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如意楼和得意楼

汪曾祺

①竺家巷是一条不很长,也不宽的巷子,巷口就有两家茶馆。一家叫如意楼,一家叫得意楼。

②如意楼的生意很好。一大清早,小徒弟就把铺板卸了,把两口炉灶升起来,——一口烧开水,一口蒸包子,巷口就弥漫了带硫磺味道的煤烟。一个师傅剁馅。茶馆里剁馅都是在一个高齐人胸的粗大的木墩上剁。师傅站在一个方木块上,两手各执一把厚背的大刀,抡起胳膊,乒乒乓乓地剁。一个师傅就一张方桌边切干丝。另外三个师傅揉面。包子皮有没有咬劲,全在揉。他们都很紧张,很专注,很卖力气。一天就这样开始了

③如意楼的胡二老板有三十五六了。他是个矮胖子,生得五短,但是很精神。双眼皮,大眼睛,满面红光,一头乌黑的短头发。他是个很勤勉的人。每天早起,店门才开,他即到店。各处巡视,尝尝肉馅咸淡,切开揉好的面,看看蜂窝眼的大小。我们那里包包子的面不能发得太大,不像北方的包子,过于喧腾,得发得只起小孔,谓之“小酵面”。这样才筋道,而且不会把汤汁渗进包子皮。然后,切下一小块面,在烧红的火叉上烙一烙,闻闻面香,看兑碱兑得合适不合适。其实师傅们调馅兑碱都已很有经验,准保咸淡适中,酸碱合度,不会有差。但是胡老二还是每天要视验一下,方才放心。然后,就坐下来和师傅们一同擀皮子、刮馅儿、包包子、烧麦、蒸饺……茶馆的案子都是比较矮的,他一坐下,就好像短了半截。如意楼做点心的有三个人,连胡老二自己,四个。胡二老板坐在靠外的一张矮板凳上,为的是有熟客来时,好欠起屁股来打个招呼:“您来啦!您请楼上坐!”客人点点头,就一步一步登上了楼梯。

④胡老二在东街不算是财主,他自己总是很谦虚地说他的买卖本小利微,经不起风雨。他和开布店的、开药店的、开酱园的、开南货店的、开棉席店的……自然不能相比。他既是财东,又是要手艺的。他穿短衣时多,很少有穿了长衫,摇着扇子从街上走的时候。但是大家都知道他手里很足实,这些年正走旺字。屋里有金银,外面有戥秤。他一天卖了多少笼包子,下多少本,看多少利,本街的人是算得出来的。“如意楼”这块招牌不大,但是很亮堂。招牌下面缀着一个红布条,迎风飘摆

⑤相形之下,对面的得意楼就显得颇为暗淡。如意楼高朋满座,得意楼茶客不多。上得意楼的多是上城完粮的小乡绅、住在五湖居客栈的外地人,本街的茶客少。有些是上了如意楼楼上一看,没有空座,才改主意上对面的。其实两家卖的东西差不多,但是大家都爱上如意楼,不爱上得意楼。这真是没有办法的事。

⑥得意楼的老板吴老二有四十多了,是个细高条儿,疏眉细眼。他自己不会做点心的手艺,整天只是坐在帐桌边写账,——其实茶馆是没有多少账好写的。见有人来,必起身为礼:“楼上请!”然后扬声吆喝:“上来×位!”这是招呼楼上的跑堂的。他倒是穿长衫的。账桌上放着一包哈德门香烟,不时点火抽一根,蹙着眉头想心事。

⑦得意楼年年亏本,混不下去了。吴老二只好改弦更张,另辟蹊径。他把原来做包点的师傅辞了,请了一个厨子,茶馆改酒馆。旧店新开,不换招牌,还叫做得意楼。开张三天,半卖半送。鸡鸭鱼肉,煎炒烹炸,面饭两便,气象一新。同街店铺送了大红对子,道喜兼来尝新的络绎不绝,颇为热闹。过了不到二十天,就又冷落下来了。门前的桌案上摆了几盘煎熟了的鱼,看样子都不怎么新鲜。灶上的铁钩上挂了两只鸡,颜色灰白。纱厨里的猪肝、腰子,全都瘪塌塌地摊在盘子里。吴老二脱去了长衫,穿了短袄,系了一条白布围裙,从老板降格成了跑堂的了。他肩上搭了一条抹布,围裙的腰里别了一把筷子。——这不知是一种什么规矩,酒馆的跑堂的要把筷子别在腰里。这种规矩,别处似少见。他脚上有脚垫,又是“跺趾”——脚趾头摞着,走路不利索。他就这样一拐一拧地招呼座客。面色黄白,两眼无神,好像害了一种什么不易治疗的慢性病。

⑧得意楼酒馆看来又要开不下去。一街的人都预言,用不了多久,就会关张的。

⑨吴老二蹙着眉头想:我怎么就这么不走运呢?

⑩他不知道,他的买卖开不好,原因就是他的精神萎靡。他老是这么拖拖沓沓,没精打采,吃茶吃饭的顾客,一看见他的呆滞的目光,就倒了胃口了。

⑪一个人要兴旺发达,得有那么一点精气神。

(选自《汪曾褀小说》有删改)

【小题1】第段说胡老二是个“勤勉的人”,他的“勤勉”表现在哪里?请分条简要概括。
【小题2】结合上下文,分析划线句子的含义。
(1)一天就这样开始了。
(2)“如意楼”这块招牌不大,但是很亮堂。招牌下面缀着一个红布条,迎风飘摆。
【小题3】多角度对比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请分条概括出文中的对比,并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小题4】有人建议删去结尾⑩⑪两段,也有人认为保留更好,请你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并给出理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06 02:02: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五月·托尔斯泰

杨光

(l)西北的五月,夏天已然开始。

(2)临窗望去,远远近近的绿,已经不再是东躲西藏的样子了,各种颜色的花朵次第开放,满足了人们眼睛的欲望,但大大小小的槐树仍旧沉浸在冬日的回忆里,铁杆锈枝,不动声色。雨不再是春天的贵客,进入五月,便一场接一场纷至沓来,空气变得潮润清新,天空显出明净的蓝,一尘不染,太阳在中午会无所顾忌的热烈,以至于爱美的女孩子穿上了吊带短裙。五月的光与色每天都是新鲜的,可是槐树还在矜持着自己那身装束,仿佛它在提醒人们,在五月的欣欣向荣里,不要轻易忘记不很遥远的冬季。于是,敲击键盘的手指,不觉就触摸到了一个风雪之夜,这个风雪之夜,使一个火车小站,在极短的时间里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3)就在不停的疑惑或者期待中,槐树绿了,鲜活的绿遮蔽了去冬凋零在枝头的一团团灰黑色叶子。正在想,你也该绿了,槐花便就一夜间绽放了,一簇簇一片片如云似彤。走在槐荫路上,淡黄的花瓣繁亮如星,洒落满地,似乎是要吻遍脚下每一寸土地。这时,人们在槐香的氤氲里频频仰望,直让人感到,一种久积的美丽欣然问世,不是扭扭捏捏,不是袅袅娜娜,而是义无反顾的倾情奉献和技压群芳的云蒸霞蔚。可是越是这样,越让人把它和冬季连在一起。那个夜晚,有风,有雪,有一个老人踽踽独行……伤痛由是在暗黑中缓缓泻流。

(4)托尔斯泰造访岁末的火车小站,本不应该惊奇,与社会底层的劳动者打成一片、生活其中,早就是他平常的举动。惊奇的是与妻子激烈吵架之后才有了这样一次出而不归的悲剧;仅仅会是意见不合,还是另有隐情?世人猜忌纷纭、言难尽哀。然而世人公认不讳的是,托尔斯泰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作家;他是用如椽之笔构建了俄罗斯文学大厦的巨人,《战争与和平》、 《安娜·卡列尼娜》、 《忏悔录》、《复活》等作品,使世界现实主义杰作的行列辉光四射。毋庸置疑,他应该享有世界声誉,同时也应该享有家人不可忽视的尊重和悉心照顾。可是他不是在自己家里安然长逝,是在一个偏僻的火车小站——阿斯塔波瓦——巨星陨落。八十二岁,愤然弃家;夜色晦暗,风雪凄迷……当时是怎样一种情怀?谁能解析他思想深处的怆凉?他一生不倦地用笔热恋和亲吻俄罗斯,想必他知道自己大限将至,所以才决心以暮年之躯,彻底融进平民的行列?事实是,事实正是如此。

(5)灯下黑,是中国极具哲理的一句俗语。托尔斯泰的思想之光能为世人导航,却无法拨亮身旁亲人的眼睛。暮年的日子,他是否感到心灰意冷?抑或就是对钱财充满了极大的愤慨和仇恨?他要散尽千金,与民平等,障碍来自家庭,“战争”的硝烟与“和平”的橄榄枝很难统一。

(6)托尔斯泰生来就是地主,世传财富让他一生富有,可他卓尔不群,解放农奴,热衷教育,不仅参加了高加索和克里米亚两次战争,而且在挣脱纸醉金迷后,甘愿过平民化的生活,特别是晚年,竟至于从事体力劳动,浇园耕地,自食其力,并希望放弃私有财产和贵族特权,妻子索菲雅坚决反对,冲突频频升级,当然还有她对情爱的偏狭和嫉妒。

(7)托尔斯泰走了,离开他的庄园,走在岁末的风雪之夜里,直至消失。

(8)后人遵照托尔斯泰的遗嘱,遗体安葬在一个森林里,墓上不设任何标记。鲁迅说:“愈是无聊赖,没出息的脚色,愈想长寿,想不朽,愈喜欢多照自己的照相,愈要占据别人的心,愈善于摆臭架子。”我们由此来看托尔斯泰,可见他的睿智决不同于常人。托尔斯泰用自己思想艺术的不朽,铸就了欧洲十九世纪文学的峰顶。奥地利·茨威格在《世间最美的坟墓——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中写道:  “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这块将被后代永远怀着敬畏之情朝拜的尊严圣地,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荫里……”

(9)那个开满鲜花的长方形土堆,一准就是五月天幕下的大景致、大美丽,柔弱的草棵子浓密嫩绿,高大的树木顶天立地,忽然想,这高大的树木应该或者就是槐树吧,在这温热的五月里,槐花喷薄而发,玫红的,浅黄的,乳白的,晴天满树霞光,雨天落英缤纷。那样朴素的墓冢,唯有鲜花能够装扮它。

(10)鲜花开在五月里,五月没有不开的鲜花。

(11)五月,没有空白,蓬勃热烈。

(12)千万朵花儿簇拥住一个小土堆,谁也说不上哪一朵花儿会在什么时候,含一滴泪,悄然滑落。

(13)我们的心,总不免隐隐疼痛:风雪中一个耄耋老人在行进,家人不知,亲人不至,幸好有一位崇敬他的铁道工人……他没有走远,他是融在了广袤的泥土当中了,是走进五月的鲜花丛中了;五月飘落的槐花,宛若就是那个夜晚为他送行的雪花。

(选自《中国散文家》有删改)

【小题1】第(2)段画线词“矜持”的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3)段描写槐花一夜的绽放,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根据(4)一(6)段文字,作者从____和____两个方面高度评价托尔斯泰的伟大。
【小题4】下列对槐树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用槐树的高大和槐花的美丽烘托托尔斯泰的崇高和睿智。
B.文章写托尔斯泰,从五月的槐树写起,托物言志。
C.彭开头写槐树,是为下文写托尔斯泰的坟墓作铺垫。
D.文章通过写槐树,侧面描写反衬墓地的朴素和简陋。
【小题5】根据第(4)段文字,展开合理想象,描述托尔斯泰“当时的情怀”。90字左右。
【小题6】联系全文,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赏析第(13)段的画线句。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一起去看山
①藏语里有处叫做斯古拉的山,汉语对音成四姑娘。这对得实在巧妙。因为那终年积雪美丽的山确实是有着四座逸世出尘的山峰,在逶迤的山脊上并肩而立,依次而起,互相瞩望。后来又有了关于四个姑娘如何化身为晶莹雪峰的传说,以至于人们会认为这座山自有名字那天,就叫做四姑娘了。却少有人会去想想,一座生在嘉绒藏人语言里的山,怎么可能生来就是个汉语的名字呢?
②有一句话在爱去看山登山的人中间流传广泛,就是英国人马洛里所说的“因为山就在那里”。
③山有自己的历史。山的地质史。山化身为神的历史。如果要为这后一种历史勉强命名,不妨叫做地方精神史。山神的存在,在藏区是一个普遍现象。为什么每座山都是一个神?这当然是一部地方史的精神部分。没有精神参与,一座山就不会变成一个神。四姑娘山就是这样。
④上世纪八十年代,四姑娘山下的日隆镇,我在国营饭馆里看见满墙日本旅行团的旗帜以及那些赞美雪山与花的留言时,心想,这些日本人出这么远的门,就为来看几朵花,也实在是太过奢侈了,虽然那些花肯定非常漂亮,也值得一看。也是在那一时期,才知道有一种出门方式叫旅游。很多东西,刚听说时还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久也就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了。
⑤很快,中国人也开始了初级旅游,大巴车拉着,导游旗子摇着,把一群群人送到那些正在开发中的景点。四姑娘山也成了一个边建设边开放的景区:森林环抱的草地,蜿蜒清澈的溪流,临溪而立的老树,尤其是点缀在岩壁与树林间的一树树落叶松,那么纯净的金色光芒。蓝天下参差的雪峰,美轮美奂,使人流连忘返。
⑥一个朋友带一个摄制组,来为刚辟为景区不久的四姑娘山拍一部风光片子,我与他们同行。山谷看起来开阔平缓,但海拔一直上升。阔叶林带渐渐落在了身后。下午,我们就是在那些挺拔的云杉与落叶松间行走了。
⑦夕阳西下时分,一个现成的营地出现了。那是一间低矮的牧人小屋。石垒的墙,木板的顶。在小屋里生起火,低矮的屋子很快就变得很温暖了。天气晴朗,烟气很快上升,从屋顶那些木板的缝隙中飘散在空中。若是阴天,情形就两样了。气压低,烟气难以上升,会弥漫在屋子中,熏得人涕泪交流。但今天是一个好天气。同伴们做饭的时候,我就在木屋四周行走,去看小溪,溪流上飘浮着片片落叶。红色的是槭,是花楸。黄色的是桦,是柳,还有丝丝缕缕的落叶松的针叶。太阳落到山背后去了,冷热空气的对流加剧,表现形态就是在森林上部吹拂的风。此时在林中行走,就像是在波涛动荡的海面下行走:森林的上层是一个动荡喧哗的世界,而森林下面,一切都那么平静。云杉通直高大的树干纹丝不动,桦树的树干纹丝不动。吃过晚饭,天黑下来。大家都是爱在山中漫游的人,自然就谈起山中的各种趣闻与经历。爱在山中行走的人,在山中更是要谈山,于是,夜色中的山便愈发广阔深沉起来。爬了一天山,袭来的疲倦使得大家意兴阑珊时,就都在火堆边睡去了。我横竖睡不着,也许是因为过于兴奋,也许是因为太高的海拔地势。这时风停了,月亮起来了,它用另一种色调的光把曾短暂陷落于黑暗的群山照亮。我喜欢山中静寂无声的光色洁净的月亮,就悄然起身,把褥子和睡袋搬到了屋外的草地上。我躺在被窝里,看月亮,看月光流泻在悬崖和杜鹃林和落叶松的地带。我花了更多的时间凝视一条冰川。那道冰川顺着悬崖从雪峰前向下流淌——纹丝不动,却保持着流动的姿态,然后,在正对我的那面几乎垂直的悬崖上猛然断裂。我躺在几丛鲜花灌木之间,正好面对着那道冰川的断裂处,那幽蓝的闪烁的光芒如真似幻。我们骑乘上山的马,帮我们驮载行李上山的马,就站在我的附近,垂头吃草或者咕吱咕吱地错动着牙床,我却只是静静地望着那几乎就悬在头顶的十几米高的冰川断裂面。视觉感受到的光芒在脑海中似乎转换成了一种语言,我听见了吗?我听见了。听见了什么?我不知道,那是一种幽微深沉的语言。一匹马走过来,掀动着鼻翼嗅我。我伸出手,马伸出舌头,它舔我的手。粗粝的舌头,温暖的舌头。那是与冰川无声的语言相类的语言
⑧然后,我就睡着了。越睡越沉,越睡越温暖。
⑨早上醒来,头一伸出睡袋,就感到脖子间新鲜冰凉的刺激。睁开眼,看见的是一个银装素裹的白雪世界!我碰落了灌丛上的雪,雪落在了颈间,那便是冰凉刺激的。岩石,树,溪流,道路,所有的一切,都被蓬松洁净的雪覆盖。一夜酣睡,竟然连下了一场铺天盖地的大雪都不知道!
⑩那天早晨,兴奋不已的几个人也没吃东西,就起身在雪野里疾走,向着这条峡谷的更深处进发,直到无路可走。这是我离四姑娘山雪峰最近的一次。她就在我的面前,断裂的岩层,锋利的棱线,冰与雪的堆积,都历历在目,清晰可见。而这一切让人在这美丽的世界中想到高远,想到无限。
⑪记起来一个情景,当我趴在草地上把镜头对准一株开花的棱子芹时,一个日本人轻轻碰触我,不要因为拍摄一朵花而在身下压倒了看上去更普通的众多的毛茛花。我也曾阻止过准备把杜鹃花编成花环装点自己美丽的年轻女士。
⑫这就是美的作用。
(取材于阿来的同名散文)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互相瞩望 瞩望:期望;期待
B.蓝天下参差的雪峰 参差:高低、大小不齐
C.袭来的疲倦使得大家意兴阑珊时    阑珊:指游玩时兴致大失
D.看月光流泻在悬崖和杜鹃林和落叶松的地带  流泻:光线像水一样流动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①段的“逸世出尘”,形象地写出了“四姑娘山”脱离尘俗、不问世事的气质。
B.在作者看来,在藏区的历史空间之中,由于精神的参与,每一座山都会变成一个神。
C.文章第④段引出下文,作者从对日本人远游的不理解到接受旅游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D.第⑦段作者用小屋、月光、冰川等景色表明享受时间静止的过程及不被打扰的心境。
【小题3】请对文中画线句子加以赏析。
【小题4】本文第⑦段末尾四处写到的“语言”含意是否相同?请谈谈你的理解。
【小题5】本文题目“一起去看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你结合全文加以解读。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相连的血脉

⑴刚看见秦皇陵,便有压迫感迎面而来,密集而凝重。延伸开阔的骊山,说不上崇峻,只有单调的平坦,线条由地面向上伸展直至交汇形成一个平稳的三角形,色彩似乎只是造物主随意地一挥画笔,苍翠的绿,简明而无须多加着色,粗线条的勾勒给了我最沉重的压迫。

⑵我第一次那么真实地感觉到他的存在,千古一帝。一直以来,他只在人们口中,只在字里行间,只在历史中,只在想像里。这一刻他那么真实的出现,仿佛迎面而来,原来这大地上真的有过他!

⑶雄才大略,残暴不仁,有形的词已无法形容无形的他。两千多年前,他屹立西面,遥望东方。十年后,东方、西方只有一个名字——秦。

⑷那天,走进幽暗而深邃的秦地陵宫,压迫感沉沉地笼罩着我。穿过地宫门,在大殿上我看到了他,冷冷的龙袍内那平常的身躯。一张陌生而淡漠的脸,微张的双唇,似乎在用熟悉的语言向我诉说……

⑸在赵国为质时,他会哭;看着母亲受辱时,他会哭;看着西方,想念那没有呆过一天的国度时,他会哭。后来他回到秦国,看着宫廷里的斗争,看着吕不韦的笑,赵姬的妖媚,嬴异人的无助,一切都在告诉他,决不能哭,哭只会让他比活在赵国时更惨。

⑹我聆听,他平静地说着,没有暴戾,没有怒吼,没有命令,只是轻叙家常,细说往事。他说他恨,他恨他为什么一出生便为质赵国,童年的记忆只有冷眼和嘲辱;他恨他为什么有那么多父亲,母亲多爱他,他就有多恨母亲。所有暗中批评他的儒生他恨,一切想冒充他亲人的人他恨,于是,在“焚书坑儒”之后,在杀死两个异父弟之后他对自己说:我恨。

⑺随后他笑道:六国只是苟延残喘,天下人应是我的俘虏。天下人太容易被欺骗了,不过改名皇帝,不过自称为朕,不过下一道名为诏书的文件,不过建一座禁宫,不过封禅了泰山,我便可以废先王之道,除井田之制,赋敛无度……

⑻他又一笑,轻问:阿房宫安好?长城有没有继续修?我的儿孙们把国家经营得如何,已经几世了?我的朝臣和子民们都还好吗?

⑼我只能轻叹:阿房宫早已成为灰烬,长城如今只是象征,至于你的儿孙与朝臣随着大秦帝国已烟消云散,无影无踪了。两千年后我只有在这能见到秦,帝国只是陪葬

⑽中国人就这样鄙视他。

⑾他愕然。灭六国,统天下,战匈奴……他细数当年功业,却又一边摇头,都已经成空,不禁黯然神伤,原来天下人从我这里什么也没得到,我岂不辜负了天下人?

⑿但中国各民族的第一次紧密相连,却是因为你。秦帝国建立不久便灰飞烟灭,中国人却明白了自己的名字该怎么写。你的后代历尽劫波,匈奴走后,边患依然,但纵使五胡的铁蹄汹涌,也踏不乱唐诗的音韵;金人的弯刀残酷,也割不裂中华文字的笔画;蒙古的铁鞭虽长,也笞不伤文言的句式,满汉一家,汉字同源,都融入中华文化之中。文字,中华子孙相认的符号,从你开始。

⒀中国人就这样仰望你。

⒁他摇了摇头,喟然长叹。吐不出的认错,我明白是千古一帝的尊严。这时的他摘下了高贵的冠冕,神圣的龙袍再也藏不住的老态,就是一个寂寞了千年的老人。老人的目光不再尖锐,眉须不再冷峻,声音不再低沉,表情不再冷酷。而眉宇间的孤独却掩盖不了。

⒂可无论如何,对于中华民族,对于我,这已经够了,因今天的我还认识当年的你,还能够沟通无碍,细数当年。这在血与火中锤炼出来根植于血脉内的符号,多少年来都没有退色,无论爱与恨,我们只认得方块字。一切本该多么完美,如果你不恨!

⒃此时,一股热流袭涌全身,暖暖的,我不再有压迫感。从他的雄心壮志到因恨而暴再到千年后的喟然长叹,一切都那么真实,甚至有几分熟悉和亲切,他是如此近距离的向我倾诉,我是如此近距离的感知了他。秦始皇的含义,这一刻,重新诠释。

⒄走出地宫,我回头仰望秦皇陵,道了一句:中华民族至今安好。

【小题1】《阿房宫赋》从______,美女之多,珍宝之富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
【小题2】第⑼段末句“帝国只是陪葬”在文中的含义是___。
【小题3】结合第⑷段、第⒃段两处画线句,分析“我”心理感受变化的过程。
【小题4】对文中秦皇神态的描写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第⑸⑹段,秦皇由哭到恨、由软弱变坚强而“平静”下来。
B.第⑺段,秦皇的“笑”表现了他对自己一统天下的自负。
C.第⑾段,秦皇因中国人鄙视他而“愕然”。
D.第⒁段,秦皇的“喟然长叹”包含了意外、失落、寂寞等复杂感情。
E.第⒁段,写秦皇因身处地宫被人遗忘而“孤独”。
F.全文对秦皇神态的描写刻画出一个让人可亲可敬的普通老人形象。
【小题5】本文采用了虚拟人物对话的行文结构形式,其表达作用是___。
【小题6】本文语言上具有“赋”的特点,任选一个角度举例赏析。
【小题7】《过秦论》中将陈涉的起义与诸侯国合纵抗秦作对比,本文将中国人对秦皇“鄙视”与“仰望”作对比,其用意有什么不同?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索画
柳喜和
犟黄老退休了,在风情小镇上买了房,便常住在此。犟黄老姓黄,但因脾气犟,人们背后常称他犟牛黄,当他面则称他犟黄老。犟黄老是当代著名书画家,画作盈尺便价格数万。
犟黄老落户风情小镇的消息,像风一样,没几天就传开了,不少人都想结识犟黄老,以便索得他的画作。最早登门索画的,是小镇上唯一一家经营书画商店的老板的儿子小屠。那日,小屠来到犟黄老家,说明来意。犟黄老问:“索画何用?”小屠思索了片刻,就避重就轻地说:“我们单位的领导崇拜您,特别喜欢您的画儿,就派我来求一幅。”犟黄老问:“你们领导是管什么的?” 小屠说:“我们领导权力可大了,譬如住宅楼的水电气暖,我们领导都管。”犟黄老冷冷道:“你让你们领导把我的水电气暖都停了,把我困在屋里以后,你们再来取画!”
小屠回家把索画的过程告诉了老屠,并强调说,局里最近要提拔一批科长,咱家又无长物,商店里卖的字画都是一些粗俗之作,我们领导根本就看不上眼。老屠很拿儿子的事当回事儿,就装上鼓鼓一提包钱来找犟黄老。犟黄老见老屠,依然是那句话:“索画何用?”老屠不假思索言道:“我是搞书画经营的,想买您的画,或销售,或作为镇店之物悬于店中。”犟黄老不屑一顾,说:“我不卖画,买我的画请到拍卖行去拍。”
老屠回到家,不仅带回了那鼓鼓一提包钱,还带回鼓鼓一肚子气。老屠和小屠大骂犟牛黄不识好歹,不进油盐!
某日,犟黄老家来了一个村妇,她衣衫破旧,也来索画。
犟黄老和村妇见面,还是那句开场白:“索画何用?”村妇说:“我是个农民,又是一个寡妇,儿子大学毕业,在市里找了一个媳妇。媳妇家有房有车,我什么也做不了,眼看儿媳妇要娶回家了,可我这当婆婆的连个见面礼也拿不出来。听说儿媳妇家一家子都是文化人,我想一准儿喜欢个书呀画呀的,今天我就舍下这张脸,求您给我画一张画。我要啥没啥,等秋完了,地里的庄稼收成了,我再来感谢您!” 犟黄老听后有几分感动,便吩咐保姆把村妇领入会客室,看座,上茶,唠家常。也就是三五杯茶的工夫,村妇被保姆引入犟黄老的画室。村妇至画案前,见犟黄老正往一幅四尺斗方水墨画上加印。这幅画是犟黄老最擅长的水墨画,洁白的宣纸上仅有一支火苗跳跃的老式油灯和一只双须舒张的静伏蟋蟀。油灯用小写意笔法,显得古香古色;蟋蟀用工笔画法,描得惟妙惟肖。油灯的火苗随风摇曳,静伏的蟋蟀呼之欲出。犟黄老在画的空白处还现配了四句诗:窗外秋风朔,屋内暖如春。人忙天时短,夜已五更深。整幅画面皆为墨色,浓淡相宜,只有油灯的火苗为下润上枯的一笔朱红。这幅画可谓犟黄老触景生情之作,虽是一挥而就,但格调高雅,意境深远。村妇见这幅画如此简单,神色有些黯然地说:“怎么连一朵花儿也没有?” 保姆看了一眼犟黄老,对村妇解释说:“这幅画的意境是夜深人静了,别人都熟睡了,只有母亲还在灯下操劳,教育人不要忘本,别忘感恩!” 村妇卷起画作,临出门时说了一句:“画一幅大红牡丹花儿多好,多热闹。” 犟黄老听后心中一沉。
半年后,犟黄老接到一个电话,说是要和他核实一幅画的真伪和这幅画的价格。犟黄老问是一幅什么样的画,打电话的人描述了画面的构图,念了画幅上配的四句诗,这让犟黄老想起了村妇索画的事情。犟黄老说:“有情物落于无情之水,真是无可奈何花落去,花落去……”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多次写犟黄老问索画者“索画何用”,刻画了主人公为人正直的性格特点,为突出小说的主题做了很好的铺垫。
B.小屠因领导崇拜犟黄老又喜欢犟黄老的画而来向犟黄老索画,老屠是为儿子能获得领导提拔而来向犟黄老索画,但都遭到了犟黄老的拒绝。
C.小说描述的犟黄老为村妇画水墨画的情节,不仅表现了犟黄老高超绝妙的绘画技艺,也突出了犟黄老体谅贫弱者、富有人情味的形象。
D.“画一幅大红牡丹花儿多好,多热闹”,村妇的这句话让犟黄老“心中一沉”,这为下文写画作被卖掉埋下了伏笔。
【小题2】小说以“索画”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小题3】小说以犟黄老在电话中的感慨结尾,这样处理有何用意?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同类题5

材料一
近年来,部分科学家对气候变暖论提出挑战,认为:迄今为止全球气候已有十多年未呈变暖趋势了,符合地球气候冷暖周期交替变化的规律,与人类活动关系不大。
但更多科学家认为:近百年来,全球气候总体存在变暖趋势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该结论证据确凿。
研究显示,地球系统接受的太阳短波辐射的能量,有90%多进入了海洋。海水比大气的热容量大得多,上层海洋能量储存在增加,一定程度上消化了由于温室气体增加所吸收的热量。除此之外,太平洋年代际震荡(PDO)会使大气产生年代际波动。2000年以后,PD0转入了负相位,对气温上升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有科学家预计2030年到2035年PD0可能会转入正相位,届时,年代际增暖可能与温室气体增加一起向气候系统施加压力,气候变暖将变得更加猛烈。
另外,太阳的短波辐射在经过大气之后绝大部分可以到达地面,其中大部分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返回太空。这就可以解释,从地面到对流层,温度越往上越低。因为,加热大气的能量实际来自地表。然而,通过计算得出,到达地面的热量与真正反射后从大气顶部排出的热量并不相等。事实上,截留的长波辐射是被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尤其是二氧化碳和水汽)吸收了。随着温室气体的增加,从大气顶部排出的热量减少,温室效应就加强了,并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因此呈增长趋势。
近年来,西欧、北美、日本以及我国东北部地区冬季多次发生极端暴风雪天气,这些异常天气与北极地区和全球变暖有密切联系。用大气环流的变异理沦来解释,正常情况下,北极是寒冷的,而中纬度地区则相对温暖,南北存在温差。这个温差的存在,使得西风急流得以维持,而大气的波动会沿着西风急流传递。由于北极变暖非常强烈,温差变小,西风急流也变弱,大气环流南北向运动加大了,冷空气就会更容易自北向南爆发,导致这些地区冷空气异常强烈,出现暴风雪天气。
此外,根据定量统计,全球陆地和海洋冰川、格陵兰岛的陆地冰原的冰量减少,都是与全球变暖密切相关。近期发表在《自然》杂志上,来自哈佛大学的一项新研究在对海平面变化的基线数据重新进行校正后发现,在过去20年中海平面上升加速的情况可能比之前预想的更加严重。这既是全球气候变暖的有力证据,也是气候变暖所产生的最为重要的一个直接后果。
(取材于中国科学报《全球气候变暖遭“误解”?》)
【小题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科学家们已经对人类活动造成全球变暖达成共识
B.海洋的能量存储对全球气候变暖有着重要的影响
C.全球气候变暖与地球向太空排出的热量减少有关
D.温室气体的增加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因素
【小题2】根据“材料一”,下列不是“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的结果的一项是
A.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呈增长趋势
B.太平洋年代际震荡转入正相位
C.部分地区发生极端暴风雪天气
D.过去二十年中海平面上升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