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探寻幸福真谛

黄亚果

①幸福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生活状态。早在我国先秦时期,孔子、老子、孟子、墨子等就对幸福作了大量论述,形成了深刻的幸福观。2000多年来,先秦诸子的幸福观被许许多多中国人奉为立身准则和处世圭臬。今天,先秦诸子的幸福观对我们认识什么是幸福、怎样实现幸福仍然有着重要启示意义。

②不沉溺于物质享受,追求精神快乐。幸福在《论语》《道德经》等诸子典籍中也被称为“乐”。那么,在先秦诸子看来,幸福有着怎样的内涵呢?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对幸福来说并非不重要,但相比较而言,精神快乐更是幸福所必需的。因此,他们主张对物质财富、生死寿天、贵贱达穷、外在环境持淡泊态度,应该更加注重心灵的知足,关注那些符合人之本性、来自于内心的幸福。老子认为,“知足之足,恒足矣”,淡泊名利、顺性无为才是幸福的最高境界。孔子认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对安贫乐道的弟子高度赞赏。孟子认为,人生幸福的真谛是“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庄子认为,幸福并非享乐的感觉,而是心灵的顿悟与超越,“与天合者,谓之人乐”“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在先秦诸子看来,真正认清了幸福的本质、领略了精神的高贵,就不会沉溺于物质享受,而会自觉修身行道。今天,这些观点对于丰富人的心灵世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③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考量。《礼记·大学》明确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个人发展放在“平天下”这样一个宏阔的视野里来看待。孟子提出“与民同乐”的幸福观,强调幸福的“共同性”。荀子认为,“圣也者,尽伦者也;王也者,尽制者也;两尽者,足以为天下极矣。”“尽伦”就是形成理想人格以实现个体幸福,“尽制”就是心怀天下为社会谋福利。老子认为,“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强调与别人分享快乐可以使自己更快乐,为别人奉献才能体现自己的幸福。墨子认为,造成社会动荡不安的根源是“众人之不爱”,实现幸福的根本途径是“兼爱”,也就是将爱无私地散播于全社会。这种反对自私自利,主张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的幸福观,对当下社会形成和弘扬正确的幸福观具有重要意义。

④以坚守志向为快乐,以责任担当为幸福。孟子主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先秦诸子看来,一个人即使生计维艰也不能见利忘义、丧失操守,不能因为外在诱惑而丧失气节,不能因为外在压力而改变主见。只有这样,才有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幸福。先秦许多思想家始终以心中的幸福标准要求自己,即使时运不济、屡遭困顿也不改志向,而是坚忍不拔去努力实现自己的抱负,因为他们念念不忘的是天下百姓的幸福。这实际上体现了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正因为有着强烈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他们才会苦读圣贤之书、深究经世济民之道,积极为百姓的幸福谋利解难、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尽职尽责,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种为天下人幸福勇于担当奉献的责任意识,今天仍值得大力传承与弘扬。

(节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7月22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时期,孔子、老子、孟子、墨子等人就已经通过论述形成了深刻的幸福观,被许多中国人奉为立身准则和处世圭臬。
B.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是幸福的重要内容,但与之相较,精神层面的快乐则是必需的,是更应该追求的内容。
C.墨子认为,实现幸福的根本途径是“兼爱”,也就是将爱无私地散播于全社会。这种反对自私自利,主张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的幸福观,对先秦各国形成和弘扬正确的幸福观具有重要意义。
D.先秦许多思想家始终以心中的幸福标准要求自己,其原因就在于他们对天下百姓的幸福念念不忘。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物质享受和精神快乐两个方面来审视幸福,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精神快乐这一方面。
B.文章在论证中大量运用了例证法,先后列举了先秦诸子中的孔子、老子、孟子、墨子、韩非子、庄子、荀子等名言,用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观点,会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引用了先秦诸子的幸福观,并由此指向了当今社会的幸福观。
D.对于幸福真谛的探寻,文章先从先秦诸子的典籍中列举了幸福有着的内涵,再到结合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的关系,最后得到“这种为天下人幸福勇于担当奉献的责任意识,今天仍值得大力传承与弘扬”的结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高度赞赏安贫乐道的弟子,孟子主张人生幸福的真谛是“三乐”,在丰富人的心灵世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方面有重要意义。
B.荀子认为,“圣也者,尽伦者也;王也者,尽制者也;两尽者,足以为天下极矣”。他主张形成理想人格以实现个体幸福,心怀天下为社会谋福利。
C.在先秦诸子看来,只有不因外在诱惑而丧失气节,不因外在压力而改变主见,才有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幸福。
D.苦读圣贤之书、深究经世济民之道,积极为百姓的幸福谋利解难、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尽职尽责,所以,先秦诸子才有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2-18 09:01: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颜色文化不仅承载着汉民族自古以来传统的社会物质文化,而且还积淀了更加深层次的民族精神文化。

由于受五行学说的浓重影响,古代中国人的基本宇宙观念就是天圆地方,天地上下又分为东、南、西、北、中五方,它们分属木、火、金、水、土五德,各具青、赤、白、黑、黄五色。或许因为这五色是天地之间五大地域的本体颜色,所以历代视五色为正色,而把五色相杂而成的颜色如青黄之绿、赤白之红、青白之碧、赤黑之紫和黑黄之骝黄,看作间色。古人认为,正色的象征通常是正面、积极、向上的;间色的象征是负面、消极、低下的。班固《汉书·王莽传赞》中称王莽的政权是“紫色蛙声,余分闰位”,意思是说王莽新政就像间色、邪音和多出来的月份一样,是非正统的、不合法的。《礼记·玉藻》:“衣正色,裳间色。”孔颍达疏引南朝皇侃曰:“正谓青赤黄白黑五方正色也;不正谓五方间色也,绿红碧紫骝黄是也。”朱蓝为正色,故常用于比喻纯正的品德和文风,《文心雕龙·情采》:“正宗耀乎朱蓝。”绿为间色,所以扬雄《法言·吾子》:“绿衣三百,色如之何矣。”注曰:“绿衣虽有三百领,色杂不可入宗庙。”

颜色赋予的涵义,与统治者的提倡有直接关系。紫色是蓝红合成的间色,其象征意义应该是负面的、消极的,本来不被人们所看重。可是,由于皇家的提倡,紫色的身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飙升为压倒一切的主色,几乎成为帝王的专用颜色,是皇帝化身的象征。《后汉书·霍谞传》注:“天有紫微宫,是上帝之所居也,王者之宫象而为之。”紫微宫,星官名,在北斗以北,以北极为中枢成两屏藩的形状。《广雅·释天》:“天宫谓之紫宫。”帝王为天帝之子,即天子,天子所居宫殿为紫宫。紫微宫成为皇宫的代称,紫城指皇帝居住的区域,以紫微垣喻帝居,故称禁中为紫禁。帝王的服饰尚紫,其它与皇帝行为有关事物都冠以“紫”,如诏书用紫色泥封口而称紫泥或紫书;紫历,指王朝享国的年数;甚至紫气也成为附会帝王、圣贤的祥瑞征兆。紫色文化中的象征意义是非常复杂的,它通常是人的感情和主观观念的体现。

许慎《说文解字》中出现的众多颜色字:“红”、“绿”、“紫”、“绛”、“绯”、“素”、“缟”“绀”、“綦”、“缁”、“缇”、缥”等。显然,这些都是形声字,以“糸”为惟一的表义偏旁。“糸”作为细丝,乃是古代人们主要的人工服饰质料。由此不难发现,在古人的心目中,颜色与人的衣饰似乎具有异乎寻常的密切关系。古代服饰的颜色具有区分贵贱及官职品位的意义。不同的时代中,同一种颜色所代表的意义也不一样。古代官服颜色是职位高低的象征,是有严格规定的,不可随意穿戴。战国以前,服色还没有严格的等级区别,帝王之服色,百姓可仿效,故有“邹缨齐紫”之谓。《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由此可见,服色逐渐具有区分贵贱意义,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摘编自佚名《浅析中国古代的颜色文化》)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青、赤、白、黑、黄五色被视为正色,是因为它们是天地间五大地域的本体颜色。
B.中国古人崇尚正色,贬损间色,据《法言》注解,着非正色服饰不能进入宗庙参与祭祀。
C.因为统治者接受了紫微宫的传说而将紫作为正色提倡,紫色就成为帝王的专用颜色。
D.服色在战国以前还没有等级的区别,随着历史的发展,才逐渐有了区分贵贱的意义。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二、三段分别从古代中国人的宇宙观和统治者的提倡来说明颜色涵义的。
B.文章第四段紧承上文颜色涵义的,进一步说明颜色与人的衣饰的密切关系。
C.文章在论证观点的时侯重视证据的作用,多引用古代文献资料,具有较强说服力。
D.孔颖达引用皇侃的话是为《礼记》做注,说明正色与纯正品德及文风的联系。
【小题3】依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只要是统治者提倡的颜色,自然就成为压倒一切的主色,大家也就会纷纷效仿。
B.贬曹魏尊刘蜀、贬王莽尊汉朝源于正统意识,这与崇尚正色的心态是一样的。
C.颜色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很重要,了解颜色文化有助于我们继承优秀民族精神。
D.同一颜色所代表的意义虽然在不同年代不一样,但一般都体现人的感情和主观观念。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目。
诗歌精神是诗人精神世界的产物,与创作主体的品性、修养密切相关。诗品即人品、诗如其人的例证不胜枚举。一方面,伟大诗人的人格魅力与精神感召力在诗歌中得到充分释放、展现;另一方面,高尚的人生价值观与诗歌境界又可以激荡出动人的诗情,滋养诗歌乃至人类的文化品格。如此,才有了蕴藉醇美、骨气端翔的佳作。今天步入“微时代”,信息庞杂纷纭,泥沙俱下,商业娱乐日渐盛行,消费至上理念广受追捧,种种诱惑与压力之下,很多诗人渐离诗心轨道,失去了对诗歌精神和旷达志向的诉求,也失去了书写和表达的价值标杆。诗人主体精神的建构因而成为当下提振诗歌风气的关键。
诗歌精神是一种民族精神。肩负启蒙与救亡的使命,从“五四”伊始,诗人们执着于民族精魂的发掘。基于现代经验之上的民族精神,映射出个体担当历史的主体性行为。随着社会的变迁,群体的社会意识曰渐转向个体的生命意识,诗歌角色发生变化,民族精神的建构在历史化过程中流变延展。对诗歌创作而言,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矢志不渝的现实关怀,不该因时代的变迁而褪色。
诗歌精神还是世界视野和人类情怀的一种体现。中华民族把人类的文化创造归结为对天地法象的观熙,犯在这种观照下生成的精神形态和物质形态称为文化,将文化的诗意抒发称为诗。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华民族的天人和谐观念已经演化为世界性的天人和谐,成为世界文化发展的共同职向。作为跨语际、跨文化交流最便捷直通的桥梁,诗歌类似于上古先民崇拜的一种沟通天地人神的圣树“建木”,贴近世界存在的本相,接近人类心性的原初状态。诗性没有国界,这是诗职独募的质素,也是它在世界文化中发挥先驱者使命的缘由。
近些年的文化交流现实表明,汉语诗歌愈来愈能融入东西方文化沟通、文明交汇的语境之中。立足世界诗歌版图,以开放的视野和魄力,审视并吸纳世界诗歌的精粹,传播和发扬当代汉语诗歌经验,这是推进诗歌精神建设的努力方向。以前,我们常说中国古代文学传统丧失了活力,就诗歌而言,其实真正丧失的是我们的创造力与求索精神。时下,相对于庞大的诗人群体和诗歌产量来说,我们仍然缺少能传播到世界的卓越的大诗人,缺少震撼人心、经得住历史淘洗的经典诗作,这是最值得思索的。综观那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诗歌,莫不植根于博大包容的精神境界和人类亘古延绵的母题,莫不凸显纯净的灵魂、坚定的信仰、充沛的生命力、真挚的情感经验和深刻的批判精神,尤其不缺的是人性之美。
在中华民族日新月异的发展中,诗歌精神已经播下传承不息的火种,而在今天多民族多元文化并存的精神文明建设中,激活诗歌精神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当今,汉语诗歌创作正处于“变易”的时代,我们需要审慎地思考在渐变中如何发挥和增进传统诗歌“不易”的优长,同时积极萃取世界诗歌的智慧,兼容中西诗艺的精彩。我们有理由相信,构建诗歌精神,激活汉语诗歌创作的潜力,将为诗歌发展以及文化发展打开无限深远的空间。
(摘编自孙晓娅《构建当代汉语诗歌精神,诗人应秉持何种诗心》)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伟大诗人的高尚的人生价值观与诗歌境界碰撞出动人的诗情,就能滋养出蕴藉醇美、骨气端翔的佳作。
B.当代很多诗人渐离了诗心轨道,失去了一些精神、志向诉求,提振诗歌风气,关键是要建构诗人主体精神。
C.诗人们肩负着启蒙与救亡的使命,从“五四”开始,担当起历史的主体性行为,执着于民族精魂的发掘。
D.随着社会的变迁,个体的生命意识逐渐显现,诗歌角色发生变化,民族精神的建构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华民族把人类对天地法象的观照所生成的精神和物质形态称为文化,而将文化的诗意抒发称为诗。
B.我们应该以开放的野和魄力,吸收世界诗歌的精粹,传播和发扬当代汉语诗歌经验,保持诗歌的创造力求索精神。
C.汉语诗歌创作目前正处于“变易”的时代,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发挥和增进传统诗歌“不易”的优长,同时,萃取世界诗歌的智慧。
D.植根于博大包容的精神境界和人类亘古延绵的母题,凸显深刻的批判精神和人性之美的诗歌,就具有国际影响力。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精神不仅是诗人精神世界的产物,也是一种民族精神.还是世界视野和人类情怀的一种体现。
B.作为跨语际、跨文化交流最便捷蛊通的桥梁,诗歌的诗性没有国界,因此它能在世界文化中发挥先驱者的使命.
C.时下,汉语诗歌愈来愈能融人东西方文化沟通、文明交汇的语境之中,但仍然缺少能传播到世界的卓越的大诗人。
D.诗歌精神传承不息,激活诗歌精神为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诗歌发展以及文化发展打开了深远的空间。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和谐:目标、准则与过程
“和谐”实际上是整个人类社会追求的一种目标,它也是合乎人的本性的。这个概念其实可大可小,大至于天、地、人的和谐,国家和国家之间、民族和民族之间的和谐,不同的文明类型之间的和谐,还有社会生活各部分、各领域的和谐,等等;小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更可以小到人的生活方式、人的内心世界的和谐。就是说,即使是独自一人,也有一个和谐问题。比如你的业余生活和你的职业生活之间的和谐,你的公民身份和私人身份之间的和谐,你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的和谐,等等。所以,应该是整个人的生存状态都追求和谐,和谐原则可以应用在人类社会和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和谐作为原则虽然比较抽象,但是落实在各个具体的领域,它的含义、它的体现是很具体的。比如我们拿个人来讲,我们的需求之间的不同层次要有一种和谐,一方面我要有一种非常紧张的工作生活,但是另一方面又有很悠闲、高质量的休闲活动。我们应该有那种消遣性、娱乐性的文化消费,但是同时也应该培养一种冥想的、非一次性的文化欣赏和文化趣味。再比如,地方政府在规划自己地方的发展的时候,工业化和环境的和谐问题,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和谐问题,都会体现在财政拨款上,难道还不具体? 所以,具体到各个领域里面,和谐是很具体的,不是抽象的。
因此,和谐应该是我们追求的一个目标,同时它也是一个准则,当然也是一个过程。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这是整个世界都承认的,我们也亲身感受得到。但是其中问题也很多,这些问题假如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就是“不和谐” 或者“不够和谐”,比如: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的不和谐,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和人的所谓“幸福指数”的增长之间的不和谐,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增长之间的不和谐。还可以发现其他方面的不和谐,比如说人的各种需求之间的不和谐,物质的欲望和精神的高层次要求之间的不和谐,当然还有人与人之间的不和谐。总之,现在社会暴露出来的很多问题概括起来讲就是缺乏和谐。解决这些问题,正是党中央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初衷。    
缺乏和谐的原因之一是在我们的现代化建设过程当中,出现了观念上的不均衡和实践上的不均衡。我们在现代化初期强调的是器物层面的现代化,“四化”包括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不包括政治和文化,目标集中于提高经济发展速度,人对自然的征服。这在现代化的初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在一个温饱还没有解决的国家,物质的现代化毕毕竟是最迫切的。但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深,停留在这个层面就不行了,社会文化方面和政治方面的现代化滞后所造成的后果会越来越突出,若不解决,最终连经济的现代化也无法搞好。
(选自《学习时报》407期陶东风《和谐的文化哲学意蕴》,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和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和谐”这个概念其实可大可小,实际上是整个人类社会追求的一种目标。和谐合乎人的本性。
B.独自一人,也有一个和谐问题。和谐体现在你的业余生活和你的职业生活之间,你的公民身份和私人身份之间,你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之间等等。
C.和谐作为原则比较抽象。比如我们拿个人来讲,我们的需求之间的不同层次要有一种和谐,一方面我要有一种非常紧张的工作生活,但是另一方面又有很悠闲、高质量的休闲活动。
D.地方政府在规划自己地方的发展的时候,工业化和环境的和谐问题,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和谐问题,都会具体地体现在财政拨款上。
【小题2】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其中问题也很多,也就是说还有较多的“不和谐”或者“不够和谐”。
B.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的不和谐,就是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和人的所谓“幸福指数”的增长之间的不和谐,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可持续增长之间的不和谐。
C.现在社会暴露出来的很多问题概括起来讲就是缺乏和谐。其原因是在我们的现代化建设过程当中,出现了观念上的不均衡和实践上的不均衡。
D.在一个温饱还没有解决的国家,物质的现代化毕竟是最迫切的,这就意味着我们在现代化初期,目标只能集中于提高经济发展速度,人对自然的征服。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整个人的生存状态应该都追求和谐,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也应该追求和谐,和谐原则可以应用在人类社会和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B.地方政府在处理诸如工业化和环境的问题、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的问题的时候,应把和谐 作 为一个准则。
C.解决物质的欲望和精神的高层次要求之间的不和谐、人与人之间的不和谐问题,正是党中央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初衷。
D.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深,停留在器物层面就不行了,社会文化方面和政治方面的现代化滞后所造成的后果会越来越突出,若不解决,最终也无法搞好经济的现代化。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儒家安身立命之道

  “安身立命”作为一个成语,出自禅宗。可是“安身立命”作为一种学理,则出自儒家。在《论语》中,已分别论及安、身、立、命,但还只是一些初步的想法。到孟子这里,则形成了儒家关于安身立命之道的比较系统的说法。孟子把人性善视为安身立命之道的内在依据,而“天道诚”则是他为安身立命之道指出的超越指向。他说:“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离娄上》)所谓“思诚”,就是以“天”作为终极的价值目标,扮演好天民的角色,力求进入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至于进入天人合一精神境界的路径,孟子不可能选择外求的认识路线,只能选择内求的心性修养路线,他称之为“求放心”。他指出,现实的人之所以流于不善,并非人的本心所致,而是人不肯下功夫寻回业已失掉的本心。他慨叹:连自己家的鸡犬丢失了,知道找回来;可是自己的本心丢失了,却不知道找回来,真是一种悲哀!他对这种人的忠告是:“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告子上》)
  人们寻找精神生活方式,可以选择外在的路向,也可以选择内在的路向。如果选择外在路向,会形成宗教的精神生活方式,把超越的目标定位在彼岸世界。这种精神生活方式通常会否定人生的价值,如基督教有原罪说,佛教也有“人生是苦”的说法。按照外在超越的路向,人无法自己实现超越,必须靠救世主或佛来拯救。儒家所选择的是内在超越的路向,找到了一种哲学的精神生活方式,这就是安身立命之道。所谓“安身”,就是从内在性出发,肯定人性中具有崇高价值,肯定人具有自我完善的内在根据。用传统的说法,就是“人性善”,就是“人为贵”。这个“身”字很要紧,表明人的精神世界不可能脱离人的生活世界。所谓“立命”,就是主张追求理想人格,追求精神上的超越,追求境界上的提升。用传统的说法,就是“超凡入圣”,成就理想人格。这种内在超越,完全靠自己努力,“我欲仁斯仁至矣”,不必指望外力的拯救。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建立在“一个世界”的基础上,没有设置彼岸世界。儒家认为,在现实的人生实践中就可以达到超越的目标,不必企慕彼岸世界,也不必寄希望于来世。
  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具有包容性,可以同人们的其他信念相兼容。一个人认同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并不妨碍他接受任何宗教信仰,也不妨碍他接受任何政治理念。只要这些信念有助于人格的自我完善,儒者都会表示充分的尊重。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可以实行现代转化,可以成为一种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资源。精神文明程度固然同物质文明程度有关系,但不会随着物质文明的提高而自然而然地提高,需要人们有意识地去“建设”。如果忽略了精神文明的建设,人们的精神世界将会坍塌,物质文明也将随之失掉价值。

 (2010年3月3日《光明日报》有改动)

【小题1】下列有关“儒家安身立命之道”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儒家安身立命之道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系统的过程。
B. 儒家安身立命之道的内在依据就是儒家的“人性善”主张。
C. 儒家安身立命之道是一种外在超越路向的精神生活方式。
D. 儒家安身立命之道具有包容性,可以同人们的其他信念相兼容。
【小题2】下列解释,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思诚”就是要以“天”作为终极的价值目标,力求进入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B. “求放心”就是要本心流于不善的现实的人,下功夫寻回业已失掉的本心。
C. “安身”就是从内在性出发,肯定“人性善”,肯定人具有自我完善的内在依据。
D. “立命”就是主张追求精神上的超越,追求境界上的提升,“超凡入圣”,成就理想人格。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孟子不选择外求的认识路线,而是选择内求的心性修养路线,说明孟子不否定人生的价值。
B. 因为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没有设置彼岸世界,不必寄希望于来世,所以儒家都是无神论者。
C. 基督教有原罪说,佛教也有“人生是苦”的说法,这些说法表明宗教的精神生活方式是选择在外的路向。
D. 如果只注意建设物质文明,而忽视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不能提高,也会影响物质文明的价值。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成“敲”字。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小题1】下列句子中,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僧推月下门”与“僧敲月下门”不仅仅是一个字的区别,更有着意境上的不同,这两种意境,不好用高下来评判,而要看写诗的人想表现哪一种意境。
B.贾岛不可能是单单拿不准“推”和“敲”两个字,而应该是拿不准两种意境哪一个更与全诗相一致。
C.分析韩愈改诗的这个句子,用来说明意境一变,文字就要跟着变。
D.贾岛是个有一定成就的诗人,他不可能心里想着“推”而下个“敲”字,或想到“敲”而下个“推”字。
【小题2】从作者的观点看,“推”和“敲”在意境上有何区别,为什么作者认为“推”比“敲”好?
【小题3】本文以“推敲”典故为例,所要论证的论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