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1)深度工作是指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它能够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深度工作是唤醒你当前智力水平下的每一点价值所必需的。
(2)深度工作的概念虽然不是卡尔·荣格的说法,但是他的做法却像是理解其中深意。荣格曾在树林中用石头建起一座塔楼,以此实现职业生活中的深度工作——这项任务要求投入时间、精力和金钱。如果探究历史上其他重要人物的生活,你会发现深度工作在他们身上是非常普遍的。比如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大部分都在纽约库阿里农场的一问小屋里完成;理论物理学家彼得•希格斯,他在几乎与世隔绝的环境下工作,在他获得诺贝尔奖的消息传出后,记者都找不到他;JK.罗琳确实会使用电脑,但是广为人知的是,她在写作《哈利•波特》小说期间会远离社交媒体。
(3)当然,深度工作不仅仅局限于历史人物和“厌恶”电脑之人。众所周知,微软首席执行官比尔•盖茨每年都要进行两次“思考周”,在这段时间里,他会远离世事,只读书,思考大局。正是在1995年的一次思考周中,盖茨写下了著名的“互联网浪潮”备忘录,将微软的注意力转移到一家名为网景通讯的新兴公司。另外很具有讽刺性的是,被称作网络朋克作家的尼尔•斯蒂芬森参与创造了流行的网络时代概念,我们却几乎无法通过电子通讯的方式联络到他。
(4)在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人物身上,深度工作的普遍存在现象很值得强调,因为这种现象与当代大多数知识工作者的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个群体过快淡忘了深度工作的价值。知识工作者之所以远离深度工作,原因显而易见——网络工具。网络工具是一个非常广的门类,包括电子邮箱和短信等通讯服务、推特和脸谱网等社交网络,以及Buzzfeed和Reddl等炫酷的娱乐信息网站。这些工具的兴起,辅以智能手机和可联网办公电脑的广泛使用,将大多数知识工作者的注意力肢解得支离破碎。这种注意力支离破碎的状态不可能带来深度工作,深度工作要求长时间无干扰的思考。然而与此同时,现代知识工作者也并没有游手好闲。事实上,他们称自己和以前一样忙碌。
(5)深度工作并非某种矫揉造作的怀旧情绪,也不是作家和20世纪早期哲学家独有的,而是在当今社会也很有价值的一种技能。它之所以有价值,有两方面原因。第一种原因与学习相关,第二种原因是数字网络革命的影响力是双向的.因此,能够培养这项技能,并将其内化为工作生活之核心的人,将会取得成功。
(摘编自美国卡尔•纽伯特《深度工作-前言》)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深度工作是指在认知能力达到极限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
B.深度工作能够唤醒人们在当前智力水平下深藏于心的价值需耍。
C.荣格在树林中用石头建造塔楼是为了践行作者深度工作的理念。
D.当代大多数知识工作者从未意识到深度工作对成功的潜在价值。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用浅易的文字对深度工作的概念、作用和意义进行了简要的阐释。
B.文章第二、二两段列举深度丁作在古今成功人十身上的具体表现以论证中心。
C.文章第四段着力剖析当今知识工作者淡忘深度工作价值的现象及其形成原因。
D.文章先提出中心论点,接着展开事实论证和比喻论证,最后重申其价值所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上取得伟大成绩的深度丁作者为了在成名后不受干扰大都拒绝使用电子通讯。
B.大多数知识工作者的注意力被肢解得支离破碎是其无法进行深度工作的主要原因。
C.因深度工作与学习相关,与数字网络革命的影响力是双向的有关,所以很有价值。
D.如果当代知识丁作者都能像荣格、盖茨一样深度工作,就有可能取得巨大的成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08 08:33: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在引发观剧热潮的《长安十二时辰》中,导演在片头巧妙地利用日晷指示时间,既突出了剧中主题,又渲染了紧张气氛。大家对这日晷所指示的“十二时辰”有多少了解呢?

十二时辰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那时人们开始将历法上的12个月的名称应用到天文方位上。北方为子位,南方为午位,东方为卯位,西方为酉位,一昼夜太阳运行12个方位回到原处,这样便产生了太阳变换一次辰位为一个时辰的概念,一昼夜为12个时辰,人们便可以用太阳在天空中所处的方位来确定时间。

这套计时方法为人们所接受并沿用下来,《汉书·翼奉传》中载有元帝初元元年“日加申”,意为太阳位于申的时刻,后又进一步简化为“午时”等,用十二地支单独命名。此外,人们还用“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这样更加形象的别称,分别对应子时、丑时、寅时等十二时辰。

(摘编自《“十二时辰”简史》,人民网2019年7月26日)

材料二:

5月20日,被喻为“根本性飞跃”的新国际单位制正式生效,实现了7个国际基本单位全部建立在基本物理常数定义之上,意味着“国际单位制进入了量子化时代”。在7个国际基本单位中,时间测量的准确度最高、稳定性最强、应用面最广。高精准度时间的应用,能够使我们的城市变得更智能、更高效,社会管理更便捷、更可靠,同时能极大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例如,在互联网、移动通信、卫星导航等领域,均离不开对高精准度时间的应用。如果时间测量准确度不能突破很秒量级的限制,就不可能有当今万亿元规模的全球导航定位产业、卫星定位需通过测定电磁波信号传播的时间,来测定卫星与地面物之间的距离,1微秒的时间测量误差,导致的地面定位误差约为300米,所以说,空间位置的准确度取决于时间度量的准确度。

(描编自沈则瑾《国家时间频率计量中心上海实验室落地》)

材料三:

标准原子钟借助的是数千个振荡的铯原子,并且主要通过各自独立测量完成计时。而最新的原子钟让原子更加紧密。在新原子钟中,锶原子被挤压成一个微小的三维立方体,密度是之前原子钟的1千倍。最新原子钟使用的是量子气体,在这样气体中的原子数量更多,这意味着原子的振荡将更加纯粹而且稳定时间更长。这是实现更准确时间测定的关键。

为何我们努力想要更准确地测量?事实上许多科学研究的想法都取决于我们对于时间的准确测量。时间膨胀是爱因斯坦在广义相对论中提出的一种影响,本质是说引力会影响人们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在地球上我们之所以无法感觉到是因为这种影响很小,但是它仍然存在。佛罗伦萨大学高精度计量团队的Nicola Poli称:“现在的原子钟非常精准,你可以使用它们测量我们在地球上经历的截小引力影响。这就为我们研究地球本身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摘编自《史上最精准原子钟,计时准确度提升20倍!》)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中“时辰”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十二时辰制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人们开始将历法上的12个月的名称应用到天文方位上,这是“时辰”这个概念产生的基础。
B.人们利用太阳所处的方位来确定时间,一昼夜太阳运行12个方位,太阳变换一次展位便为一个时辰,约相当于现在的1个小时。
C.根据史书,汉代曾以“日加串”表示太阳位于“申”的时刻,这时还带有方位的意味,后简化为“午时”等称呼,与方位脱离了关系。
D.除了以地支命名外,十二时辰中还有“鸡鸣”“日出”“食时”等更形象化的称呼,这是根据一天中太阳的状态、人的活动来命名的。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7个国际基本单位全部建立在基本物理常数定义之上,国际单位制进入了量子化时代,其中时间测量技术将来也是最为先进的。
B.当前全球导航定位产业能够发展到万亿元规模,得益于时间测量准确度能突破微秒量级的限制,否则定位会有巨大误差。
C.最新原子钟使用量子气体,这会使原子数量更多,原子的振荡将更加纯粹而且稳定时间更长,测量时间更加精准。
D.根据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引力会影响人们对时间流逝的感知,虽然在地球上我们难以感觉到这种影响,但是它仍然存在。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我们极力提高时间测量的准确度的原因。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交往见人品
周国平
①使一种交往具有价值的不是交往本身,而是交往者各自的价值。高质量的友谊总是发生在两个优秀的独立人格之间,它的实质是双方互相由衷的欣赏和尊敬。因此,重要的是使自己真正有价值,配得上做一个高质量的朋友,这是一个人能够为友谊所做的首要贡献。
②人们常常误认为,那些热心于社交的人是一些慷慨之士。泰戈尔说得好,他们只是在挥霍,不是在奉献,而挥霍者往往缺乏真正的慷慨。
③那么,挥霍与慷慨的区别在哪里呢?我想是这样的:挥霍是把自己不珍惜的东西拿出来,慷慨是把自己珍惜的东西拿出来。社交场上的热心人正是这样,他们不觉得自己的时间、精力和心情有什么价值,所以毫不在乎地把它们挥霍掉。相反,一个珍惜生命的人必定宁愿在孤独中从事创造,然后把最好的果实奉献给世界。
④交往为人性所必需,它的分寸却不好掌握。帕斯卡尔说:“我们由于交往而形成了精神和感情,但我们也由于交往而败坏着精神和感情。”我相信,前一种交往是两个人之间的心灵沟通,它是马丁·布伯所说的那种“我与你”的相遇,既充满爱,又尊重孤独;相反,后一种交往则是熙熙攘攘的利害交易,它如同尼采所形容的“市场”,既亵渎了爱,又羞辱了孤独。相遇是人生莫大的幸运,在此时刻,两颗灵魂仿佛同时认出了对方,惊喜地喊出:“是你!”人一生中只要有过这个时刻,爱和孤独便都有了着落。
⑤对于人际关系,我逐渐总结出了一个最合乎我性情的原则,就是尊重他人,亲疏随缘。我相信,一切好的友谊都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不是刻意求得的。我还认为,再好的朋友也应该有距离,太热闹的友谊往往是空洞无物的。
⑥从一个人如何与人交往,尤能见出他的做人。这倒不在于人缘好不好,朋友多不多,各种人际关系是否和睦。人缘好可能是因为性格随和,也可能是因为做人圆滑,本身不能说明问题。在与人交往上,孔子最强调一个“信”字,我认为是对的。待人是否诚实无欺,最能反映一个人的人品是否光明磊落。一个人哪怕朋友遍天下,只要他对其中一个朋友有背信弃义的行径,我们就有充分的理由怀疑他是否真爱朋友,因为一旦他认为必要,他同样会背叛其他的朋友。“与朋友交而不信”,只能逞一时之私欲,却是做人的大失败。
⑦在一次长途旅行中,最好是有一位称心的旅伴,其次好是没有旅伴,最坏是有一个不称心的旅伴。
(有删改)
请结合全文,阐释最后一段中“称心的旅伴”的内涵。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曹景行:中国“电视时评第一人”

沈黎明

曹景行祖籍浙江兰溪市,1947年出生于上海。父亲曹聚仁是当代文化名人,是早期著名的报人。曹景行自幼敏思好学,对书有着特殊的感情,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始终手不释卷。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后,曹景行顺利地考上了复旦大学历史系。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曹景行是个狂热的学习者。除了历史,他还大量选修世界经济、国际关系以及新闻课程,他甚至花了大量时间自修英文,他认为这是接触外部世界的重要通道。

经过四年的苦读,曹景行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进入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开始跟随前辈学者研究美国和亚太经济现状,成为曹家几代人中又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

1987年,曹景行决定举家移居香港。当时很多人对他的举动不理解,一些要好的朋友问他,为何要在不惑之年放弃令人羡慕的稳定工作,举家去香港这样一个陌生的地方重新谋生。他意味深长地告诉大家:“现在上海和香港的差距还是很大的,一个是计划经济,一个是市场经济,我研究世界经济多年,觉得那里将会是我事业的另一片天空。”他心里还有一种潜意识,想在父亲生活了几十年的香港,成为一个像父亲那样的新闻人。

举家迁到香港后,曹景行凭着多年热心阅读和从事研究的知识积累,很快进入新闻行业,在《亚洲周刊》当了一名撰述员。由于撰写的文章观点新颖、文风扎实,他很快升任《亚洲周刊》副总编兼《明报》主笔,并为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华文报章撰写评论。曹景行前前后后在平面媒体工作了八年,在这八年里,他的第一要务是为全家的生存奔波。他和大多数男人一样,整天就是为妻子、孩子、房子奋斗。

生活逐渐安定下来。然而此时曹景行心里又开始波动起来,他觉得平面媒体的工作自己已经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工作没有一点新意,于是他开始琢磨去做更有意思的事。“当然,一个人一辈子也可以做一种事,但是我的性格好像还是想稍微有些调整吧。我倒不是不安分,只是不想在一个固定的模式下麻木掉。”随着心中这种不安分的萌动,1997年,曹景行两次出人意料地做出惊人之举,改行做了电视人,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他先是加盟了“传讯电视”,主管“中天”新闻频道。数月后,他转入凤凰卫视中文台,这一年是1998年,他已经五十一岁。

加盟凤凰卫视之后,凤凰卫视特殊的运作方式、宽松的工作环境,使曹景行的聪明才智很快得到充分发挥。1999年5月8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了中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大使馆,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凤凰卫视迅速结合形势推出一档时事加评论的节目《中国人今天说不!》,立刻在观众中引起强烈反响,由此而催生出一个新的节目形态——时事分析和时事评论。

三个月后,曹景行和同事们觉得这种时评形式应该坚持下去,于是一起在《中国人今天说不!》的基础上创办了《时事开讲》栏目,并于1999年8月23日正式开播。曹景行称《时事开讲》是“比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还简单”的节目。他每天的工作的确简单:挑选题,列提纲,打腹稿,之后的二十分钟,就是他在镜头前“肆意”点评时刻。尽管这档节目从布景到操作都非常简单,可是他精到的评说却迅速吸引了社会各界的人士。曹景行对国际时事的独到见解很快提高了《时事开讲》栏目的知名度,使该栏目成为凤凰卫视的一个名牌栏目,曹景行则被人们称为“电视时评第一人”。此后,《时事开讲》栏目不断获得中国电视界大奖。大器晚成的曹景行,成为华人传媒界的一面旗帜。

2015年全国“两会”结束后,当有记者称他为前辈、赞扬他的评论十分深刻时,他微笑着回答:“我只是一名普通媒体人,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

(节选自《名人传记》,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曹景行认为新闻评论有两个基本立场是一定要把握住的。首先就是要基于事实,新闻评论不是个人主观的发挥。第二是基本的原则立场,所有的言论基调都是从中国以及中国人民的长远利益出发。

(摘自360百科)

②现在曹先生的观点输出一直没有停止,但平台变了。他透露,网络对传统媒体冲击很大,2008年8月6日北京奥运会之前,他和凤凰新媒体联合推出了“曹景行手机报”,正在试运行。

(摘自《“潮人”曹景行退出凤凰卖观点》)

③曹景行说,他比较适应数字化产品的发展潮流。他认为,不要反对网络上的文字,当年如果蒲松龄能够上网的话,《聊斋志异》一定首先是从网上流传的。

(摘自曹景行在湖南大学演讲新闻通讯稿)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大学时,曹景行学习历史、世界经济、国际关系、新闻课程以及英文,说明曹景行为了成为一个新闻人,做了大量努力。
B.本文在时间表述上充分体现了传记的真实性与文学性,如“1999年5月8日”、“1999年8月23日”等,就是典型的表现。
C.面对记者的赞誉,曹景行说自己只是个普通的媒体人,做了该做的事,这是谦虚,是“电视时评第一人”大家风范的体现。
D.曹景行认为,不要反对网络上的文字,这说明曹景行对网络言论持开放包容的态度,认为不应对网络言论进行过多干预。
【小题2】结合文本内容,请概括曹景行有哪些“不安分”的表现。
【小题3】根据文本内容,分析曹景行能成为“电视时评第一人”的原因。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年猪肥了
骆 驼
①这日子咋说呢,真的是转瞬即逝。当各色的菊花纷纷退去,各色的梅花绽放枝头时,杀年猪的时节就到了。
②前几天,母亲在电话里告诉了我杀年猪的具体时间,并嘱咐我一定要回去,我没有推辞,当即应下了。除了父母兄嫂的生日必须回故乡外,杀年猪的日子也是我必须回去的,因为年猪一杀,离春节就不远了。
③我的故乡在川北九龙山区,杀年猪时,邻近的乡亲会一起定下日子,在地坡上垒一台大灶,架一口大锅,挑水、劈柴、生火、过秤打号、协助宰杀等工序有明确的分工,大家领了各自的差事,一早就忙开了。“刀儿匠”这时节成了俏货,需提前约下日子,当日清早派一个人去他家背上杀猪用的家什,送上一包烟。“刀儿匠”就点上香烟,悠然地随后跟来,好像是去赶一个什么闲会。
④我回去那天,冬日少有的暖阳挂在天上,人们的心情比以往更好了,精神也更足了。我几次想插手帮忙,乡亲们都婉谢了,他们戏说道,这么笨的活路,哪是你这文弱书生干的,一边看热闹去吧!
⑤这杀猪的场面的确壮观。猪们从圈内一出来,便一路号叫,等到了场上,又都缩在一堆,像真的很懂将会发生的事。报重量的看了秤杆后,高声报上猪的重量,猪的主人便会露出欣喜的神色,自豪极了。等下一家时,若重量高过了上家或低过了上家,主人便会显出更加欣喜或极为沮丧的神色。终于轮到我家了,当母亲听完了报重量的声音后,脸上的笑容十分灿烂,因为我家的猪的重量,比前面最重的要重二十多斤,这说明,母亲一年的辛劳没有白费!她依然保持着“养猪能人”的称号(老家有个规矩,谁家的猪最重,谁家的女主人就是“养猪能人”,受到乡人的敬佩)。
⑥接下来发生的事,就令人不太愉快了。当母亲将第二头猪赶到秤架上时,全场的人就哄笑开了。因为那头猪虽然架子大,但十分瘦,那重量,肯定是今年的倒数第一了。我看见母亲的脸绯红,头埋得很低,她还不时地瞟着挂在横木上的猪和乡人们的脸。母亲看我时,脸上笑了笑,尔后迅速转到别处去了。
⑦然后就是开膛剖肚,将猪肉分成大小不一的许多块,各自背回家去。
⑧晚上,自然是好好地款待“刀儿匠”了。因为父亲曾是多年的乡干部,母亲做得一手好菜,也因了我回去了,“刀儿匠”和几个主要的男人便依然在我家吃饭喝酒了。大家一个劲地夸母亲的手艺好,一个劲地夸母亲今年又是“养猪能人”,但母亲只是礼节性地笑笑,除了默默地做菜上菜,没有说一句话。
⑨我们围坐在火塘边烤火,高声摆谈,母亲在屋内将猪肉抹上盐,花椒面和辣椒,用力揉搓,然后将猪肉分装在两个大木桶里,盖上了。我知道,隔上几天,母亲会将这些肉拿出来,挂在火堂上方,用烟熏上数日,就做成可口的腊肉了。
⑩第二天,母亲拿出事先留下的没有腌制的肉,叫父亲送我,我一看,就知道是那条瘦猪的,因为那肉上瘦的太多,肥的太少。我向母亲道别时,母亲始终躲着我的目光,她只说,去吧,等腊肉做好了,你爹送来。
⑾我怀着喜悦的心情在前面走,父亲则一路无语。临上车时,父亲叫住了我,说,这头瘦猪,可是按你的意思给你们养的,你妈每天上山扯猪草,加上米糠、包谷喂猪。为了到杀猪场上不被人笑话,我叫她给猪喂点饲料,长点膘,你妈就是不同意。她说,你们喜欢吃瘦肉,不想吃饲料喂的猪,只要娃儿高兴,杀猪场上被人笑话又能咋的?父亲说,你妈昨晚上可是一夜没合眼啊!这几十年,她从来没养过这么小的猪!
【小题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各色的菊花纷纷退去,各色的梅花绽放枝头”,这些描写的目的是表达韶光易逝、青春不再的感慨。
B.小说插入对故乡杀年猪习俗的叙述,既为后文写杀年猪做铺垫,也使小说透出一股浓郁的乡土气息。
C.“不时地瞟着挂在横木上的猪和乡人们的脸”,这个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出母亲急切而又无可奈何的心理。
D.“礼节性地笑笑”“始终躲着我的目光”,这些描写说明母亲对养出“这么小的猪”一直难以释怀。
E. 这篇小说的精彩之处不在于曲折离奇的情节与丰富的社会内涵,而在于母亲这个人物身上所体现出的自然而复杂的人性。
【小题2】小说第⑤自然段写的杀猪场面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3】小说中的“我”的母亲具有怎样的性格?请简要说明。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怀念昔日那片草 林伯松
①我没有去过草原,只见过家乡的草。我们习惯把低洼的河滩称为河套,河套一望无际,那里草很茂盛。每当盛夏到来,绿绿的草就像折扇那样展开,草有齐腰深,随着风势,顿时显得声势浩大起来。我少年时代曾经在那里割过苫房草,还割过很多这样那样的草,晒干了当作柴烧。风吹来的时候,草们一致地弯下身子,仿佛在一种巨大的声响中举行着盛大的仪式。
②草的此起彼伏的浪涛,大约就是它生的意义。这是一种自然的推波助澜,一根草并不重要(实际也很重要),可全部的草就意味无穷了。
③草被吹弯的时候,人难道不会面临什么吗?那弯曲之中肯定存在着一种微弱的抵抗。可是暴雨会到来,洪水也会到来,草的宿命寓于大自然的宿命之内。
④手持镰刀的时候,我只是感到恐怖,只是感到只有一个人待在河套里的那种恐怖。我只是感到了河套的空旷和一个人的渺小。我只是感到了草的众多和一个人的孤单的对比。也许我只是感到乌云会使大地变得暗淡,而草涌起的宏大的声响又可以湮没一切。或许我完全是被大自然的悲壮的气氛所震撼,一种更大的力量使我感到自己的软弱和怯懦。我想逃跑又不知逃到哪里。暴雨将至而我又一下子回不了家。我觉得自己仿佛一下子变成了一个被遗弃的孤儿,一棵孤零零的树,不,一棵离开了草丛的野蒺藜,生长在一块石头上。
⑤多少年后,我还一直能够回忆起那天的情景,那种被大自然忽视的无助感和深深的自卑感,终生难忘。我只有跟草在一起的时候,才真正感到是跟大地在一起。大地也有头颅,那里面才是大地生命的所在。草就像人的头发,在保护着大地的智慧和隐秘。
⑥夏夜里,我经常看到村子里的街心蹲着许多人,他们摇晃着手里的火绳。我家乡的人把这种蒿草叫做艾蒿。那种老一点的、布满籽粒的艾蒿是蚊子的宿敌——把它们割倒,背回家,就像搓绳子那样,把这些艾蒿编成一条条的火绳,在夏夜,点燃它们,那种具有特殊气味的烟雾并不是很呛人,甚至是很好闻的。
⑦忆起那夏夜,我就想,草,这平凡的草,居然有一种让人难以忘怀的魅力,它不仅使盛夏变得繁荣,使大地变得茫茫苍苍又充满活力,同时在夜晚给予人以光——它可以用另一种方式生长于人的心上。它不仅在白日的风中呈现弯曲的美感,也在夜晚给予人们那种弓形的明亮的弧线。草在白天的样子,你看到它们平平常常,没什么稀奇。你会看到草或者被割掉或者被践踏或者自己一点点凋谢。你就会看到宇宙不原谅一切,善或者罪恶,都不原谅。
⑧真敬佩那些草,它们一次次遭到蹂躏和践踏,甚至被人类凶残地铲除或干脆放火烧掉,但那草仍然悄悄地生长出来,你几乎不会发现它们是从哪儿突然冒出来的。反正,春风吹过的时候,你偶然来到还略有点寒意的野外,远远看去,大地的表面突然有了一层毛茸茸的东西,春色遥看近却无。
⑨再过一些时候,你就看到它们以草的成熟的面目出现了,在太阳的照射之下,那种绿的反光,类似于罩在颜料上的亮漆。这是让你感到舒适的那种颜色,使你觉得自己原是生活在一种抽象的音乐里,莫名其妙地欢欣一阵子。可是等到秋天到来,你就看到了另外的景象,野草全部地衰败了,大地一片杯盘狼藉的样子,不知经历了怎样的盛宴,也不知经历了怎样的变故,这一切也不知是为谁安排的。反正枯萎了,草叶子东倒西歪撒了一地,秋风飒飒地,横着扫荡过去,又竖着扫荡过来,想把这凌乱的曾经发生过什么劫难的世界打扫干净。不留痕迹,人们将看不到季节屠杀的罪证,看不到血和泪水,只看到另一个季节。
(有删改)
【小题1】简析第①段的作用。
【小题2】第⑥段中,作者为什么要写夏夜村民编“火绳”?
【小题3】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赋予“草”寓坚强于弱小的品质,以此观照现实人生,意在引导人们完善人格。
B.第⑤段画线句意在表明:“草”是大地的保护神,大地依赖于草而显得智慧和隐秘。
C.第⑧⑨段写春草、夏草、秋草,说明自然更替的必然性,表明“草”勇于自我更新。
D.第⑨段画线句是想说明大自然善于自我更新,善于毁灭和创造,过去会孕育着未来。
【小题4】作者为什么会对“昔日那片草”记忆如此深刻?作者从中感悟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