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绘画史上的悲剧意识

中国历史上有过一些很出色的人物画家如顾恺之、阎立本、吴道子等等,他们的作品,或线条匀停紧挺,或设色富丽谐洽,或神貌逼真鲜明,但总的说来,他们所画的人物与他们自身的生命激情未必有密切的血缘关联。他们强调传神,但主要是很传神地在描绘着一种异己的著名人物或重要场面。有没有可能,让艺术家全身心的苦恼、焦灼、挣扎,痴狂在画幅中燃烧,人们可以立即从笔墨、气韵、章法中发现艺术家本人,并且从根本上认识他们,就像欧洲人认识拉斐尔、罗丹和梵高?

徐渭的葡萄图、《墨牡丹》、《黄甲图》、《月竹》以及《杂花图长卷》都让人精神陡然一震。他的生命奔泻出淋漓而又洒泼的墨色与线条,躁动的笔墨后面游动着不驯和无奈。

徐渭遭遇过复杂的家庭变故,又曾惶恐于政治牵连。他厌弃人世、厌弃家庭、厌弃自身,但他又多么清楚自己在文化艺术史上的千古重量,这就产生了特别残酷、也特别响亮的生命冲撞。而实际上他的佯狂背后埋藏的都是悲剧性的激潮。在中国古代画家中,人生经历像徐渭这样凄厉的人不多,即便有,也没有能力把它幻化为一幅幅生命本体悲剧的色彩和线条。

明确延续着这种在中国绘画史上很少见到的强烈悲剧意识的,便是朱耷。他具体的遭遇没有徐渭那样惨,但作为已亡的大明皇室的后裔,他的悲剧性感悟却比徐渭多了一个更寥廓的层面。他的天地全都沉沦,只能在纸幅上拼接一些枯枝、残叶、怪石来张罗出一个个地老天荒般的残山剩水,让一些孤独的鸟、怪异的鱼暂时躲避。这些鸟鱼完全挣脱了秀美的美学范畴,而是夸张地袒露其丑,以丑直锲人心,以丑傲视甜媚。它们是秃陋的,畏缩的,不想惹人,也不想发出任何音响的,但它们却都有一副让整个天地都为之一寒的白眼,冷冷地看着,而且把这冷冷地看当作了自身存在的目的。它们似乎又是木讷的,老态的,但从整个姿势看又隐含着一种极度的敏感,它们会飞动,会游弋,会不声不响地突然消失。毫无疑问,这样的物象也都走向了一种整体性的象征。

比朱耷小十几岁的原济也是明皇室后裔,用他自己的诗句来说,他与朱耷都是“金枝玉叶老遗民”。他虽与朱耷很要好,心理状态却有很大不同,精神痛苦没有朱耷那么深,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与更广阔的自然有了深入接触,悲剧意识有所泛化。

【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历史上有过一些很出色的人物画家如顾恺之、阎立本、吴道子等等,他们所画的人物与他们自身的生命激情未必有密切的血缘关联。他们强调传神,但主要是很传神地在描绘着一种异己的著名人物或重要场面
B.拉斐尔、罗丹和梵高在画幅中表现艺术家身心状态,能让人们立即从笔墨、气韵、章法中发现艺术家本人,并且从根本上认识他们。
C.徐渭的佯狂背后埋藏的都是悲剧性的激潮并把凄厉的人生经历幻化为一幅幅生命本体悲剧的色彩和线条。
D.原济与朱耷心理状态有很大不同,精神痛苦没有朱耷那么深,因此他与更广阔的自然有了深入接触,悲剧意识有所泛化
【小题2】下列有关朱耷绘画悲剧意识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朱耷绘画有强烈悲剧意识的,明确延续着徐渭的画风。
B.朱耷绘画悲剧意识与他的人生遭遇有关,作为已亡的大明皇室的后裔,他的悲剧性感悟却比徐渭多了一个更寥廓的层面
C.朱耷绘画悲剧意识表现为他的天地全都沉沦,只能在纸幅上拼接一些枯枝、残叶、怪石来张罗出一个个地老天荒般的残山剩水,连孤独的鸟、怪异的鱼都好像躲避在画幅之外
D.朱耷笔下的鱼鸟都有一副让整个天地都为之一寒的白眼,而且把这冷冷地看当作了自身存在的目的。它们看起来是木讷的,老态的,但从整个姿势看又隐含着一种极度的敏感。
【小题3】依据原文信息,下列推论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朝画家阎立本的名作《步辇图》描绘的是一种异己的重要场面,很难让人们可以立即从笔墨、气韵、章法中发现艺术家本人。
B.徐渭遭遇过复杂的家庭变故,又曾惶恐于政治牵连。他厌弃人世、厌弃家庭、厌弃自身,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他的画风,使他的作品有一种强烈的悲剧意味,反而获得了一种别开生面的美
C.朱耷笔下的鱼鸟夸张地袒露其丑,以丑直锲人心,以丑傲视甜媚,完全挣脱了秀美的美学范畴,这种“审丑”的画风与拉斐尔、罗丹和梵高是相近的。
D.朱耷原济都是明皇室后裔,但朱耷与广阔自然的接触深入度不如原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0-13 03:02: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与西方砖石结构建筑的“以刚克刚”不同,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在抵抗地震冲击力时,采用的是“以柔克刚”的思维,通过种种巧妙的措施,其目标是以最小的代价,将强大的自然破坏力消弭至最小程度。我国许多古代建筑都成功地经受过大地震的考验,如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西应县木塔等建筑,千百年来均经历过多次地震仍然傲然屹立。当代建筑设计以抵御9度地震为目标,而我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基本上能达到这个要求,而且其代价远远小于西方的“刚”,不能不让人叹服“柔”的力量。

②中华民族不但自文明伊始就睿智地选择了木材等有机材料作为结构主材,而且发展形成了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持续时间最长、技术成熟度最高的结构体系——柔性的框架体系。我国木结构技术的发展,若仅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算起,迄今至少已有近7000年的历史。作为对比,西方数千年中一直采用承重墙体系,直到工业革命以来,随着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才意识到框架结构的优越性,开始大规模地普及,更值得玩味的是,这种框架体系仍然是“以刚克刚”。而中国的传统木结构,具有框架结构的种种优越性,如“墙倒屋不塌”的功效,但其柔性的连接,又使得它具有相当的弹性和一定程度的自我恢复能力。这次汶川大地震中,许多文物建筑的墙体均不同程度地受损,但主体结构仍未倒塌,就是这种柔性框架结构抗震能力的表现。

③中国古代建筑一般由台基、梁架、屋顶构成,高等级的建筑在屋顶和梁柱之间还有一个斗拱层。中国古代建筑的台基用现代结构语言描述,堪称“整体浮筏式基础”,好比是一艘大船载着建筑漂浮在地震形成的“惊涛骇浪”中,能够有效地避免建筑的基础被剪切破坏,减少地震波对上部建筑的冲击。中国传统建筑的梁架一般采用抬梁式构造,在构架的垂直方向上,形成下大上小的结构形状,实践证明这种构造方式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优雅的大屋顶对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也做出过相当大的贡献。形成大屋顶需要复杂结构和大量构件,这大大增加了屋顶乃至整个构架的整体性;庞大的屋顶以其自重压在柱网上,也提高了构架的稳定性。

④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抗震的又一位重要战士,在地震时它像汽车的减震器一样起着变形消能的作用,而且被各种水平构件连接起来的斗拱群能够形成一个整体性很强的“钢盘”,按照“能者多劳”的原则把地震力传递给有抗震能力的柱子,大大提高了整个结构的安全性。

⑤除了这些较显著的手法外,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中还使用了大量的其他技术措施。这些措施是古建筑抗震的关键。比如榫卯的使用:我们的祖先早在7000年前就开始使用,这种不用钉子的构件连接方式,使得中国传统的木结构成为超越了当代建筑排架、框架或者钢架的特殊柔性结构体,不但可以承受较大的荷载,而且允许产生一定的变形,在地震荷载下通过变形吸收一定的地震能量,减小结构的地震响应。诸如此类,举不胜举,大到建筑群体的布局处理,小到构件断面的尺寸设计,处处都展示出古代工匠们在抗震设计方面的知识和匠心。

⑥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应县木塔)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杰出抗震能力的集中代表。这座木塔是当今世界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竣工于1056年,处于大同盆地地震带上。木塔建成200多年即遭受大震,余震连续7天,木塔附近的房屋全部倒塌,而木塔岿然不动;在此后的近千年中,木塔经历了多次大地震的考验而安然无恙。在战乱之际,木塔还承受过200余发炮弹的轰击,亦无大损。木塔之所以有如此杰出的抗震能力,在于前述诸多抗震技法的综合和提高。

⑦整座木塔表现出结构、技术与艺术形象的高度和谐,表里如一,这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在近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能建造出如此庄严美丽而坚固耐久的建筑,充分显示出当时的匠人对数学、力学、材料学、结构学的研究已经相当深入,而且对地震的破坏机理已有了相当的了解,抗震经验已积累到了很高的水平,既令人惊奇,也令人自豪。

【小题1】第①段中列举了多处我国古代建筑,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④段中“能者多劳”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对“应县木塔”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应县木塔是当今世界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群。
B.应县木塔近千年中历经多次大地震而安然无恙。
C.多种抗震技法的综合和提高使应县木塔抗震能力增强。
D.应县木塔显示出祖先对数学、力学等有深入的研究。
【小题4】从全文看,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柔”的力量,体现在哪些方面?
【小题5】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位于世博园区南北、东西轴线交汇处的核心地段,以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为设计理念。根据上文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特征的说明,你认为世博会中国国家馆哪些地方体现了中国元素?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飞鸣禅院
言子
①我在樱花下坐了很久,坐在青石板路上,想象着她花开时的妖娆。我把樱花想象成一棵甘棠,春天里开满白色的花。我想起了《诗经》里,召伯南行劝农时曾歇过凉的那棵甘棠。从樱花,或是从甘棠下起身,我顺着石级上去,两棵森林一样的大树出现,进门,绕过第一层大殿,到了殿后面的树下。站在山腰,站在殿与殿之间,我也只能仰望两棵古木。问一个正在后檐下翻弄花盆的师傅,说是楠木,一千多年了。树下渺小的我,与这千年古树相比,实在是太年幼了,但我看上去却没有它年轻,疲惫的生命千疮百孔。我在树下停留,享受千年古荫。一起来的那群人,正在罗浮山下享受温泉,成群结队泡在温泉里,嘻嘻哈哈,说说笑笑。安静的古木,不能给他们带来任何乐趣,他们的乐趣在喧嚣的人堆里,在盖得严严实实的温泉房子里。我在树下,享受着古木的乐趣。享受着静谧的乐趣。
②飞鸣禅院依山而建,层层叠叠,抵达绝壁。前面两座大殿,木质结构,最能体现飞鸣禅院的古老,千年古木长在两殿之间。坐在树下,前殿后殿门窗上的木雕,清晰地呈现眼前。藤条、果实、花叶、飞鸟、动物满墙壁。整个板壁的上半部都是雕花镂空,花鸟动物雕刻在“回”字形窗格间,藤条果实雕刻在窗口边沿,栩栩如生,犹如鲁班再世。现在的木匠,恐怕没有人能干这活了,这是一件需要耐心的工程,粗制滥造、急功近利是造不出来的,每一刀都需要细致。几缕阳光,落在雕花门窗上,古老的莲花开放,美丽的鹦鹉鸣唱,晶莹的葡萄成熟,动物们在花枝间奔驰。这古老的慢工细活的木雕艺术,只有古人,只有古代,才能完成。
③我从飞鸣禅院出来,往西,沿着罗浮山崖,到了一户栽满梨树,梨树上挂果的农家。在农家小坐,继续西行。路上一队小蚂蚁正在搬家,络绎不绝在路上横穿。不知这支自然界看上去弱小其实强大的队伍走了多少路程,嘴里衔着食粮,有的已经在迁徙中献身,活着的没有丢下它们,像衔食粮一样,衔着一具具尸体前行。不少蚂蚁搬完一程,又回来帮后面的蚂蚁,一起用嘴衔着同类的尸体去它们要去的地方。我看着,感动,看了很久,继续西行。一对夫妻,在地上收割油菜,罗浮山崖壁前的这块山坡,大块小块的种满油菜。我坐在路边的草地上,看大地上错落的油菜,看那对夫妻在清澈明亮的天空下一刀一刀收割。如果我跟随那群人进了温泉,就看不到罗浮山下的油菜,看不到一队蚂蚁是怎样衔着食粮衔着同类的尸体搬家的,更看不到飞鸣禅院下的那棵樱花,飞鸣禅院的雕花门窗,千年楠木,恐怕也要与我擦肩而过。
④我的孤独,让我获得了别人没有的收获。
⑤我明白自己的内心需要的是什么。
⑥树叶还在山风的拨动下鸣奏。落叶纷飞。优雅、从容、安静。阳光从枝桠间窥视我。前前后后早已无人,整个飞鸣禅院,仿佛只有我一人。山下是公路,是密集的建筑,却听不到一声人间的声响。两棵楠木,如同生长在古代,一千多年来,它们没见过汽车火车飞机工厂街道楼房,一千多年来,它们看见的是风花雪月,阳光雨露,蓝天白云,还有我这样的孤独者。楠木比我幸福,不管世事怎样变迁,外面的世界怎样翻天覆地,它可以一直生活在古代。我羡慕起楠木,可以在这样的禅院,远离喧嚣名利,一直像古人一样生活。
⑦一千多年了,楠木有没有伤痛?它似乎不需要倾诉,也不需要安慰,更不需要赞美。任何或褒或贬的言辞,对它都不起作用。它就那样独立着,静默中,长成了大树,长成了森林;长成了可以与苍穹对望,与日月辉映的古木;长成了一把古琴,春夏秋冬,让山风弹奏,让山雨弹奏。
⑧想起《海浪》里的伯纳德风烛残年时对自己说:“感谢上苍使我孤独寂寞!……感谢上苍使我孤独寂寞,因为它削除了眼睛所带来的压力,肉体所带来的诱惑,以及所有撒谎和谄媚的需要。”
⑨我坐在古代,对着苍穹上的楠木说:“感谢上苍使我孤独寂寞!”
【小题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不准确的两项是
A.“这古老的慢工细活的木雕艺术,只有古人,只有古代,才能完成。”表现了对现代喧嚣生活的否定。
B.“阳光从枝桠间窥视我。”运用了拟人的修辞,生动表现阳光的温柔与好奇,暗含着游客的稀少。
C.作者在第⑧段引用伯纳德的《海浪》中的话,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
D.本文最后一段意蕴深长,“感谢上苍使我孤独寂寞!”升华了主旨,表达了作者想远离人群,对现代社会的否定。表达对这种优雅、从容、安静生活的向往。
E. 本文描写蚂蚁像衔食粮一样,衔着一具具尸体前行,就是为了表现同类间要互相关爱,和谐共处。
【小题2】作者在第①段写一起来的那群人,请说说这样安排的作用。
【小题3】解释下列两句话的含意。
(1)但我看上去却没有它年轻,疲惫的生命千疮百孔。
(2)长成了一把古琴,春夏秋冬,让山风弹奏,让山雨弹奏。
【小题4】作者在文中多次提到了“孤独”,请结合文章,联系生活体验谈谈你对“孤独”的认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在中国的大街上放眼望去到处都是共享单车,这种模式受欢迎的秘诀在于价格和便利性。使用者只需先下载一个手机应用软件,然后扫描共享单车上的二维码就可以随时骑车出行。使用完毕后还是通过应用软件支付租金,每半小时仅需1元人民币。共享单车也无需存入车库,因为下一位使用者可以通过GPS定位系统找到这辆车。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因此共享单车很快成为世界上利用率最高的交通工具之一。如今在很多欧洲国家,共享单车也成为一种流行趋势,因为这是一种环保而现代的生活方式,有利于可持续发展。今年是自行车诞生200周年,如今自行车已经适应时代发展,并一往无前地驶向未来。

(摘编自2017年8月15日参考消息网报道)

材料二:

在平台企业的努力和背后资本的推动下,共享单车在各大城市暴发式推开。对于这一由私人提供、具有准公共性质、按商业化规则运行的新兴事物,在快速发展中也有一些不同声音,如有占道经营之嫌、停放秩序如何规范、投放数量是否科学合理等。

笔者认为,若共享单车能遵规骑行、规范停放,占道经营就不成其为问题;乱停放涉及行为人、物权人和城市政府三方,需各自承担相应责任和义务;从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来看,共享单车有助于降低资源闲置。建议城市规划和管理适应“自行车回归”趋势,在自行车道和停车位上分配相应空间;践行城市正义理念,归还非机动车路权。区分行为人与物权人的责任,综合运用技术经济手段、城市规划和提升公民素质解决共享单车乱停放问题。

(摘编自2017年8月12日新浪财经项安波 《共享单车的“公”与“私”》)

材料三:

共享单车为居民提供了便利,唱响了绿色出行的理念,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然而乱停乱放、随意毁坏等现象接踵而来,成了靓丽风景线上一抹不文明的色彩。8月11日上午,蓬江区群众社区党支部、计生协会组织志愿者开展“共享单车共享文明”“随手扶”志愿服务活动。

活动中,志愿者们在辖区小公园、洋边新村等共享单车流量较大的路段,看到不少单车随意停放在慢行道上,或是人行道里的非停车区域。看到这种状况,志愿者们随即将东倒西歪的共享单车扶正,摆放整齐。同时,他们倡导居民群众在使用共享单车出行的同时,要文明使用交通工具,遵守规则,文明停放。过往的行人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此次志愿活动唤醒广大居民群众的文明意识,共同做文明倡导者和实践者,让共享单车在传播低碳、环保理念的同时,也把文明之风传播给身边的每一个人,传播到大家骑行的每一个角落。

(摘编自2017年8月15日《江门日报》)

材料四:

共享单车的发展如火如荼,形势一片大好,但是骑行速度更快、出行效率更高的共享电动单车,却有点出师不利。即使国内一些城市已经出现了共享电动单车的身影,但也很快被有关部门叫停。

其实从性质和运营模式上来说,共享电动单车和共享单车并没有什么不同,二者都属于“互联网+”模式下的一种新的经济业态。而且相对于依靠人力踩踏的共享单车,共享电动单车是电力驱动,还具有省时省力的优势。既然如此,为什么它的出现却没有像当初共享单车一样,获得各方的认可,反而频频遭遇质疑,并且可能最终被叫停呢?

这倒不是政府和公众厚此薄彼,其原因还是在于共享电动单车的安全性和合法性。共享单车虽然依靠人力驱动,但车体重量轻、骑行速度慢,即便真的发生交通事故,所造成的损失和危害也往往比较轻。但是电动单车却不同,车身重、速度快,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就容易给车辆驾驶人或他人带来极大的伤害和损失。更加严重的问题是,目前市场上出现的共享电动单车,绝大多数都不符合国家相关的技术标准,无法上牌,所以也就无法取得正式合法的电动单车牌照。

(摘编自2017年8月9日《法制日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四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比共享单车骑行速度更快、出行效率更高的共享电动单车已经出现在一些城市,但却很快被有关部门叫停了。
B.共享电动单车和共享单车,都属于“互联网+”模式下的一种新兴的经济业态,二者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同。
C.省时省力、更具优势的共享电动单车并没有获得各方的认可,反而频频遭遇质疑,并且面临最终被叫停的命运。
D.共享电动单车的前景堪优,不仅因为其易给车辆驾驶人或他人带来极大的伤害和损失,更因为其合法性难以取得。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材料一对共享单车成为流行趋势持肯定态度,具有200年历史的自行车已经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单车出行前景比较乐观。
B.材料二针对共享单车发展中出现的很多问题,从政府管理的角度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具体详细的解决方案。
C.材料三中志愿者开展了“随手扶”志愿服务活动,只要我们在使用共享单车时共同做文明倡导者和实践者,共享单车的前景就会很好。
D.材料四比较了共享电动单车和共享单车的异同,分析了更为省力的共享电动单车在中国出师不利的原因。
E. 这四则材料都关注了当前的共享单车热,都指出了在共享单车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的方法。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共享单车在中国运行过程中暴露出了哪些方面的问题,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高一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易水不寒
卢世龙
(1)在漂泊与寻找之间,我总会有意或无意地感到岁月就像一条河。尽管河的左岸是难以释怀的记忆,右岸是充满玄奥的无穷未知,但河里飞快流逝的绝对是人的鲜活生命。
(2)对于易水河的膜拜,源自一位名叫荆轲的英雄。世间孤胆除暴的好汉多得很,然荆轲明知有去无回,仍临河高歌,绝尘远行。慷慨悲壮,不但成就了英雄,也成就了易水。
(3)那时,平静的燕国,大地常绿,燕山常青。冬日里,雪花大如席,漫天落下,给苍茫山岭笼罩厚重冰盖。然后,春夏之季,慢慢融化。条条涓流融入易水河道,汇成清澈透明的涟漪,抚慰鲜活的水草游鱼,抚慰多姿的大地生灵……
(4)人生不过是一场漂泊,并无意义可言。而寻找精彩的漂泊方法,给灵魂一个好的归属,或许便是做人的意义所在
(5)英雄去了远方,那里是另一个世界,谁也无法知道那边是个啥模样。不过,英雄和筑而歌,仰面痛饮,登车壮行的易水仍在,仍是千秋万代子孙们感受英雄精神的场所。物欲盛宴下的人群,没有人文精神壮骨活血,往往迷失自我。
(6)没错,面前的易水河,枯草杂存,乱石遍地,更像平缓沟渠。它非但无水,反倒让人燥热难捺。如此沧桑,或许是在证明,伴随时间河流消失的,更有自然河流。如同一个小小的“!”号,我再怎么疲惫不堪地为她奔波,也注定只会留下慨叹。使劲揉搓眼睛,擦拭满脸汗泥后,便想,这黄沙漫天,黄尘遍地的世界,真的是英雄所要拼却宝贵生命捍卫的家园吗?历史长风,蔓延一沟惆怅。既然眼睛看不到水,就用脚去看吧。尽管步履沉重,我仍打起精神,奢求收获易水对我的哪怕点滴馈赠。顺缓坡而下,我将苍凉枯槁沙沙踩伏大串印痕,它们也在我的裤腿留下道道黄泥标志。有沙粒相继入鞋硌人,有顽石偶尔跌撞绊人。但生活路上的磕绊再怎么复杂多变,我们也不能因之忘却既定目标。我屏息直奔河的中心地带……不远处哄地飞出一只小鸟,吓一跳。原来,水是有的。密集枯苇菖蒲,裹挟一线时断时续的浊流,浮些黑不溜秋的塑料泡沫,猛一下还难看清水的模样。原来,似无却有的水,蜿蜒于沟心草丛,时不时蜷个凼,积成汪。
(7)我轻轻提起裤管,悄悄蹲下身去,生怕一不小心,扰乱这脆弱的宁静。慢慢拨开漂浮物,但见水底融着厚厚的黑色汁液,仔细瞧,怎么也看不清凼的底部是个啥模样。这简直就是中国历史的翻版——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把底牌给藏着掖着……可我依稀看见,水中有个秃秃的圆球,悬浮不定。人或许是生着一双什么样的眼睛,看到的事物就会是什么模样;也或许是身处什么样的环境,就会看到什么样的事物。醒过神来,才知那是自己的脑袋。世界真是越来越莫名其妙,对照浊流看自己,原来连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谁。
(8)正感慨着,右脖颈生生地酸痒起来。抬头,满天沙尘纠结菖絮和杨絮,如城市噪音,一阵紧接一阵疯狂地扑来。我将眼睛眯成一条缝,它们却魔鬼般钻进衣里,某处发痒,浑身难耐。这世间呀,人有什么样的追求,就会出现什么样的家园。所有追求,都直接影响人格发育。且人们让河流沧桑不堪,成了河不河鬼不鬼的样子;河流便让人们痛苦不堪,活得有话说却无处诉说地憋屈。于今的燕山系脉,恰似难于收拾的乱石堆;而纤毫般的易水,更像它的一行辛酸浊泪。
(9)我站在干枯的河床上,完全是在亲近易水河的残骸。
(10)一条以水承载人文精神的河流,于今连水都没有了,这失去的又岂止是蓬勃生机,它更是全部的精华和荣光啊。
(11)在华北平原的广袤背景里,易水显然不够小鸟们饮用。游人满怀肃穆接踵而至,满目苍凉,易水不寒,心寒。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从慷慨悲壮的英雄荆轲写起,引出易水的生存现状,主要意在表达作者对易水严重污染的痛心,启发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
B.作者对易水断流“心寒”,是因为易水是子孙万代感受英雄精神的载体,现代人如果没有英雄的人文精神滋养,就会迷失自我。
C.第(7)段作者写自己认不清楚水中自己的脑袋,表现了易水河水的浑浊不堪,也喻指中国历史的深藏不露。
D.文章取材十分广泛,没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谈古论今,写人写水写感悟,行文看似闲散,实则紧凑有序。
E. 文章采用夹叙夹议的艺术手法,叙述和议论交互穿插,浑然融合,笔法灵活多变,生动活泼,富有启迪。
【小题2】文章第(3)段写易水河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请结合文章内容理解第(4)段划线句“而寻找精彩的漂泊方法,给灵魂一个好的归属,或许便是做人的意义所在”这句话的含意,再结合本文内容或荆轲的故事谈谈你从这句话中得到的启示。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碗水
晨晖
围子山上有棵导航树,四五个大汉绷直了手方能合围。树下有条鸡肠小路,路边有眼泉。那泉水泛着波光,珍珠似的,大珠小珠落玉盘。不过那“盘子”倒更像只碗,于是有了名,叫“一碗水”。
一碗水是神水,这传说有些年头了。说那泉是龙吐的,那树是龙尾呢。一年四季这泉就没干过,满满的一碗,就不再流了;等舀干了,马上又满了。
山下就是围子村,围子村人就喝一碗水长大。村民开门见山,守着和尚百衲衣似的几分地刨挖,日子依然紧巴。好在守着一方神水,也就没啥。
村里是有过一回大事的。就是前年,段大爷的独根苗苗炼娃考上了农学院。大家说,他家挨着一碗水最近,沾了龙气。这屁娃儿,是龙子呢。
看来村子里又有大事了。
回来耍暑假的炼娃昨天放出口信,要把一碗水搬出去卖掉。
这还了得?
一大早就有好些人来过问,炼娃笑着解释,说他经过几年调查,一碗水是一股优质矿泉水,含有好多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我们和人家共同来开发,行的话,一年产值就是一百多万呢。
怪不得。我们就知道这里是宝地。神嘛,自然会带来财富哟。一百多万,那是多少?谁也没见过呀。村子着实兴奋了一阵。
这天炼娃来到当村长的二舅家,把开发一碗水矿泉的计划详尽地告诉了他。二舅自然高兴,围子村苦啊,作为村长,不能带领大家走上致富路,心头难受啊。
可就那么一碗水,咋个开发?二舅问。
炼娃说,神水是取之不尽的。
产品怎么运走?
修公路嘛。
钱呢?
厂家负责大部分,余下要靠集资。
这消息在村民大会上开了锅。神没送来金子,倒要给人家掏腰包,谁干?
第二次村民大会,还是要出钱!大家就咬耳朵,炼娃是我们看大的,娘老子都是本分人,山羊咋下个狐狸崽呢?
也有打圆场的:兴许这娃儿是为大家呢?可以问问他,赚的钱是咋个分?
炼娃说,厂家投了资,前三年村子不分成,但大家干了活工资照发。收回成本后,四六开,厂家六村里四。
明摆着胳膊肘朝外拐嘛。
才不止呢,根本就是抢人。
我们自己干,不掺外人。
可……炼娃有话要说,却被打断:别以为围子村人笨,办不来事。那年公社号召大干水利,我们村修的水渠还得了头名呢。
技术呢?
技术?不是神水吗,弄出去就行。
钱呢?
哦,把神水弄出去要钱,这倒没想过。可至少犯不着给人家钱嘛。嫁了女,还搭上一套嫁奁。这账,不划算。神水,我们不卖。
群情激昂,大家又找回一点当年斗四类分子的感觉。话就难听点儿!
这屁娃儿,又不是围子村的人,跳那么起劲干啥?
莫不是诈了大家的钱替他父亲奔丧?
哦,对了,二舅,他们一根竹蔸芭发的芽,合了伙来整我们?
炼娃低下头,不说话。
第二天,就有些“五老七贤”来到炼娃家看他生病的爹。送来些山货,送来些话:
乡里乡亲一家人呢,咱们可别犯傻哟。
娃儿不是山里的羊,是麻雀要飞走的。
黄鼠狼嗦只狗来,还不是看起那鸡。
……再说,挖了一碗水,龙脉断了,谁负责?
炼娃从山上回来,夹着一卷纸。爹挣扎起来,吐了一口痰,痰里裹着血,血里夹着哀求:娃呀,别逞能了,给我留一张老脸吧。……看着山货,炼娃明白了。
爹没熬过那天晚上。他是抓住炼娃的手落气的。
安葬了爹,炼娃决定走了。这天,他照旧来到一碗水前,泉声如泣如诉,似在倾吐一种哀怨。炼娃把那卷纸扔在那里,头也不回下山走了。
村民总算喘了一口气,再也没人来抢一碗水了。而且还有收获,炼娃在那卷纸上标出了围子山37处神水的位置,还画了图。它们汇成了山脚的一条小溪。原来,一碗水只不过是最小的那处。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段,以树的粗大和“一碗水”的传说与神奇,写出了围子村的风貌,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了必要交代。
B.围子村虽然贫穷,但因“一碗水”有“龙气”,养育出了炼娃这样的大学生,村民们看到了希望,也就不觉得穷了。
C.炼娃为了改变村子的现状,带领村民致富,找人来共同开发“一碗水”,但此举遭到了村民的反对,故而作罢。
D.小说对炼娃走前来到“一碗水”,“泉声如泣如诉,似在倾吐一种哀怨”的描写,暗示了炼娃心里的悲哀。
【小题2】小说为我们塑造了围子村村民的群像,请你结合文本,分析村民群体的形象特点。
【小题3】小说以“一碗水”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