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众所周知,城市雕塑应当是“石头的史诗”,作为一种凝固的公共艺术,城市雕塑所传递的时代文化信息比文字图画和一次性的艺术展览对市民的影响更直接明白。目前,全国的城市,大到北京、上海,小到县城乡镇,到处充斥着彩带、钢球、电子符号、月亮帆船之类所谓抽象雕塑,很多人物雕塑形象拙劣,甚至丑陋不堪。还有那些立于公园湖畔的假鱼,十字路口的假马,小区里的假鹤更是令人不忍卒睹。就连一些名人纪念馆,重要集会场所的雕塑也有不少是粗制滥造。

有愿望又有钱来美化城市,这本是好事,问题是政府应当认识到城市雕塑的好坏,对所在城市市民的精神文明、文化传承以及新文化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应当立法干预而不是无所作为。因为作为公共空间艺术存在的城市雕塑不立则已,一经伫立,就不仅仅是规划者和创作者个人情感意志的承载物,而应当是城市市民的时代审美精神以及政府乃至于民族所倡导所引领的文化的载体。这种可视可触的公共艺术对这一座座城市的文化延绵是长久的而非一时的。不仅从城雕的选题和思想内容来说如此,从城雕与建筑的空间美感诸多审美要求来看,也非想立就立,而是要根据具体城市的不同历史、不同性格、不同地貌特征、不同的市民生活方式等因素通盘考虑的。规划并非长官意志,也非独断专行,而是对城市的尊重对市民的尊重,不像今天千篇一律的彩带钢球亵渎着城市,亵渎着公民的审美情趣。

如果承认城雕之重要,则必有立法做保障。立法并不约束创造,也不会遏制城雕艺术的百花齐放,而恰恰可以杜绝城雕无序混乱现象。在这方面,笔者认为可以效法国家环保总局的做法。环保局是环境保护法的落实执行单位,哪个地方生态环境受到污染,哪个地方要立项建厂,都要由环保总局下设的环评司负责评定,其评定不是随意的,是有数据可依有标准可循的。这是对自然生态的立法保护。那么对文化生态的保护呢?城市雕塑作为城市文化生态的一部分,也必然要立法以保护其健康发展。当作为公共空间艺术的城雕也有了管理条例后,随即配置以城市规划管理委员会及下设的公共空间艺术审评处(名称可另议),这个处由建筑、雕塑、空间、文化艺术专家组成。省市县重要公共空间所设城市雕塑都应上报评审,必要时可采取市民听证会形式对所报方案进行审议。有了这个法律保障和评审管理机制,各城市雕塑项目立项人、设计者和施工单位才会认真考虑所立雕塑与建筑之关系,与本城历史之关系,与本城文化特征之关系等诸多要素,这才能保证城雕文化的质量。

(节选自章建国《中国城雕忧思谈》,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城市雕塑是一种凝固的公共艺术,它所传递的文化信息对市民有重要的影响。
B.目前我国城市雕塑的情况令人担忧,大小城市都充斥着粗制滥造的城雕作品。
C.城市雕塑是城市文化生态的一部分,政府应当立法干预以保护其健康发展。
D.面对目前我国各地城市充斥着粗制滥造城雕作品的现状,政府不能无所作为。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为一种凝固的公共艺术,城市雕塑在传递时代文化信息方面比文字图画和一次性的艺术展览更重要。
B.城雕作品一经伫立,就应当是城市市民的时代审美精神以及政府乃至于民族所倡导所引领文化的载体。
C.创作城雕作品要根据具体城市的不同历史、不同性格、不同地貌特征、不同的市民生活方式等因素通盘考虑。
D.要保证城雕文化的质量,需要雕塑项目立项人、设计者和施工单位等多部门共同努力,要考虑历史文化等因素。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我国各地的城市雕塑有许多粗制滥造、丑陋不堪的作品,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政府重视并采取相关措施。
B.城市雕塑不是单纯的艺术作品,它对所在城市市民的精神文明、文化传承以及新文化建设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C.环保部门通过立法对自然生态加以保护的做法,为我们加强对作为公共空间艺术的城市雕塑的管理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D.只要政府的立法工作做好了,城市雕塑有了法律保障和评审管理机制,各个城市雕塑的面貌就一定会焕然一新。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8-24 05:03: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用快的打车、滴滴打车预订出租车,如果连续取消很多订单或出现违约记录,未来可能被计入个人征信记录中。”蚂蚁金服信用业务相关负责人说,“基于购物信息、支付习惯、黑名单信息等大数据,如果哪一天支付宝钱包给你的信用打了一个分数,请不要觉得奇怪。”
而对于腾讯公司而言,如果用户在朋友圈卖假货、利用微信诈骗等,这些信息未来也可能被计入个人征信记录中,尤其是盗取QQ号或微信号进行诈骗,或者微信公众号被举报等,都可能会影响个人的信用分。
毫无疑问,互联网征信离我们越来越近。
伴随现代生活日益互联网化,单纯的信用卡使用情况、电信缴费情况,已不足以反映一个人的信用程度。尤其是随着移动支付的发展,各种应用场景的产生都可能和个人的信用挂上钩,也可能因此催生更多的应用场景。
很多大学生是不能办信用卡的,但这些人可能很早就在网上购物了,进入大学时甚至已经成为资深支付宝用户了。尽管在银行端没有他们的信用记录,但他们在互联网上留下的足迹和行为数据,已经可以为其信用打分。
互联网时代,信用即财富。在当前的互联网服务中,有许多场景基于信用服务,比如免押金的租车服务和酒店服务,先试后买的后付款服务,签证的各种证明等服务。
“征信行业是很传统的行业,有几百年历史。这个行业最初就是委托调查的模式,到了互联网时代后,互联网跟征信结合,产生了互联网征信。”韩家平说道。对大数据的分析和信息自动化的采集,是互联网征信企业的最大特点。
在2015中国信用小康指数的调查里,有高达84.9%的受访者认为互联网征信能真实体现一个人的信用水平。很多人,比如部分自由职业者、蓝领、个体工商户、学生等,没有信用记录,金融机构担心风险,不敢授信。随着互联网金融的高速发展,个人征信体系的建设变得更加迫切。  
(节选自于靖国《互联网征信时代来了》)
【小题1】下面不属于“互联网征信”的一项是
A.用手机APP预定出租车而又多次取消或违约,将被列入个人征信记录。
B.信用卡恶意透支、故意拖欠电话费等,一直以来都被列为个人信用记录。
C.开微店的在朋友圈卖假货或盗取别人QQ号行骗,也会被计入个人征信记录。
D.在淘宝购物,利用支付宝付款,先试后买都可能变成个人信用记录数据。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个人在互联网上的足迹和行为数据,都可能成为给个人信用打分的依据。
B.互联网征信是传统征信行业和互联网结合而产生的新一代征信系统。
C.84.9%的人认为互联网征信比传统信用记录更能真实地体现一个人的信用水平。
D.目前,互联网征信由IT企业来完成,具有大数据分析和采集自动化的特点,
【小题3】联系全文,说说为什么要进行互联网征信。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①新石器时代前期的母系氏族社会大概相对说来比较和平安定,其巫术礼仪、原始图腾及其图象化的符号形象也如此。
②仰韶型和马家窑型的彩陶纹样,其特征恰好是这相对和平安定的社会氛围的反照。你看那各种形态的鱼,那奔驰的狗,那拙钝的鸟和蛙,特别是那陶盆里的人面含鱼的形象,它们虽明显具有巫术礼仪的图腾性质,具体含义已不可知,但从这些形象本身所直接传达出来的艺术风貌和审美意识,却可以清晰地使人感到:这里还没有沉重、恐怖、神秘和紧张,而是生动、活泼、纯朴和天真,是一派生气勃勃、健康成长的童年气派。
③仰韶彩陶的特点,是动物形象和动物纹样多,其中尤以鱼纹最普遍,有十余种。据闻一多《说鱼》,鱼在中国语言中具有生殖繁盛的祝福含义,但闻一多最早也只说到《诗经》《周易》。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把它进一步追溯到这些仰韶彩陶呢?屡见的多种鱼纹和含鱼人面,它们的巫术礼仪含义是否就在对氏族子孙“瓜瓞绵绵”长久不绝的祝福?
④其实,仰韶、马家窑的某些几何纹样已比较清晰地表明,它们是由动物形象的写实而逐渐变为抽象化、符号化的。由再现(模拟)到表现(抽象化),这正是一个由内容到形式的积淀过程,也正是美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过程。即是说,在后世看来似乎只是“美观” “装饰”而并无具体含义和内容的抽象几何纹样,其实在当年却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内容和含义,即具有非常重要的原始巫术礼仪的图腾含义的,具有复杂的观念、想象的意义在内。
⑤社会在发展,陶器造型和纹样也在继续变化。和全世界各民族完全一致,占居新石器时代陶器的纹饰走廊的,并非动物纹样,而是抽象的几何纹,即各式各样的曲线、直线、水纹、漩涡纹、三角形、锯齿纹种种。巫术礼仪的图腾形象逐渐简化和抽象化成为纯形式的几何图案(符号),它的原始图腾含义不但没有消失,并且由于几何纹饰经常比动物形象更多地布满器身,这种含义反而更加强了。可见,抽象几何纹饰并非某种形式美,而是抽象形式中有内容,感官感受中有观念,这正是美和审美在对象和主体两方面的共同特点。
【小题1】 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母系氏族社会氛围反照了仰韶彩陶纹样的艺术风貌和审美意识。
B.仰韶彩陶中的鱼纹明显包含了原始巫术礼仪的图腾性质。
C.闻一多先生把鱼的生殖繁盛的祝福含义追溯到了《诗经》《周易》。
D.新石器时代陶器器身上的某些几何纹饰比动物形象更多,其原始图腾含义得到加强。
【小题2】 下列关于“有意味的形式”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有意味的形式”是一个经由再现到表现,再到写实,最后到符号化的积淀过程。
B.“有意味的形式”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以动物形象和动物纹样居多,尤以鱼纹最为普遍。
C.“有意味的形式”原始巫术礼仪的图腾,具有复杂的观念、想象的意义在内。
D.在“有意味的形式”中,抽象几何纹饰并非某种形式美,而是内容中包含抽象形式,观念中有感官感受。
【小题3】从全文来看,下列表述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
A.母系氏族社会的巫术礼仪、原始图腾及其图象化符号形象是和平安定的。
B.新石器时期的仰韶彩陶上的动物形象呈现出生气勃勃、健康成长的童年气派。
C.仰韶彩陶中的鱼纹多达十余种,鱼纹意味着先民对氏族子孙“瓜瓞绵绵”的祝福。
D.由图腾形象抽象化而来的几何纹饰,原始的图腾含义逐渐消失。

同类题3

(题文)阅读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①近30年以来,中国文学研究界充满了两种看似悖反的诉求:一是呼唤中国文学与世界接轨,溶入世界文学的潮流;一是渴盼回归中华民族文学的传统,实现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但是在这两种声音的背后,自五四以来的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问题始终没能得到根本解决。有意无意的文化自卑仍潜在支配着一些文学研究者的观察视野和判断尺度,导致某些似是而非的观点和结论得不到矫正,甚至愈演愈烈,成为一种习焉不察的成见和“常识”,影响到中国文学的当下建设与未来发展。可以说,文化自信的问题不解决,对过去和现在的中国文学的理性判断便难以形成,在此基础上更难以建设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未来。
②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着几千年来前所未有的历史大变局。在世界舞台丧权辱国的近代历史使转型期的中国知识分子充满了文化的焦虑,感时忧国的爱国情怀与保种强国的现实诉求经历了内在的紧张的绞杀与撕裂。在连续战败的历史经验的刺激下,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自信到五四时期达到了历史的最低点,文化的自卑酿成了后来人们的“全盘反传统主义”。在这种极端的羞耻感和自卑感的支配下,五四学人所提出的文化解决方案自然也陷入极端和决绝。所以,时至今日,中国文学研究要形成对自身民族文学传统的正确的、理性的认识和判断,首先要做的一件工作,仍是要清除研究者本身那种内在的近乎根深蒂固的“阶下囚”心态,确立和重建一种正当的、理性的文化自信。
③当然,提倡确立和重建一种正当的、理性的文化自信,不是要采取一种“事后之明”苛责于五四新文化先驱和学人。他们当年的决绝姿态和极端言论自有其自身的语境——大抵是在一种世界文化格局中意识到本民族文学的不足而产生的近乎恨铁不成钢的文化心态。可以说,任何一个民族国家,只要意识到自身的民族文化落后于世界,这一国家的知识分子便不乏有人起来唱衰自己的文学和文化传统。然而,今日对五四知识分子当年的决绝姿态和极端言论取“同情之了解”的态度,并不意味着要忽视甚至接受他们的决绝和极端所带来的有形和无形的文化影响。
④总之,时移世易,今天的中国学人有更多的足够的理由重提文化的自信。这种自信,反映在文学研究中,既要以对民族文学传统的客观认识为基础,也要以对民族文学当下实践的理性认知为前提,还要基于对中华民族文化未来建设的必要信心。日本文学家吉田幸次郎曾说:“从文学作品来看,像中国这样只着眼于现实世界,而抑制对神的关心的文学,在其他文明地域确实少与伦比。中国虽然没有产生莎士比亚,但是,西方也没有产生李白和杜甫。”这种换一个角度看中国文学的方式,长时间却为我们本土的一些文学研究者所缺乏。个中的成因,研究者本身缺少文化的自信是一个重要因素。而所谓文化的自信,既不是文化的自大,也不是文化的自满,而是对自身民族文化之自我的充分尊重和创造发明。
(节选自王爱松《文化研究与文化自信》)
【小题1】(小题1)对于“文化自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化自信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它影响了一些文学研究者的观察视野和判断尺度。
B.文化自信影响我们对过去和现在的中国文学的理性判断,也影响未来的民族文化建设。
C.文化自信在五四时期达到历史最低点,这也导致当时人们提出了“全盘反传统主义”。
D.文化自信应该是正当的、理性的,不能脱离了“其自身的语境”而苛责那些文化先驱。
【小题2】(小题2)(小题2)下列对原文的结构和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①段从近30年来中国文学研究界存在的诉求引出文化自信的问题,并指出解决文化自信问题的重要性。
B.第②段回顾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变局,指出要重建文化自信要清除内在的近乎根深蒂固的“阶下囚”心态。
C.第③段紧承上段,认为后人要结合当时的背景去看待五四的先驱们,重在阐释现代人重建文化自信的方式。
D.第④段和前面构成分总关系,指出文化自信反映在文学研究中的各种要求,并认为本土学者缺乏转换角度看问题的方式。
【小题3】(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文学研究界一直存在的两种看似悖反的诉求其实都涉及到文化自信问题,也影响着民族的文化建设。
B.在近代历史转型期的知识分子充满了文化焦虑,充满了对民族文化认同的矛盾,这也影响了他们的判断。
C.中国某个阶段出现唱衰自己民族文学和文化传统的现象在世界舞台上是少有的,不能对他们保持“同情”。
D.今天,重建文化自信涉及多方面的问题,中国文学最大的问题是只着眼于现实世界,而抑制对神的关心。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丹尼尔·贝尔认为:“目前居统治地位的是视觉观念。声音和景象,尤其是后者组织了美学、统率了观众。在一个大众社会里,这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生活在都市中的人们被光怪陆离的形象的海洋淹没了。不管是电视屏幕,还是公交车体广告,或者商店橱窗,触目全是形象。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我们用语言思考和交流,但得到的信息80%以上却来自形象。而现代都市正在纵容这种视觉依赖性,只要有形象,作为一个生活在当代文化中的人就会如鱼得水,用语言思考的环节正在被忽略。这恰好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言、象关系的经典论述相吻合:“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
这也许能说明,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当代中国何以能够亦步亦趋地追随“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的潮流:中国历史上本来就不象西方那样确立过高扬理性的“语言的中心地位”,所以即使没有经历西方那祥完备发展的“扫荡文化遗产的传统价值”的“机械复制时代”,中国同样可以沐浴着全球化浪潮中的欧风美雨,欣然接受这个当代文化向视觉文化转变的事实。
广告无疑是一种站在时代的风头浪尖上的文化现象。它当然不可能逃脱当代文化整体走向的制约。就大多数电视广告而言,假如你按下遥控器的静音钮,你一样可以看明白它们想要贩卖的是什么。就平面广告来说,语言也一样受到了形象的巨大的挑战。
视觉文化时代的特点不仅体现在形象的“霸权”,更重要的是形象的大批量复制和无孔不入的渗透性正在导致现实与形象之间的区别的消失。在这个意义上,形象的生产实际上也是在塑造着现实。这就导致了现实“虚拟性和可模型化”的审美化倾向。现实的审美化造就了德国哲学家威尔什所谓的“审美人”。
广告人正是从事“象征符号生产”职业的一类审美人。广告人一方面具有审美化现实所塑造的审美人的普遍角色特征,另一方面由于职业关系他们也积极向社会提供着用形象说话的“象征商品”,亦即广告作品。从总体上看,广告作品中的形象最初是符合受众使用形象的文化逻辑的。但如前所述,形象的霸权性使它最终建立起自己的发展逻辑,而且是一个相当强硬、不可违背的逻辑。
于是对于广告人来说,这种荆造形象的工作就绝非轻松愉快了。在这个视觉文化时代,大众对视觉快感的期待已经被大大提高了,而且还在继续提高。广告人试图使形象负载较多的含义,受众需要的却是拥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形象本身。因此为了更有效地推销商品、服务或是观念,广告就不能停留在平均水平的审美趣味上,而是必须提供超常的视觉刺激。在这种超常刺激之下,受众对视觉快感的期待又会相应地进一步提高。于是再加大刺激……
这样一个互动过程的建立对广告来说不能算是个好消息。一方面受到娇纵的受众会越来越偏向于感性和欲望,无餍足地要求视觉形象的强度和冲击力而忽略形象所承载的意义;另一方面,为了加大刺激,创意依恃着越来越先进的媒介技术手段不断地作出位之思,不断地违背形象自身的逻辑,终于导致传统的形象及其相关规则的失效,最终结果是受众想象力和理解力的混乱。
【小题1】下列不能说明“视觉文化的时代已经来临”的一项是()
A.生活在都市中的人们被光怪陆离的形象的海洋淹没,所得到的信息80%以上来自形象。
B.置身当代文化中的人们对视觉形象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只要有形象,生活就如鱼得水。
C.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的论述表明在语言和视觉形象中视觉形象占重要地位。
D.“虚拟性和可模型化”的审美倾向造就了当代社会大量从事“象征符号生产”的广告人。
【小题2】(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广告最能体现视觉文化时代来临的特点,多数电视广告无需声音,就能使观众明白其意图。
B.形象的复制和渗透性正导致现实与形象之间的区别消失是视觉文化时代特点的重要体现。
C.形象所建立的强硬、不可违背的逻辑使受众对广眚作品形象的使用一开始就受到干扰。
D.为满足受众的感性和欲望,广告创意违背形象自身的逻辑,导致受众想象力和理解力混乱。
【小题3】(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或推断,错误的—项是()
A.广告人的职业特性决定了自己必须了解受众的视觉刺激,而且还要不断增强广告作品的视觉刺激性。
B.媒介技术手段越先进,广告视觉形象的强度和冲击力会越大,而形象所承载的意义就更有可能被忽略。
C.中国追随当代文化向视觉文化转变的潮流的现象可以说明一个国家文化的发展历史并不是有固定规律的。
D.视觉形象越来越“霸权”,人们用语言思考的环节正在逐渐被忽略,最终会导致人类语言能力不断弱化。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做一个真正的读者

周国平

①读者是一个美好的身份。每个人在一生中会有各种其他的身份,但是,如果不同时也是一个读者,这个人就肯定存在着某种缺陷。一个不是读者的学生,不管他考试成绩多么优秀,本质上不是一个优秀的人才。一个不是读者的作家,我们有理由怀疑他作为作家的资格。在很大程度上,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是以书籍的形式保存的,而读书就是享用这些成果并把它们据为己有的过程。换言之,做一个读者,就是加入到人类精神文明的传承中去,做一个文明人。在某种意义上,一个民族的精神素质取决于人口中高趣味读者的比例。相反,对于不是读者的人来说,凝聚在书籍中的人类精神财富等于不存在,他们不去享用和占有这笔宝贵的财富,一个人唯有在成了读者以后才会知道,这是多么巨大的损失。历史上许多伟大的人物,在他们众所周知的声誉背后,往往有一个人所不知的身份,便是终身读者,即一辈子爱读书的人。

②然而,一个人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就可以称作读者的。首先要养成读书的癖好。也就是说,读书成了生活的必需,真正感到不可缺少,几天不读书就寝食不安,自惭形秽。你如果必须强迫自己才能读几页书,就还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读者。当然,这种情形绝非刻意为之,而是自然而然的,是品尝到了阅读的快乐之后的必然结果。事实上,每个人天性中都蕴含着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都有可能依靠自己去发现和领略阅读的快乐。

③其次要形成自己的读书趣味。世上书籍如汪洋大海,再热衷读书的书迷也不可能穷尽,只能尝其一瓢,区别在于尝哪一瓢。读书是一件非常私人化的事情,喜欢读什么书,不论范围是宽是窄,都应该有自己的选择,体现了自己的个性和兴趣。其实,形成个人趣味与养成读书癖好是不可分的,正因为找到了和预感到了书中知己,才会锲而不舍,欲罢不能。没有自己的趣味,仅凭道听途说东瞧瞧,西翻翻,连兴趣也谈不上,遑论癖好。针对当今图书市场的现状,我要特别强调,千万不要追随媒体的宣传只读一些畅销书和时尚书,倘若那样,你绝对成不了真正的读者,永远只是文化市场上的消费大众而已。须知时尚和文明完全是两回事,一个受时尚支配的人仅仅生活在事物的表面,貌似前卫,本质上却是一个野蛮人,唯有扎根于人类精神文明土壤中的人才是真正的文明人。

④最后要有较高的读书品位。一个真正的读者具备基本的判断力和鉴赏力,仿佛拥有一种内在的嗅觉,能够嗅出一本书的优劣,本能地拒斥劣书,倾心好书。这种能力部分地来自阅读的经验,但更多地源自一个人灵魂的品质。当然,灵魂的品质是可以不断提高的,读好书也是提高的途径,二者之间有一种良性循环的关系。重要的是一开始就给自己确立一个标准,每读一本书,一定要在精神上有收获,能够进一步开启你的心智。只要坚持这个标准,灵魂的品质和对书的判断力就自然会同步得到提高。一旦你的灵魂足够丰富和深刻,你就会发现,你已经上升到了一种高度,不再能容忍那些贫乏和浅薄的书了。

⑤能否成为一个真正的读者,青少年时期是关键。经验证明,一个人在这个时期倘若没有养成读好书的习惯,以后再要培养就比较难了,倘若养成了,则必定终身受用。青少年对未来有种种美好的理想,我对你们的祝愿是,在你们的人生蓝图中千万不要遗漏了这一种理想,就是立志做一个真正的读者,一个终身读者。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是以书籍的形式保存的,读书就是享用这些成果并把它们据为己有的过程,所以我们要做一个真正的读者。
B.作者认为历史上的伟大人物,在他们众所周知的声誉背后,都有一个人所不知的身份,那就是终身读者。
C.阅读之初就要给自己确立一个标准,力争每读一本书都有精神上的收获,都能开启自己的心智。只要坚持这个标准,灵魂的品质和对书的判断力就自然会同步得到提高。
D.要想成为真正的读者必须阅读经典,而不能阅读那些媒体宣传的畅销书和时尚书,倘若那样,就只能是文化市场上的消费大众而已。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用标题呈现观点,接着从三个方面阐述如何成为真正的读者,脉络分明,思路清晰。
B.文章第①段以学生和作家为例来证明读者身份的重要,事例浅显而易懂。
C.作者在第④段采用道理论证来增强说服力,指出一个真正的读者对书籍的判断能力和鉴赏能力不仅源自一个人灵魂的品质,更源自个人的阅读经验。
D.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但以道理论证为主,这就使文章的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小题3】怎样才能做一个“真正的读者”?请结合文本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