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作为社会本身运行、发展的条件,人与人之间信任关系的建立,既涉及信任主体,也关乎信任对象;既与社会规范和体制相涉,也与主体人格和德性相关。

在信任问题上,个体总是涉及两个方面,即为人所信与信任他人。就前一方面而言,如何形成境信的品格,无凝是首先面临的问题。孔子强调“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孟于则进而将“朋友有信”规定为人伦的基本要求之一。在有序的社会交往中,以诚相待和言而有信,既是这种交往秩序可能的条件,也是交往双方应尽的基本责任,一旦个体置身于这种交往关系,则同时意味着永诺了这种责任。

就个体而言,作为信任条件的诚信关乎内在德性及人格。中国哲学对“信”与德性从及人格的关系很早就予以关注。儒家经典《孟子》强调“有诸己之谓信”,信与诚相通,有诸己即真实地具有某种德性。《中庸》进而将“诚”视为核心的范畴,以诚为人格的基本规定。《大学》同样提出了“诚”的要求,把“诚意”规定为修身的基本环节。这种德性及人格,为人与人在交往过程中达到诚信,提供了内在的担保。

伦理意义上的信任,体现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关系的层面看,信任以对象的可信性为前提。在消极的意义上,当对象缺乏可信的品格时,便难以使人产生信任感,所谓“信不足焉,有不信秀”(《老子》》,便表明了这一点。在积极的意义上,如果相关对象的所作所为始终诚信如一,那么,人们对其后续的行为,也将抱有信任之心。由此可见,信任并非仅仅源于主体心理,而同时与对象相关。

从伦理学上说,妄疑一切、无端臆测他人的不诚,并对可信的对象始终缺乏信任感,这是一种道德的偏向。这种偏向不仅常常伴随着过强的怀疑意识,而且在片面发展下,容易引句“字我负人”的异化形态,从而使人与人之间的日常沟通成为问题,也使社会领域中的信任关系难以建立。

从更广的社会层面看,社会成员之间的互信,并不仅仅基于个体的德性和人格。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曾认为,中国传统的信任以血缘性共同体为基础,建立在个人关系或亲族关系之上,而新教的信任则基于信仰、伦理共同体,后者超越了血缘性共同体,并逐渐以理性的法律、契约制度为保障。历史地看,儒家所说的“信”,事实上便与礼相联,在仁、义、礼、智、信的观念中,礼则既表现为一种普遍的规范系统,又涉及政治、伦理的体制。在此意义上,广义之“信”已与体制相关联。

就信任关系而言,通过契约、信用等制度的建立,失信便不再是无风险的行为,相反,失信者将为自己的行为付出沉重代价。总之,个体的人格和德性从内在的方面为社会信任关系的建立提供担保,公共领域的制度建设则在外在的方面构成了信任关系形成的现实根据。

(摘编自杨国荣《信任及其伦理意义》)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个人有德行和人格,具备了信任的条件,就可以保证人与人交往过程中达到诚信。
B.在有序的社会交往中,先置身以诚相待和言而有信的交往关系,然后再承担责任。
C.信任以对象的可信性为前提的意义是,对象始终诚信如一,便可以产生持久的信任。
D.与中国传统的信任相比,新教的信任基于信仰、伦理共同体,超越了血缘性共同体。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的是
A.文章以建立信任关系为立论的基础,论述了确立信任关系的主体、对象的条件。
B.文章论述德行人格与诚信的关系时,引用或列举儒家经典著作的内容予以印证。
C.与控制失信风险的写作动机有关,文章主要论证了个人层面诚信塑成的重要性。
D.文章通过分析可信而不予以信带来的问题,对人与人的信任做出了新的论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说“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这表明,信任别人是有条件的,当对象缺乏可信的品格时,难以使人产生信任感。
B.如果对可信对象予以信任,就可以消除人与人之间的日常沟通的问题,建立社会领域中的信任关系。
C.“信”事实上与礼相连,而礼又跟政治、伦理的体制相关,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信”与政治伦理体制相关联。
D.如果契约、信用等制度建设不健全,不能及时、恰当惩罚失信者,就会影响到人与人之间信任关系的形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08 09:49: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作为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身上有很多新标签:“大规模天线”“新的编码技术”“超密集组网”…………5G的“高带宽、高速率”这两个有别于4G的特性,使得5G网络的峰值速度比4G高出20倍。5G时代的分辨率可以提高到4K、甚至是8K。然而,这些只是5G最基础的本领,5G更大的“威力”在于它的“低时延”特性。4G网络下,终端到基站的时延一般为5毫秒,终端到服务器的时延为50!100毫秒。5G网络下,终端到基站的时延可降低到1毫秒,终端到服务器达10毫秒。5G的高速率、高稳定性和低时延特性将提高无人驾驶的安全性能,而5G网络的普及,会极大地推动无人驾驶应用场景的发展。

2020年之后,作为有5G技术支撑的“远程手术”“智能家居”等应用场景也将进一步走近消费者。根据目前业界的分析,全球5G应用领域将主要集中在车联网、公共安全、智慧城市、媒体及信息娱乐四个方面,且发展前景令人鼓舞。据赛迪顾问机构预测,我国5G产业总体市场规模将达到1.15万亿元,比4G产业总体市场规模增长接近50%。

5G的真正意义在于:为万物互联打下基础——今后,未来的世界里,每一件物体都有传感器,利用5G连接,实现数据交互。

(摘编自《通信“御三家”:5G时间表出炉各大城市陆续启动》)

材料二:

以华为为首的中国科技企业正在5G领域上一路高歌,力争占据优势地位。中国三大移动运营商——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将在2019年开始5G服务的预商用部署,而2020年中国将开始大规模应用新标准,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移动宽带通信市场。

截至2018年一季度,我国4G基站数量已达339。3万个(全球4G基站一共只有500多万个),4G网络规模世界第一,深度覆盖城市和乡村。如果中国将4G基站全部升级为5G,其规模同样可能超过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

如果从通信技术层面来讲,中国企业也占据有利地位。在高速通信技术方面,中国企业采用“TDD”(采取频分双工进行接收和发送)方式,欧美企业采用“FDD”(时分双工进行收发)方式,存在差别。中国从3G时代开始,就积极开发TDD技术。现有的4G技术虽然这两种方式的性能相差不大,但如果采用5G技术的话,FDD方式无法释放出流杨的通信速度,TDD预计将成为主流。

(摘编自《5G发展势不可挡,美专家:中国将成全球最大的5G生态系统!》)

材料三:

2018年6月,3GPP5GNR标准SA(独立组网)方案正式完成并发布,标志着首个真正完整意义的国际5G标准正式出炉。SA独立组网相对于NSA(非独立组网)存在,其引入的新能力也是5G区别于4G的一个重要特征。这意味着基于5G网络的移动终端设备,可以在统一的标准下,开始进行研发生产测试。

5G的SA组网模式具有4G所不具备的能力,如切片、边缘计算等。它能更好地满足垂直行业在安全、服务上的传输保障。因此,更多运营商还是会选择SA作为目标网络架构,这需要运营商对5G核心网进行新建,并且能将目前存量的核心网、用户数据,进行很好的对接。

5G网络要商用,还要迈过许多坎。目前,我国5G频谱还没有分配,不确定的频率分配会影响产业对设备开发等各方面的支持。在产业研发和网络部署方面,网络云化部署经验少、安全挑战环节多,“这是业界碰到的新问题”。而建立一个完备的网络,让各种垂直业务能顺利地“跑”起来也很重要。对于运营商来说,要解决的难题是如何做好组网,让5G网络性能更优,更好服务大众用户和垂直行业用户,频段越高、穿透性反而会下降,5G的高频段特性,要求运营商重视室内穿透性问题。在5G基带芯片上,高通是全球的领跑者,也是国内设备厂商的合作伙伴。国内在核心芯片上还比较薄弱,需要加强自主研发。5G最终实现商用,将是产业界共同努力的结果。

(摘编自《三大运营商亮出5G商用时间表:融入更多中国智慧》)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第五代通讯技术的5G,人们用诸多标签来表达对其卓异不凡的性能的认识,如“大规模天线”“新的编码技术”“超密集组网”等。
B.2020年之后,作为5G标杆的远程手术、智能家居等应用场景将能够服务、支配乃至颠覆消费者的生活,显著提升消费者的生活质量。
C.5G发展势不可挡,华为等中国科技企业在5G领域力争占据优势地位;中国三大移动运营商也将在2019年开始5G服务的预商用部署。
D.真正完整意义的国际5G标准3GPP5GNR标准SA方案的公布,意味着基于5G网络的移动终端设备可在统一标准下进行研发生产测试。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高带宽、高速率是5G有别于4G的特性,5G网络的峰值速度比4G高出20倍,5G的分辨率可高达8K,而其“低时延”特性使其“威力”更大。
B.据目前业界的分析,车联网、公共安全、智慧城市、媒体及信息娱乐是全球5G的四个主要应用领域,我国5G产业市场规模已达1.15万亿元。
C.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移动宽带通信市场,不仅网络规模超过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而且企业用的“TDD”方式优于欧美企业用的“FDD”方式。
D.与普遍存在的NSA非独立组网相比,我国的SA独立组网具有切片、边缘计算等独特的能力,且能更好满足垂直行业在安全、服务上的传输保障。
【小题3】请结合材料,分析我国5G网络要想实现商用还要作出哪些努力。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驴背上的“状元”丁宁

解放以前,当代的名作家中,怕很少有人像赵树理那样引起那么多的议论和传说。

我在没有见过他以前,脑子里已经有了一个活生生的形象:黑黑的脸,头戴瓜皮破毡帽,身穿土布老棉袄,腰间还捆着一条一尺宽的布带子,每逢开会,必定一手握着旱烟袋,一手伸进胳肢窝逮虱子、如今的人,一听说虱子就害怕,可在战争年代,哪个人身上没有?那时,大家幽默地把虱子叫“革命虫”,意思是,要革命就免不了要生虱子。至于赵树理,成天价和农民泡在一起,而以前的农民,生活苦,条件差,哪有不生虱子的,所以传说老赵身上的“革命虫”就格外多。

我还听到过这样一个传说:赵树理生下满一百天时,爹妈为他庆贺“百岁”,特地在他面前摆了十几样玩意儿,任他抓,其中,还向人借了块雪白的“大头洋”,专摆在孩子的小手最容易触到的地方,可是赵树理偏不触它,张开两只小手,一手抓过一支笔,一手抓过一根赶驴的鞭子。他爹见此情景,长长叹了一口气说:这孩子长大,本应“金榜题名”,可惜错投在咱们贫寒家,只能做个“驴背上的状元”了。果不其然,赵树理自小就和小驴子交上了朋友,识得几个庄户字,少年时,就坐在驴背上编唱本。

五十年代初期,在作家协会,我终于见到了大名鼎鼎的赵树理。他的小说《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闻名遐迩。令人奇怪,我觉得他和传说中的模样儿差不多,只不过脸不算太黑,可也不白,穿的是普通干部服,干干净净,显然藏不住虱子。旱烟袋,换上了烟斗,吸着自己烤制的烟丝儿,香喷喷,发出唧唧哝哝的声音。怎么看,都像个老实巴脚的庄户人,只是那双饱鼓鼓的眼睛,给我第一个印象是,悲天悯人,深藏着智慧。

有一天,机关来了个看儿子的乡下老汉,坐在会客室等儿子,赵树理进来了,看见老汉,立即递过自己的烤烟,不到几分钟,就和老汉谈得十分投机,当然,话题都是关于农家和农业上的事。老汉说:“看你这老哥,也像是咱们庄稼人?”赵树理点点头。说着,老汉的儿子来了,老汉高兴地给儿子介绍:“看,你这位大叔,也是咱乡下人”儿子和在场的人都一齐大笑,把老汉笑得一楞一楞。赵树理说起话来,一口浓重的山西腔,带着嗡嗡的余韵。听时必须聚精会神,但词汇丰富,语言幽默,一开口,就必定引出别人的笑声。

有一次,我向他谈起那个“驴背上的状元”的传说,他自己竟从未听说过,但也很赞赏这个故事,他说,虽然是胡编的,可是编的人有点才,因为抓住了一个重要的事实,那就是他自小到大,确实赶过小毛驴,也确实和小毛驴交过要好的朋友。

春日融融,他赶着小驴到山地里送粪,回来时,在崎岖的小路上,扯着驴子的尾巴,稍稍打个盹儿,然后高声背诵“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再背《百家姓》《千家诗》,他最感兴味的是上党梆子,他常常手拿唱本,一会大嗓,一会小嗓,哦哦呀呀地高声唱着。

秋天到了,又赶上好年成,他和小毛驴穿行在散发着谷香的金色小路上,这时,他哼着动人的民间小曲,小驴在前面走着,四只蹄子踏出轻快的节奏,他两只手各握着一根削制得滑溜溜的短棍,当作锣鼓棰儿,在小驴屁股上那块三角形的护皮上,欢快地敲击着:咚咚锵,咚咚锵,咚锵,咚锵,咚咚锵!……敲到得意的时候,小驴子也兴奋得腾起后蹄跳跃起来。凡打击乐器,赵树理件件精通,这一整套本事,都是在小驴的屁股上练就的。

记不得哪一年,他被邀到一个文化馆,给业余作者作辅导写作的讲座,去时,人还没到齐,他发现室内摆着一套锣鼓,便情不自禁敲打起来,大鼓咚咚,小鼓哒哒,锣也响了,镲也响了,口中也在打着鼓点,只见他全身各个部分都在舞动,眉在飞,色在舞,满脸的肌肉,也在有节奏地颤动。他完全沉醉在自己的激动人心的“交响乐”中。却不知,会议室里,早已人头攒动,挤得水泄不通,本来是二三十个人听讲,一下子变成几百个。他吹、拉、弹、唱,样样在行,拉得一手好二胡,也会弹三弦,那“工尺”符号的古乐谱,也很精通。这大约不会都是在驴屁股上练出来的,但可以想见,是下了一番苦功夫的。

据说,他在参加革命以前,家乡凡有红白喜事,他总是吹打乐器的首席演奏者。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多次写到赵树理“像个老实巴脚的庄户人”“是咱们庄家人”“乡下人”,突出了赵树理农民作家的特点与情怀。
B.赵树理早年劳动时,赶驴送粪回来背诵《论语》《百家姓》《千家诗》以及“手拿唱本”高声唱戏,说明了他的勤奋与努力。
C.“这一整套本事,都是在小驴的屁股上练就的”,风趣地说明在早年的农村生活中赵树理学到了许多打击乐器方面的本事。
D.“我”所见到的赵树理与传说中有很多不同,如“穿的是普通干部服”“干干净净”,说明赵树理的生活环境、写作方向有了变化。
【小题2】结合全文谈谈“驴背上的‘状元’”的意蕴。
【小题3】这篇散文在语言表达方面很有特色,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北风吹雁
刘美兰
下午5时10分,朱晓玉准时地出现在W城火车站第三站台的月台上。
朱晓玉抬起头来望望天,天空黑沉沉的,北风呼啸着一阵阵从站台掠过,无形雁阵撞击着她的黑色羽绒服,她不由得将头埋进灰黄黑小格围巾里,提着小马扎推着旅行箱往标有6号的候车点走去。此刻,6号候车点的人已排起了长队。
一会儿,K568次列车就要进站了,每到周末返回J城的人多,朱晓玉只买到站票,所以她提着小马扎呢,一个半小时后就到J城了。这样的双城生活让朱晓玉渐渐变得能干起来。
因为丈夫陆迅下派在J城当公安局局长,J城现在已成为她全部生活的中心内容。
周末去J城,她不去都不行,有父母催着呢。做陆迅爱吃的可口饭菜,收拾陆迅的脏衣服和家务,她忙得不亦乐乎。到了周一,又得起大早赶回W城上班。W城还有她已年迈的父母,小病小灾的不断。女儿倒是没让她操什么心,静悄悄地自己考上了研究生。一年年地过去了,她憔悴下来,她累了。那天,她几次想对陆迅说:“咱不当局长了,回W城吧。”她还没开口,陆迅却拍着她手说:“媳妇儿,你知道吗?我现在感觉最幸福的事,就是周末晚上推开家门时,你正系着围裙在厨房里做饭。”
J城有着600万人口,当一名公安局局长该是何等风光。可是,在媳妇儿面前却只有这点小小的要求。朱晓玉眼圈一红,扭过头去,低下了头,两颗泪珠一前一后地砸在一株四叶草上,四叶草颤抖了一下又挺直了身子。公安工作危险性强,朱晓玉从来不问陆迅工作,陆迅怕她担惊受怕也不会去说工作,两个人平静而默契地过着惊心动魄的生活。
K568次列车到了,她麻利地提起旅行箱。今天运气不错,靠近车门过道处正好可以放下一个马扎。火车开动了,况且且且地扑向迷离的暗夜里,关于陆迅的回忆又潮水般地浮现在她的眼前,她的嘴角浮现出几丝笑意。
因为五道拐或者说是爱情,他们走到了一起。那时候陆迅是片儿警,朱晓玉还在音乐学院读书。一天,朱晓玉下课早,背着书包回家。可刚拐进五道拐巷,几个小混混就围上来了,这个伸手抓她的长辫子,那个扯她的书包带,朱晓玉吓坏了。喊吧,可这地处偏僻,周围一个人都没有,幸亏碰上了陆迅。那天,陆迅为王家奶奶送户口簿,看到了,还没放好自行车就冲上前去,三个招式就把他们制伏了。后来的后来,漂亮的朱晓玉嫁给了陆迅。
“旅客同志们,请注意,J城火车站就要到了……”
沉浸在回忆中的朱晓玉抬起头,目光停留在旅行箱上。箱子里有父母给女婿带的中药、好烟以及W城特色菜。陆迅为了案子长期加班加点,开始出现失眠状况后嗜好抽烟了。一个女婿半个儿,陆迅在他们眼里早就是亲儿子了。有一次,母亲说:“晓玉啊,我发现你怎么越来越像陆迅呢?”像吗?怎么可能像陆迅?她望着镜子仔细端详,呵,眼神,对,是眼神。她的眼神越来越坚定了,越来越勇敢了。记得有一回,有个黑社会成员给陆迅寄了颗子弹,是她打开的快递,她打开后笑着对陆迅说:“有人用花生米恐吓你呢!”母亲说:“嫁谁随谁,人总是在成长的。晓玉早已不是过去那个柔弱无骨的晓玉了。”
车慢慢停住了,车上的旅客秩序井然地往外走着。朱晓玉围上围巾,用一条尼龙绳将马扎捆在旅行箱的把手上。她知道,陆迅不会来接她,但没关系,她习惯了一个人行走在寒冷的J城街道上。北风吹雁雪纷纷,她大步地行走着,渴望着寒风送来一个充满美好意境的玲珑剔透的冰雪世界。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写朱晓玉“准时”地出现在W城火车站第三站台的月台上,“准时”在这里主要是表明朱晓玉在丈夫影响下做事严谨、守时的特点。
B.小说擅长细节描写,如对小马扎、人物衣着、旅行箱里的中药好烟等的描写,表现了朱晓玉对丈夫的爱,也从侧面塑造了陆迅的形象,可谓一举两得。
C.小说中有朱晓玉流泪的情节,写她一年年地奔忙,感觉很累,所以在丈夫面前,也不免流露出小女人情态,流下了委屈的泪,人物形象很真实。
D.这篇小说语言既简洁朴实,也不缺乏诗意,色调丰富、意蕴隽永,有着英雄救美的美丽故事,也有着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平静而默契的生活。
【小题2】小说叙述朱晓玉去J城探望丈夫的行程,其间穿插了不少回忆的内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女主人公在“北风吹雁雪纷纷”中大步行走的情景结尾,可谓独具匠心,请简要赏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条鱼
13年前秋季的一天。我一手夹着教材,一手拿着红薯;妻手操着镰刀,肩扛着冲担,一路出门。
“今日天气怪好的。”妻说。
我嚼着红薯,一股焦糊味,满口跑。头就往天上望,头顶的天是蓝的,东边太阳没出来的地方,是红的。“嗯,今日,一定好热的,你挑草头要悠着点。过两天放假,我就有工夫帮你……”我说。
“过两天要是下雨呢?”妻笑笑说:“你好好教你的书吧。”
到了岔路口,妻问:“你,中午回家吃不?”
看看妻焦黄的脸。我说:“要抽得出空闲,我赶到田里,帮你挑几担。”
“不屑得你帮的……”妻看看我说:“其实……算了,不啰嗦了,上课去吧。”妻转身,往田野走去。
不等我把妻的半截话理出头绪,学校鱼池边有一个白东西,就打亮了我的眼睛。那是一条浮着的鱼。
我几脚踏过去,捞起来,沉沉的,怕有两斤多重。鱼嘴里,拖出一根钓鱼线。我脑子里,就冒出昨天在这里钓鱼的几个校建包工头。一定是他们扯掉的。
这时,校长挑一担草走过来了。
“你看,这鱼可惜不?”我把鱼向校长递过去。
校长把鱼掂了下。长叹一口气,说:“可不是吗?到年底,就是一个老师的福利了……”说着,校长又把鱼递给我。
“送学校食堂去?”我问。
“连老师带学生,差不多上百人,闻腥都不够……”校长说:“你挨学校近,拿回去炖个汤吧。回头,你把昨天我布置的优质教案,赶出来,明天要上交。
我“嗯”着,把鱼送到路边商店里,让卖东西的放冰箱里冻上。再跑到一年级的班上,叫儿子中午回家,带回去。
为赶写教案,我中午没回家吃饭。下午,直到放学,还没有写完,就让儿子先回去。儿子往回走了几脚,又回头说:“爸爸,妈妈叫你一定要回家吃晚饭。”
我头也没抬,就笑着说:“你去吧,我知道了。”
忙完事,已经很晚了。突然记起儿子的话,我便急急地往回赶。进了门,屋里好安静。妻坐在电灯下,折叠一堆洗净的衣服。
儿子坐在桌子旁,双手撑着下巴,眼睛眯缝着,盯桌上的一大碗鱼汤。
“你们还没吃?!”我看看表,说:“9点都过了。”
“妈说,一定要等着你……”儿子蹦起来,手舞足蹈。
灯光把妻的脸映得发红,“你颜色好多了。”我望妻,有些动情。
妻起身,朝我走来,轻柔的话也一起飘过来,“这得谢你哦,结婚这些年,你都不记得。今日,你不光是记得,还花钱,买这么贵的鱼。其实,我一个文盲,能嫁你这个知识分子,本来就是福气,我知足,也满足。我的生日,你记得不记得,都不是很重要的。”
霎时,我心酸起来……
【小题1】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的语言很有特色,口语化,充满乡土气息,符合时代特色和人物的形象特点。
B.文中两次写到妻子的脸色,一次焦黄,一次发红,反映出妻子生活辛劳和内心的感动满足。
C.儿子是小说中的配角,但也是必不可少的,没有他从商店带回家鱼,就没有后文妻子的误解和感动。
D.文中的“我”是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对工作很认真努力,但对家庭付出的太少,不是一个好丈夫。
【小题2】文中的“妻子”这一形象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小题3】有人认为文章的结尾很好,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多面梁启超
梁启超很欣赏孔子所说的“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并以此自励,大智、大仁、大勇的梁启超为后人铭记。
在近现代学术史上,梁启超的成就和影响都非常大。他留下了1400多万字的著述,在33年著述生涯中平均每年要写40多万字,他撰写《陶渊明年谱》三日而成,他用一昼夜完成《戴东原先生传》,他最有名的著作《清代学术概论》,本是为别人作序,结果一发而不可收,用15天写成一本6万字的著作……而这一切都是在他自戊戌以后的政治运动无不参与的情况下完成的。梁启超的治学领域及其广泛,他的著作涉及哲学、史学、文学、图书馆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在学术研究上,他不动手则已,一动手便有极大的格局放在那里,不管能否成功。他喜于将某一件事物、某一国学术做一个通盘的打算,进行大规模的研究,永不肯安于小就,做一种狭窄专门的精密工作。
梁启超在《新民说》中把敢于进取冒险作为新国民应具备的品德之一,他一生至少有三次冒险,尤以1916年只身劝广东都督龙济光反袁护国最为惊险——此前梁启超好友汤觉顿前往劝说摇摆不定的龙济光时,竟被龙济光的部下开枪打死。梁启超强压悲愤,冒险出马,与龙济光苦口婆心地谈了十几个钟头,龙济光当时表示心悦诚服,随后龙济光把他手下的军官聚集起来给梁启超开欢迎会,这帮军官个个拖枪带刀,一开始还客客气气,酒过三巡,凶相毕露。梁启超一看耐心说服已无可能,索性豁出去了,对龙济光吼道:“我单人独马,手无寸铁,跑到你千军万马里头,我本来不打算带命回去。我一来为中华民国前途求你们帮忙,二来也因为我是广东人,不愿意广东糜烂,所以我拼着一条命来换广州城里几十万人的安宁,来争全国四万人的人格。既已到这里,自然是随你们的便,要怎样就怎样!”梁启超滔滔不绝地演说一个多钟头,声音之大就像打雷,一面说一面不停地拍桌子,把桌子上的玻璃杯震得叮当作响,一时举座皆惊,左右皆靡。梁启超这一吼,不仅救了自己一命,也逼着龙济光宣布独立。
梁启超一生经历过多次大风大浪,但他成不了一个老练的政治家,这与当时的政局有关,也是他的性格使然。他特别看重趣味,曾说:“有人问我,你的人生观拿什么做根底?我便答道‘拿趣味做根底’,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我所做的事常常失败——严格的可以说没有一件不失败——然而,我总是一面失败一面做,因为我不但在成功里头感觉趣味,在失败里头也感觉趣味。”梁启超的学问涉及面广,就是因为他兴趣特别广泛。他曾对子女说:“我是学问趣味方面极广的人,我之所以不能专积有成者在此,然而我的生活内容异常丰富,能够永久保持不厌不倦的精神,亦未始不在此。我每历若干时候,趣味转过新方面,便觉得像换个新生命,如朝旭升天,如新荷出水,我自觉这种生活是极可爱的,极有价值的……”
梁启超一生多变,世所共知。他的多变颇遭时人及后人的诟病。有人认为他一生所为学问除文学外都无大价值,不过于初学者有启迪之用,为他学问不能精深而感到惋惜;有人说他政治上“反复无常”——与康有为始合终分,与孙中山合作又对抗,对袁世凯先拥后反。梁启超晚年对自己的学生说,他是有中心思想和一贯主张的,决不是望风转舵、随风而飘的投机者。郑振铎认为,梁启超最伟大之处,最足以表示他的光明磊落的人格处便是他的“善变”,他的“屡变”。他的变不过是变化的方法而已,他的宗旨、他的目的并未变,那就是爱国。
(选自《梁启超:趣味人生》,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梁启超最初参与政治活动的主要方式就是办报。他的《变法通议》明目张胆地批评晚清朝廷,要求改制变法,抑制君权,伸张民权,说出了当时人人所欲言而未能言说的议论。
1897年至1901年是梁启超思想最为激进、革命激情最高涨的时期。“戊戌变法”失败后,1898年,梁启超流亡日本。尽管此时他仍跟着康有为力倡保皇,但实际上,他的革命激情正日益高涨,表现之一就是欲与孙中山的革命派联合,并曾与孙中山融洽亲密地辩论革命之道。康有为曾责备梁启超,过于轻信卢梭学说,鼓吹破坏主义。这时的梁启超与其说是“改良派”,不如说是“革命派”。
(摘自《深圳晚报》2015年4月27日《近代史学者解玺璋还原多面梁启超》)
②梁(启超)先生学问是第一,道德人品是第一,他是名副其实的大师。(梁实秋)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在学术研究上,梁启超不管能否成功,都乐于创立大格局,着力于大规模的研究,而不肯安于在一种狭窄专门的精密工作中有小成就。
B.梁启超自戊戌以后的政治运动无不参与,但他始终成不了一个老练的政治家,这固然与他的性格有关,但更是当时的政局使然。
C.汤觉顿劝龙济光反袁护国,却被龙济光部下枪杀,在这种情况下,梁启超仍只身赴虎穴,这一行动不仅体现出他的大勇,也体现出他的大仁。
D.梁启超因多变而学问不能精深,郑振铎虽然为此感到惋惜,但又认为“善变”“屡变”是梁启超光明磊落人格的体现,变的是方法,爱国宗旨始终未变。
E. 文章用了多种手法刻画梁启超形象,既有侧面描写,又有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从多个侧面生动地再现了梁启超的风貌。
【小题2】梁启超的“大智”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小题3】文中多处引用了梁启超的原话,这有什么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