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国学这个词古已有之,先秦典籍《周礼·春官·乐师》中有这样一段话:“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礼记》中也有“国有学”的词句。在晚清之前,中国历史上所出现的国学概念,是指国家设立的学府,如太学、国子监之类。在整个古代,国学一词的含义,大致上也就是这样。现在我们所说的国学,实际上是指一种学问,而这种看法其实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就是清末民初的时候。从此,“国学”一词被赋予了新义,意思就是指中国固有的学问,也就是传统的学术研究。其实,在20世纪初的时候,这个词的用法也是有差别的。有时,人们又用“国学”一词来指对国粹、国故的整理与研究,如章太炎曾写过一篇《某君与人论国粹学书》,这就是国粹学。当时社会上还出版过一本书,叫《国故学讨论集》。在这本书里,“国粹学”和“国故学”是通用的。
20世纪初期以来,国学经历了非常曲折的发展道路,然而终不至于消失,并且发展到今天又重新“热”了起来,这一方面说明我国传统文化、学术确实有着异常顽强的生命力,是当代文化、学术建构和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另一方面,近现代以来人们屡屡提到国学,这也说明,中国文化、学术在现代发展中所遇到的一系列价值选择方面的难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事实已经证明,在每一个历史时期,如果能广泛吸收外来文化,实际上是激活中国固有文化的一个重要渠道,这我们可以从汉代尤其是唐代大开放中得到证明。然而只有立足于民族的优秀文化本位,吸收外来文化,我们的文化才能既不失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又能保持一种强劲的生命力。而在谈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肯定绕不开国学这么一个话题。所以从广义上来讲,国学可以说是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主要承载者和传播途径;而从狭义上来讲,国学所从事的正是关于中华文化传统的整理、研究工作,其甄别、诠释、评价之功,无不有利于我们对传统文化优秀成分的继承与弘扬。
当然,我们在这样说的时候,在思想上又必须要与文化复古主义划清界限,因为复古作为一种文化传统、文化情结在中国古代是一直存在的,即使在近代,它也以各种形式顽强地存在着。所以我们应该认识到,重视中国传统的文化、国学,目的是更好地汲取、利用传统文化的价值资源;我们是在发展、创新这个前提下来谈论和倡扬国学的,国学的弘扬与文化复古主义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文化价值心态。
当前社会上还存在另外一个问题,就是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在资源利用的过程中,存在对传统文化、国学庸俗化的炒作和伪劣包装的现象。这个现象应该说不是正当意义上的对传统文化的弘扬,而是主要以谋利为目的的一种行为。这也是国学普及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
(选自《文化的传承与担当:重建社会理性与价值》,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学”有时还可以指对国粹、国故的整理与研究,在章太炎的《国故学讨论集》里,国粹学和国故学是可以通用的概念。
B.汉代尤其是唐代大开放证明,激活中国固有文化的唯一渠道就是广泛吸收外来文化,这一点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意义。
C.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来讲,国学都有很积极的意义,所以在谈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肯定绕不开国学这么一个话题。
D.国学的弘扬与文化复古主义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文化价值心态,重视国学是为了更好地汲取、利用传统文化的价值资源。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论述“国学”一词含义的演变,引用《周礼·春官·乐师》中的话是引证,列举章太炎的《某君与人论国粹学书》是例证。
B.每一个历史时期,都应该注意广泛吸收外来文化来激活中国固有文化,汉代尤其是唐代的大开放就是典型例证。
C.文章第四段论证弘扬国学必须与文化复古主义划清界限的观点,主要在摆事实,运用的是事实论证。
D.文章从“国学”的含义谈起,接着指出国学热的现实,进而论述弘扬国学应该注意的三方面的问题,采用的是“总分”式结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不能立足于民族的优秀文化本位,进而吸收外来文化,我们的文化就很难保持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和强劲的生命力。
B.“国学”发展曲折,但又重新“热”起来,既能说明我国传统文化、学术生命力顽强,又能说明中国文化、学术在现代发展中仍然有很多难题。
C.复古作为一种文化传统、文化情结其生命力非常顽强,我们谈论和倡扬国学需要在发展、创新这个前提下来进行。
D.国学普及过程中,炒作国学等谋利行为只是表层问题,我们更应该注意的问题是在思想上与文化复古主义划清界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27 10:47: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任务驱动型作文”源自于西方国家日常语言教学和写作教学的“任务型语言教学法”,这种语言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而提出的,其核心是在明确“任务”的前提下,完成语言交际口语或书面语表达。这种教学法,根据完成任务过程中所产生的互相影响把任务分成五类:拼板式任务,要求学生把散乱的若干信息拼成一个整体;信息式任务,给两个或两组学生有互补作用的信息,为了完成交际任务,双方必须协商以探清对方的信息;解决问题式任务,给学生一个问题及一系列信息,让其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做决定式任务,给学生一个可能有几种结局的问题,让他们通过协调和讨论选择一种结果,进行论述;交换意见式任务,学生参与讨论,交换意见,但无须达成一致。
国内一些学者在“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的基础上,增加“驱动”一词,用于作文教学。教育部考试中心的张开明确提出了2015年高考课标全国卷作文的两道题目均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并对其概念做出阐释:“试题往往是给学生创作出一个情境,出现对立性的问题,让考生通过写作,提出解决处理问题的想法和方案……如今年作文中‘写信’‘权衡与选择’等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任务的功能,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他认为,在材料作文中增加任务驱动型指令,能“较好地解决材料作文的泛角度与阐释作文收缩性之间的矛盾”,是在承继材料作文“自主空间大、立意角度自然、多元”等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又在避免套作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和探索。
与传统的材料作文对比,“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材料具有特殊性。首先,材料的内容思想紧扣“主旋律”。正如张开所说:“作文试题凸显考试对人才培养和价值引导的作用,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形成在作文育人方面的合力,实现高考作文试题独特的教育功能。”其次,材料具有真实性的特点。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材料是新闻事件、社会热点,与传统的材料作文的审议故事、名言警句、诗词歌曲、图片漫画等有很大的不同,这种真实性暗含了鼓励考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命题意图。第三,材料的价值取向具有多元性。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表现在:材料往往具有争议性,争议性重在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关涉的人物对象不是一个人,而是几个或几类人,这就保证“任务”的指向有多种选择;命题者对材料没有鲜明的感情倾向。这样的材料,能保证考生选择感受最为深刻的一点写作。同时,考生要把握好典型人物的特点和特质,这样才能避免一般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疑是立意的主旋律,但一定注意不要“贴标签”、“穿靴戴帽”、空发议论。在弘扬正气、传递正能量的同时,还可从反面针砭时弊,揭露社会上存在的某些消极落后现象,在对比中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意义。
(节选自《语文周报》特邀专家:尤立增《怎样写好任务驱动型作文》)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内一些学者将“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直接引入作文教学中,拓展教学思想。
B.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任务型语言教学法”,要求学生在语言交际时完成核心任务。
C.把任务进行分类,学生可以通过协商有针对地参与讨论,交换意见,但无须达成一致。
D.“任务型语言教学法”中,学生的表达根据任务的指向采用不同的信息处理方式。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细化为五种任务类型,并对学生完成任务的侧重点进行比较。
B.文章援引专家的权威说法,例证确凿,对高考作文命题思路的转向进行诠释。
C.围绕“任务驱动型作文”这一核心概念,文章着重论述这一概念产生的历史沿革。
D.本文逐层论述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材料特点,强调其相对传统作文材料的改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任务驱动型作文增加任务驱动型指令,创设出相对真实的情境,让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想法和方案。
B.任务驱动型指令避免套作等行文方式,弥补传统材料空间大、立意多元的缺陷。
C.近年高考,作文命题关注社会热点,突出育人功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D.2015年高考课标全国卷作文题引导学生辩证思考,但命题者本身对材料没有鲜明的感情倾向。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宰牛本是一项谋生的技能,而庄子笔下的庖丁解牛却升华为精妙的艺术表演。庖丁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技者,技术与技巧也;道者,内在规律也。人只有领悟内在规律、顺势而为,才能在行动中表现得天机自运、出神入化。文艺创作境界之高下,往往与创作者重“技”还是重“道”密切相关。

诗有诗法,画有技法,对创作者来说,掌握“技”并不太难,只要勤学苦练,便能驾轻就熟。而“道”的境界,则绝非常人所能企及,它需要极精微的感受、极透彻的洞察、极忘我的投入,即所谓“不疯魔,不成活”。就文艺作品而言,“技”表现为形式、工巧,“道”表现为内涵、神妙。同样写夏景,“荷风惊浴鸟,桥影聚行鱼”是“技”,“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则入“道”;同样是画“深山藏古寺”,在重峦叠嶂中露古刹一角是“技”,老和尚以瓢舀泉水入桶则为“道”……

究竟如何超越“技”的层面,抵达“道”的化境?重视美育是一条切实的路径。蔡元培说:“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美育以情感为核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使人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素养,具有欣赏、创造美的能力。我国传统文化里儒、道、佛三家,审美旨归总体上都是“和谐”。儒家侧重人与人关系的和谐,道家侧重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佛家侧重人与自我内心关系的和谐。雅正、飘逸、宁静之美,表面上各有不同,但究其实质,皆为“和谐”。仁爱、宽恕、谦恭、诚信的道德追求,对立统一、周而复始的圆形思维方式,刚柔并济、阴阳相生的强身健体之道,一同滋养华夏民族的身心与情感,化育“文质彬彬”的完美君子人格。先学做人,后学为文,有坚实的“美育”作为基础,“美术”方能事半功倍、水到渠成。

那么,艺术创作之“道”,当如何体察、如何感悟?“道”蕴藏于广阔的社会生活深入体察民生民情,努力开阔视野胸襟,作品才会有深刻的内涵与蓬勃的生命力。生活,是创作的“源头活水”,有了它,才情方能如“万斛泉涌,不择地而出”,一代有一代之文艺,无论形式,还是内涵,都会随时代的发展而更新、嬗变,只有投身于时代洪流,感受时代的风云变幻,才能产生充沛、澎湃的激情,才能创作出有血有肉的动人篇章。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时代风貌,引领时代风气。在阔步走向民族复兴的新时代,文艺工作者要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就要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道”蕴藏于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遗产。要多读多学,从中汲取丰厚的营养。一切文学艺术都离不开孕育它的文化传统。歌德曾说:“每逢看到一位艺术大师,你总可以看出他汲取了前人的精华,正是这种精华培育出他的伟大。”一个人的品格、修养、才思,离不开前人作品的潜移默化。只有善于从前人的精神财富中汲取营养,才能强大自己的心灵、高尚自己的品格、丰沛自己的才情、敏锐自己的艺术感受力与表现力,创造出与伟大时代相匹配的“大艺术”。

文艺创作,离不开“技术”的训练,但更得益于“道”的体悟。

(摘白赵海菱《文艺的“技”与“道”》,《光明日报》2018年12月l1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只有领悟“道”并依“道”而行,才能在行动中达到如庖丁解牛般出神人化的境界。
B.文艺创作要超越“技”的层面,抵达“道”的化境,创作者要切实重视美育这条路径。
C.诗有诗法,画有技法,艺术之“技”是有关艺术创作的形式与技巧,需要创作者勤学苦练。
D.艺术之“道”就是有关艺术创作的内涵、神妙与规律,是做人的道德追求与文化遗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运用了例证法,用庖丁解牛的故事论述了“技”与“道”的内在关系。
B.文章第二段选取诗句进行对比论证,从理论上详细地分析了“技”与“道”的区别。
C.文章多处运用了引证法,引用了蔡元培、歌德等人的名言,使自己的论证有说服力。
D.文章重点论述了艺术创作之“道”,分别从道的内涵、实现道的途径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依照原文观点推断,同样写天涯羁旅,“树头蜂抱花须落”是“技”,“无边落木萧萧下”则入“道”。
B.我国传统文化里儒、道、佛三家虽然其内涵各不相同,但究其本质是一致的。
C.重“技”还是重“道”,关系着文艺创作境界的高下,创作者只能从“道”上下功夫。
D.文艺代表时代风貌,引领时代风气,文艺工作者也必将通过优秀作品书写时代的要求。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孟庙的树
孙继权
①远远地,一片浓重的黛色镶在楼群中,像汪在大地上的苔壁深潭,那就是孟庙了。  
②未见飞檐画栋的建筑群,你先看到的是孟庙里的树。得了一圈红墙的荫护,孟庙的树生长得恣意盎然,而且,出现了许多罕见的生物奇观。“藤系银杏”是孟庙中的一景。一棵高大粗硕身披鳞甲像披挂着铠甲的壮士的银杏,周身攀满了柔韧绵长的紫藤,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彼此,不相上下。四五月间,紫藤结出一串串花穗,使银杏像个“菊花插得满头归”的佳人,而秋冬季节,繁叶落尽,银杏看去又像一个带着枷锁的无奈的囚徒。   
③焚帛池内,一株老槐枯朽得只剩下一绺带状的树皮,缓慢地向枝头输送着养分,高处裂透出一个锅盖大小的树洞。某年某月的某一天,一个孟子后裔在祭祀完先祖后,昂头望天,惊喜地从这个树洞中望见了西沉的橘红色的月亮。从此,孟庙中又添一景———“洞槐望月”。
④殿前长有两棵古老的桧树,其中一棵的树洞里垂挂出两丛旺盛的枸杞,这便是孟庙中著名的“桧寓枸杞”了。每年秋末,枸杞结出红彤彤的果实,摘几粒放入杯中,可品咂出枸杞的甘美和桧树的陈香。另一处奇景在孟庙东墙外,叫“古柏抱槐”。一株经年古柏苍老得树身只剩下一个外圈儿,恰巧在这个“圈”内茁壮地生长着一棵槐树,柏和槐紧密得没有一丝缝隙,像一对紧紧拥抱长久不分的恋人。柏和槐共生共荣,又各自葳蕤,谁知道这柏中可有槐,槐中可有柏。
⑤孟庙里最多的就是松桧和侧柏。这些柏和桧遍植孟庙的各个角落,给孟庙带来一派森然气象。这些老树有的枝柯干朽,只有顶梢一片苍绿,像擎着一面旗。有的枝叶繁茂,而树顶却枯干了,像舞着一杆戈。再看树身,周身的裂纹呈螺旋状盘绕而上,可是它猛然用力留下的创伤?    
⑥我去孟庙是一场大雪后的上午,庙墙的黑瓦上,还残留着没有化掉的雪。众多花喜鹊、灰喜鹊在树上盘旋、鸣叫。地上落满柏子。潮湿的草皮上钻出几朵黑褐色的野蘑菇。阳光透过树隙照射过来,给弥漫寒气的孟庙注入几分温暖。游人很少。在庙中做了多年导游的张慧女士告诉我:孟庙中各种树木共四百三十余株。这些树的树龄大都在八九百年以上,年岁远远大于孟庙内的所有建筑物。她还告诉我,孟庙中的另一大景观就是这些树上居住着三四千只灰鹭。这些鹭在这儿不知生活多少年了。它专吃活物,以微山湖中的鱼虾为食。成鹭每日往返庙与湖之间,衔鱼叼虾,哺育幼雏,繁衍生息。夏日,游客会不时在柏树下发现一些从树上掉下来的鱼虾,那是灰鹭在饲喂幼鹭时不慎落下的。   
⑦在这片树林的中央,端坐着孟子。孟子彩塑安放在亚圣殿内,气宇轩昂,双目如炬。平缓有力的话语仿佛从飘动的髭须间吐出:“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事不可缓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⑧这时,我觉得这片古树是专为穿过时空隧道走来的孟子准备的。最好让孟子在一片绿荫下讲出他的话语。最好在湿润的土地上播下优良的种子。   
⑨两千年前的齐国、宋国、滕国、魏国都是一片干旱贫瘠的土壤。孟子在他年富力强之时,率弟子在上述国家之间进行了二十多年的游说活动,力图实现“仁政”治国的政治抱负。然而,饱满的种子在皴裂的土地上滚动,始终没有扎根萌芽。六十五岁时,孟子退居邹国,教学、著述,终其一生。   
⑩包裹着坚硬外壳的种子还是等来了细雨和风,它最终找到了人心这片温厚的佳壤,汩汩血脉滋润着它,使它慢慢破壳,慢慢生长。   
⑾其实孟子就是一棵不老的树,这棵树历经两千三百年风雨,枝叶繁茂,蓊蓊郁郁,独木成林,荫庇天下。
(选自《人民日报》2005年1月22日)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孟庙的树为线索,将孟子比作一棵古树,将他的思想比作优良的种子,赞扬了孟子思想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和做出的巨大贡献。
B.文章标题“孟庙的树”有两层含义,既指孟庙里各种古老的树也指孟子这株大树。写古树是为写孟子作了铺垫。
C.第②段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的“你”和“我”分别代指银杏和紫藤,突出孟庙的树的恣意盎然的特点。
D.本文是由所见写到所思所想所感,由人文景观写到自然景观。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生动描绘了孟庙的古树、灰鹭、彩塑等景观。
【小题2】“包裹着坚硬外壳的种子还是等来了细雨和风,它最终找到了人心这片温厚的佳壤,汩汩血脉滋润着它,使它慢慢破壳,慢慢生长。” 试分析这段话的含义。
【小题3】第⑦段引用了孟子的许多名句,请问引用这些名句有什么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她的油灯至今依旧通明
1820年5月12日,南丁格尔生于一个名门富有之家,父母都有着贵族血统,拥有两处庄园。她自幼便在家庭里接受教育。她的童年,是在天堂般的环境中度过的。
家园里一片繁荣,家园外却是满目凋敝。她在当主妇、文学家、护士三者之中,毅然选择了当护士。然而在当时英国人的观念中,医院几乎就是不幸、堕落、邋遢、混乱的代名词,与各式各样的病人打交道,是非常肮脏而危险的。为此,她与家人冷战数年。最让她母亲不满的,是她无意于婚姻。她拒绝了所有的求婚者,展示出了自己冲破成规的勇敢的一面。
1854年,英法为援助土耳其,正式对俄国宣战。英军的医护条件非常差,伤员死亡率高达42%。南丁格尔立即表示愿自费率领四十名护士赴战地救伤。在斯库塔里,她把全身心都投入到救护工作之中。每当夜幕降临,她提着一盏小小的油灯,沿着崎岖的小路,在4英里的营区里,逐床查看伤病员。士兵们亲切地称她为“提灯女士”“克里米亚的天使”。战争结束时,人们甚至将她描绘为手执油灯与柳叶刀的不列颠尼亚女神。
1860年,南丁格尔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所正规护士学校——南丁格尔护士学校。她对医院管理、部队卫生保健、护士教育培训等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被后世誉为现代护理教育的奠基人。她一生培训护士1000多人,撰写了大量报告和论著,主要著作《医院笔记》《护理笔记》等成为医院管理、护士教育的基础教材。她的“担负保护人们健康的职责以及护理病人使其处于最佳状态”的护理理念,传遍世界。每所护士学校都以她的事迹为授课内容。1912年,国际护士理事会倡议世界各国医院和护士学校以南丁格尔的生日为国际护士节,世界各地举行纪念活动,以此纪念这位英国护理学先驱、人类护理事业的创始人,激励广大护士继承和发扬护理事业的光荣传统,以“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对待每一位病人、做好治病救人工作。
在此,给护士们重提当年读书期间日日口诵心惟的南丁格尔誓言:
“余谨以至诚,于上帝及大众面前宣誓:终身纯洁,忠贞职守。勿为有损之事,勿取服或故用有害之药。尽力提高护理之标准,慎守病人家务及秘密。竭诚协助医生之诊治,务谋病者之福利。谨誓!”
材料二
历史的记忆与遗忘
对今天正在欢庆护士节的人们来说,南丁格尔这个名字无疑是必须知道的,否则便不可原谅。
然而进入21世纪,一些不算友善的词汇开始与她的名字一同出现在传媒上。2001年BBC的纪录片《弗洛伦斯·南丁格尔:铁姑娘》将她描述成“擅长操纵他人、神经质的、压抑的女人。”片中声称正是因为她“才让成百上千的士兵无辜死去”。而在2008年,BBC的纪录片《弗洛伦斯·南丁格尔》抛出观点:“对她照管下数以千计的人们而言,这位圣洁的护士是死亡之吻。”另一部学术著作《弗洛伦斯·南丁格尔:复仇天使》的作者斯莫尔摘引的斯库塔里医院史料,颇有说服力地表明,克里米亚战争期间里,南丁格尔掌管的那座军医院虽然僻处后方,死亡率却不降反升,长期高居榜首,甚至连并未受伤的病人也大量死亡——在此期间,南丁格尔听信旁人误导,认为这是士兵缺乏营养所致。尽管她的学识远优于多数政界人物,在公共卫生知识上却依然有所欠缺。
19世纪50~80年代,南丁格尔的注意力转向了英属印度的农村卫生状况。其间,她坚定地主张,危害印度无数民众健康的霍乱不是一种传染病,因此不需要浪费公共资金对它进一步开展研究,也不需要施行隔离检疫程序以控制它的蔓延。她在科学认识上的局限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对霍乱的现代实验研究的发展。此后数十年里,霍乱梦魇般缠绕着印度,夺走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对这位极富道德感与责任感的女性而言,不能不说这是一个黯局。
对撰写历史来说,遗忘和记忆同样重要,而记忆和后续的书写是有选择性的,它像一束细细的光线,亮的一小片场景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光束以外的广大世界,却在无边无际的黑暗里保持着沉默。
我们能够了解的历史事实,不是过去的全貌,而是在或长或短的时光中幸存下来的碎片。在这个“筛选”中,种种互相竞争的力量都发挥了自己的作用,最终将“曾经发生的历史”一点点塑造成“我们眼里的历史”。对南丁格尔突破时代局限做到了的事情,敬佩而激赏;对她由于时代局限没能做到的事情,批评却体谅——这就是近200年后,我们对这位“提灯女士”或“复仇天使”比较公允的理解。
【小题1】下列对两则材料的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丁格尔家境优裕,出身高贵,但她突破家庭、时代的局限,义无反顾地从事与其身份极不相称的护理工作,值得“敬佩而激赏”。
B.南丁格尔手执油灯的光辉形象近两个世纪来定格在众多人心里,这一形象产生了广泛的效应和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广大的护士起了极大的鼓舞和激励作用。
C.根据材料二的观点来看,材料一所描述的南丁格尔只是时光中幸存下来的碎片,“我们眼里”的南丁格尔是种种力量竞争的结果。
D.材料二无意诋毁南丁格尔这个伟大的女性,意在告诫人们要拓宽视野,更多地关注被历史遗忘或筛掉的部分,才能对历史人物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小题2】简要回答为什么对护士来讲“南丁格尔这个名字无疑是必须知道的,否则便不可原谅”?
【小题3】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光束以外的广大世界,却在无边无际的黑暗里保持着沉默”一句的含意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