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大约进入21世纪以后,技术早已不再是社会发展的“工具”和“手段”,而成为人类自己为自己制造出的一个强大对手。自从Alpha Go与Alpha Zero相继诞生,人们开始对于技术的自我增长产生了普遍的恐惧。人工智能——人的这个创造物战胜人的神话正在从科幻小说中走出来,变为现实,哲学家也就不可避免地要面对科学技术的挑战。

人类生存的每一次危机都需要哲学家的关注。哲学,虽然是一种爱智慧的学问,但却根本上以关注人的生存为己任。技术,原本作为一种人类知识力量的外化形式,曾是帮助人们更好地生活的手段。因此,当年法国哲学家笛卡尔那句尽人皆知的“我思故我在”,其所设立的不仅是哲学的第一原理,也为知识以及科学和技术设定了第一原理。从此科学研究就可以如同脱缰的野马一般任意驰骋,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因为笛卡尔的哲学原则告诉我们,人(我思的主体)成为了整个世界的理论根据,人作为世界主体,人也就成为了世界的上帝。

现代社会就是人这个上帝创造出的一个人化世界,如今这个上帝正在制造一个自己搬不起来的石头,于是终于开始恐慌,仿佛这一境遇是人类从未遭遇过的挑战。其实,今天人工智能对人类存在造成的危机与二战期间原子弹爆炸所带来的恐慌并无二致。它所表达的都是技术对于人类生存构成的威胁。在哲学上,我们可以用知识论与存在论的对抗性关系来概括这一危机。技术本质上是哲学知识论的必然后果,其基本的诉求是试图将世界上存在的一切都进行形式化的抽象,也就是说,将一切都还原为抽象的数字,从而适用于可计算性。而存在论,则意味着对于人自身的关照,其中人的情绪、情感成为了关照的重心。那些对于人工智能充满信心者,以及那些对于人工智能所产生的威胁忧心忡忡者都不过是知识论的拥趸:而大部分的哲学家们都可能会立足于存在论,而对于人工智能所带来的威胁不以为然。原因不难理解:人工智能能够完全替代人的玄想之所以能够成立,关键在于你将如何看待人的属性。如果你认为人的本质就是一个可以被还原为一组组数字,如同一部巨大机器上的零部件,他每一时刻的行为都是被规定好的,他未来的每一种可能性都可以被计算出来,那么你当然会觉得人可以被人工智能所替代。但如果你认为人生就是偶然性事件串联在一起的一场戏剧,其间上演着的毎一分钟都包含非确定性,它的精彩是不可预期的,那么你根本不会相信任何一部机器可以完全替代你的存在。

人工智能在今天社会所带来的恐慌,一方面源自于资本的诉求,其有意制造话题,以便敞开新的利润増长点,另一方面,则源自于人的生活越来越多地被知识论的抽象原则所操控。比如人有了身价,成为了可买卖的商品,人的工作时间十分固定,以至于一天的生活与一个月每一天的生活毫无二致。这在哲学家看来是一种典型的非人的存在样态。人工智能所代替的,也只能是非人之人,而非人本身。

正是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产生了一个契机,它让人可以突然越来越自省于这样一个事实:我们人类活动当中究竟有多少是不可计算的部分,以便将我与机器区分开来。是的,正是人工智能,让我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了“人本身”。

(作者:夏莹,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有删改)

下列对“我思故我在”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原文观点不相符的一项是(   )
A.法国哲学家笛卡尔针对技术是人类知识力量的外化形式,也是帮助人们更好地生活的手段,提出了尽人皆知的观点,“我思故我在”。
B.“我思故我在”不仅是哲学的第一原理,也是知识以及科学和技术的第一原理。
C.因为“我思”的主体是人,人就成为世界的主体,也就成了世界的上帝,所以人类科学研究就可以如同脱缰的野马一般任意驰骋。
D.随着以Alpha Go与Alpha Zero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的发展,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哲学原则也不可避免地要面对科学技术的挑战。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22 10:04: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国当代著名视觉设计跨界艺术家宋旦汉字艺术展近日在纽约开幕。汉字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的重要载体,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宋旦用极其独特的创意手法让汉字散发出书画同源的本色之美、形意之美和禅境之美。

宋旦此次创意水墨汉字展相当一部分作品是以我国百家姓为基础,将姓氏汉字融入茶壶图案,远看是茶壶,近看是汉字。宋旦表示,他的创作指导思想就是努力将汉字形象化、符号化,让不懂汉字的外国人对汉字产生好奇和兴趣,从而进一步了解汉字深奥的内涵,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此次展览是宋旦汉字艺术海外百城巡回展的其中一环。宋旦坚信,他的创意水墨汉字艺术,将成为弘扬中华文化,加深交流了解,践行“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新形式,必将进一步体现我们的文化自信。中华姓氏文化也将成为全球华人寻根问祖,进一步强化民族凝聚力的独特文化符号。

(选自李秉新《宋旦创意汉字形象化  让外国人对汉字产生好奇心》,有删改)

材料二:

看过《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的人或许会记得张一清,他是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语言教学研究室主任,专注于语言教学与测试研究。在这档中央电视台与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共同推出的电视节目中,张一清作为点评嘉宾持续参与。

近年来,原创文化电视节目颇受欢迎,从《中华好诗词》《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到《汉字英雄》《中国灯谜大会》,都聚集了不错的人气和口碑。在张一清看来,这不仅仅是做一档好看的电视节目那么简单,而是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文化氛围的升温。

“我从2014年开始参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去年明显感觉到关注这一节目的人越来越多--学生、老师和孩子们身后的家长,这成为了一个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活动。”张一清说,要想在某一领域取得一项突出的成绩,必得有广泛的参与群体作为支撑,现在,《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就具备这个条件。“报名参与节目的孩子越来越多,经过选拔后的水平也在逐年提升。各地的活动都在贯彻这样一种精神:参与不仅仅是为了最后获得一个名次,还是因为学生喜欢汉字,愿意了解汉字背后的中华文化,进而了解我们的历史。”

张一清说自己的第一本职工作是关注语文教学,第二是关注汉字本身。认识汉字、了解汉字是阅读的基础,而理解力的提高则能够激发孩子更多的兴趣和潜能。在张一清看来,汉字里蕴含着中国的文化基因,是每个人接触中华文化的基本单元。本世纪初,他参与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儿童的汉字认知研究”,探索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力。通过参与语文教师培训,参加语文教学教研活动,张一清对儿童的语文教育问题有独到的见解。为了推广中华传统文化,让更多孩子领略文字的魅力,张一清在北京阅读季“书香校园”活动期间,前往中小学、国家图书馆等地开设讲座,交流汉字文化。

(选自《张一清:探寻汉字文化基因》,有删改)

材料三:

文字,是文明时代的标志。在我国,仰韶文化时期就有了图形文字,殷商时代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现存最早最完备的文字体系。从甲骨文、金文、小篆到隶书行楷,汉字留住历史的记忆,推动着中华文明的进程。汉字的构造和演化过程,也体现出我国传统文化的特质、中国人的文化心态和对世界的感知方式。

凝结着中国智慧的汉字,是迄今为止唯一存于世上的古老表意文字,将我们源远流长、灿烂多彩的民族文化凝聚成一个整体。它所具有的形体美、音律美和意蕴美,使民族文化具备了强大的包容能力。

单字信息含量大,又提升了文字的扩展能力和稳定性,使现代的我们仍然可以阅读2000年前的古代文章,临摹古人的书法。

“天雨粟,鬼夜哭。”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揭示了文字“出世”惊心动魄的力量。而今天,汉字随着海内外修习者的不断增多,也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散播到世界各地。识字,更思“知”字。

(选自孟扬《汉字,筑起心中的长城》,有删改)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此次宋旦举办的汉字艺术海外百城巡回展,有相当一部分作品是以我国百家姓为基础,把汉字形象化、符号化。中华姓氏文化也将成为全球华人寻根同祖,进一步强化民族凝聚力的独特文化符号。
B.宋旦用独特的创意手法书写汉字的内容,他这样做是想让不懂汉字的外国人喜欢汉字,进而了解汉字及中华文化,达到弘扬中华文化的目的。
C.《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作为原创文化电视节目的受关注度越来越高,逐渐成为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活动,这反映出了社会文化氛围的升温。
D.汉字凝结着中国智慧,推动着中华文明的进程,具有形体美、音律美和意蕴美的特点。其构造和演化过程也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特质、中国人的文化心态和对世界的感知方式。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介绍了宋旦在美国举办的汉字艺术展开幕的时间、地点,也介绍了绘画于汉字的本质特点和宋旦汉字艺术展在美国展出的具体内容和体现的社会意义。
B.材料二中张一清认为认识、了解汉字是阅读的基础,提高对汉字含义的理解能力,能够激发孩子更多的兴趣和潜能,所以他十分关注关注语文教学,注重儿童语文教育问题。
C.材料三介绍了汉字的起源以及汉字的演化过程,作为世界上唯一的古老的表意文字,汉字把我国源远流长、灿烂多彩的民族文化凝聚在一起,并传承着中华文明。
D.材料一、二都表述了汉字的相关内容,但角度不同。材料一表述的是对外宣传汉字,材料二表述的是国内教育者对汉字的关注,重视电视节目对民众的引导作用。
【小题3】综合上述材料,请你概括汉字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作用。

同类题2

(二)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列小题
马兰花
李德霞
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果的三孬就凑过来说:“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
马兰花一惊:“出啥事啦?”
三孬说:“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
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三孬又说:“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
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以前,麻婶就在那里摆摊卖咸菜,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说话,聊聊天,有时买菜的人多,马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
中午,跑出租车的男人进了菜摊。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她男人说了。男人说:“我开车陪你去趟医院吧。一来看看麻婶,二来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免得日后有麻烦。” 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麻婶已转入重症监护室,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门口的长椅上,麻婶的女儿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马兰花安慰了一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男人撵上来,不满地对马兰花说:“我碰你好几次,你咋不提麻婶借钱的事?”
马兰花说:“你也不看看,那是提钱的时候吗?”
男人急了:“你现在不提,万一麻婶救不过来,你找谁要去?”
马兰花火了:“你咋尽往坏处想啊?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啥人啊!”
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第三天,有消息传来,麻婶没能救过来,昨天她女儿火化了麻婶,带着骨灰连夜飞回了上海。男人知道后,特意赶过来,冲着马兰花吼:“钱呢?麻婶的女儿还你了吗?老子就没见过你这么傻的女人!”
男人离开时,一脚踢翻一只菜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柿滚了一地。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从此,男人耿耿于怀,有事没事就把六百块钱的事挂在嘴边。马兰花只当没听见。一天,正吃着饭,男人又拿六百块钱说事了。男人说:“咱都进城好几年了,住的房子还是租来的,你倒好,拿六百块钱打了水漂儿。”
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说:“你有完没完?不就六百块钱吗?是个命!就当麻婶是我干妈,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
男人一撂碗,拂袖而去,把屋门摔得山响。日子水一样流淌。转眼,一个月过去。这天,马兰花卖完菜回到家。一进门,就看见男人系着围裙,做了香喷喷的一桌饭菜,马兰花呆了,诧异地说:“日头从西边出来啦?”
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嘴快,说:“妈妈,是有位阿姨给你寄来了钱和信,爸爸高兴,说是要犒劳你的。”马兰花看着男人说:“到底咋回事?”
男人挠挠头,嘿嘿一笑:“是麻婶的女儿从上海寄来的。”
“信里都说了些啥?”
男人从抽屉里取出一张汇款单和一封信,说:“你自己看嘛。”
马兰花接过信,就着灯光看起来。信中写道:“兰花姐,实在是对不起了。母亲去世后,我没来得及整理她的东西,就大包小包地运回上海了。前几天清理母亲的遗物时,我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小本本,上面记着她借你六百块钱的事,还有借钱的日期,根据时间推断,我敢肯定,母亲没有还这笔钱。本来母亲在医院时,你还送了一兜水果过来,可你就是没提母亲借钱的事。还好我曾经和母亲到你家串过门,记着地址。不然麻烦可就大了。汇去一千元,多出来的四百块算是对大姐的一点心意吧。还有一事,我听母亲说过,大姐一家住的那房子还是租来的,母亲走了,房子我用不上,一时半会儿也卖不了,大姐如果不嫌弃,就搬过去住吧,就当帮我看房子了,钥匙我随后寄去。”
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
【小题1】下列对文中马兰花形象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听说麻婶生病之后,马兰花整整一上午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发呆,并及时去医院探视,表现出马兰花的朴实善良。
B.马兰花相信麻婶能挺过来,麻婶母女不会赖她的钱,所以安慰了麻婶的女儿后,没提欠款的事,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
C.男人因为马兰花没有要回欠款,一怒之下踢翻了菜篓子,面对男人的怒火,马兰花没有与他争辩,而是默默流泪。
D.面对男人的耿耿于怀,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表达了自己的气愤与不满,体现了她的良知。
【小题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  )
A.小说善于运用插叙,文章开篇部分,在正常叙述中插入马兰花的回忆,寥寥几语,麻婶与人为善,热心待人的形象跃然纸上。
B.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虽然作者没有浓墨重彩地描写麻婶的女儿,但是从上海的来信中,我们能够读出她的精神品质。
C.小说以马兰花一家为借款而引发的冲突为主要线索,虽没有正面展开叙述,但这条线索贯穿始终,使文章结构更加清晰。
D.小说通过三孬的话和麻婶女儿的来信间接叙述了麻婶母女欠款、还款的过程,虽然着墨不多,但这一过程丰富了小说的主题。
【小题3】小说的最后“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马兰花的泪水的理解和认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抗癌秘方
竹韵
张大爷又突然发病,高烧不退,被送到医院。正好赶上李医生值班,一看送来的病人,他忍不住惊呼一声:这老爷子还活着呢!
这倒不是李医生说话刻薄,张大爷实在是个老病号了,经常被送过来抢救。对他的病历,几乎所有医生护士都了如指掌:严重的肺气肿、心脏病、肝囊肿、脑血检、高血压......每次张大爷被送来时,医护人员都以为这次他肯定挺不过去了,但每次张大爷居然都能硬阔鬼门关。好在离休老干部的医药费都是由国家负担,不然,单是这抢救费用就足以让人倾家荡产了。
虽然这次张大爷又化险为夷,但是李医生的心情却很沉重,因为这次又查出新的病症--肺癌,而且已经是晚期了。老人家的生命看来是真的走到尽头了,最多还有三个月。
张大爷再一次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与求生欲望。他的身体已经极度虚弱,对药物的一些不良反应极其敏感,但他从来不抗拒治疗。最让人动容的是,癌症晚期的疼痛是极强烈的,但张大爷坚持不用止痛药,有时候护士看不下去,想劝他打一针,张大爷总是摇头,然后很认真的说: 不行,我怕像3号床那样,大爷说的3号床,是另一位癌症晚期患者,也是疼痛难忍,只能靠止痛药维持一小段时间的安静。结果有一天,打完止痛药后,他安静的睡去,再也没有醒来。
李医生和护士们私下说到张大爷,都忍不住说: 别看这老头儿当年叱咤战场,杀敌无数,到老了,照样怕死。
让人没想到的是,张大爷奇迹般地又开始恢复,居然能够出院回家了!同病房的病人羡慕得不得了,纷纷问李医生:是不是给他用了什么特效药?或者他身体里有什么癌症抗体?要么就是他有什么偏方 ?
从此,张大爷是抗癌明星的事便不胫而走。五月,社区里专门织织了一次抗癌明星活动,以激励那些患病的老人,张大爷也在被邀之列。会上,大家都踊跃发言。交流用药心得,介绍自己的抗癌经历,唯独张大爷,始终沉默不语。
一向是火暴脾气的王老头儿不乐意了:我说老张,你这可就不对了。这种活动重在交流,难道是你有什么秘方偏方故意不说?你的病情算是最重的,可看起来恢复得最好,肯定是有什么秘密!大家都把热切的目光投过来,是啊,都是身患重症的病人,谁不想发现
救命的良方啊。
张大爷仍旧沉默,一声不吭,大家问得紧了,他就小声说一句: 别问了,说了你们也不信。
王老头儿继续激他: 你可别跟我们说,就是因为怕死,所以才一直耗了这么久!咱们都到这个岁数了,都怕死,若单靠这一条就能从鬼门关里进进出出,咱都不用去医院了!
张大爷的嘴唇哆嗦半天,终于开口了:我儿子四十多岁了,一向游手好闲,干啥啥不行,连个正经工作都找不到。到现在,养老医疗保险都没有。儿媳打零工,一个月的工资自己糊口都困难,孙子马上上大学,四年的学费生活费就得好几万,靠他们,能供得起吗?女儿女婿也都下岗,又没有技术,又不肯吃苦。今年又赶上房子动迁,单是动迁费、回迁费、装修费就几万块,她不吃不喝也攒不出那些钱来啊。都是亲骨肉啊,我哪个舍得不管?我每月离休金有两千多,医药费还有国家管,只要我活着,儿子就能有饭吃,孙子就有书读,女几就有房住。我要是死了,他们怎么办?想当年,枪林弹雨我都没怕过,我不是怕死,我是......不敢死啊!
大家都沉默了。张大爷的眼里流出混浊的眼泪,他伸出枯瘦的手擦了一把,一拍桌子:如果说我有抗癌秘方,只有一个,那就是: 养两个不能自食其力的孩子!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第二段交代张大爷是个离休老干部,多种疾病维身,却每次都能硬间鬼门关,花费甚巨,反映了百姓医药费用负担过重的主题。
B.小说中间加入张大爷坚持不用止痛药的细节,体现了张大爷不想稀里糊涂地死去的心理,也可看出张大爷与疾病顽抗到底的精神。
C.小说安排了李医生和王老头两个人物,独具匠心。他们两个人的作用是:既设置了悬念,又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D.张大爷虽然爱儿心切,但利用自己离休金和国家负责报销的医药费为儿女谋福利,也说明了他多多少少有一些自私的心理。
【小题2】文中画线句子中“怕死”和“不敢死”看似同义,其实不然。请试作分析。
【小题3】小说的突出特色是悬念叠加。请结合小说内容说说悬念叠加的妙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真正的经典,我想是指那些进入了文化史、文学史,具有原创性和划时代意义以及永恒艺术魅力,并在文化发展过程中起过重大作用的作品。它们往往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历史文化完美的体现,按先哲的说法,它们是“不可企及的高峰”。

经典的阅读同样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经典有初读与重读,有浅读又有深读。不仅是因为这些经典名著经过了时间的淘洗和历史的严格筛选,本身的存在证明了它们的不朽,需要反复阅读;还因为随着我们人生阅历的积累和文学修养的不断提升,而需要重读、深读、精读,以获得新的生命感悟和情感体验。经典阅读,要从文化历史的发展过程着眼,摒弃种种错误阅读思想的影响,不断抵近经典作品的精神本质。

不可否认,现实生活中,经典对一些读者也只是被知晓,或只限于了解书名和主人公的名字,对作品本身却知之甚少。即使读过,有时也只是浅尝辄止。而重读或深阅读却绝非“再看一遍”,那可能是无用的重复。重读的境界应当像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一书中所言:经典,是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新发现的书;经典,是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的书。他用这种体会来解释何谓经典,同样道出了阅读经典的感受。它启示我们,初读也好,重读也好,都意味着把经典名著完全置于新的阅读空间之中,即对经典进行主动的、创造性的阅读。而这需要营造一种精神氛围,张扬一种人文情怀,也许只有这样才能感受到一种期望之外的心灵激动。

一部经典名著,当然不是给一个人看的,无数人都会读它,这就会有千千万万种不同的读法、不同的心灵体验。在阅读这个领域倒不妨借用这句名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所以,应当跳出传统阅读的思维模式,开辟多元、多层次的思维格局,培育自身建设性的文化性格,面对经典时必须要有的一种健康的阅读心态。

作为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的经典,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对它的核心价值应深怀敬畏之心。经典资源除具有愉悦心灵、培养审美力之功能以外,还葆有借鉴、参照乃至资治的社会文化功能。对于每个公民来说,经典名著在以科学的现代意识观照下,有启迪当代公民明辨真善美与假恶丑之功能,并使我们从中汲取力量,有所追求,有所摒弃。我国一位当代作家谈到阅读名著的感受,认为阅读进入了敬畏,便有了一种沉重和无法言说的尊重,一种超越纯粹意义上的阅读的体味和凝思,进而有了自卑,深感自己知识的贫乏,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文明竞那么缺乏了解。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8年7月3日《为什么经典值得反复品读?》)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典是在文化发展过程中影响力巨大的作品,代表一个时代、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所达到的最高点。
B.经典被一些读者“知晓”,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知晓,他们对经典的把握是知表不知里,知浅不知深。
C.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书中认为,经典是那种重读和初读没有分别、给人同样感受的作品。
D.经典值得反复阅读,因为经典本身有不朽的价值,也因为读者有获得新感悟、新体验的心理需求。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对“真正经典”做出了界定与阐释,为下文论述经典的阅读打下了基础。
B.文章逐层深入地论述了“读什么?”“怎么读?”“为什么读?”三个关键问题。
C.文章以意大利作家和我国一位当代作家的阅读感受为例,论述了阅读经典的意义。
D.文章立足于倡导对经典的重读、深读,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主动、创造性地阅读经典,才能营造精神氛围,张扬人文情怀,感受心灵的激动。
B.阅读需突破传统一元、单层次的思维格局,培育建设性文化性格和健康阅读心态。
C.每位公民只有在科学的现代意识观照下阅读经典名著,才能明辨真善美与假恶丑。
D.阅读经典会让人产生敬畏与尊重,进而变得谦虚,认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与浅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将 军 问 事

李培俊

将军回湖桥村那天,可谓秋高气爽,晴空万里,几朵几近透明的云彩悬浮在天幕上,自由自在,来回飘荡。将军舒心畅意地笑了,对陪在左右的县领导说,我参加八路军那天,也是这样的好天气。将军叹了口气,一转眼就是好几十年哪!

按照县里安排,将军回乡后的第一件事是参观专为将军修建的纪念馆。将军没有接受这样的安排。将军在红地毯前站下,招手叫来村支书,问道,毛林住在哪里?村支书说,他两口还在东沟的老宅子里住着。将军说,咱们先到东沟去,我要见见这个胆小鬼,当面问他个事!

毛林和老伴儿正在翻晒刚从地里收回的玉米。八十多岁的毛林十分瘦小,光着脊梁,手拿木锨,金黄的玉米粒在院地上铺成一片金黄。毛林把晒好的玉米翻到下面,再把下面的翻到上面,动作娴熟,轻松自在。将军点点头,嗯,看来这个逃兵的身子骨还不错,八十好几的人了,还干得动农活儿。见了将军,毛林一时热泪汹涌,搓搓手上的土屑,一把就把将军的手握上了。他说,伙计,真没想到这辈子还能见到你!将军却很冷淡,抽出手,双手背在身后,冷着脸上下打量毛林好一阵,才说,毛林,我只问你一句话,那年秋天,头天晚上商量得好好的,要一起参加八路军,临走那天,为什么四处找不见你?你为什么当了逃兵?

毛林伸出的手还在空中尴尬地悬着,不知放到哪里才好。听了将军的话,脸也马上冷了下来,那只手猛地朝空中挥了一下,说,你说我什么都行,就是不能说我是逃兵。

县里随行人员连忙呵斥毛林:咋说话呢?咋说话呢?毛林说,我就这样说话,你张狂什么!当年老子杀鬼子的时候还没你兔崽子呢。

将军问,你说你杀过鬼子?毛林哼了一声,说,你以为只有当将军的人才能杀鬼子?

毛林老伴儿悄悄回屋,捧出一个土灰色的陶罐,揭去封口,从里面掏出一堆发黄的肩章。毛林呵斥老伴儿,你这是干啥?你还有脸显摆!那年要不是你,我咋会被人骂成逃兵呢!老伴儿把头垂到胸前,嗫嗫嚅嚅说,谁叫你是独生子呢,谁叫咱爹得个要死不活的肺痨呢……

将军知道其中必有隐情,可能错怪了这个昔日的玩伴儿,脸色和缓下来,对毛林老伴儿说,弟妹,说说,那年到底是咋回事?毛林老伴儿说,那年,他头天晚上说,要和你一起去当八路,可爹躺在床上,我又怀了身孕,他一走,这个家还咋过下去?我骗他说,你走就走吧,走前下红薯窖多拿出来点红薯。他下去了,我把红薯窖口锁了……就为这事,他和我闹腾了一辈子,差点把婚离了……

毛林说,你还有脸说!毛林老伴儿说,我咋没脸说?你虽然没当成八路,还不照样杀鬼子?别人不知道我可知道,掂把二尺长的刀,整夜守在村口,第二天,驻在咱湖桥村的鬼子就少了,不是一个就是两个。我给你数着呢,到日本人投降时,你一共杀了十二个鬼子。这不,被你杀死的日本鬼子肩章都在这存着呢。

毛林老伴儿说着,把陶罐口朝下倒了起来。将军蹲下来,一个一个捡拾,验看,有列兵、下士、上士,还有两枚是中尉军衔。不多不少,整整二十四枚。

将军愤怒了,转头问县里的人,这样的英雄你们一点都不知道?县里的人面露尴尬,说,他没说,也没人上报呀。毛林老伴儿说要保密。这一瞒就是几十年哪!

将军的牙巴骨被咬成两个铁块,扑上去紧紧抱住毛林,许久,仰天一声浩叹:你这个毛林呀!将军还说,你知道我亲手打死的鬼子有几个吗?也是十二个。我却当了将军,可你呢?毛林说,话不能这样说,再说了,都去当将军了,地谁种?

将军说,可这对你不公平啊。今天你们两口就跟我走,住到省城我家去!毛林说,那得问我同不同意,我从来没想过啥公平不公平,比起战死的烈士,我现在这日子就不赖。

将军走时留下两条指示:把将军纪念馆改为抗日纪念馆,把毛林杀鬼子的事迹整理出来,放进纪念馆;按离休人员标准,每月发给毛林一定的生活补贴。

毛林说,我有地种有粮吃,能打能跳能干活儿,要那玩意儿干啥!

(选自《百花园》)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情节一波三折,毛林由将军眼中的“逃兵”到“英雄”,从将军感觉不公,到毛林对现状的满足,毛林的形象随着故事的波折一步步升华。
B.小说结尾,将军指示把将军纪念馆改为抗日纪念馆,与前面写县里安排将军回乡的第一件事是参观专为将军修建的纪念馆形成照应。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情感,如对将军蹲下捡拾、验看鬼子肩章的描写,简洁而传神,把将军的情感表现了出来。
D.将军亲手打死了十二个鬼子,毛林也亲手杀了十二个鬼子,但一个衣锦还乡,一个埋没乡里,小说反映了命运的不公与不平。
【小题2】小说一开头就写将军回村那天的天气状况,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小题3】“我从来没想过啥公平不公平,比起战死的烈士,我现在这日子就不赖”这句话,既是理解毛林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题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