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中国电影中的“美国想象”
葛金松 虞吉
①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正经历着由封闭走向全球化并被纳入到新的全球场域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与世界以不同的形式发生着关联。
②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起步阶段,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美国意识形态渗透,使中国的传统价值观、道德观和伦理观不断被解构。以传统儒家文化和乡俗文化为参照,对立与碰撞中的崇拜则成为了世纪之交进行“美国想象”的基点。
③“美国想象”作为一种电影文化现象出现并非偶然,这与亘古不变的“大国情结”密不可分。当大国的行为期望与现实存在落差时,对美国的臆想和想象又给观众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和力度,而且它形成的张力与应力也给“大国情结”的宣泄搭建和扩大了路径。饱受侵略和蹂躏的百年近代史给中华民族带来了一种失落感和集体性精神创伤,中国的大国身份被历史暂时性“潜移”,但中国始终对大国身份和历史性无法释怀。《大撒把》、《北京人在纽约》等表面上探讨的是亲人情感的跌宕、家庭生活的起伏和文化对立问题,实际上隐藏着一种大国情感、观念的纠葛和冲动,特别是屈居于美国篱下的焦虑感。由此可以窥见,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辉煌与成就所遗留并积淀下来的“世界中心意识”以“美国想象”来呈现,这倒有一点古人词句里“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意思。
④电影作为一种话语媒介,它导入了民族心智、思维和性格,就像王德威学者所说:电影和文学是对社会思维和社会心态的想象,它们成为“想象社会思维和心态”的方法。遵照电影的这一艺术特性,按照固有的思路和逻辑来进行“美国想象”的电影能够为触摸“大国情结”提供一种抚慰和想象性解决。
⑤新世纪大电影中的“美国想象”不再是八九十年代那种崇拜、迷恋和“单边主义”的塑造,而是在一种新的视野下对中美平等关系进行构置,实现两种文化的连接。被称为“现象电影”或“话题电影”的《致青春》、《中国合伙人》、《北京遇上西雅图》无不给予两种文化平等对话的想象,《中国合伙人》中三次高考失败、经历困厄、磨难的底层青年成东青,通过自己勤奋和努力成为拥有财富和地位的成功者,而且最终在国贸大厦谈判中实现翻盘。这种“美国想象”,不仅是中国人“潜意识”下“大国情结”的凸现,也是某种程度上的“国家言说”。在模糊了两种意识差别的基础上,以一种“新的成功”、“新的圆满”给人一个新的期望和兴奋。
⑥“美国想象”在中国电影的呈现也许只是作为一种有效的、隐含商业策略的以“文化差异”为噱头,为永无餍足的欲望服务、也许反映了当下中国电影在“好莱坞”电影强势裹挟下的处境,但从“大国情结”契入的阐释分析,显然具有充分的合理性
(作者为西南大学传媒大学教授,内容录用时有删改)
【小题1】文中“美国想象”的含义有哪些?
【小题2】请简要归纳文章第三段的论述层次。
【小题3】请结合文章,对最后一段中“合理性”作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07 11:05: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制度文明的文化基因

王 博

近代以来,西方文明强势进入中国,其中也包括制度文明。这种强势很大程度上源于技术革命带来的国家实力的壮大,以及由此给西方人带来的文明优越感。这种局面使抱有“天朝上国”梦的国人对绵延数千年的自身文明一度陷入深深的质疑和焦虑。技术革命给人类带来器物、制度、观念等多个层面的深刻变化。但安顿人类生活秩序的制度文明,在一定程度上却要求社会相对稳定甚至偏于保守。于是,技术革命和制度文明两种演进逻辑的冲突在现代社会就有各种表现。从法治角度看,立法体现出不可避免的滞后性。尤其在社会转型中,我们制定很多新的法律法规,或者经常修改法律,以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但如此一来,制度的滞后性得以缓解,稳定性却受到挑战。

如果把人类历史上出现过的人治、德治、法治等社会治理模式都算作制度文明的范畴,那么,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这几种制度文明都有所体现,只不过不同时期侧重的分量不同。按照梁漱溟的说法,传统中国是“融国家与社会,摄法律于礼俗,以伦理代宗教”。如果用礼法合治来概括中国古代治理的特点,不难看出,中国古代的法和西方现代的法的精神有云泥之别。法对于中国社会的意义,也不能和西方相提并论。伦理本位是中国传统文化不能否认的特色,重视法律的伦理内涵也是传统制度文明的特色。这种特色在社会制度构建上更是趋向求稳定。中国不能只在西方法治后面亦步亦趋,在制度构建中需要表达中国特色。这就需要我们更加深入了解中国制度文明背后的文化基因。

值得注意的是,奠基传统中国制度文明的独特文化体系不是凭空而来的。中国地处北半球东段,有长江、黄河两大水系,季风气候显著,地形多样复杂,沃野千里,适宜农耕。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出中华文明对环境的感思甚至眷恋,养成了我们依赖土地、逐水而居、安土重迁等民族性格。有学者将传统中国社会的生存方式称为“静态”模式。这种生存方式也使得中国传统文化没有割裂自然本根。而近代西方一些国家热衷于海上贸易;后来又受资本驱动,进行全球扩张。传统中国人对商业活动的重视程度低于农业活动。这种社会形态为礼法合治这种特殊社会治理模式提供了可能。

中国古代的德治、人治和法治其实是纠缠在一起的,这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大特色。中国古代的“社会性道德”深入每个人的骨髓,使得人人具有自律的本能。中国人政治理想中的人治不是那种暴力压制性的,而是心悦诚服甚至感恩戴德,因此中国社会政治建立的基础具有非功利性。而西方舶来的法律是“功利计算”的产物,是在伦理收缩之后以私有制为基础建构的。因此,近代中国学者学习西方法治规则的时候,就已经发现西方法治观念与中国传统道德要求的无私、重义轻利等格格不入。

传统中国的制度文明及其哲学观念,是中国对世界的独特贡献。无论古代中国还是古代西方的城邦,都曾经是相对封闭的文明体系,对外交流是偶然的。虽然今天的经济全球化使得地球变成了“地球村”,各种文明之间相互交流借鉴,然而地方性依然没有彻底让位于全球性。这种地方性是深藏在每个人心里的文化基因,即使学习外来的制度,也要适应这种文化基因。最具生命力的制度形态一定扎根于本土文化之中。

(选自《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制度文明是由西方强势传入的,其强势的原因在于西方国家的强大实力以及西方人的文明优越感。
B.在现代社会中,制度文明和技术革命在演进逻辑上存在着冲突,但二者有着共存的空间,并非不可协调。
C.中国古代社会整合了人治、德治、法治等社会治理模式的优势,因而优于单纯讲法治的西方现代治理模式。
D.礼法合治成就了中华民族依赖土地、逐水而居、安土重迁的民族性格与传统中国社会“静态”的生存方式。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从近代西方文明进入中国而致使国人开始质疑自身文明写起,自然引出了本文有关“制度文明”的论题。
B.文章第二段将中国古代的法与西方现代的法进行比较,指出重视法律的伦理内涵是中国传统制度文明的特色。
C.文章第三段从传统的农耕文明说起,分析了奠基传统中国制度文明的独特文化的,明确了中国古代社会制度文明不同于西方的原因。
D.通过逐层论证,文章在结尾进一步阐明观点:在全球化时代,要建立最具生命力的制度文明一定要打破地方性的束缚。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适应社会发展,我们会经常修改法律或出台新的法律,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制度文明的稳定性受到影响。
B.借鉴中国传统制度文明中重视法律伦理内涵的特点,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西方制度文明稳定性不足的问题。
C.尽管中国社会政治建立的基础具有非功利性,而西方法律则以私有制为基础,但二者都追求社会的相对稳定。
D.中国传统制度文明与西方制度文明各有特点,在与西方文明交流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适应性问题,不能机械照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从奴隶社会鼎盛时期的西周至孔子论君子之前,是君子文化的孕育萌发阶段。从《尚书》《易经》等典籍的有关内容看,虽然这时“君子”一词的本义只是特指“君之子”,但“君子文化”已初现端倪。《尚书》中“君子勤道,不作无益害有益”之说,实质上表达了“君之子”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内涵;《易经》中有关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谦,亨,君子有终”“居中”“得中”“处中”“安节,亨”“甘节,吉”“君子几,不如舍”等论述所蕴含的君子要警惕忧患、自强不息,要谦逊做人,要秉持中正,要崇尚节俭,要审时度势等思想,都是对君子品质的要求,是初期君子文化的重要内容。在这个阶段,“君子”一词的指向狭小,人们的君子意识淡薄模糊。但它作为中华传统君子文化乃至传统人文文化的源点,为其后包括孔子在内的思想家们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宝贵思想资料,具有重要的“源文化”意义。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传统君子文化实现了第一次重大变革,并达到成熟状态。这一时期,“诸子百家”思想异常活跃,儒道法墨等各家思想相互争鸣、交流、融合,共同促进了君子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其中贡献最大的无疑是孔子。孔子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对前人的“君之子”文化加以继承和改造,创立了新的君子学说,完成了传统君子文化的重大变革。一方面,孔子沿用前人的“君子”称谓,利用“君子”这个“题”铸就了中华传统君子文化稳固的“外壳”和思想库,使“君子”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绵延不断的鲜明标记。另一方面,孔子利用“君之子”与“有德者”之间的逻辑联系,在逻辑上进行从“君子是君之子——君子是有德者”到“有德者是君子”的命题转换,由此获得论述君子思想的广阔空间。经过孔子在《论语》中的充分发挥,君子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以至于如晚清思想家辜鸿铭所言:“孔子全部的哲学体系和道德教诲可以归纳为一句,即‘君子之道’。”随着孔子君子思想的传播及不同学派间争鸣的展开,思想家们的君子意识逐渐浓厚;在孔子的私学教育推动下,社会的君子文化舆论和价值认知也逐步显现。所有这些都标志着传统君子文化的核心要素已经形成。但由于这个阶段关于君子的表述过于散乱,也给君子文化的后续发展带来不确定性。
从西汉王朝一直到封建社会结束的整个时期,是中华传统君子文化实现第二次变革并实质上获得国家意识形态地位的传承发展阶段,实现第二次变革的主要推手是汉武帝和董仲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君子文化的精华思想提升为国家主导的意识形态和封建社会的价值体系。从此,以孔子为代表的“诸子百家”的君子文化,从民间走向官方;君子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发展中的主流地位得到进一步确立和巩固。同时,由于先秦君子文化的诸多不确定性,更由于固有的历史局限性,西汉以后的君子文化可谓腐朽与进步同在,精华与糟粕并存,在官方和民间以及不同阶层不同集团之间呈现出严重的立场分化和观念分化。
中华传统君子文化是由君子精神、君子观念、君子境界、君子胸怀、君子修养、君子作风以及君子价值标准、君子文化认同、君子人格教育、君子治国理念等各种文化要素构成的多因素多层次的文化体系。它携带着民族文化基因,养护着民族文化血脉,在历史上发挥了重大作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周至春秋末期,“君子”一词特指君之子,所以普通人的君子意识是淡薄模糊的,但它是中华传统君子文化的源点,具有重要的“源文化”意义。
B.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出现巨大变革,“诸子百家”思想相互争鸣、交流、融合,共同推动了君子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孔子为此做出的贡献最大。
C.孔子利用“君之子”与“有德者”之间的逻辑联系,将“君子是君之子”,转换为“有德者是君子”,由此获得论述君子思想的广阔空间。
D.随着孔子君子思想的传播及不同学派间争鸣的展开,思想家们的君子意识逐渐浓厚,君子文化舆论和价值认知也逐步显现,传统君子文化已经形成。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尚书》中“君子勤道,不作无益害有益”之说,实质上表达了“君之子”的价值取向、文化内涵,“君之子文化”已初现端倪。
B.《易经》中有许多有关君子的论述,要求君子要警惕忧患、自强不息,谦逊做人,秉持中正……这都是初期君子文化的重要内容。
C.《论语》中,孔子赋予了“君子”以丰富的内涵,以至于后来有思想家认为孔子全部的哲学体系和道德教诲可以归纳为“君子之道”。
D.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君子文化提升为国家主导的意识形态和封建社会的价值体系,君子文化的主流地位得到确立和巩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文化孕育萌发于奴隶社会鼎盛的西周时期至孔子论君子之前,虽然当时“君子”一词指向狭小,但为其后的思想家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料。
B.君子文化成熟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孔子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对“君之子”文化加以继承和改造,创立了新的君子学说。
C.君子文化实现第二次变革并实质上获得了国家意识形态地位,是在西汉王朝,这是一个传承发展的阶段,其主要推手是汉武帝和董仲舒。
D.君子文化是由多种文化要素构成的多因素多层次的文化体系,它携带着民族文化基因,养护着民族文化血脉,在历史上发挥了重大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自古以农业立国,对水旱灾害相当敏感,加上中国东部主要农业区受季风气候影响,大小灾害频繁,成为统治者和民众经常性的威胁。现实的需要使中国古代对天文、气象、物候的记载和研究相当重视,并注意考察人类活动与自然变化的关系,形成了一些独特的观念,其中之一即是“天人感应”或“天人合一”。
时下流行的看法都将“天人合一”解释为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更多的是反映了时人的愿望,是对传统观念积极的但也是实用主义的解释。尽管原始的“天人合一”观念的确包含了这样的内容,但这并不是它的主体。所谓“天人合一”,是指天意决定人事,而天意是通过天象或灾异来显示的。君主是天子,由天意确定,也代表天命。所以君主如有失德,或治理不当,或人事有悖于天意,必定会受到天象的警告或灾异的惩罚。正因为如此,从最古老的史书开始,天象或灾异都是不可或缺的记载。《二十四史》中大多有《五行志》《天文志》《灾异志》,所记内容无不与朝代兴衰、天下治乱、君主贤愚、大臣忠奸相一致。凡国之将兴,天子圣明,大臣贤能,则风调雨顺,紫气东来,吉星高照;反之则灾异频仍,天象错乱。
在这种观念的主导下,一旦出现罕见的天象或异常的气候,如日食、太阳黑子、流星、陨石、星宿异位、地震、山崩、水旱灾害等,皇帝就要换上素色服装,不吃荤腥辛辣,不近女色,迁居偏僻清净的场所,反省自己的过失,征求臣民的意见,有的皇帝还会下“罪己诏”,公开承认错误,宣布改变政策。有的虽没有具体措施,却会请求上天千万不要与天下百姓为难,一切罪责由自己担当。为了通达上天,感动诸神,往往还要在正常的祭祀典礼以外,按需要举办各类额外的祭祀或祈求仪式。
这样做一般不会错,因为皇帝总有失德之处,政府的举措不会十全十美,臣民们平时不敢说的话、不便提的意见也可趁机上达天听。即使是昏君暴君,在上天的警告面前也不得不有所收敛。在专制极权体制下,只有这样的机会才能给最高统治者一点警诫。何况举办这些活动一般花费不了多少人力物力,一旦渡过难关,就能博得万民称颂,名垂史册。万一无效,也是天威莫测,天意难违,君臣都已尽了人事。这对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不无积极作用,因为人能敬畏天命天意,总会格外小心谨慎。
不过“天人合一”也是一把双刃剑,奸臣小人也能利用天象灾异做手脚。因为对天象的解释在人,也没有什么标准答案,所以大权在握的人完全可以随心所欲地将矛头指向政敌异己,或者趁机按自己的意愿改变政策。正人君子和书呆子往往泥古不化,只知援引古代圣君贤臣的先例,只会侈谈修身进德,不屑采取具体措施,或者不知如何应对灾情。极端的做法就是听天由命,毫无作为,以为只要绝对敬畏,专修人事,灾害不除自灭。如唐玄宗时发生严重蝗灾,一部分大臣的意见竟然是不应消灭,只能听任蝗虫自生自灭,才符合天意,皇帝只要深刻自省,定能得到上天的宽恕。幸而唐玄宗听从宰相姚崇的建议,下令灭蝗,才没有造成更大的灾情。
现在面对异常气候和严重灾情,自然又会想到“天人合一”的观念。我希望在对其加以运用和阐述时能实事求是,尊重历史,采取辩证而积极的态度。
(选自葛剑雄《灾异与人事》,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以农立国的特点使中国对水旱灾害相当敏感,又因中国东部主要农业区受季风气候影响,所以频繁的大小灾害经常威胁着统治者和民众。
B.将“天人合一”解释为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一种积极的但也是实用主义的解释,这一解释体现了自古及今人们的普遍愿望。
C.天象和灾异在中国的古代史书中多有记载,这些史书同时也记载着这些天象和灾异所导致的朝代兴衰、天下治乱、君主贤愚、大臣忠奸等。
D.在君主举行的祭祀或祈求仪式上,臣民们能有一些说话的机会,他们平时不敢说的话、不便提的意见可趁机上达天听。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围绕古代“天人合一”的观念,文章的论证辩证而合理,既阐述了由这一观念主导所带来的积极作用,也分析了在这一观念主导下所产生的消极影响。
B.文章以《二十四史》记载天象和灾异为例,印证了“天人合一”的含义为天意决定人事。
C.文章列举出现罕见的天象或异常的气候时皇帝的种种反省行为,意在论证“天人合一”观念对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积极作用。
D.论述“天人合一”是把双刃剑时,文章对奸臣小人、正人君子和书呆子都做了严厉地批判。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意决定人事是“天人合一”的基本意义,罕见的天象或异常的气候,如日食、流星、陨石、地震、山崩、水旱灾害等,都是天意对人们的惩戒。
B.“天人合一”的观念有它的积极作用,因为皇帝总有失德之处,政府的举措不会十全十美,即使是昏君暴君,在上天的警告面前也会有所收敛。
C.“天人合一”是双刃剑:它对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积极作用;它也会被奸臣小人利用,或被用来打击政敌异己,或被用来按自己的意愿改变政策。
D.现在面对异常气候和严重灾情,人们自然会想到“天人合一”的观念。作者希望人们在运用和阐述这一观念时能实事求是,尊重历史,采取辩证而积极的态度。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关于《离骚》写作年代问题,宋代以前基本是清楚的。司马迁的《史记·太史公自序》《报任少卿书》均明确记载: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刘向《新序》更是明确指出:“屈原为楚东使于齐,以结强党。秦国患之,使张仪之楚,货楚贵臣上官大夫,内赂夫人郑袖,共谮屈原。屈原遂放于外,乃作《离骚》。”也就是说,屈原《离骚》是在怀王十六年被放逐后所作。可以说,这是宋代以前楚辞学界的普遍看法。

东汉王逸《楚辞章句》继承了太史公和刘向的看法,认为《离骚》的内容是屈原“言己放逐离别,中心愁思”,而朱熹《楚辞集注》则提出《离骚》并非屈原“逐”后所作而是“疏”后所作。尽管朱熹提出的实际是个伪命题,因为与司马迁同时代的孔安国曾经明确指出,在先秦时代,“疏”是“放”的一种形式;但是,由于朱熹肇端发疑,明人汪瑗、清人蒋骥等骚学名家相继对此加以发挥,以致其后在《离骚》写作年代问题上的歧见更显纷纭。《离骚》写作年代竟然成了一个大难题,严重影响着楚辞研究的深入。

不过,经过近几十年的激烈争辩,问题越来越清楚,即屈原于怀王十六年放逐后作《离骚》这个观点应该是最符合历史记载的。有些学者曾经借口“文本为重”,提出过一些质疑,如作品中的“江南地名”“叹老心情”等,但早在20世纪,汤炳正等骚学名家均已对这些质疑一一反驳。而且,恰恰是《离骚》的文本有力地证明,《离骚》作于怀王时期。《离骚》中明明白白写道:“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屈原列传》等史料证明,对屈原“数化”,即时而信任,时而猜疑的,是怀王,而非顷襄王。因为顷襄王一直没有重用屈原,根本不存在“数化”的问题。

屈原是在楚怀王十六年作的《离骚》,而且,我们可以进一步认为,这个写作时间是在秋天。清人李渔《闲情偶记》有云:“善咏物者,妙在即景生情。”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离骚》通篇未言“冬”。言“春”者仅有两处,曰“溘吾游此春宫”“春与秋其代序”。“春宫”是建筑名词,“春与秋”泛指时间。言“夏”者亦只有两处,而两处的“夏”均指朝代名。但是,《离骚》实实在在地写到了秋天的景物:“纫秋兰以为佩。”“夕餐秋菊之落英。”这两处之“秋”,确实是指季节。从情理上讲,屈原不可能在其他季节来讲“纫秋兰”或“餐秋菊”,因此,只能理解为“即景生情”。

《礼记·月令》载云:孟秋之月,“命有司修法制,缮囹圄……戮有罪,严断刑,天地始肃,不可以赢”;仲秋之月,“乃命有司,申严百刑”,等等。这些记载均证明,古代判决罪犯一般都在秋天。“屈原放逐之“放逐”,据《尚书》所载,是所谓“宥五刑”的一种手段,其判决时间当然也在“仲秋”。《离骚》作于被判放逐之际,因此创作时间也自然是在秋天。

(节选自周秉高《<离骚>写作年代新探》)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离骚》创作于屈原被放逐之后,这是宋代之前人们一致的观点,在当时并不存在争议。
B.朱熹对“逐”“疏”的含义缺乏了解使《离骚》的写作年代误判,直接导致楚辞研究难以深入进行。
C.《离骚》的写作年代在近代众说纷纭,但其作品于怀王十六年屈原被放逐之后是最符合历史记载的。
D.探究《离骚》的写作年代,不能只以文本为依据,一些学者从作品中“江南地名”等出发,就犯了错误。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了中心论题,基本按照历史先后顺序论证了《离骚》写于屈原放逐之后。
B.文中列举汪瑗、蒋骥等对《离骚》写作年代的错误认识,意在告诫人们对名家也应存疑。
C.文中列举的例子、引用的典籍,既增强了可信度和说服力,又与论述的对象紧密相关。
D.在论述完《离骚》作于屈原放逐之后,文章进一步论证了《离骚》写于秋天,行文思路清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迁、刘向、王逸虽然生活年代不用,但都认为《离骚》是在楚怀王年间屈原被放逐后所作的。
B.《屈原列传》等文献明确记载屈原时而被信任,时而遭猜疑是在楚怀王时期,这与《离骚》文本相印证。
C.即景生情是古代咏物诗常用的手法,《离骚》虽出现春、夏、秋、冬四字,但真正写到的季节只有秋季。
D.由《礼记–月令》可知古代一般在秋天判决罪犯,而“放逐”属于“宥五刑”之一,因此《离骚》当作于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