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司马光在《续诗话》中说:“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举了他读杜诗《春望》的一串联想。
诗词欣赏中产生的联想,大致可归为两类,可以称之为预期的联想与非预期的联想。所谓“预期的联想”是指诗人在写诗的时候已经期望欣赏者产生这种联想,为此在诗中作了巧妙的限制与诱导,使读者在欣赏时能循着作者的意图去进行联想;这种预期的联想虽然“意在言外”,却是作者所要表现的诗词内容的有机组成。例如“苏轼的‘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所写既是杨花,又不仅仅是杨花,而包孕着对思妇的深厚同情;辛弃疾的‘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所写既是日暮春愁,又不仅仅是日暮春愁,而流露了对国是日非的殷忧和感慨;而且更重要的往往在后面的深层意蕴。”欣赏者对这种“意蕴”是必须通过准确的联想才能发现的,而联想当然又离不开欣赏者已有的知识经验。
“非预期的联想”,即并非作者在创作中有意表现的内容,只是因为欣赏者另有其特定的思想感情或生活经历,因此在欣赏中产生他所特有的联想。例如胡经之先生说:“离别姑苏三十载,每当想起故乡,自然而然地就想起唐代诗人张继那首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枫桥夜泊》……默想之际,自己便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诗中的境界,激起我对故乡的美好回忆:静夜河边的点点渔火,深夜启程的乌篷航船,庵堂常响的钟磐之声……”唐代张继在创作此诗时,并没有想要引发读者的思乡之情;广大读者也并非都是苏州人,不一定都有对苏州的那些“美好回忆”,因此胡先生的那些联想乃是他个人所特有的,也是和他本人的知识经验相联系的。
在诗词赏析中,通过预期的联想把原作的“深层意蕴”挖掘出来,这是必须要做的事情,否则就谈不上深入地认识原作。至于非预期的联想,则在一般阅读中乃是读者的
“自由联想”;有时,这种联想也能加深对某一首诗的感受,甚至成为特别喜爱这首诗的原因。但在作为文学研究的诗词赏析中,非预期的联想就可有可无。既然可有可无,那就要运用恰当,既有利于加深其他读者对原作魅力的认识,也使赏析文章本身很有特色。
(摘编自金开诚《漫谈“想诗”》)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司马光列举了一串联想,指出在诗词欣赏中产生的联想,是要“思而得之”的。 |
B.杜甫《春望》一诗首联,因“无人”而“草木深”,因“无余物”而“山河在”。 |
C.“草木深”“则时可知矣”“对国是日非的殷忧和感慨”,这些都属于预期的联想。 |
D.由“姑苏城外寒山寺”,不一定想起对苏州的“美好回忆”,这是非预期的联想。 |
A.由宋代司马光在《续诗话》中的话引出文章主要内容,即诗词欣赏中产生的联想。 |
B.本文阐释“预期的联想”与“非预期的联想”两个并列内容,主要使用例证法。 |
C.文章以赏析苏轼、辛弃疾词为例,阐明“预期的联想”对理解诗词内容的必要性。 |
D.通过胡经之的例子,阐释“非预期的联想”对加深读者对原作魅力认识的必要性。 |
A.古诗“意在言外”,在赏析中,读者必须通过准确的联想才能发现“深层意蕴”。 |
B.预期的联想,指诗人在诗中先作巧妙的限制与诱导,然后期望欣赏者产生联想。 |
C.在诗词欣赏中,预期的联想与非预期的联想,都离不开欣赏者已有的知识经验。 |
D.因欣赏者另有其特定的思想感情或生活经历,诗词欣赏中难免有非预期的联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