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艺术。言所以达意,然而意绝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缥渺无踪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一切艺术作品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惟不能,而也不必。
《论语》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绝没完全描写出孔子说这番话时候的心境,而“如斯夫”三字更笼统,没有把当时的流水形容尽致。如果说得详细一点,孔子也许会这样说:“河水滚滚地流去,日夜都是这样,没有一刻停止。世界上一切事物不都像这流水时常变化不尽么? 过去的事物不就永远过去决不回头么? 我看见这流水心中好不惨伤呀!……”但是纵使这样说去,还没有尽意。而比较起来,“逝者知斯夫,不含昼夜!”九个字比这段长而臭的演义就值得玩味多了!陶渊明在《归园田居》用四十字把乡村风景描写得多么真切!然而仔细观察起来,乡村景物还有多少为陶渊明所未提及。从此可知,文学上我们并不以尽量表现为难能可贵。
在音乐里面,我们也有这种感想,凡是唱歌奏乐,音调由洪壮急促而变到低微以至于无声的时候,我们精神上就有一种沉默肃穆和平愉快的景象。《琵琶行》里形容琵琶声音暂时停顿的情况说,“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就是形容音乐上无言之美的滋味。英国诗人济慈在《希腊花瓶歌》中也说,“听得见的声调固然幽美,听不见的声调尤其幽美”,也是说同样道理。
所谓无言,不一定指不说话,是注重在含蓄不露。雕刻以静体传神,有些是流露的,有些是含蓄的。这种分别在眼睛上尤其容易看见。中国有句谚语,“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所谓怒目,便是流露;所谓低眉,便是含蓄。凡看低头闭目的神像,所生的印象往往特别深刻。最有趣的就是西洋爱神的雕刻,男女都是瞎了眼睛。这固然根据希腊的神话,然而实在含有艺术的道理,因为爱情通常都在眉目间流露,而流露爱情的眉目是最难比拟的。所以索性雕成盲日,可以耐人寻思。当初雕刻家原不必有意为此,但这些也许是人类不用意识而自然碰的巧。
以上是各种艺术中的几个实例。把这些个别的实例归纳起来,我们可以得一个公例,就是:艺术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生的印象和美感,比尽量流露的还要深刻。换句话说,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越深、越真切。流行语中有一句说:“言有尽而意无穷”。无穷之意达之以有尽之言,所以有许多意,尽在不言中。推广地说,艺术作品之所以美,不是只美在已表现的一部分,尤其是美在未表现而含蓄无穷的一大部分,这就是无言之美。
(摘编自朱光潜的《无言之美》)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中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没能表达出孔子当时的心境,这个例子证明了文字不能完全地传达情感的道理。
B.《归园田居》写景的精妙之处证明了中国古典诗词蕴含丰富的无言之美,这种美体现在许多优秀的古诗文中。
C.西洋爱神的雕刻,男女都是瞎了眼睛,并不是创作者刻意为之。
D.文学要以言达意,但文学作品中的具体语言和抽象情感却有很大差别,文学创作者不追求用文字很好地表情达意。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围绕着无言之美这个话题,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艺术表意时要含蓄或留一部分空白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B.文章运用了举例、对比等论证方法,论述了艺术作品的美更在于含蓄不露的道理,使抽象的美学原理浅显易懂。
C.文章从文学不追求用文字语言来全部传达情意拓展开来,论述了一切艺术作品都不需要尽量充分地表达情意的道理。
D.文章在分别举出了文学、音乐、雕像的实例的基础上,总结了艺术创作的共同点,顺势解释了“无言之美”的内涵。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希腊化瓶歌》所描写的“听得见的声调固然幽美,听不见的声调尤其幽美”,表现了听者沉默肃穆、和平愉快的感受,这是音乐的无言之美。
B.《蒹葭》用生动的语言描写芦苇之形,用直白的语言抒发思慕之情,做到了语言完全地表达情意,展现了深刻美。
C.要想让欣赏者获得的美感更加丰富深刻,就需要创作者在表现思想情感时,稍微含蓄,甚至留有一些空白。
D.已表现出来的美和无言之美,都属于艺术作品的美,这两种美各有特色,如果能够协调融合,那将更有感染力。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7-06 08:46: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题文)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谈崇拜
闰恩虎
①崇拜不等于爱,虽然崇拜可能产生爱,爱里面也常常会有一些崇拜的成分。在现实生活中,有时会将它们混淆。崇拜是种可能趋向狂热的情绪,而爱则是真诚的情感。爱对崇拜的消解是文明进步的表现,是人本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升华。
②中国古汉语很含蓄,也很深刻。对崇拜现象,精神层面谓之曰“高山仰止”,庸俗利用则称之为“趋之若鹜”。前者如齐白石,艺术衰年变法崇拜徐渭八大山人吴昌硕,便诗以明之:“青藤雪个远凡胎,缶老衰年别有才,我愿九泉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而官场上的所谓崇拜都属于后者!
③崇拜本身可以给人力量,给人自我发展的动力和导引,引导内向走向外部世界。但崇拜若被意识形态利用,就会变为一种盲目的潮流,成为一种残酷的个人精神残害。专制和独裁往往就是利用崇拜筑起吃人的祭台,以领袖的脑袋代替所有人的脑袋。没有脑袋的人就是完全崇拜的人!崇拜而没有了自信,便是理性的沦陷,会演化为迷信。为什么近几十年间,崇拜真理变成了崇拜教条,崇拜科学变成了崇拜技术甚或机器,而崇拜权威则演化为迷信!亚里斯多德的一句话:我敬吾师,但更重真理!这种思考精神是对崇拜误区的最好启示。
④崇拜不等于不怀疑或不容怀疑。不容怀疑的绝对信仰只能是已经僵化的教条,那叫“洗脑”。没有信仰的社会是涣散腐败的,但绝对信仰的社会必然是恐怖残酷的。绝对真理、顶礼膜拜、不容怀疑是对人类精神的戕害,是崇拜的死结。怀疑精神是人类发展的顽强基因,使信仰更具光芒!不容怀疑的崇拜是野蛮的枷锁,是中世纪宗教极端化统治留下的历史斑点。因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才成为现代文明强调的核心观念。
⑤崇拜本属于宗教精的内容,图腾就是早期崇拜的意识产物。艺术无论如何是需要一些宗教精神的。托尔斯泰说:“信仰是生命的力量。人没有信仰,就不能生活。宗教思想在最初的人类思想中已经酝酿成熟了。信仰所给予人生之谜的答复合有人类最深刻的智慧。”我认为,真正的艺术都是人类对大自然真善美崇拜的反映。我们现在看到的大多数艺术遗迹都是宗教崇拜的产物。但必须强调:宗教精神的核心是仁爱,暴力崇拜绝不属于宗教范畴!
⑥近几十年来,国人的现代崇拜历经三次嬗变,从领袖崇拜到权威崇拜再到明星崇拜,有许多人认为这是人们素质的下降,相反,我倒认为是素质的提高。领袖崇拜多半是盲目迷信的,基本上是政治宣传误导的,其本质是权力崇拜。史前文明的图腾崇拜、宗教时代的神灵崇拜,以及人文时代的英雄崇拜,都包涵有理想的探索,而权力崇拜则是去理想的现实堕落!权威崇拜是科学发展与普及的搁浅,真理从来就没有永恒的或固定的贴标签载体。而明星崇拜则是现实的具体的,是对生命现象真实美好的向往。平凡的理性崇拜绝对是进步的表现。
【小题1】(小题1)下列对爱与崇拜的关系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崇拜可能趋向狂热,爱肯定是一种真诚的情感。
B.崇拜能产生爱,爱里也肯定会有崇拜的成分。
C.崇拜和爱经常交织在一起,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分清。
D.爱能将崇拜消解,是因为人文主义和人本主义推动了文明的进步。
【小题2】(小题2)(小题2)下列对崇拜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山仰止”和“趋之若鹜”既含蓄又深刻地点出了崇拜的两个层次,前者可提升精神,后者则陷入庸俗。
B.崇拜真理变成崇拜教条,崇拜科学变成崇拜技术,是因为人们不知道“我敬吾师,但更重真理”这句话。
C.怀疑精神是推动人类发展的重要基因,如果一种崇拜不容怀疑,那么它就是“洗脑”,就是野蛮的枷锁。
D.崇拜如果被意识形态利用,就会变成盲目的潮流,如果没有了自信,就会演化为迷信。
【小题3】(小题3)(小题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专制和独裁往往就是以领袖的脑袋代替所有人的脑袋,把人都变成没有自信的完全崇拜的人。
B.艺术无论如何都需要宗教,真正的艺术都表达了人类对大自然真善美的崇拜。
C.信仰是生命的力量,人没有信仰就不能生活,社会一旦没了信仰,就会涣散腐败。
D.相比起领袖崇拜,明星崇拜是现实的具体的,是素质提高的表现,是进步的表现。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常人交朋友,都是有目的的。这种目的,不一定是小人那种急功近利的目的,也许只是觉得人生在世,不能没有三五友人。“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没有朋友,就无法自立于人世,也无法做人。所以,就大多数人而言,都会有意识有目的地去寻找和结交朋友。大体上说来,这些目的又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为了事业,或是寻找事业上的参谋者,或是寻找事业上的合作者,如古代大政治家的广纳天下之士”,或学者诗人的“四方寻师访友”,都属于此类。一类是为了生活,比如工作上有个方便、生活上有个照顾、在遇到紧急情况和特殊困难时有个帮衬,这些都需要朋友,否则便寸步难行,投靠无门。还有一类是为了心灵的交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情,这些情感都需要与他人交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遭遇,这些遭遇都需要向他人倾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这些隐私有时也需要向一两个人透露,否则憋在心里会生病的。但是,自己的家人、亲人并非都能充当交流、倾诉和透露的对象。比如夫妻感情不和,就不能向丈夫或妻子倾诉。又比如初恋的秘密,有时就不能向父母透露。这就需要朋友,以便把一些不能对父母、亲人讲的话讲出来。中国传统文化把“朋友”和“君臣、父子、夫妇、兄弟”一起列为最重要的五种伦理关系,称为“五伦”,不能不说有其独到精辟之处。
(节选自易中天《交友之态》)
【小题1】根据文中画线句,举出“大政治家”或“学者诗人”中的一例,略作阐述。
【小题2】中国传统文化将“朋友”列为“五伦”之一,为什么作者认为这是有其精辟之处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强力意志,德文原文是derWillezurMacht。其中,Macht为力量之义,但这不是一般的力量,而是强大的力量,因强大而有了支配力、统治力、影响力。介词zur为追求、趋向之义。直译应是“求强大力量的意志”、“强化力量的意志”。译作“权力意志”也未尝不可,只是要正确理解“权力”的广义含义。
强力意志说不但是反对达尔文主义的,而且也是、毋宁说首先是反对叔本华哲学的。在叔本华那里,生命意志是一种盲目的应当灭寂的力量。尼采认为,这既误解了生命的性质,也误解了意志的性质。
首先,生命是“必须不断自我超越的东西”。它不能满足于自身,而要不断向上,从高于自身的东西那里去寻求自身的意义和目的。这就是扩展和享受自身所蕴含的力量,藉此它克服了自身的限制。叔本华停留在生命本身,不能为它指出一个高于它的依据,所以得出了生命毫无意义的悲观结论。“依‘生存意志’的教条去寻找真理必然落空,这种意志是没有的!因为不存在者,便不能有愿望;已在生存中者,又岂能向生存有愿望!只是凡有生命之处,便也有意志,然而不是求生命的意志,而是求强力的意志!”强力意志也还是生命意志,然而它追求的不是生命自身,而是使生命得以超越自身的强力,这种对于力量之强大的渴求恰恰表现了生命永不枯竭的本性,所以尼采称强力意志为“永不枯竭的增殖着的生命意志”,并认为它是“生命的核心”。
其次,意志就是支配,“在意志的每个动作中都有一个支配着的思想”,而这意味着意志本身即是内在的强力,它包含着命令和服从的必然性。“求强力”不是意志的附属物,不是从外面给意志设定的目标,而是意志的本质之所在。在尼采看来,意志不同于纯粹欲望,后者只是意志的损耗。叔本华恰恰混淆了两者,所以才得出了否定意志的结论。一种不求增强自身力量、但求灭寂自身的意志完全是自相矛盾,无异于说意志不是意志。
由此可见,强力意志概念实际上是尼采对于生命、意志、生命意志的本质的一种说明。在他看来,求力量之增强既是生命的本质,又是意志的本质,从而也是生命意志的本质。通过这一说明,尼采为在叔本华那里无目的无意义的生命意志确定了目的和意义。
强力意志概念在尼采哲学中占有中心地位。一方面,它获得了本体的意义,尼采用它来说明无机界、有机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把万物生生不息的永恒生成归结为强力意志。“把存在性质的印记打在生成之上——这就是最高的强力意志。”“这个世界就是强力意志,岂有他哉!”另一方面,它获得了最高价值尺度的意义,尼采用它来衡量人类的一切精神文化价值,把真、善、美的评价都看作强力意志的产物。
(摘自周国平《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强力意志”这一概念乃尼采首创,也可当作“权力意志”来理解,指权势、权术、政治野心等强大的力量。
B.强力意志说反对达尔文主义和叔本华哲学,叔本华的学说停留在生命本身,而尼采的学说超越了生命意志。
C.尼采认为,意志与纯粹期望不同,它的本质就是“求强力”,即其本身就是内在的强力,包含着命令和服从两方面。
D.叔本华理解的意志不求增强自身力量,但求灭寂自身,这完全自相矛盾,等于否定了意志。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提出“强力意志”这一概念,再探讨生命、意志的性质,最后总结强力意志概念的意义,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B.围绕着尼采认为叔本华误解了生命的性质和意志的性质这一论点,文章第三、四自然段从生命和意志两方面展开议论。
C.文章综合运用引用论证、道理论证、类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旁征博引,深入浅出,详尽地阐述了“强力意志”这一概念。
D.通过对“强力意志”“生命”“意志”等概念的剖析,文章得出了强力意志概念实际上是尼采对于生命、意志、生命意志的本质的一种说明的结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叔本华认为生命毫无意义,并得出了否定意志的结论,而尼采为生命意志确定了目的和意义,可见叔本华哲学不如尼采哲学高明。
B.尼采认为,只要有生命的地方,就会有意志。这种意志追求的并非生命自身,而是使生命超越自身的强力。
C.尼采认为叔本华混淆了意志和纯粹欲望这两个概念,所以得出了否定意志的结论。而“否定意志”这一提法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
D.强力意志这一概念在尼采那里获得了本体的意义与最高价值尺度的意义,可见它在尼采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标题党”是网络上利用各种吸引眼球的标题,来达到增加点击量或知名度等目的的个体或组织。“标题党”主要通过断章取义、以偏概全、严重夸张、转移重点等方式来拟写新闻标题,以吸引受众、提高传播率、增加舆论张力。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和媒体竞争的加剧,“标题党”成为一个越来越突出的现象。“标题党”现象屡禁不止,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媒体的角度看,一方面,媒体市场竞争加剧是“标题党”现象盛行的直接原因。在受众注意力有限的情况下,想要从海量信息中“脱颖而出”、增加点击量,用标题博人眼球是最行之有效的方式。相较于纸媒,门户网站和新媒体新闻的标题和内容是分开的,只有点击标题才能看到具体内容,如果标题不能及时留住读者,文章再好也没有意义。而不能获得足够的点击量,便无法获取更多流量来维持媒体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流量变现是王道”成为主要经营原则,媒体自律精神式微,记者编辑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坚守面临着严峻考验。被关注就意味着利益,“标题党”现象也就很容易在各大媒体上蔓延开来。
从网民的角度看,媒介素养匮乏和碎片化阅读习惯加剧了“标题党”现象的泛溢。如今媒介渠道多元化,信息爆炸式增长,这种局面导致网民习惯于粗略地浏览标题、图片或摘要,对新闻细节却甚少关注,这为制造“题不对文”的标题提供了条件。另外,“标题党”现象与网民对新闻事件表现出的“老不信”和“审丑”心理也有密切的关系。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环境巨变、利益格局调整导致社会诚信问题、社会矛盾和各种诉求与日俱增,因此,一些网民便借助自媒体,根据自己的立场和价值取向发布一些耸人听闻、混淆是非的标题新闻,从而达到表达诉求、宣泄情绪的目的。而网络媒体为了点击量,也往往迎合、利用网民这样的心态和诉求,通过精心炮制的标题来引发围观,甚至引导舆情。
“标题党”新闻在未被证实的情况下,借助于舆情的裂变式传播迅速扩散,容易造成信息传播失真,给网络谣言的滋生提供温床,给突发舆情的应对处置带来阻碍,甚至有可能严重危害社会安全。另外,纵容“标题党”新闻,对那些坚守社会责任的媒体和媒体人来说是种不公平,可能会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破坏媒体生态环境。因此我们应该及时制定措施整治“标题党”现象,加强对网络新闻的监督和制约,加强对网络媒体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培养,从根本上解决“标题党”现象泛滥的问题,以保证网络媒体良性发展,净化舆论环境。

(摘编自詹婧《热点事件舆情传播频现“标题党”》)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党”炮制新闻标题手法多种多样,目的也不尽相同,但这些标题都是对新闻事实的歪曲。
B.在门户网站和新媒体上,新闻的标题和内容是分开的,标题能否吸引人非常重要,纸媒则不然。
C.用博人眼球的标题来增加点击量,是“标题党”新闻从海量信息中获取关注的最有效的方式。
D.网民面对多元化的媒体渠道和爆炸式增长的信息,形成了只浏览标题、图片等却从不关注新闻细节的习惯。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媒体和网民两个角度,深入分析了“标题党”现象屡禁不止的原因。
B.文章运用正反对比论证,证明媒体市场竞争加剧导致“标题党”现象盛行。
C.文章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对“标题党”现象进行了论证。
D.文章分析“标题党”现象的危害,突出了加强网络新闻监督和制约的必要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利益驱动是“标题党”现象产生、蔓延的重要原因,只要媒体改变“流量变现是王道”的经营原则,“标题党”现象就能消除。
B.对网络媒体来说,流量意味着经济利益,这导致自律精神不强的网媒过于关注流量变现,失去对职业道德的坚守。
C.网民对新闻事件的“老不信”心理应该跟当前社会的诚信危机有关系,强化诚信意识是消除“标题党”现象的一个途径。
D.“标题党”新闻容易造成信息传播失真,滋生网络谣言,激发负面情绪,导致大范围舆情失控,对社会的和谐稳定造成重大威胁。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梅花锁
张爱国
梅花锁,锁梅花
月光满庭下
月如纱,梅花傻
徒自锁韶华
旺儿娘闻声下床,披衣拉门,满嘴像是含了火药:“叫!叫!深更半夜叫你娘老子丧啊!”
歌声戛然而止。旺儿娘点上灯笼,来到院门口,一把梅花牌大铜锁,静静地挂在院门上,发着冷冷的光。旺儿娘摸了摸,冰凉,又仔细看了看,确认没被动过手脚,就走到西厢房门口,轻轻敲门,声音也柔了:“梅儿,睡了吗?娘能进吗?”不待搭话就推开门,跨进满屋流水般的月光中,嘴里像是含了蜜,“梅儿,娘就是看看你这火盆,有火不?冻着梅儿不?”
“火旺呢。”梅儿从被子里探出头,声音细得仿佛吹口气就断了,“娘快睡去,天冷。”
旺儿娘“嗯”着,却提着灯笼在床边、柜子前走来看去,又到后窗前,银盆样的月亮就悬在窗头上。旺儿娘吁口气:“这月亮,太亮,晃得梅儿睡着不?”
“管它呢,头蒙着,不见它。”梅儿又蒙到被子里。
“梅儿,娘和你商量个事,这窗子,招风,又惹月亮,封了吧?”
“娘说封就封,听娘的。”梅儿在被子里直哆嗦。
旺儿娘给梅儿压了压被脚,轻轻关了门,又走到院门口,梅花大锁还冷冷地吊在门上,才放心地回了自己的屋。后窗其实根本就不是窗子了,只是手指宽的一道缝——旺儿爹死后的第二年就封上了。窗外,满天满树满地的月光,白花花,白天一样。黑压压的竹子,一个挤一个,你吵我闹,窃窃私语。“你们又在讲啥呢?讲笑话吗?啥笑话啊?还是我给你们讲的老笑话吧……”旺儿娘笑了,又开始给竹子们讲起了笑话。
第二天,天还没亮开,旺儿娘就端着热腾腾的荷包蛋,推开梅儿的门,声音还是柔的:“梅儿,来,趁热吃。”梅儿要起床吃,旺儿娘非让她坐在床上,喂她吃。吃到第三个鸡蛋,梅儿轻轻咳一声。旺儿娘慌了:“梅儿,鸡蛋凉了不?娘给你再热热去……”
“娘——”梅儿一把捂了嘴,掀起被子盖到头上,“嘤嘤”哭起来,“娘放心,我就是娘的闺女,一辈子都是,一辈子不离娘……”
天黑时,旺儿娘终于用泥巴将梅儿的窗子给封了,一道缝也没留,接着在窗下架火驱湿。梅儿走来:“娘,先洗了手吧,我来烧。”
“哟,我们梅儿细皮嫩手的,可不敢碰这个啊。”旺儿娘笑了。
“娘要不是整天水啊泥的一把抓,一定比梅儿还细嫩呢。”梅儿也笑。
旺儿娘直盯着腾腾的火焰,她的旺儿正在火焰中。“儿呀,看你媳妇,美人啊,你怎么就没福气呢。”旺儿娘抹一把眼,没有泪,“旺儿,不怪娘对你媳妇看得紧吧?旺儿,你不像你死鬼老子,他和娘还一起过了二十一天,往后还有娘到地下陪他呢。你呢,和梅儿一夜夫妻也没做成。娘不想梅儿走下一家,娘不想我旺儿永远一个人孤零零在地下啊……”
冬去春来,又一个月夜阑珊,满世界弥漫着花香,什么鸟已在竹林里放开了歌喉。“畜生也会失眠吗?”旺儿娘坐在床上,嘀咕着。
梅花锁,锁梅花
月光满庭下
月如纱,梅花傻
徒自锁韶华
旺儿娘跳下床,一把拉开门闩。
锁住了梅花娇脸颊
锁住了梅花十五个秋春和冬夏
旺儿娘一激灵,愣住了。
锁不住梅花香儿幽自发
锁不住梅花心儿出墙闼
旺儿娘浑身颤抖,拉开门,快步走到院门口,一把抓过冰冷的梅花锁。
梅花锁,锁梅花
月光满庭下
月如纱,梅花傻
徒自锁韶华
梅花傻,傻梅花……
旺儿娘呆呆地站着,双目微闭,鼓胀的胸,两只兔子一样,愈发跳得厉害。
柔柔的手帕轻轻擦过旺儿娘的眼。旺儿娘一怔,睁眼,梅儿泪眼婆娑:“娘,你流泪了。”
“没……没,都十五年了,娘没泪。”可是那泪水却线一样地流。
“娘,我才知道,这歌,不是给我唱的。”梅儿轻轻揽过旺儿娘的肩,手指轻轻梳理着旺儿娘瀑布般的黑发,“娘,他,他怎么老是唱梅花?”
“梅儿可知,娘……娘的名字?”旺儿娘突然狠狠拍打着那把她抚摸了无数次的冰冷发亮的梅花锁,“我才记得,我的名字叫梅花,梅花就是我啊……”
两个女人,一个十六岁,一个三十二岁,抱作一团,哭成一片。
(节选自《小说月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标题“梅花锁”非常巧妙,一语双关,它既指冰冷发亮的梅花牌大铜锁,也指梅花(即旺儿娘)关锁住梅儿,也关锁住了自己。
B.小说中多次写到了月亮、竹子、竹林,立体勾勒出一幅唯美清幽、闲适恬静的夜景图,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对比等多种艺术手法。
C.小说两次写到了旺儿娘抹眼,第一次无泪,第二次泪流不止,是因为回首多年前的悲伤往事早已欲哭无泪,后来却被歌声惹怒而痛苦。
D.小说中的旺儿娘命运悲苦,丈夫早逝,儿子夭折,在专为她唱的情歌声中,她也曾有过动摇,但最终凭借对亡夫的忠贞而选择了拒绝。
【小题2】小说多处引用了歌词,请问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的结尾中的“可成一片”,充分显示出两个女人的悲苦,但是哭过之后呢?梅花将会怎么对待梅儿?是继续关锁梅儿还是会放梅儿走?请结合小说的情节进行探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