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建筑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质,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结晶。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以宫室为主体建筑,注重平面布局。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我们很少见到向高空延伸的建筑形式,这与我国儒家文化传统有密切的联系。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土地是立足之本,建筑作为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必然深受其影响,从而形成了一种覆盖土地向四周发展的典型的建筑格式。这种建筑布局讲究以坐落在台基上的宫室为中心建筑,两侧建筑物均衡对称。所以,在我国古建筑中,都有一条明显的中轴线,上面布置着主要建筑,两旁分设陪衬的建筑物。
以木架结构为主,建筑风格多样化是我国古代建筑的第二个特点。我国古代很早就使用了木构架的结构方式,它是以木材为主,由木柱、横梁及椽檩等主要构件组成。由于其具有使用灵活、便于施工和抗震性能好等优点,在长期的实践中,成为中国古代建筑普遍的结构方式。
木架结构主要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方式。其中抬梁式相当于我们现代的框架结构,因为其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不同,可以使建筑物面阔和进深加长,所以成为我国古代大型建筑物所采用的主要形式。另外,木架结构又是一个富有弹性的框架。它还可以使建筑物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并能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从而又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风格。在气候温暖、多雨的地方,房屋的木材用料较细,多采用空心墙,具有玲珑轻巧的风格。在北方寒冷、少雨的地方,房屋的木柱较粗大、墙壁厚实,外形显得朴实而稳重。在多山的地区,则可以依据地形条件,建成吊楼式或梯级式的房屋,这又形成参差错落的风格。这些不同格式的建筑充分显示了木架结构的独特之处。
中国古代建筑具有优美的艺术造型和丰富的彩画装饰,已经得到世界的公认。这一特点首先表现在,中国代表建筑很善于将建筑的各种构件进行艺术加工而成为富有特色的装饰。我国古代建筑的屋顶,由于木质结构关系,体形都显得庞大笨重。但古代工匠却利用木质结构的特点,把屋顶做成庑殿、歇山、单檐、重檐等多种形式,使其微微向上反曲,形成十分柔和、优美的凹曲线。屋脊配以龙、凤、狮子、麒麟等飞禽走兽式样的配件,屋檐相交突然翘得很高,形成造型很特殊的屋角。这就使得庞大的屋顶变成富有独特艺术形象的主要部分。另外,中国古代建筑还配有色彩斑斓的彩画装饰,更显豪华与富丽。我国的建筑彩画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殷周时就开始使用,明清时达到成熟,并形成了以龙凤为主要图案的“和玺彩画”和以山水、人物、花鸟为题材的“苏式彩画”两大类型。所以,在故宫、天坛等明清建筑物的廊坊和梁柱上,我们常看到精心绘制的彩画。它们以青、绿、黄、米、黑、白、金等颜色相配,色彩鲜明,艳丽多姿,构成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中独具东方特色的彩画艺术。
(摘自《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受到儒家文化中土地是立足之本等观念的影响,我国古代建筑多注重平面布局,很少向高空延伸。
B.以木柱、横梁及椽檩等主要构件组成的木架结构是我国古代建筑普遍的结构方式。
C.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具有十分柔和、优美的凹曲线的原因,是由于古代工匠把屋顶做成了歇山等多种形式。
D.中国古代建筑配上以山水、人物、花鸟为题材的“和玺彩画”和以龙凤为主要图案的“苏式彩画”,使它更显得豪华与富丽。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我国古代建筑都有一条明显的中轴线,上面布置主要建筑,两边是陪衬建筑,这是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B.抬梁式木架结构成为我国古代建筑的主要形式,主要是因为它能使建筑物面阔和进深加长。
C.木架结构是一种富有弹性的框架,它使建筑能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在不同的地区形成不同的风格。
D.故宫、天坛的明清建筑物廊坊和梁柱上,有精心绘制的以青、绿、黄、米、黑、白、金等颜色相配的彩画,它们色彩鲜明,艳丽多姿。
【小题3】(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建筑普遍使用木架结构的原因是木构件具有使用灵活、便于施工和抗震性能好等优点。
B.不同的地区,木架结构房屋的造型就会有很大的不同,而且彩绘形式多种多样,使得我国古代的建筑没有形成统一的特点。
C.中国古代工匠将各种构件加工成富有特色的装饰,以及绘制各种色彩斑斓的彩绘,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价值。
D.古代工匠在屋脊上配以龙、凤、狮子、麒麟等飞禽走兽式样的配件,形成造型很特殊的屋角,用独特的艺术形象掩饰了屋顶的庞大笨重,从而带来了美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11 05:23: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班”字的构形,古今没有什么变化。《说文》解释说:“班,分瑞玉。从玨、从刀”,“玨,二玉相合为一玨”。“班”字就是在二玉合成的“玨”中插进“刀”,表示用刀将相合的二玉分开,《说文》解释“班”字的本义是“分瑞玉”。。
“瑞玉”是古代诸侯或藩国朝见天子时手中所拿的玉制信物。《尚书》中有:“觐四岳群牧,班瑞于群后。”意思是舜继尧之位后,让四方诸侯九州长官来觐见,把瑞玉分发给他们。这里的“班瑞”就是“分瑞玉”。“班”字后来意义被引申,泛指将物或人分开。《尚书》中说: “武王既胜殷,邦诸侯,班宗彝。”意思是周武王战胜殷时王而取得天下后,封诸侯,建邦国,把宗庙的彝器分賜给诸侯,“班”指分彝器。彝器是古代祭祀时用的祭器。《公羊传》中说:“晋侯执曹伯,班其所取侵地于诸侯也。”意思是晋侯拘捕曹伯,把所侵占的土地分给诸侯,“班”指分土地。
《左传》中记叙了一段故事:楚国的伍举和声子友好,伍举出奔到郑国,打算再奔往晋国, 声子也要到晋国去,两人在郑国郊外相遇。于是,将荆条铺在地上,两人坐在荆条上一起饮 食,共议返回楚国的事。这个典故就是“班荆道故(旧)”成语的由来,泛指朋友相遇,共叙旧情。“班荆”,即铺开荆条,而“铺开”也就是“分开”。
“班”的基本意义是“分开”,于是就有了引申义,指分开人群而成的组织。比如,军队的“班”是指将一个排的兵士分开而成的组织,学校的“班”是指将一个年级的学生分开而成的 组织,“讲习班”“进修班”“培训班”之类的“班”,也是指从人群中分开出来的从事学习的一部分人员的组织。
“班”也指分开时间而成的段落。比如,“日班”“夜班”是指从一昼夜中分开而成的两个时段,“早班”“中班”“晚班”是指从一昼夜中分开而成的三个时段。
由此可见,我们现在常说的这些“班”,其含义义所指原是从“班”的古义引申而来的,只不过原来所指的“分开”是动词,现在所指的“分开而成的单位”是名词,而由动词转化为名词,这是语言里常见的现象。
(取材于四川辞书出版社《语林趣话》,有删改)
【小题1】下列词语中的“班”字作名词的一项是
A.班师回朝
B.班瑞诸侯
C.班荆道故
D.班门弄斧
【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理解、推断有误的一项是
A.依照《说文》的解释,“班”的原始意义为“分瑞玉”。后来不仅限于分玉,词义开始扩 大,引申出“分开”之意。
B.从《尚书》的记载中可以看出,玉器、祭器在中国古代的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玉器 文化和祭祀文化源远流长。
C.“瑞玉”和“彝器”是诸侯觐见天子时拿在手里的信物,由天子赏赐,它是诸侯拥有合法 统治权的标志。
D.“班”的原始意义是一个动词,随着时间的推移,“班”逐渐有了名词的用法,表示一个组织或一个时段。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
面对日本核电站泄漏的核尘埃,专家指出,不要恐慌,冷静面对是应对之策。
专家指出,空气中总是漂浮着各种尘埃,在出现核事故的地方,有些尘埃就会沾染上放射性元素,这些尘埃就被称为核尘埃。这些尘埃具有一定的放射性,它们漂浮在空气中,随风扩散,使得核爆炸的污染区大幅扩大,甚至进入全球大气循环到达世界各地。
来自环保部的信息表明,截至3月15日10:00,我国辐射环境监测未发现任何异常,我国所有运行核电机组均处于安全状态。环保部将继续密切关注和跟踪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进展,进一步加强辐射环境监测,及时向有关方面通报信息。
针对“核尘埃”能不能飘散到我国的问题,专家指出,空气里面的“核尘埃”应当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一般核反应堆都有至少三重保护壳,日本福岛核电站有两台机组发生的爆炸都只损伤了外壳,并未影响到核芯。核电站铀元素在核裂变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具有放射性的副产品,比如铯-137和碘-131,它们随爆炸有一部分泄漏到了空气中,但它们的半衰期都比较短,会在较短的时间内衰变为更小的原子,失去放射性,即使飘移到中国,多半也没有影响。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研究员王作元介绍说,核技术除了用于发电之外,生活中也很常见,尤其用于食品保存方面。食品辐照技术是20世纪发展起来的一种灭菌保鲜技术。它运用γ射线的照射对食品进行照射后,可达到杀虫、灭菌、保持营养品质及风味和延长货架期的效果。我国有近百种辐照食品通过了鉴定,早在1998年之前国家就已颁布批准了粮食、蔬菜、水果、肉及肉制品、干果、调味品等6大类固态辐照食品的卫生标准,在28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50多个商业化规模的辐照装置。这个数量每年都在增加。虽然很多人不知道,但你吃的食品中,很可能就接受过辐照,比如方便面的调料包。
王作元说:“核电站反应堆如果发生事故,可能会释放出有放射性的碘-131,这时候,应当加强对周围居民的碘预防。我们应当普及更多的核防护知识,尽力在事故发生之前就作好准备。比如准备好防止碘-131辐射的药物碘片,稳定碘片的生产、储存、更新、发放等,未雨绸缪,是我们最应该做的事。”
我们在正确认识核辐射的基础上,还应该了解和掌握一定的辐射防护知识减少射线对人体的外照射,这主要通过控制照射时间、增大与辐射源间的距离、采用适当的屏蔽措施来实现;要尽力避免放射性物质进入体内形成内照射,内照射会对人体产生长期的危害,因此在辐射较高的场所,必须穿戴必要的防护护具,避免饮食。这两点对于直接从事放射及辐射性行业的人员非常重要,同时也是普通民众应对核事故时可以采取的有效措施。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应该注意加强自身防护,例如,如无必要,尽量避免频繁X光检查,减少吸烟,远离煤矿粉尘,家居装修时要注意检测大理石类地板是否放射性超标等。
【小题1】下列有关“核尘埃”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在出现核事故的地方,空气中沾染上放射性元素的那些尘埃被称为核尘埃。
B.核尘埃具有一定的放射性,它们漂浮在空气中,随风扩散。
C.核尘埃使得核爆炸的污染区大幅扩大,甚至进入全球大气循环到达世界各地。
D.日本核电站泄漏的核尘埃,已经飘散到我国,但我们不要恐慌,应该冷静面对。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日本福岛核电站两台机组发生的爆炸都损伤了反应堆的三重外壳,对核芯的影响不大。
B.铯-137和碘-131是铀元素在核裂变过程中产生的具有放射性的副产品。
C.铀元素的半衰期都比较短,会在较短的时间内衰变为更小的原子,失去放射性。
D.核技术除了用于发电之外,在日常生活中也用于食品保存方面,早在二十世纪末,我国就有近百种辐照食品通过了鉴定。
【小题3】(小题3)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我国辐射环境监测并未发现任何异常,环保部门将密切关注,加强监测,因此,我们没有必要恐慌。
B.随日本核电站爆炸而泄漏到空气中的部分铯-137和碘-131,会在短时间内衰变而失去放射性,因此我们根本不用担心它们对中国的影响。
C.辐照技术能够用来对食品进行灭菌保鲜,我国颁布批准了相关的卫生标准,对辐照食品进行鉴定通过,所以说辐照食品都不可能影响人体健康。
D.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吃的某些食品接受过辐照,如果知道,人们将会恐慌而拒绝购买这类食品。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李白诗歌与盛唐气象
周成芳
①李白,作为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以其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诗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
②没有盛唐,就不会产生李白。
③天才人物左右不了时代的步伐,恰恰是随时代的推移,才不断有所谓的天才出现。我们的目标不是用主要天才人物来界定时代,而是用那一时代的实际标准来理解、正视最伟大的诗人。
④从环境、时代的背景出发,伟大的艺术家不是孤立的,而只是一个艺术家家族的杰出代表。有如百花盛开的园林中的一朵更美艳的花,一株茂盛的植物的“一根最高的枝条”,而在艺术家族背后还有更广大的群众。
⑤唐诗在开元、天宝盛世全面繁荣。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把山水田园的静谧明秀的美表现得让人心驰神往;边塞诗人高适、岑参,把边塞生活写得瑰奇壮伟、豪情慷慨;后人对此时期的唐诗有许多的评论,概括地说就是骨气端翔,兴象玲珑,无工可见,无迹可求,而含蕴深厚,韵味无穷。作为这一时期最重要的诗人李白,以其绝世才华,豪放飘逸的气质,把诗写得行云流水,而又变幻莫测,情则滚滚滔滔,美如清水芙蓉。李白的作品在形式和内容包容了那个时代所拥有的特色,又超越了那个时代,反映了那个时代昂扬的精神状态。从某种程度上讲,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
⑥ 自公元624年唐王朝一统中国,经过太宗、高宗、武则天、玄宗前期一百年的持续发展,唐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政治清明、经济发达、军事强大、文化繁荣的朝代。国力的强盛,政策的开明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儒、道、佛三家思想并行发展,这一切为唐人展开了一条宽阔的道路。盛唐的士子们因此对人生普遍抱有一种积极、乐观、进取的态度,集自信与狂傲于一身。在李白身上更具有理想色彩,使其成为盛唐精神的一个标志。如李白的《客中作》全诗写得豁达开朗、一泻无余,充分体现了李白豪放不羁的个性,并从侧面反映出盛唐时期的时代气氛。
⑦唐代这样一个兴旺发达的社会,生活本身就容易激起人们的诗情,而在时代精神的影响下,这一时期的诗人又往往更多地带着一种诗意的眼光看生活,因而即使是在平常的、习见的生活中也发现了丰富多彩的美。如李白的《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子夜吴歌》为乐府旧题,是六朝时南方著名的情歌,多抒写少女对情人的思念,表达真诚缠绵的爱情。语言自然清新,明白如话,流丽婉转。唐诗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在它繁荣昌盛时期所呈现出来的生活美,也表现了这样一个时代中人们比较健康昂扬的精神状态。
⑧李白的豪放洒脱的个性魅力在当时不是孤木,不是独一无二的,只是由于他天生的气质融入这个时代更具典型性。但这不是说否认李白的天才。他是天才!艺术家需要一种必不可少的天赋,便是天大的苦功天大的耐性也补偿不了的一种天赋,否则只能成为临摹匠与工匠。正如李白所言,“天生我材必有用”,他的材便是天才诗人的灵感与想象,便是那种天生的独立个性,以及将这个性很好地融入诗歌中的天赋。当他像石子一样投入雄浑的时代之海里,便引起了巨大的波澜。
【小题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选项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天生的气质融入这个时代更具典型性,所以他是天才。
B.唐诗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在它繁荣昌盛时期所呈现出来的生活美。
C.李白的材便是天才诗人的灵感与想象,便是那种天生的独立个性。
D.我们的目标不仅是用主要天才人物来界定时代,而是用那一时代的实际标准来理解、正视最伟大 的诗人。
【小题2】下列对开元、天宝盛世诗歌评价不正确的是
A.后人对唐诗概括地说就是骨气端翔,兴象玲珑,无工可见,无迹可求,而含蕴深厚,韵味无穷。
B.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等,把山水田园的静谧明秀的美表现得让人心驰神往。
C.边塞诗人王昌龄、岑参等,把边塞生活写得瑰奇壮伟、豪情慷慨。
D.李白的作品在形式和内容包容了那个时代所拥有的特色,又超越了那个时代,反映了那个时代昂扬的精神状态。
【小题3】下列对唐朝时代与诗人的关系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力的强盛,政策的开明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盛唐的士子们抱有一种积极、乐观、进取的态度。
B.《客中作》的明白如话,流丽婉转,充分体现了李白豪放不羁的个性,并从侧面反映出盛唐时期的时代气氛。
C.李白身上自信与狂傲,使其成为盛唐精神的一个标志。
D.在唐朝时代精神的影响下,这一时期的诗人又往往更多地带着一种诗意的眼光看生活。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守住“劳有所得”的底线
任宇波
时值岁末,农民工工资支付问题再次进入视野。从将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企业列入“黑名单”,到对省级政府实施年度考核;从曝光拖欠劳动报酬典型案例,到开展春节前治欠保支攻坚战……国家近日连出大招,重拳整治欠薪问题,确保让2亿农民工拿到工资高高兴兴地回家过年。
一系列有力举措,既有即时处置,又有治本之策,多管齐下,重拳出击,给辛苦了一年的广大农民工兄弟吃了颗“定心丸”。把保障农民工工资纳入省级领导考评,各地专题部署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彰显了对农民工权益重视的升级、彻底解决欠薪问题的决心,为力争到2020年实现农民工工资基本无拖欠助力,对鼓励广大农民工外出务工、增加收入,对扩大就业、社会稳定,意义重大。
讨薪难,可以说是一个老话题了。一个“老”字,也说明这是一场长期博弈。从各地政府建立工资应急保障金的制度发力,到各地尝试提高措施针对性、长效性的实际治理……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一直是各级政府反复重申、一再强调的重要议题。2017年前11个月,各地区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共查处欠薪案件12.8万件,同比下降38.2%,虽然发生率大幅降低,但是欠薪现象仍未杜绝,依然需要抓铁有痕,接力治理。
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急在治标,重在治本。从这个意义上讲,用好考核指挥棒,是解决农民工欠薪问题的一大创举。树立考核“指挥棒”,目的在于树立“风向标”,提高思想认识,从严从实考核督查,问责倒逼责任落实,这是我们治理社会难点痛点的一条宝贵经验。然而,责任意识有了,监督问责落实了,“讨薪”是有了保障,但从彻底治理“欠薪”的角度,是不是一试就灵、一劳永逸呢?恐怕也没那么简单。
揆诸现实,挖掘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深层原因,多与保障工资支付的法律仍不健全、解决欠薪问题的制度刚性不强等相关。比如,当前出现的一些欠薪现象,大多集中在建筑建材、加工制造等行业。这些领域,恰是近年来我国发展最为迅猛的行业,层层转包、层层拖欠的现象极为普遍,农民工的权利常被悬置,因此必须加强对项目资金的有效监督。另外,经济下行压力下,一些行业产能过剩,企业把压力转嫁到农民工身上,地方政府或是出于对招商引资的顾虑,或是将企业倚为支柱,从而缺乏主动追责的动力。再比如,出现拖欠工资现象的行业,大多用工不规范,劳动合同签订率低,没有建立用工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正常雇佣关系,因而提高广大农民工的契约意识,强化法治保障势在必行。
农民工讨薪的辛酸焦虑和无奈喟叹,折射着民生难题。除了纳入政绩考核、严格行政问责、加强部门协同,我们还应进一步拓宽治理视野,从经济、法律、观念等方方面面,建立一种有效的制度治理体系。我们要解决的,不仅仅是末端追讨问题,还要从源头治理、中游把控等方面入手,拿出“绣花”功夫,层层分解,形成一个治理的闭环。如此接续用心用力,营造守法环境,形成治理合力,才能释放出制度创新的最大效能。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诗和其他艺术都是情感的流露。情感是心理中极原始的一种要素。人在理智发达之前先已有情感;在理智既发达之后,情感仍然是理智的驱遣者。情感是心感于物所起的激动,其中有许多人所共同的成分,也有某个人所特有的成分。这就是说,情感一方面有群性,一方面也有个性,群性是得诸遗传的,是永恒的,不易变化的;个性是成于环境的,是随环境而变化的。环境随人随时而异,所以人类的情感时时在变化;遗传的倾向为多数人所共同,所以情感在变化之中有不变化者存在。
艺术是情感的返照,它也有群性和个性的分别,它在变化之中也有不变化者存在。比如单拿诗来说,四言、五言、七言、古、律、绝、词的交替是变化,而格律则为变化中的不变化者。变化就是创造,不变化就是因袭。把不变化者归纳成为原则,就是自然律。这种自然律可以用为规范律,因为它本来是人类共同的情感需要。但是只有群性而无个性,只有整齐而无变化,只有因袭而无创造,也就不能产生艺术。末流忘记这个道理,所以往往把格律变成死板的形式。
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这是事实,但是这绝不是格律本身的罪过,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格律不能束缚天才,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艺术家的地位。如果真是诗人,格律会受他奴使;如果不是诗人,有格律他的诗固然腐滥,无格律它也还是腐滥。
古今大艺术家大半都从格律入手。艺术须寓整齐于变化。一味齐整,如钟摆摇动声,固然单调;一味变化,如市场嘈杂声,也还是单调。由整齐到变化易,由变化到整齐难。从整齐入手,创造的本能和特别情境的需要会使作者在整齐之中求变化以避免单调。从变化入手,则变化之上不能再有变化,本来是求新奇而结果却仍还于单调。
古今大艺术家大半后来都做到脱化格律的境界。他们都从束缚中挣扎得自由,从整齐中酝酿出变化。格律是死方法,全赖人能活用。善用格律者好比打网球,打到娴熟时虽无心于球规而自合于球规。在不识球规者看,球手好像纵横如意,略无牵就规范的痕迹;在识球规者看,他却处处循规蹈矩。姜白石说得好:“文以文而工,不以文而妙。”工在格律而妙则在神髓风骨。
孔夫子自道修养经验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道德家的极境,也是艺术家的极境。“从心所欲,不逾矩”,艺术的创造活动尽于这七个字了。“从心所欲”者往往“逾矩”,“不逾矩”者又往往不能“从心所欲”。凡是艺术家都要能打破这个矛盾。孔夫子到快要死的时候才做到这种境界,可见循格律而能脱化格律,大非易事。
(摘编自朱光潜《谈美书简》)
【小题1】下列关于“格律”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格律是诗歌中的不变化者,体现的是整齐、规范和人类共同的情感需要。但只有整齐而无变化,只有因袭而无创造,格律就会变成死板的形式。
B.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但这并不是格律本身的罪过,而是人不能活用它造成的,因此,我们不能因噎废食。
C.古今大艺术家的创造活动都从格律入手,但后来都达到了脱化格律的境界;是创造的本能和特别情境的需要使他们在整齐之中求变化,避免了单调。
D.格律不能束缚天才,天才之作往往工在格律而妙在神髓风骨。格律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艺术家的地位,即使他遵循了格律,诗歌也仍然腐滥。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艺术是情感的流露,它也有群性和个性之别,讲究寓整齐于变化,但由整齐到变化易,由变化到整齐难。
B.情感是心理中极原始的一种要素,它先于理智而产生,但在理智发达之后,它又会受到理智的驱遣。
C.诗歌从四言、五言到七言,从古、律、绝到词,体现的是形式的变化,但它们在音节上都讲究格律,体现的又是诗歌的共同特点。
D.“从心所欲”和“不逾矩”是一对矛盾,艺术家要打破这个矛盾,做到循格律而能脱化格律,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小题3】(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从心所欲,不逾矩”是道德家和艺术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这也说明道德与艺术常常是相关联的,道德境界高的人往往也能在艺术上达到较高的境界。
B.情感是心感于物所起的激动,它一方面有群性,另一方面也有个性。群性由遗传得来,不易变化;个性则成于环境,会随着环境而变化。
C.作者认为善用格律者好比打网球,旨在说明将格律用到出神入化的境界时,就可以超越格律的束缚而达到自由的创作境界。
D.作者认为一味变化也还是单调,所以他不主张从变化入手,认为变化之上不能再有变化,本来是求新奇而结果却仍还于单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