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琴的文化内涵

古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爱不释手的器物。特殊的身份使得琴乐在整个中国音乐结构中属于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一种音乐形式。“和雅”“清淡”是琴乐标榜和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

古琴的韵味是虚静高雅的,要达到这样的意境,则要求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二而为一,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在这一方面,伯牙的经历可称为后世的典范。传说,伯牙曾跟随成连学琴,虽用功勤奋,但终难达到神情专一的境界。于是成连带领伯牙来到蓬莱仙境,自己划桨而去。伯牙左等右盼,始终不见成连先生回来。此时,四周一片寂静,只听到海浪汹涌澎湃地拍打着岩石,发出崖崩谷裂的涛声;天空群鸟悲鸣,久久回荡。见此情景,伯牙不禁触动心弦,于是拿出古琴,弹唱起来。他终于明白成连先生正是要他体会这种天人交融的意境,来转移他的性情。后来,伯牙果真成为天下鼓琴高手。

琴者,禁也。作为“圣人之器”的琴,演奏时自然有其独特而严格的规范。《红楼梦》第八十六回,贾宝玉得知林黛玉会弹琴时,便要妹妹为自己演奏一曲。林黛玉这时讲到:“若要抚琴,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再遇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香静坐,心不外想。”又说:“若必要抚琴,先须衣冠整齐,或鹤氅,或深衣,要如古人的像表,那才能称圣人之器,然后盥了手,焚上香。”在中国众多的音乐形式中,古琴集儒道两家思想精髓于一身。儒家主张入世哲学,重视人生的现实问题,强调艺术对人伦的教化作用。儒家所提倡的音乐讲究中正平和,不追求声音华美富丽的外在效果。“琴者,禁也。禁止于邪,以正人心。”古琴要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唐代薛易简在《琴诀》中讲:“琴为之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道家崇尚自然,强调无为和逍遥,反对人们强加于自然的各种行为。道家最理想的音乐应该是“大音希声”、“至乐无乐”的境界。庄子进一步将音乐分成“天籁”、“地籁”与“人籁”三类,认为只有“天籁”才是音乐的最高层面,其根本也是提倡自然天成,反对人工雕琢的音乐。这些思想深深影响了以后的琴人。陶渊明的琴桌上常年摆着一张琴,既无弦也无徽。每当他酒酣耳热、兴致盎然时,总要在琴上虚按一曲。李白有诗写道:“大音自成曲,但奏无弦琴。”从中我们不难悟出道家思想对琴乐的渗透与融合。

【小题1】下列关于“古琴”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古琴是中国古代人、士大夫爱不释手的器物,琴乐也因此具有高度的文化属性。
B.“和雅”、“清淡”的琴乐追求“味为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
C.古琴要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林黛玉关于弹琴要求的言论诠释了这一点。
D.古琴虚静高雅的韵味要求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一。
【小题2】下列对“古琴集儒道两家思想精髓于一身”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推崇“天籁”,提倡自然天成,反对人工雕琢的音乐。这深深影响了以后的陶渊明以及唐代的薛易简、李白等人。
B.儒家主张入世,重视人生现实问题,强调艺术对人伦的教化作用。“琴者,禁也”旨在止邪正心。
C.道家崇尚自然,强调无为和逍遥,反对人们强加于自然的各种行为。“清淡”的琴乐与道家追求正好合拍。
D.儒家提倡音乐,讲究中正平和,不追求声音华美富丽。“和雅”的琴乐正是这一审美情趣的体现。
【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章依次阐述了琴乐的审美情趣和深远意境,古琴的韵味和演奏时应有的规范,古琴对儒家和道家的巨大影响。
B.道家思想对琴乐的渗透与融合是古琴“清淡”审美情趣形成的原因,作者引用李白的诗句,增强了说服力.
C.儒家入世的哲学主张,使弹琴者在演奏时自然有其独特而严格的规范,《琴决》阐发的正是这一点。
D.伯牙在蓬莱仙境,心弦被触动,便拿出古琴,弹唱起来。他意识到古琴演奏应达到天、人、琴合一的意境。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22 10:50:5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网络时代本应该是诗歌创作的最佳时机,它预示着诗歌创作民主性时代的到来,然而,纵观当下的新诗创作,许多诗歌根本经不起反复推敲和揣摩,往往成为一次性消费品。

这种现象并不代表我们的诗人缺乏深度思考和表达, 而是诗人们将自己的才智用到了诗歌之外,不从诗歌本体出发,用美好的情感和深邃的思索对诗歌主题进行书写,对生活本质进行追问和挖掘,而是用最为便捷的炒作方式,通过制造轰动效应赚取外界眼球来获取诗名。这种炒作的结果是有关生命的诗歌主题被忽视,诗歌存在的价值消失,诗歌本应该具有的深度写作被空泛化书写取代,导致能够真正潜心创作、有所追求的诗人越来越少,新诗创作中的深度写作缺失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诗歌写作深度缺失在诗歌创作中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诗歌语言的随意性。

新诗自白话诗开始,因大量虚词和日常口语的入诗,使诗歌语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古诗相比,它更接近人们的语言表达和思维习惯。白话诗要求语言明白、易懂,具有鲜明的“口语”特色,胡适在当时提出“作诗如作文”和“生活的语言为表达方式”的诗歌创作主张,为当时的新诗创作者所推崇。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诗歌语言本身发主了内在的流变,胡适在白话文运动中提倡的诗歌口语化是出于启蒙和革新的需要,在当下的诗歌创作口语化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它并不是一些口语派诗人所认为得那样,口语化并不是口水话,明白也不是直白和淺白,诗歌语言的口语化和明白是指在诗歌创作中要讲求诗意明了、诗歌语言与日常语言的一致,同时它必须保持语言的张力和内蕴,讲求精练,不是随随便便地说话,而是如西方文论家所说的“精致的讲话”。

优秀的新诗文本的语言便是这种“精致的讲话”的直接体现。作为诗歌构成的最基本元件,诗歌创作者对语言的把握和运用至关重要,它是一首诗歌成功与否的关键。新诗近百年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脱离语言的诗歌是不存在的,把语言随意安排组合的一首诗成不了一首好诗,甚至不能称之为诗。

然而,我们置身今天的诗歌场域,你会发现很多诗歌作者将语言作为一种炫酷和耍宝的工具,越是离奇的搭配组合似乎越显示出其语言技巧的高超,其诗歌语言极具随意性,一些诗歌甚至反语言。一些诗人还认为,口语就是口头上的表达,越是直白越好。其实不然。早期新诗人陆志伟说:“诗的美必须超乎寻常语言美之上,必须经过一番锻炼的功夫。”所以,要克服语言的随意性,必须对口语语言进行拣择,剔除口语中啰唆、驳杂和粗鄙化的成分,克服其交际功能导致语句的流动和散漫,从而纠正口语书写中的随意性,正如西渡所倡导的那样,“纯洁和改正口头语言,是诗人首要的职责。”

(摘编自姚洪伟《网络时代新诗的困境与出路》,《星星诗刊》)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新诗创作中深度写作缺失成为一种普遍现象,随意性成为诗歌语言呈现的唯一特点。
B.相较古文学语言,白话诗的语言因虚词和口语的入诗而更贴近人们的语言表达和思维习惯。
C.出于启蒙和革新的需要,胡适提出白话诗语言“明白、易懂”的创作主张,被当时新诗创作者推崇。
D.网络时代下,诗歌语言固然有口语化和明白的特点,但保持语言的张力和内蕴仍不可或缺。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前两段阐述了网络时代下新诗创作的现状,并分析了原因,强调了危害。
B.文章第三段运用对比论证,强调说明新诗语言更口语化和明白,优于古诗。
C.文章引用新诗人陆志韦的话,反驳了某些诗人提出的口语就是口头上的表达的观点。
D.文章首尾都触及了新诗创作的现状,并且在开头点出了原因,结尾指明了出路。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缺乏深度思考和表达,加之试图用炒作方式获取诗名,网络时代下新诗创作难有优秀作品出现。
B.口语化和明白是特定时期下的诗歌产物,但新诗创作依然要求诗人讲求诗意明了时坚持做到“精致的讲话”。
C.语言是诗歌最基本的构成元件,诗歌创作者能不能做到对语言的把握和运用,关乎诗歌生命力的强弱。
D.诗人肩负纯洁和改正口语的职责,对口语进行拣择,是新诗创作过程中克服语言随意性的重要举措。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唐诗过后是宋词

葛兆光

①宋词取代唐诗成为一代文学的标志,原因很多很多,归根结蒂一句话,就是宋代词比诗还写得好,写得新鲜写得贴心贴肝。可是,词在当年是曾被轻蔑地称作“诗余”——仿佛诗歌上掉下来的土渣儿——的流行歌曲的,当年柳永那种让满世界人传唱的“酸曲儿”,差不多就是如今的流行歌曲。而如今,铺天盖地的流行歌曲整天价在耳边轰鸣,让你不听也得听。那么,流行歌曲自身有没有素质取代诗歌成为人们各种情愫的寄托与表现,它能不能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和艺术技巧使流行歌曲得到普遍的认可?

②流行歌曲流行,但流行的不一定就永垂不朽。要想桩子稳,就要根子深,根子是内功不是花拳绣腿。如果只是“宝贝对不起,不是不爱你”,“要不是有情郎和我分开,我的眼泪不会掉下来”,就会像老让一个人吃甜点最终也会腻一样,再爱吃甜的人也经不起这种过于殷勤的让菜,因为心灵世界并不是只为“甜心”而存在。歌词里要是总出现“穿过你的黑发的我的手”“我拿青春赌明天”这类说通不通、似懂不懂的词而没有更含蓄自然的文字,传唱的人再多也只是一笔糊涂账,充其量是歌曲的附庸而不像宋词最终由附庸蔚为大观。

③说实在的,宋词能够成为一代文学的形式,其实还是在文人参与创作之后,过去我们的文学史总是说民间创作对文学有多少多少启发,给文学注入了多少多少新鲜养分,这都不错,不过,在“下贱者最聪明”“劳动人民最懂得文学”的观念中,只注意了“源”而忽略了“流”,任何一种文学样式,想要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学标志,没有文化人的参与是不可能的,柳永也罢、晏殊也罢、欧阳修也罢、苏轼也罢,其实都是文化人,文化人的参与创作,意味着一种深邃的文化意识和高度的文化修养对文学样式的渗透和对文学品格的提升,就像把野生的杂花培育成可观赏的花卉和把原生的鲫鱼培育成五彩的金鱼一样。也许有人会引《病梅馆记》来讽刺说这是把朴素自然的文学变成雕琢做作的文学,但是又有哪一种艺术是自生自长原汁原味的呢?画布上的山水不是真山水,再怎么推重朴素的民间味儿也不能回到“杭育杭育”的时代不是?玉不琢还不成器呢,何况作为文学的歌词。

④文学需要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深沉的人文精神,没有这内涵和精神只能流于一般的情感宣泄和浅薄的心灵安慰,流行如果是指形式与语言,自然很好,通俗如果是指情感和内涵,那就很糟。没有对人生的真正体验,随你怎么从唐诗宋词那里贩来意象和词语也只是在花裤衩上打补钉,充其量是点缀,时时会露出那种俗气的底色。没有对语言的真正机智,随你怎么挖空心思乔獐作致,也只是在玩狗熊掰棒子的把戏,说到底是矫情,听听就会听出那里面口是心非的虚假,文化品位说来是一个很虚的东西,但缺少它就是让人瞧着俗气,知识储备看上去是一种无关的因素,但没有它就是让人看着浅薄。

⑤诗歌是越来越不景气了,这也难怪,一些故作深沉的和故弄玄虚的诗歌好像在那儿有意“自绝于人民”似的,在自我陶醉中画地为牢,那些除了他自己谁也看不懂的诗歌把那一点点有限的感情拧过来拧过去,痛苦得别扭,欢喜得蹊跷,意思九曲十八弯,上气不接下气地用生造的词语拼接了又撕碎,撕碎了又拼接;流行歌曲是越唱越热闹了,倒也必然,可相当多的歌词也好像是在那儿重复来重复去地唱老调,那些浅浅的笑靥和嗲嗲的娇嗔加上东拼西凑的词语仿佛要把一滴感情化开变成一大锅浓汤灌进听众耳朵里,常常不知所云的歌词让不知就里的听众觉得深沉奥妙,让稍有知识的听众觉得莫名其妙。在这个既没有了唐诗又还没等到宋词的时代里,要想留住唐诗的时代,就要使诗歌有点亲切和自然,要想迎接宋词的时代,就要让流行歌曲多一些机智和内涵,随便怎么都行,只要有让人还能感动的东西,因为我们这个时代已经不太会被什么无关紧要的东西感动了。

【小题1】文章开头从宋词和唐诗谈起,想要表达的真正意思是
【小题2】第③段“把野生的杂花培育成可观赏的花卉和把原生的鲫鱼培育成五彩的金鱼”一句中“野生的杂花”和“原生的鲫鱼”是指_________________,“可观赏的花卉”和“五彩的金鱼”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从本文的写作意图看,第④段文字意在强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第⑤段中“既没有了唐诗又还没等到宋词的时代里”是指文学艺术中的哪种现象?
【小题5】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中的“唐诗”是指诗歌,“宋词”是指优秀的流行歌曲。
B.流行歌曲的提高要有真正的人生体验,如果只是风雅,终究掩盖不了浅薄和俗气。
C.全文表明了流行歌曲将最终取代诗歌的必然趋势。
D.作者认为诗歌和流行歌曲的创作应该具有感人的魅力,从而获得人们的喜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缝山针

非鱼

年又春是市文化局的助理调研员,也是个业余画家,他的写意山水在省里小有名气。

局里开党委会研究驻村扶贫工作,说市里要求必须有一名副县级干部带队,在扶贫村帮挟年,尽快帮村民走上致富路。年又春一听说是高阳村,他说,我去。

高阳村年又春去过。几年前他出去写生,骑一辆自行车三转两不转到了一个小山村,①当时正是槐花飘香的时候,漫山遍野雪白的云朵起伏着,甜腻腻的香味让年又春陶醉了,他躺在树下睡了觉,然后支起画架,画了两幅《听槐》。临走的时候,年又春问一个放羊孩子,那孩子吸溜着鼻涕告诉他:这是高阳村。

正月十五没过,年又春就带着被褥、军大衣、煤气灶、米面油盐,和两名驻村队员来到高阳村。村民们敲锣打鼓欢迎他们的到来,年又春看到寒风里热气腾腾的欢迎队伍,他的心一颤:一定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帮百姓致富。

年又春从局里要来一部分扶贫资金,又借助各种关系拉来十来万赞助,修公路、架电话线、建蓄水池,一项项实实在在的帮扶工程建成了,村民脸上的笑容多了,村委开会也开他们宿舍去了,大事小事都要跟他们商量。

秋天到来时,山上的柿子树上挂起了火红的小灯笼,年又春站在山顶上,深深呼吸着山风带来的果实成熟的香味,他又一次醉了,久违的情绪在胸膛里鼓胀。

下山的时候,年又春看见瘦瘦的高小根背了一大筐煤。他早听说高阳山上有煤,可一直没顾上详细问。他叫住高小根,要看看他筐里的煤。高小根说这煤是无烟煤,好烧。山上不少,也不深,有时候找准了几镢头下去就能看到黑煤。

年又春一听立即兴奋了。这么好的资源怎么村里早就不知道开发呢,要开发出来,村民不早富了,还用他们来扶贫?年又春一回村就把村委会主任叫来,问他煤的事。主任说早也想开发,村里没钱,投资不起。找市煤炭局的一个技术员来看过,他说都是“鸡窝矿”。年又春问他啥叫“鸡窝矿”。主任说就是矿床太小,一小片一小片,跟鸡寫一样。年又春一听沉下脸,“鸡窝矿”也是矿啊,怎么着也能給老百姓带来财富不是?村主任一听忙点头说,是,是,是。

于是,高阳村的煤矿开挖了。没钱,招外地的人来开发,村委会账上的钱慢慢多了,村民下窑挖矿,每天也可以挣八十块钱。高阳村热闹起来了,轰隆隆的汽车、拖拉机从年又春帮忙铺设的公路上开进来,又开出去,一车车煤挖出来,又拉走,换成了钱。第二年春天到来时,一些村民家里开始准备盖新房,谁见了年又春都双手拉着他说感谢啊,感谢党。

年又春是喝完高小根的喜酒才离开高阳村的。高小根在矿上挣了钱,买了辆三轮摩托;还从山外娶回一个漂亮媳妇。年又春借着酒劲说:新娘子长得好看,回头给我当模特。高小根乐得直握手,不停说:喝酒,喝酒。

年又春的扶贫工作结束了,在全市召开的表彰会上,年又春做典型发言,他声情并茂,会场上好多人都在悄悄擦眼泪。没多久,年又春的先进事迹报到了省里,省里对市里的驻村帮扶工作进行了嘉奖,年又春不但晋升一级工资,还被调到市科协做了主席。

年又春一年多后翻看他的获奖作品《听槐》时想起了高阳村,他对高阳村的深厚情感被一下勾了起来。到高阳村去!年又春立即带上司机出发。

③暮秋时节,高阳村的风很劲,黄的叶子在车前翻卷飞舞,车轮带起的小石子儿敲打着车窗车门,发出清厉的响声。

停,快停下。年又春看见高小根了。司机停下车,年又春下车叫高小根,高小根迟疑了一下才认出是他,忙过来拉着年又春的手说:年局长来了,大家都一直念叨你呢。年又春叫高小根一起坐上车回村,高小根说不了,他得上坟去。年又春忙问:谁不在了?高小根苦笑一下:媳妇。八月份下大雨,她从山上下来,一个挖过的废煤矿突然塌了,媳妇一下陷了进去,肚子里还有五个月大的孩子。

年又春惊呆了,怎么会这样?他沉默了一会说,我们一起去。年又春和高小根一起慢慢朝山上走,年又春越走越心惊。满日疮痍!他只能用这个词来形容他所看到的。到处是挖过的和正在挖的小窖洞,废弃的煤矸石。曾经茂密的树林,现在几乎不剩几棵树,孤单地守着快速苍老的高阳山。

年又春在离小根媳妇的坟前跪了下去:都是我的错。高小根忙拉起年又春,年局长,你是我们的致富大救星,是她命不好,赶上了,怎么能赖你呢?

年又春没有勇气走进高阳村里,他匆忙赶了回去。

三个月后,市里禁止小煤窑开采的通知下来了,一件由年又春设计的巨型雕塑也从省城运到了市里,又被运到高阳村,是年又春自己掏钱制作的。

那是一根细细的弯弯的金属大针,足有十来米高,斜依在一个底座上,在太阳下发出耀眼的光芒。年又春给这个雕塑取名字叫:缝山针。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三段叙述年又春和高阳村的渊源,交待了他特别想去高阳村驻村扶贫的原因,也为下文他积极热情地开展扶贫工作作了铺垫。
B.风景秀丽的高阳山热闹起来了,村民靠煤矿挣钱,盖房娶妻,过上了富足的生活,这是年又春一手打造的政绩工程,他也因此得以晋升。
C.《听槐》画作在文章中多次出现,既表现了年又春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又推动情节发展,让他再次来到高阳村,目睹高阳山的现状。
D.美丽的高阳村变得满目疮痍,村民以毁坏自然环境为代价脱贫致富,这留给读者沉重的思考,也显示出作者的忧患意识。
【小题2】画线句子是三次对高阳村环境的描写,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为什么以“缝山针”为标题?请结合全文谈淡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2010年11月29日,北京市小学生张皓经调查和实验发现“鲜食用菌不同程度地用荧光增白剂浸泡过”。消息一出,北京市工商部门旋即澄清,张皓的实验结果“不具有科学性”,并在后续的实验检测中宣称食用菌的合格率为97.73%。但在某网站调查中,99%的网友选择“相信小学生”而不信工商局。究竟哪一方代表了“科学”的立场?
先让我们回到17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英国。那时,在是否存在真正的真空的问题上还存在着很大争议。争论的一方是科学家罗伯特·波义耳,另一方则是被标定为机械论哲学家、政治学家的托马斯·霍布斯。基于政治立场君权至上的信仰,霍布斯推定:知识也应该服从权力。然而波义耳等人发起的英国皇家学会却将霍布斯的信念归于无形,因为皇家学会的宗旨是不必经过政府批准,不对政府任何部门负责,以及国家无法凌驾于他们可以独立表达意见的实验室之上。这个新的小圈子将关注点聚焦在了空气泵的实验之上。
为了弥补人类感官上的局限,波义耳设计出空气泵装置,并把它塑造成帮助人们“发现新的可见世界”的有力武器。这个装置的精妙之处便在于它能够使观察者看到玻璃试管内部的情况,并允许人们引导甚至控制实验的发展。于是每当某个贵族大公光临科学聚会时,空气泵的神奇便不可避免地被展示一番。当技术人员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操作那透明却又封闭的空气泵,泵中倒置的试管的水银面又有明确的下降时,实验室变成了一个生产知识的“公共空间”。没错,这里体现着波义耳借鉴自司法领域,又不断倡导并期望形成科学新传统的观念——事实的构成,就是见证者增衍的过程。波义耳的合作者罗伯特·胡克将这种实验记录的程序编成皇家学会的典籍,并强调实验“必须要有实验时在场者一定数量的签名”方为有效。然而在证人资格的选定上却毋庸置疑是“政治”的,波义耳本人也坦言,同样是作为见证人,一般认为牛津大学的教授比牛津郡的庄稼汉更为可靠。因此在策略上,如果说霍布斯是用单纯的政治资源去批判科学,波义耳却是在科学中加入了政治的元素从而打造更加坚固的联盟。除此之外,鼓励大家进行重复性实验,是增衍见证的另一个有效的方法。于是很自然地,随着实验方法和空气泵装置的不断普及,波义耳的学说在学术界站稳了脚跟。此前还曾被列为“必读”的霍布斯,也在18世纪末期基本退出了科技史的舞台。
由此看出,“科学”的生产过程——真理的成立和传播,主要靠的是社会的信任。从“见证”的意义上讲,科学是社会甚至是政治的。然而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政治的外衣逐渐被“内化”到科学的身体当中,反而成为“自然”的一部分。说到这里,也许“蘑菇门”的问题也会“不证自明”了。科学,特别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离不开小至科学家共同体,大至整个社会的接受或者说“见证”。当公民社会逐渐觉醒之时,有智慧的政府唯一能做的就是跨越科学和社会的鸿沟,让科学回归“见证”!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第157期11版。)
【小题1】下列关于“波义耳的实验”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17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英国,在是否存在真正的真空的问题上还存在着很大争议,波义耳的实验,就是为了让人们认识到真空的存在。
B.波义耳设计出空气泵装置,这个装置的精妙之处便在于它能够使观察者看到玻璃试管内部的情况,并允许人们引导甚至控制实验的发展。
C.波义耳的实验,强调实验时必须有一定数量的在场者,这就是“见证者”,实验结束时要有这些人的签字,没有签字实验就会失败。
D.波义耳的实验,不是做给科学家看的,而是做给公众看的,他希望通过“见证人”的认可和传播,让自己的观点逐步获得大众的认可。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机械论哲学家、政治学家的托马斯·霍布斯,基于政治立场君权至上的信仰,他认定知识也应该服从权力,这就是说政府的话比科学家的话更有权威。
B.英国皇家学会的宗旨是不必经过政府批准,不对政府任何部门负责,以及国家无法凌驾于他们可以独立表达意见的实验室之上,他们更崇奉实证科学。
C.每当某个贵族大公光临科学聚会时,波义耳就给他们展示空气泵的神奇,这样就巧妙地借助了政治的资源,让科学在与政治元素结盟下更有影响力。
D.为了使真空理论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波义耳不断增加辅助性实验,并使这些实验方法与装置得到推广普及,最终站稳了脚跟,击败了托马斯·霍布斯。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京工商部门发布了合格率为97.73%的食用菌检测数据,却仍有99%的网友选择了“相信小学生”,这说明政府执法部门在公众中存在信任危机。
B.科学的生产过程即真理的成立和传播,主要靠社会的信任来完成,这说明科学是社会甚至是政治的,不过政治的影响会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弱化。
C.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离不开社会的接受或者说“见证”,从这个意义上说,“蘑菇门”的问题也会“不证自明”了。
D.在公民社会逐渐觉醒的时代,有智慧的政府要想获得公众的信任,不是振振有词的说什么,而是尽可能地将一切放在公众的“见证”下去做。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目。

从脸谱说起

叶秀山

脸谱在京剧艺术中不可或缺,实在是我国艺术家对世界艺术作出的特殊贡献。不过,以前也常听批评家在贬义上使用这个词,说人物没有个性,有公式化、概念化的毛病,则斥之曰“脸谱化”。

其实,脸谱与概念、公式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公式是抽象的,但脸谱却不能归结尾抽象。我想,批评脸谱公式化、概念化的,其中有一点未曾深察的是在那个“谱”字上。

“谱”有标准、准则的意思。我们常说某人说话、行事“没谱”,是言其做事说话不遵守一定的规则、无法沟通、交流,也无法理解。“谱”是要大家都能遵守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谱”还有谱系的意思。谱系是历史性的,是一种传统。历史不同,传统不同,谱系也就不同,于是有各种不同的家法、流派。京剧的脸谱,也有不同的家法,同样是曹操的脸,勾画上也是大同中有小异。此外,凡称“谱”的,都是有待去实现的。“谱”自身是实践的“本”,好像是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设计方案。光有个脸谱不能成为“活曹操”“活包公”,要成“活某某”,还看演员如何去演。

现在书店里有许许多多菜谱,分属各种不同的菜系:四川的,淮扬的,上海的,广州的……但菜谱不是菜,不能吃。菜谱给人一个规范,有的很详细,看起来也很死板,如加盐多少,文火炖半个小时等等。这个指标,对于普通家庭主妇而言,是帮助她做出中等水平的菜肴来,不至于不堪入口。但厨艺上乘,在于把握火候。火候,是一个综合性的分寸,不是“30分钟”“35分零5秒”那样死板的,到时一定起锅。“火”曰“候”,乃是一种征候,是靠操作者的经验体会感觉出来的。把握火候不是理论性的,而是实践性的,因而不仅仅是实用性的,而且是艺术性的。就实用性而言,做出来的菜,有个中等水平,能吃就行;但就艺术性而言,火候是必须掌握的。舞台艺术中也有火候,是把各种“谱”——包括曲谱、身段、脸谱……都艺术地“兑现”出来,是要艺术家把这些“谱”用活了,塑造出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来。

像厨艺一样,舞台上也有中等水平的演员,他们按部就班地把各种“谱”“做”出来,就算是完成任务,刻苦地也会用相当的功夫,就是缺少一点灵气。像灵气、气韵等并不是能“谱”出来的,而是艺术家的一种创造。然而,就道理上来说,各种“谱”,并不是要限制人的创造,而只是要使人创造得更好。做不好菜不能怪菜谱,演不好戏不能怪各种程式,人物没有个性也不能怪脸谱。再往深里说。各种“谱”不但不企图限制艺术家的天才,而且还可以防止天才的流产。“谱”规范着那不易规范的天才,使其不仅有天才,而且有成就。

记得十几年前奚啸伯先生对我们说,舞台艺术要做到“有规律的自由”,他的体会是很深刻的。

(选自《叶秀山文集》,有删改)

请简要归纳文章第四段的论述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