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古代关于良法善治的追求,大致可以概括为几个方面:以礼法为良法善治之法,以中道为良法善治之道,以德政为良法善治之政,以乡治为良法善治之基,以刑罚为良法善治之剑。而“中道”则一以贯之于其他几方面之中,成为传统中华法系的“法统”。
传统中华法系中的“中道”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中和”。礼之用,和为贵。“和”是“中道”的基本涵义。和谐、和合、和衷共济、和而不同,都是“中和”的衍生词。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儒家将自然、社会与人看成一个相互联系、生生不息的大系统,“中和”便是这个系统存在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一种基本状态。人与人之间、家与家之间、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乃至人与自然之间、天人之间,都是和为贵。这种观念深深地渗入到中国古代法律文化之中。对于政出多门、朝令夕改、立法偏私等等,古人将其斥为恶法、败法、非法之法,皆因这些法背离了中和。法是一定社会关系的调节器、稳定器,它所维护的是社会关系的平衡、稳定。稳定性是法的基本属性之一。“中和”之道求统合、求和谐、求稳定的价值取向正与法的这一属性和功能相契合。
二是“中正”。中,含有适当、适度、公平、准确、不轻不重、不偏不倚等内涵。正,意为端正、公正、合规矩。程子云:“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可见,中道即是正道。中正而不偏颇是中道的又一基本义,其核心是追求公平、正义。这也正是法的基本价值和属性。孔子主张博施济众、忠恕爱人、立人达人,反对聚敛和不教而杀;认为治国理民重在导德齐礼、宽严相济;要求统治者“使民以时”,做到“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提出“政者,正也”,强调执政者首先要正己,言行合规范,秉公办事。从这些主张中可以看出,他所追求的正是“天下有道”,“有道”,即有仁道,仁道也就是“正道”,亦即“中道”,体现了公平、正义的价值。
三是“时中”。如果前面两层讲的是静态的中道,那么,这里讲的就是动态的中道。“中和”的稳定、和谐、平衡、秩序,“中正”的适宜、公平、公正,不是绝对不变、静止不动,也不是因循守旧、掩盖矛盾,而是在动中求稳、在变中求衡、在发展中求正。这一原则可称之为“时中”。时中,就是依“时”而处“中”。“时”是流变不居,“中”是持守正道。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按照社会发展、时代前进和事物变化的实际情势去把握正确之道。“时中”绝非与时俯仰、随波逐流、媚世取容的处世哲学。“时中”包含着审时度势、把握时机、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等一系列价值判断和政治艺术,强调始终坚持原则,保持“中道”,达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随时世而变易”,“因前人之故典而开一代之新规”。
由此可见,中国传统的中道蕴含着高深的智慧,需要我们认真地领会和借鉴。
  (摘编自余荣根《中道:传统良法善治之道》,见2017年7月17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对于“中道”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道”可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即“中和”、“中正”、“时中”;“和”是“中道”的基本涵义,所以说,“中道”就是“和”之道。
B.“中道”并不是静止不变的,它因时而变,因势而变,因人因事而变,日新月异,变化不定,所以说,“中道”又是与时俱进的动态之道。
C.“中道”的另一基本涵义是“中正”,“中正”内涵十分丰富,其核心是追求公平、正义,所以说,“中道”即公平、正义之道。
D.“中道”是中国古代的良法善治之道,它贯穿于礼法、德政、乡治、刑罚等几个方面中,是传统中华法系的“法统”。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多次引用古人的有关言论,使论而有据,论而有理,论而有力。
B.本文采用总-分-总的论述结构,“分”是论述的重点所在,层次分明,论述透彻,结构谨严。
C.文章从“中和”“中正”“时中”三个方面论述“中道”,因为前两方面属于“中道”的内涵,所以论述要比后一方面深入细致。
D.文章论述“时中”时,不仅与“中和”“中正”联系起来,指出了“中道”动的特点,而且联系了现实,这样写,更有助于阐明“时中”的意思。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中国古代统治者真正能用“中道”来治理国家,那么,国家的和谐、稳定和社会的公平、正义就有了法律上的保证。
B.“中道”在今天有现实意义,现代社会仍然需要这种良法善治之道,“中道”是现代社会制定法律法规应该认真借鉴的重要思想。
C.近年来,我国在建设法治社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经济领域实行改革开放,文化领域坚持守正创新,这都体现了中国传统的“中道”思想。
D.“中道”是儒家之道,孔子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孔子的言论及主张从不同方面体现了“中道”精神,所以,孔子思想是治国理政的最好的思想。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10 10:03: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朱启钤:“被抹掉的奠基人”(林天宏)
①2006年6月13日下午,一场大雨过后,正阳门箭楼被带着水雾的脚手架包裹的严严实实。北京旧城中轴线上的这座标志性建筑,正经历着新中国成立后规模最大的一次修缮。
②由正阳门箭楼北望,长安街车水马龙,它与城楼左右两侧的南北长街、南北池街,一同构成了北京旧城东西,南北走向的交通要道。
③我问同行的一个记者:“你知道改造北京旧城,使其具有现代城市雏形的第一人是谁?”“梁思成?“她答道。
④这个答案是错误的,却并不让人意外。随着北京旧城改造不断进入媒体视野,梁思成等一批建筑学家已被大众熟知。但少有人知晓的是,从1915年起,北京已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市政工程建设,正阳门箭楼、东西长安街、南北长街与南北池街,都是在时任内务部总长朱启钤的主持之下改造与打通的。
⑤同样少有人知晓的是,1925年,25岁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生梁思成,收到父亲梁启超从国内寄来北宋匠人李诚撰写的《营造法式》一书,兴趣大增,有志走上中国古代建筑研究之路。1930年,梁思成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在那里撰写了《中国建筑史》,成为建筑学一代宗师。而《营造法式》一书的发现者与中国营造学社的创始人,正是朱启钤。
⑥“朱启钤是中国建筑研究工作的开拓者与奠基人,没有他,就不可能在上个世纪30年代出现像梁思成这样的建筑学领军人物,我们读到《中国建筑史》的年份,还不知道推迟多少年。”中国文物研究所某研究人员曾这样评价。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他被研究者们有意无意地抹掉了”。
⑦朱启钤于1930年创办的中国营造学社,将他的筹划与组织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为学社请来当时最为优秀的学术精英:东北大学建筑系主任梁思成,中央大学建筑系教授刘敦桢,著名建筑师杨廷宝、赵深,史学家陈垣,地质学家李四光,考古学家李济……他还以其社会人脉,动员许多财界和政界人士加入学社,直接从经费上支持营造学社的研究工作。曾有建筑史家这样评价朱启钤:“人力、物力、财力,这些都是研究工作所必不可少的条件,能把这方方面面的人事统筹起来,是需要非凡之才能的。朱启钤以一己之力,做了今天需要整个研究所行政部门做的事。”
⑧有数据显示,截至1937年,营造学社野外实地测绘重要古建筑达206组,因此探索出一整套研究中国古建筑的科学方法,为撰写中国建筑史构建了扎实的科学体系。
⑨假若没有朱启钤,中国的古建筑研究,又会是怎样的图景?如今,斯人已逝,营造学社停办也已整整60周年。
⑩6月13日的那场大雨,将故宫端门外西朝房冲洗得干干净净。游人如织,屋宇间却依旧透着落寞,此处正是营造学社旧址。而位于城区赵堂子胡同3号的朱启钤故居,住着数十户人家,杂乱之中,依稀可辨当年气魄。
摘自2006年5月21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注 朱启钤(1872-1962),曾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馆馆员。
【小题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叙述了朱启玲在古建筑研究方面几件鲜为人知的事,从正面肯定了他的历史地位。
B.文章提到了朱启玲1915年就开始主持北京市政工程建设工作,意在说明他才是改造北京旧城的“第一人”。
C.文章些朱启玲为营造学社请来当时最优秀的学术界精英,体现了他的“筹划与组织”才能。
D.朱启玲完全以一己之力,直接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支持了营造学社的筹划和创办。
【小题2】文章多处提到梁思成,这对写朱启钤有什么作用?请选一例作简要分析。
【小题3】作者为什么两次提到6月13日那场大雨?请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新时代:富而好礼,强而有义

中国实现由富到强的巨大转变,为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基础。中国的富强得益于文化的强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最强有力的支撑。富而好礼、强而有义,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质,不仅是古人治国理政经验智慧的历史总结,一直以来维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也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新气象和新风貌,与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礼义之邦的大国君子形象一脉相承。

早在春秋之际,我国古人就注意到了国家在实现富强之后接下来该怎么办的问题,并提供了可资镜鉴的解决之道。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一直以来强调的“富而好礼”“强而有义”的宝贵思想。 据《论语》记载,子路曾经向老师孔子请教“富而无骄”如何?孔子回答说,已经很不错了,但要是能 做到“富而好礼”就更好。这与孔子回答其另一弟子冉有之问“既富矣,又何加焉",而告诉他要“教之”的道理相辅相成。国家在富庶之后该怎么办,古人以其独特的经验智慧给出了“教之”的方案。 所谓教之,即以礼教之或教之以礼,即按照礼的规范和要求上至治国理政、平定天下,下至日新其 德、修身齐家,从而在整个社会上形成一个良好风气。

在古人看来,“富而无骄”虽然可堪称道,但仍不过是一种被动的不作为,亦可说是没有责任和 担当意识,久而久之必然会流于为富不仁。“富而好礼”则展现了一种积极主动的有为精神,更能 彰显自身的道德自觉和追求,对整个社会和国家良好风气的塑造和维系大有裨益。“以礼示之,天 下国家可得而正也”,如果不依照礼的要求治理国家,就好比盲人失去搀扶,在黑暗中寻找东西,必 然不知所措、事与愿违。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践行的外交原则和行为,无不折射着一个富而有礼的 国家的风度和涵养。

除了 “礼”,作为国之四维,“义”也是古人治国理政所主张和恪守的一个重要原则。“强而有义”就是从伦理角度对一个强大起来的国家提出的道德引领和规范,“强”既不是“宽柔以教,不报 无道”的南方之强——过于追求隐忍、包容,也不是“衽金革,死而不厌”的北方之强 —— 崇尚勇力、果敢,而是孔子推崇的“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的君子之强。“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指的是把义作为立身之本,依礼而行事。立身之本亦可化为治国之道。能做到“强而有义”的君子之强的国家,必然不会忘记和改变自身抱有的信念和使命,而会恪守德义的初心,坚定不移地按照道义的要求循礼而动,通过践行道义而最终实现其理想追求。这也就是“勤于道义,则刚健而日新”的道 理所在。中国已经向世界庄严承诺,“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这就是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一贯坚守“强而有义”信念的真实流露。

(节选自《中国青年报》2018年4月16日第2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富而好礼、强而有义维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历代都彰显出新气象和新风貌。
B.我国在春秋之际就明确提出了国家在实现富强之后怎么办的可资镜鉴的解决之道。
C.教之以礼是关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事情,能促进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
D.“勤于道义,则刚健而日新”,这是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人一贯坚守的治国理政信念。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论述了中国新时代富而好礼、强而有义与五千年文明一脉相承。
B.第二段引述孔子的话旨在论述国家富起来之后“礼”的重要性。
C.文中“盲人失去搀扶”的比喻从反面阐明中国外交的风度与涵养。
D.末段否定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两个极端为的是凸显对君子之强的推崇。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富而好礼、强而有义的传统文化必将为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奠定精神基础。
B.“富而无骄”缺乏责任和担当意识,久而久之就会为富不仁,这是孔子也是作者所抨击的。
C.与“富而好礼”一样,“强而有义”同样展现了一种积极主动的有为精神道义担当。
D.循礼而动,依义而行,从而维护世界和平与国际秩序,会是中国对于人类的文化贡献。

同类题3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埋玉
梅寒
她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大小姐,一出生就被祖母放进她专门为她打造的安乐窝。几个奶妈环绕,每天的早餐还是让她们手忙脚乱。面点还是春卷?火腿还是碎肉?鸡肉还是鸭肉?白米饭还是花饭?一碟碟精致的美味端上来,又在她轻轻皱起的小眉头前消失。
她长得白皙瘦弱,像个大眼睛的细瓷娃娃。祖母从来不允许她走出那个深宅大院一步。她害怕外面的尘世风沙把自己心爱的孙女吹碎或者磨粗。
三岁开始跟着长了长胡子的家庭教师吟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她模仿着老夫子的腔调,摇头晃脑,吟得有模有样。却完全不懂那些诗、那些字后面的意思。祖母不让老先生给她解释。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大了自然就懂了。
七岁开始跟着书法老师练书法。祖母把藏书阁里上好的笔墨纸砚找出来,任她在上面随性泼洒。那种奢侈豪华,连教她书法的老师也只有瞠目的份儿:这,这——
十二岁,祖母为她请了当地最好的昆曲老师来家。在那个年代,戏子地位是低下的,昆曲却是无比高雅的艺术。祖母当然不让孙女当戏子,她要她学会享受这世间的天籁。
一步一步,祖母用心地建筑着她的梦中堡垒——她要精通琴棋书画,她要能诗善吟,她要举止雍容典雅。总之,她要把她打造成他们张家名符其实的大家闺秀。祖母却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的那一个决定,把孙女送上了一个她完全不曾预料到的方向——当然,她并未此烦恼过,那时候,她早已含笑九泉之下。
在那座繁华大都市的一角,有那座城里最豪华气派的昆曲戏院。他是戏院的台柱子,工小生。有时也偶尔扮旦角,同样扮得风流婀娜。但他潇洒自如的台风,更适合扮演帝王,尤其是那些风流倜傥的帝王,比如《长生殿》里的唐明皇。
第一次在台下听他的戏时,她已是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周末假日,约了几位要好的同学一起去捧他的场。那天,他唱的就是关于唐明皇的戏。看他微皱着眉头,忘情而投入地边舞边唱:恨只恨,三百年皇图一旦抛……她的眼泪竟然不争气地流下来。她悄悄离席,走到后台。眼前一幕几乎把她惊呆,走下舞台的他,全身虚脱一样,正伏在一张椅子背上大口喘气,他面前那只洁白的痰盂里,是一滩殷红的血……
她要嫁给这个男人——这个用生命在演戏的男人。
这个决定,似乎只在瞬间产生,却铜墙铁壁一样坚不可摧。她一个人,一个曾经被祖母家人水晶琉璃一样捧在手心里呵护着的宝贝疙瘩,抖擞开那身无形的铠甲,与全世界作战。暴怒的父亲,无情的嘲讽,大报小报蜂拥而来的媒体记者——堂堂张家大小姐,如何嫁给一个地位低下的戏子?
面对那一切,她的脸上始终挂着一份冷静而神秘的微笑。不回避,亦不回答。是是非非任人说。再大的风也有刮累的时候。
是的,风止了,漫天的流言蜚语渐渐平息下去。他唱明皇,她演贵妃,她研墨,他持笔,他操琴,她唱曲儿……神仙一样的日子呢,却不曾降到现实。
现实是,她从天上直跌人间。
他不唱戏了,与戏台绝缘。他说,她一个堂堂大小姐,屈身下嫁于他,他要尽自己最大努力让她过上好生活,怎能让她一直生活在戏子的阴影里?他真的去努力了,各种的尝试:做股票投机,倒卖烟草,开垦农场,开办养殖场……然而,他在舞台上曾经有多么风光,在现实中就有多么落魄。不断地碰壁,不断地跌倒,不断地欠债。他不但没有给她一份贵妇的生活,反把她打入深不见底的贫困与落魄。
她却不曾悔的。唯有心疼。他要去创业,她默默支持。他创业失败,她安慰他从头再来。她甚至曾小心翼翼地劝说过他:有人来请他一起重新复兴昆曲……
他没听完,扭头走开。
他没有放下戏曲,至死不曾。她也知道的。常常在外出归来的间隙,有意无意之间,他会展示一个特技动作,一个吊毛,身体腾空,向前翻滚,然后优雅地落在床上。
那时候,她已是一位满面沧桑的老妇人了。
她是在他去世后才又决定重新登上舞台的。她当年也曾是学校舞台上轰动一时的角儿啊。重新走上舞台,她演的第一场戏就是《长生殿.埋玉》,她演的是唐明皇,戏中的皇帝被迫让杨玉环自尽,然后又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爱妃被锦被包裹,草草放在浅坟中……
那晚,当她看到饰演杨玉环的女子锦被裹身,被轻轻放置到舞台中央,舞台上的追光落在女子盛妆的脸上,她突然无法自控地泪流满脸:呀,我原来埋的不是杨玉环,而是你这块玉呀!
她已有太多年不流泪了。
【注】①吊毛:京剧演员的基本功,也称作“吊猫”。演员手不撑地,向上纵身翻吊的筋斗,称为吊猫。
【小题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小题2】请从人物描写手法的角度简要分析小说中“她”的形象。
【小题3】“昆曲《长生殿》”在文中起到了哪些作用?
【小题4】本文以“埋玉”为题,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埋玉”有哪些内涵。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失语的秋天

符浩勇

天才蒙蒙亮,老黄便起身打点行装。透过窗户,依稀可见小村高矮错落的瓦房升起的袅袅的炊烟,疲惫的脸孔不由掠过一缕悲哀,他感受到一阵迷惘、屈辱和压抑……

两个月前,他作为县农业合作银行的信贷员,被抽调来到四英岭下小村蹲点扶贫。他的目光盯住了村后一片弃荒而又不可多得的红碱土地。年初,他看到一本科技杂志刊载红碱土地培植西洋香菇获高产的经验,他也去函联系购买了少许菌种,意想谋求推广。

他不会忘记他发动大伙儿培植西洋香菇的那个夜晚。低矮剥落的村部小屋,人声嚷嚷,挤着村中的父老兄弟姊妹。

村长姓李,睨着眼,干咳两声,说:“老黄是镇上营业所的,从科技兴农着眼,有心让大家脱贫致富,大家欢迎!”小屋里,响起了噼里啪啦的掌声。

他咧口一笑,从一只衣袋里掏出一把菌种,说:“这是西洋香菌种,一月余一个种植周期,希望大家都种上。五元一斤,不过现在不收钱,等秋天收获后再从菇菜款中扣……”

“那样金贵的西洋香菇,恐怕我们侍养不活。”有人顾虑说。

“种植技术,由我负责,种不活的不收钱。不过有个条件,菇菜收获了,一定卖给我,每公斤十元。”

“哟,每公斤十元。”厘里人吵嚷起来。

“老黄,真能那样,你算是为大伙儿办了件积德事!”

“只怕嘴说不算,等种出菇菜,你不收,一拍屁股走了,怎么办?”

他手一挥,说:“大家不要担心,种了菇菜,我哪有不收之理?告诉大家,菇菜收后还要经过加工、消毒……最后出口外销。为了慎重,我们还是订个合同吧。到时,我还怕你们不卖给我呢!”

“不卖给你卖给谁?我们不懂得消毒,如何脱手?’’村长抢过话,笑开了怀,“你放心,有我在,菇菜一定能卖给你,不过履行手续,订下合同也好!”

之后,他从县农业合作银行贷款一万元,亲自跑了一趟省城,买回了八百斤菌种。他跑东家、走西舍、去南院,订合同、核亩数,指导播种、点粪、浇水、遮阳、开光……

月把一过,红碱土地长出了白花花的香菇菜,映照在一张张喜悦的脸上。

收获季节到了,他估算了一下全村的菇菜收成,又跑了趟县农业合作银行,贷款十万元用来收购菇菜。

他刚回小村,就踏进村长的家,说:“村长,你没白忙。你种香菇收成有四百公斤,可赚四千元呀。”

村长却眨了眨眼说:“老黄,把这香菇每公斤十元卖给你,你转卖给别人每公斤多少元?”

“村长,不瞒你说,我同别人订了合同,每公斤卖十二元!”

“十二元?一公斤赚两元,全村有万余公斤,佧就赚了两万多元,好轻松呀。”村长打着哈哈说。

“没有这么多,村长你也知道,我收了香菇,还要同别人联营过滤、消毒,除去贷款本息、过滤成本、货运杂费……能有三两千元就不错了。”

“老黄,不是我作难你。我同大伙儿说了,香菇菜,我们自己联系自己卖,卖了后,菌种钱,我们给。待到你蹲点走时,我们再好好聚一餐……”村长盯着他像一个陌路人。

“村长你怎能这样?我们订了合同的呀!”

“订了合同有屁用,你上告,也没有人理。”

村长嗓门提上来,没有半点商量的余地。

老黄知道拗不过村长,他跑东家,他走西舍,他去南院…

他没有想到,大伙儿支支吾吾,都是同样的回答。

转眼,香菇菜收获完了,村长派人外出联系,销路一直没有着落。

等到有一天,村长像个泄了气的皮球,找上门来。老黄跑去一看,愣住了:原先白花花的西洋香菇变质、长霉、褪色了,失去了销售的价值,他顿感一阵悲哀。

一万余公斤的西洋香菇报废了,菌种的钱自然也收不上。他赔去了一万元贷款本息不算,没有想到,竟有人怨起他领着大伙蛮干了一番,毫无结果。

昨天,镇政府来人,找他谈话,语重心长地说,农民脱贫致富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蛮干,一下子就想富起来……末了,调整他到别个村庄去。

天渐渐地亮了。他拎起了行李,走出门去。门外,站了一帮憨厚朴实的农民,呼地围了上来,嘘寒问暖,他们仿佛欠了什么重债,负疚、惭愧、不安…“

他心头一热,大步流星,离开了小村……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了倒叙的形式,从蹲点扶贫的老黄离开小村写起,然后讲述了他帮助村民脱贫致富的故事,叙事起伏有波澜。
B.在培植西洋香菇的动员会上,村民们兴致勃勃,但也流露出心中的顾虑和对老黄的不信任,这为后面村民的违约做了铺垫。
C.村民看到白花花的香菇菜时的喜悦,与不愿将之卖给老黄时的冷漠形成反差,突出了村民们的自私冷酷、贪得无厌。
D.“失语的秋天”中的“失语”一词,意蕴丰富,既表现了老黄经历风波后的无奈,更表现了村民们事后的负疚和惭愧。
【小题2】请结合文本梳理小说中“老黄”的心理变化过程。

同类题5

(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沙漠中的旗杆

林清玄

   楼兰,是中国西北方一个最神秘的国度。
因为它在汉朝以前就创造出非常伟大的文明,它介于中国与大宛国之间,国力十分强盛。汉武帝派遣大使到大宛去,常常被楼兰挡道,甚至击杀,即使强悍如汉武帝对这个远在边塞的强国也莫可奈何。
这样一个武功文治都强大的国家,一直到隋唐,历史上都还记载楼兰的种种。它消失的时间却是一个历史的大迷题,只知道唐朝以后再也没有人见过楼兰古国了,对该国的文明也完全无知。
直到清朝光绪年间,探险家、考古家才开始挖掘出楼兰的废墟,并在其中找到铜器、陶片、织物、雕刻木器、书简等遗物;人们才知道,原来早在汉朝以前,楼兰已经是高度文明的国家,它的文明甚至不逊于中原地区。
大陆的考古队曾在楼兰遗址挖出一具震惊世界的女尸。她身上穿的衣服、头上戴的帽子十分讲究。有考古学家说,她可能还是个新娘……我看过杂志报导的图片,也看过纪录电影中的楼兰女尸,当时曾令我相当悲哀。如果她真是一个新娘,却在新婚之夜,整个国家被沙土埋没,那是她在最黄金的年代里遇到最暗淡可怖的事件。可惜,楼兰国所在地始终没有再发现别的完整尸体,当然也没有她的丈夫,我的悲哀只是个人的玄想罢了。
说到楼兰的玄想,由于它在中国历史的记载中,如谜一样开始,也如谜一样地消失,才成为近代武侠小说家经常玄想的题材。从武侠小说中得来的想像是,楼兰国的男人总是挺拔而有超凡的武功,女人总是秀美而温顺,它的宫廷和中国一样,有雄伟的建筑,人人穿着华丽的盛服。
这也只是武侠作家心中的楼兰,著名武侠小说家古龙就在他的名作“楚留香系列”中有过惊人的抒情描写。至于真实的楼兰情况是无人能知的,连“楼兰新娘”都无法给我们一点回答。我想真正的楼兰可能没有小说中那样美,却由于它的早夭,给我们留下无限的想像天地;也因为它身处大漠,它的消失确实给了我们一种悲壮的感情。
楼兰的影响不仅及至武侠小说家,民间也留下许多传说。

据说楼兰城内有一位外来的教师,由于为人仁慈慷慨,深为当地人敬重爱戴。有一天黄昏来了一位道士模样的老人,告诉他:“本城今夜将有大风来袭,你闻到风声,应立即走出门外,到那根竖立在空地中央的旗杆前,闭上眼睛,环绕旗杆疾走,不可稍停,必须等到风止之后,才可睁开眼睛,千万记住。”老人说完话,便匆匆辞去。

   到午夜时分,外面果然刮起强风,来势甚猛,声如雷鸣。他急速走出屋外,直奔旗杆,绕着旗杆闭目疾走,但觉狂风挟着沙粒,一阵阵不断袭来,他感到像在一片波涛中浮沉飘荡。
不知道过了多少时间,他因疲乏而不能疾走,举步维艰,终于昏倒过去。当阳光把他晒醒的时候,他发现自己躺在一片黄沙上,四野寂然,整个楼兰已消失无踪,只剩一片苍莽荒漠。
最初,他以为只是被狂风吹到另一个沙漠。及至发现身旁一根两三尺的木桩,原来是昨夜他绕着疾走的高达二三十尺的旗杆,他才相信楼兰国和所有人已经和旗杆底部一起埋进流沙之中,他自己因为一直绕旗杆疾走,始终站在风沙上,才不被淹没。
读完这个传说,我掩卷长叹。一个强大的国家在大自然的威力下,存亡竟只在一夕之间,只留下一个凄凉的传奇故事。
楼兰的传说,经过历史洗礼后有一种凄然的美,但也不能为楼兰证明什么,只能证明它灭亡的快速。其实,一个国家,一个时代,一个人,在时空中的生命何其短促!
生命的路有时真像沙漠中无涯的黄沙,旗杆是沙漠中的理想,一个唯一可以凭借的事物。如果生命能绕着一个不动的理想疾走,终可以走出一条生路的吧!楼兰如谜,它留下的传奇,却给我这样新的启示。

(选自《白雪少年》,有删改)

【小题1】本文从哪些方面阐明楼兰这个神秘国度曾经存在过?请简要说明。
【小题2】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
【小题3】文中用大量笔墨写楼兰教师的传说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小题4】文章标题为“沙漠中的旗杆”,请探究其丰富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