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什么样的著作才能被称作经典?判断一部文学作品是不是伟大的经典,通常有两个尺度:一个是专业尺度,一个是精神尺度;用专业尺度来衡量,经典作品必须是自铸伟词、形式完美的;用精神尺度来衡量,它又必须表现人文情怀。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固然与人们的阅读、阐释和评价有关,从根本上讲,决定于作品本身的价值和品质。
概而言之,经典作品似乎都遵从以下几个律则。
第一,易感性。叔本华说:“我们发现每一位真正伟大的作家都尽可能洗练、明晰、精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单纯质朴总是被看做真理的标志。”真正的文学作品,都有朴素、明白的特点,都是让人一看就懂但又觉得意味无穷的。比如唐诗、宋词、元曲,大都明白如话,清新自然。其实,文学创作的一个美学原则,就是用最简约的形式,表达最丰富的意思,让读者费最少的力气得到最大的收获。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仅仅二十个字,就写出了五个物象、三个动作、两种心象,描绘出一幅静夜思乡图,表达了一种流转无已的乡愁冲动。
第二,普遍性。经典作品不是琐碎无聊的个人经验。恰恰相反,在那些伟大的作品里,我们总是可以发现对有限的个人经验的超越,可以看到伟大作家对人类普遍经验的关注。那些伟大的作品,都能让人们与作品中人物的情感产生强烈共鸣。相反,那些由于种种原因轰动一时的作品,却终因缺乏普遍的人性内容,缺乏对人类命运的关怀,而被人们弃置一旁。
总之,经典是几乎所有人的朋友,是几乎所有人亲切而温馨的精神家园。一切伟大的经典都具有灯与火的性质,既照亮世界,又温暖人心。
第三,永恒性。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夫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可以说,人类之所以写作,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希望借助作品的不朽,以实现精神的永生。
但是,只有经典作品才会征服时间。伟大的经典仿佛一种特殊的宝器,只有时间之手的拂拭,才能使它越来越明亮,才能使它历久弥新。一部作品倘若只在自己的时代获得了无上的尊荣,那还不足以证明它是一部真正有价值的作品。
第四,正极性。所谓正极性,指的是一部作品在价值观、情感态度和道德境界上表现出的一种高尚而伟大的性质。一部真正的经典,不会怀着陶醉的心情来渲染自私、冷酷和残忍,不会降低人类的尊严和道德境界,而是发掘并表现人性深处潜存的善良、正直、勇敢,通过塑造美好的人物,将人的精神提升。只有深刻地表现正极性内容的作品,才有可能是伟大而不朽的经典。
第五,给予性。那些真正的经典作品有着母性的慈爱气质,在这样的作品里,利他的牺牲精神,博爱的人道情怀,以及对自由、正义、平等和理想的不懈追求,给读者带来的是一种宁静的幸福感和丰饶的收获感。
在中国伟大的经典诗歌里,你可以看到一种给予性的精神境界。例如,即使对无知的动物和无情的草木,杜甫的诗也表现出博大而温柔的情感;或者对忍辱负重的老马充满感激之情,“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或者怀着深深的敬意,赞美一棵桃树,“高秋每馈贫人食,来岁还舒满眼花”。只有内心充满爱意的人,才能用有情的眼睛看无情的世界,才能给世界带来爱的光明和温暖。
总之,给予性是作家创造经典必须服从的律则,没有一部真正的经典作品不是给予性的。文学也是这样:越是表现给予性的慷慨与仁慈,越是能得到读者的喜爱,越有可能成为不朽的经典,这是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的最根本的律则。(节选自李建军《经典的律则》,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经典作品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衡量一部经典作品通常有两个尺度:一个是自铸伟词、形式完美的专业尺度,一个是必须表现人文情怀的精神尺度。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根本上是由本身的价值和品质决定的。
B.经典作品体现了作家对人类普遍经验的关注以及对人类命运的关怀,是几乎所有人的朋友和精神家园,像灯与火一样,既照亮世界,又温暖人心。
C.经典作品不是忽略人性深处的善良、正直、勇敢,而是要提升人的精神和道德境界,通过塑造人物形象表现出一种高尚和伟大。
D.经典作品必须服从给予性这一最根本的律则。因为越是表现给予性的慷慨与仁慈,越是能得到读者的喜爱,越有可能成为不朽的经典。
【小题2】(小题2)有关经典作品“易感性”和“给予性”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引用叔本华的话,说明了经典作品具有朴素明白的特点,让人一看就懂且意味无穷。
B.没有一部真正的经典作品不是给予性的,真正的经典作品有着母性的慈爱气质,给读者带来的是一种宁静的幸福感和丰饶的收获感。
C.因为杜甫内心充满爱意,拥有博大而温暖的情怀,所以在他的诗歌里面可以看到一种给予性的精神境界。
D.作者以李白的《静夜思》为例,直接证明的观点是让读者费最少的力气,得到最大的收获。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对经典作品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语言清新、明白如话,描写了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体现了经典的给予性。
B.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柯察金说:“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能体现经典的永恒性。
C.***的《沁园春·长沙》中“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表达了同学少年蔑视权贵的革命豪情,彰显出经典的正极性。
D.《红楼梦》中跛足道人的《好了歌》“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能体现经典的易感性。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6-16 03:31:4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成人不自在
郭英德
《西游记》记录了孙悟空从出生、成长、奋斗,直到成为“斗战胜佛”的曲折过程,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成人不自在。
孙悟空的出生,和普通人大不一样,他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摆脱了人与生俱有的社会关系。用小说的话,就是“不服麒麟辖,不服凤凰管,又不服人间王位拘束”。那么,作为一个原生态的人,他是不是就获得了真正的“自在”呢?这还不行。他发现自己生活的环境太狭隘了,来来回回就在花果山上,交往的就是些个猴兄猴弟。他想要拥有更大的空间和世界,所以去寻仙问道,有了种种法力。一个筋斗云翻出十万八千里,生活空间如此之大,可以为所欲为,来去自如。有了这么广阔的生存空间,就获得真正的“自在”了吗?还是不行。孙悟空有一天突然悲叹起来,他看到老猴死去,想到自己迟早也要死去,于是到阎罗殿去把自己的名字从生死簿中勾掉,从而拥有了绝对意义上的“自在”。
但是对社会人来说,这却触犯了规范,社会不允许没有经过任何修炼就得到这种绝对自由。孙悟空扰乱了正常的秩序,这必定要受到惩罚。社会要么剿灭他,要么改造他。小说采取了寓意性的写法,用“如来佛的掌心”代表一种无所不能的社会规范,个人有再大的能耐也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个体人”一旦步入社会,就不可能再有绝对的自由自在了。
孙悟空遇到唐僧,投身西天取经的事业,这是偶然的事情吗?不完全是。小说有一个寓意性的写法——“紧箍儿”。紧箍儿是有形的东西,但却有无形的含义。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儿是怎么戴上的?是他自己戴上的。他看到藏着紧箍儿的花帽子漂亮,就自己给自己戴上了。这说明孙悟空是心甘情愿地接受社会规范,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紧箍咒”有一个很雅的名字,叫“定心真言”。只有把孙悟空的心“定”住,他才能真正地长大成人。
于是,西天取经,是孙悟空充分发挥个人能力的过程,更是他收心敛性的过程。西天取经赋予孙悟空的任务,就是保护唐僧一步一步走到西天去,跋山涉水,不能偷懒。这是一种人生的命题,人生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人生最大的价值不在于目的,而在于过程。西天取经的八十一难,并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那些周而复始、形形色色的险阻与妖魔,都不过是孙悟空修心过程中所遇障碍的象征。
任何社会中的人都面临着“自在”和“成人”的两难处境。你生活在社会当中,一方面希望有更多自由,另一方面又发现面临着种种约束。这是两难的,人的一生就是在这种两难处境当中找到最佳位置。在这个意义上,孙悟空是成功的。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推论,最恰当的两项是
A.孙悟空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没有一般人与生俱来的社会关系,因此他拥有绝对自在。
B.为了让孙悟空服从管教,唐僧骗孙悟空带上了紧箍儿,从此孙悟空再也不是自在的人了。
C.文中说孙悟空是成功的,因为他能够服从安排,跟随唐僧一步一步走到西天去,完成取经的任务,实现自己最大的人生价值。
D.成人不自在,因为社会当中的种种约束束缚了人的自由,能够在“自在”与“成人”的两难处境中找到最佳位置的人是成功的。
E. 孙悟空跟着唐僧取经最终成为“斗战胜佛”,是因为他经过一番收心敛性的过程,找到了“自在”与“成人”这一两难处境中的最佳位置。
【小题2】文中“如来佛的掌心”“紧箍儿”“八十一难”分别意味着什么?
【小题3】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西天取经”的寓意。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不久前,美因斯坦福大学两位教授,成功实现了世界上首次通过脑机接口完成的快速精准字符输入:三名受试瘫痪者,通过想象在电脑屏幕上输入想说的话,其中一人在1分钟之内平均输入约8个单词。
脑机接口是把大脑神经信号与外部机械直接交互起来的技术。该技术最初于20世纪 70年代提出,目的是帮助四肢残疾和脊髓受损的人重新行走或重新支配上肢,以实现各种生理功能。在探索中,脑机接口有植入式和非植入式两种路径。现在,这两种路径的探索都获得了初步成功。
植入式脑机接口是最早获得研究突破的,也就是在大脑的特定皮质区植入微小的芯片 (电极),以收集大脑的生物电信号并破译这种信号,转换成计算机指令,指挥机械手或腿,帮助残疾人行动和完成动作。美国研究人员在今年3月发表文章称,一位名叫科切瓦尔的病人八年前遭遇事故,脊髓受损,来自大脑的信号无法传递给肌肉,身体自肩鳑以下瘫痪,不能行走,手臂也不能做动作。他们通过手术将两个微型芯片植入他的大脑,以收集其大脑控制手部活动区域的神经元发出的信号。芯片通过外部电缆与计算机连接,将收集的大脑信号传速到计算机,后者再向他的手臂和手部肌肉上的电极发送指令,通过几年的练习,科虹瓦尔可以指挥自己的手拿着吸管喝咖啡,还可以自己用叉子吃土豆泥,通心粉和奶酪。另一方面,这种脑机接口还可以采用指挥机械臂的方式帮助残疾人。医生帮科切瓦尔安装了一个机械臂,大脑指挥手臂的指令也可以传到机械臂,让机械臂做出吃饭、喝水等动作,为长期瘫痪无法抬起手臂的他提供额外的帮助。植入式脑机接口指挥自己的手臂要比指挥手臂更容易些,但二者都需要患者进行半年以上的练习,通过虚拟的想象和发出指令,指挥手臂及机械臂做山动作。植入式脑机接口还可以帮助残疾人进行写作。荷兰科学家运用此项技术,已经让一位患有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女病人自由写作了。
非植入式脑机接口即无创脑机接口,就是不对大脑进行手术植入微芯片,而代之以在头部佩戴一个包含多个电极的脑电图扫描仪(EEG)帽子,收集并记录头部产生的微弱的生物电信号,然后放大这些电信号并将其输入计算机通过先进的信号处理技术和机器学习算法,将记录下来的“思维信号”转化为行动。•此前,物理学家霍金使用的轮椅,就装备了类似的非植入式EEG帽子,收集霍全的大脑生物电信号并解读其指令,指挥霍金眼部肌肉进行眨眼,每一次眨眼都对应一个字母,通过多次组合,电脑能写出霍金脑中所想的词语。现在,这项技术在美国被发展和深化:志愿者戴上EEG帽子以提取大脑想象运动时的同步或去同步信号,然后训练计算机对人脑的意识进行分类,并将控制信号发送至机械臂,让机械臂产生实际运动。所有志愿者都学会了利用意念来控制机械臂在空中活动,抓取或放回物体。   植入式和非植入式脑机接口除了路径不同,原理是一样的。但植入式收集的大脑信号比非植入式更为强烈和明确,非植入式比植入式更安全,二者各有利弊。
通过探索,人类会慢慢弄清自己大脑的各种电信号是什么含义,但接下来会面临一连串的伦理和法律问题,其中,最基本的问题是,如果有人凭借这种脑机接口提前知道人们的想法,侵犯人的思想隐私,该怎么办?
(摘编自张田勘《脑机接口,植入或非植入》, 2017年6月7日《北京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脑机接口是把大脑神经信号与外部机械直接交互起来的技术,它共有植入式和非植入式两种成熟的操作模式。
B.为了帮助残疾人重新实现各种生理功能,以更好地生活,科学家们提出了脑机接口这项技术。
C.植入式和非植入式脑机接口虽然路径不同,但原理是一样的,即收集并解读人脑的生物电信号。
D.植入式脑机接口比非植入式脑机接口更早获得研究突破,非植入式脑机接口比植入式脑机接口发展得更深入。
【小题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概述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的研究成果,主要是为了引出脑机接口技术这个话题。
B.文章列举科切瓦尔和霍金的例子,是为了证明植入式和非植入式脑机接口都获得了初步成功。
C.文章主体部分先概说脑机接口,再分别详细阐述脑机接口的两种路径,最后在二者的对比中总结。
D.文帘不仅阐述了脑机接口这种高科技的原理,并列举了其应用的案例,还谈及了它未来发展面临的问题。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管是植入式还是非植入式,只要拥由思考或想象的能力,就能促使脑机接口这项技术成功实施。
B.如果植入式脑机接口不是直接把芯片植入人的大脑,那么它收集到的大脑生物电信号就会比较微弱。
C.非植入式脑机接口因为不需要对大脑进行手术植入微芯片,所以与植入式脑机接口相比更安全。
D.脑机技口在未来的发展中,技术本身不成问题,它带来的伦理和法律问题才是值得人类深思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中国文化道的大传统与术的小传统二者互为因果关系的厘清,除了有助于还原中国文化的本来面目,认识到该文化的整体有机外,亦对今天我们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不可否认,今天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和实践的一大误区,就是重视大传统而忽视小传统,对在术名下的小传统视为不入流的、细枝末节和雕虫小技的甚至封建迷信的东西,而将其打入中国文化的另册之中。

但是,二者的互为因果和“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却决定了,无论是道的大传统还是术的小传统都是极其重要的,它们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故我们在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时不能厚此而薄彼,而是既要重视大传统,又要重视小传统,更重要的,我们还要进一步认识到,就中国文化的“下学上达”“心以身显”和“即用显体”的性质而言,“以小见大”非常重要。

事实胜于雄辩。当今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现实经历表明,今天外域民族开始接受乃至崇拜中国传统文化,首先一般是通过诸如中国烹饪、中国武术、禅定、中医这些人们更为喜闻乐见并可切身体会的术的形式得以实现的。例如,正是通过遍及世界各地的中餐馆,使外国人在大快朵颐之中切实地体验到并沉醉于中国文化独一无二的“味道”。例如,20世纪西方中国文化热的出现,其直接导源于李小龙、李连杰的中国武术功夫在西方观众中的风靡。也正是在其静若止水动若霹雳的一招一式中,使观众领悟到讲求“一阴一阳”“大道无形”的中国文化大化之道的神奇。例如,阿尔茨海默病素被西医视为难以攻克的不治之症,然而,美国神经医学专家的课题研究却发现,在专家指导下练习太极拳,在延缓该症的发展上可以达到与服用药物同样的疗效。这一案例使西方医学界不能不领略到“中国功夫”在强身健脑方面令人称奇的奥妙。

“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一如古人所说,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之旅固然离不开道的文化大传统的思想指导,其具体举措却要求我们应从术的文化小传统起步。正是经由这种切身的践履之术,不仅可以让我们自下而上地跻身于形上之道的至境,也可以使我们由近及远地步入“化成天下”的文化之伟途。

(张再林 《中国文化的大小传统关系的启示》)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文化中的“道”和“术”互为因果,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B.当今的中国人重“道”轻“术”,的确是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和实践存在着误读。
C.中国烹饪、中国武术、中医、禅定这些传统形式,有助于还原中国传统文化的本来面目。
D.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离不开道的文化大传统的思想指导,也离不开术的文化小传统。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门见山,亮出观点,阐明了厘清中国文化的大小传统关系的作用。
B.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道”和“术“的辩证统一的关系。
C.本文通过举例论证论述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路径一般是先“术”后“道”。
D.篇末引用名言,总结全文,昭示中国文化发展既要志存高远,又要脚踏实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的“以小见大”这一说法,正是体现出中国文化从“道”中体现“术”的特点。
B.对人们生活中的一些不入流的、雕虫小技的东西,不能将其打入中国文化的另册。
C.练习太极拳可以攻克连西医难以攻克的不治之症,可见中国功夫有令人称奇的奥妙。
D.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不厚“道”薄“术”,就可以步入“化成天下”的文化伟途。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和谐:目标、准则与过程
“和谐”实际上是整个人类社会追求的一种目标,它也是合乎人的本性的。这个概念其实可大可小,大至于天、地、人的和谐,国家和国家之间、民族和民族之间的和谐,不同的文明类型之间的和谐,还有社会生活各部分、各领域的和谐,等等;小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更可以小到人的生活方式、人的内心世界的和谐。就是说,即使是独自一人,也有一个和谐问题。比如你的业余生活和你的职业生活之间的和谐,你的公民身份和私人身份之间的和谐,你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的和谐,等等。所以,应该是整个人的生存状态都追求和谐,和谐原则可以应用在人类社会和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和谐作为原则虽然比较抽象,但是落实在各个具体的领域,它的含义、它的体现是很具体的。比如我们拿个人来讲,我们的需求之间的不同层次要有一种和谐,一方面我要有一种非常紧张的工作生活,但是另一方面又有很悠闲、高质量的休闲活动。我们应该有那种消遣性、娱乐性的文化消费,但是同时也应该培养一种冥想的、非一次性的文化欣赏和文化趣味。再比如,地方政府在规划自己地方的发展的时候,工业化和环境的和谐问题,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和谐问题,都会体现在财政拨款上,难道还不具体? 所以,具体到各个领域里面,和谐是很具体的,不是抽象的。
因此,和谐应该是我们追求的一个目标,同时它也是一个准则,当然也是一个过程。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这是整个世界都承认的,我们也亲身感受得到。但是其中问题也很多,这些问题假如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就是“不和谐” 或者“不够和谐”,比如: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的不和谐,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和人的所谓“幸福指数”的增长之间的不和谐,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增长之间的不和谐。还可以发现其他方面的不和谐,比如说人的各种需求之间的不和谐,物质的欲望和精神的高层次要求之间的不和谐,当然还有人与人之间的不和谐。总之,现在社会暴露出来的很多问题概括起来讲就是缺乏和谐。解决这些问题,正是党中央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初衷。    
缺乏和谐的原因之一是在我们的现代化建设过程当中,出现了观念上的不均衡和实践上的不均衡。我们在现代化初期强调的是器物层面的现代化,“四化”包括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不包括政治和文化,目标集中于提高经济发展速度,人对自然的征服。这在现代化的初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在一个温饱还没有解决的国家,物质的现代化毕毕竟是最迫切的。但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深,停留在这个层面就不行了,社会文化方面和政治方面的现代化滞后所造成的后果会越来越突出,若不解决,最终连经济的现代化也无法搞好。
(选自《学习时报》407期陶东风《和谐的文化哲学意蕴》,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和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和谐”这个概念其实可大可小,实际上是整个人类社会追求的一种目标。和谐合乎人的本性。
B.独自一人,也有一个和谐问题。和谐体现在你的业余生活和你的职业生活之间,你的公民身份和私人身份之间,你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之间等等。
C.和谐作为原则比较抽象。比如我们拿个人来讲,我们的需求之间的不同层次要有一种和谐,一方面我要有一种非常紧张的工作生活,但是另一方面又有很悠闲、高质量的休闲活动。
D.地方政府在规划自己地方的发展的时候,工业化和环境的和谐问题,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和谐问题,都会具体地体现在财政拨款上。
【小题2】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其中问题也很多,也就是说还有较多的“不和谐”或者“不够和谐”。
B.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的不和谐,就是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和人的所谓“幸福指数”的增长之间的不和谐,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可持续增长之间的不和谐。
C.现在社会暴露出来的很多问题概括起来讲就是缺乏和谐。其原因是在我们的现代化建设过程当中,出现了观念上的不均衡和实践上的不均衡。
D.在一个温饱还没有解决的国家,物质的现代化毕竟是最迫切的,这就意味着我们在现代化初期,目标只能集中于提高经济发展速度,人对自然的征服。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整个人的生存状态应该都追求和谐,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也应该追求和谐,和谐原则可以应用在人类社会和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B.地方政府在处理诸如工业化和环境的问题、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的问题的时候,应把和谐 作 为一个准则。
C.解决物质的欲望和精神的高层次要求之间的不和谐、人与人之间的不和谐问题,正是党中央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初衷。
D.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深,停留在器物层面就不行了,社会文化方面和政治方面的现代化滞后所造成的后果会越来越突出,若不解决,最终也无法搞好经济的现代化。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消费文化是消费理念、消费方式、消费行为和消费环境等的总和。当前,我国消费文化的基本面是积极、正面、向好的,但也存在一些消极、负面、时形的消费思想和行为,如消费符号化、过度消费和消费主义等。这些不健康的消费思想和行为,对于社会主义消费本质而言构成了一定程度的消费文化异化。而一旦采用供给侧思路,就会发现当前推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消解不良消费文化、引导消费文化健康发展具有很大作用。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创新创业成为社会主流意识,有利于大众创新的体制机制不断建立健全,创新成本和门槛不断降低,个人在工作、生活中就可以通过多样化的创新创业来实现创意生活,而不再需要通过消费来彰显个性、实现自我。在全社会普遍性的创新中。传统意义上的时尚将趋于没落,人们逐渐失去追逐那种时尚的动力。在缺乏创新的社会,由于消费的同质化强而供给的创新力弱,制造时尚潮流增加人们对生活的新鲜感就既有必要又有可能。但在普遍创新的社会环境下,技术创新所带来的功能革新、产品设计创新随处可见,原先所谓与美学相关的符号性时尚随时可能被新的创断所打破和取代,时尚转换周期越来越短,制造和模仿一个转瞬即逝的时尚就会变得毫无意义。这时,消费个性就会得到张扬,消费盲目性就会大大下降。
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能够让消费回归满足人们物质文化需要的本位,是削弱消费主义的利器。消费主义的滋长可以从供给方面找到原因。在结构性产能过剩的情况下,需要鼓励消费来消化产能。在鼓励消费导不到位,部分人就会对消费产生简单的庸俗化理解,认为“消费就是做贡献”,这就给消费主义留下了生存空间。同时,我国国内市场结构性过制和结构性短缺并存,导致一些消费者要通过“海淘”来满足需求,扩大了西方不健康消费文化的影响。 显然,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并非抑制消费,而是通过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减少育目和无度消费,扩大绿色和健康消费,让消费回归满足人们物质文化需要的本位。
提高基本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的普惠性有利于树立新风,是引导消费文化健康发展的有效方法。为了树立新风,更好地引导消费文化发展,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需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尽量不要给基本公共产品和服务消费设置门槛。对享受基本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人群进行地域、职业、职务等方面的划分,容易使基本公共产品和服务消费产生等级差异,不利于社会公平公正,也会对消费文化产生不良影响。所以,应尽可能实现基本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普惠性。二是尽可能避免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无效供给。比如,有些只有几万人的县城,却建设了大型歌剧院、博物馆等公共服务设施,将大量宝贵的公共资源投入到需求不大的公共产品上,对当地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改善的作用并不明显,这些公共产品的符号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不利于建设健康向上的消费文化。
(摘编自《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消费文化是一切关于消费的总和,包括消费理念、消费方式、消费行为和消费环境等因素。
B.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人们可以通过制造时尚潮流增加对生活的新鲜感,从而张扬消费个性。
C.消费主义是-种不健康的消费思想,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可以让消费回归本位。
D.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要避免设置门槛和无效供给这两种现象,以免对消费文化产生不良影响。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指出我国当前消费领域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了用供给则结构性改革来解决问题的思路。
B.文章第=段介绍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创新创业的作用,指出在这种形势下消费盲目性会得到遏制。
C.文章第三段指出,当前消费主义思潮产生的原因是消费存在结构性产能过剩的问题。
D.最后一-段进. 一步说明“如何做”,指出提高基本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的普惠性的重要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全社会存在普遍的创新环境,人们就会很容易找到彰显个性的方式,不易陷人盲目消费。
B.不考虑消费的实际意义.建设不必要的公共服务设施,是消费符侵化的一种体现。
C.当前我国的消费文化存在-些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引导消费文化健康发展,政府还要做许多努力。
D.只要好好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能树立新风,解决当前我国消费文化中存在的诸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