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天下第一匠
凌鼎年
朝廷贴出皇榜,皇上重金聘请能工巧匠,要设计、筑造独一无二的天下第一皇宫。坊间传言;一旦宫殿竣工,还将御选天下第一匠人,朝野为之轰动。
娄城的古庙镇就有多家世代以造房为生的。其中最出类拔萃、名声在外的是骆家。当地官府、大户人家,或造庙造牌楼造相堂等重要建筑,无不请骆家出山。骆云天被认为是駱家的第六代传人,业内公认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技术已超过其父亲。见了皇榜后,骆云天心里痒痒,跃跃欲试,准备前去揭榜应试。
老父亲知道后,坚决不让去。说:听为父的绝没有错,要不到时你想吃后悔药都没有地方吃。骆云天无法理解父亲,他在想:父亲在担心什么呢,怕我技艺不精,造不好宫殿,被皇上怪罪?或者……
外界有人说:老糊涂,这样建功立业、扬名立万的机会一辈子能有几回,不让去岂不阻碍了儿子的大好前程?
骆云天不听父亲劝阻,执意要去。
“儿啊,你好好琢磨琢磨独一无二这四个字,这是催命符啊。你一定要去,我再拦你,就是对皇上不忠。去吧,可我们父子从此无缘再见面啰!”父亲很是伤感,举起酒杯似乎在喝诀别酒。
这是什么话,儿子又不是去上战场,我是去为皇上造宫殿,名传史册的大好事,怎么就见不了面呢。骆云天很不理解。
骆云天凭着自己的设计才能,设计出当时最大最豪华的宫殿,他的设计渗透了阴阳五行理念、天人合一理念、皇权至上至尊理念,皇上很是首肯,皇上对中轴线、天际线、高墙深院、翼角高翘、抱柱、藻井、多重台基、整石铺地,等等,都颇为满意。还有御花园因地制宜,随地赋形,有山有水,或一览无余,或曲径通幽,可谓美不胜收,确乎前无古人,于是皇上金口玉言,一锤定音。骆云天就此脱颖而出,成了工匠中最大的赢家,被工部委任为督造主管。
春来秋去,一岁一枯荣,树叶绿了黄,黄了绿。骆云天吃在工地,住在工地,没日没夜,真的是兢兢业业,异常辛苦。经过多年的督造,皇宫终于造好了,金碧辉煌,美轮美奂。皇上也认为此宫乃天下第一,无与伦比,遂踢名“太宇宫'
皇上唯一糾结的是,骆云天会不会再造出更宏伟更气势更漂亮的宫殿。
竣工那天,皇上封骆云天为工部侍郎,赏御酒一坛,黄金百两,丝绸千匹?并亲笔题写“天下第一匠”,刻匾賜于骆云天。对一个匠人来说,这等荣耀,古今罕见。
骆云天高高兴兴,衣錦还乡。他要让父亲看看,儿子出息了,儿子功成名就了,儿子荣归故里,不仅光宗耀祖,还可荫及子孙。以后开堂收徒,一定把这营造技艺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在回娄城的半道上,要经过一片树林,那一带人迹稀少,唯有在树林边上有一家客栈,进去后才知道,整个客栈冷冷清清,除了他们,没有其他投宿的客人。那一晚,厚云遮月,天黑得彻底,寒风呜呜地刮着,鬼哭狼嚎一般。
子夜时分,几个黑衣黑裤黑鞋的蒙面人突然闯入客栈,见人就杀,一个不留,动作快捷,干净利索。杀人后,立马撤走,无影无踪。
等官府发现,已是三天后的事,仵作验尸后,发现全部一刀毙命,且金银财宝并没有掠去,捕快认为杀人者武功高强,不像江湖人士仇杀,也不像草莽盗贼所为,反倒像大内高手所为。因为杀人者几乎没有留下任何有用的线索,查来查去,也没有查出个所以然,最后只好不了了之。
谁也没有想到,那天晚上竟然有一个侥幸活命的,他是骆云天带到京城的一个匠人阿杉,他是骆云天父亲的徒弟。那天他拉肚子,半夜去茅房拉屎,刚拉完穿好裤子准备回房睡觉,就遇上了杀手,吓得他躲在茅房大气不敢出。天亮后,他看到骆云天等都死了,连报官也忘了,慌不择路地一个人急匆匆逃回了娄城。
逃到娄城古庙镇的阿杉,先到了骆云天家,结果意外发现厅堂里供着骆云天的牌位,白布白幔,好像是在为骆云天办丧事。阿杉奇怪了,京城与娄城远隔千里,就算飞鸽传书也来不及通知啊,师傅他们怎么知道的?难道师傅能掐会算?
阿杉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讲述了骆云天被杀的大概过程,问师傅要不要报案?
骆云天父亲摆摆手,面无表情,如老僧入定。沉默片刻后说:“意料之中,意料之中啊!”
(选自《2016年.中国年度小小说》)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历史故事为题材,写的是朝廷张贴皇榜,招募天下匠工,营造天下第一宫殿,御选天下第一匠人的故事。文中虚化了皇帝的形象,说明这个人物不太重要。
B.关于骆云天设计宫殿的细节铺叙,充分体现了他高超精湛的设计才能和他扎根工地、日以继夜的敬业精神,这些都说明他足以担当起“天下第一匠”的美誉。
C.小说在情节安排上别具匠心,文笔古朴清新,情节跌宕有致,揭露了封建皇朝“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行径,有着启迪意义。
D.小说古韵十足,主要使用白描刻画人物,作者塑造骆云天时,还运用了语言、神态、心理描写,描写骆父时则运用了语言、动作、神态描写。
【小题2】请赏析文中画横线的语句。
【小题3】你认为谁才是真正的天下第一匠?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07 09:02: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守在科学的屋檐下
王波
⑴1913年,普朗克担任柏林大学校长不久,便将爱因斯坦请到柏林大学,并为他设立了一个新的教授职位。在他看来,“把更多有天赋的科学家留在德国”是一名科学家应尽的责任。
⑵当然,对普朗克来说,一切并不是“责任”两个字这么简单。在这个路德教徒心中,科学是他的另一个上帝。而终其一生,他一直守在科学的屋檐下。
⑶1878年,20岁的普朗克已在慕尼黑大学小有名气。名声来自他的音乐天赋,这个大二学生曾为多首歌曲和一部歌剧作曲。但在选择专业时,他选择了物理。一位物理学家教授试图劝说年轻人另走他路,这样或许更容易有所成就。普朗克拒绝了教授的好意,他回应道:“我并不期望发现新大陆,只想把现有的物理知识搞清楚。”
⑷第二年,当为自己以“论热力学的第二定律”为题目的博士论文答辩时,年轻的普朗克被一位知名化学家进行了近乎讽刺的批评。幸运的是,普朗克最终通过答辩,并获得了慕尼黑大学的教职,可以继续从事他的理论物理研究。
⑸普朗克所不曾期望的“新大陆”,则在22年后浮现。1900年,普朗克提出黑体辐射问题,进而提出了量子概念,这给物理学带来巨变,也在18年后给普朗克带来了诺贝尔奖。
⑹只是,此时的奖励,已难以抚平普朗克内心的千疮百孔。他的妻子和女儿先后离世,大儿子则死于一战战场。
⑺战争带给普朗克的,不仅是家庭的巨变,还有事业的动荡不安。1914年,在军国主义分子的操纵和煽动下,德国科学和文化界发表了《文明世界宣言》。普朗克在德国物理学界享有最高声誉,不得不在这个臭名昭著的宣言上签名。很快他便后悔了。两年后,他再次签名,不过是反对军国主义。
⑻与此同时,德国的科学研究也陷入了困境。为了让局面改观,普朗克向同事们呼吁“坚持到底,继续工作”。1920年10月,他和犹太化学家弗里茨·哈伯创建德国科学临时学会,以求募集资金支持科学研究。
⑼纳粹的上台,则让普朗克的努力几乎化为乌有。身为威廉皇家学会主席的普朗克,眼睁睁看着大批犹太朋友和同事被驱逐和羞辱,数以百计的科学家被迫离开德国。部分人在普朗克的劝说下,留了下来,其中包括哈伯。
⑽只是,这些为科学而留下来的人,几乎处处饱受屈辱。普朗克曾直接找到希特勒,抗议哈伯遭受的不公正待遇,但丝毫于事无补。德国科学的屋檐之下,已无这些人的容身之处。哈伯最终在1934年死于流亡途中。爱因斯坦则在1935年远走美国。普朗克弹钢琴时,由爱因斯坦拉小提琴伴奏的场景,也从此成为绝响。
⑾那些在皇家学会研究所内工作的犹太科学家,在失去了普朗克竭尽全力的保护后,不得不离去。普朗克则选择留在德国,在他看来,自己“有责任”留在国内,保护已经支离破碎的科学研究。他无力反抗纳粹的暴行,但当二战的战火燃烧到柏林时,他似乎看到了希望。他写到:“要渡过危机,一直活到重新崛起的转折点那天。”
⑿可惜的是,在1944年2月的一次空袭中,普朗克在柏林的家完全被摧毁,他留在家里的论文手稿和藏书化为灰烬。5个月后,他的二儿子埃尔温·普朗克因参与密谋暗杀希特勒,被逮捕关入盖世太保的总部,并在1945年被处决,曾经幸福的家庭,只剩下一位87岁的老人,在屋檐之下体会着家国的凋零。
⒀而为了“扩大科学的影响”,老人不顾健康问题的困扰,前往各地巡回演讲。在演讲中,他呼吁人们“向上帝走去”,这个“上帝”不是他信仰了一生的耶稣,而是他为之付出了一生的科学。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E.尽管作出了最大的努力,普朗克还是不能使那些为科学留下来的人免受屈辱,同时他本人,也不得不在《文明世界宣言》上签名。
A.文章在表现普朗克对科学的坚守的同时说“科学是他的另一个上帝”,文末进一步提到普朗克的呼吁——“向上帝走去”,这正暴露出人性的两面性。
B.在作者看来,20岁的普朗克凭借他的音乐天赋已在慕尼黑大学小有名气,可是选择专业时,他选择已经研究得差不多的物理,这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
C.文章运用平实的语言,讲述了普朗克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苦难经历,塑造了一位执著爱国的物理学家的形象。
D.虽然普朗克不曾期待在物理学上有“新大陆”般的发现,但他在1900年,却提出了黑体辐射问题,进而提出了量子概念,这正是因为他对科学始终不渝,坚持探索。
【小题2】文章第四段提到普朗克在进行博士论文答辩时被一位知名化学家进行了近乎讽刺的批评一事,这一事件在文中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3】文章是从哪些方面表现普朗克终其一生,一直守在德国科学的屋檐下的?请举例表述。(6分)
【小题4】在其他科学家选择了“不得不离去”后,普朗克则选择留在德国,他的这个选择给了你什么样的启发?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8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昆曲是出现于中国明代的一种新兴戏剧样式,从16世纪晚期开始,它逐渐占据了剧坛的中心地位,成为此后两百多年间最重要的戏剧形式。昆曲从起源到正式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根据所能见到的资料,大约在南宋光宗皇帝时期,浙江永嘉的一种地方小戏迅速崛起,它以南方民间音乐为主要演唱曲调,所以被称为南戏。南戏保留了许多民间艺术的特点,不受任何清规戒律约束,演出自由活泼,带有较大的随意性。在发展过程中,南戏逐步吸收了唐宋以来多种成熟的传统音乐形式,日渐走向丰富和细致。但由于缺少上层知识分子的参与,它一时还无法克服自身所带有的种种先天或后天缺陷,以致于长期徘徊在一个不太高的层次上。

明代初年,南戏一方面从以北方曲调演唱的杂剧中汲取宝贵艺术经验,一方面吸引部分知识精英加盟,呈现出崭新的面貌。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读到高明编写的南戏剧本《琵琶记》后,大为称赏,专门叫人在宫廷中排演。可见明初的南戏已经开始向更高雅的艺术境界迈进,由此得到上层社会的积极肯定。

南戏之所以能够如此迅速地取得进展,与其本身所具备的灵活性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而这种灵活性集中体现在它演唱曲调的繁衍变化之中。从南宋到明代,南戏在流传过程中不断与各地方言和民间音乐相结合,发展出多种不同风格的地方曲调。它与昆山的地方音乐及吴方言结合而形成的昆山腔便是昆曲的前身。必须注意的是,这时的昆山腔只是一种清唱的音乐形式,还没有用来表演完整的戏剧情节。明代中叶以前,昆山腔的传播范围不是很广,仅在苏州一带流行。当时的苏州在经济、文化等方面遥遥领先,是东南地区首屈一指的大都会。经济的繁荣带动了文化艺术的发展,昆曲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走到了社会文化大舞台的中心。

开发出昆曲所蕴涵的艺术潜力,使之成为一种重要演唱形式的是民间音乐家魏良辅。他大约生活在明代嘉靖、隆庆年间,原籍江西豫章,长期寄居太仓,以演唱民间曲调为职业。这种职业使魏良辅接触到北方和南方的多种曲调,通过比较研究,他对昆山腔曲调平直简单、缺少起伏变化这一状况日渐感到不满,于是和一批艺术上的志同道合者亲密合作,开始了对昆山腔的全面改革。

这种改革分演唱和伴奏两个方面进行。魏良辅等民间音乐家在原来昆山腔的基础上,汇集南方和北方各种曲调的优长之处,同时借鉴江南民歌小调音乐,整合出一种不同以往的新式曲调,演唱时注意使歌词的音调与曲调相配合,同时延长字的音节,造成舒缓的节奏,给人以特殊的音乐美感,这就是流传后世的昆曲。魏良辅善于演唱,但对乐器并不精通。在改革昆山腔的过程中,他得到了河北人张野塘的大力帮助。张野塘是个很有才华的民间音乐家,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协助魏良辅将北方曲调吸收到南方的昆曲中来,同时对原来北方曲调的伴奏乐器三弦进行改造,将它与箫、笛、拍板、琵琶、锣鼓等乐器共同用在昆曲的伴奏之中,使其唱腔变得委婉、细腻、流利悠远,被人称之为“水磨腔”。

昆曲改革的成功给魏良辅带来了巨大的声誉,这种新式的曲调一经问世,立即以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征服了当时的广大听众。一批民间音乐家纷纷向魏良辅学习昆曲的演唱技法,使得这一优美的曲调很快在周围地区传播开来。最早用昆曲形式演出的剧作一般认为是昆山人梁辰鱼的《浣纱记》。

据说梁辰鱼曾得到魏良辅的真传,在昆曲演唱上具有很高的造诣,在昆山当地极受尊重,周围地区的歌童、歌女争着上门请他指点演唱技巧,甚至还有人不远千里来向他学习。梁辰鱼同一些民间乐师合作,对魏良辅改革后的昆曲做了进一步加工,创作出《浣纱记》剧本并用昆曲形式在舞台上演出。

经过魏良辅的改革和梁辰鱼的艺术实践,昆曲的影响越来越大,很快传播到江苏、浙江的广大地区,成为这些地域主要的戏剧形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昆曲作为一种戏剧样式出现于明代,而它的源头则可上溯至南宋时期一种以南方民间音乐为主要演唱曲调的南戏。
B.南戏通过吸收唐宋以来多种传统音乐形式,日渐走向丰富和细致,但其艺术层次却因为缺少上层知识分子的参与而长期处于较低水平。
C.相较于之前的南戏,《琵琶记》呈现出了崭新的面貌,并得到了以皇帝为代表的上层社会的肯定,也因此向更高雅的艺术境界迈进。
D.昆曲的形成过程也是南北戏剧交流融合的过程,对北方戏剧艺术经验的借鉴,以及知识精英的加盟,使得南戏面貌焕然一新。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昆山腔是南戏之一,它由南戏在流传过程中与昆山的地方音乐及吴方言结合而形成;它是昆曲的前身,也是“昆曲”这一剧种名的由来。
B.魏良辅改革昆山腔的演唱,汇集南北方曲调的优点,借鉴江南民歌小调音乐,使得曲调由平直简单变为细腻舒缓,形成流传后世的昆曲。
C.在张野塘对昆曲的改造中,由于融入了北方音乐元素,昆曲的伴奏得以丰富,唱腔也变得委婉、细腻、流利悠远,表现力大大提升。
D.魏良辅的改革如此成功,以至于经他改革后的昆曲一经问世,便立刻在周围地区传播开来,成为了江浙一带主要的戏剧形式。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昆曲从起源到正式形成,从作为民间地方小戏的南戏,到步入宫廷,融入了民间艺人和知识分子的智慧,可谓雅俗兼备。
B.作为东南地区唯一的大都会,苏州为昆曲的发展提供了沃土:经济繁荣,聚合了很多优秀音乐家,也让民众有了欣赏艺术的物质基础和精神需求。
C.明代以前,昆山腔作为一种清唱的音乐形式,没有完整的戏剧情节,而且曲调平直简单、变化单一,这些因素都限制了它更大范围地发展。
D.魏良辅对昆曲进行了全面改革,梁辰鱼则致力于昆曲的艺术实践,众多艺术家的创新和努力付出,将昆曲推向更为广阔的地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2017年12月18日,北京市交通委联合北京市公安交管局、北京市经济信息委等部门,制定发布了《北京市关于加快推进自动驾驶车辆道路测试有关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和《北京市自动驾驶车辆道路测试管理实施细则(试行)》两个文件,用于规范自动驾驶汽车的实际道路测试。这是我国首次发布自动驾驶道路测试的规范文件,同时也意味着我国自动驾驶技术道路测试阶段正式开启。

其实,早在我国无人驾驶合法上路测试之前,欧美多个国家自动驾驶车上路行驶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2011年,美国内华达州通过了自动驾驶汽车合法化的法律:2012年,美国为谷歌颁发了首例“自动驾驶”汽车牌照。2014年,联合国修订了《道路交通公约》,规定“只要汽车上有一位司机在,并且能随时将汽车调回手动模式,自动驾驶汽车就能够被允许行驶在公共道路上”,标志着无人驾驶汽车在这些国家上路行驶的大门被打开。2017年9月8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了“禁止各州阻拦无人驾驶汽车上路”的提案,由此来取消各州对自动驾驶汽车技术的阻碍。

政策逐步放开,无人汽车的产量也将呈现突飞猛进的增长。前瞻分析认为,未来无人驾驶汽车行业发展前景广阔。但无人驾驶技术现阶段的发展重点还是辅助驾驶,以提高人工驾驶的安全性,要真正实现完全无人驾驶商业化运行可能还需20年。

(《北京放开自动驾驶路测,无人汽车市场规模巨大》:前瞻产业研究院)

材料二:

据新华社报道,12月2日,“自动驾驶”公交一一阿尔法巴智能驾驶公交系统在深圳福田保税区首发试运行。

自动驾驶公交在开放路段上运行,同时参与到公共交通的运营过程,这在中国自动驾驶发展历程中无疑具有里程碑意义,不仅标态着中国自动驾驶在商业化实践中取得突破,同时也可看出中国在推进自动驾驶方面的决心和魄力。

然而,对于普通人而言,即便拥有诸多美好的想象空间,且对这一新兴领域产生更多的了解和兴趣,但尚处发展初期的自动驾驶的安全问题仍然是其最大顾虑。被视为行业先进技术代表的特斯拉Autopilot自动驾驶功能,则屡屡被爆涉及多起交通事故,不仅让外界对其安全性产生质疑,也给整个行业敲响了警钟。

面对这些已经发生甚至有可能发生的安全隐患,我们有理由冷静下来,审视当前自动驾驶汽车的商业化进程,给大热的自动驾驶适度泼点冷水。

(《推进自动驾驶落地保守些并非坏事》)

材料三:

由于用户安全需求和枝术进步的推动,汽车自动驾驶行业将迎来大发展,硬件提供商、信息和服务提供商等产业链上下游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从国际汽车产业现状来看,近年来最大亮点则是汽车自动驾驶行业。汽车行业正再次迎来革命,智能化、互联网技术发展正在改变汽车产品以及汽车行业的格局,作为工业4.0规划的一部分,无人驾驶也有望借助汽车产业转变迎来历史性发展契机,“无人驾驶”是汽车智能化和互联网化的大势所趋。

自动驾驶市场调查

材料四:

3月4日,全国政协委员李书福拟向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提交提案,建议尽早进行自动驾驶立法的预案工作。

确实,自动驾驶真正实现普及,要解决的远远不止是技术上的问题,如何制订适应自动驾驶的相关法律法规就是其中之一。同时,要在中国普及自动驾驶汽车,恐怕还有一个特殊的障碍要逾越------国民素质。日前,谷歌的无人驾驶汽车撞上公交车的新闻闹得沸沸扬扬,打破了无人车“零责任”的纪录。细想来,无人驾驶车是根据交通规则行驶的;而在中国,有多少行人、多少骑自行车或者助动车的是遵守交通规则的呢?如果自动驾驶设定为遇到障碍紧急刹车,当自动驾驶车辆遇到闯红灯的电动车、突然横穿马路的行人、不断加塞的有人驾驶车辆,恐怕这辆自动驾驶车要寸步难行了。在中国,这样的不确定因素太多。

除此之外,曾经有黑客入侵特斯拉的消息引起热议,不少人开始担心,甚至质疑未来自动驾驶汽车的安全隐患。虽然整车厂在研发自动骂驶技术时,会将这些安全问题考虑进去,但另一方面,如果国民漠视法律法规,即使有再多的防范也可能无济于事。

“对于我们来说,所谓的安全问题更多考虑并不何防止黑客,而是去防止由于浪费者误操作而形成的安全隐患。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没有攻不破的防火墙,如果有人真的心怀恶意想攻破,总能攻破的。”

一位汽车电子业内人士曾向记者表示。

(选自《上海汽车报》)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材料内容的一项是
A.北京市交通委及相关部门发文放开自动驾驶路测,标志着从法律法规方面为其步入市场保驾护航,这也意味着自动驾驶的商业运行指日可待。
B.自动驾驶公交的运行以及参与公共交通的运营,标志着中国自动驾驶在商业化实践中取得了重大突破,这在中国自动驾驶发展历程中也具有里程碑意义。
C.从自动驾驶市场调查图可知,国人对自动驾驶接受度超过欧美,随着用户安全需求和技术进步的提升,汽车自动驾驶行业将迎来大发展。
D.在中国,自动驾驶汽车的普及除了解决技术上的难题、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之外,还需要关注国民素质的提高。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自动驾驶是汽车产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也是当前全球汽车与交通出行领域智能化和互联网化发展的主要方向。
B.自动驾驶的实现将带动整个汽车行业发生改变,颠覆性地重构消费者的出行体验。政府在支持自动驾驶的同时也应谨慎,提高人工驾驶安全性,把辅助驾驶作为发展的重点。
C.随着现有的自动驾驶技术不断提高,自动驾驶比人类驾驶更安全、更舒适、更环保,在推动自动驾驶商业化和规模化应用的进中不妨更大胆。
D.中国对自动驾驶市场的前景非常看好,对未来更有信心。因此,在自动驾驶市场的竞争中,中国将有可能占据首位。
E.谷歌的无人驾驶汽车撞上公交车的新闻告诉我们,不管什么新技术,不管技术多发达,关键还是人在使用,提高国民素质也许成为自动驾驶汽车有利发展的关键因素。
【小题3】根据材料对我国自动驾驶汽车的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并简要说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永不熄灭的烛光

徐鲁

1947年一个夏日午后,一个未满10岁的女孩倾倒出自己幼小心灵中全部的同情和爱心,写成了一篇凄婉感人的故事《可怜的小青》,之后她迫不及待地把它投寄给了当时在上海发行的《大公报》副刊《现代儿童》。不久,《可怜的小青》发表。这个幸运的小女孩,就是现在早已名满天下的台湾言情小说作家琼瑶。为她编发了这篇《可怜的小青》的编辑,就是现代著名儿童文学家和编辑出版家陈伯吹先生。

陈伯吹先生是跨越了中国现代和当代两个历史时期儿童文学的一代宗师,被誉为“东方安徒生”。在他91年的生命履历中,有75年是在儿童教育、儿童文学创作、翻译、编辑、出版和研究中度过的。他献出了毕生的心血,为幼芽和小苗洒上泉水。

1906年,陈伯吹出生在上海市宝山区宝山县的罗店镇上。他在宝山县甲种师范讲习所(相当于今天的初中)念了3年书后被分配到杨行乡朱家宅第六国民学校(今朱宅小学)当教员。正是在朱家宅第六国民学校任教的日子里,这位小学教员,神色庄重地参加了一个秘密的入党宣誓仪式,加入了国共合作时期的国民党地下组织。

白天,他在课堂上向学生们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常给他们讲述革命的道理,激发学生们反对封建军阀、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热情;晚上,他偷偷阅读一些思想激进的书籍和刊物。一种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在鼓舞着他。他的创作热情也异常高涨,不断有新的作品问世。作为中国现代儿童文学领域早期的、为数不多的作家之一,他在文坛上已崭露头角。

1929年2月,23岁的陈伯吹来到上海。他来这里是为了给自己未来的人生和命运寻找一块小小的空间。他是家中的长子,全家的经济几乎都落在他一个人肩上。初到上海,他一文不名,只有一支笔。于是,他只能靠写作、投稿换取有限的一点稿费来维持全家的生计。

为了挣钱养家,一开始时他什么题材都写。他根据自己失恋的经历写过一个中篇小说《畸形的爱》,接着又把这段经历写成了长诗《誓言》。他给当时有名的文学杂志《小说月报》投稿,却得到了该刊主编郑振铎的一个忠告。郑振铎熟悉陈伯吹的“强项”在哪里,他从陈伯吹的职业优势和创作专长考虑,劝他扬长避短,专攻儿童文学。这是一个决定了陈伯吹此后人生方向的忠告。或许这其中早就有某种因果联系,正所谓“茎里有的,种子里早就有了”,也如诗人弗罗斯特所说“当我选择了人迹稀少的那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从此以后,陈伯吹就心无旁骛,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和全部的命运,与儿童和儿童文学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

他曾在抗战年代用怒火写出了《华家的儿子》《火线下的孩子》等作品,也曾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用满腔热情写出了《中国铁木儿》《幻想张着彩色的翅膀》《从山冈上跑下来的小孩儿》等作品;80年代以后,他为孩子们创作、翻译了《摘颗星星下来》《好骆驼寻宝记》《小夏蒂》等许多作品;他还经常到中小学校与孩子们交朋友,参加孩子们的活动,与国内外许多少年儿童建立起了真挚的友谊,经常通信往来。这是一代儿童文学大师对幼小者的牵引与爱护,是一棵年老的大树对身边的小花小草的关注与祝福。

耄耋高龄的陈伯吹,还在为众多的儿童文学新人阅读稿子、点评习作、撰写序言,函来信往,从不厌烦,甚至亲自抄写和推荐稿子。老作家、评论家樊发稼回忆说,他曾和陈老同住一室,亲见老人每天天未明即起,抓紧时间赶写文章。有一天,樊发稼早晨6时醒来,见陈老已在伏案写作——正在为一位青年作家的书写序。樊问他什么时候起床的,他说“大概三点不到吧”……

陈伯吹一生俭朴,绝不追求额外的物质享受。樊发稼回忆起他第一次到陈老家,到达时陈老正在用早餐。陈老简单的早餐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碗薄薄的大米稀饭,半个咸鸭蛋和几根咸菜丝儿。

就是这样一位一贯省吃俭用的老人,却在1981年,把个人一生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55000元,慷慨捐出,设立了一个“儿童文学园丁奖”(后改名为“陈伯吹儿童文学奖”),旨在激励大家为孩子们创作出更多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

1997年11月6日,一代儿童文学宗师陈伯吹,在上海华东医院仙逝,享年91岁。去世前他竭力完成的最后一件事,是将自己一生积攒的全部藏书捐赠给了浦东新区筹建中的一座儿童图书馆。如今,这座图书馆被命名为“陈伯吹儿童图书馆”。

(选自2008年《人物》杂志 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陈伯吹作小学教员期间加入了国共合作时期的国民党地下组织,可以看出他虽然年轻,但却有看清国内外政局的眼光,这也对他后来所从事的儿童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B.初到上海,陈伯吹在沉重的经济压力下,什么题材的文字都写,由此可以看出此时的他还处于创作的迷惘阶段,还不能真正认清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
C.传文中“茎里有的,种子里早就有了”一句,形象的表达出了陈伯吹本身在儿童文学创作方面具有底蕴与才华,郑振铎先生帮助他找准了人生定位这一事实。
D.在杨行乡朱家宅第六国民学校当教员以及后来与孩子们交朋友、建友谊等,都为陈伯吹的儿童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这也看出“深入其中”是有可能在某一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条件。
E.传文以陈伯吹的生命历程为纲,详细记述了陈老为祖国的儿童文学事业无私奉献的光辉伟大的一生,语言精练传神,高雅飘逸,充满了对陈伯吹的无限景仰之情。
【小题2】文中哪些地方表现出了陈伯吹作为一代儿童文学大师对幼小者的牵引与爱护?
【小题3】传文开篇引入琼瑶的作品《可怜的小青》发表一事,有何作用?
【小题4】传文标题为“永不熄灭的烛光”,有人认为不妥,应改为“东方安徒生”,你认为哪个标题更好?请结合传文谈谈你的观点。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容膝   
贾大山
东门里有个大觉寺,寺内有一方青石,上刻两个大字:“容膝”;又刻一行小字:“晦翁书”。原来这块石刻放在一个大殿的角落里,尘封垢染,无人问津。到了八十年代,寺内的工作人员把它拓片装裱,先是文人墨客喜爱,后来平常百姓也争着买。于是“容膝”拓片除了在寺内零卖,也批发到“四宝斋”。
“四宝斋”就在大觉寺的对面,卖文房四宝、名人字画。主人是一对年轻夫妇,一个叫文霄,一个叫玉素,一个能写,一个爱画。
“四宝斋”的顾客并不多,卖绿萝卜的老甘却是这里的常客。老甘是个种田人,认不得几个字,但是非常喜欢“四宝斋”。他说全城里的买卖,哪一家也不如“四宝斋”的买卖做得文雅,买的文雅,卖的也文雅。每天,他把放着半笸箩绿萝卜的小车儿朝“四宝斋”门口一撂,就钻到店堂里去了,一边取暖,一边瞅摊,一边看文霄夫妇做买卖。
老甘望着装裱精致的“容膝”拓片,问了一句:“那个黑片子,卖多少钱?”
“七十。”文霄告诉他。
“呀,好贵也!”老甘吐吐舌头,悄悄说。
“写字的人贵。”文霄也很喜欢老甘,生意不忙了,爱和老甘聊天。他说“晦翁”不是别人,就是朱熹,南宋的大哲学家。
“老朱有两下子!”老甘说,“这两个字,写得是不赖!”
“其实,‘容膝’是陶渊明的话。”老甘正赞叹着,一个戴眼镜的中年人走进来。玉素在后面的小屋里说:“对,是陶渊明的话。”
“‘倚南窗以寄傲……’”眼镜背诵道。
“‘审容膝之易安。①’”玉素在屋里接了下句。文霄一拍手说:“对,是有这么两句!”
柜台里面一句,柜台外面一句,屋里一句,三个人津津有味地谈论着。他们越谈越投机。
眼镜问到“容膝”拓片的价钱时,文霄十分友好地说:
“别人买七十,你买……”
“我买一幅,也优惠优惠吧!”文霄还没说完,走进来一个胖老头,淡淡的眉毛,疏疏的胡子,披一件细毛羊皮袄,玩两个健身球儿。他说他最喜欢名人字画,客厅里挂了一幅“难得糊涂”,卧室里挂了一幅“吃亏是福”,书房里想挂一幅“容膝”……
“三间房屋?”眼镜问。
“四间,吃饭屋里就不挂什么了。”
“几口人?”
“两口,我和老伴。孩子们,我谁也不跟,他们那里人来人往,又有电话,麻烦!”
说完笑了,笑得十分得意。
文霄正要取货,“没货了。”——玉素从屋里走出来,似笑非笑地打量着胖老头说。
玉素指着一幅国画说:
“我看你不如买了这幅《八骏图》吧,你看这八匹马,奋蹄扬鬃,一匹一个模样儿,多么精神!”
“多少钱?”
“一百。”
“行,它更名贵!”
胖老头买了《八骏图》,刚刚走出店门,玉素就把嘴儿一撇,说:
“哼,两口人四间房屋,好大的膝盖儿呀!”
“他买《八骏图》最合适了!”眼镜忍不住,哧哧笑了,“他那屋里可以跑马!”
笑了一回,玉素望着眼镜说:
“您在哪儿工作?”
“县政府。”
“什么机关?”
“小机关。”
“机关再小也有名字。”
“地名办公室。”
“噢——”玉素看看文霄,“还有这么个办公室?”
“无权无势,清水衙门!”眼镜的脸红了,通红通红。
“住哪儿?”玉素又问。
“梁家胡同。”眼镜的脸又白了,寡白寡白,“一家三代五口人,住在两间平房里,一间不到九平方米……”
“看看看。”老甘两手一摊。
“这就叫苦乐不均!”眼镜嚷了一声。然后对玉素说,他也想买一幅朱子珍迹。玉素笑了笑说:
“真的没货了。”
“这一幅……”眼镜指指挂着的拓片。
“那是样品,不卖。”
眼镜望着那拓片,待了一会儿,只好走了。
老甘看看文霄,看看玉素,奇怪地问:“怎么,两位都不卖给?”
“一位有贪心,一位有怨心,都不适合挂‘容膝’。”玉素说。
“谁挂才适合呢?”
“你挂最适合了。”玉素笑笑说,“你们老两口,两间小茅屋,屋前一棵垂柳,屋后一片菜畦,无忧无虑无争无求地过日子,多么安闲快活?‘审容膝之易安’,最不容易做到的是那个‘安’字,你做到了。”
“不也不也,我也没做到!”老甘摇摇手,咧着大嘴笑了,“天一暖和,我也要盖新房了,不要那么大,也不能那么小,客厅、书房用不着,只能‘容膝’也不行。老伴嚷着买洗衣机哩,买了放在哪儿?人生在世,贪心不可有,怨心不可有,但是哪能无所求呢?你看我现在就有所求了——”
外面过来一群红男绿女,老甘慌慌走出,野着嗓子吆喝起来:
“绿萝卜!又甜又脆的绿萝卜!”
文霄和玉素,听着那洪亮的叫卖声,相对无语。听了一会儿,两人一齐说:
“老甘,大觉人也!”
(选自《1992年全国短篇小说佳作选》,有删节)
【小题1】小说的情节紧紧围绕“容膝”拓片展开,请简要概括。
【小题2】简要分析老甘的人物形象特点。
【小题3】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画线的两处句子。
(1)玉素从屋里走出来,似笑非笑地打量着胖老头说。
(2)眼镜的脸又白了,寡白寡白。
【小题4】小说中的人物对“容膝”的态度和认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