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国诗词大会》赢得高关注  诗和远方唤你去读书
文/莫斯其格
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巅峰对决”,经过一个半小时的比拼,近来圈粉无数的16岁高中生武亦妹经过个人追逐赛、飞花令攻擂资格争夺以及攻擂战三轮比拼,最终战胜擂主彭敏获得年度总冠军。
网友表示通过节目受益良多。“感谢诗词大会使我体会到了现代语言难以描绘的情感。‘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草木本有心,何求美人折’。”“快餐时代,网络段子流行多了,优秀诗句传播少了;以功利心阅读的人多了,以诗词提升素养的人少了;生硬刻板的诗词教育多了,教学生懂得欣赏诗词的少了。”“唤醒传统文化基因需不懈努力,即便走得再快,也请勿忘‘诗和远方’!”
“繁华落幕,速去读书!”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落幕后,不少观众感慨,通过节目感觉自己知识储备还是欠缺很多,激发了读书的兴趣。“看过比赛,马上捧起诗集背诗去?”“诗词大会终究是节目,看完节目,是洗洗睡了,还是秉烛夜读?这是个重大的问题。”“‘你的问题是读书太少,而想得太多。’杨绛先生的这句话,送给大家,也用来自勉。”
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则认为:“尽管时空相隔,但古诗文中蕴含的情感是贴近当下的。不管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都对美好的事物有向往之情,当人们遇到挫折和烦恼时,心灵也同样需要一个宣泄的出口。”
观众对中华古诗词的日渐关注和喜爱,让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中国诗词大会》学术总负责人李定广欣慰,但他表示,目前大部分人学习古诗词还是基于实用主义,尽管中小学教材中古诗词比重较以往有所增加,但教学仍以应试为主。李定广认为,需要加强古诗词的审美教育,引导学生自然地、自发地体会诗词中的温暖和情意。
对于武亦妹的获胜,上海市语文特级教王白云则认为,“在诗词大会上,比的并不是对诗词美的感受和品味,而是九宫格、干扰项,在熟稔中高考套路的语文教师眼里,简直是一场标准化考试。古诗词或传统文化复兴的端倪,在这样的诗词大会上,能看到几何?实事求是地说,不多。”
有的网友则认为:“作为一个中学生,武亦妹的才华和形象都令人喜爱和佩服。但我始终不赞成以这种方式来接触和理解古诗词,诗词这玩意儿说白了还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审美体现,是心灵与自然借助传统文化的对话,它没有那么功利,那么直接,那么紧张,那么剑拔弩张。”“一部手机在手,哪首唐诗查不到?干嘛还要背?”     
(摘编自《广州日报》)
材料二:
昨天,一位专家表示,《中国诗词大会》之所以饱受关注和喜爱,正在于它带着深埋于每个中国人心中的文化基因,这些国人耳熟能详、打动人心的诗词激发了大家心中的情怀。
此外,古意盎然的诗词,也将观众不知不觉地带入到古风意韵之中,让人体会到流落在当下骄躁忙碌的生存环境缝隙中的一丝优雅和浪漫。这使得很多人开始怀念旧时的诗意生活,选手陈更曾说,“诗歌与其他学问不同的一点是,它与技能无关,所以接近它,被它吸引,被感动,让人觉得心不死。一字一词里见乾坤,滴水映月般表现大千世界。”由此可见,诗词——这属于中华文明的语言文字,反映的正是我们东方人内心的丰富情思,正是这种文化造就了独特的东方诗意,也使得《中国诗词大会》一播即热。  
(摘自《扬子晚报》报道《诗词大会为何能引发如潮思考》)
材料三:
是我们这个民族缺乏文化素养和文化基因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中国诗词大会》圈粉无数,恰恰说明了在每个人的内心中都愿意亲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诗和远方”。在《中国诗词大会》上,选手们对古诗词的熟悉程度令人惊叹,学者嘉宾对诗词内涵、创作背景等内容的解读,更是一场文化大餐,让人如痴如醉。
然而不可回避的话题是:既然每个人身上都有中华优秀文化的基因,但这样的基因为何常常被压抑,而不是被唤醒呢?毋庸置疑,这是一个快餐时代,浮躁的气息似乎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即便明白开卷有益的道理,许多人依然缺乏耐心与沉静,不愿去品味诗词歌赋带来的美好意境。
更重要的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上,我们走了弯路。一方面,传统文化的教育曾经被挤到了边缘,近些年才再获重视。课堂中的诗词教育,往往抛却诗词的绝妙词句和美好意境,专注于反复咀嚼诗词的中心思想,专注于由此衍生的各种试题。这样的传授方式,往往让学生瞬间对诗词失去兴趣。另一方面,在许多家长的内心中,过度专注于对孩子“一技之长”的培养,让诗词歌赋等浸润心灵的知识不知不觉间受到冷落。
在这样一个节奏明快、资讯发达的时代,坐下来聊聊诗歌、品味人生无疑是奢侈的。然而,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除了奋斗的力量,还需要“诗和远方”。中国的人均GDP已达8000美元左右,内心的精彩将会成为更多人的追求。希望《中国诗词大会》引起的这股风潮,能够一路走下去,让古老的诗词歌赋再度焕发青春,也让“腹有诗书气自华”成为更多人的追求。
(摘自央广评论《生活中不能没有“诗和远方”》)
【小题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指出,“快餐时代”人们功利心作祟,使现代语言干瘪苍白,很难表达现代人丰富的情感,也使诗词教育越来越枯燥无趣。
B.材料一中,李定广和王白云均对当下中学古诗词教学表示不满,认为古诗词教学仍以应试教育、标准化考试为主,而缺少对学生的审美教育。
C.材料二中,选手陈更不仅提到了诗歌的不足,而且指出了诗歌的优点,它既可以感动读者,也可以反映纷繁变幻的外部世界。
D.材料三指出,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裕,人们逐渐关注自己的精神世界,二者都是幸福生活所不可缺少的,追求后者的人将会越来越多。
【小题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最为合理的两项是(  )(  )
A.三则材料均以小见大,通过对于《中国诗词大会》的评论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期引起读者更深入的思考。
B.材料一和材料三写作目的不同,但都反思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都认为基于实用、应试、技能的古诗词教学难以浸润学生心灵。
C.材料一呈现了关于《中国诗词大会》的不同意见,材料二、三则主要是一家之言,相比之下材料一的评论更客观、更全面、更深刻。
D.三则材料不同,但都对央视的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发表评论,大家都一致认为该节目办得非常成功。
E. 三则材料的语言风格各有特色。材料一诙谐幽默,材料二典雅生动,材料三则以充沛的说理见长。
【小题3】《中国诗词大会》产生了哪些积极的社会影响?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14 10:43: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人通过北斗、晷影、星象等方法测算冬至,并以冬至为岁始岁终的标志。这种岁时系统并不需要考虑月相的变化,属于四时观念下的阳历系统。由于朝代更迭,天文测算技术不断改进,历法也不断更新,新的岁时观念应运而生。

《豳风·七月》中以冬至为年岁节点的岁时观念在《诗经》中十分普遍,其中“岁暮”为秋天,就是这种岁时观念的体现。“岁暮”最早见于《诗经》,谈到了“岁暮”的有三篇。《唐风·蟋蟀》中的“蟋蟀在堂,岁聿其莫” ,《小雅·采薇》中的“曰归曰归,岁亦莫止”,在月份上都指向九、十月,这时离冬至改岁的时间相去不远,《小雅·小明》中的“曷云其还?岁聿云莫”也是相同的季节指向。因此,冬至是当时一个非常重要的岁时节点,在此之后即是新年,在此之前的九月和十月意味着在时间上临近改岁。

“岁暮”为秋的岁时观念并没有随着周王朝的覆灭而消失,秦朝以后,这种岁时观念依然有强大的生命力。“岁暮”最初的季节指向为秋季,而指向冬季则是与历法以及人们的岁时观念转变相关。

汉初沿用秦代的颛顼历,但是到了汉武帝时期,人们发现观测到的月朔与历法推算的情况不符,一直沿用的颛顼历已经不再能够适应时人们的需要。因此,汉武帝下令废除颛顼历,使用太初历。太初历最大的特点是以正月为岁首,十二月为岁终。此后两千多年,历法虽然一再被修订,但正月岁首却没有改变。新的岁时观念渗透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旧的岁时观念在被逐渐遗忘,阳历系统以冬至为改岁节点的观念逐渐被阴阳合历观念下的正月所替代,而冬至日这一天也演变为一个专门的节日。

魏晋南北朝时期,冬至为年岁节点依然有着不小的影响力,但其重要性已经不再突显。曹植《冬至献袜履颂》:“亚岁迎祥,履长纳庆。”“亚岁”为“冬至”的别称,《宋书》很好地诠释了“冬至”被称为“亚岁”的内在原因:“魏晋则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官称贺,因小会,其仪亚于岁旦。”从这些典籍的表述可以看出,在魏晋人的观念中,冬至的重要性已经居于次位,而另一套以正月为岁首、十二月为岁终的岁时系统才是居于正统的主流。

六朝以来,冬至依然是岁暮类诗文中的重要时间节点。杜甫《阁夜》中“岁暮阴阳催短景”意味着白昼逐渐缩短,但还未达到一年中的极致,言下之意即年岁将近,日子也越来越逼近冬至。而孟郊的《秋怀十五首》其八,更是将“岁暮”放在了秋天:“岁暮景气干,秋风兵甲声。”但是,越来越多“岁暮”题材的诗文将季节放在了冬季,而原先秋天的“岁暮”观念被逐渐遗忘。

(摘编自印志远《〈豳风·七月〉岁时观念钩沉》)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把冬至作为岁始和岁终标志的岁时系统属于阳历系统,并不需要考虑月相的变化。
B.《诗经》有三篇谈到了“岁暮”,而这里的“岁暮”实际上是深秋时节而非冬季。
C.从汉代开始,历法不断地修订更新,冬至为年岁节点的岁时观念已经被人们遗忘。
D.汉武帝时开始使用的太初历与颛顼历最大的不同是以正月为岁首,十二月为岁终。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按照时间顺序,逐层深入地阐述了中国古代人们岁时观念的转变过程。
B.文章开头概述古人测算冬至的方法,以及以冬至为岁始岁终标志的岁时观念。
C.第二段引用《诗经》的例子,论证先秦时“冬至”是一个很重要的岁时节点。
D.曹植在文中称“冬至”为“亚岁”,说明魏晋人不再以“冬至”为改岁标志。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时期,冬至之后即是新年,这与太初历中“正月岁首”的岁时观念是不同的。
B.阴阳合历中正月岁首的观念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冬至成为一个专门的节日。
C.唐代“岁暮”为秋的观念在诗人中仍居主流地位,杜甫和孟郊的诗就是很好的证明。
D.岁时观念的转变,不仅影响了古人的日常生活,而且在文人的创作中也有明显体现。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沙 枣
李 娟
抢在葵花成熟之前,沙枣抢先一步丰收了。
我妈说:“这就是麻雀们整个冬天里的口粮。” 此地的麻雀何其富足! 冬日里的每一天,它们起床后,像掀开棉被一般抖落翅膀上的雪,往最近的沙枣枝一跳,就开始用餐了。 它扭头向左啄几口,再扭头向右啄几口。
吃完了脑袋附近的,挪一下小爪,继续左右开弓吃啊吃啊。
吃饱了,该消食了,大雪中的树林才热闹起来。串门的串门,打招呼的打招呼,吵架的吵架。然后大家一起没头没脑地欢歌,再乱蓬蓬地惊起,呼啦啦,从一棵树涌往另一棵树。
我行走在沙枣林中,猜测麻雀的乐趣。想象它小而黑的眼睛,圆滚滚的身子,平凡的外套。 我怜惜它短暂的生命。差点儿忘了自己的生命也是短暂的。
穿行在沙枣林中,身边果实累累,像葡萄一样一大串一大串沉甸甸地低垂,把树枝深深压向地面。 何止是麻雀们的富足,也是我的富足啊。是我视觉上的富足,也是我记忆的富足。
我边走,边摘,边吃。赛虎和丑丑也不知从何得知这是可以吃的好东西。它俩时不时用狗嘴咬住低低垂向地面的一大串沙枣,头一歪,便捋下来满满一嘴。三嚼两嚼,连籽吞下。
在北方的大陆腹心,我相信沙枣是所有孩子童年里最重要的记忆之一。我猜没有一个小学生的作文里不曾提到过它。包括我,也热烈歌颂过沙枣,出于成长中无处依托的激情。
但是到了今天,少年的热情完全消退,我仍愿意赞美沙枣,无条件地,无止境地。
当我独自穿行在沙枣林中,四面八方果实累累,拥挤着,推搡着,欢呼着,如盛装的人民群众夹道欢迎国家元首的到来。
我一边安抚民众热情,说:“同志们好,同志们辛苦了。”一边吃啊吃啊,吃得停都停不下来。吃得扁桃垂体都涩涩的。似乎不如此,便无以回报沙枣们的盛情。 吃着吃着,又有些羞愧。这可是麻雀们一整个冬天的口粮啊! 但是四面一望,这壮观的盛宴!麻雀们绝对吃不完的。就算把乌鸦们加上也吃不完啊。
我暗暗记住这里。幻想有一天能重返此处,带着最心爱的朋友,炫耀一般地请他们见识这荒野深处的奇迹,诱导他们触碰自己多年之前的孤独。 对了,还有沙枣花。
沙枣花是眼下这场奇迹的另一元。我极度渴望,向只在春天闻过沙枣花香的人描述沙枣果实,向只在秋天尝过沙枣果实的人拼命形容沙枣花香——唯有两者共同经历过,才能明白何为沙枣,才能完整体会这块贫瘠之地上 的最大传奇——这中亚腹心的金枝玉叶,荒野中的荷尔蒙之树,这片干涸大地上的催情之花。
所有开花结果的树木都诞生于物种的进化,唯有沙枣,诞生于天方夜谭,诞生于金币和银币之间、奇遇记和 地中海的古老街道之间,诞生于一千零一夜所有的男欢女爱之间。
它惯于防备,长满尖刺,仿佛随时准备迎接伤害。然而世上与忠贞情感相关的事物都富于攻击性,要么玫瑰, 要么沙枣。
它扎根于大地最最干涸之处,以挣扎的姿势,异常缓慢地生长。然而哪怕用尽全力,它的每一片叶子仍狭小 细碎。
小小的叶子,小小的,小小的黄花,小小的果实。沙枣树以最小的手指,开启最磅礴的能量。沙枣花开了! 我所经历的最浓烈的芳香,要么法国香水,要么沙枣花香。 沙枣花开了,这片荒野中所有的年轻的,无依无靠的爱情,终于在大地上停止了流浪。 直到沙枣终于成熟,沙枣花香才心甘情愿退守到果实深处。所有爱情瓜熟蒂落。 我一边吃沙枣,一边猜测麻雀有没有爱情。
平凡的麻雀,卑微的鸟儿。叽叽喳喳一阵,一辈子就过去了。
而沙枣供养的另一类鸟儿——乌鸦——体态稍大,想必也胃口稍好吧。乌鸦穿着黑衣服,所以看上去有强烈的庄严感。可大家对它的印象只有聒噪与不吉利。
可是当乌鸦起飞的时候,和世上所有鸟儿一样,身姿有着飞翔特有的豪情。
乌鸦的爱情呢?
乌鸦成群翱翔。不远处雁阵成行。大地上的秋天隆重得如国王登基的庆典。 在隆重的秋天里,我一边吃沙枣一边反复思量,到底沙枣够不够大家过冬呢?
(选自《遥远的向日葵地》,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细腻生动地描写了麻雀饱食嬉闹的场面,表现了麻雀的平庸,并借此感叹其生命短暂卑微,体现了作者悲悯的情怀。
B.虽然沙枣带着涩味不甚可口,但作者感受到了来自大自然的盛情,所以在林中边走边吃,竟然感染得两条狗都大口吞咽。
C.沙枣带给了作者丰富的文学想象,因其生长环境恶劣、枝干多刺和花香浓烈等特点而被赋予了独特的精神气质和情感内涵。
D.文章以“过冬”起,以“过冬”结,首尾呼应,而末句“到底沙枣够不够大家过冬”的追问再次含蓄地表达了对沙枣的赞美。
【小题2】作者为什么在少年的热情消退后仍愿意赞美沙枣?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文章写乌鸦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原创缺失的深层原因

①我国科研原创缺失,在物理、化学,医学等学科,我国现在是且仍将是一个旁观者,尚未进入世界科技进步的先进行列;至今未拿下一块诺贝尔科学奖牌。这是多方面深层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

②政府好近功。好人喜功是秦始皇以下历代皇朝的一大政治特色。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大辱,使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和政府正派官员,把目力和功夫绝对地置于当下现实问题的政治解决上。新中国建立后百废待兴的情状及同世界发展进程的巨大差距,激发着国家领导者一天等于20年的“大跃进”情怀和必在若干年内赶超欧美的雄心。即便到了上世纪80年代,“大跃进”遗风还依旧难散。强烈的“政绩”观念,又令一些届别和层级的政府.把功夫用在目下的“数字政绩”上。在依然是政府主导型的科研体制下,政府好近功对科技进步的历史局限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它不愿意或舍不得在基础研究这个不能立竿见影的事业上下大本钱;另—方面,它也势必要求科技界在短期内“快出成果,出大成果”。科学技术和学术事业,是长期累积方有创新和突破的事业,政府如果没有起码的支持强度和足够的支持时间,原创性、突破性的大成果又从何而来呢?

③国人官瘾重。学而优则仕,猎官摸金,这在俺中国真可谓“刻骨铭心”。陈独秀写道;“充满吾人之神经,填塞吾人之骨髓,虽尸解魂销,焚其骨,扬其灰,用显微镜点点验之,皆各有‘做官发财’四大字。”这种陈腐观念和现存“官本位”制度之疾的结合,使得科技人员竞相谋官,能有多少大创造和真学问呢?官有官道,学有学路。爱因斯坦说得好:“企图兼有智慧和权力,极少能获得成功。”

④梁启超皇皇巨著,是他远离官场潜心著述的结果。梁氏深察旧中国官场“做官实易损人格,易习懒惰与巧滑”,“很容易堕落”,“现在政界万万不可多与为缘”。劝诫子女们莫做官,只做学问。梁家走出了梁恩成、梁思永、梁思礼三位国家级院士,这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历史文化事件,发人深省。

⑤体制积弊多。从科学技术体制看,影响科研创新的主要弊端有三方面。在立项选题上,“长官意志”过重偏浓,自由自主选题立项得不到应有的价值重视和有规制依据的经费支持,使得跟踪、追风、低水准重复研究层出不穷。在□□□□上,有限的科技资源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上的配置极不合理,忽视基础研究的历史倾向长期得不到实质性改进。在□□□□上,我国科研“量化”管理大受青睐并大行其道后,鉴定、评价和奖励标准重数量轻质量之流弊,鼓励了短平快成果的成批生产,扼制了原创性、独创性成果的孕育和生发。

⑥社会缺宽容。科学往往是极少数人推翻所有人的观念才能前进。科学的创新过程,就是一个理性的否定、创造性的破坏和历史性的超越之过程。投有怀疑、批判、解构精神,没有超常、超凡、超我,超群、超前的卓识和胆略,就不会有原创性、独创性的科研成果。科学、学术事业的发展,需要政治的、社会的理性宽容。坚决排斥那种蛮不讲理的所谓“大批判”和政治性的裁决。爱因斯坦认为,追求真理和科学知识,应当被任何政府认为神圣不可侵犯;——,尊重追求真理和科学知识的人的自由,应该作为整个社会的最高利益。学术活动及其成果应当得到法律认可和保护。应努力创议“我不问意你的观点,但我尊重你坚持自己思想之权利”这样一个社会宽容环境。

【小题1】综观全文,作者从政府到_________________,从科技体制到________________四个方面对我国科技落后的原因作了全面周到的分析。
【小题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政府好近功的”原因的一项是…………………( )
A.好大喜功是秦始皇以下历代皇朝的一大政治特色。
B.无数志士、官员为洗雪民族的耻辱,致力于现实问题的解决。
C.新中国同世界发展进程的差距,激发着领袖赶超欧美的雄心,
D.一些届别和层级的政府,把功夫用在目下的“数字政绩”上。
【小题3】从文章内容看,第⑤段的空格内应填入的内容是□□□□、□□□□。
【小题4】第③段引用陈独秀与爱因斯坦的话,其用意分别是:
(1)引用陈独秀的话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引用爱因斯坦的话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联系上下文,为第⑥段画线处选项填空,简述理由。
(1)然而 (2)而且
选项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
【小题6】“科学、学术事业的发展,需要政治的、社会的理性宽容。”从下列人物中任选一位分析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霍金 布鲁诺   巴金   蔡元培 老舍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下面小题。
道教语言和佛教语言、儒家语言大不相同。
佛教在唐代逐渐强调“心灵拯救”,靠信仰者内在自觉自我拯救,一面讲究对理论的理解,真正从理性上理解“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一面讲究对人生的感悟,真正从直觉中体验心灵的清静与自然,所以语言当是浅近、明显的。整个唐代,佛教语言是向日常化、口语化、浅明化发展。
儒家主要在强调“道德拯救”,圣人只是导师,不是万能的神灵,人都有可能是尧舜,能拯救精神的是自己的道德自觉,所以儒学宣传主要是“规劝”,而规劝主要是需要清晰的理路和严肃的箴言,没有必要神秘诡异,语言也同样需要平直朴素。
而道教则是强调“神灵拯救”,一方面是由道士垄断沟通人、神的权力,对信仰者产生震慑力量,一方面要把俗界与天界隔离开来,使天界更有诱惑力量,所以它的语言就需要“古奥”,古奥才会有神秘感,也需要“华丽”,华丽才会有吸收力。所以总的来说,唐代影响文学的宗教中,佛教语言趋向浅近自然机智,儒教语言趋向平直、朴素、严肃,道教语言趋向于古奥华丽诡秘,正是因为佛教重在启迪,儒家重在劝说,道教重在想象。
中国人常说“古怪”、“奇怪”,古奥使人觉得“怪”,奇丽也使人觉得“怪”,道教影响下的唐诗就很可能显得有些“怪”。首先,受道教影响的一些诗人普遍爱好古拙的古体诗或古风而不太擅长写近体诗。其次,受道教影响的诗人在写一些有关道教的作品(如赠道士、咏道观)时,特别喜爱用一些色彩浓艳的神奇辞藻。
对于不满足于常见语言的诗人来说,道教古奥华丽的陌生语言是他们的一个绝好的材料库,在道教这里,他们可以找到很多东西,所以,他们平时很注意积累道教的典故、词汇,也很注意吸收道教的句式、句法,当诗歌创作需要的时候,就从记忆中把它们找出来,放在诗歌里,使诗歌也有一种古奥、华丽的风格。
但是,仅仅有记忆力是不够的,诗歌还需要有想象力。道教给唐代诗人提供的不仅仅是语言、词汇,也刺激了诗人的非凡想象力。首先是道教信仰者在仪式上、在炼气时,必须全身心的投入,充分运用自己的想象力,而“存想思神”就是一种对于诗人很重要的幻想力。其次是道教服药后产生的幻觉,道教的丹铅之术有很多成分是很有刺激性的,唐代诗人如卢照邻、韩愈、白居易都服食过丹药,很可能这种经验会对他们诗歌创作的想象力产生刺激。
对道教典故与词汇的记忆给唐代诗人带来了道教古奥的语言风格和华丽的词汇意象,对道教故事与境界的想象使唐代诗歌有了神奇缥渺的意境。但是,还有一点是很重要的,就是道教更使诗人有了深沉的生命意识。道教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就是生死问题,而这也是人类永恒的忧患,从《古诗十九首》起这就是诗人的一个主题。到了唐代,诗人依然在反复写这种主题。诗人害怕生命短暂,盼望生命永恒,就很自然地会亲近道教,期望在道教那里得到永恒,当然还有自由和幸福,在道教信仰很深的诗人的作品里,生命意识一直是不断吟诵的主题。李白、李商隐、李贺的诗里,这一点尤其明显。
(摘编自葛兆光的《如果没有道教,唐代诗坛或尽失半壁江山》)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教对唐代诗人思想情感有深刻的影响,唐代不少诗人因为亲近道教而害怕生命短暂、盼望生命永恒。
B.佛教强调心灵拯救,注重启迪,语言大多自然机智;儒家强调道德拯救,注重劝说,语言大多平直严肃。
C.一些诗人不满足于常见语言,就从道教里找典故、词汇,借用道教的句式句法,来达到语言华丽古奥的表达效果。
D.与一般诗人相比,受道教影响的诗人,他们大多喜欢写古拙的古体诗,近体诗即使写也多不大出色。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通过比较佛教、儒家和道教在拯救内容和方式上的不同,来揭示三者形成不同语言特色的原因。
B.本文从古奥华丽的语言风格、神奇缥缈的诗歌意境和深沉的生命意识三个方面阐述了道教对唐代诗人的影响。
C.文章紧扣题目“如果没有道教,唐代诗坛或尽失半壁江山”,深入分析了道教对唐代诗歌多方面的影响。
D.作者列举道教信仰者在炼气时要“存想思神”的例子,论证唐代诗人要有非凡想象力,须借助道教力量的观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佛教的心灵拯救有两个途径:信仰者或从理性上真正理解“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等理论,或从直觉中体验心灵的清静与自然。
B.儒家所谓的道德拯救,就是导师用自己清晰的思路和严肃的箴言,来拯救他人的精神,使他人摆脱低俗,甚至成为尧舜。
C.道教把俗界与天界隔离开来,诱惑信仰者向往天界,而信仰者只有通过道士才能打通这一隔离,实现人与神的沟通。
D.卢照邻、韩愈、白居易等人服食丹药,丹药的刺激性激发了他们诗歌创作的想象力,并使其语言呈现出古奥华丽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