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宰牛本是一项谋生的技能,而庄子笔下的庖丁解牛却升华为精妙的艺术表演。庖丁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技者,技术与技巧也;道者,内在规律也。人只有领悟内在规律、顺势而为,才能在行动中表现得天机自运、出神入化。文艺创作境界之高下,往往与创作者重“技”还是重“道”密切相关。

诗有诗法,画有技法,对创作者来说,掌握“技”并不太难,只要勤学苦练,便能驾轻就熟。而“道”的境界,则绝非常人所能企及,它需要极精微的感受、极透彻的洞察、极忘我的投入,即所谓“不疯魔,不成活”。就文艺作品而言,“技”表现为形式、工巧,“道”表现为内涵、神妙。同样写夏景,“荷风惊浴鸟,桥影聚行鱼”是“技”,“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则入“道”;同样是画“深山藏古寺”,在重峦叠嶂中露古刹一角是“技”,老和尚以瓢舀泉水入桶则为“道”……

究竟如何超越“技”的层面,抵达“道”的化境?重视美育是一条切实的路径。蔡元培说:“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美育以情感为核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使人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素养,具有欣赏、创造美的能力。我国传统文化里儒、道、佛三家,审美旨归总体上都是“和谐”。儒家侧重人与人关系的和谐,道家侧重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佛家侧重人与自我内心关系的和谐。雅正、飘逸、宁静之美,表面上各有不同,但究其实质,皆为“和谐”。仁爱、宽恕、谦恭、诚信的道德追求,对立统一、周而复始的圆形思维方式,刚柔并济、阴阳相生的强身健体之道,一同滋养华夏民族的身心与情感,化育“文质彬彬”的完美君子人格。先学做人,后学为文,有坚实的“美育”作为基础,“美术”方能事半功倍、水到渠成。

那么,艺术创作之“道”,当如何体察、如何感悟?“道”蕴藏于广阔的社会生活深入体察民生民情,努力开阔视野胸襟,作品才会有深刻的内涵与蓬勃的生命力。生活,是创作的“源头活水”,有了它,才情方能如“万斛泉涌,不择地而出”,一代有一代之文艺,无论形式,还是内涵,都会随时代的发展而更新、嬗变,只有投身于时代洪流,感受时代的风云变幻,才能产生充沛、澎湃的激情,才能创作出有血有肉的动人篇章。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时代风貌,引领时代风气。在阔步走向民族复兴的新时代,文艺工作者要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就要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道”蕴藏于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遗产。要多读多学,从中汲取丰厚的营养。一切文学艺术都离不开孕育它的文化传统。歌德曾说:“每逢看到一位艺术大师,你总可以看出他汲取了前人的精华,正是这种精华培育出他的伟大。”一个人的品格、修养、才思,离不开前人作品的潜移默化。只有善于从前人的精神财富中汲取营养,才能强大自己的心灵、高尚自己的品格、丰沛自己的才情、敏锐自己的艺术感受力与表现力,创造出与伟大时代相匹配的“大艺术”。

文艺创作,离不开“技术”的训练,但更得益于“道”的体悟。

(摘白赵海菱《文艺的“技”与“道”》,《光明日报》2018年12月l1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只有领悟“道”并依“道”而行,才能在行动中达到如庖丁解牛般出神人化的境界。
B.文艺创作要超越“技”的层面,抵达“道”的化境,创作者要切实重视美育这条路径。
C.诗有诗法,画有技法,艺术之“技”是有关艺术创作的形式与技巧,需要创作者勤学苦练。
D.艺术之“道”就是有关艺术创作的内涵、神妙与规律,是做人的道德追求与文化遗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运用了例证法,用庖丁解牛的故事论述了“技”与“道”的内在关系。
B.文章第二段选取诗句进行对比论证,从理论上详细地分析了“技”与“道”的区别。
C.文章多处运用了引证法,引用了蔡元培、歌德等人的名言,使自己的论证有说服力。
D.文章重点论述了艺术创作之“道”,分别从道的内涵、实现道的途径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依照原文观点推断,同样写天涯羁旅,“树头蜂抱花须落”是“技”,“无边落木萧萧下”则入“道”。
B.我国传统文化里儒、道、佛三家虽然其内涵各不相同,但究其本质是一致的。
C.重“技”还是重“道”,关系着文艺创作境界的高下,创作者只能从“道”上下功夫。
D.文艺代表时代风貌,引领时代风气,文艺工作者也必将通过优秀作品书写时代的要求。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21 10:56:0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当宋代诗人登上诗坛时,他们仰望唐诗,犹如一座巨大的山峰,宋代诗人可以从中发现无穷的宝藏作为学习的典范。但这座山峰同时也给宋人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他们必须另辟蹊径,才能走出唐诗的阴影。宋人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对唐诗并未亦步亦趋,而是有因有革,从而创造出与唐诗双峰并峙的宋诗。宋诗的创新具有很大的难度。以题材为例,唐诗表现社会生活几乎达到了巨细无遗的程度,这样宋人就很难发现未经开发的新领域,于是宋人在唐人开采过的矿井里继续向深处挖掘。宋诗在题材方面仍有成功的开拓,主要是向日常生活倾斜。琐事细物,都成了宋人笔下的诗料。比如苏轼曾咏水车、秧马等农具,黄庭坚多咏茶之诗。有些生活内容唐人也已写过,但宋诗的选材角度趋向平民化,比如宋人的送别诗多写私人交情和自身感受,宋人的山水诗则多咏游人熙攘的金山、西湖。所以宋诗所展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更多的是普通人,而不再是盖世英雄或绝俗高士,这种特征使宋诗具有平易近人的优点。
在艺术上,宋诗的任何创新都以唐诗为参照对象。宋人惨淡经营的目的,便是在唐诗美学境界之外另辟新境。宋代许多诗人的风格特征,相对于唐诗而言,都是新生的。比如梅尧臣的平淡,王安石的精致,苏轼的畅达,黄庭坚的瘦硬,陈师道的朴拙,杨万里的活泼,都可视为对唐诗风格陌生化的结果。
宋代诗坛还有一个整体性的风格追求,那就是平淡为美。苏轼和黄庭坚一向被看作宋诗特征的典型代表,苏轼论诗最重陶渊明,黄庭坚则更推崇杜甫晚期诗的平淡境界,苏、黄的诗学理想是殊途同归的。苏轼崇陶,着眼于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黄庭坚尊杜,着眼于晚期杜诗的“平淡而山高水深”。可见他们追求的“平淡”,实指一种超越了雕润绚烂的老成风格,一种炉火纯青的美学境界。唐诗的美学风范,是以丰华情韵为特征,而宋诗以平淡为美学追求,既是对唐诗的深刻变革,也是求新求变的终极目标。经过宋人的巨大努力,宋诗终于与唐诗并驾齐驱,成为古典诗歌史上双峰并峙的两大典范。正如钱钟书所云:“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宋诗与唐诗既各树一帜,又互相补充,成为古典诗歌美学的两大范式,对后代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编自莫砺锋《宋代文艺高峰的启示》)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唐诗反映生活几乎无所不包,宋人只能在唐人的基础上继续向深处挖掘。
B.宋诗选材趋向平民化,不再写盖世英雄或绝俗高士,具有平易近人的特点。
C.宋诗在艺术上的任何创新都是模仿唐诗、对唐诗风格进行陌生化的结果。
D.宋诗追求平淡,在丰神情韵的唐诗之外创造了古典诗歌的又一美学范式。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围绕宋诗的艺术成就,重点论述了宋代诗人超越唐诗独树一帜的表现。
B.对于宋诗的艺术风格,文章从两个层面展开论证并指出其与唐诗的不同。
C.文章在论述中多次运用对比,展示了宋人不落窠臼、锐意求新的创新精神。
D.文章先简述宋人面临的困境,再逐层论述其创新,最后总结宋诗的成就地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宋人对唐诗不是既学习继承又开拓创新,宋诗无法取得与唐诗并驾齐驱的地位。
B.宋诗在艺术上的创新成果告诉我们:只有树立明确的参照对象,创新才能取得成功。
C.开拓新领域、选择新角度、追求陌生化等等,都是创新之道,宋诗如此,其他领域亦然。
D.宋诗整体风格趋同而许多诗人风格各异,可见追求整体的统一并不妨碍个体各展所长。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宋代的历史呈现着许多看似矛盾的现象,我们既看到两宋三百年经济、文化、制度建设方面的辉煌成就,也能感觉到王朝末日的苍凉。一方面有宋徽宗这样酷爱艺术的帝王,对“太平盛世”刻意追求、大肆渲染;另一方面,这个时期实际并非“太平盛世”,而是始终伴随着外部环境的挑战。宋代的民庶、士人以及征战于疆场的军队将士,用他们的脊梁撑起了这样一个时代。这些英雄人物,也有他们的生活寄托。这个时期方方面面呈现出一种多重而复杂的生活情境。
②宋代外部压力沉重,就国内政治局面而言,“稳定至上”是朝廷政治的核心目标。对于民间文化发展、经济事业、社会生活等方面,宋廷因仍自然趋势而未予过多干预。相对来说,宋代文化环境比较宽松,士人群体活跃,“开口揽时事,论议争煌煌”,正是在这样相对开明、宽松的环境下,宋代社会充满活力,大师、精英辈出。由这种开放氛围,孕育出一种开创精神。
③葛兆光先生曾说,唐文化是“古典文化的巅峰”,而宋文化则是“近代文化的滥觞”。这两者的区别,简单来概括,就是出现了“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的趋势。比较唐宋两代都城,能直观感受到两类都市格局和它所呈现的不同气象。唐代长安城的布局非常严整,而宋代开封相对来说商业气氛比较浓重。唐代居民住宅区基本上是坊式结构,“坊”在某种意义上接近于封闭的小区。而宋代城市结构,基本是一种长巷式、街区式的布局,是一种开敞式的氛围。南宋临安也是如此。
④两宋时期,文学重心逐渐下移,文学体裁从诗文扩大到词、曲、小说,与市井有了更密切的关系;创作主体从士族文人扩大到庶族文人乃至市井文人;文学的接受者扩大到市民以及社会大众。当时都市的街头巷尾,活跃着一些讲史、说书的艺人,他们不仅是故事情节的传布者,也是文学作品的丰富者、参与创造者。而生活在市井中的普通民众,也成为文学艺术的直接欣赏者和接受者。在道路通衢、瓦子勾栏,有说书的、杂耍的、讲史的,也有街头的饮茶活动,这些都是市民文化勃兴的重要标志。
⑤通过读书、科举、仕宦、创作、教学、游赏等活动,宋代的文人士大夫结成了多种类型、不同层次的交游圈,像真率会、耆英会、九老会、同乡会、同年会等各种各样的聚会形式,层出不穷。有时,“耆老者六七人,相与会于城中之名园古寺,且为之约:果实不过五物,殽膳不过五品,酒则无算。以为俭则易供,简则易继也。命之曰‘真率会’”。都市中的茶楼、酒肆,成为文人交往、会聚的场所。一些私人的花园、亭馆也成了士人交游访友的去处。士人也将茶具、酒器、梅花、新茶等作为重要的礼品彼此互赠。时人将此类以物相赠的活动,称为“人事”。
⑥在艺术旨趣上,“雅骚之趣”和“郑卫之声”同存,世俗匠画和文人画双峰并峙,文人作品中不乏世俗关怀,市井作品里也可能充溢着书卷气息,种种现象,都呈现出宋人生活中一体多面、雅俗相依的双重文化性格。他们“游于艺”的修养和美学趣味,在“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整体的精神追求中得到了升华。如朱熹所说,“日用之间本末具举,而内外交相养矣。”通过这样的文化涵育,希望达致崇高的人生境界——这正是宋代文人的精神追求。
(摘编自邓小南《大俗大雅:宋代文人生活一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①段指出宋代历史中一些看似矛盾的现象,并说明这个时代的虚假繁荣和末日苍凉使真正的英雄人物们层出不穷并构造了多重而复杂的生活情境。
B.文章第②③段分别从宽松的文化环境与开敞的城市布局两方面揭示了宋代文化蓬勃发展的深层原因,并指出宋代文化具有世俗化、人文化等特点。
C.文章第④段侧重于从文学接受者的角度描绘宋代市民文化勃兴的状况,第⑤段则侧重于展现宋代士大夫热衷交游聚会、访友赠物的生活图景。
D.文章第⑥段指出雅俗并存是宋代文学的艺术旨趣,也是宋人的文化性格,并认为宋代文人的精神追求是通过内外并重的文化涵育达致崇高的人生境界。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宋代统治者无法摆脱来自外部的压力,故而极力维护国内政治局面的稳定,为笼络民心,对于民间文化发展、社会生活等方面并未过多干预。
B.两宋都城的结构布局有着开敞式的特点,商业气氛比较浓重,市民的文化活动丰富而普遍,勃兴的市民文化与唐代的古典文化有明显差异。
C.茶具、酒器、梅花、新茶等物品,被宋代士人作为重要的礼品彼此互赠,这种以物相赠的“人事”,是一种比较雅致的社交行为。
D.文人作品中不乏世俗关怀,市井作品里也可能充溢着书卷气息,这意味着在宋代,艺术旨趣上“雅骚之趣”和“郑卫之声”可以并行不悖。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的士人群体活跃,关心时事,热衷讨论,社会充满活力,大师、精英层出,这说明当时思想相对自由,文化方面确实可称为“盛世”。
B.宋代活跃在街头巷尾的讲史、说书的艺人,丰富和参与创造一些文学作品,为吸引市井中的普通民众,必然要注意艺术趣味的平民化。
C.作为宋代士人的聚会形式之一,“真率会”不拘参与者的长幼,不求聚会处的华美,在果实、殽膳方面力求俭素,呈现出一种淳朴之美。
D.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这是宋人整体的精神追求,在具体的文化实践中他们又能“游于艺”,这对宋文化的繁荣大有裨益。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00多年前严复翻译穆勒的那本名著《On  Liberty》时没有照原书名直译,而是另起名曰:《群己权界论》。这个书名不仅准确表达了穆勒原书的核心思想,而且比原书名表达得更精辟。“群”者,群体、社会公域也;“己”者,自己、个人私域也。公域讲权力,私域曰权利,公域讲民主,私域言自由,民主与自由、公共权力与个人权利,各有其界限,这就是“群己权界”。用“群己权界”这四个汉字来表达现代文明的基本精髓,其实在西方语言中,恐怕也没有比这更准确的说法了。仅此而言,中国人理解现代文明的能力一点儿也不差,只不过由于历史的机缘,这种文明最初是出现在西方。
人有个性,同时也有社会性。因此人的事务也历来有两个领域:有些事务属于个人领域,有些事务则属于公共领域。属于个人领域的事务,例如婚姻,个人应当有处理的权利。当两个人的个人权益发生关系时,就导致了双方都认为有利的自由交易原则。而属于公共领域的是关乎公共利益,公共利益是组成公众的每个成员个人利益的总和,他们因此都应有选择权。但由于公共利益不可分割,因此公共选择只能满足尽可能多的成员而无法满足所有成员的偏好。这就是民主和多数决定原则。
这两种原则不能颠倒互用。一个人钱包比较鼓,如果大家决定开个会举个手把里面的钱分了,那一定会少数服从多数,但这显然是荒谬的,他要是不乐意,大家就制裁他,这就叫多数人暴政。国库里钱更多,而且是全民所有的,里面必然有你的一份,你能不能把你的那份提出来盖个别墅?你不是有财产自由权吗?然而无论中外各国,过去的确都有这种颠倒的时代:一方面公共权力支配个人事务,例如婚姻不由个人而由“家族的利益”乃至“国家利益”来决定。另一方面,公共事务又由个人或小集团专断,例如封建时代所谓的“家天下”。而且这两种现象往往同时存在,用严复的译语来说就是:“己”域无自由,而“群”域无民主;或者,“民主”误用于己域,而“自由”误用于群域。
纠正这样的“误用”,就是现代化的根本之义。现代文明中有左、右派之分,但他们在“己域要自由,群域要民主”这两个原则上实际上并没有分歧。这也是大家都要“反封建”的原因。但在这种界定的分歧中便形成所谓左右的对立。
但是,在更广泛的领域“群己权界”则清清楚楚,属于左右派的共识,比如法律属公域,言论属私域。这些共识可概括为三点。一、私域自由、公域民主是两派公认的;二、私域公域必须划分而不能混为一谈也是两派都肯定的;三、对一些最基本领域的公域私域之分两派也有共识。脱离了这三点构成的共同底线,就不是什么左右之争了,而是背离了现代文明的基本精神。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穆勒《On Liberty》的核心思想,其实就是“群己权界”,严复的翻译不仅准确地表达了它,而且比原书名表达得更加精辟。
B.所谓“群己权界”,就是“群”“己”之“界”的“权”,作为社会公共领域的“群界”和作为个人私属领域的“己界”各有一套“权”的规则,“群界”适用公权力的民主规则,“己界”适用私权利的自由规则。
C.中国人理解现代文明的能力一点也不差,他们甚至创造了“群己权界”这一现代文明的精髓,可惜由于历史的机缘这种文明最初并未在本土实现。
D.“群己权界”亦是“群”“己”之“权”的“界”,其实就是为两套规则画了一条界线,自由规则的界限固然只能到“己域”的边界为止,民主规则的界限也只能到“群域”的边界为止。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公共领域内的事之所以必须使用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原则,是因为公共利益不可分割,无法同时满足组成公众的每一个成员不同的利益选择。
B.中外的历史上都曾经出现过“民主”误用于己域而“自由”误用于群域的颠倒情况,以至于己域无自由,群域无民主。
C.一些模糊领域难以界定是群域还是己域,这种界定的分歧构成左右派的对立,但由于有“己域要自由,群域要民主”的一致原则,这种对立不是不可以消除的。
D.现代文明中虽有左右派之分,他们之间虽有左右之争,但只要都不背离现代文明的基本精神,或者说,都是“反封建”的,那么他们就都是属于“现代文明”这一派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己域用民主,往往会造成多数人暴政,群域用自由,事实上只是少数人的专制,因此群己权界决不能颠倒,否则必然走到现代文明的反面。
B.个人领域的事物个人当然可以自由处理,所以当两个人的个人权益发生关系时,就按互利的自由交易原则来处理,但是当更多人的个人权益发生关系时,就要用公权力的民主规则来处理了。
C.法律属公域,因此不能私设一言之公堂,言论属私域,因此即便对于公共事务,也不妨自由议论,这些都是现代文明的共识。
D.私域公域必须划分而不能混为一谈,即便是一些模糊的或者说是灰色的领域也不能例外,这也是现代文明的共识。

同类题4

骚人遗韵
朱良志
  楚辞的格调是忧郁的,《离骚》者,犹离忧也。楚辞中几乎倾泻着诗人对宇宙人生的热情、焦虑和绝望。王夫之说,《九歌》妙在“婉娩缠绵”,“低回沉郁”。这颇为准确地概括了楚辞悲剧的特点。楚辞的悲,是一种淡淡的忧愁,似淡若浓,似有若无,绵长幽咽,别有一种缠绵悱恻的意韵;但它不是昵昵儿女之语,也不都是慷慨悲凉之声,而是如怨如诉的衷曲。
  楚辞的传统,包含着一种永恒的期待精神,一种杜鹃啼血式的期待。司马迁评论《离骚》说:“屈原虽流放,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这正是楚辞的精神,虽不能实现,却在心灵深处不停地啼鸣,虽九死其犹未悔地等待。因此而构成了楚辞曲折回环的特有体式,一唱三叹,每一顾三回首,每一语必以三语复之。清人刘熙载说:“屈子之缠绵,枚叔、长卿之巨丽,渊明之高逸,宇宙间赋,归趣总不外此三种。”以“维绵”概括楚辞,颇有见地。中国艺术中有一种独特的眷顾意识,就与楚辞有密切的关系。
  王夫之曾说,诗要给人“一意回旋往复”的感觉,楚辞有之。
  楚辞的感伤含有一种寂寞无可奈何的精神,充满了无可奈何的美。无可奈何是一种性灵的执着,不思量,自难忘;无可奈何是一种性灵的怅悯,放不下,又提不起。人被抛挪到命运无法避免的境地:惜春,而春自离去;悲秋,而秋风正劲;泪眼问花,花儿不语;寄心高飞的征鸟,而乌儿瞬间消失。
  这样的无可奈何让人寂寞。白居易读刘禹锡诗“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时,叹道:“后人将无法再作”。此诗妙处即在寂寞。它将一个旧朝子民对故国的怀念之情,豁然袒露出来。月光撩拔着,潮水激越着,人无法自已。楚辞的这种寂寞无可奈何之境,在美学上具有很高价值。中国艺术中的楚湘情调多与此有关。清人南田提倡寂寞无可奈何之境,就深得楚辞之风。他说:“寂寞无可奈何之境,最宜入想,亟宜着笔。”在寂寞无可奈何之处,他唤到一种生命的香味,听到了绝妙的音乐。
  翁方刚评《九章》说“极尽迷离”,不知述离正是楚骚本色,或谓之有镜花水月的美。迷离恍惚有一种独特的美感。这不是简单的模糊不清,而是意绪的微茫难明,似有还无,若存若失潇湘的情韵在荒远灭没,楚辞的高妙在迷离忧惚。
  楚辞以其独有的感伤气质直刺中国艺术的深奥微妙之处。中国艺术往复回环的回旋之美,打上了楚辞的深深烙印。
  (选自《中国美学十五讲》,有删改)
【小题1】【小题2】请简要概述文章第三段的论述层次。
【小题3】【小题4】楚辞“独有的感伤气质”体现在哪些方面? 请结合文章作简要概括。
【小题5】【小题6】从全文看,楚辞对中国艺术产生了哪些影响?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细菌

美刘易斯·托马斯

①我们认为,人类疾病的肇事者,是一群有组织的,现代化的魔鬼。而在这敌阵中,最显眼的,坐中军大帐的便是细菌。我们断定,它们干起坏事来该是饶有兴致的。它们到我们身上逐利,它们数目太多,疾病看来是不可避免的,假如我们成功地剿灭了一种疾病,总会有一种新的疾病伺伏在一旁,等着取代它的位置。

②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即使在最坏的情况下,我们也从来都只是那个庞大的细菌王国相对漠不关心的对象。细菌致病并非常规,疾病通常是为共生而进行的谈判无结果造成的,是因为共生双方中的一方越过了边界线。

③有些细菌只是在产生外毒素时才对人类有害,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只是在自身生病时才产生外毒素。白喉杆菌和白喉链球菌只有在受到噬菌体I淫l侵袭时才产生毒素。为毒素的产生提供密码的是病毒,未受感染的细菌是没有获得密码通知的。我们染上了白喉,那是一种病毒感染,但病毒感染的不是我们。我们卷入的不是一场跟毒素的直接对抗赛,而好像是无意中撞入了他人的麻烦。

④有些微生物具有侵害人体的特殊能力,如结核杆菌、梅毒螺旋体,疟原虫等。但从进化论的意义上讲,它们能引起疾病或死亡,对它们自己也没什么好处。对大多数细菌来说,引起疾病也许是它们的祸事,它们要冒的生命危险比我们的危险更大。一个人带上了脑膜炎病原菌,即使不用化学疗法,致命的危险也不大。相比之下,脑膜炎病原菌运气不好碰到人身上,它们致命的危险可就太大了。大多数脑膜炎病原菌很精明,只停留在人体的表面,在鼻咽部待着。脑炎流行时,在大多数带菌者身上,鼻咽部就是病原菌待的地方。一般来说,它们待在那儿对人是无害的。只有在原因不明的少数人身上,它们才越过了界线。这时人菌两方就一块儿遭殃了,而大多数时候,更遭殃的是脑膜炎病原菌。

⑤大多数细菌一门心思在吃喝,它们不断改变着有机分子的结构,这样,这些分子便可被用来满足其他生命形式的能源需要。总的来说,这些细菌相互之间不可分离,以相互依赖的群落的形式生活在土壤或海洋中。有一些细菌在更专门、更局部的关系中成了更高级生物的共生者,作为工作零件活在其组织中。如果没有根瘤菌,豆科植物的根瘤就不会形成。动物肠道内的微生物群落成了动物营养系统的一部分。当然还有线粒体和叶绿体,它们在一切生物里都是正式居民。

⑥细察之下,最居心叵测的微生物——那些似乎真的希望我们得病的细菌,倒更像旁观者流浪汉和偶来避寒的陌生客。它们一有机会就侵入人体,进行繁衍,有一些会到达我们肌体最深处的组织,闯入血流,但还是因为我们对它们的存在作出的反应使我们得病。我们身体中用以迎战细菌的火药这样猛烈,又牵涉这样多的防御机制,它们对我们的危险性比入侵者还要大。我们周身都是爆炸装置,我们全身布满了地雷。

⑦是细菌带来的信息让我们受不了。我觉得,我们的大多数疾病很可能都是这样得的。有些时候,滥杀的机制是有免疫作用的,但我们因一些信号就把自己撕毁成碎片,我们在这些信号面前非常脆弱,比在任何食肉兽群面前还脆弱。实际上,我们在受着自身的摆布。大多数时候是这样的。

(选自《细胞生命的礼赞》,有删改)

(注)噬菌体:病毒的一类,能侵入细菌体内,并在其中大量繁殖,使细菌裂解。
【小题1】下列选项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本文第①段说明了人们对疾病的错误认识和态度,引出下文对细菌和人类疾病二者关系的说明与分析。
B.本文内容与人类自身的生命、生活密切相关,易于引起普遍关注;同时知识性强,利于读者开阔眼界,拓展思维。
C.本文观点新颖独到,科学性强,有助于读者消除头脑中对细菌固有的错误认识。
D.本文语言通俗,生动形象,深入浅出,易于读者理解,如“我们卷人的不是一场跟毒素的直接对抗赛”。
【小题2】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而在这敌阵中,最显眼的,坐中军大帐的便是细菌”—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明人们认为细菌是造成人类疾病的最主要根源。
B.细菌对人类漠不关心,细菌致病往往是因为它与人类无法共生。
C.细菌只有在自身生病时才产生外毒素,而这些外毒素是对人类有害的,其有可能导致人们产生疾病。
D.人类身上有完备的自我防御机制,迎战细菌的火药猛烈,但因为细菌的危险性太大,人类还是免不了得病。
【小题3】科普文章具有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语言特色,请简要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部分的特色。
(1)大多数脑膜炎病原菌很精明
(2)那些似乎真的希望我们得病的细菌,倒更像旁观者、流浪汉和偶来避寒的陌生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