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礼仪文化
礼仪本身是一种文化,是文化就有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借鉴与融合。随着世界全球化不断加快,在经济、文化高速碰撞融合的大背景下,大量西方文化涌进中国,中国传统礼仪也不断受到西方礼仪的冲击。如何保护中华民族传统礼仪并去其糟粕,与西方礼仪进行合理有效地融合,成为人们不断探讨和思考的话题。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西礼仪必会互相渗透,不断发展。
礼仪是一个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东西。在中西礼仪的融合中,国人未免盲目热衷于西方,不自觉陷入两个误区。其一是拿西方的礼仪取代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比如在青年中,举行外国式婚礼、过西方节日等等,都是不容忽视的倾向。对西洋礼仪只是作为民俗知识了解一下无可厚非,如果趋之若鹜,就失去了民族的自尊,本民族的传统礼仪也会被淹没。其二,是把礼仪教育的重点集中在操作层面,比如鞠躬要弯多少度,握手要停几秒钟等等。这些问题不是不可以讲,但如果只做表面文章,礼仪就成了空洞的形式主义。
不可否认,当今国际通行的礼仪基本上是西方礼仪。这种现象并不仅仅是因为西方的实力强大,深层的原因在于西方人价值观的统一,在于西方人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刻觉悟。这一切与基督教的社会基础密切相关。因为礼仪是宗教的重要活动方式,由于对宗教的虔诚信仰,西方人从小就接受这种礼仪的教育与熏陶,使得礼仪能够自然地表现在人的行为之中。精神与物质、政治与文化的高度契合,使得人们获得高度的自信与优越感,正是西方人的自信与优越感赋予了西方文化强大的感染力,使其礼仪文化被视为世界标准。对照我们现在的中国社会状况,我们与西方的差距是明显的。
中西方礼仪文化的融合,在我们今日中国,更多的还是借鉴西方。无论是借鉴西方的礼仪,或者是我们自创一套自己的礼仪系统,这在形式上都不难。难的是我们也能有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有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刻觉悟。我们借鉴西方礼仪,不仅仅要借鉴它的形式,更应借鉴其内在灵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自己的自信和优越感,才能确立我们的感染力。民族的复兴不仅是实力的复兴,更是一种文化的复兴。只有别人也认同我们的文化,才能真正使我们的礼仪文化施行于世界。
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一个礼仪缺乏的社会。往往是不成熟的社会。而一个礼仪标准不太统一甚至互相矛盾的社会,往往是一个不和谐的社会。礼仪,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是社会文明最直接、最全面的表现方式。创建和谐社会,必须先从礼仪开始。中国今天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物质、精神、文化各个方面,都急迫地需要一套完整而合理的价值观进行统一。而礼仪文化无疑是这种统一的“先行军”,只有认清中西礼仪文化的差异,将二者合理有效地融合,方能建立适合中国当代社会的礼仪文化体系,实现和谐社会的理想。
(选自《文化纵横》2013年2月)
【小题1】关于礼仪文化,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大量西方文化涌进中国,西方礼仪文化不断冲击并促使中国的礼仪文化进入了一个纵向传承与横向融合的最快时期。
B.我们民族的礼仪文化没有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与西方的差距难以弥补,是因为我们民族没有虔诚的宗教信仰。
C.西方人价值观的统一以及西方人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刻觉悟,使得当今国际通行的礼仪基本是西方礼仪。
D.礼仪是社会文明最全面的表现方式,如果一个社会的礼仪标准不太统一甚至互相矛盾,就是一个不和谐的社会。
【小题2】(小题2)对中西方礼仪的差异与融合的认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越来越多的人,探讨和思考如何保护中国传统礼仪以及与西方礼仪进行合理有效地融合。他们认为中西礼仪将会互相渗透,不断发展。
B.盲目热衷西方礼仪,拿它取代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或把礼仪教育的重点集中在操作层面,会使中西礼仪文化的融合陷入误区。
C.当前中国在中西方礼仪文化的融合中体现更多的是借鉴西方,我们借鉴其形式容易,自创一套自己的礼仪价值体系也不难。
D.当前,认清中西礼仪文化的差异并将二者合理有效融合是建立适合中国当代社会的礼仪文化体系的必由之路。
【小题3】(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礼仪文化最具民族代表性,当前部分青年举行外国式婚礼、过西方节日等做法,淹没了民族的传统礼仪,丧失了民族的自尊。
B.要实现中西方礼仪的有效融合,需要在借鉴西方的同时,保护中华民族传统礼仪中的精华,建立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实现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刻觉悟。
C.一个社会缺乏礼仪,往往是一个不成熟的社会。只有别人认同了我们的礼仪文化,我们的文化才能真正施行于世界。
D.中国今天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礼仪文化则是物质、精神、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先行军。创建和谐社会,必须先从礼仪开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4-10 07:37: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 (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被消费的莎士比亚
1899年,第一部莎士比亚作品已经出现,那是一部只有90秒的默片《约翰王》,此后一百多年的电影史就上演了一百多年莎士比亚的作品,据统计全世界的电影业把莎士比亚的37部戏剧全部进行了改编,总共拍摄了600多部电影。
上世纪90年代,好莱坞更是掀起一场改编莎士比亚的热潮,拍摄了许多解构、戏仿甚至是反讽的现代版莎士比亚电影,以现代人的视角去演绎莎士比亚原著的精神。诸如阿尔·帕西诺1996年拍摄的《寻找理查三世》就用半戏剧半纪录的手法,夹叙夹议的拍摄了帕西诺和美国演员排学莎翁剧本《理查三世》的整个过程。而根据同一个戏剧改编的电影《理查三世》则将时间背景由原著中1483-1485年转换到1930年,以此暗喻第二次世界大战。由莱昂纳多主演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运用了戏仿、拼贴等实验手法,通过莎士比亚的爱情悲剧,探讨当代人生活的实质。莎士比亚的电影也被嫁接到跨文化的语境中,黑泽明曾将《麦克白》和《李尔王》改编成影片《蜘蛛巢城》和《乱》,在战国时代的日本城池中表现莎翁作品的人文精神。中国也有两部基于《哈姆莱特》改编的电影,一部是冯小刚的《夜宴》,一部是胡雪桦导演的藏语版的《喜马拉雅王子》。
“一个人总是不知不觉就熟悉莎士比亚了。”在《曼斯菲尔德庄园》中,简·奥斯丁借书中人物之口道出莎士比亚在当时的普及性。《曼斯菲尔德庄园》的故事发生在1811年,莎士比亚死后近200年,而简·奥斯丁,这位莎翁的老乡,在书中暗示莎士比亚仍是“我们”的同代人。美国学者马乔里加伯曾在她的著作《莎士比亚与现代文化》中指出“莎士比亚的永恒性在于他的适时性”,所以虽然莎士比亚生存的古典时代消逝了,但他的作品却顺利的被现代文化接受。而就在现在的英国,一个为了纪念莎士比亚去世400周年的,重写莎士比亚出版项目正在进行中。若干颇有名气的作家们各自领取一本莎翁的作品进行重新写作。出版商强调“这些新经典一方面将会遵循原作的精神,另一方面也会给予再创作者充分的自由发挥空间”。
在漫画与广告中,莎士比亚的元素也是无所不在。美国DC漫画公司旗下的《绿箭》系列故事就常被粉丝质疑借鉴于《哈姆莱特》,日本则有专门的莎士比亚漫画类别,这类漫画在向韩国和欧美推销时总是最为抢手。莎士比亚的台词也常被巧妙的应用到于广告,杀死了国王的麦克白夫人为了摆脱罪恶感而喊出的“洗掉吧,这该死的污点!”,被用于去污剂、痤疮膏、半导体清洁技术,甚至是遮瑕笔的广告中。
实际上,无论是精英文化还是大众娱乐,莎士比亚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在英语世界中,“莎士比亚”甚至成了一个形容词,它或者表示伟大的,或者表示不幸的,可以形容那些和莎士比亚完全无关的人与事。莎士比亚和当下生活无缝衔接的又一力证,是在这个重商主义的年代里,莎士比亚的戏剧甚至被用来教授企业高管经商之道,马乔里加伯的《莎士比亚与现代文化》写到最激励商业领袖的是《亨利五世》,因为其中的主人公同样是个领袖,让一个团队产生凝聚力,并克服了看起来根本无法克服的困难。
(选自《新京报》2014年04月20日版,有删改)
【小题1】下列有关莎士比亚被消费的现象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电影《寻找理查三世》用半戏剧半记录的手法,夹叙夹议地拍摄了帕西诺和美国演员排学莎翁剧本《理查三世》的整个过程。
B.美国学者马乔里加伯曾在她的著作《莎士比亚与现代文化》中指出“莎士比亚的永恒性在于他的适时性”。
C.目前英国开启了名为纪念莎士比亚去世400周年的重写莎士比亚出版项目活动。
D.马乔里加伯的《莎士比亚与现代文化》以《亨利五世》中的主人公为例,讲授企业高官经商之道。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据统计,自莎士比亚的作品《约翰王》问世起,全世界的电影业把莎士比亚的37部戏剧全部进行了改编,总共拍摄了600多部电影。
B.上世纪90年代,好莱坞更是掀起一场改编莎士比亚的热潮,拍摄了许多解构、戏仿甚至是讽刺莎士比亚作品的电影。
C.“一个人总是不知不觉就熟悉莎士比亚了。”小说家简·奥斯丁借助作品中的人物道出莎士比亚在当时的普及性。
D.莎士比亚的台词诸如“洗掉吧,这该死的污点!”,被用于去污剂、痤疮膏,甚至是遮瑕笔的广告中,这是对文学著作的极大侮辱。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至今日,莎士比亚的作品在影视界、出版界、漫画界、广告界乃至商界都被广泛地运用,成为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
B.虽然莎士比亚生存的古典时代消逝了,但他的作品却被现代文化,甚至别国文化接受,如日本导演黑泽明,中国导演冯小刚、胡雪桦的作品。
C.美国DC漫画公司旗下的《绿箭》系列故事借鉴于《哈姆莱特》;日本则有专门的莎士比亚漫画类别,这类漫画深受韩国、欧美读者欢迎。
D.如今,莎士比亚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在英语世界中,“莎士比亚”甚至成了可以形容那些和莎士比亚完全无关的人与事的形容词。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3题。
鲁迅先生曾说:“《红楼梦》的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据此创作原则观察,红楼女子们构成了一个各美其美的真实世界。《红楼梦》女性美是不偏不倚地散落在少女少妇身上的。每个女子都拥有某种单向优势,却没有全能冠军,少有重合,少有雷同,是一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态势。
薛宝钗是一位“冷人”。曹雪芹写宝钗的冷性格,最为精彩的是写她有一种莫名的病症,需要服食一种名为“冷香九”的药。宝钗从娘胎里带出来的是热毒。她放不下世俗功名,总是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这正是热的表现。但她为人处事却端庄大方,竭力掩盖自己内心深处对荣华富责的追求与迷恋,这就形成内热外冷的分裂,变得十分世故。
胡菊人先生说:“这药丸可非同小可,是全书大悲剧的象征。”薛宝钗是个才、德、貌三全的人物,但她接受了一套儒家的道德规范,竭力掩盖、压抑自己的内热,以至用“冷香丸”来化解自己的内热。在封建道德观的威慑下,她竟然把自己的生命激情视为一种病,需要药治。
薛宝钗把一切真情感深深地压在心底,然后装出一副冷清的面孔去对付那个虚假的缺乏真情真性的世界。薛宝钗的悲剧是对青春热情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自己屈服于外部社会规范而牺牲自身心性的结果。
以往的评“红”者站在批判者的立场上,而忽视了薛宝钗是封建规范、封建理念的牺牲者。而胡菊人先生则站在同情者的立场上,发现宝钗是一个不得不用冷香丸来冰冻青春热情,又不得不带着“冷人”面具去面对邪恶社会的人。
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宝钗“孜孜以求的是甜如蜜’的小人之交,目的是邀时誉,笼络人心”。其实这说法有可商榷之处。
比如,说她觊觎宝二奶奶的位置,甚至移祸黛玉。我承认,宝钗是有缺点的。但读者如果不存先入之见,则不难发现,指斥其“奸”过于严苛。那日正值芒种,宝钗与凤、纨、迎、探、惜等在因中玩耍,因独不见黛玉,故去潇湘馆找她。由于忽见宝玉进去怕自己也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她便抽身回来。这恰好证明她心地纯正,不存妒忌之念。接着见一玉色蝴蝶,十分有趣,遂追扑起来,又证明她当时并无醋意与不快。遇见亭内红玉与坠儿,她装着追寻黛玉,却是彼时彼境合乎实情之言,毕竟,处境窘急,脱口而出,情有可原。
比如,在金钏自杀的问题上,说她将自己两套新衣拿来给金钏装裹,是为了对照贬损黛玉,实在有失偏颇。宝钗说金钏“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她在宽慰王夫人时说的一席话,确实有讨好巴结之嫌。因为人们为了安慰亲人、朋友,有时会说一些减轻其责任的话,这并不能完全代表她心中的真实判断,只能说有讨好之嫌。
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从而增加了对人物释读与评价的多种可能性,拓宽了审美的艺术空间。
【小题1】下列与“冷香丸”有关的说法,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A.曹雪芹创造出以“冷香丸”治疗宝钗的“热毒”,是一种精彩的写法。
B.“冷香丸”所解“热毒”“病症”之一是追求功名,之二是为人端庄。
C.胡菊人认为薛宝钗用假面对付虚假的世界,用药治疗生命激情,是大悲剧人物。
D.“冷香丸”对宝钗治疗内热外冷的分裂性格有益,对宝钗扭曲真实心性又有害。
【小题2】下列证明宝钗不“奸”的理由中,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A.去潇湘馆寻黛玉,因见宝玉进去怕有不便,便没有前往,可见她不存妒忌。
B.担心红玉与坠儿怀疑自己,便假装是在追黛玉,这是情急之下的正常反应。
C.提出拿自己的新衣给金钏装裹,是为了给王夫人减压,不是为了贬损黛玉。
D.认为金钏死不足惜,是特定情境下的话语,目的是安慰人,而不是讨好人。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不属于造成对宝钗的评价众说纷纭原因的一项是
A.从创作原则看,《红楼梦》是要塑造“真的人物”,人物形象不再单一、单薄。
B.从读者角度看,读者选取的立场及对人物的评价是否先人为主,都会影响对宝钗的评价。
C.从写作目的看,作者是以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态势描写薛宝钗内心的细膩,从而表现了她立体的形象和复杂的性格。
D.从写作手法看,《红楼梦》运用了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
村落的消失,城市进程中的文化灾难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最近在接受采访时称,中国每天消失80至100个村落,速度之快令人咂舌。这些消失的村落中有多少具有文化保护价值的传统村落,则无人知晓。
如潮水般无法阻挡的城市化进程,让无数村庄成了只能记忆的碎片。人口的大量流动与迁徙,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结构与生活秩序,也毁坏了乡村社会的文化。记忆中曾经有过的田园生活被异化,牢笼般的城市蜗居成为人们必须的选择。农村人盼着进城,小城市的人走向大城市。在急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毫无节制地迅速膨胀,农村被一步步蚕食。割裂的城市与村庄之间,充斥的不仅仅是“乡约”的遗失,还有被毁的精神家园。
还有多少农村被遗忘,等着消失?似乎谁也说不清楚。而我们能够看到的,是农村成了底层边缘的象征。悲怆的农民工身后,那日渐荒凉、寂寞凋敝的村落,正在高楼大厦的阴影下消失。与之相伴的,还有留守儿童与孤苦老人的无望与无助,农民养老、教育、医疗的缺失,以及农村自然环境的破坏,农村家庭的裂变……
尽管现有政策对农村的倾斜前所未有,然而在新农村建设中,按照城市化经营的逻辑依然在运行。在这个过程中,确如冯骥才所说,地方政府经营农村的运动,对村落造成的破坏十分严重。在有些地方,全县已经找不到一个有点历史厚重感的村落。
孟子曾说:“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这是乡土中国延续千年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乡土中国不仅是地理意义的农村,也是整个中国社会文化的基本特性。“我们对自己的民族过于不自信,一切都想连根拔起,但乡村是否真的就适合用全球化、现代化的模式来发展呢?我们在追求发展的同时,是否应该考虑到这片土地的根性呢?”这是《中国在梁庄》一书作者梁鸿的困惑,更是我们在城市化进程中所必须进行的思考。
任何单向度的城市化都不可能取得永久成功,唯有城市与农村的双向发展,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在城乡之间均等,现代化能够在尊重传统社会的基础上进行,才是不可逆转的取向。偌大的中国不能没有农村,也不能没有农民。
村落不能消失,社会延袭千年的传统不能被一时的政绩发展所粉碎。这应是现代化进程中该保有的敬畏。我们应该让先人的气息能够在祖辈居住的村落上空徘徊,社会能够自然地延续那些乡土中国的价值,延续属于自己的文明。
(选自2012年10月22日《重庆时报》)
(注)①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老百姓无论埋葬或搬家都用不着背井离乡,在家乡同耕一块田地。
【小题1】下列选项,不属于“村落的消失”是“城市进程中的文化灾难”的表现的一项是()
A.城市化进程迅速而凶猛,让无数村庄成为过去,只存在于我们的记忆中。
B.古人所说的“小桥流水人家”的场景已被异化,人们被迫选择蜗居于城市。
C.因为城市毫无节制地迅速膨胀,农村的土地被一步步蚕食。
D.旧的村落消失后,新农村的建设,大多都是按照城市化经营的逻辑在运行着。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村落消失的过程中,农村、农民逐渐被边缘化,一系列棘手的问题亟待解决。
B.我们现在采用的城市化模式折射出了我们对本民族文化的不自信。
C.在现代化进程中我们不能为了政绩而破坏村落有关的传统,这是我们应有的敬畏。
D.只有城市与农村的共同发展,均衡发展,尊重传统与现代,现代化才是不可逆。
【小题3】(小题3)文中说到“孟子曾说:‘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这是乡土中国延续千年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这是一种怎样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对这种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看法。(5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每小题3分)
人一旦暴露在太空中,就将面临失压、缺氧、低温和辐射损伤四大危险。在这样的情形下,人类登天首先是要拥有强大的运载工具,其次是要研制出能模拟地球基本生活条件的载人航天器。
发射载人航天器的火箭,其可靠性几乎要达到100%。当今发射载人航天器的运载火箭一般不超过3级,其原因是随着火箭级数的增加,火箭系统会变得越来越复杂,可靠性也将下降,只要其中一级火箭出现故障,就会导致箭毁人亡,级数越少,可靠性越高。
发射我国“神舟”号飞船的“长征”二号F型火箭就是一个典型。它是在以前发射卫星的“长征”二号E型火箭基础上研制出来的,并增加了故障检测处理和逃逸系统。故障检测处理系统有两个主要任务:一是判断火箭故障,出现故障时向有关系统发出逃逸指令和中止飞行指令;二是航天员逃逸时完成逃逸飞行器的时序控制等。逃逸系统的任务是当运载火箭抛弃整流罩发生重大危险,威胁航天员的生命安全时,能使航天员脱离危险区,并为航天员的返回着陆提供必要的条件。
“长征”二号F型为2级火箭,其可靠性提高到了97%,航天员的安全性达到了99.7%。
载人航天器与无人航天器的主要区别是增装了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统、航天服和应急逃生装置等特设系统,以便为航天员提供服务。另外,载人航天器有较大的活动空间;结构密封性能一定要好;还要有返回地球所需的装备,即返回着陆系统。
航天服是一种在真空环境中穿着的特殊服装,是在载人航天器上升、返回及出现故障或航天员出舱时使用,因而是必不可少的。
宇宙飞船上的应急逃生装置有弹射座椅、救生塔和载人机动装置等,它们在飞行的不同阶段各有用途。
为了保障万无一失,载人航天器中一些关键部件采用双备份甚至三备份。
飞船返回要闯过三道“鬼门关”:一是过载关,飞船高速进入大气层时会产生巨大的冲击过载,就像飞机撞山一般,所以必须使过载限制在人的耐受范围内。二是火焰关,飞船返回时与大气层的剧烈摩擦会产生几千摄氏度的高温。三是撞击关,尽管飞船降落时有降落伞帮助减速,但降速仍较高。另外,还要保证其落点精度,以便及时发现营救。
载人航天器起降过程中巨大的加速度和减速度、高强度的噪音、剧烈的震动和猛烈的冲击等,可使人体内部液体和组织发生位移,引起胸痛、呼吸困难、肌肉紧张、黑视等,只有精心挑选和受过特殊训练的航天员才能适应。
(节选自2003年10月15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对“载人航天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它装备了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等多种系统,特别是它装备的逃逸系统,可以充分保证航天员的生命安全。
B.它具有比无人航天器更大、密封性能更好的活动空间,还装有在返回时消除冲击过载的设施。
C.它装备有弹射座椅、救生塔和载人机动装置等,是为了供航天员在飞船发射出故障的时候逃生之用。
D.它的一些关键部件可以做到双保险,在出现一次、二次甚至三次故障的情况下,也能保障航天员的安全。
【小题2】下列对“航天服”用途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它是一种供航天员在真空环境中穿着的特殊服装,属于载人飞船的特设系统。
B.它可使航天员在出舱时避免失压、缺氧、低温和辐射损伤四大危险。
C.它可以使航天员在返回地面前一旦遇到飞船漏气等特殊情况,保障氧气供应而免遭生命危险。
D.它是航天员在载人航天器上升、在轨运行、返回等各个环节上必须穿着的特殊服装。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和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运载火箭的级数与箭系统的复杂性成正比,与火箭的可靠性成反比。
B.“‘长征’二号F型火箭”上的逃逸系统可以充分保障飞船完成在轨飞行任务后,使航天员安全返回地面。
C.载人飞船返回地球,只要闯过了过载关、火焰关和撞击关这三道关口,就可以确保生命无忧了。
D.由于登天和落地对人的体质具有特殊要求,只有经过精心挑选和特殊训练的航天员才能适应,因此普通人将永远无法进入太空。

同类题5

现代文阅读
“关公”文化的现实意义
正式制度的实施会受到非正式规范的影响,并且,当正式制度发生崩解的时候,非正式规范在社会整合方面展现出其异常强韧而深远的力量。其中,非正式规范“义”的作用特别值得我们审视和研究。“义”是儒家除了“仁”之外最重要的道德范畴。“义”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就提出来了,历经三千年不衰,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也是义字当头。在不同时代,对“义”有不同的语言阐述,但语意核心从未变化。董仲舒在《春秋繁露》提出:“以仁治人,义治我;躬自厚而薄责于外,此之谓也。”这里用“仁”说明彼此关系宽容;繁体“義”字下有个“我”,可以看做自制、自律,与18世纪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中“利他”主张近似。唐中叶后随着茶瓷交易盛行,社会流动性增大,“义”、“谊”混用,凸显了非血缘或乡邻之间的情义。宋代多国并立,出现“国家民族”概念, “义”的概念随之扩大,提升为家国担当的“忠义”。历代不断诠释,使“义”的观念贯彻始终, “义”的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扩展,逐步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基石之一。
“义”是关公文化中拥有最高道德含金量的决定元素。关公所代表的“义”,超越了血缘家族关系,成为调节更广泛社会关系的规范,政府在推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其推崇的文化理念、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应该是知识分子认同、老百姓熟知,并能唤起集体清晰记忆的某种具象。只有这样,文化建设才能起到和谐社会、繁荣经济、强盛国家的作用。而关公文化以及和他相联系的“义”就具备这样的特点。孔子、孟子都有理论著述流传至今,但关公没有,他是个地地道道的实践者,他用行动阐释“义”。这样,他的影响力超过所有人并流芳百世,到处都是关羽的故事和传说,关公成了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没有做过一天皇帝,却被后人尊称为“帝”的人。
关帝庙在中国有几十万座,由此可见关公和他的“义”,是最有群众基础和最具有具象特征的。关公与异乡异姓的刘备、张飞“恩若兄弟”,几经离合、艰辛备尝、同生共死的经历,不仅是文学艺术作品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关公崇拜者、信奉者的榜样。这种关系是历朝历代流动社会公共空间中最为需要的。因此,它逐步演化为一种从普通百姓到上层官员,包括所有流动人口都敬仰效仿的待人接物的态度,成为中国人的基本道德标准之一。这也是关羽成为常年流动性群体,如军队、商人、漕帮等尊崇备至的楷模的主要原因:每个人都希望合作者、同路者是个义士——“以仁治人,义治我”,懂得“利他”和自律的人。关公文化还通过宗教和史诗双重途径,远播到蒙、藏、满等多个民族和周边国家地区,至今遗存仍很多。关公不仅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和各民族崇敬的历史人物,也是民族和睦安康不可或缺的历史文化资源,可从中汲取扬弃后的营养,在理性精神的防火墙前适当重塑这一英雄人物。
【小题1】下列关于“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义”是非正式规范之一,在社会整合方面展现出异常强韧而深远的力量。
B.“义”是重要的儒家思想,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将它诠释为自制、自律和利他。
C.“义”属于道德范畴,早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期就已出现。
D.“义”的内涵、外延随着社会发展而有所不同,但其语意核心从未变化。
【小题2】【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关公所代表的“义”,成为一种社会规范,它能调节超越血缘家族关系的更广泛的社会关系。
B.关公摒弃空洞的理论著述,他用行动阐释“义”,是“义” 的实践者,这样,他的影响力超过所有人并流芳百世。
C.关公与朋友几经离合、艰辛备尝、同生共死,其待友之道是各朝代流动社会公共空间中最为需要的,它成为中国人的基本道德标准之一。
D.通过宗教与史诗的双重途径,关公文化远播到蒙、藏、满等多个民族和周边国家地区。
【小题4】【小题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儒家思想中,“仁”“义”本为一体,是用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他们的作用相同。
B.“情义”“忠义”都属“义”的范畴,前者是随着历史发展和社会流动性不断增大而产生的,后者是随着宋代“国家民族”概念的出现而产生的。
C.“义”的观念贯穿中国历史历经三千年不衰,也是关公文化中拥有最高道德含金量的决定元素。
D.重塑关公形象,弘扬“义“的传统,有利于推动文化建设,但对此类历史文化资源的利用须以理性分析、扬弃为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