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人们常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性质。乡土社会不是人治的杜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但“无法”并不影响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

②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的社会。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譬如我们在旧小说里常读到杀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从现代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但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来说,与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权力来推行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③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不但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就会出毛病。于是人们对于传统有了敬畏之感了,礼并不是靠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④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加之于个人的。道德是社会與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的服于威规罢了。

⑤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礼治和由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常认为我们是人治社会,这种观点并不符合实际,只因为我们是礼治社会。
B.乡土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礼”有的很野蛮残酷,但只要合于礼的就是合式的。
C.礼治社会的秩序是通过传统的约束被动形成,而不是人们靠习惯维持自动形成。
D.相较而言,礼治社会比法治社会更为优越,因为礼治社会是靠礼来维持秩序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先由普遍的看法引出本文的观点;最后一段总结上文,再次强调了礼治的特征。
B.第二段举了旧小说里杀人来祭旗的事例,最终是为了证明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C.文章引用“颜渊问仁”的事例,是为了说明礼不是靠外在权力来推行,而是人的主动服从。
D.本文要论证的中心是礼治和法治的不同,为了论证这一中心,文章多处运用对比论证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礼治靠传统来维持社会秩序,所以即便“无法”也并不意味着无序。
B.生活在乡土社会中的人们,只要按照传统去做,生活就有可能过得安稳;反之就可能受挫。
C.礼因为缺乏变化而只能在乡土社会发挥作用,若在变迁很快的现代社会,其效力无从发挥。
D.如果个人在教化中养成了对礼的敬畏感,就可能不做那些不好、不对,不合、不成的事情。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11 06:30: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浮在油腻保温杯里的中年之尬

油腻之本义,发乎庖厨。之于人,大抵是说离“人间有味是清欢”的境界越来越远;而保温杯,与青春的要义背道而驰。青春在于挥霍和放纵,并且有资本来挥霍和放纵。一旦变得小心翼翼,意味着曾经有过的硬气、嚣张、不羁都已丧失殆尽,向人生投了降。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油腻”与“保温杯”被解读为中年男人的危机似乎说得通。年轻人失败大不了重头来过,但中年男人在社会、家庭的重压之下,改变现状对他们而言并非一件易事。中年男人大多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状态,生活压力较大,加上职场天花板开始显现,心理上容易出现自我否定、怀疑不安等焦虑情绪。

事实上,“油腻”与“保温杯”话题的背后,还存在两种隐性逻辑:一是中国快速发展,而很多共识还来不及沉淀为行为规范。中国用几十年走完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发展历程,要完成人格层面的养成、精神层面的规变,道阻且长。社会跨越式发展,还留下不少没跨过来的社会人群,在新生代那里,就成了有意无意嘲笑的对象。

二是代际间的话语权斗争。一方面,互联网的发展以及90后走向社会,使年轻人逐步掌握了话语权;另一方面,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为了获取更优质的社会资源,初出茅庐的年轻人与久经职场的中年人之间的矛盾凸显,而“讨好年轻人,是社会的通病”。这种通病里,尽管有情感与价值的现实考量,更多的则是社会对中年群体缺乏认同与鼓励的习惯。

对于中年之尬,或许不必过于焦虑。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现代人格的养成,本身也是一个界定价值、涵养宽容、接受多元的过程。每个年龄段的人,都该进化成“最好的自己”,不被外界的标签和期待所左右,诚恳对待自己的身体,认真践行内心所信奉的价值,也许这才是足够好的中年生活。

【小题1】结合第一段,理解“油腻”与“保温杯”的含义。
【小题2】造成“中年男人危机”的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小题3】根据材料,简述人到中年如何面对“中年之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20世纪80年代末,荷兰零售商Albert Heijn推动银行发明了一种新的支付方式,可以让购买者直接用银行账户来支付。在电子支付的现实需求下,数字货币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应用受到关注。

Chaun首先提出了电子货币的概念,并构造了一个采用中心化架构的E-cash电子货币系统。该系统被认为是最早的数字货币方案,其构造原理采用了密码学技术一—盲签名。货币发行方使用盲签名技术对付款方的支付信息进行签名,签名后付款方可以进行验证,并将支付信息发往收款方完成收款,从而实现了电子货币的匿名性和不可追踪性。由此,密码学的原理和方法被认为是构造电子货币系统的基础。

随着近30年来密码技术的发展,数字货币方案也得到不断优化。主流数字货币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在E-cash系统基础上进行扩展的未使用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货币,二是以比特币的诞生为起点,使用区块链技术的分布式记账数字货币。

数字货币在比特币诞生前的探索均以失败告终。失败的原因大多可归结为中心化架构。在缺乏国家信用支撑的情况下,一旦发行和维护组织破产或遭受法律、道德指責,或保管总账的中央服务器被黑客攻破,这些货币系统将面临信用破产与内部崩溃的风险,如果不使用中心化架构,那么如何对数字货币的流通进行监管就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数字货币也容易遭受复制和篡改,而且数字货币在网络中的流通记录最终必然要记录于某个“账本”中,如果遭受黑客攻击和篡改,则将带来毁灭性的破坏。因此,要保障数字货币系统的安全性,需要解决两个问题:避免货币伪造,避免双重支付,即利用货币的数字特性两次或多次使用“同一笔钱”完成支付。早期的数字货币也曾在这两个问题上进行了尝试,B-money是一种匿名的、分布式电子现金系统,使用工作量证明机制发行数字货币,通过网络广播交易信息并进行真实性证明,解决伪造货币和双重支付的问题。E-cash系统则使用盲签名算法切断了货币提现与支付之间的联系。

2008年, Nakamoto提出了比特币的概念,他认为,借助金融机构作为可信赖的第三方来处理电子支付信息,受制于“基于信用的模式”的弱点,因此希望创建一套基于密码学原理,使得任何达成一致的双方不需要第三方中介参与,能够直接进行支付的电子支付系统,该系统能够杜绝伪造货币和双重支付,比特币的核心支撑技术是区块链,其主要特点是去中心化,能够通过运用数据加密、时间戳、分布式共识和经济激励等手段,在节点无须互相信任的分布式系统中实现基于去中心化信用的点对点交易、协调与协作,从而为解决中心化机构普遍存在的高成本、低效率和数据存储不安全等问题提供了一种可选的解决方案。

【小题1】下列关于“数字货币”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数字货币的基础技术是基于密码学原理和方法的盲签名技术,因为盲签名技术能够实现电子支付信息的匿名性以及不可追踪性。
B.数字货币使用中心化架构,会因缺少国家信用支持而产生中心化组织破产或中央服务器被攻破带来的信用破产、内部崩溃问题。
C.数字货币如果使用区块链技术,不需要第三方的参与就能直接进行电子支付,但也存在着流通记录无法记录于“账本”的问题。
D.数字货币使用区块链技术,能用数据加密、时间戳、分布式共识和经济激励手段在分布式系统中实现点对点交易、协调与协作。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荷兰零售商Albert Heijn推动银行发明的电子支付方式,即让购买者直接用银行账户来支付的方式,是最早数字货币形式。
B.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去中心化数字货币,克服了“受制于‘基于信用的模式’的弱点”,但带来了数字货币流通监管的难题。
C.盲签名技术、工作量证明机制和区块链技术,能够有效避免伪造货币和双重支付问题,从而保障了数字货币系统的安全性。
D.Chaum提出的Ecash电子货币系统存在中心化运作成本、低效率和数据存储不安全等问题,不能称它为数字货币系统。
【小题3】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哪些因素影响了数字货币的发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日前美国《洛杉矶时报》的一则报道一石激起千层浪:“由于使用拼音发手机短信及电脑打字正在取代拥有数千年传统的一笔一画汉字书写,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记得如何用笔书写汉字”。

显然“提笔忘字”不是个别现象,否则也不会吸引国内诸多媒体纷纷发表报道和评论。虽然现在用得着手写的地方越来越少,但在偶尔出现需要的时候,如写个便条,填个表格,答个试卷等等,“提笔忘字”却并非偶然。此时,人们的解决之道颇为典型:不再去翻新华字典,而是掏出手机按几个按键,用拼音打出忘了的字,“键盘依赖症”,就是这样活灵活现。

其实自从选择了现代化发展之路,汉字手写被更为高效和标准的键盘输入所替代就是必然结果。御牛耕地,烧火做饭,这些中国人千百年来赖以糊口吃饭的基本技能,都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生存和生活技能的更新换代,是人类文明逐渐进步的伴随现象,这是生产力不断上升的结果,是历史的必然。然而,对于汉字书写的淡忘,却绝对是中华文化──至少是传统文化的衰退。

相对于其他生存和生活技能,汉字书写还担负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因为中国文化之精髓所在就寄托在汉字字形和书写汉字的手脑配合之中,这是汉字区别于其他字母类文字的地方,也是台湾地区力主要把繁体汉字申报为世界遗产的原因之一。倘若大部分中国人都不再会手书汉字,将是以汉字为基础的中国文化的重大缺失。作家王蒙曾言:“遗失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精髓与汉字原形,我们成了数典忘祖的新文盲”。

可是,避免称为“新文盲”的目标绝不是一纸政令或者法律法规所能达成的,今天的人们虽然偶尔还会发出“原来你写的一手好字啊”这样的惊叹,但基本上人们已经淡忘隽秀字体所带来的荣光,因为,写一手好字已经失去了当年的实际作用,比如找到更好的工作甚至找到更好的对象;因为,写一手好字并不能与现在的办公自动化“无缝衔接”,这是实用主义的选择,所以政府不能要求人们从高效低碳的无纸化自动办公环境中返回,也不可能要求人们在打字更高效的场合必须使用手写,就像曾经的清朝,每年的木兰秋闱可以保证八旗子弟不忘骑射,但是并不能提升哪怕是保持军队战斗力。

所以,要想阻止“提笔忘字”现象的继续恶化,仅仅依靠感慨和呼吁或是一两条无法施行的法令是不够的,必须让能写一手好字重新成为实用追求,甚至让手书汉字不仅成为一项技能,更加成为一种普遍认同的美的享受──就如同现代社会节奏再快,也挡不住大家停下来喝杯茶的兴致,而我们知道,咖啡和可乐的入侵并没有让中国人遗忘飘荡千年的茶香。

也许,拿起笔享受书写,比将其看作宏图重任更加轻松,更加实际。

(选自《科技日报》)

【小题1】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
A.“提笔忘字”时不去翻字典,而是拿出手机用拼音打出忘记的字,反映的是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再一笔一划书写汉字的现状,这种状况,在人们生活中普遍存在。
B.汉字区别于其他字母类文字的地方在于中国文化之精髓寄托在汉字字形和书写汉字的手脑配合之中,也是台湾地区力主要把繁体汉字申报为世界遗产的原因之一。
C.文中作者再三强调,大部分中国人都不再会手书汉字,以汉字为基础的中国文化已经有了重大缺失。
D.“提笔忘字”并非偶然,如写个便条,填个表格,答个试卷等等,究其原因,人类在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汉字手写被更为高效和标准的键盘输入所替代。
【小题2】下列对汉字书写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汉字书写除了是生存和生活技能外,还寄托着中国文化之精髓,担负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
B.如今写一手好字已经很少令人惊叹,也失去了以此能够找到更好的工作和找更好的对象的功用。
C.政府不能要求人们在一切场合使用手写,所以无纸化自动办公比手写汉字更加高效,也更低碳。
D.只有让能写一手好字重新成为实用追求,让手书汉字不仅成为一项技能,更加成为一种普遍认同的美的享受,才能阻止“提笔忘字”现象的继续恶化。
【小题3】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
A.美国媒体报道了中国存在“提笔忘字”的现象,这一报道引起了国内媒体的纷纷报道和评论。
B.汉字字形和书写汉字中寄托了中国文化精髓,这是汉字区别于其他所有文字的地方。
C.在现代化发展中,用键盘输入替代汉字手写是必然选择,但淡忘了汉字书写却表现出传统文化的衰退。
D.数典忘祖的新文盲绝对不是行政指令或法律所能避免的,正如木兰秋闱无法保持军队战斗力。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是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形成的,姓氏是社会人的一个群体性符号,是一种社会现象。姓氏作为构成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也具有文化的意义,中国姓氏文化是时代文化特征的一种反映。
社会历史发展时期的不同,姓氏文化受到不同的社会综合因素的影响,反映出不同社会时代的文化特征。姓氏在其产生之初是标志氏族或者社会血缘关系的识别符号。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它承载了关于血缘图谱、家族演变以及时代沿革的大量信息。姓氏是标志社会结构中一种血缘关系的符号……因此,姓氏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它所包含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作为一种制度文化,它的综合性的文化特征又是非常明显的。
姓氏的出现是社会的一种进步。《礼记·乐记》阐述:“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周易·序卦》阐述: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措。姓氏在贵贱、上下、尊卑的层面上执行了一整套礼仪规范。
在现代社会,姓氏文化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不断发展变化,有些旧有的姓氏己经消失,一些新的姓氏逐渐产生。姓氏文化在现今表现出了由先前的男尊女卑到现在的男女平等意识的转变。当然,子承父姓的习俗依然盛行,尤其在中国的农牧地区。但男女平等的小家庭己成为当今社会的基本细胞,子女的姓氏有了选择,后代无论是男是女,既可以从父姓,也可以随母姓,有时是父母姓的组合,甚至根据自己的意愿新起一个姓。苏州有一位孩子的姓更是充满了现代文化特征。由于孩子的父母都是独生子女,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姓氏又互不相同,为了考虑周全四个姓氏,最后经过家庭所有成员的表决,另起新姓“点”。新姓的下部四点代表全家四个姓,上部是一个“占”字,代表占有全家的四个姓。随着现代社会独生子女的增多,城市中不少孩子也会共同使用父母双方的姓氏。有些孩子的名字是四个字‘父姓+母姓+名字”,表达了对父母双方基因的尊重和中国姓氏文化的进步。
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文化思想更为多元,姓氏文化表现出了新时期新的文化内涵。姓氏是个人作为家族成员的符号标记,是个人对于“我从哪里来”的哲学思考的科学回答。现在,姓氏作为一种社会元素,是个人的家族归属感和民族认同感的标志,不再承载“别贵贱”的文化内涵,而是处处体现出现代社会的平等意识和家族观念。姓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宝库,对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增强民族自豪感都具有重大意义。
(选自《浅论中国姓氏文化研究意义》,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姓氏既是一种社会人的群体性符号,又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一种反映。
B.姓氏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它所包含的内涵非常丰富,具有十分明显的综合性的文化特征。
C.在现代社会,子女可以随父姓,也可以随母姓,甚至可以新起一姓,这体现了男女平等意识。
D.姓氏作为一种社会元素,是个人的家族归属感和民族认同感的标志,不承载“别贵贱”的文化内涵。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姓氏文化是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形成的,社会不断发展,姓氏文化也随之不断发展。
B.社会不断往前发展,在现代,姓氏渐渐成为男女平等意识的体现,已经不再有男尊女卑的意义层面。
C.现代社会,男女平等意识增强,反映在姓氏文化上,表现为一些旧的姓氏消失,一些新的姓氏逐渐产生。
D.姓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增强民族自豪感等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
【小题3】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提出观点后,论证了姓氏文化在不同的社会时代有不同的特征,并分析了其在新时期的内涵和意义。
B.文章第三段引用《礼记·乐记》和《周易·序卦》的目的是论证姓氏在贵贱、上下、尊卑的层面上执行了一整套礼仪规范。
C.文章第四段通过苏州一个孩子另起新姓的例子,论述了姓氏文化在现今表现出向男女平等意识的转变。
D.文章通过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方法了中国姓氏文化是时代文化特征的一种反映这一中心论点。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20世纪60年代初“生态觉醒”运动使人们意识到“城市不是人类最佳的生存环境”,人们渴望“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生态旅游”应运而生。国内外专家认为“生态旅游”应具备三大标准:旅游对象是原生、和谐的生态系统;旅游对象应该受到保护;要有社区的参与。生态旅游的保护性要求旅游者,旅游从业者以及当地居民有较强的环境保护意识,能自觉地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这就要求生态旅游的开发要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传统旅游的最大受益者是开发商和游客,而旅游活动对旅游资源和当地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如旅游基础设施和交通设施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对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旅游活动产生的各种污染等,主要由当地居民承担。生态旅游则强调当地社区的居民是旅游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并应当公平地获得分配旅游业经济效益的机会。通过生态旅游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不但可以防止“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态侵略悲剧再现,更能提升其自觉维护生态环境的热情和积极性。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只有让当地居民受益,才可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同时,生态旅游开发为当地环境质量的维护提供一定的资金,以促进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生态旅游的开发是目前生态资本产业化最为常见的做法,也是通过市场手段使生态资源货币化的最有效的途径。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生态旅游的客观条件是充分的,多样的民族风情、独特的自然资源、珍贵的人文古迹与厚重的“丝绸之路”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富有强烈吸引力的旅游景观。2015年,《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的发布,确定了新疆、宁夏、青海等地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作用,为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旅游的开发提供了更大的机遇和发展空间。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推进,西部地区的交通、能源、水利、卫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将迎来大发展,区域间人员、物资、信息交流也日益充分,这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一直以来困扰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基础设施落后问题和区位劣势问题。

独具西部风情的旅游景观,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推进,使西部民族地区开发生态旅游成为可能,但目前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如缺乏科学、统一规划,盲目开发;生态保护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管理者、经营者及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淡薄。针对这些问题,当前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要加大基础研究扶持力度,坚持统一规划、科学有序开发生态旅游;还要完善生态旅游法规,加强管理和监督,加大执法力度;坚持多层次多渠道强化生态旅游理念,为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民众基础;此外,还可以借助“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建设,加快发展民族地区生态旅游开发的步伐。

(摘编自岳一姬《民族地区怎样打好生态旅游牌》)

【小题1】下列对“生态旅游”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态旅游”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初,是人们因渴望“回归自然,返璞归真”而发起的“生态觉醒”运动。
B.生态旅游的保护性是要求所开发的旅游地区的原生、和谐的生态系统应受到保护,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C.生态旅游强调让当地居民积极参与旅游,从旅游中获益,从而提升其自觉维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
D.开发生态旅游,要为当地环境质量的维护提供一定的资金,以防止“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悲剧再现。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列举了“生态旅游”应具备的三大标准:旅游对象、保护性及社区参与,并对保护性进行了重点阐述。
B.文章运用对比论证归纳出“生态旅游”的要点:让当地居民受益、为当地环境质量的维护提供一定资金。
C.文章列举“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推进的例子,论证了西部民族地区还存在基础设施落后、区位劣势等问题。
D.针对“民族地区怎样打好生态旅游牌”这一论题,文章先阐释概念,再分析生态旅游的优势,最后表明态度。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开发旅游不能兼顾经济利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就可能对当地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B.如果开发旅游忽视社区参与,就可能导致当地仍处贫困的居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再现生态侵略悲剧。
C.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的瓶颈是基础设施落后和区位劣势,“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推进为之带来改变的契机。
D.地区资源优势及国家的政策机遇,可使生态旅游开发中的问题更易解决,从而促进这些地区生态旅游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