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东沿海——辽东半岛——朝鲜半岛西海岸——日本列岛这一海上交通线,被称为“北方海上丝绸之路”。这条连通黄海、渤海沿岸地区的北方海上丝绸之路,萌芽与新石器时代中期,历经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的形成期,至秦汉时期已成为常态化的海路交通。
战国中晚期,据《实际·封禅书》“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这条始于新石器时代的北方海上丝绸之路,因这一时期中原人口迁徙,贸易发展,以及齐、燕国君对海上仙境及不死之药的追求,再次焕发出生机。
秦汉之际,这条海路交通日渐繁忙,成为连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和辽东半岛、远至朝鲜半岛乃至日本列岛的常态化海路通道。徐福入海求仙人神药,前后历时8年,数次往返。与他同时因入海求仙的还有卢生、韩众、侯生、石生等人,这是秦代官方组织的大规模航海活动。
汉武帝对于入海求仙人神药之事也非常热衷。据《史记》《汉书》的相关记载,汉武帝前后40余年连续派遣方士“入海求蓬莱”,参与者往往以千万人计,虽然“终无有验”,但这些活动在中国航海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两汉时期辽东“浮海”移民和东汉“海贼”张伯路事件也表明,胶东半岛往返辽东半岛的海路已常态化。据《后汉书》,从胶东半岛“浮海”辽东,从西汉初年开始整个两汉时期均有记载。元封二年秋,汉武帝遣楼船将军杨仆率水军自齐跨越渤海,遣左将军荀彘率领陆军南下鸭绿江,共同出兵朝鲜,杨仆走的应该也是这条海路。而渤海航线也可能是“秦之亡人”远行的路径。据一些日本史书记载,东汉末年开始有一些原在朝鲜半岛居住的汉人南下日本列岛谋求安身之地,他们自称秦始皇后裔,其实是泛指来自中国之人,也是沿着这条北方海路南下日本列岛。广泛分布于我国辽东半岛地区的石棚、朝鲜半岛的支石墓,在日本不少地区均有发现,这一文化遗存传至日本列岛无疑也是通过朝鲜半岛南部的海路传播的。
东汉王充所撰《论衡》就提到西周时期“倭人献鬯草”,班固《汉书》也说“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说明日本列岛和中原王朝在这一时期已有官方接触。日本在绳纹时代尚处于原始文化时期,弥生文化时期在外来文化影响下开始出现青铜器、铁器和纺织品,开始种植禾稻等,《魏志·东夷传》记载汉代的日本“种禾稻纻麻、蚕桑缉绩,出细缣丝”,正与考古发现情况相一致。日本纺织业的兴起,应是周秦汉魏时期在以齐鲁地区为中心的纺织业刺激下,沿着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出现的这条环黄海、渤海沿岸地区的海路通道传播的。根据文献,魏晋时期日本和中国的中原王朝不仅互赠丝织品,还有纺织工匠交流技术的记载。文献结合考古资料,说明汉魏时期这条海路已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海上丝绸之路。
(摘编自徐昭峰《我国北方丝绸之路的产生》)
【小题1】下村关于原文内容的理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战国中晚期,追求仙境及不死之药的齐、燕国君使北方海上丝绸之路再次焕发出生机。
B.《后汉书》记载的东汉“海贼”张伯路事件说明,胶东半岛往返辽东半岛的海路已常态化。
C.元封二年,汉武帝派杨仆率水军从海路出兵朝鲜,走的是“秦之亡人”远行的路径。
D.《魏志》记载日本出现纺织品。二日本人的纺织技术是由中国北方海上丝绸之路传播过去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总体解说北方海上丝调之路,后分说,分说部分基本按照历史时间顺序进行阐述。
B.对北方海上丝绸之路,文章简要交代其萌芽、发展的过程,而重点阐述其成为常态化的的时期。
C.文章列举徐福、卢生等人人海求仙的事,是为了论证这是秦代官方组织的大规模航海活动。
D.文章引用王充的《论衡》和班固的《汉书》中的语句,论述中原王朝与日本列岛的关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武帝开展的大规模人海求仙人神药的活动,对北方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有重要影响。
B.在朝鲜半岛居住的中国人沿北方海上丝绸之路到达日本,日本的史书记载可以提供佐证。
C.在日本发现中国的石棚、朝鲜半岛的支石墓,证实朝鲜半岛和日本的海上之路是联通的。
D.文献记载中国魏晋时代和日本有物品交流,足以证明汉魏时期北方海上饮绸之路已经形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7-18 11:46: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大约进入21世纪以后,技术早已不再是社会发展的“工具”和“手段”,而成为人类自己为自己制造出的一个强大对手。自从Alpha Go与Alpha Zero相继诞生,人们开始对于技术的自我增长产生了普遍的恐惧。人工智能——人的这个创造物战胜人的神话正在从科幻小说中走出来,变为现实,哲学家也就不可避免地要面对科学技术的挑战。

人类生存的每一次危机都需要哲学家的关注。哲学,虽然是一种爱智慧的学问,但却根本上以关注人的生存为己任。技术,原本作为一种人类知识力量的外化形式,曾是帮助人们更好地生活的手段。因此,当年法国哲学家笛卡尔那句尽人皆知的“我思故我在”,其所设立的不仅是哲学的第一原理,也为知识以及科学和技术设定了第一原理。从此科学研究就可以如同脱缰的野马一般任意驰骋,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因为笛卡尔的哲学原则告诉我们,人(我思的主体)成为了整个世界的理论根据,人作为世界主体,人也就成为了世界的上帝。

现代社会就是人这个上帝创造出的一个人化世界,如今这个上帝正在制造一个自己搬不起来的石头,于是终于开始恐慌,仿佛这一境遇是人类从未遭遇过的挑战。其实,今天人工智能对人类存在造成的危机与二战期间原子弹爆炸所带来的恐慌并无二致。它所表达的都是技术对于人类生存构成的威胁。在哲学上,我们可以用知识论与存在论的对抗性关系来概括这一危机。技术本质上是哲学知识论的必然后果,其基本的诉求是试图将世界上存在的一切都进行形式化的抽象,也就是说,将一切都还原为抽象的数字,从而适用于可计算性。而存在论,则意味着对于人自身的关照,其中人的情绪、情感成为了关照的重心。那些对于人工智能充满信心者,以及那些对于人工智能所产生的威胁忧心忡忡者都不过是知识论的拥趸:而大部分的哲学家们都可能会立足于存在论,而对于人工智能所带来的威胁不以为然。原因不难理解:人工智能能够完全替代人的玄想之所以能够成立,关键在于你将如何看待人的属性。如果你认为人的本质就是一个可以被还原为一组组数字,如同一部巨大机器上的零部件,他每一时刻的行为都是被规定好的,他未来的每一种可能性都可以被计算出来,那么你当然会觉得人可以被人工智能所替代。但如果你认为人生就是偶然性事件串联在一起的一场戏剧,其间上演着的毎一分钟都包含非确定性,它的精彩是不可预期的,那么你根本不会相信任何一部机器可以完全替代你的存在。

人工智能在今天社会所带来的恐慌,一方面源自于资本的诉求,其有意制造话题,以便敞开新的利润増长点,另一方面,则源自于人的生活越来越多地被知识论的抽象原则所操控。比如人有了身价,成为了可买卖的商品,人的工作时间十分固定,以至于一天的生活与一个月每一天的生活毫无二致。这在哲学家看来是一种典型的非人的存在样态。人工智能所代替的,也只能是非人之人,而非人本身。

正是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产生了一个契机,它让人可以突然越来越自省于这样一个事实:我们人类活动当中究竟有多少是不可计算的部分,以便将我与机器区分开来。是的,正是人工智能,让我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了“人本身”。

(作者:夏莹,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有删改)

下列对“我思故我在”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原文观点不相符的一项是(   )
A.法国哲学家笛卡尔针对技术是人类知识力量的外化形式,也是帮助人们更好地生活的手段,提出了尽人皆知的观点,“我思故我在”。
B.“我思故我在”不仅是哲学的第一原理,也是知识以及科学和技术的第一原理。
C.因为“我思”的主体是人,人就成为世界的主体,也就成了世界的上帝,所以人类科学研究就可以如同脱缰的野马一般任意驰骋。
D.随着以Alpha Go与Alpha Zero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的发展,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哲学原则也不可避免地要面对科学技术的挑战。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戏剧的真实
戏剧是描写人生的艺术,真实应是它的第一要素,人们常说,艺术是真善美的统一。真是戏剧的基础,是生命;善是这个生命的意义、价值;美使得这个生命有持久的可以品味的艺术魅力。
戏剧的真实,其基本品质之一是能使观众信以为真。观众明知戏是假的,舞台所演是个虚构的世界,看戏是娱乐,是一种精神游戏,为什么又很乐意在心理上接受戏剧的支配,做“介于信与不信之间的有意识的自欺”呢?原因就在舞台上表现的人生,能使观众产生可以出入于自身经历的种种联想,从而加深对人生的体悟。有了这种联想、体悟,就会获得虽假犹真的审美愉悦。美国剧作家阿瑟•密勒说:“戏剧与任何艺术相比更要求中肯恰当。如果一出戏能令人相信‘事情正是这样的’,那么,即使它缺点很多,仍不失为好戏。”如果一出戏连可信这一关也过不去,观众在看戏过程中不断产生疑问,就难以进入审美状态,有时甚至感到智力受了伤害。这样的戏还谈什么真实呢?
戏剧的真实,必须是动人的,是情感化了的真实。在社会科学中,真实可以用理性来直接表达。但在戏剧中,理性隐藏在情感之中,是靠情感的真实来影响观众的。明代作家源于令(1592~1674)说得好:“剧场假而情真。”这个“情真”,先由艺术家体验到了,他先被自己的体验所激动,才有可能打动观众。而戏剧的情感,是感性状态的理性,总是包含着是非判断的。表现美好的情感或邪恶的情感,都是经过了艺术家理性之光的照耀,是审美化了的东西,不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所以看莎士比亚的悲剧,不会染上麦克白的野心、理查三世的残忍、奥赛罗的猜疑。戏剧中的真总是要引人向善的。现代戏剧在对人性的描写上,会超脱于过去的价值判断,其表现方式也不一定黑白分明,有些作品还着力于表现“灰色地带”,仍然不会泯灭是非善恶,泯灭理性精神。那种不包含是非善恶的愉悦,只是一般的消遣性娱乐,成不了高尚的娱乐,不是戏剧真正的审美愉悦。
戏剧的真实,还应当是有力量、有力度的。这种力量,源于戏剧的真实、真情,不是细琐的、卑微的,而是表达了某种“对人类具有普遍意义的旨趣”(黑格尔语),或者如恩格斯说的“具有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我们不能要求许多作品都有思想力度、深度,但如果太缺少这类作品,现代戏剧就没有脊梁骨了。
(小题1)对文中“戏剧的真实”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真实是戏剧的基础,是戏剧的生命。所谓真实,其实是让观众信以为真。观众在看戏过程中不断产生疑问,就谈不上什么真实了。
B.戏剧的真实要表现真实的人生,是需要用理性来直接表达的。包含着是非判断,并用来影响观众,让观众加深对人生的体悟。
C.戏剧的真实是要引人向善的,即使它缺点很多,仍不失为好戏。但决不能不分是非善恶。
D.戏剧的真实,应当有感染人的力量、有思想上的力度,对人类具有普遍意义的旨趣。
 
(小题2)以下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真实是戏剧的重要因素,它在艺术真善美的统一体中应排在第一位。
B.戏剧反映的是艺术家理性的、审美化了的东西,让观众就自身经历而引起联想,使戏剧虽假犹真。
C.品格高尚的娱乐是要引人向善的,其表现形式是情感与理智的结合,不能有细琐的、卑微的内容。
D.现代戏剧的脊梁骨就是指作品的思想力度和深度。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论狂狷
徐怀谦
狂狷不是什么时髦的东西,“至圣先师”孔子对此早有论述。他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在孔子的心目中,中庸是最好的,狂狷是逼出来的。但他对狂狷没有丝毫的贬义,为什么?因为他本人就是一个狷者的形象。他的那一套仁、义、礼、智、信虽然被后世的统治者尊为国教,但他生前周游列国时,饿得脸上呈菜色,“累累如丧家之犬”,是一个彻底的现状下的失败者,于是退而教书育人,不再求仕。
除伯夷、叔齐之外,较早的狷者还有不要尧的天下的许由,逃避晋文公的封赏、隐居绵山的介之推等,但总起来说,这样的狷者并不多,而且上面提到的这些人都缺少狂的一面。既狂且狷,是后世出现的阮籍、嵇康、李白、李贽、徐渭等人。当代称得上狂狷的,一个是大陆的钱钟书,一个是台湾的李敖。
狂狷如此之少,原因有二:一是需要本钱,二是要付代价。
清人叶燮论诗,说诗人须具才、胆、识、力。做一个狂狷者,同样需要这些本钱。第一个本钱就是才,而且须是大才。古人说“恃才傲物”,这是有道理的,没有才,想狂也狂不起来。咳唾珠玉的钱钟书则说,即使司马迁、韩愈住隔壁,自己也懒得去拜访。李敖更是脸不红心不跳地说:“李敖是五十年来五百年内中国人写白话文的前三名包办者。”“609年的唐宋两代才不过出了八大家,但是60岁不足59岁有余的李敖却是以一当八,早已超过古人今人。”
光有才,若没有胆、识和力,不过是个才子而已。真正的狂狷者,都是要有一身铮铮傲骨的。这身铮铮傲骨便是由才、胆、识、力经多年磨砺、淬火、凝铸而成。当年,在“文化大革命”中,当疯
狂的红卫兵闯进钱府抄家时,一介书生钱钟书居然据理力争,最后与红卫兵以拳相向,大打出手。这与许多儒生的嗫嚅、萎缩是迥乎不同的。
今天,我们饭后闲谈或写文章论及狂狷的时候,当然觉得痛快淋漓,但狂狷者所处当世却是并不轻松的,有时要付出相当高昂的代价,甚至是一条生命。“非汤武而薄周孔”的嵇康死在司马昭的刀下,“天子呼来不上船”的李白不得不慨叹“行路难”。李敖骂蒋介石、斥国民党,于1970年和1 982年两次被捉入狱,前后近十年之久。令人称奇的是,在遭受苦其心志的“皮肉生涯”之后,每次他都能重整旗鼓,挺枪再战,狂态丝毫不让当年赤身露体、击鼓骂曹的祢衡。
狂狷与杀头有时是划等号的,这一点狂狷者本人是清楚的。可是为什么在中国文人中居然形成了一个狂狷的传统(尽管为数不多)?只能用老子的话解释:“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实,谁都怕死,只是有值得以死相拼的东西存在,那就是道义、真理。
狂狷虽然在很多情况下被视为异端,但究其实,却是一种本真。只是这种本真,在乡愿、好好先生、和事佬、巧言令色之徒、小人、奴才、贪官污吏等充斥的现实面前,就显得有些扎眼,有些让当权派和假道学们不舒服。比如,李敖就说:“我是真人,一切以本色相见。”他的这种本色,在“集体逃避现实”的台湾知识分子中间,就显得狂狷味十足。以身殉“日心说”的布鲁诺虽是真理的化身,在当时却被定为异教。
说到底,狂狷是本色,是学不来的。我们不必担心狂狷会成为一种时髦,也不必像呼唤崇高、呼唤圣洁一样呼唤狂狷。一个社会,狂狷多了肯定不是好事;但如果没有狂狷,也未必就是好事。
(摘自《华章》杂志)
【小题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狂狷者表现的一项是
A.钱钟书看不起司马迁、韩愈;在“文革”中,当疯狂的红卫兵闯进钱府抄家时,他据理力争,甚至与红卫兵以拳相向,大打出手。
B.把天下治理得很好的尧要把天下让给许由,而许由不要尧的天下;对晋文公回到晋国当上国君有功的介之推,逃避晋文公的封赏,隐居绵山。
C.嵇康“非汤武而薄周孔”,死在司马昭的刀下;李白“天子呼来不上船”,不得不慨叹“行路难”。
D.李敖斥骂国民党、蒋介石,入狱近十年,遭受皮肉之苦后,仍重振旗鼓,挺枪再战。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真正的狂狷者,都是要有一身铮铮傲骨,不但要有才,还要有胆、识和力。
B.当代社会狂狷者很少,一个是钱钟书,另一个是李敖。究其原因,一是需要本钱,二是要付出代价。
C.李敖遭受入狱的“皮肉生涯”之后,每次都能重振旗鼓,挺枪再战,但狂态却比不上当年赤身露体、击鼓骂曹的祢横。
D.狂狷虽在很多情况下被视为异端,但却是一种本真,以身殉“日心说”的布鲁诺即是证明。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本人是一个狷者,他认为中庸是最好的,狂狷是逼出来的。他周游列国失败后退而教书育人,不再求仕,就是最好的证明。
B.狂狷者的铮铮傲骨受到后世论者的赞赏,但对其本人而言,他们在当世是要付出生命代价的。
C.狂狷者究其实是一种本真,这种本真在小人、奴才、和事佬、贪官污吏等充斥的现实面前显得有些扎眼,有些让当权派和假道学们不舒服。
D.狂狷是本色,不会成为人人追求的时髦,也不需要大力提倡与呼唤。对于一个社会而言,不能没有狂狷者,但也不宜过多。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类精神结构主要包括精神信仰体系、科学认知体系、审美艺术体系。在当下的大变革时代,人类精神结构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不确定的前景。其中,高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的崛起,使得审美艺术受到根本性的挑战与挤压。

审美艺术通过对感受的呈现和创作,让人回归万物一体的状态和高远存在的境界。与精神信仰体系、科学认知体系一样,审美艺术体系同样根源于人的有限性与追求无限性之间的关系。但与精神信仰不同,审美艺术是人类依靠感受、感悟、体验和直觉去理解和把握事物本质和世界本体,追寻人性本源,从而获得了生命的伟大感、美妙感、永恒感、力量感、价值感、神秘感和幸福感。感受是审美的本质,艺术是感受的创作和呈现。审美艺术与科学认知也是迥然不同的。它本质上具有超日常生活性、超实用功利性、超物质现实性、超技术操作性、超逻辑概念性等审美特性,并以自身独特的机制推动着人类精神结构的生成、变迁和发展。审美的最高境界是超越了存在本体的追问和沉思,那就是不问青红皂白、不问来龙去脉的精神直观、生命直观、审美直观,也就是瞬间忘乎所以的心灵震颤。这是不假思索的非理性的东西。

中华民族以诗性特质和丰硕的审美艺术财富打造了诗的国度、审美的国度、文学的国度。不同于西方美学建立在主客二分的基础上,及时事物本体的追求和主体知情意的划分,中国人的审美经验是以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世界观为基础的,是人生经验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庄子·齐物论》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中国古人认为,天为万物之根本,人道源于天道;就连审美经验和艺术经验也是生于人,本于天。中华美学中的气韵生动、涵化融通、阴阳化育、写意传神、和谐共生、情理交融、感悟直观等艺术概念与追求,才是对这一理念的呈现和阐发。艺术创作最终想要呈现出的是一个鸢飞鱼跃的生机活泼的世界。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对人类的影响,比任何时期都来得更加直接、更加猛烈、更加深刻。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未来人工智能是否可以复制人类的情感和思维?马文·明斯基在《情感机器》中预言,当计算机算法足够复杂时,机器将会出现情绪、意识和审美等特质,从而达到甚至超越人类智能。《超级智能》一书的作者尼克·波斯特罗姆把超级智能定义为“在几乎所有领域都比最聪明的人类大脑聪明很多,包括科学创新、通识和社交技能”。到那时,人工智能、现代生物技术、脑科学等研究将直指人自身的改变和主体的重建,过去所有以主体基本稳定不变为理论前提的人类生存模式、图景和未来格局都将需要重新架构。

在传统视域下,审美艺术体系具有科学、宗教无法替代的精神价值。未来人类发展不是在科技牵引下的一意孤行,而是人类依靠美的力量,按照美的法则建设出来的理想田园。但人工智能的发展昭示着一种新的未来视域,人类的精神价值体系将出现新的结构、秩序和形态,人类的艺术形态也将发生全新的转变。审美艺术在人类精神价值体系重建中还能如我们前面所判断的那样起到关键作用吗?我们认为,答案是开放性的。

(摘编自庞井君《人类精神结构的变迁和审美艺术的未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高科技尤其是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使人类精神结构面临根本性挑战和挤压。
B.审美艺术指向事物本质和世界本体,追寻人性的本源,让人在有限中获得无限。
C.与中国“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审美经验不同,西方美学的基础是主客二分。
D.当机器超越人类智能,艺术形态将发生转变,审美艺术的关键作用也将随之改变。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在相互比较中突出了审美艺术相对于精神信仰、科学认知的不同之处。
B.第三段重点阐述我国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理念,以突出中华审美艺术的作用。
C.通过阐述审美艺术的特点及未来科技对审美艺术的影响,文章论述转向深刻。
D.文章结尾立足未来,探讨了审美艺术的作用,但并未武断下结论,客观而严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认识体系越发达,人类精神结构的前景就越不确定,我们难以避免这种不确定。
B.审美能超越存在本体的追问和沉思,可见人要超越现实的束缚就很难离开审美艺术。
C.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向前发展,这不仅影响人类审美艺术,而且会影响人类精神结构。
D.人工智能技术是把双刃剑,所以要想让人生更美好,就需平衡其与审美艺术的关系。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习题。
唐诗的自然精神
唐诗有诸多丰富的精神特色,其中自然精神对唐诗的浸润十分深刻,甚至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自然精神塑造了唐诗令后世无限企慕的艺术境界。
自然精神发端于先秦道家自然哲学,老子说“道法自然”,“道”是世界的根本,“道”就是“自然”,它就是它自己的样子,独立而不改。然而人生和社会常常是背离“道”,背离“自然”的,人应该超脱这种“背离”,去体会恒常不变的本然之道。被后人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他的诗歌有浓厚的自然之趣,《饮酒》中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写黄昏中归巢的飞鸟,正是一幅万物归于本然的画卷。陶渊明用他的方式,展开了诗歌自然之美的隽永画卷,而这幅画卷,正是在唐代呈现出了丰富而灿烂的内容。
唐代超一流的诗人中,王维和李白的诗歌都深受自然精神的影响。自然精神对王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山水诗方面。贯穿其中的山水审美精神,不以描摹山水之形态为旨归,而是要通过俯仰山水去体会自然之道。
中国的山水诗追求“静”的境界,这个静是哲学上的静,是内心安静澄明的状态,王维的山水诗是展现“静”的绝佳典范。王维刻画山水,广阔浩渺而辽远,进入一种超脱现实功利的辽远境界,是一种精神之“远”。王维被称为“诗佛”,他的山水诗对“静”与“远”的刻画,萦绕着深邃的“空”趣。例如《新晴野望》,描绘一场雨水后天清地朗开阔澄澈的原野,其中“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两句,写河水映照阳光,远方青翠的山峰因空气清澈而呈现在诗人的眼前,爽朗明澈的诗境,又是精神宁静澄明的写照。其《汉江临泛》“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写江水浩渺,天水相接相融,远山似有若无,这是山水之远,更是精神之远。《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诗中幽远的山林是充满深邃“空”趣的至静之境。这是唐诗艺术最深刻的地方,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理解唐诗的自然精神,提到的第二位大诗人是李白,李白更是自然精神塑造的诗人,今天的我们要理解他,要抓住他的两个鲜明的精神特质,即大鹏精神和赤子之心。
大鹏精神,这个“大鹏”就是《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李白一生皆以大鹏自比,他说自己“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李白的豪迈奔放,就是大鹏扶摇高举的境界。然而同时也要看到,李白和庄子是有所不同的。庄子所说的逍遥远游之境,和人世是有对立的,超脱流俗的同时,也有背离常情的怪诞,自己的妻子去世不仅不悲痛反而鼓盆而歌,这和常人表达感情的方式很不一样。李白不是这样,他天才豪放,但身上毫无怪诞之处,他的悲欢喜怒同于常人,却又比常人表达得更浓烈,更为本然。这种本然的表达,使李白的诗歌经常呈现出天真如赤子的境界。他的《长干行》,刻画一位女子与丈夫两小无猜,笔触极为纯净天真,“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王维和李白的诗歌正是在自然精神的浸润下,呈现出许多难以言传的艺术神妙。宋代以下,随着思想文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唐诗所赖以形成的包括自然精神在内的许多精神氛围都发生了改变。这些都增加了理解唐诗的难度。理解唐诗应深入其精神文化背景,对唐诗的自然精神,对唐诗神妙的艺术之美,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不断去品味和思考。
(选自2018年10月9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现实的人生社会是背离“道”、背离“自然”的,“道法自然”就是超脱“背离”,回复本然。
B.陶渊明的诗寻求悠然心会的真意,有浓厚的自然之趣,呈现出晋代诗歌丰富而灿烂的自然之美。
C.山水诗追求静、远、空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恰恰是自然精神在山水诗上的体现。
D.宋代以后,唐诗赖以形成的精神氛围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后世理解唐诗就非常难了。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论证结构清晰,主要采用例证法论述了自然精神的内涵,最后卒章显志,点明中心论点。
B.文章引用王维的诗歌《鹿柴》,论证了王维田园诗爽朗明澈的诗境,也表现精神澄明。
C.文章论述李白诗歌的自然精神时采用了类比论证手法,突出李白身上的赤子之心。
D.文章结论指出唐诗自然精神的形成跟文化背景有关,对于读者品读唐诗很有启发。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然精神来自道家思想,唐诗具有自然精神,说明道家思想在唐代的精神氛围中占主要地位。
B.王维《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明白如话,但创造出了一种澄澈宁静的诗境。
C.王维的《鸟鸣涧》诗“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写回荡在山涧中的鸟鸣,反衬出山林的幽静深广。
D.李白在庐山上纵目远望,“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是大鹏的视野,表现豪迈奔放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