擦,一般是由于一国的持续顺差、另一国的持续逆差,或一国的贸易活动触及或伤害另一国的产业所引起的。贸易摩擦主要包括一国对另一国实施的反倾销措施、反补贴措施和保障措施三种形式。

(摘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资料:Wind,中国银河证券研究

材料三:

如果只看数字的话,中美之间存在数额巨大的贸易逆差。比如2016年,中国统计的对美货物贸易顺差达到2540亿美元。美国统计的对华逆差额更是高达3470亿美元,但是事情并不仅仅这样简单,要客观理解中美贸易逆差数据,有三方面的因素不能忽视。

一是在中美贸易中巨额的服务贸易逆差不能被无视。根据中方的统计,美国是中国服务贸易第一大逆差地;二是美方的统计数据误差过大;三是即便中国是美国最大的贸易逆差国,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在中美贸易中吃亏了。

那么,万一中美启动贸易战谁的损失更大?对此有两方面需要澄清。

一方面是,美国与中国的贸易摩擦从未停止。另一方面是,美国在中国的利益也是巨大的。美国出口的62%的大豆、14%的棉花、17%的汽车、15%的集成电路,以及波音飞机全球交付数量的25%都销往中国。

至于特朗普为什么会在贸易问题上对华发难,除了美国国内保护主义因素作用之外,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特朗普服务其当前国内政治的需要,尤其是在各项政策迟迟无法推进的情况下,他对内需要跟各方势力有所妥协,对外则需要有所动作。

(摘编自《经济日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贸易顺差对一个国家不一定是好事,尤其顺差额过高,会带来一系列潜在的问题。
B.在国际贸易中,出现顺差逆差是正常的。控制顺差逆差,政府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C.贸易不平衡导致贸易摩擦,贸易摩擦包括反倾销措施、反补贴措施和保障措施三种形式。
D.除2009年和2016年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有所下降外,其余年份与前一年相比,都呈现出上升的态势。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三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只看数字,美国对中国有着数额巨大的贸易逆差,但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分析具体情况,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
B.特朗普发动对中国的贸易战完全是出于政治的需要,尤其是他竞选总统时对选民的种种承诺无法兑现,只能有所动作了。
C.中美两个大国之间出现贸易逆差,美国应该承担责任,中国想买的东西不肯卖,中国不需要的却拼命塞过来。
D.中国政府积极努力解决贸易逆差数额巨大的问题,同样,如果美国政府努力想办法,贸易摩擦问题一定能妥善解决。
【小题3】根据以上材料,你认为怎样才能避免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