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
面对日本核电站泄漏的核尘埃,专家指出,不要恐慌,冷静面对是应对之策。
专家指出,空气中总是漂浮着各种尘埃,在出现核事故的地方,有些尘埃就会沾染上放射性元素,这些尘埃就被称为核尘埃。这些尘埃具有一定的放射性,它们漂浮在空气中,随风扩散,使得核爆炸的污染区大幅扩大,甚至进入全球大气循环到达世界各地。
来自环保部的信息表明,截至3月15日10:00,我国辐射环境监测未发现任何异常,我国所有运行核电机组均处于安全状态。环保部将继续密切关注和跟踪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进展,进一步加强辐射环境监测,及时向有关方面通报信息。
针对“核尘埃”能不能飘散到我国的问题,专家指出,空气里面的“核尘埃”应当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一般核反应堆都有至少三重保护壳,日本福岛核电站有两台机组发生的爆炸都只损伤了外壳,并未影响到核芯。核电站铀元素在核裂变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具有放射性的副产品,比如铯-137和碘-131,它们随爆炸有一部分泄漏到了空气中,但它们的半衰期都比较短,会在较短的时间内衰变为更小的原子,失去放射性,即使飘移到中国,多半也没有影响。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研究员王作元介绍说,核技术除了用于发电之外,生活中也很常见,尤其用于食品保存方面。食品辐照技术是20世纪发展起来的一种灭菌保鲜技术。它运用γ射线的照射对食品进行照射后,可达到杀虫、灭菌、保持营养品质及风味和延长货架期的效果。我国有近百种辐照食品通过了鉴定,早在1998年之前国家就已颁布批准了粮食、蔬菜、水果、肉及肉制品、干果、调味品等6大类固态辐照食品的卫生标准,在28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50多个商业化规模的辐照装置。这个数量每年都在增加。虽然很多人不知道,但你吃的食品中,很可能就接受过辐照,比如方便面的调料包。
王作元说:“核电站反应堆如果发生事故,可能会释放出有放射性的碘-131,这时候,应当加强对周围居民的碘预防。我们应当普及更多的核防护知识,尽力在事故发生之前就作好准备。比如准备好防止碘-131辐射的药物碘片,稳定碘片的生产、储存、更新、发放等,未雨绸缪,是我们最应该做的事。”
我们在正确认识核辐射的基础上,还应该了解和掌握一定的辐射防护知识减少射线对人体的外照射,这主要通过控制照射时间、增大与辐射源间的距离、采用适当的屏蔽措施来实现;要尽力避免放射性物质进入体内形成内照射,内照射会对人体产生长期的危害,因此在辐射较高的场所,必须穿戴必要的防护护具,避免饮食。这两点对于直接从事放射及辐射性行业的人员非常重要,同时也是普通民众应对核事故时可以采取的有效措施。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应该注意加强自身防护,例如,如无必要,尽量避免频繁X光检查,减少吸烟,远离煤矿粉尘,家居装修时要注意检测大理石类地板是否放射性超标等。
【小题1】下列有关“核尘埃”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在出现核事故的地方,空气中沾染上放射性元素的那些尘埃被称为核尘埃。
B.核尘埃具有一定的放射性,它们漂浮在空气中,随风扩散。
C.核尘埃使得核爆炸的污染区大幅扩大,甚至进入全球大气循环到达世界各地。
D.日本核电站泄漏的核尘埃,已经飘散到我国,但我们不要恐慌,应该冷静面对。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日本福岛核电站两台机组发生的爆炸都损伤了反应堆的三重外壳,对核芯的影响不大。
B.铯-137和碘-131是铀元素在核裂变过程中产生的具有放射性的副产品。
C.铀元素的半衰期都比较短,会在较短的时间内衰变为更小的原子,失去放射性。
D.核技术除了用于发电之外,在日常生活中也用于食品保存方面,早在二十世纪末,我国就有近百种辐照食品通过了鉴定。
【小题3】(小题3)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我国辐射环境监测并未发现任何异常,环保部门将密切关注,加强监测,因此,我们没有必要恐慌。
B.随日本核电站爆炸而泄漏到空气中的部分铯-137和碘-131,会在短时间内衰变而失去放射性,因此我们根本不用担心它们对中国的影响。
C.辐照技术能够用来对食品进行灭菌保鲜,我国颁布批准了相关的卫生标准,对辐照食品进行鉴定通过,所以说辐照食品都不可能影响人体健康。
D.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吃的某些食品接受过辐照,如果知道,人们将会恐慌而拒绝购买这类食品。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1-05-17 12:59: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论述文,完成后面题目。
现在书该怎么读?
金克木
①现在人读书有个问题:书越来越多,到底该怎么读?
②汉朝人东方朔吹嘘他“三冬,文史足用”。唐朝人杜甫自说“读书破万卷”。宋朝以后的人就不大敢吹大气了。因为印刷术普及,谁也不敢说书读全了。于是分出“正经书”和“闲书”,“正经书”中又限制为经、史,甚至只有“九经、三史”要读,其他书可多可少了。
③现在该怎么读书?有些读书其实称不上是读书。手不释卷的人也许手中是武侠和侦探小说或者试题答案,嚷没工夫读书的人说不定并不是急于读书。我们读书不但要读中国书,还要读外国书,还有杂志、报纸。光读基本书也不行:数量少了,质量高了,又难懂,读不快,而且只是打基础不行,还得盖楼房。怎么办?就说中国古书吧,等古籍整理出来不知何年何月,印出来的只怕会越多而不是越少,因为许多珍贵古籍和抄本都会印出来。而且古书要加上标点注释和序跋之类,原来很薄的一本书会变成一本厚书。古书整体并没有死亡,现在还在生长。好像数量有限度,其实不然。《易经》、《老子》从汉墓里挖出了不同本子。《红楼梦》从外国弄回来又一个抄本。难保不再出现殷墟、敦煌、吐鲁番之类。也许理科的情况好些,都已经现代化进了新书里了;可是新书却多得惊人,只怕比文科的还生长得快。只管自己研究的题目,其他书全不看,当然也可以,不过作为一个社会活动中的人若总是好像“套中人”,不无遗憾吧?
④如何在书海之中航行呢?我觉得最好学会给书“看相”,最好还能兼有图书馆员和报馆编辑的本领。其实这三样也只是一种本领,用古话说就是“望气术”。古人常说“夜观天象”,或则说望见什么地方有什么“剑气”,什么人有什么“才气”,之类,虽说是迷信,但也有个道理,就是一望而见其整体,发现整体的特点。用外国话说,也许可以算是1890年奥国哲学家艾伦费尔斯(Ehrenfels)首先提出来,后来又为一些心理学家接受并发展的“格式塔”(Gestalt完形)吧?
⑤从前“看相”的人常说人有一种“格局”。这和看“风水”类似。王充《论衡》有《骨相》篇,可见很古就有。这些迷信说法和人类学、地理学正像炼丹术和化学、占星术和天文学一样,有巫术和科学的根本区别,却又不是毫无联系,一无是处。不论是人还是地,确实有一种“格局”。从前在图书馆工作的人没有电子计算机等工具,甚至书目还是书本式,没有变成一张张分立的卡片。书是放在架上,一眼望去可以看见很多书。因此不大不小的图书馆中的人能像藏书家那样会“望气”,一见纸墨、版型、字体便知版本新旧。不但能望出书的形式,还能望出书的性质,一直能望到书的价值高低。这在从前是熟能生巧之故。编书目的,看守书库查找书的,管借书、还书的,都可能自己学得到,却不是每人都必然学得到。对书和对人有点相似,有人会认人,有人不会。
⑥若能“望气”而知书的“格局”,会看书的“相”,又能见书即知在哪一类中、哪一架格上,还具有一望而能迅速判断其“新闻价值”的能力,那就可以有“略览群书”的本领。因而也就可以“博览群书”。据说诸葛亮读书是“但观大略”,不知是不是这样。
⑦其实以上说的这种“格式塔”知觉在婴儿时期就开始了。人人都有这种本领,不过很少人注意自己去锻炼并发展。要练这种“略览”又“博览”的“望气”工夫比学武术和气功还难。另外还有个补救办法是把人代替书,在人多的地方练习观察人。书和人是大有相似之处的。学学给人作新式“看相”,比较比较,为的是把人当作书读。这对人无害,于己有益。“一法通,百法通”。
【小题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章认为,“书到底该怎么读”的问题古已有之,把书分为“正经书”和“闲书”、规定要读经读史,可以看做古人应对这个问题的方法。
B 作者认为,如果一个人“只管自己研究的题目,其它书全不看”,那么阅读视野就会显得过于狭窄,给人留下“套中人”的印象。
C 作者认为,“看相”和“风水”这些迷信说法和人类学、地理学相比,当然存在着巫术和科学的根本性区别,但也不是一无是处。
D 文章认为,在图书馆工作的人和藏书家都具备“略览群书”的本领,能从纸墨、版型、字体推知版本新旧,从而判断出一本书的价值。
【小题2】根据文意,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作者说“只是打基础不行,还得盖楼房”,由此推知,作者主张不光要读自己喜欢的书,还要读其它不喜欢的书。
B 作者所说的“看相”、“望气”,重点是说要一眼看透书的深层价值。
C 现在是信息化时代,各种信息资源都可以快速索取,所以作者提倡的“略览群书”的主张已经过时。
D 每个人天生都有一种“一眼查看事物整体特点”的能力,并且这种能力可用于提高读书的效率。
【小题3】关于该读什么样的书,文中隐含着作者哪些观点?请分条概括。(4分)
【小题4】作者认为现在书该怎么读?本文谈怎样读书却以“读”人作结,你是如何理解的?(4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东沿海——辽东半岛——朝鲜半岛西海岸——日本列岛这一海上交通线,被称为“北方海上丝绸之路”。这条连通黄海、渤海沿岸地区的北方海上丝绸之路,萌芽与新石器时代中期,历经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的形成期,至秦汉时期已成为常态化的海路交通。
战国中晚期,据《实际·封禅书》“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这条始于新石器时代的北方海上丝绸之路,因这一时期中原人口迁徙,贸易发展,以及齐、燕国君对海上仙境及不死之药的追求,再次焕发出生机。
秦汉之际,这条海路交通日渐繁忙,成为连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和辽东半岛、远至朝鲜半岛乃至日本列岛的常态化海路通道。徐福入海求仙人神药,前后历时8年,数次往返。与他同时因入海求仙的还有卢生、韩众、侯生、石生等人,这是秦代官方组织的大规模航海活动。
汉武帝对于入海求仙人神药之事也非常热衷。据《史记》《汉书》的相关记载,汉武帝前后40余年连续派遣方士“入海求蓬莱”,参与者往往以千万人计,虽然“终无有验”,但这些活动在中国航海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两汉时期辽东“浮海”移民和东汉“海贼”张伯路事件也表明,胶东半岛往返辽东半岛的海路已常态化。据《后汉书》,从胶东半岛“浮海”辽东,从西汉初年开始整个两汉时期均有记载。元封二年秋,汉武帝遣楼船将军杨仆率水军自齐跨越渤海,遣左将军荀彘率领陆军南下鸭绿江,共同出兵朝鲜,杨仆走的应该也是这条海路。而渤海航线也可能是“秦之亡人”远行的路径。据一些日本史书记载,东汉末年开始有一些原在朝鲜半岛居住的汉人南下日本列岛谋求安身之地,他们自称秦始皇后裔,其实是泛指来自中国之人,也是沿着这条北方海路南下日本列岛。广泛分布于我国辽东半岛地区的石棚、朝鲜半岛的支石墓,在日本不少地区均有发现,这一文化遗存传至日本列岛无疑也是通过朝鲜半岛南部的海路传播的。
东汉王充所撰《论衡》就提到西周时期“倭人献鬯草”,班固《汉书》也说“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说明日本列岛和中原王朝在这一时期已有官方接触。日本在绳纹时代尚处于原始文化时期,弥生文化时期在外来文化影响下开始出现青铜器、铁器和纺织品,开始种植禾稻等,《魏志·东夷传》记载汉代的日本“种禾稻纻麻、蚕桑缉绩,出细缣丝”,正与考古发现情况相一致。日本纺织业的兴起,应是周秦汉魏时期在以齐鲁地区为中心的纺织业刺激下,沿着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出现的这条环黄海、渤海沿岸地区的海路通道传播的。根据文献,魏晋时期日本和中国的中原王朝不仅互赠丝织品,还有纺织工匠交流技术的记载。文献结合考古资料,说明汉魏时期这条海路已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海上丝绸之路。
(摘编自徐昭峰《我国北方丝绸之路的产生》)
【小题1】下村关于原文内容的理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战国中晚期,追求仙境及不死之药的齐、燕国君使北方海上丝绸之路再次焕发出生机。
B.《后汉书》记载的东汉“海贼”张伯路事件说明,胶东半岛往返辽东半岛的海路已常态化。
C.元封二年,汉武帝派杨仆率水军从海路出兵朝鲜,走的是“秦之亡人”远行的路径。
D.《魏志》记载日本出现纺织品。二日本人的纺织技术是由中国北方海上丝绸之路传播过去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总体解说北方海上丝调之路,后分说,分说部分基本按照历史时间顺序进行阐述。
B.对北方海上丝绸之路,文章简要交代其萌芽、发展的过程,而重点阐述其成为常态化的的时期。
C.文章列举徐福、卢生等人人海求仙的事,是为了论证这是秦代官方组织的大规模航海活动。
D.文章引用王充的《论衡》和班固的《汉书》中的语句,论述中原王朝与日本列岛的关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武帝开展的大规模人海求仙人神药的活动,对北方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有重要影响。
B.在朝鲜半岛居住的中国人沿北方海上丝绸之路到达日本,日本的史书记载可以提供佐证。
C.在日本发现中国的石棚、朝鲜半岛的支石墓,证实朝鲜半岛和日本的海上之路是联通的。
D.文献记载中国魏晋时代和日本有物品交流,足以证明汉魏时期北方海上饮绸之路已经形成。

同类题3

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丢失了什么
陈应松
①人类几千年的创作和阅读,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传统,一种生活习惯,一种跟饮食同等重要的精神营养补充。无论时代发展到什么地步,生活多么富足,我们依然离不开阅读。
②然而在当今社会,阅读正在遭遇危机,面对当下浮躁的社会心态,我们不能不反思,今天的阅读,到底丢失了什么?
③在过去,读书人一直是受羡慕和尊重的对象。人们渴望读书,热爱读书,以读的书多为荣。一个孩子如果手上经常拿一本书更会被长辈们称赞,说这孩子将来一定有出息。古往今来那些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经济学家,哪个不是喜爱读书的人?可是现在,你手上有没有书、你读不读书,并不是人们非常关心的事情。
④读书并不应该停留在读故事,读故事只是消遣,真正的读书是增加人生的分量。例如美国作家海明威的名作《老人与海》,很多读者仅仅停留于对老渔夫桑提亚哥出海捕鱼这一故事情节的简单了解,其实往深处看,你会发现小说表现的是一个老人的孤独,一个失败英雄的悲歌,那种深深的孤独感才是作家想表达的。再看下去,你还可以发现小说的语言奇妙、温暖,还发现它有许多象征的隐喻,更发现许多让人琢磨不透的东西。比如,作家常写老渔夫梦见狮子,狮子也是沙漠和草原上孤独的英雄,这是老人对海的恐惧吗?等等。在这些之外,你还可以读出伟大的人道主义情怀,老渔夫的那些可怜又可敬的大量内心独白,等于在和大海不停地说话,和命运不停地说话,没有激烈的言辞,没有抱怨,没有诅咒,只有卑微的乞求和敬畏,宽容和理解。当你读完全篇,读到最后一句“老头儿正在梦见狮子”时,你感到对命运的隐忍也许是最伟大的。所以,真正的阅读会读出更多的东西。
⑤在这样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里,利用电脑、手机等刷屏式快餐阅读让阅读速度加快,不想读的可以“刷刷”地跳过去。譬如微博,那里有精短的社会热点,人们可以天天做读者,还可以发帖做评论员,可以及时快捷地接受和传播信息,但长期下去,丧失的是冷静的思考和沉醉的阅读体验,丧失的是做一个有思想分量的人。
⑥传统的纸质书籍阅读,如果是自己的书,会在书上做许多记号,写下许多阅读笔记,还会回头去阅读已经读过的章节来体会前后的意思。会把好的地方折上,以后翻开永远记得最好的段落与句子,那些发黄的纸张则记下你的思想和成长。但是刷屏式快餐阅读,在阅读之后的这些遗存全然不见,阅读没有了记忆。
⑦我们不应该放弃一种充满尊严的阅读传统。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与其在网络的迷惘中精神缺氧,在寻找灵魂的荒原中徘徊,不如马上拿起那些已经被时间证明了的作品来,开始安静地阅读。记得,曾国藩曾经说过这样两句话:“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品格不会坏到哪去;一个品格好的人,一生的运气不会差到哪去。”
(选自2014年4月16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今天的阅读,到底丢失了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6分)

【小题2】根据第④段内容,简要回答应该怎样进行阅读。(6分)

【小题3】请简析“刷屏式快餐阅读”和“传统的纸质书籍阅读”两者的主要区别。(6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城市化就是人口集中到城市居住,这似乎已成为常识。大量农民工因经济衰退失去在城镇的工作岗位,返回乡村,生活将陷入困境,于是,很多人提出,政府应当更为积极地推进城市化,“人口必须大规模集中在城市”。但是,这很可能是一个错误,一个已经造成巨大经济社会问题的错误。
城市化是什么?稍微观察一下当下中国就会发现,城市与乡村的最大区别是,城市存在较为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乡村则没有。人们之所以愿意生活在城市,就是看中了这些公共设施带给自己的收益。它意味着生活的便利、高效,也意味着文雅。这是城市对人们的吸引力所在。依据这一观察,人们当然可以说,要满足人们过上现代化生活的要求,就必须让人们集中到城市居住。
但是,如果考察一下其他国家,就会发现,其实,这些公共设施在乡村同样存在。即使稍微差一些,也不会差太多。这样的事实足以让人们反思关于城市化的理念。
确实,城市化意味着一系列现代公共品。它可以区分为有形的、无形的两大类。无形的公共品就是较为合理的治理制度安排,有形的公共品就是公用基础设施。它们共同支持了城市较为高效、便利的生产和生活网络。
然而,只要政府没有对知识、人力、资源的流动施加人为的法律与政治限制,则形成于城市的现代文明元素,必然逐渐扩展到乡村地区。如哈耶克所说,现代文明的特性就是具有“可扩展性”。这也正是欧美各国历史上所发生的故事。在这些国家,大量人口聚集到城市居住了,国民的城市化率相当高。但另一方面,乡村地区的人口并未继续生活在原来比较低劣的环境。相反,乡村地区也引入了城市的制度,建立了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
换言之,乡村卷入到城市的交易网络中,也城市化了。乡村人口不必迁徙到城市,同样也能够享有现代的各种基础设施。这样一来,一个人在城市还是在乡村生活,基本上不再是在幸福与痛苦、机会与困顿之间进行选择,不是全有或全无的选择——这其实根本不是选择。
相反,只有当城市与乡村的公共基础相近的时候,才有选择可言。城市与乡村自然地形成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它们各有优劣,当其基础设施相近的时候,人们方可各依性情进行权衡抉择。城市化不等于人口大规模迁居城市。当然,在城市化发展之初,会有人口迁居城市的大趋势,但在中国,制度的不健全却使这种流动变成畸形的单向流动。政府基于现代化就等于城市化的理念,只在城市建设现代基础设施,基本遗忘了乡村。于是,在中国,现代化就只是城市的现代化。
这样,乡村人口——尤其是其精英——被诱导长期地、大规模地迁入城市,哪怕他们在城市享受的公共品大打折扣。城市不断筛选、抽取乡村的精英,由此导致一个可怕后果:乡村丧失了自我发展的主体。
(选自《中国新闻周刊》有改动)
【小题1】根据文意,下列各项中对“城市化”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城市化就是让乡村人口集中到城市居住。
B.城市化就是为人们提供一系列现代公共品。
C.城市化就是引导人们向往现代化的生存方式。
D.城市化就是只在城市建设现代基础设施。
【小题2】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现代文明具有可扩展性”的一项是(  )
A.乡村建立了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
B.乡村连通了城市的交易网络。
C.乡村精英大规模地迁入城市。
D.乡村地区引入了城市的制度。
【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当下中国,是否存在较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是城市与乡村的最大区别。
B.便利、高效、文雅的城市生活,使城市对人们具有一种强大的吸引力。
C.就算城乡公共基础相近,城乡生活方式仍各有优劣,人们仍需权衡抉择。
D.政府只有积极推进城市化,才能解决因经济衰退导致的农民工返乡问题。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曲牌的“京剧化”创新

在我国传统音乐宝库中,有不计其数的曲牌音乐。这些曲牌是在中国特有的历史传统和音乐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是历代音乐生活的产物,是地域性的音乐符号,是大众共有的音乐资源库。

对京剧器乐曲牌伴奏艺术的探讨,自京剧诞生以来、特别是发展至成熟阶段,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课题。京剧器乐曲牌作为无词的纯音乐伴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京剧的前奏、幕间过场音乐、情景音乐、尾奏等,均是通过这些器乐曲牌的演奏来实现的。它与唱腔音乐、锣鼓打击乐紧密配合,相得益彰,使京剧音乐的艺术表现力丰富多彩,又各具特色。

京剧器乐曲牌各种形式的产生,与京剧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京剧在形成过程中,善于博采众长,广纳各种艺术精华。形成之初,京剧的唱腔主要是吸取徽剧的二黄、四平调、拨子腔、吹腔,以及汉剧的西皮,进而合流成为皮簧腔,并从梆子腔引进南梆子等。京剧的器乐曲牌则受徽、汉剧的影响很少,而是广泛从昆曲、民间鼓乐和丝竹乐以及宋元南北曲中汲取营养,最终形成自己的形态。

“京剧化”的变革创新,便是京剧器乐曲牌适应需要最重要的手法。无论是胡琴套子,还是唢呐、笛子吹奏,都根据京剧风格加以变异。京胡主要是通过二黄、反二黄、西皮、反西皮的定弦及特有的弓法、指法来体现“京味”;笛子、唢呐则是用筒音变化及特有的气口、变气等吹奏方法来表达浓郁的京剧韵味。这些“京剧化”的革新,实际上就是改编再创作,属于音乐创作的范畴。因其是在已有原生态曲调基础上的口头音乐创作方法,所以演奏者也是改编者。琴师的演奏和乐师的吹奏,时有即兴发挥,常常是在演奏实践过程中,不断修改,很少有一个定本,处于反复加工的过程中。由此,每首曲牌在多次的演奏中多有大同小异的变化,特别是根据戏剧情节表现的需要,在无定次的反复变奏中,变化无穷,但又“万变不离其宗”。

演奏京剧器乐曲牌的乐器有唢呐、笛子、吹打、京胡、月琴、三弦等,而京胡、月琴、京二胡——“京剧三大件”对器乐曲牌“京剧化”的影响尤为明显。最富特色的还是京胡,其特有的定弦、演奏的指法与弓法、乐器的制作等,都对胡琴曲牌的风格及旋律变化的“京剧化”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可以说,胡琴曲牌如果离开了京胡,其包含的京剧特有的风味必将大为逊色。

京胡属于高音乐器,其音域较窄,一般为九度或十一度,而超过音域的音就翻高或移低八度演奏。此外,由于京胡的构造、演奏姿势等原因,形成了京胡演奏独特的弓法、指法,进而直接导致伴奏旋律的多样变化。而这种旋律的变化以适应京胡的弦式,也是曲牌“京剧化”的一个特点。另外,由于京胡特殊弓序的推拉特点,其拉弓较强,推弓较弱,形成了节拍的弱强弱强的节奏。

京剧器乐曲牌吸取自外来曲牌的创编方式,体现了渐变性及灵活性、即兴性的特点。京剧器乐曲牌采取“京剧化”的渐变,既符合我国传统音乐的创作思维,又适应广大京剧观(听)众的欣赏习惯。在渐变性、灵活性、即兴性为特点的音乐思维方法的支配下,我国历代京剧器乐演奏家(亦是编曲家)通过“京剧化”的变革创新,创编了许多器乐曲牌,大大丰富了京剧伴奏音乐宝库。

(《光明日报》 2015年2月11日,有删改)

【小题1】列各项中,不属于曲牌“京剧化”创新的一项是( )
A.京剧的器乐曲牌受徽、汉剧的影响很少,而是广泛从昆曲、民间鼓乐和丝竹乐以及宋元南北曲中汲取营养,最终形成自己的形态。
B.京胡主要是通过二黄、反二黄、西皮、反西皮的定弦及特有的弓法、指法来体现“京味”;笛子、唢呐则是用筒音变化及特有的气口、变气等吹奏方法来表达浓郁的京剧韵味。
C.曲牌“京剧化”的革新,实际上就是改编再创作,因其是在已有原生态曲调基础上的口头音乐创作方法,所以演奏者也是改编者。
D.每首曲牌在多次的演奏中多有大同小异的变化,特别是根据戏剧情节表现的需要,在无定次的反复变奏中,变化无穷,但又“万变不离宗亲”。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京剧器乐曲牌作为无词的纯音乐伴奏,与唱腔音乐、锣鼓打击乐紧密配合,相得益彰,使京剧音乐的艺术表现力丰富多彩,又各具特色。
B.京剧在形成过程中,善于博采众长,主要吸取了徽剧的二黄、四平调、拨子腔、吹腔,以及汉剧的西皮,进而合流成为皮簧腔,并从梆子腔引进南梆子等。
C.演奏京剧器乐曲牌的乐器中最富特色的是京胡,其特有的定弦、演奏的指法与弓法、乐器的制作等,都对胡琴曲牌的风格及旋律变化的“京剧化”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D.京剧器乐曲牌采取“京剧化”的变革创新,我国历代京剧器乐演奏家通过这种渐变过程,创编了许多器乐曲牌,大大丰富了京剧伴奏音乐宝库。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京剧器乐曲牌各种形式的产生,与京剧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京剧的前奏、幕间过场音乐、情景音乐、尾奏等,大都通过这些器乐曲牌的演奏来实现的。
B.无论是胡琴套子,还是唢呐、笛子吹奏,都根据京剧风格加以变异;琴师的演奏和乐师的吹奏,时有即兴发挥,常常是在演奏实践过程中,不断修改而最终变得成熟。
C.由于京胡的构造、演奏姿势和属于高音乐器等原因,形成了京胡演奏独特的弓法、指法,进而直接导致伴奏旋律的多样变化,这也是曲牌“京剧化”的一个特点。
D.京剧器乐曲牌吸取自外来曲牌的创编方式,体现了渐变性及灵活性、即兴性的特点,因而,自京剧诞生以来、特别是发展至成熟阶段,它一直成为备受关注和研究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