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网络文学的新贡献
桫椤
纵观古今中外的文学发展史,文学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和精神世界的重要载体,始终在内容和形式的变化中摇摆前进。但是,基于人类情感的稳定性,文学所要表达的人的内心世界已是“常量”状态,唯有文学的形式才是“变量”。从甲骨文到当代长篇小说,
从希腊神话到后现代主义诗歌,我们看到的多是形式上的变化,文本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描写并无太大的差别。网络文学作为互联网技术下的文学样式,其“新”也在形式上。
网络文学的出现颠覆了文学要以“书”的形式存在的历史,网络成为文学的载体,文学的传播方式由静态转变为动态,文字的黑白意境被光怪陆离的光电幻境所取代。如同从原始岩画、陶器到青铜,从竹木简到帛和纸,文学又一次迎来了载体形式的变化,这是文学最典型的“当代性”。
除了载体和传播形式的变化,网络文学为当代文学注入的另一股新力量,是它所引起的文本形式的变化。从早期的《悟空传》到改编为电视剧走红的《甄嬛传》,它们都在以不同于传统文学的文本样式发挥着吸引读者的优势。叙述以对话为主,读者与文本的交流模仿网络聊天的样式;段落容量短小,甚至以句号分段,每一句话都成为一段,令读者从冗长、复杂的文本段落中解脱出来,以轻松、快捷的愉悦体验完成阅读。受此影响,当代文学作品在文本形式上正在悄然变革,一些传统文学期刊上的作品,大段的描写或抒情正在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短小精悍的对话和叙述。
网络文学对当代文学的另一个贡献,是对新的语言形式的吸收和运用,这主要体现在对日常生活用语和对网络语言的大量运用上。在网络时代,网络文学所使用的话言已经完全没有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分,特别是在大量的对话描写中,基本上是日常口语的翻版,具有鲜活的现实元素。
当然,任何艺术形式都不会是纯粹的形式艺术,即便是那些“无厘头”的篇章,也一定在表达某种意义。望文生义地理解“网络文学”,仿佛网络是形式,而文学是内容,但事情远非这样简单,网络文学也不是文学在网络上流传这样简单。在天马行空的瑰丽想象和简朴随意的表达中,网络文学为当代文学进行着新的探索。
以网络小说为例。网络文学的某些类型正走在一条文学的“返祖”道路上,诸如那些神魔、仙侠、玄幻等类型化作品,它们的创作甚至直逼文学源头的神话传说和英雄史诗,所不同的是它们的作者并非像文学的祖先们那样,以懵懂的目光认知世界,而是怀揣现代科技重新审视人的存在。
不过在所谓“快餐阅读”时代,网络文学语言的澄明性上升而遮蔽性下降,作者代替读者进行文学性思考,将作品所反映的文字背后的意义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不需要进行深度思考即能知晓作品的内涵。信息时代来临,网络充当着这个时代的主流表达方式,网络文学也是当代史学的重要特征之一。面对争论和质疑,网络文学也亟待进行自我调整与变革,努力呈现出新的面貌。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关于“网络文学”,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它作为互联网技术下的文学样式,“新”在形式上,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描写没有变化。
B.它的载体形式发生变化,由以“书”为载体转为以网络为载体,传播方式由静态转为动态。
C.它影响当代文学作品的文本形式,使传统文学期刊的作品用对话和叙述代替描写或抒情。
D.网络文学所使用的语言已经基本没有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分,都是日常口语的翻版。
 
【小题2】关于网络文学的贡献,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文本样式上,网络文学的叙述以对话为主,段落容量短小,阅读体验轻松、快捷。
B.在语言形式上,网络文学大量运用日常生活用语和网络语言,具有鲜活的现实元素。
C.在寻求意义表达上,网络文学某些类型的作者怀揣现代科技重新审视人的存在。
D.它将文字背后的意义直接呈现,读者不需要进行深度思考即能知晓作品的内涵。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上,人的精神世界的表达是“常量”,文学的形式是“变量”,文学的变化多是形式上的变化。
B.在文学的“返祖”方面,网络文学追求的是天马行空的瑰丽想象和简朴随意的表达。
C.“快餐阅读”时代,网络文学作者代替读者进行思考,因为语言的澄明性上升而遮蔽性下降。
D.网络文学是信息时代的文学主流表达方式,面对争论和质疑,要讲行自我调整与变革。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3-17 05:10: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无论从纵向的时间角度还是从横向的空间角度看,近代岭南文化在价值取向上表现出鲜明的经世致用、开拓创新精神。
一方面,近代岭南文化继承和发展了传统岭南文化经世致用的功利性特征。早在古代,地处南海之滨的岭南地区,商贸素称发达。处于岭南中心的广州是中国最古老的海港城市,也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镇。岭南又因大山阻隔而少受北方战乱和政治风波的干扰,逐渐形成了重利实惠的社会风尚。在这种商业氛围的影响下,岭南的文化人士都比较清醒地认识到经济是国家的命脉,乃苍生之所依,因而他们的学术视野无不关注到这一领域。从丘濬的《大学衍义补》到屈大均的《广东新语》,都体现了岭南学者对国计民生的关注。而岭南地区在明清之际一大批儒商的崛起,更是这种精神的真实写照。自明万历年间以来,广州因外贸的刺激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意识不断强化和明确化,重商、求利的价值取向更显突出。特别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经济贸易的进入岭南,进一步助长了岭南人务实求利、经世致用的观念意识。这一特征不仅反映在近代岭南思想家们的思想体系具有明显的实用主义倾向上,而且也更集中地表现在近代岭南的经济思想之中。事实上,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上几种有影响的经济思想皆发源于岭南,几个有影响的经济思想家也产生于岭南。从洪秀全、洪仁玕,到郑观应、何启,再到康有为、梁启超,一直至孙中山,均是如此。
另一方面,近代岭南文化也承续了开拓创新的岭南人文精神。唐代张九龄开创了诗歌的清淡之风,一洗六朝与初唐的脂粉之气;慧能改革佛教,首创南禅的顿悟法门;明代丘濬革新了以明理学为主导的思想,首开政治经济学术方向,“经济理学,兼而有之”;陈白沙创江门学派,与传统理学抗衡,早于王阳明走向心学倾向。到了近代,开拓创新的岭南精神得到进一步强化和集中体现。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斗争,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斗争,梁启超创造的新文体,黄遵宪进行的诗界革命,陈澧开创的新的地理、音韵研究方法,如此等等,无一不体现近代岭南文化开拓创新的文化特质。而且,近代岭南文化的开拓创新精神相对于近代整个中国文化思想的封闭格局更显得耀眼和可贵,使得岭南地区成为近代中国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新精神的发源之地。
(节选自唐孝祥《岭南文化的近代精神与未来发展对策》
【小题1】下列对岭南文化经世致用的功利性特征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岭南文化有重商的价值取向。
B.岭南文化人士有重视国计民生的传统。
C.岭南文化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主动接纳。
D.岭南文化具有重利实惠的特点。
【小题2】下列不能证明近代岭南文化具有经世致用或开拓创新精神的一项是(    )
A.丘濬的《大学衍义补》和屈大均的《广东新语》。
B.近代几种有影响的经济思想和几个有影响的经济思想家都产生于岭南。
C.洪秀全领导了太平天国的农民斗争,孙中山领导了旧民主主义革命。
D.梁启超创造了新文体,黄遵宪进行了诗界革命。
【小题3】下列关于岭南文化的叙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入岭南之前,岭南文化重商求利的价值取向尚不鲜明。
B.岭南文化人士都比较清醒地认识到岭南经济是国家的命脉,乃苍生所依。
C.丘濬和陈白沙在理学方面的革新和发展,体现了岭南文化的开拓创新精神。
D.岭南文化的近代发展历史在近代整个中国的文化思想发展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小历史”的盛行作为史学发展中的一种趋向,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丰富多样、纷繁复杂的。在历史的新陈代谢中,除了有引人注目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重要制度,还有许许多多的小事件、小人物、小习俗;除了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形态、社会结构、经济基础等大概念,还有婚丧嫁娶、休闲娱乐、生老病死等小方面。对于历史,恩格斯曾经深刻指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而由此就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即历史事变”。这些“单个的意志”、“特殊的生活条件”,在历史的发展中虽不耀眼夺目,并最终被包含在历史的合力中,但这些意志并不等于零,并非历史必然性的“奴隶”。这些在以往历史研究中容易被遗忘的内容,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生动而真实地存在着,并与那些引人注目的历史大事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成为历史变迁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可以说,宏观的“大历史”研究勾勒出历史之经纬,却难以反映历史本来极其生动的面貌。要把握历史的多面相,微观的“小历史”研究不可或缺。仅仅满足于大事件、大概念的探讨,习惯于综合性、总体性的分析,眼里只有改朝换代、治乱兴衰而不见民众的日常生活、喜怒哀乐,过滤掉丰富多彩的细节而把历史抽象为条条框框,这样的研究就会陷入空泛,枯燥无味。因此,漠视“小历史”研究,将其斥为对历史细枝末节的纠缠,显然有失偏颇。

“小历史”的微观取向让我们看到了更生动、更具体、更富有个性的历史景象,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提供了参考。但是,历史研究毕竟不是简单地对具体史实的罗列、对浩繁史料的考证和对轶闻逸事的辨析。仅仅满足于此,即使把某些历史细节搞得一清二楚,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历史还是支离破碎、缺乏意义的,最终这些引人入胜的“小历史”只能沦为茶余饭后的消遣,我们对历史总体的把握还是茫茫然、昏昏然。历史研究还需通古今之变、明成败兴衰之理,以史为鉴、鉴往知今,探索历史发展的规律。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小历史”微观研究的同时具有宏观的意识和宏大的视野,在一头扎进“小历史”的天地里寻找历史蛛丝马迹的同时跳出自己的一亩三分田进行俯瞰式考察,善于用不同焦距审视“小历史”,从“小历史”中见大社会,从大社会出发理解“小历史”。

【小题1】下列对文中“小历史”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历史的发展中不耀眼夺目,并最终被包含在历史的合力中的“单个意志”。
B.历史变迁中的小事情、小人物、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风俗礼仪、喜怒哀乐等。
C.生活中的小事件、小人物、小习俗和婚丧嫁娶、休闲娱乐、生老病死等小方面。
D.历史发展长河中生动而真实地存在着的不同于“大历史”的“特殊的生活条件。”
【小题2】下列阐述,最能支持“微观的‘小历史’研究不可或缺观点”的一项是( )
A.人类社会的历史丰富复杂,除了引人注目的“大历史”,还有许多未被重点关注的“小历史”。
B.恩格斯深刻指出,人类历史“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
C.以往历史研究中容易被遗忘的“单个的意志”“特殊的生活条件”并非历史必然性的“奴隶”。
D.要反映历史本来极其生动的面貌、把握历史的多面相,过滤丰富多彩的细节显然有失偏颇。
【小题3】请用一句话概括作者表达的基本观点。(不超过15个字)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9分,每小题3分)
一提到“茶道”,人们大多还都将其视为日本独特的传统文化。包括很多中国学者在内的众多研究日本文化的专家,也一致认为“茶道”是日本独特的传统文化,它创始于村田珠光,集大成于千利休。
形成这种“茶道”发展史共识的根据于日本茶道圣典《南方录》,该书记述了日本茶之汤的两条发展脉络,一个是以能阿弥为首的贵族茶,一个是以村田珠光为首的庶民草庵茶。这两条发展脉络在千利休这里汇合,因此才有了千利休乃日本茶之汤集大成者之说,千利休又将村田珠光奉为日本茶之汤创始人,所以后世习茶者便因袭此说,不求甚解的后学者也跟着以讹传讹。
但是,这种“共识”并不可信。首先,《南方录》于17世纪后期方才问世,书中记载的很多内容明显不属于千利休所生活的时代。那些无法判断真伪的内容,究竟有多少是千利休所为,无人说得清楚。其次,村田珠光的身世一直是个谜,至今仍然无法用史料来确证此人的存在。而且,“茶道”一词开始见诸日本的相关文献,也只是17世纪中后期的事,此前及以后,人们在称谓独具日本特色的茶文化时,更习惯使用“茶之汤”或“佗茶”,而非“茶道”。即使在今天,虽然很多茶文化的出版物均冠以“茶道”之名,新闻媒体也习惯使用“茶道”的称呼,但“茶之汤”仍然被广泛地使用着。
虽然中国古代茶文化遗产非常丰富,但大多是吉光片羽,散见于浩瀚的典籍之中。20世纪90年代之前,中国学界对茶文化资料的挖掘、整理及研究都还很薄弱,以至于茶业界的一些有识之士也不敢断定“茶道”原本为何国语言。随着对茶文化资料整理、研究的进展,学者们发现,“茶道”一词早在唐代就已散见于各类文献了。例如,“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皎然《饮茶歌》);“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于是茶道大行”(封演《封氏闻见记》)等等。
上述引文中提到的陆鸿渐,即《茶经》的作者陆羽。唐代诗僧皎然与陆羽是“忘年之交”,封演与陆羽也是同时代的人。既然封演称陆羽的茶为“茶道”,那么我们就可以根据陆羽的旷世名著《茶经》来具体地探讨当时的“茶道”内容了。简言之,据目前所能查阅得到的史料而言,《茶经》中记述的内容不仅是陆羽的茶论,同时也应该是“茶道”一词的本义所在。所谓“茶道”的本义,大体可界定为以养生或养心为目的的制茶、吃茶的技法和精神理念。可以说,陆羽的《茶经》首次把饮茶从生活领域提升到了精神品饮和艺术创造的高度,确立了“茶道”的表现形式与富有哲理的“茶道”精神。诗僧皎然和茶人封演则赋予了中国茶文化以“茶道”之名,方才有了“茶道”概念的传世。
由此可见,说“茶道”源自日本显然是不可信的。中国既是茶树的原产地,亦是最早发现和使用“茶”这种植物并将其发展成为“茶道”文化的国家,这是无争的事实。
(选自张建立《茶道溯源》,有删改)
【小题1】下面各项中,不能作为“‘茶道’源自日本……不可信”这一结论的依据的一项是( )
A.千利休被认为是日本茶之汤的集大成者,但此说法所依据的《南方录》一书,所记内容很多明显不属于千利休生活的时代,那些真伪难辨的内容也很难确定有多少是他所为。
B.村田珠光被千利休奉为日本茶之汤的创始人,但其身世一直是个谜,至今仍然无法用史料来确证他的存在,后学者也只是盲从此说,以讹传讹。
C.“茶道”一词在中国唐代就出现了;而在日本则到17世纪中后期才见诸相关文献。此前及其后,人们更习惯用“茶之汤”或“佗茶”来称呼日本的茶文化。
D.中国既是茶树的原产地,也是最早发现和使用“茶”这种植物的国家,并且留下了非常丰富的茶文化遗产,散见于浩瀚的典籍之中。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包括很多中国学者在内的众多研究日本文化的专家一致认为“茶道”是日本独特的传统文化,并对“茶道”在日本的发展史达成了共识。
B.从《南方录》的记述来看,千利休在日本“茶之汤”的发展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他的贡献之一是将贵族茶和草庵茶这两条发展脉络加以汇合。
C.“茶道”一词早在唐代就已散见于各类文献了,这从皎然的《饮茶歌》,封演的《封氏闻见记》和陆羽的旷世名著《茶经》中均可以得到证实。
D.《茶经》既是陆羽的茶论,也是对当时茶文化的记录,既然封演称陆羽的茶为茶道,那么我们就可以根据此书来具体地探讨当时的茶道内容。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将“茶道”视为日本独特的传统文化,而对中国茶文化遗产却知之甚少,这是中国学界对茶文化资料的挖掘、整理及研究很薄弱造成的。
B.在今天的日本,很多茶文化出版物都以“茶道”命名,新闻媒体也习惯使用“茶道”这一称呼,这更容易让人以为“茶道”是日本特有的传统文化。
C.从文中引自茶人封演《封氏闻见记》中的那段文字来看,陆羽“为茶论”“洗茶具”影响甚远,对当时“茶道大行”的局面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D.“茶道”之名是由皎然和封演赋予的,而将饮茶从生活领域提升到精神品饮和艺术创造的高度,确立了茶道的表现形式与茶道精神的则是他们的同时代人陆羽。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也谈油画的本土化问题
我国引进西洋油画已有百年历史,油画“民族化”一直是主导我国油画发展的重要观念。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认为油画只是一种技术、一种手艺;对其深层的民族特性,包括孕育、生长油画的文化环境,历史、人性方面和东方民族迥异的种种特点,均认识不足。
20世纪早期,许多中国人还不懂得油画的立体、空间、明暗、色彩等观念,对“阴阳脸”接受不了,因为这些和我们的线型观念是抵触的。没有光线概念就没有立体概念,更不能掌握油画的色彩概念。那么,这里就有一个入门的问题。毕竟,油画是和中国画全然不同的画种,不仅材质迥异,更主要的还是观念的差异。
对于油画这个外来画种,仅是技术这个低级层面就有不少难题。油画教育的早期阶段,注重规范打基础是必要的。中国人不缺少聪明,也不乏精工细致的能力。只要受到训练,掌握观察方法、表现方法,并参照他们的感官视觉审美,那么,中国人应该一样能画油画。
中国的油画是继续向西方学习呢,还是走出西方,自立门户?向西方学习的理由是存在的:源于西方油画艺术体系的材质、技法、价值评定标准的规律性,决定画家个体应该在相当时段,进行全然不同于中国画规律的训练学习和观摩领悟,以期掌握油画技法,尤其是格调品位的要领。有这个学习过程与否,结果是大不一样的。当然,决定艺术品位高低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这里不遑多论。
油画这个号称“架上”的艺术,今天在竞相追求时尚的西方艺术界,明显的式微了。西方有人觉得架上艺术“死亡”了,中国人说:哪有这回事?“人弃我取”,反倒画得更欢了。我想,宽松的意识形态环境和迅速积累的社会财富,为中国油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和广阔天地;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道路也不会笔直平坦。
油画的 “民族化”命题,谈论已多年,未得结论。因为油画“民族化”不只决定于画家本人个性、学养、训练、品格追求等主观方面因素,更有客观时代、环境、际遇等复杂因素的影响,很难定论何种式样风格属于“民族”的成功标准。即便如董希文的《开国大典》、吴作人的《齐白石像》这样大家公认的成功之作,在画家生前身后也注定只能是“孤本”而难以模仿。
当年“民族化”命题的提出,反映了一种使命感,一种要为广大群众所理解、服务的精神,一种担当态度,可是当下具此心态的画家有多少?而要达到“民族化”更要求画家具备民族文化的广泛、深度的修养、理解和情感,但今天许多画家的情况和吴作人、常书鸿、艾中信一辈的画家们相较已大不相同。此外,“民族化”基本上是一个学术命题,需要以公认的作品来回答的命题,因此就需要一个相对稳定、宽裕、有利于学术探讨的社会条件、学术环境,更需要画家有一个远离浮躁、沉潜艺术、安于寂寞的心态。

(选自2010年3月8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选项中关于“西洋油画”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洋油画”不只是一种技术、一种手艺,而且是有着深层的民族特性的艺术。
B.“西洋油画”讲究立体、空间、明暗、色彩等观念,与中国油画迥然不同。
C.“西洋油画”的材质、技法、价值评定标准决定了油画的学习不是个简单的过程。
D.在今天竞相追求时尚的西方艺术界,有的人认为“西洋油画”已失去生命力了。
【小题2】下列关于油画“民族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在中国油画的发展有了新机会和广阔天地,但“民族化”的道路不会平坦。
B.油画“民族化”虽然一直影响着我国油画的发展,但迄今未形成统一的成功标准。
C.当年油画“民族化”的提出,折射出那个时代画家的使命感和担当态度。
D.作为学术问题的油画“民族化”,只能从公认的好作品中寻找真正的答案。
【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20世纪早期,中国人因为传统的线型观念的影响,不懂得西方油画。
B.中国人凭借聪明才智和正规训练,可以和西方人一样画油画。
C.现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画家静心创作出油画佳作不是件容易的事。
D.董希文的《开国大典》等作品,说明我国画家有能力创作出油画成功之作。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诺奖的在意与不在意

诺贝尔奖各奖项名单的陆续公布,又不可避免地引来了舆论乐此不疲的“诺奖情结”。看重诺奖的一方,头头是道地列举为什么我们出不了诺奖。不屑诺奖的一方,则条分缕析地劝慰诺奖不代表什么,只是组委会一家之言。

其实,只要沉下心来,去感受那一个个发现,是在怎样艰难的研究和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没有错过那么多的偶然和必然,才终于脱颖而出。那么,该以什么心态看待诺奖,不言自明。

1965年,两位年轻的天文学家做实验时,受到一种噪声影响,他们用胶布盖住每一条接缝和铆钉,仍无济于事。而就在50公里外,迪克为首的科学家正在寻找的,就是这两人想努力除去的东西——宇宙大爆炸残留下来的背景辐射。幸而,他俩恰巧把电话打给了迪克寻求帮助,迪克小组发表了一篇论文解释了它的性质。但是,获得197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却是这两位误打误撞的天文学家。

两位年轻人当时没有拿奖的雄心壮志,只是在做一个普通实验而已,出于严谨的态度,对细小的噪声困扰没有忽略,又碰巧遇到吐露实情的同行而不是藏私小人。这一次的诺奖与其说是巧合,不如说是源于几位学者的学术操守。

20世纪中叶,穆利斯发现了复制基因的方法,奠定了遗传科学的基础,他因而获得了1993年诺贝尔化学奖。但穆利斯的发现,是基于一件实验室的微生物珍品。由于一对生物学家夫妇,从池边舀起黄色的浮渣,带回去研究了一辈子,才发现了这世界上第一批极端微生物。

可以说,如果没有这对夫妻如此不可思议的钻研行为,诺贝尔奖不会落到穆利斯头上,基因遗传学也许至今还未面世。因为千万默默无名的前辈科学家毕生的研究,才铺好了一切基础,让后人终能在未来某个时刻碰撞出惊世发明。

只要你愿意细读科学背后的资料,是交织着何等复杂的运气、积累了多少人的心血,那么你便会自然而然地感到,在这沉甸甸的、血泪交织的深厚历史面前,仅以诺奖来评判,是多么浅薄的心态。

但诺奖无疑是一种肯定,任何来自学界同行的认同,都会让科学家感到欣喜。所以,到了全球化的21世纪,还急着和诺奖划清界限的故作清高,同样也是别扭、不可理喻的。那只能说明对研究的热诚和在意并不够,或者酸葡萄心理太严重。

整个波澜壮阔的科学史,可以让你充分感受到前人是如何为研究如痴如狂的:家境富裕的卡文迪时常有惊人发现,却从不乐意公开;近代思想界,有学问的英国人都喜爱去“敲石头”,野外地质学曾经吸引了整个上流精英,甚至还有一位研究头骨的学者,遗嘱是希望自己的骨头能够成为人类头骨标本……

不难想象,在这样对科学你追我赶的真正兴趣面前,中途得个奖,他们或许会抬头一笑,随后再皓首穷经于手中的研究。当全社会的氛围都聚焦于科学本身,被这些发现牵动得或喜或悲时,诺奖的意义自然是这样:它是锦上添花,是科学史的陪衬和收获中的沧海一粟,从来不是重要到可以评判功过的利器,但也从来不是轻视到被弃如弊履的鸡肋。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获得197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两位天文学家成功的“误打误撞”说明,科学发现常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但偶然当中有其必然。
B.两位年轻的天文学家,借助以迪克为首的科学家早就发现的宇宙大爆炸残留下来的背景辐射,获得了197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C.穆利斯借助于一对生物学家夫妇发现的极端微生物,发现了复制基因的方法,他因此获得了1993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D.近代思想界,有学问的英国人都喜爱去“敲石头”,可见,当时英国的上流精英们对地质学研究有着浓厚的兴趣。
【小题2】“这一次的诺奖与其说是巧合,不如说是源于几位学者的学术操守。”这句中的“学术操守”指的是什么?
【小题3】作者认为诺奖既不是“评判功过的利器”,也不是“弃如弊履的鸡肋”,请结合文章有关内容,简述作者这样说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