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文化自信,当然不是文化的自我自信。文化并非主体,主体是人。在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主体是***和中华民族。要坚信文化自信,不能只看到物,看到文化的载体,而要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层内涵。无论是文物还是典籍,都只是文化的载体,而灵魂是载体中的内在精神。
文化自信不能离开国家。正确的文化观不能离开正确的国家观。国家对于共同文化的形成和认同至关重要。要形成和维护一个统一的中华民族文化,必然要有一个统一的而非分裂的国家。民族是文化的主体,而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中国各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统一而强大的国家保障。当一个国家被消灭或处于分裂时,它的文化发展也会中断。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文化没有中断,因为中国自古至今始终是中国。中国人是龙的传人。中国有过分裂,但统一是主导的。即使当时存在不同的民族政权,它仍然处于中国这个大的疆域之内,因而极容易统一,中华民族的文化保存和继承相对完好。历史证明,当国家分裂,文化发展的血脉会中断,何谈文化自信!
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同时是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鲁迅先生虽然批判了中国人的劣根性,但他也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强调,中国并没失掉民族自信力。近代中国人的一盘散沙是统治者的“治绩”。中国近代表现的国民劣根性并非中国人本质特性,而是朝廷腐败和社会腐败的“治绩”。
文化自信当然包含人数众多的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知识分子和文化人的自信。各个文化专业领域的知识分子都能从自己专业领域发现文化自信的历史根源和文化传统,也都能以自己的创造性贡献强化人民的文化自信。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中国学者和专家以一个拥有丰富文化传统和文化自信大国学者参与世界的文化交流极为平常。可以预期,在世界文化学术论坛和文化交流中,中国学者会日渐增多。单面输入和接受的时代已经结束。中国学者广泛参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就是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
文化自信问题不仅属于文化,它与国家的强大、民族的独立不可分。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定民族的自尊、自强。中国现在已经不再像旧中国那样在世界政治舞台缺位,而是带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带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自信地走向世界政治舞台的中心。
(《光明日报》2018年01月08日15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自信的主体是人。坚定文化自信,不是看文化的载体,而要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层内涵。
B.有一个统一的国家是正确的国家观,是形成和维护一个统一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础。
C.如今,中国学者和专家参与世界文化学术论坛和文化交流极为平常,中国学者正日渐增多。
D.我们正带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走向世界政治舞台。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从内涵方面界定了文化自信的主体是人,也是文化载体中的内在精神。
B.第二段谈文化自信与国家的关系,强调统一的国家和民族对于文化发展的重要性。
C.第三段用鲁迅的话证明近代国民劣根性并非中国人本质特性,而是统治者的“治绩”。
D.第四段从中国学者广泛参与世界文化交流角度谈文化自信包含了知识分子的自信。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的载体包括文物和典籍,理解载体中深层内涵和内在精神,能更好地坚定文化自信。
B.文化自信不能离开国家。只要一个国家被消灭或处于分裂时,它的文化发展就会中断。
C.文化专业领域知识分子也都能在各个领域以创造性贡献对人民的文化自信起到强化作用。
D.文化自信与文化相关,但国家的强大、民族的独立也为文化自信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3-08 07:03: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桂河桥畔的战俘墓园

①炎热沉闷的盟军战俘墓园里,6982个坟茔成行成列,黑色石头上镌刻有名字、军衔、身份识别号码,十字架和所属部队的徽记。

②他们中的绝大部分是英军官兵。

③热带的好处就是四季鲜花盛放,芳草萋萋。虽不及他们英格兰、苏格兰的私家园林修剪得漂亮整齐,但身处异国,客死他乡,能够长眠于这样美的地方,算是种安慰了。

④那是大英帝国一段不堪回首的悲惨岁月。是战事正酣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广袤的中南半岛,在同古,在密支那,在仁安羌,善于丛林作战的日军士气如虹,节节胜利,骄横的英联邦军队被打得落花流水。英国人、印度人,澳大利亚人,新西兰人,荷兰人,他们引人注目的高大身躯成了逃命的累赘,在昔日被他们蔑视为黄种猴子的日本军队追击下,成批的被杀死或俘虏。

⑤泰国的死亡铁路,就是那段历史的真实写照。共有16000名战俘和约10万名劳工在铁路沿线非正常死亡,450公里的铁路,平均每一公里付出209人的生命,平均每5步就埋葬着一名死难者的遗体。

⑥铁轨之下,血肉之躯才是真正的枕木。

⑦我,已然是挥汗如雨,穿行在墓的行列里,似凭吊,又像检阅

⑧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因为桥的对面,竟然有三个醒目的红色中文大字——华军碑!这是始料未及的经历。事前,我从未在任何体裁的资讯中读到中国士兵与这座桥梁有关的记录。

⑨我有些怀疑,同时是迫不及待的赶到近前。

⑩没错,有钢筋水泥的碑,尖锐的刺向空洞的天空。有中文介绍,有免费的资料,有捐助者名录。循着箭头的指向,西行300米,走过残破的引桥,往右转向一小片树林,空地中央还有一座硕大的水泥坟墓,外观是德式钢盔造型,滇缅战区中国远征军常用的那种。缀着青天白日徽章,下面是年轻的脸,绘有一双黑白分明的大眼睛,凝视着祖国来的人,伤感,又坚定。

⑾墓前有祭台,供奉有一瓶中国的二锅头酒。墓是空墓,连衣冠冢也谈不上,在缅甸,在泰国,在辽阔的中南半岛,他们就那样隐入异域的群山,没落在陌生的土地上,名字无人知晓,尸骨无人收敛,零落成泥碾作尘,散乱在热带雨林里,成了异国土地的一部分。

⑿据说,在死亡铁路工地,中国战俘受到的残酷虐待是空前的。和西方战俘相比,日本人似乎更鄙视肤色相同的中国人。他们就那样无助地死去,无声无息从人间蒸发,仿佛从来就没有存在过。战争的最后,日军为了阻止盟军飞机的轰炸,把成批的中国战俘驱赶到大桥上,用作人肉盾牌。不知情的战机一次密集投弹,就有三百多中国人血染桂河,陈尸累累,以至河水在很多年后,当地人也不敢饮用。

⒀到战争的硝烟散尽,和平又重新回到热带丛林,断桥再植,但铁路已经不能够通达缅甸。老火车运载的,不再是士兵和军需,是逐渐增多的游客。

⒁英国人来了,澳大利亚人来了,新西兰人和荷兰人来了,他们整修遗迹,收敛骸骨,为自己的子弟建起庄严的墓园。然后日本人小心翼翼地来了,他们又恢复了往日的温良恭谦让,鞠躬也显得格外诚恳。他们出资修复许多残破的道路桥梁,现在的桂河铁桥,两段方形的钢梁就是战后的新补,混搭在原先漂亮的圆弧形架构里面,虽然适用,却分外扎眼。

⒂他们也为自己的战死者修起了慰灵的塔、镇魂的碑。死亡平等了一切

⒃如今,中国人也来了。中国人在国家开放和富裕后,终于有机会走出国门,来到东南亚,走过桂河桥,触摸到昔日同胞的伤口,焚一柱香,敬一杯酒,不是为了仇恨,只是要告慰那些不屈的灵魂。

⒄我们来得有些稍迟,但我们并没有忘记,我们的无知只是因为那段被刻意修改或语焉不详的史略。要感谢所有的墓和碑,无论它们是属于过去的敌人或是盟友的,它们不仅仅是人生的休止符,它们更是一个个无法磨灭的证据。

⒅正是这些墓地和石碑,它镇定了浮躁,收敛起野心,它以人类所畏惧却又不得不面对的坦诚,无声讲述着一幕幕凄迷又残缺的往事。

⒆每个墓碑下都长眠有一个曾经鲜活的生命,他的后面有一个家庭,一个民族,无数望眼欲穿的眼睛。

⒇时过境迁,老一代慢慢凋零,伤痛渐渐平复,新新人类远离了过去的苦难岁月,茂密的热带丛林掩盖了更多的战争残留,肥厚的绿叶和绚烂的红花装点了曾经伤痕累累的战场,一切似乎从未发生,唯有这一个个成行成列的坟茔。

(选自格桑西亚的《桂河桥畔的战俘墓园》有删改)

【小题1】第⑦段“检阅”一词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的情感。
【小题2】第⑾段描写墓地有什么作用?
【小题3】第⒂段画线句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对作者写到“感谢所有的墓和碑”的原因,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因为这些墓不仅仅是人生的休止符,更是一个个无法磨灭的历史的证据。
B.因为这些墓下长眠的生命有最高尚的灵魂,是每一个家庭、民族的希望。
C.因为这些墓超越了敌我的界限,昭示着生命的鲜活、可贵和牺牲的悲怆。
D.因为这些墓以赤裸裸的坦诚时刻警醒着人类曾经的无知、浮躁以及野心。
【小题5】分析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6】第⒃段中用“中国人”,第⒄段中用“我们”,分析称谓的变化所传达的作者的用意,并简要评价。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

收藏阳光

余继聪

①深冬的早晨,太阳慢慢升高,屋顶上敷着的厚厚白霜,渐渐融化,潮湿了黛青的屋瓦和太阳红的瓦松。明媚的阳光,奢华地倾泻进农家小屋里来,绿色的藤萝窗纱,被金子般的阳光浸透,室内弥漫着浓浓的、暖暖的浪漫和温馨味道。女孩静静地坐在窗前的阳光里,一边衲花鞋,一边沐浴着幸福的阳光,一边梳理着心事。甜甜的笑容,很阳光很温暖地从她美丽的嘴角漾开来。
②楼顶上挂着的一串串红辣椒和苞谷穗子,也在滋滋地吮吸和收藏着冬日温暖的阳光。用盐巴腌浸透的腊肉,用夹杆串起的豆腐肠,一挂挂晾晒在屋檐下,收藏着阳光。摘回家的老南瓜,一个个圆溜溜的卧在楼月台上。挖回家的红薯都堆在院子一角,滋滋地吸收收藏着阳光。水牛和山羊都散窝在山坡上,收藏和反刍着阳光。大片的庄稼地也在滋滋的吮吸和收藏着阳光,有的庄稼地已经被犁铧翻出了泥土,也在收藏着阳光。整个乡村世界,都在滋滋的吮吸和收藏着阳光。
③收藏了一秋和将近一冬的阳光,漫山遍野的山茶花,路边篱笆下的海棠和梅花,都早熟了,全身暖洋洋的,等不及春天来到,就已经绽开了她们很阳光很美丽的笑脸。
④终于闲适了的母亲,在篱笆墙上闲适地晾晒着要腌制腌菜咸菜的蔬菜,或者在院子里的果树间搭上竹竿,晾晒蔬菜,或者晾晒拆洗过的被窝和冬衣。那么细心,那么惬意幸福。吸足了阳光,收藏了充足阳光的蔬菜,将会被切细拌上作料,然后盛装进陶罐里,再次放进阳光里晾晒,继续收藏阳光,酝酿成阳光味道充足的咸菜腌菜。全家人,整整一年,就可以慢慢品味和回味阳光的味道。
⑤一边翻晒着被窝和衣服。母亲一边解开她的头巾,解开她的发髻,用竹蔑篦子细细梳理她黏结的、夹杂着细碎草茎枯叶的头发。也让满头花发像庄稼一样尽情吸收和收藏冬日暖暖的阳光,也梳理她逐渐板结的记忆和往事。
⑥穿得鼓鼓囊囊的小脚老祖母们,也禁不住这暖暖冬阳的诱惑,蹒蹒跚跚地踱出门来,三三两两聚坐在大门外的坡坎上,一边说着、梳理着陈年往事,一边解开长长的包头布,让满头白发也吸收和收藏着金贵的温暖阳光。经历无数寒暑风霜,她们曾经飘逸乌黑的秀发,早已长成了这稀稀拉拉的白发,如同秋收后,晚秋时节庄稼地里残存的零星庄稼秆和枝叶,苍白,干枯,稀疏。老祖母们一边回忆着自己也曾经满头秀发长势旺盛,也曾经青枝绿叶、枝繁叶茂过的青春岁月,一边细细梳理和数着自己曾经收藏过的阳光,一边继续收藏着阳光。她们也曾经很阳光、很美丽过,也曾经青枝绿叶、枝繁叶茂过,也曾经花过果过。也曾经深深悲过真真喜过呢。
⑦祖父们,三三两两地聚在村路边,或者谁家的院子里,一边滋滋地吃着一锅锅草烟,一边让自己花白的胡须、眉毛和头发,吸收和收藏着阳光。除了满头稀疏白发,胡子眉毛好像也是另一种庄稼呢。一生都忙碌着侍弄打理地里的庄稼,无暇顾及自身和身边,如今老了,才有闲心侍弄打理这些离自己最近的庄稼呢。这些庄稼越来越稀疏了。长势也越来越差,但是他们这些老伙计却很满意。一辈子,让多少庄稼吸足了水分。收藏了丰硕的阳光,也让多少的儿孙饱吸了阳光水分,长得茁茁壮壮枝繁叶茂啊!
⑧唉!一茬茬的乡村人,都是另一种庄稼呢,他们自己常常忘记了,甚至不知道呢。我们还是别打扰他们,让他们饱饱吸收和收藏点阳光吧!
⑨像收藏粮食一样。把阳光收藏满心屋,心里会多踏实啊!爱如阳光。也像收藏粮食和收藏阳光那样,把爱收藏在心里,阴郁的时候拿出来温暖自己,人生路上就该洒满了阳光吧!

(选自2008年2月《中国散文选刊》网刊第13期)

【小题1】文章从哪些方面写收藏阳光?为什么要写收藏阳光?
【小题2】第⑥自然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小题3】文章在材料安排上有什么特色?第⑧自然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小题4】文章最后说“爱如阳光。也像收藏粮食和收藏阳光那样,把爱收藏在心里,阴郁的时候拿出来温暖自己,人生路上就该洒满了阳光吧!”结合全文,探究这段话的深刻内涵。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小题。
张岱年:士林楷模
①《张岱年自传》前,他亲笔题写:“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好学深思,心知其意,言有物而心有恒。”这完全可以作为张岱年一生的写照了。以下一些小事可以使我们对张岱年有更深刻的了解。
②1982年,张岱年与他的一个学生、清华大学的刘鄂培教授有过一次谈心。刘教授回顾往事时,说到自己在前半生的历次运动和改造中饱受磨锉,如今已经像河床中的鹅卵石一样,没有了棱角,而且还感叹道,要做一个正直的人是很难的。为了能够不随波逐流又不丧失良心,刘教授说希望自己今后能够像铜钱一样,内方外圆。张岱年听了这番话,沉默良久,提起笔来写下了“直道而行”四个字。刘鄂培教授看过这四个字,深感惭愧,他说:“岱年师与我有相同的坎坷遭遇,他的胸襟如此广阔,精神境界如此高尚。这四个字体现出他的刚正性格,亦即岱年师人格魅力之所在。”
③张岱年为人谦虚谨慎。即使是对于《中国哲学大纲》这样一部得到学界公认的名著,他也总是会自觉地指出其中的不足,几次修订,每次书写序言,都会明确地指出书中的缺陷。你可以感觉到他的这种谦虚决不是刻意的造作,而是完全发自其内心的。
④张岱年生活非常简朴,在衣食住行上从不讲究。他几次迁居,住房都很狭窄,而且房中几乎都堆满了书籍。每次有客人去拜访,走进他的书斋,几乎找不到地方可以坐下,以至于大陆以外的学者像台湾的陈鼓应等拜访张岱年时,对如此大师竟居于这样的陋室,深为惊讶,后来甚至直接上书邓小平要求为张岱年解决住房问题。可据说张岱年对此从不抱怨,好像挺满足,也很习惯的样子。
⑤张岱年的穿着也是极为朴素,根本看不出他是一位大学问家,好像只是一位平凡的老者,过着平平常常的生活。他的一个学生曾忆道:“有一次我到他家去看望他,在路上碰到了张先生,张先生正好从小商店里买好了馒头之类的食品拎在手里走回家,张先生已是八十多岁的高龄,使我不由得肃然起敬,一位誉满海内外的大学者做着普通老百姓最平凡的事情,我想张先生这样恐怕在国内外学术界是少见的。”
⑥张岱年对于中国哲学史料的熟悉,凡是熟悉他的人都赞不绝口。他的一个弟子曾回忆:先生“对中国哲学史的史料十分熟谙,每提及历史上一个著名哲学家的哲学思想材料,都能够做到背诵,从先秦到近代,先生如数家珍,使听课者感到先生对祖国优秀的哲学文化遗产充满了感情!每当张先生开始背诵时,教室里便鸦雀无声;背诵完毕,教室里便发生一片轻轻的唏嘘声”。
⑦张岱年为人诚恳,对后学的培养和鼓励可以说是不遗余力。张岱年作为中国哲学界的泰斗,向他求教、请他审阅文章或者求他为自己的著作作序的人不计其数。他对此从不会拒绝,对于求教的稿子总会认真修改,这占用了他大量的时间,以至于影响了正常工作,但他总是不厌其烦,可见对于后学一片爱护、提携之心。张岱年在讲授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和中国哲学史方法论的时候,吸引了很多学者和学生来听课。中国人民大学有位教师叫姜法曾,很认真地听张岱年的课并做了详细的笔记。后来姜法曾把听课笔记做了细致的整理,张岱年后来出版的《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便是以这个笔记为基础完成的。不幸的是,这位姜老师因为劳累过度,英年早逝,后来张岱年出版《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的时候,就把大部分稿酬送给了姜老师的遗属,其余部分则购书送给每一个听这门课的学生,他自己则分文不取。
⑧季羡林与张岱年在清华时是校友,工作后又在北大是同事。两人友谊深厚,相互了解也深。季羡林曾在为刘鄂培的《综合创新——张岱年先生学记》作的“序”中说,自己“对于先生的为人,则心仪已久”,并称赞张岱年“他奖掖后学,爱护学生,极有正义感,对任何人都不阿谀奉承,凛然一身正气,又决不装腔作势,总是平等对人。这样多的优秀品质集中到一个人的身上,再加上真正淡泊名利,为学是务,在当今士林中,真堪为楷模了”。
(摘编自任士英主编《20世纪国学大师档案》)
【相关链接】
①张岱年(1909-2004年),我国现代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和文化理论家、为中国现代哲学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哲学和文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②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文化是一个独立发展的体系,有一个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在这发展过程中,虽经常吸收外来文化的长处,但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因而成为世界上一个独特的文化类型,影响及于国外,对于世界文化作出过巨大的贡献。(选自张岱年《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张岱年先生在《张岱年自传》前亲笔题写的评价自己一生的几句话,表现了他自强不息、好学深思的为学与为人的品格。
B.台湾学者陈鼓应直接上书邓小平要求为张岱年解决住房问题一事,突显了作为一代著名学者的张岱年先生生活上的简朴。
C.“背诵完毕,教室里便发出一片轻轻的唏嘘声”,这里的“唏嘘声”不仅是因听课者对张岱年先生非凡的记忆力的赞叹,更因为听课者感到先生对祖国优秀的哲学文化遗产充满了感情。
D.张岱年先生对中国文化有深刻的认识,他认为中国文化对外国文化有吸收也有巨大贡献,但它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
【小题2】文章的第②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张岱年被称为“士林楷模”,他在“为人”与“治学”上分别有哪些表现?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①近些年,3D打印无论在技术上,还是产业化上,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国内以卢秉恒为先驱,在1990年代就率先倡导、开拓了光固化3D快速成型制造系统的研究。现在,推动3D打印,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需要。然而由于生物活体细胞及组织器官的复杂性,3D生物打印在最近几年才刚刚起步,高水平生物医药应用实例仍屈指可数。维克森林大学最新研制出的完整组织器官打印机,可进行稳定的宏观组织打印,包括颔骨和颅顶的骨头,软骨和骨骼肌等。其使用水凝胶和生物降解物质作为打印材料,可为医疗和医学研究带来极大的便利,并对组织工程的研究产生重要影响。

②现如今,国内3D生物打印也在生物打印材料和血管打印上有所突破。清华大学危岩课题组近几年开展了将生物材料应用到3D打印的研究。四川大学再生医学研究中心康裕建课题组应用自主研发的3D生物血管打印设备构建出具有生物活性的人工血管,并成功在动物体内实现血管再生。而笔者研究组结合医学影像、3D数字化重构和3D打印技术,首次成功在体外构建出真实病例的体外血管模型。

③目前,生物3D打印仍处在研发阶段,其中一个难点就是解决生物相容性的问题。如今大多数生物3D打印往往借用已有的3D打印技术,只是简单的替换打印材料,然而生物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使得其组织结构有着与其他结构迥异的特性,因此,生物3D打印最大的难点还在于生物3D打印设计理念上的突破。简单地用更换材料来实现生物3D打印注定无法满足生命医学研究应用的需要。如果能够直接利用细胞来进行打印,将会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细胞是生命组织结构最基本的单元,因而生物墨水应基于细胞,细胞生物墨水应该是含有精确数量中细胞的打印材料微滴,3D打印则是要设计打印微滴在空间中的分布,来实现精准控制各种细胞在空间中的位置及数量。

④更重要的是,3D生物打印技术的发明与发展注定应该瞄准生物医学应用实例,其中真实病人肿瘤体外模型的构建无疑是最为重要的实例之一。而迄今国际上尚未见到相关模型的报道。期待若干年之后,生物3D打印技术能够发展到十分成熟的地步,科学家根据每个癌症病人单独构建出一套肿瘤实验模型,通过3D生物打印机,并利用病人自身的肿瘤细胞,打印出肿瘤实物,再对其进行一系列的实验和评估,测试出对这名患者最为有效的药物和治疗方案,为医生的临床手术提供最有价值的咨询和指导,这将是肿瘤患者最大的福音。

(《科学》2018年第4期《生物生态学的3D打印技术》(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生物3D打印技术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生物3D打印技术的研究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目前,该项技术无论在技术上还是产业化上,都取得了迅猛的发展。
B.3D生物打印技术就是借用已有的3D打印技术,通过替换打印材料(如直接利用细能),在体外构建模型的一种打印技术。
C.细胞是生命组织结构最基本的单元,因而3D生物打印技术的材料只能用细胞,其他材料怎么更换都无法满足医学研究应用的需要。
D.3D生物打印技术的发明与发展应该瞄准生物医学应用实例,攻克生物相容性难题,助力临床手术,推动人类医学发展。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推动3D打印,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需要:推动生物3D打印,是为了满足生命医学研究应用的需要。
B.国内3D生物打印在生物打印材料和血管打印上有所突破,一些课题组分别在生物材料、生物血管以及构建体外血管模型取得成就。
C.生物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使得其组织结构有着与其他结构迥异的特性,所以3D生物打印技术的材料问题现在及将来均无法得到解决。
D.构建真实病人肿瘤体外模型,利用病人自身的肿瘤细胞打印肿瘤实物,为临床手术提供指导,这是对3D生物打印技术发展的期许。
【小题3】未来生物3D打印技术要取得更大的进展,科学家们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突破?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难舍的礼物

刘文绝

女儿春节回家,与我一起探讨人与物的关系。她说:“人是有感情的,一旦与物建立了所属关系,使难以割舍,难以割舍的东西越多就越累。”我很赞同她的观点。于是她帮我收拾出许多衣物、书籍和一些积攒起来的生活用品,并确定哪些送给何人,捐赠何处。我毫不犹豫地支持女儿的清理行动。

但也有例外。有两件东西已经被女儿清理出去了,我却又把它们捡了回来。这两件东西不是什么贵重物品,就是两双拖鞋。然而在我看来,这两双拖鞋的意义却非同一般。

20世纪70年代,我在辽宁北票二中读书。当时我与班里的一位女同学非常要好。她学习成绩好,经常在班里名列前茅,特别是语文非常出色。她还多才多艺,会唱歌,会识谱,舞蹈也很有造诣。她对我也十分亲近。

当然,我们俩十分要好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着差不多的家庭背景,当时我们都是农村户口。高中毕业时,城市户口的同学都分配了工作,只有我和她两个女生没分配工作。我三年后又被调入北票县妇联、县委办公室工作。可她却没有我这么顺利,回到村里却一直没有机会展现才华。她曾想去当一名民办老师,可没能如愿。后来她嫁给了一个赶着马车拉土特产品的“车老板”。我曾经去过她的家里,三间平房,东西两个屋是土炕,中间的屋是锅台,很是俭朴。

有一年春天,我出差去朝阳,一些中学同学赶来相聚,她也带着女儿来了。当时她正在为女儿愁眉不展。后来因为工作忙,跟她联系的也少了。又过了几年,我突然接到她的电话,说她的女儿不仅病治好了,而且已经考上了省城的大学。又过了四年,孩子要大学毕业了,我又接到她的电话,说孩子已经经过笔试、面试纳入了留校任教的名单,近期还要进行最后一次考核。我知道她很不容易,于是找到在校工作的一个朋友,请她帮助了解一下情况。朋友回话说,这个孩子确实很优秀,但是不知什么原因没有被录用,现在名单已经定了,不能再改了。过了一段时间,她来电话说,女儿找了一个多月也没找到适合的工作,希望我能帮帮忙。我也很为她着急,就答应了。过了些日子,我介绍她女儿参加了一个国有企业的招聘。孩子很顺利通过笔试、面试,以较高成绩被录取。尽管这份工作每个月只有一千元工资,可她女儿还是很高兴地去了。一个月后,这个孩子买了水果来看我,很自豪地说:“阿姨我开工资了,这回我能供妹妹上学了!”我听了有些惊诧,这点儿钱还能供妹妹上学?她却说:“我一个月给妹妹六百元钱,妈妈爸爸就不用再给她生活费了。爸爸妈妈供我们姐妹俩上学挺不容易的,这回也不用那么辛苦了!”我问:“你的生活费只有四百元够用吗?”她说:“够了,我中午吃饭不花钱,住宿也不用花钱,四百元一个月足够用了!那一刻,我真觉得这个孩子非常不容易,也很懂事。

那年秋天,我的这位同学来了我这里。她说:“孩子有了一个很好的工作,非常感谢你,特意赶来看看你。”说着,从一个大的旅行袋里拿出两个小布袋,边拿边说:“也没有什么好东西给你带,这是我家新磨的高粱米,这是新小米。”接着,从旅行袋里拿出一个用塑料薄膜封好的玻璃瓶,这是我自己做的酱,是用黄豆做的,非常好吃。”我一一接过,连连说:“这都是绿色食品,是好东西,谢谢、谢谢!”她又从袋子底下拿出一个纸包,打开,是两双色彩鲜艳的拖鞋,“这两双拖鞋是我自己做的。”我接过来仔细地看着,这两双鞋做得真是很精细:用麻绳和布做的鞋底,钩针钩织的鞋面,一个是网络状用丝线钩织成的,一个是毛片状用毛线编织成的,一双粉红色,一双火红色,很是喜庆。我十分高兴地收下了这两双鞋。

现在,虽然这两双鞋旧了,可还是觉得非常亲切。穿着它们,除了感觉到浓浓的情意外,也提醒着自己,要珍惜生活,懂得知足,为社会的公平正义多尽一份责任。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说这两双拖鞋意义非同一般,是因为这是相识多年的女同学亲手做了送给自己的,承载了很多情谊。
B.作者的女同学上学时非常出色,但毕业后过得并不是很好,作者对她的遭遇充满同情,所以会帮助她。
C.文章结尾再一次强调了拖鞋的珍贵,照应了标题,并且以一段感悟表达了作者的人文情怀,升华了文章主题。
D.作者借用两双原本要扔掉的拖鞋,展现了对青春时代的回忆,讲述了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的美好故事。
【小题2】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小题3】这篇文章在结构上很有特色,先抑后扬,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