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在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当下,我国各类真人秀综艺栏目的发展呈现出井喷状态。然而,由于栏目扎堆,同质化现象严重,风格雷同,一部分作品缺乏质感、灵性和情怀,格调低下,大有走向“愚乐”之途的不良趋势。有的栏目重形式而轻内容,重经济效益而轻社会效益,这种创作观念上的误区严重制约了栏目文化认知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的发挥,使其日渐成为粗制滥造、营养匮乏的快餐文化,消耗着观众的收视热情。此外,不少栏目大量购买国外版权,“拿来主义”盛行,由于国内外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国外栏目模式在国内市场遭遇“滑铁卢”例子不少。在这种“泛娱乐化”的背景下,《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见字如面》等文化类栏目异军突起,实现了口碑和收视率的双赢。
针对键盘输入代替手写给现代人带来的“失写症”,《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栏目组做到了先觉、先行、先倡,以“书写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为栏目定位,引发了“全民焐热冰封汉字的行动”,从而唤起国人的汉字情结,传播汉字文化,促进全民参与。《中国诗词大会》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打造“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使得阳春白雪的诗词文化由小众走向大众,让观众邂逅更多的“诗”与“远方”。《朗读者》以访谈与朗读结合为形式,以文化与情感融合为基础,赓续传统文化,弘扬人文精神,重新点燃国人的文化需求。黑龙江卫视推出的《见字如面》用“极简主义”压倒了大制作、大场景和大舞台,在信息爆炸时代,重温那些尺素寸心的诗意和暖意,彰显了情感之美、文字之美、哲思之美。有网友盛赞文化类栏目为“综艺栏目中的一股清流”。这类淳朴淡雅栏目的走红,看似出人意料,实则情理之中。正如清华大学教授尹鸿所言:“当下以‘快节奏’和‘浅思考’为特点的综艺栏目盛行,‘缓慢’和‘深度’极其缺失。”
文化类栏目的出现正好迎合了时下“文化修复”的需求,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的“文化焦虑”,唤起了国人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电视媒体人遵循“极致思维+匠人精神”的创作态度,打破僵化思路,创新模式,精耕内容,开发原创,打造出有筋骨、有温度、有力量的精品栏目。这是对民族历史文化的一次深情关怀与回望,也是纠偏“娱乐至上”的社会现状的一次有效探索,更是文化供给侧改革的一次有益尝试,彰显了文化自觉和民族自信,为综艺栏目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和方向。
(摘编自缪玲《文化类栏目应当追求“慢”与“深”》,《光明日报》2017年6月26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重形式而轻内容、重经济效益而轻社会效益的综艺栏目已成为营养匮乏的快餐文化。
B.各种“泛娱乐化”栏目的出现,促使《朗读者》《见字如面》等文化类栏目异军突起。
C.“快节奏”“浅思考”的综艺栏目的盛行是社会“文化焦虑”的表现内容之一。
D.《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类栏目的“缓慢”是指创作过程缓慢,便于充分准备。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遵从了从某一文化现象到对这一文化现象的思考,继而提出对这类文化栏目的深度思考的思路。
B.文章是从当下部分真人秀综艺栏目缺乏营养、没有深度、粗制滥造、只求经济效益的不良倾向切入的。
C.文章第二段具体就四个代表性栏目进行评述,是为提出文化类栏目应当追求“缓慢”与“深度”的观点蓄势。
D.文章以网友的盛赞和清华大学教授的观点论证了对民族历史文化的深情关怀与回望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真人秀综艺栏目扎堆,同质化现象严重,风格雷同,格调低下,所以大有走向“愚乐”之途的不良倾向。
B.如果能考虑到国内外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引进的综艺栏目就有可能免遭“滑铁卢”。
C.阳春白雪的诗词文化借助《中华诗词大会》这一文化栏目,由小众化走向了大众化。
D.未来综艺节目发展的方向将是能彰显文化自觉和民族自信的有筋骨、有温度、有力量的精品栏目。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8-28 08:50: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美国著名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尼尔·波兹曼,曾大声疾呼要对电视保持警惕,倘若他看到今天的媒体变迁状况,或许会将矛头调转,指向比电视更小的屏幕——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而他所担忧的过分依赖技术来追求最高效率对文化积淀的侵蚀,用于阐释眼下人们的文化生活方式会更恰如其分。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智能手机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和消费文化的主要载体,我们的文化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微博,在生活节奏极快的现代社会,已成为人们在无数个碎片化的闲暇时间里获取信息和表达自我最便捷的方式。正是在微博热的“点化”下,一系列以“微”著称的文化消费形式应运而生——字数不超过140字的微小说、对话不超过140字的微访谈、时间不超过300秒的微电影……在拥有无限空间和容量的数字化世界里,它们如无数个碎片向我们袭来,充塞着所有时间。
“微博了一年,没怎么看电视,把放那儿的时间变成了刷屏,觉得时间被浪费,其实是换了个地方挥霍而已。”电影导演何平在自己微博上抒发的这番感慨,或许正好说出了我们面对“微”文化时隐约的焦虑。
1971年,经济学家赫伯特·西蒙对现代人的注意力匮乏症做出了最好的诊断:信息消耗的是接收者的注意力,信息的聚敛必然意味着注意力匮乏。在海量的“微”文化产品面前,人们的种种欲罢不能,恰好印证了这个观点——在适应了140个字的阅读之后,许多人很难再捡起一部几百页的书本;在习惯了不超过几百秒的电影之后,要在影院里看一场两三个小时的电影会变得如坐针毡。当我们的时间和注意力被多如牛毛的“微”文化产品肢解时,读一本书、看一部电影、欣赏一场演出,甚至直面内心的冥想与沉思,都变成了奢侈的事。
“微”文化产品的另一个副作用是逻辑思维的“被碎片化”导致的思维能力弱化。虽然文化产品的思想文化含量并非取决于其规模或篇幅的大小,但以“微”文化产品如此“迷你”的体量,要承载起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力量却几乎是不可能的。当我们陶醉于它带来的短暂快感时,很难再就某一人、某一事进行一探到底的研究和追问。于是,完整的、有纵深感的知识体系也就难以形成,系统的、层层递进的逻辑思维也便搁于浅滩。对于一个国家或者民族来说,这样的文化产品即使再多,也只是如细沙堆积。而探求与追问精神的缺失,则会最终将我们引入迷失自我的无限苍茫。
上世纪早期,英国文学家奥尔德斯·赫胥黎在其著作《重访美丽新世界》里,对人们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日益变得被动和自私而感到忧心忡忡——真理淹没于无聊烦琐的世事,人们毁于他们热爱的东西。这则来自上个世纪的箴言,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有着别样的意义。在碎片化的时间里,用“微”文化消费代替“无所事事”固然是种进步,但如果它变成阻碍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桎梏,则应引起我们的反思。从“没有时间”到“更没有时间”,从“碎片化”到“被碎片化”,这是一个颇有些尴尬的冷笑话。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不属于本文所说的“‘微’文化”的一项是
A.字数较少的文字作品,如字数不超过140字的微博、字数不超过140字的微小说等。
B.时间较短的音像作品,如时间不超过300秒的微电影、手机电话中的音乐彩铃等。
C.字数较少的新闻作品,如对话不超过140字的微访谈、手机信息中的新闻短讯等。
D.篇幅较短的宣传作品,如墙上只有24字的宣传标语、电视中插播的商品宣传广告等。
【小题2】关于“被碎片化”理解,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文化产品越来越多,人们的注意力也被肢解为碎片,都没有耐心读书,很少有耐心去冥想与沉思。
B.在现代社会,因“‘微’文化”的产生和流行导致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原本连续的大块的时间被肢解成无数个碎片。
C.
文化产品使人的逻辑思维“被碎片化”,从而导致思维能力弱化,很难再就某一人、某一事进行彻底的研究和追问。
D.在“微”文化产品流行的时代,很难形成完整的、有纵深感的知识体系。
【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尼尔·波兹曼大声疾呼要对电视保持警惕,是因为他担心电视技术的发展会对人类的文化积淀产生负面的影响。
B.电影导演何平认为玩微博与看电视一样都是浪费时间,他的感慨其实也代表了许多人面对“微”文化时的焦虑。
C.作者认为,现代人的注意力之所以匮乏,是因为现代社会信息量非常大,人们不得不时时接收信息。
D.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人们会日益变得被动和自私,这正是奥尔德斯·赫胥黎感到忧心忡忡的原因。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用诗意理解世界,是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

陈鹏举

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为什么总是离不开诗呢?那是因为诗和我们的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我们这个民族把诗意看作自己民族文化的本质。说到底,西方人是用科学的方式来理解世界,而我们中国人则是用诗意的方式理解世界,这是我们特有的思维方式。

苏东坡的策论《刑赏忠厚之至论》提到了一个典故:尧统治天下时,手下的法官皋陶要杀犯人,但尧反对了三次,主张不杀。主考官欧阳修特地问苏东坡这个典故的出处苏东坡坦然回答:“何需出处!”他是根据策论的需要,自己编造出来的。还有个例子是《史记》。《史记》是司马迁写的史书,但鲁迅对它有这样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里鲁迅非常含蓄地指出,《史记》其实不是真实的史书,它是散文、是诗。譬如“鸿门宴”,写得如此精彩,所有的细节都栩栩如生,但鸿门宴在历史上有没有如此真切地出现过呢?其实司马迁只是非常合理地写了一段可能是真实的历史。这就是我们中国人,那么重要的一位史学家,也是用一种诗意的方式,在为我们民族留下那样一段可能存在的历史。

我们中国文化史的核心就是诗意,或者说诗意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这就是为什么诗像梦一样一直缠绕着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我们民族的每个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能够读几首诗、背几首诗,因为诗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血脉里的东西。

纵观我们民族的文学史,应该说它也是一部诗的历史。大家可能很熟悉胡适先生关于文学史的观点,那就是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他认为中国文学是这样发展的。但你要知道,当时胡适提倡白话文,他的意思是说文学是发展的、是进化的,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完全是有理由的。为此,他需要寻找一个根据、一个史实,所以提出了关于文学史的这个观点。然而事实上,他的这个观点把中国文学史中诗的重要地位给抹杀了。诗在我们中国文学里,实际上从来都是主导文学的,唐诗不谈,宋也是以诗为主。称苏东坡为诗人他很开心,叫他词人就未必,因为词是诗之余。元明也是如此。到了清代,晚清出现了一批非常优秀的诗人,在文字狱的背景下,这批文人实际上保存了汉文化的经典,清诗用了很多的文学典故,他们把诗写得非常含蓄、非常精彩。即便是小说《红楼梦》它之所以精彩,也是因为它的诗意。整部《红楼梦》,写了许许多多的诗,但曹雪芹是根据小说中每个人的身份在写诗,因此小说中的这些诗并不能代表曹雪芹本人的最高水准。曹雪芹真正以自己的身份写的诗,流传下来的只有两句:“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这两句诗很明显有“诗鬼”李贺的味道,这也说明曹雪芹本人其实是一个诗人,而且是个非常好的诗人。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鲁迅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的之《离骚》”可以看出,鲁迅认为《史记》其实是散文,甚至可以说是诗,而不是真正的史书。
B.根据文章的需要可以編造一些历史事件这属于用诗意的方式理解世界的一种形式,是我们特有的思维方式。
C.史学家可以通过一种诗意的方式,即合理的想象描写一些历史的细节来完成史书,为我们留下那段可能存在的历史。
D.诗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诗意或可称为中国文化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这就是前人为我们留下大量诗歌的原因。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先总后分的论证结构,提出中心论点后,再分别从不同角度对论点进行了论证。
B.文章首段将西方人与中国人理解世界时的不同思维方式进行比较,强调了我们思维的特别。
C.第二段运用例证法,举鲁迅评价《史记》的例子论证中国史书中都只是可能存在的历史。
D.文章反驳胡适的观点时,把重点放在清代.有力论证了中国文学史也是一部诗的历史。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思维方式看,西方人理解世界偏于理性,而中国人理解世界则偏于感性。
B.《红楼梦》之所以精彩,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小说里写了许多诗,很有诗意。
C.用“唐诗末词元曲明清小说”来概括中国唐以来的文学史,是值得商椎的。
D.晚清诗人在诗歌理论上已经有了自觉的选择,即诗歌要含蓄,要多用典故。

同类题3

(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纵火
路明
一个周末的中午,我和小德打光了身上所有的游戏币,走到街上。小德叼着一根不知哪来的烟,我说,小德,你咬住烟,我用放大镜给你点。
我和小德、阿福很小的时候就认识了。小德的娘是供销社的售货员,小德的爹是电影院的放映员,那是一份体面的工作。那时,很多人为了省两毛五一张的电影票,来给小德爹发香烟。那是个清秀斯文的男人,脸和鞋子干干净净,说话声音不响,可总能惹得小德咯咯发笑。小德跟在他爹后面,像只神气的跟屁虫。
放暑假的时候,小德爹带小德去夏驾河游泳。小德游了两个来回,抽筋了,连呛几口水,双手胡乱拍打着水面。每一次浮出水面,他都拚命喊,爹,爹,救我。他确信爹听见了,爹就蹲在岸上,一动不动地看着他。
小德醒来时躺在岸边,爹坐着抽烟,短袖衬衫和西装短裤摊在一边。回去的路上,小德爹试图把手放在小德的肩上,小德甩开了。后来爹跟他解释,在水里挣扎的人是不能去救的,会把救援者一道拖到水底。小德听了,一声不响。
小德跟我们说,从那天起,他跟他爹再也没亲过。
后来,供销社关门,电影院的生意渐渐萧条,小德爹不用上班去了。没人给小德爹递香烟了,烟瘾上来,他自己去买一包“红梅”。小德爹一点点邋遢起来,时常酒气冲天。
小德说,他爹喝多了会动手,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或是小德一个愤恨的眼神。
那天小德没来上课,放学后,我往小德家那边绕。远远看见小德低头走路,我叫,小德,小德。
小德回过头,满脸泪痕:我爹死了。
小德说,早上他和爹一起出门,爹推着自行车跟在后面。小德突然打算斜穿马路,去对面买一块新橡皮。这时他听见刺耳的刹车声,小德被身后的一股大力横推出去,重重跌在石板路上。落地的同时,他听见自行车铃清脆地响了一下,像被什么捂住。小德回头看,爹躺在地上。小德扑上去,大声喊,爹,爹。爹只抬了两下眼皮。
小德感觉到,爹走了后,娘对自己冷淡了很多。好几次,小德接住了娘的目光,细细品咂,像挨了一拳,许久还能感觉到拳头里的骨头。
小德渐渐长成一个阴郁的少年。
我用放大镜给小德点烟。实验很成功,小德满意地吸上一口,吐出一个晃悠悠的烟圈。我知道,小德的轻松是装出来的。咸菜瓶刚好骑车经过,小德一定是看见了。
咸菜瓶是个相貌普通的姑娘,不知为什么,小德很喜欢她。那一阵,他俩一块打饭,一块散步,笑容又回到小德的脸上。咸菜瓶没有娘,而小德没有爹,这段恋情从一开始就是个笑话。男生们嘻嘻哈哈地跑到小德面前说,小德谈个恋爱,顺便把娘嫁出去,一箭双雕。
小德低吼一声,猛扑过去。
等我和阿福拉开那几个身强力壮的男生,小德已被打翻在地。他的小女朋友呆呆地看着他,眼里噙满了泪水。
一天,放学后,小德和咸菜瓶走在街上,一群吊儿郎当的男生大声说着下流话。又一次,小德发起了自杀式冲锋。男生们打累了,骂骂咧咧地离开。小德满脸血污,动弹不得。
咸菜瓶跪坐在小德身旁,轻轻擦去他脸上的血渍,坚决地说,小德,我们分开吧。
小德愣愣地看着她。
咸菜瓶流着泪说,包小德,我不喜欢你了。
咸菜瓶的背影在小德眼睛里一点点地熄灭。天暗下来。
现在,回到这个烈日当头无所事事的中午。小德叼一根点着了的烟,我的手里攥着一只放大镜。一棵枯死的芭蕉树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我凑过去,焦点对准枯叶尖,“哧”的一声,着了。
一阵风刮来,火苗腾一下往上蹿,火势越过围墙,蔓延到派出所的车棚顶。小德推了我一把,你快进前面的巷子,别让人看见了。
那天下午,小德娘赔了一笔钱,从派出所领回了小德。学校橱窗贴出告示:
关于给予包小德同学开除处分的决定
我找到小德的时候,他正在家里收拾行李。我说,小德,谢谢你,没把我招出来。
小德嘿嘿一笑,招出你来有个屁用。
我掏出几十块钱,放在桌上,说,剩下的,我以后还。
小德说,还个屁。
小德走的那天,我和阿福去夏驾桥站送他。阿福说,小德,要是在外面被人欺负了,我们帮你报仇。小德黯然道.会救我的那个人.已经不在了。
小德上了车,车门闭上了,列车发出一声叹息,挣扎着缓缓驶去。
我参加县里的中学生作文竞赛.题目是《我身边的英雄》。我虚构了一段小英雄救火的故事.小英雄勇敢地冲向大火.扑灭了火焰。群众的生命和财产保住了。大家簇拥着小英雄.热烈地欢呼鼓掌。我的眼泪掉了下来。
(选自《上海文学》2018 年第10期,有删改)
【小题1】这篇小说叙事极具特色,请结合相关情节作简要分析。
【小题2】小德爹前后变化很大,请结合文本,概括其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
【小题3】文中画线句蕴含着人物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小题4】请结合小说结尾段的内容,探究本段的深刻意蕴。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作为教师“祖师爷”,孔子被尊为“万世师表”。中国古代社会有着尊师的传统,但这一传统并不始于孔子。孔子孜孜矻矻,以身作则,以己示范,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他高尚的人格、好学的精神、博通的学识,不仅赢得了学生的敬佩和爱戴,而且赢得了全社会和后世的尊重和礼敬。
在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时期的《国语》和《晋语》中,有这样的文字:“民生于三,事之如一。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非父不生,非食不长,非教不知生之族也,故壹事之。”这里已经将君、父、师并提。战国末期的荀子,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天地君亲师”的序列。在他看来,天地是生存的根本,祖先是种族的根本,君师是政治的根本。缺少了这三者之一,就不会有社会的秩序、人民的安宁,更谈不上生活的幸福。所以,礼仪就是用来敬祀天地、尊重祖先、推崇君师,用来树立它们在人们心目中的神圣感和权威的。高度尊崇礼法的荀子,认为教师是礼法的守望者。他认为,如果没有教师,世人就不懂得礼法,只能是偏离正道,流于匪辟,遭致灾难和祸害;相反,人有了教师、懂了法度,就会通达事理,明辨是非。正因为如此,所以在荀子看来,是否尊重教师,是一个国家兴盛衰败的晴雨表。他指出:“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
先秦诸子在很多重大的问题上观点冲突,相互争鸣,但在尊师这个问题上,却难得的一致。道家的《道德经》说:“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墨家的《墨子》也说:“夫为弟子,后生其师,必修其言,法其行。”法家的《管子》中,收录有《弟子职》一篇,详细地规定了学生对教师各方面恭敬的态度和服侍的礼仪。杂家的《吕氏春秋》不仅说明了尊师的必要,而且指出了尊师的具体方法。主张“生则谨养”,“死则敬祭”。此外,学生能够勤奋学习,虚心求教,也就是对教师最大的尊敬。
尊师的传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尊师使我们的民族更加笃信教育,从而促进全社会的向学之风,强化整个民族对自己文化的认同。当然,我们也不必忌讳,尊师的片面化和极端化,也对我们民族及其文化具有负面影响。比如,恪守师法,不许学生自出机杼,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后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对民族文化的创新和发展,起了一定的阻滞作用。
(摘编自徐梓《中国文化的尊师传统》)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虽然不是中国尊师传统的创始者,但却为后世树立了为人师表的榜样。
B.《国语》中已将君、父、师并提,当时的人们认为三者的地位同等重要。
C.荀子视教师为礼法的守望者,因为学习和执行礼法,都需经由教师来完成。
D.除了在尊师上取得一致之外,先秦诸子在其他问题上的观点都相互冲突。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在中国教育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是个绕不开的人物,所以在论述中国的尊师传统时,作者选择了从他说起。
B.在充分列举论据之后,文章进而深入剖析了“尊师传统”的本质:尊师既是尊业敬德,也是重学、重道。
C.文章在列举先秦诸子尊师的论据时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其中,“面”为荀子的言论,“点”则为其他诸家的言论。
D.文章在充分肯定尊师传统积极意义的同时,也指明了将尊师片面化、极端化的负面影响,从而体现了辩证说理的特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生如果对老师态度恭敬,服侍周到,但不愿勤奋学习,不肯虚心向老师求教,也未必可以说是真的尊师。
B.教育事关他人前途和家族命运,如果不接受教育培养,一个人就难以造就才德,一个家族就难以发达兴旺。
C.尊师传统无形中对教师的才德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只有人格高尚、学识博通,才能赢得尊重和礼敬。
D.是否尊重教师是国家兴盛衰败的晴雨表,因此,一个欣欣向荣的国家,一定会人人尊重教师,反之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