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书法当代标准的“质”和“量”
刘宗超
书法当代标准的构建,包括“质”和“量”两个方面。“质”的方面是对“书法”本身要有一个根本的判断标准,“量”的方面就是要建立起区分书法作品高下的标准。
“质”的标准解决什么是“书法”什么不是“书法”的问题。书法之所以为书法,具有超越时代、超越地域的本质规定性,这个“质”的标准使书法的传统相沿不断。“书法”是用毛笔书写汉字的艺术形式。它有三个根本因素:写的必须是具有实用因素的“汉字”,创作的行为必须是“写”而不是“画”,用的工具是毛笔。用这个标准衡量,当代的众多创变现象已经走出了“书法”的边界。他们对当代书法的价值只是提供了一种创变的思路或理念,作品本身不是书法。再以“质”的标准衡量传统“摹刻”形式(如碑帖、碑刻、木板写刻),因其目的在于保存、再现书法形象,它们本身已经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书法作品了;古代的瓦当文、花鸟字、碑额上的装饰性字体,具有设计制作的特点,今天看来只是“文字艺术”而不是书法;篆刻是在书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独立艺术样式,已经不是书法了。
书法标准“量”的方面是说,并不是所有用毛笔书写的汉字作品都是“艺术”,只有在技巧、风格、境界上达到一定层次的作品才能称之为“书法艺术”。也就是说,有作为艺术的“书法”,也有不是艺术只是停留在“写字”层次的“书法”。只有在形式上排除那些“任笔为体,聚墨成形”的爱好者,书法的艺术性、严肃性才能得到保证。以这一观点衡量当今书法家,不知多少人将会被排除出书法界。
书法“量”的标准具体体现在笔法、结字法、章法等形式的丰富性方面。笔法丰富性的程度决定着书法艺术性的高下,至于虚与实、擒与纵、动与静、刚与柔、枯与润、曲与直断与连、正与奇、巧与拙等对立因素的统一则是对笔法丰富性、节奏感的具体规定。在结字法上,有篆、隶、真、草、行五种书体的规定:在章法上,有计白当黑、虚实相生、开合聚散、各随其体的布置方法。总之,传统书论所体现出的书法的这些标准都是“量”化的具体标准,作品体现以上因素越多,艺术形式便越丰富,艺术含量也就越高。
书法“量”的标准有时代特色,有传统与当代之别,它应该包括传统部分和创新部分两个方面。书法创作要有新意和价值,就要在古代标准之上创造出与之不同的东西,能在传统的基础上出新。那么,当代标准究竟“新”在何处?我认为就是作品形式要有“现代感”,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要突破传统“字”的观念,以整体形式构成的观念改造传统的形式。传统书法写“字”的观念太重,形式感、作品感不足。而当代书法要想成为专门的艺术创作,就要体现出形式感、作品感,以创造独特形象、抒发真“我”感情为追求。
(摘编自《美术观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各项从书法当代标准的“质”的方面衡量,属于书法的一项是
A.某人“中国梦”献礼作品
B.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碑局部
C.某人参加社区文化活动作品
D.米蒂《蜀素帖》局部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开门见山,直接明确书法当代标准“质”与“量”的内涵。
B.文章从“什么是书法什么是书法艺术”两个方面论述书法当代标准。
C.文章结尾照应开头进行总括,重申书法当代标准,阐明了作者的主张。
D.文章谈论书法标准时紧扣当代书坛现象,高屋建瓴,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法”是用毛笔书写汉字,但并不是所有用毛笔写出的汉字都是书法艺术。
B.书法艺术讲究技巧、风格、境界,因此应排除“任笔为体,聚墨成形”的爱好者。
C.书法“量”的标准应包括传统和创新两方面,其“新”体现在作品形式要有“现代感”。
D.笔法丰富性的程度决定着书法艺术性的高下,因此笔法在书法的标准中最重要。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22 05:16: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彭家河

锈,是乡下流行的一种绝症。

②当悬挂在墙头的镰刀、锄头、犁铧和堆放在灶台的锅铲、饭勺或者那些装盐盛油的金属的瓶瓶罐罐周身泛红发绿或者变黑的时候,我就知道,我的老家已经无可救药。锈,盛开在铁器或者铜器上,招摇着腥红与暗绿,艳丽绚烂,却暗中透出冷森森的死亡的气息。

③空闲的农具和炊具,都毫无例外地会感染上锈病。锈的来袭悄无声息,不紧不慢,虽然无足轻重,但是,如果天长日久,则会病入□□。对于锈,那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村人从来不觉得这是一种潜在的危险,他们更不会想到这些农具或者炊具真会有长年闲置的时候。

那些炊具,一日三餐,每天都要擦洗好多次,不时还会沾染不少油星。油星是锈的宿敌,在油脂在保护下,那些黑色的铁锅、铲、勺安然无恙,日复一日,焕发着温柔的光,照耀着农村单调而恬静的日子。农具则不同,一到农闲,它们无一幸免的会患上季节病,经受锈的洗礼。农事分大春和小春,农具也分大春和小春。大春期间,小春的农具会感染锈病,而小春期间,大春的农具则又会出现病态,年复一年,它们就这样轮换交替,仿佛患病是一段轮休的假。大春、小春,其实是两个许多人都陌生的词。大春是指春夏季种植农作物的时间,一般指种植水稻的五月到九月。小春则是指那些头年十月间播种第二年四月间收获的农作物的种植时间,小麦、油菜、大豆这些都是小春作物。稻子要栽种在水田里,麦子、豌豆、胡豆等则不用,也有人用旱地和水田来区分小春和大春作物。大春是农民们活跃在水田里的季节,小春则是农民们关注旱地的日子。

大春会用到挖地的锄头、耕田的犁铧、平整水田的耙、割谷的镰刀以及打谷的拌桶、打谷机等。而小春呢,也会用到锄头、犁铧、耙、镰刀,其它的则是与大春无缘的连枷和一些农用机器了。一个全副武装的农家,这些农具是缺一不可的。农忙时节,当季的农具会与农民们一样,起早摸黑,泥裹粪沾,要风雨无阻地把村里上上下下能种要收的田边地角打理完毕才能歇息。大春小春的抢种抢收也不过半个多月,农忙一过,大家都无所事事。农具也和村民们一样,成天呆在农家院落晒太阳睡懒觉,消磨漫长的乡下时光。农事一毕,男人们的瞌睡就大了,女人们的皮脂又厚了,那些能说会道的农妇们一有空就打扮一新,忙着走亲窜户,提亲说媒,无人问津的农具们则都先先后后的起锈生病,忙点自己的事情。锄头、镰刀这些,时常会有事做,通常没有时间歇下来生病,还没在墙头屋角闲多久,又被主人们带到村外,挖土,铲地,割草,又把锄头、镰刀磨得光鲜锃亮,神采飞扬。犁铧们则会闲得久一些,当铧面上泛起点点红褐色的雀斑时,它们才会被扛进水田或者旱地,与黄牛水牛一起同步耕田犁地。当犁铧从泥里或者水里拿出,抖落浑身的泥水后,则又容光焕发,宛如落在凡尘的半弯月。那些专门用来打谷的手摇打谷机、专门打麦的脱粒机,则要整整闲置一个对年,这漫长的一年,足够它们在梅雨季节染上锈病,让那些从湿气中生长出来的红锈绿锈爬上铁的皮肤,噬咬铁的筋骨。在没有农事的季节,农具的铁都在悄然无声的与锈战斗。

⑥同农具一起生病的,往往还有那些骨瘦如柴的老农。农忙时节,裤子一提就下地了,没有工夫生病。麦子种上了,谷子进仓了,那些躺在垫着厚厚稻草的松软木床上睡得骨松肉散的农民们也与农具一样,经不住连日的阴雨或者持久的潮热,通常会一病不起。有的熬上一月两月,还能在下一季农忙时又精神抖擞。有的则一蹶不振,熬不到过新年或者熬不到新米新面出来的时候。乡下人,死得圆满不圆满,都是按农时来评定的。“这人死得真不是时候,马上就要吃新米了。”“看他熬得到正月底不。”从这些农村时常听到的话语中,可以看出,农民们对生死的唯一期待就是能在一个好的时节安然离去。

⑦我时常注视着农具,注视着农具上铁的光。当农具上的铁光芒四射的时候,必定农耕的盛世。当农具的光芒全隐藏在锈的背后,我知道,这是打工时代已经到来的标志。

⑧在又一年的农忙到来时,那些农具却没有迎来磨洗的日子,仍旧挂在墙头堆在屋角。当年那些有力的臂膀呢?当年那些勤快的男女呢?在打工这个流行语弥漫乡村时,农具的病期其实就已经到了。这一回,锈的到来不是慢慢吞吞,而是来势汹汹,如风卷残云覆盖整个乡村。整个村子整个村子的青年男女全都只带着几件换洗的衣裳和用麦子谷子换来的纸钞,踏上了通向外省的长途客车,把年迈的父母托付给山村,把未来托付给一个叫打工的词。

⑨陌生的城市不分大春小春,城市的水泥地也生长不出麦子水稻,城市只有高楼、铁路和各种欲望长势良好。钢筋水泥的生长不分节气,它们一年四季都能持续不断的拔节出穗,城市作物的生长期和收割期是同时的,是每一月,每一天,每一个工时。在城市,打工者每一分钟都能看到自己的收成,而且不用看云识天气,不必关注晴雨旱涝,不必担心风虫病害。塑料、布匹、铁钢、沙石、水泥就是城市的农作物,在流水线、工地、机床,它们能生长出玩具、衣物、电器、汽车和楼房。乡下庄稼的那些名字,在城里则成为一个个不常用到的生僻字。

⑩打工时代就这样戏法般的解除了农耕时代的武装,农耕从此在村庄慢慢隐退,农具把表演的舞台转交给了杂草。杂草接管后的乡村从此孤寂平淡,波澜不惊,那些不善言辞的农具和无力外出的老农从此倍受冷落。

(11)村里的族规、村训,都没入荒草。村口的学堂早已成为空房,村外的肥田沃土,都成为杂草的天堂。乡村没有了人声,没有了烟火,丰收的喜悦和年关的喧闹都一片片的从往昔的岁月枝头落下,如今的乡村只剩光秃秃的两根枝丫,一根朝这,一根朝那,这一根叫荒芜那一根也叫荒芜。

(12)我的乡村,锈已成为主人。我和兄弟姐妹,则沦为一个个遥望故园的异乡人,在回忆中□泣。

【小题1】第②段的“锈,盛开在铁器或者铜器上,招摇着腥红与暗绿,艳丽绚烂,却暗中透出冷森森的死亡的气息”中含有两种修辞手法,请分析它们的表达效果。
【小题2】根据拼音,分别写出第(3)段和第(12)段“□”中的字。
病入gāo  huāng□□ □chuò泣
【小题3】下列各段中的划“   ”的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第③段的划线句与文末的打工时代来临、农村荒芜形成呼应。
B.第④段的划线句中“炊具”与“农具”形成对比,突出农具生锈是常态。
C.第⑥段的划线句显现出老农生命节奏与农具、土地、季节是统一的、融合的。
D.第⑨段的划线句连用“不用”“不必”“不必”显现出作者肯定了城市生活的优点。
【小题4】第④⑤段的划线句是两处说明性文字,有人认为没有必要写,但作者认为有必要,请你写出合适的理由。
【小题5】请自选一个角度,鉴赏第(11)段。
【小题6】综观全文,你如何理解“锈,是乡下流行的一种绝症。”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钓梦人(节选)

严敬

①春天来了,白水塘畔的三角梅早早就把花开上了,一簇簇凝固的火焰,忧若梦境。我们的新家就安在这里。

②要说白水塘,真的,它曾经名副其实,不但有水,水里居住着鱼,还有荷塘,生长着许多荷叶。荷塘虽然不大,十多亩的样子,但钻到里面,被荷叶簇拥,也会产生辽阔无穷的感觉。到了夏天,荷叶匀肩搭背,填补了彼此之间的缝隙,几乎覆盖了整个荷塘。白色的水鸟时时盘旋在池塘的上空,等相中了满意的地方,便一头扎下去,没入荷叶里面,得意地鸣叫。接着,荷叶们纷纷想开心了事,荷花开了,水红色,星星点点,点缀在一片碧绿之中。风吹过荷叶,荷叶一面的裙边便朝另一面翻卷,露出比叶面浅许多的底面,折叠成一个半圆。风如果不停的话,荷叶就始终保持着这种折叠的样子。可是,闷热的午后,风忽然停了,荷叶也仍然是那种半卷的形状,像一个人,将手臂高举起来,再也没有放下来。喧嚣的荷塘变得寂静,荷叶似乎瞬间沉睡。荷塘里的鱼儿喜欢这个时候浮到水面,一边纳凉,一边吮吸荷叶的清香。这是昔日的白水塘。后来,房产开发商开始填埋荷塘。荷塘渐渐缩小,慢慢消逝。

③冬天,荷塘尚有一角未填.剩下一捧清水和数株枯荷。每天都有两三人到荷塘垂钓。他们在塘边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挂饵、抛丝、提竿,样样做得一丝不苟。我和雯雯远远地看着他们,雯雯的笔下,除了花鸟虫鱼外,又有了这些垂钓者的身影。

④天气骤冷.飘起霏霏细雨。这种恶劣气候足以摧毁任何垂钓者的信心。但仍有一个穿雨衣的人到荷塘来垂钓。他是一个极其投入的垂钓者,伫立在荷塘畔,半天纹丝不动。他全神贯注,眼晴一刻也不离浮标。有时,他会举着钓竿,朝左或者朝右移动数步,换一个钓窝。先前,许多人时剩存的荷塘里面是否有鱼表示怀疑,但这个雨中垂钓者告诉人们,没有被填完的荷塘的确有鱼。这些鱼大概有三种结局:一、吞下垂钓者的诱饵,成为垂钓者的收获;二、拒绝垂钓者的钓饵,忍饥挨饿,最后俄死;三、等待推土机的活理,鱼的结局只有死路一条。

⑤这个垂钓者有顽强的毅力,风雨无阻,身影每天都出现在荷塘啤。他背对着房舍。他的背影很像一个石块。在雯雯的画里,他真的成了一块沉默、冰冷的石头。很久都不见他提一下鱼竿。风悄悄地擦过他的脊背。有时我们甚至认为,他可能不是一个真正的垂钓者,他只是一个悠闲散漫的人,多余的时间没有办法打发掉,于是,索性来到荷塘,陪伴那些鱼。

⑥有一天,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天忽然放晴了。好天气一下子给荷塘招来了几个垂钓者,一、二、三·····一共七个垂钓者。他们个个站得笔直,眼睛紧盯浮标,生怕鱼儿咬钩而错失良机。鱼儿早就俄坏了,他们快速地寻找食物,悬挂的鱼饵终于可以尽到职责。

⑦荷塘的水源本来早已枯竭,荷塘见底将是不久的事情。但一场大雨改变了这种情形,雨水一下子聚满了这个荷塘。新鲜而陌生的水流,带来了大路上的泥尘,带来了岸上的青草,带来了植物的种子,还带来了许多溺水的昆虫。这片小荷塘忽然变得令人向往和迷恋。雨水本来给困住这儿的鱼带来了逃生的机会。但是,它们太喜欢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的生水。以致产生错觉,以为荷塘依然是它们往日的家。

⑧但这不表明,荷塘里的鱼从此可以过上太平日子。食物总有吃完的一天.而人的耐心又非常可怕,他今天一无所获,明天他照旧守在荷塘边,即使第二天他空手而归,但他还是会寄望于第三天。鱼很难斗过人,它的耐性没有人的好。鱼吃完荷塘的食物后,饥俄开始折磨它。垂钓者的美味天天悬浮在它的眼前,更是时它的折磨。鱼最终会去吞食钓饵。鱼被提出水面后,新鲜的身子,闪着银光,像一枚奇异的果实悬挂于空中。

⑨鱼继续和人比试着耐心。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较量。制胜的法宝就是耐心,荷塘边只剩下一个垂钓者,他天天来荷塘,一来就不慌不忙地做窝、系线、抛丝,然后像生了根似的蹲在塘边。有时候,他会打个叱。天气好的时候,他说不定还会就着塘边的细草,睡上一会儿。

⑩雯雯越来越沉迷读书,她笃信知识就是打开世界的钥匙,想象可以克服任何困难。雯雯说。那人来垂钓,就是为了做梦,他梦见了荷塘和塘里的鱼,以前,荷塘里长有茂盛的荷叶,塘水清凉。一群鱼生活在里面,这种生活本来很好,可是忽然有人开始填埋荷塘。荷塘越来越小,眼见得鱼儿们要被活理于泥土之中。雯雯说,她在一本书上看到过,那人终日做梦,梦成了他的牢笼也囚禁了塘里的鱼。

⑪我问雯雯:“书里没说怎样解救鱼儿吗?”

⑫雯雯说:“说了。等那人梦醒。如果他梦不醒,鱼儿们就逃不掉活理的命运。”

⑬我和雯雯看到,男人天天垂钓,无论他睡没睡,他都是一个梦境。他手中握着鱼竿丝线垂入水中。现在鱼儿们也知道了囚禁它们的是日日到塘边垂钓的这个男人,是这个男人的梦,只要摇醒这个男人,它们就可以逃出他的梦境,逃脱被活理的厄运。

⑭鱼群中一条条鱼拼命地咬钩,还衔着钓钩拉直丝线,企图牵动男人,好叫他醒来。但鱼的力气太小了,不仅没有弄醒男人。反而使男人睡得更沉。男人开始是坐着睡的,后来索性倒下身来.在岸边的草地上呼呼大睡。鱼儿们非常绝望,照这样下去,他们无法脱离男人的梦境。

⑮我问雯雯:“书上没有说有别的办法可以救出鱼儿们吗?”

⑯雯雯说:“爸爸,有,我想一定有,我正在寻找。”

(节选自《钓梦人》,有删改)

【小题1】赏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语言特点。
【小题2】结合选文,概括雯雯的形象特点。
【小题3】分析选文的叙述特征。
【小题4】标题“钓梦人”有什么含义?它有什么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从汉到唐持续近千载的岁月中,古人创作了千姿百态的骆驼形象,它们的形态,组合、驮载的物品等,暗示着当时社会的变迁和人们观念的更新,像是一种符号,成为“丝绸之路”的象征。
汉代文物中骆驼并不多见,西安沙坡村出土的西汉骆驼,没有任何装饰,比较写实,整体造型十分高大。在汉代动物塑像中,骆驼大都混同在各类动物之中,没有数量上的优势和变化多样的姿态,显然与其他大量动物等同起来,没有明显的特别含义。
北魏是表现骆驼形象的第一个高潮。洛阳北魏元邵墓骆驼,带鞍架,铺长毯,毯上有货展,袋的前后有扁壶、兽。这是一种崭新的形象,与货物的搭配,点明了骆驼用以载物的用途。从此,骆驼载货,特别是驮载丝绸成为极富特征的造型,它的象征意义也凸显出来。
十六国时期符坚遣吕光大举进军西域,回师东归时,载运战利品依靠庞大的驼队,数量达二千余头。北魏太武帝太延五年秋灭北凉,尽有河西之地以后,中原朝廷与两域诸国的交往日益密切,骆驼正是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文献记载吐谷浑“商胡二百四十人,驼骡六百头,杂彩丝绢以万计”出使北齐。骆驼在战争、商贸、文化交流中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地下出土的汉代和北朝时期的骆驼提出了一个问题,即文献史学研究中,被反复探讨的张赛通两城西域的事件,究竟对当时物质文化领域的影响有多大? 考古发现的实物并不支持汉代丝绸之路“兴盛”的学说。如果从汉墓中井仓灶和大量器皿的组合对比北朝墓中包括骆驼在内的俑群组合,会明显发现汉代器物中极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北朝时期不仅外来物品增多,能够反映中西交通的骆驼六
起也是前代罕见。
隋唐墓葬中的骆驼更有时代新意。西安东郊出土的隋代骆驼,还继承了北朝骆驼总体上质朴的风格(图一),但太原隋代斛律彻墓的两件相似的骆驼却不相同,追求骆驼体态高大健壮,突出昂首嘶鸣的状态,身上驮有丝绢、皮囊,囊端有虎头装饰,上面还坐了一个胡人(图二)。

如果说汉代丝绸之路是开拓视野,引发了各国之间希望接触的强烈愿望的话,那么到隋代这一理想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实践过程。考古发现的骆驼形象是对创造生存、运输奇迹的骆驼及其驮载物题材的更加重视。使其具有了明确的象征意义。
《摘编自齐东方《丝绸之路的象征符号——骆驼》)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一种动物要具有特别的含义,必须满足数量可观和姿态多样两个条件。
B.北魏骆驼的崭新形象,突出表现在骆驼具有载运货物的实际用途。
C.丝绸之路“兴盛”于汉代,缺乏考实古实物论据,只是一种无根据的学术猜想。
D.隋代墓葬中的骆驼身上有丝绢和胡人,足见丝绸之路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实践过程。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丝绸之路是个宏大的历史命题,本文的立论角度颇为独特,选取了“骆驼”这一形象,注重实物,论证有力。
B.文章以时间为序,论述了从汉到唐持续近千载的岁月中,骆驼在丝绸之路发展中的象征意义变化过程。
C.文中列举的苻坚、北魏太武帝以及吐谷浑等历史事件,强有力地论证了这段时期骆驼的商贸交通运输价值。
D.文章配有的图片是为了更直观地呈现骆驼形象的差异性,通过比较,有利于让读者更信服文中的观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朝是否有骆驼以及是否具有特别的含义,这些问题需要相关文物或考古实物等论据支持。
B.丝绸之路兴盛与“沙漠之舟”骆驼的兴起密切相关,重要原因就在小丝绸之路上有很多沙漠地带。
C.经济交往的强烈愿望促进了中原朝廷与西域诸国的联系,而骆驼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D.丝绸之路的研究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考古发现的骆驼形象是论述该问题的关键视角。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12月20日,我国中东部出现大面积灰霾,遥感监测数据显示灰霾面积为188万平方公里,其中,重霾面积为92万平方公里,占灰霾面积比例的49%。其中,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共40个城市达到重度及以上污染,严重污染城市达到10个。

(凤凰资讯)
材料二:
大气灰霾,不仅是大气科学研究面临的前沿课题,也是我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环境污染问题。
研究表明,污染排放是灰霾形成的内因,专项通过对机动车尾气生成颗粒物过程的模拟研究,发现机动车尾气排放对灰霾形成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生成二次颗粒物。机动车排放的气态污染物可以在后续变成二次颗粒物,它对成霾的贡献主要在二次颗粒物上,所以还要重点的控制机动车的排放。
出现以低风速和逆温为特征的不利气象条件是雾霾形成的外因。近40年来京津冀年平均风速逐年减小,减小幅度达37%,尤其对京津冀污染物扩散有利的北风频次和风速都显著下降。太阳光照不到地面,地面被冷却,上层被加热,这样一来就造成了逆温,逆温的现象就带来边界层下降,污染更加严重。
正是这种内外因交织、特别是二次颗粒物生成的机制不明大大增加了灰霾问题的复杂性和治理的艰巨性。2013—2016年,全国平均改善幡度在30%左右,污染更重的京津冀地区改善幅度更大。不过颗粒物浓度还远未达到环境显著改善的拐点,没能使公众明显感受到大气质量的改善。
由于我国污染物排放的历史存量较高,环境容量不足,降低了灰霾发生的阈值。我国产业布局相对集中,尤其是京津冀地区单位面积的能耗和排放量比较高,形成了目前燃煤——工业排放——机动车——农业排放多类型污染、高负荷共存的重度复合大气污染类型。复合污染导致的环境容量下降,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大气污染控制的成效。
材料三:
岁末年初,雾霾再度成为国民话题。毫无疑问,空气污染问题所产生的影响,早就不局限于公众的健康本身,已蔓延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其中突出的一个表现,就是一些居住在经济发达地区、深感雾霾之苦的中等收入群体人士产生离开的念头。
如果越来越多的人因为频发的雾霾,永久地离开所居住的城市,而且这些人中间很多还是城市的精英,对这种现象就不得不引起重视。精英的散失,是对城市化质量的一种损害,这对城市发展的不利影响无疑是长远的。
逃离雾霾,是个人的价值选择,往往出于理性。毕竟,与健康相比,外在的荣誉、收入乃至子女教育都可以放在其次。这种理性导致了人心的散失。在短期内,城市人口还会继续增长。但是,如果越来越多的中等收入群体和城市精英选择离开,那么,人口增长就无法阻止城市化质量的下滑。长此以往,城市的锐气就会丧失,城市就会从发展的动力变为障碍。
(《中国青年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严重污染既跟该地区产业布局相对集中经济发达有关,也跟该地区的气候条件有关。
B.城市精英群的流逝,说明空气污染不仅影响了公众的身体健康,还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C.现在越来越多的城市精英逃离一线城市,这是他们出于理性的个人价值选择,因为经济收人、荣誉地位、孩子教育跟健康的重要性无法相比。
D.近年来,全国空气质量有所好转,尤其是污染严重的京津冀地区有较大幅度的改善,但是还远未达到让民众满意的程度。
【小题2】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二氧化氮与二氧化硫经过化学反应生成硫酸盐,而硫酸盐是PM2.5中相对比重上升最快的成分,所以优先降低氮氧化物的排放一定有助于大幅降低中国雾霾中的硫酸盐污染 水平。
B.城市具有吸纳人才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如果中等收入群体因雾霾逃离城市,无疑是对城市化质量的一种损害。
C.机动车排放的气态污染物可以后续变成二次颗粒,它对成霾的贡献主要在二次颗粒物上,可见,机动车排放导致的危害比燃煤工厂的排放还要大。
D.污染排放是灰霾形成的内因,以低风速为特征的不利气象条件是灰霾形成的外因。内外因结合加剧了雾霾问题的复杂性和治理的艰巨性。
E. 我国大气污染成因复杂,加上污染物排放历史存量较高,环境容量不足,虽然大气污染控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要想取得更为明显的效果还任重道远。
【小题3】治霾方面,政府和社会各界可以做出哪些努力?请你根据文本提出合理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