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顾随在《驼庵诗话》中,认为诗的感情的表现姿态,有锤炼和氤氲之别。钱钟书说:“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缪钺说:“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长于丰神情韵,故氤氲;重在筋骨思理,故锤炼。但丰腴也好,瘦劲也罢,肌理总是细密的。打个比方说,丰腴的少女肌肤当然细腻,瘦劲的老人呢?皮肤细还是细的,只不过谈不上腻,因为少了光泽和水色。不喜欢宋诗的人就说宋诗枯燥,枯燥不就是缺少水分么?
氤氲是散开,锤炼是缩紧。锤炼是力能从简,线条不一定就粗;即便粗,肌理也未必不紧、不密。江西派学杜,一个个瘦硬通神,功夫在锤炼。比起唐人,他们用典更工致,对偶更精切,色调更纯粹,句法更洗练,就像在做减法,直减到“皮毛脱落尽,唯有真实在”。
喜欢锤炼的诗人是健身狂,忍受不了一点多余的脂肪,非在身上凿出六块腹肌来不肯罢休。福楼拜大约就是这样的人,他反反复复修改和重写,很多心力想必都花在给句子减脂上了。“我喜欢清晰的句子,这种句子站得直直的,连跑的时候都直立着。这几乎不可能做到。”而波德莱尔便是氤氲,他的诗句总是肌体柔软、眼神迷离的慵懒,然后轻颤与摇晃,意象与意象互相融合,句与句彼此勾连,然后蜿蜒上升,宛如《恶之花》中那些灵蛇和灵猫一样的女子,有着“丰饶的倦怠”之美。
然而,氤氲并不是拿相同质地或者相似调性的词和合到一块儿去便成。波德莱尔的氤氲,是柔软与坚挺之物的覆叠,是物象与色泽的来回交替,是不同的气性的相反相成。所以说,组织肌理不可质地单一。一首诗就是不同元素的综合,是多种异质冲动的调和。凡违背这个原则的诗,都不会好到哪里去。苏东坡《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我认为就不算上品。
(节选自江弱水《诗的八堂课》,有删改)
【小题1】请分别解释文中“多余的脂肪”与“六块腹肌”的含意。
【小题2】依据材料,概括“氤氲”和“锤炼”同中有异的特质。
【小题3】作者认为苏东坡《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不算上品的原因是什么?请具体分析。
附《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原词: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29 11:35: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小中见大,盆景与山水画相通

王世襄

①盆景原为我国特有的一种园林艺术,有悠久的历史。它在发展过程中,成为庭院布置、室内陈设的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优美的造型风格。经过文化交流,盆景对邻近国家也产生影响,并成为东方园艺的一个象征。

②关于盆景的历史,是一个值得考证和探讨的问题,随着考古材料的不断发现,今后一定能逐渐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不过用推理来判断,应当先有盆栽后有盆景;盆景是当盆栽不能满足需要时,才进一步发展起来的。它们的区别是:盆栽只是把植物栽种入盆。盆景则着重在“景”,一件佳品必须是大自然美妙景色的缩影,而且更集中,更典型,能小中见大,可以身入其境,神游其间,故不是一览无遗,而是趣味隽永。因此盆景显然是盆栽的提高和升华。说到这里,必须指出,日本人把盆景称为“盆栽”,这是非常不恰当的,只能说明他们对盆景艺术的真谛还缺乏认识。

③今天常见的盆景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山水盆景,(二)树木盆景。它们和山水画一样都是大自然的缩影,因此盆景和绘画从来都是相通的。古代许多有关山水画的理论,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去欣赏盆景,也可以辅导我们去制作培育盆景。

④元饶自然《绘宗十二忌》把“山无气脉”、“水无源流”列为两忌。他主张作画“应先定一山为主,从主山分布起伏,余皆气脉相连,形势映带。”在山水盆景选用石材时,同样应先定主山,然后再经营位置周围的峰峦岩石,使彼此气脉相连,顾盼有情。至于山泉溪涧,只要位山得法,自然去流,转折皆活,使人仿佛可循流揽胜,直至山外的浅濑平沙。

⑤画山水有“三远”之说,即“高远、深远、平远”,具体的解释,几家还略有出入。不过概括起来,不外乎指出画山水要把高度、深度和远度画出来。制作一件山水盆景如同时能把这三远表现出来,自然是上品,即使不能,也不妨着重表现其中的一远或两远。有这样的立意,自然要比漫无章法的任意堆砌要高明得多。

⑥树木盆景要求能用狭土浅壤培育出苍古矫健,姿态动人的老树来,树种以松柏为上。恰好宋韩拙《山水纯全集》对松柏有生动的描写,如译成语体文,大意是:“有的挺身高耸到上面又向四方迸枝,有的几经曲折,又俯又仰,有的像在躬身作揖,有的像醉鬼在狂舞,有的像披头散发,手中拿着宝剑,这些都是松树的姿态。又有的像受惊发怒的蛟龙,有的像腾空伏地的龙虎。它们似乎狂怪但又很潇洒,似乎高傲却又躬着身子。有的从山坡一侧倒着立起,却又弯下去喝涧中的水,有的从峻岭上倒挂下来,却又转身翘起,这些都是松树的仪表。”对古柏的形态他又说:“树皮宜扭转,树疤多旋纹,枝多叶却少,老节要透空,势若蛟龙,身去又弯回,尽荡逸纵横之态。”这些描写对登山涉野去挖掘什么样的老树桩,选用何等样的盆盎栽种并如何栽种,枝干的去流,树根的搜提,直至细枝的修剪盘扎,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⑦盆景和绘画从来都是相通的。如果说一位画家是用笔墨颜色在纸娟上重视自然,并在更高的高度上概括自然的话,那么一位园艺家是用更接近真实但是具体而微的材料在盆盎中重现自然和概括自然。园艺家和画家一样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这劳动不仅是去观察、认识、重现和概括自然,外加上还有选掘、栽种、灌溉、剪扎、培育等一系列的繁重劳动。如果我们遇见一件好盆景,能使观赏者留恋片刻,于此稍得佳趣,我们不应当忘记制作培育者说付出得大量劳动。

【小题1】第②段中作者认为“盆景显然是盆栽的提高和升华”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对第③段中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过渡到下文论述具体制作盆景方面与山水画理论的相通之处。
B.说明上文主要论述的内容是运用山水画理论欣赏盆景的方法。
C.说明古代许多山水画理论对盆景的作用不仅体现在一个方面。
D.进一步强调古代山水画理论对制作培育盆景方面的辅导作用。
【小题3】第⑥段中宋韩拙《山水纯全集》中的这段文字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角度生动地描写松柏。
【小题4】联系全文,概括盆景与山水画的相通点。
【小题5】龚自珍在《病梅馆记》中表达了对“曲”“欹”“疏”之梅的同情与疗救,对“夭梅病梅之人”的愤慨与斥责,而本文对盆景中松柏的栽种、灌溉、剪扎、培育出荡逸纵横之态表达出欣赏、敬重的情感,对此,你如何理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出版业、教育业等广义知识付费的概念,本文中的“知识付费”主要指将知识信息加工为产品、服务并将其通过互联网售卖的行为(即狭义的知识付费)。

互联网时代也是信息爆炸的时代,随着越来越多的信息被采集、发布、传播,消费者面对的信息数量呈几何级增长。但是,面对海量信息,人类的思维模式还远未达到能够自如接收的程度,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紧张心理,被称为“知识焦虑症”。同时,工作压力大、竞争激烈等,都会加强这种焦虑感,而这种焦虑感往往会给人带来强烈的学习意愿。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大量碎片化的时间需要被有效利用以获取知识信息。目前,知识付费领域主要分为内容平台与第三方支持类服务商。前者提供专业生产或用户生产的内容供消费者购买。用户生产内容的平台,普通用户也能够以自身掌握的知识实现变现。第三方支持类服务商则是为内容平台或有变现需求的自媒体人提供技术支持。

相比传统的出版业与教育业,移动互联网时代兴起的知识付费领域因其参与方减少,制作周期大幅缩短,因此内容生产者的获利周期也随之缩短。此外,知识付费能够为内容生产者带来更高的利润率,助其扩大收入规模。

(摘编自《中国知识付费市场研究报告》)

材料二:

据有关数据,某知名知识付费产品在2016年10月单月收入超过1800万元,达到峰值。有观点认为,知识付费实则是在满足人“好像是在获取知识”的虚荣。有用户认为,买了一门课之后,才发现这门课的内容没什么深度。报道显示,上述知名知识付费产品除在2017年3月和下半年开学季成绩有回升外,其他时段的单月参与人数和单月收入都在下滑。

(摘编自胡宁、张均斌《知识付费,2018年将是怎样的姿势》)

材料三:

2016年以来,知识付费呈火爆趋势。2017年8月,知识付费用户超过5000万,但据了解,当下,消费过知识付费产品的人很多,但持续学习和付费的用户少之又少。在知识需求方面,终生学习还没有成为一种习惯,持续为知识付费的习惯有待形成;在知识供给方面,提供的内容或方法不对路,学一次就不想再学了。

在互联网刚刚普及之时,多数内容是免费的,付费内容似乎天方夜谭。而现在作为一种商业模式,不是不收费,是知识不按产品来收费,而按服务使用来收费。其实,知识产品不收费而知识服务收费是高级的业态。在我国,知识的产品业态还没发育好,又迎来了服务升级。这就是当前知识付费面临的实际情况。更特殊之处在于,知识产品不收费是初级业态中不发达状态形成的习惯。知识付费会向哪个方向发展?一方面,知识产品业还要大发展。知识的“制造业”要从以自我为中心转向以用户为中心,要更有针对性地给用户提供所需的知识。另一方面,知识服务业后浪推前浪,不断以创新业态帮助用户解决问题。从续订产品升级为续订服务,要做的事情有很多,如完善知识服务平台功能,通过自媒体与社交网络增加交互等,都可以使知识服务发展得更好。

(摘编自姜奇平《知识该付费还是免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识付费内容平台不仅可以让提供专业知识的特殊用户获得收益,也可以让普通用户通过自身掌握的知识获得收益。
B.2016年,某知名知识付费产品在知识付费方面的收益有突出表现,但2017年,单月参与人数和单月收人总体上呈现下滑趋势。
C.消费过知识付费产品的人很多,但能持续下去的人不多,究其原因,关键在于消费者自身建设不足,如终生学习还没有成为一种习惯。
D.知识产品不收费是初级业态的表现,知识服务收费是高级业态的表现,在我国,前者现象的出现是因为知识产品业态发展不够充分。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狭义知识付费项目的完成,既需要知识内容的制造者,也需要知识付费的消费用户,还需要第三方支持类服务商提供服务。
B.与传统意义上出版业、教育业的知识付费的概念不同,狭义的知识付费,主要指通过线上或线下售卖加工过的知识信息产品、服务。
C.中国网民在课外、工作外的学习,对音频类、视频类知识付费产品的兴趣呈增长趋势,而对文字类知识付费产品和线下论坛讲座的兴趣不高。
D.知识付费的发展方向是向知识服务业发展,帮助用户解决问题,通过完善知识服务平台功能等,使客户从续订产品升级为续订服务。
【小题3】知识付费火热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华夏文明第一次系统、深刻的进行自我批评、从而展开一场文明自我更新的思想大解放运动,这主要就体现在战国时代墨家和法家的思想中。墨法学说,可谓此后一切中国改革、变法思想的源泉。

墨法两家,成于魏,归于秦。墨翟、孟胜、吴起、商鞅这些人之所以艰辛辗转,四处碰避,这主要就是由于当时“魏康楚富,齐淫吴巧”,即发达地区民风奢华,文明积习太深,听不进批评意见,更不愿展开自我批评,特别是墨子所倡导的“艰苦奋斗”这一条,在文明发达的地区,非但难行,而且难听。能够接受墨法思想的,最终证明是被文明核心区视为“戎狄”的秦。正因为秦在七国之中开化最迟,尚不存在六国那样庞大的既得利益阶层、贵族世家集团,因此,墨法“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为则上,无能则下”的平等政治主张,方才能够在秦地得以实行。正因为贵族、世家的力量还没有形成,正因为“不党(党:偏私)父兄,不偏富贵,不嬖(嬖:宠幸)颜色”乃是秦的民风,以至“王亦不爱其家”,故“上同而下不周比(周比:结党营私)”“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户籍连坐”制度,亦方才能够在秦地顺利推进。而更为重要的是,正因为秦开化最迟,百姓极不善言辞文饰,不存在一个靠巧言令色、舞文弄墨发达起来的智识阶级,故商鞅那一套以“农战”立国的思想,方能在秦地大受欢迎,吴起自鲁赴魏,又去魏适楚,而商鞅亦自中原最发达的魏亡命入秦,他们所献出的强国之策,首先就是对华而不实、只说不练的中原文明弊端的诊断和分析,在文明反思的基础上,他们方才转而倡导一种埋头苦干、只练不说的新文化品质。于是,开化最迟、民风淳朴的戎秋秦地,便这样成为他们培植新文明的试验田。这是秦人艰苦奋斗精神的起源,这更是秦走向富强的动力。

商鞅在《商君书·农战》中,曾比较“境外”的秦地与“境内”的中原文明。他认为由于中原地区文明发达,方才养成了盘根错节的贵族世家势力,方才铸成了导致阶级分化的富豪大贾集团,方才重用巧言令色、只说不练的智识阶层。而此三者具备,固可谓文明之成就,但也却正是“求蒙取辱”“政怠宦成”的开端,是“人亡政息”——即国家危亡的征兆,是文明走向异化的开始。作为“戎狄”的秦,之所以能据天下之雄图,最终统摄四海,扫荡群雄,这就是秦人的生活朴素、务实使然,秦人正是以朴素的“又战斗来又生产”、以南泥湾开荒般的“农战”精神,最终战胜了中原文明之骄奢淫逸。秦的改革蓝图,其实来自中原精英对于自身文明弊端的自我抛评,这种自我抗评,最终演化成“西戎”之秦对于中原文明所进行的“武器的批判”,秦王扫六合,乃是中国文明艰苦奋斗精神的第一次胜利、中华民族第一次自我更新。

《荀子·疆国》亦曾赞美秦的朴素民风说:“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佻”,又说“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荀子观察到的,恰是百年之后,中华文明在秦苏生的基础。这个主张艰苦奋斗的新文明,就是墨法政治理想的高度实现。

(节选自《中原与夷狄:两种文明的砥砺》)

【小题1】下列对墨法思想的有关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墨法思想是建立在中原文化精英对中原文明弊端进行诊断和分析的基础上的,它为秦国提供了改革蓝图。
B.墨法思想对中华文明影响巨大,中华文明的首次系统而深刻的自我批评和自我更新主要体现在其中。
C.墨法思想强调选贤任能应不问贵贱,反对结党营私,主张贵族与平民在法律面前平等的思想在发达地区不能实行。
D.墨法思想难以被中原地区各诸侯国接受,最后反而在开化最迟的秦国落地生根,这是因为他们开化最迟、民风淳朴,越是落后的地方越能强盛起来。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总起,高度评价墨法思想,对中华文明的重要贡献阐明观点,统领全文。
B.文章采用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分析中原文化的弊端,意在和秦地文化形成对比。
C.文章多处引用了古代典籍作为论据,都是为了论证墨家和法家思想的先进性论点。
D.文章论证中原文明的衰落和秦国的崛起,对当今我国具有非常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观察到并高度赞扬了体现在百姓与官吏身上的秦人的朴素风气,他还预见到了百年后中华文明在秦的兴盛辉煌。
B.中原地区各国贵族世家、富豪大贾、智识阶层的出现,是其文明发达的表现,但也是中原地区文明异化的开端。
C.秦国强势,是以朴素务实战胜了骄奢淫逸,可见艰苦奋斗精神在文明中的重要性,它实现了中华民族的首次自我更新。
D.来自中原的精英对于自身文明弊端的自我批评并以之推行的秦国,推动新国走向富强、统一天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尚书·尧典》记载:“(帝尧)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尧还命令羲和四子分赴东、南、西、北四方,司掌春、夏、秋、冬四时,并发布讲话云:“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允厘百工,庶绩咸熙。“
《尚书·尧典》是中国古代关于时间体系最早的重要文献之一。从《尧典》的记载可知,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一年有“三百有六旬有六日”,这和今天的“三百六十五日加四分之一日”是非常接近的。《尚书·尧典》中帝尧命令羲和四子(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分赴东、西、南、北四方司掌春、夏、秋、冬四时,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段记载。因为这里羲和四子所司掌的四方与四时,不仅是中国古代最根本的时空结构框架,而且地方与时间同时为四子所分别司掌,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时间文化体系中,时间和空间所具有的同构互换这一特殊性质。这一特质的展开,构成了中国古代时间文化体系的时间空间化、空间时间化、时空一体化的文化特征。而《尧典》“钦若昊天,敬授民时”中所蕴含的“顺天”和“遵时”的精神,更体现了中国古代时间文化体系顺应自然之发展,遵循四季变化规律的深层内涵,是中国古代时间生活中非常重要的核心观念。春种秋收,以农耕为基本生产方式的中国古人,在实践摸索中很早就拥有了顺应四季的自然变化从事生产劳动的智慧。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中国古人很快认识到了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掌握了十二个月的月升月落规律,了解了一年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循环。可是用什么手段来表示它呢?
中国人选择的是使用六十甲子。中国古代以十天干配十二地支的方式来标示时间。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为十二地支。由甲子到癸亥,天干配地支功产生出六十个搭配。以之纪年则每六十年完成一个循环,纪月则每五年一个循环,纪日则每六十天一个循环。所以在中国古代生活中,“六十“与”五“都是非常重要的数字。《汉律》规定:“吏员五日一休沐。”《汉书》也记载:“每五日洗沐归谒亲。”如果追寻五日休沐这一规定的文化源头,应与纪时每五天六十甲子完成一个循环有直接关系。这与西方依据《圣经》开篇上帝七日创世纪而形成七日一周的划分法有非常相似的地方。但是,依据上帝耶和华创世纪的七日周期的划分方法偏重的是西方宗教与神话的背景,而以六十甲子纪时、每五日完成一个循环为依据的划分方法偏重的是中国古人对时间循环性质的客观认识,中西方文化精神的差别,经常就这样展现于很多细微但非常关键的细节之中。
《世本》记载:“容成作历,大桡作甲子。”典籍记载的容成与大桡皆黄帝之臣,是传说中的人物,其事茫茫焉不可考也,但地下发掘出的甲骨文字可以证明,殷商时期的中国古人已经用干支来表示时间了。把天干地支配合起来形成六十个数字,非常适合于表示相对复杂的时间周期。时间和空间是历史与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基本框架,而在我们所生活的地球上,循环往复是时间最重要的基本特征。六十甲子的循环排列,非常清楚地展示了时间周而复始的特性。它是古代中国人时间文化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古代时间生活影响很深。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古人“顺天遵时的智慧”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古人很早就凭借月升月落的特点掌握了春夏秋冬四季循环的规律,并且认识到了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
B.中国古人以农耕为基本生产方式,很早就能顺应四季的自然变化从事生产劳动,百工也能够遵时进行生产。
C.中国古人很早就了解到作为最根本的时空结构框架的东南西北四方与春夏秋冬四时所具有的特殊性质。
D.中国古人很早就将十个天干与十二个地支相配来标示时间,六十甲子纪时法很适合表示相对复杂的时间周期。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我国古代较早阐述时间体系的重要文献《尚书·尧典》中的记载,蕴含着中国古人顺天遵时的精神。
B.因为在纪时上是每五天六十甲子一循环,所以《汉律》规定官员每五天一休假,对此《汉书》中有类似记载。
C.西方的七日一周的划分法源于《圣经》中上帝耶和华创世纪的说法,这反应了西方的宗教与神话背景。
D.虽然《世本》“大桡作甲子”的记载渺不可考,但中国确实在殷商时期就已经用干支来表示时间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尧对羲和四子司掌四方与四时的具体安排反映出的是中国古代时间文化体系中时间和空间“同构互换”的特殊性质。
B.“顺天”与“遵时”的精神,是中国古代时间生活中的重要观念,其基本内涵就是顺应自然,遵循四季变化规律。
C.“五”在中国古代时间生活中之所以非常重要,是因为以干支纪时和纪月是,分别是五天一个循环、五年一个循环。
D.天干与地支相配而形成的六十甲子的循环构成了中国古人时间文化框架的主体,它对中国古代时间生活影响很深。

同类题5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痛,并创作着

于 溪

世间的很多事是不堪说的,你可以抱怨上帝何以要降临诸多的苦难给这人间,你也可以为消灭诸多的苦难而奋斗,并为此享有崇高与骄傲,你只要再多想一步就会坠入深深的迷茫了: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存在么?要是没有愚钝,机智还有什么光荣呢?要是没有了丑陋,漂亮又怎么维系自己的命运?要是没有了恶劣与卑下,善良与高尚又将如何界定,又将如何成为美德呢?要是没有了残疾,健全会否因其司空见惯而变得腻烦和乏味呢?所有的人都一样健康、漂亮、聪慧、高尚,结果会怎么样呢?怕是连人间的剧目都要收场了,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潭死水。看来差别永远要有,看来苦难只好接受,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重读《我与地坛》,再次感慨史铁生的人生。其创作境界也非一般作家能及,如果不瘫痪的话,人高马大的他也许不会从事写作。他十五年间一次一次来到北京地坛公园,思考着哈姆莱特的问题:是死还是活?终于有一天,荒芜的地坛成了他生命的祭坛,他写出了这篇让人震撼不已的名作。

古今中外,许多杰出的生命里都有一份刻骨铭心的痛。疾病疼痛是人的生理反应,它让人保持一种与世界对峙的状态,从而更清醒更理性地审视自身存在,而文艺创作往往就是病中吟,天才灵感的产生需要这样的契机。

面对宫刑摧残与污辱,司马迁想到了死亡,但非人能忍受的痛又让他坚定信念,决定隐忍苟且地活着。心头如烈火在燃烧如利刃在杀戮,他在极度的愤怒与悲怆中完成了传世之作《史记》。这部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的旷世奇书,描述的是历史大千,烛照的是世道人心,自身的痛苦增加了司马迁的压抑与反抗,广博的学识、深刻的眼光、丰富的体验、雄伟的气魄,还有博大的同情心、强有力的讽刺、压抑的情感洪流、史诗般的锐利笔锋,这一切同时出现在司马迁笔下。这部光辉的巨著让他饱受疼痛的灵魂得到不朽。

许多文艺奇才在这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的痛可能知道的人不多。他4岁时,一场麻疹和强直性昏厥症已使他快入棺材。7岁患上严重肺炎,不得不大量放血治疗。46岁牙床突然长满脓疮,只好拔掉几乎所有牙齿。牙病刚愈,又染上可怕的眼疾,幼小的儿子成了他的“拐杖”。50岁后,关节炎、肠道炎等多种疾病吞噬着他的肌体。后来声带也坏了,靠儿子按口型翻译他的思想。他仅活到57岁,就口吐鲜血而亡。但上帝似乎觉得给他的痛苦还不够深重,还给他的生活设置了各种障碍和漩涡。他长期囚禁自己,每天练琴10至12小时。13岁起,他就周游各地过着流浪生活。他一生和5个女人有过感情纠葛,其中一位是拿破仑的遗孀。但都没有结果,仿佛痛苦才是他的情人,她把他拥抱得那么热烈和悲壮。

3岁学琴的帕格尼尼,12岁举办音乐会并一举成名。之后他的琴声遍及法、意、奥、德、英、捷等国。他不但用独特的指法和充满魔力的旋律征服了整个欧洲乃至世界,而且发展了指挥艺术,创作出《二十四首随想曲》《女巫之舞》和6部小提琴协奏曲及许多吉他演奏曲。欧洲当时的所有文学艺术大师如大仲马、巴尔扎克、肖邦、司汤达等都听过他的演奏并为之激动。李斯特甚至大喊:“天啊,在这四根琴弦中包含着多少苦难、痛苦和受到残害的生灵啊!”

是苦难成就了天才,还是天才特别热爱苦难?这让我想起了病蚌成珠的故事。一只河蚌里掉进一粒沙子,蚌感到不适,还有些疼痛,就不停地分泌物质包裹沙子,一年又一年,多年以后,原来那不适、疼痛的地方,就出现了一颗光彩夺目的珍珠。西伯被拘禁而演《周易》,孔子流亡而作《春秋》,屈原被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却著《国语》;博尔赫斯因为眼瞎而洞若观火,看到了时间与生活缝隙间生命的无奈;诗人拜伦腿部残疾,却登上了一个健全人都难以企及的精神高峰。

痛,除了让肉体处于一种高度敏感的状态之外,也时刻警醒着我们的灵魂,将创新的意识照亮,放射出一道道光芒,不朽之作常常就在这样的际遇中横空出世。

(有删改)

【小题1】仔细阅读全文后,回答文中所说的“痛”在文艺创作中有什么作用。
【小题2】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意思。
(1)终于有一天,荒芜的地坛成了他生命的祭坛。
(2)是苦难成就了天才,还是天才特别热爱苦难?
【小题3】作者在论述苦难在成长中的作用的时候,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苦难对成长有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