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智慧之书

余光中

①知识爆炸不一定就是智慧增高。我相信,今人的知识一定胜过古人,但智慧则未必。新知识往往比旧知识丰富、正确,但是真正的智慧却难分新旧。知识,只要收到就行了。智慧却需要再三玩味,反复咀嚼,不断印证。如果一本书愈读愈有味,而所获也愈丰,大概就是智慧之书了。据说《天路历程》的作者班扬,生平只熟读一部书:《圣经》。弥尔顿是基督教的大诗人,当然也熟读《圣经》,不过他更博览群书。其结果,班扬的成就也不比弥尔顿逊色多少。真能善读一本智慧之书的读者,离真理总不会太远,无论知识怎么爆炸也会得鱼忘筌的吧。

②叔本华说:“只要是重要的书,就应该立刻再读一遍。”他所谓的重要的书,正是我所谓的智慧之书。要考验一本书是否不朽,最可靠的试金石当然是时间。古人的经典之作,已经有时间为我们鉴定过了;今人的呢,可以看看是否经得起一读再读。一切创作之中,最耐读的恐怕是诗了。就我而言,“峨眉山月半轮秋”和“岐王宅里寻常见”,我读了几十年,几百遍了,却并未读厌,所以赵翼的话“至今已觉不新鲜”,是说错了。其实,散文、小说、戏剧甚至各种知识性文章等等,只要是杰作,自然也都耐读。奇怪的是,诗最短,应该一览无遗,却时常一览不尽。相反地,卷帙浩繁、令人读来废寝忘食的许多侦探故事和武侠小说,往往不能引人看第二遍。凡以情节取胜的作品,真相大白之后也就完了。真正好的小说,很少依赖情节。诗最少情节,就连叙事诗的情节,也比小说稀薄,所以诗最耐读。

③朱光潜说他拿到一本新书,往往选翻一两页,如果发现文字不好,就不读下去了。我要买书时,也是如此。这种态度,不能斥为形式主义,因为一个人必须想得清楚,才能写得清楚;反之,文字夹杂不清的人,思想一定也混乱。所以文字不好的书,不读也罢。有人立刻会说,文字清楚的书,也有一些浅薄得不值一读。当然不错,可是文字既然清楚,浅薄的内容也就一目了然,无可久遁。倒是偶尔有一些书,文字虽然不够清楚,内容却有其分量,未可一概抹杀。某些哲学家之言便是如此。不过这样的哲学家,我也只能称为有分量的哲学家,无法称为清晰动人的作家。如果有一位哲学家的哲学与唐君毅的相当或相近,而文字却比较清畅,我宁可读他的书,不读唐书。一位作家如果在文字表达上不为读者着想,那就有一点“目无读者”,也就不能怪读者可能“目无作家”了。朱光潜的试金法,颇有道理。

④凡是值得读的智慧之书,都值得精读,而且再三诵读。古人所谓的“一目十行”,只是修辞上的夸张。“一目十行”只有两种情形:一是那本书不值得读,二是那个人不会读书。精读一本书或一篇作品,也有两种情形。一是主动精读,那当然自由得很;二是被迫精读,那就是以该书或该文为评论、翻译或教课的对象。要把一本书论好、译好或教好,怎能不加精读?所以评论家(包括编者、选家、注家)、翻译家、教师等等都是很特殊的读者,被迫的精读者。这种读者一方面为势所迫,只许读通,不许读错,一方面较有专业训练,当然读得更精。经得起这批特殊读者再三精读的书,想必是佳作。经得起他们读上几十年几百年的书,一定成为经典了。普通的读者呢,当然也有他们的影响力,但是往往接受特殊读者的“意见领导”。

【小题1】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项一是
A.班扬与弥尔顿相比,成就并不逊色多少,这说明知识多不一定就意味着智慧高。
B.古人的经典之作可以让人一读再读,不会生厌;“至今已觉不新鲜”一说未必准确。
C.诗歌情节最少,这是诗歌最耐读的根本原因。
D.一个人必须想得清楚,才能写出清楚的文字;文字夹杂不清,一定意味着写作的人思想混乱。
【小题2】对作者所说的“有分量的哲学家”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其人写作,虽有一定的内容,但文字表达却不太清楚。
B.他们思想混乱,因而文字夹杂不清,浅薄得不值一读。
C.他们的作品亦有可取之处,不能一概抹杀。
D.他们称不上“清晰动人的作家”,是因为在文字上有点“目无读者”。
【小题3】从全文看,一本书是否为智慧之书,它的试金石是什么?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06 12:05:4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小题1】下列关于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些文字选自一篇悼词,首先介绍了逝者去世的情况。“停止思想”委婉地交代了马克思的逝世,照应了逝者“思想家”的身份。
B.第二段中,通过与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规律作类比,作者高度肯定了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的重要意义。
C.马克思发现的一个被复杂混乱的意识形态掩盖的简单事实是剩余价值的存在。这让后来的一切研究不再是在黑暗中摸索。
D.选段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第一段以叙述描写为主,表达具体、细致。后面三段主要是议论,语言严密却富有感染力。
【小题2】作者是马克思的亲密战友,但选文却对马克思的逝世表现得较为冷静和克制,这是为什么?请结合写作对象和写作目的加以分析。

同类题2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所谓后真相,是指在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与客观事实相比,个人的情感和信念更能影响舆论的走向,我们生活在一个后真相时代,人们不再对事实感兴趣,只是追随个人感受,面对海量信息时往往不明真相甚至不问是非,这为网络谣言的传播提供了温床。
过去,谣言主要以口耳相传的人际传播为主,当谣言的内容迎合了受众的某些心理时,它就会在一定范围快速传播。今天,互联网技术不仅重构了个体之间的关系网,而且通过“连接”和“聚合”的方式为个体赋权,使社会成员都能参与公共事务讨论,海量信息借助互联技术“井喷”式地传播开来。
互联网时代信息的爆发式增长和无服传播,使受众的认知能力局限和知识盲点暴露无遗。目前我国网民群体中青少年网民所占比重较大,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网民所占比重较小,网民往往容易被一些煽动性较强的网络谣言所蒙蔽,并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参与网络谣言传播。同时,受从众心态的影响,网民往往没有能力也不愿详尽调查某一热点事件背后的真相,而是习惯于遵从群体的感性判断,宣泄对热点事件的情绪。这也使网络谣言的传播有机可乘。
解决网络谣言问题,一种思路是从技术层面入手。网络技术虽然助长了谣言传播,但也为核实信息、阻断谣言传播提供了手段。例如,对于虚假新闻这种典型的网络谣言表现形式,脸谱公司表示,将在德国推广虚假新闻过滤工具,这样,网络用户就能向相关机构举报可疑新闻,一经核实确认,疑似虛假新闻就会被标注为“有争议”新闻。这将使虚假新闻出现的频率大幅降低,网络用户在试图分享该类新闻时也会收到警示。
技术过滤有助于在较短时间内减缓网络谣言的蔓延,但我们还需追问的是,为什么一些人不再对事实感兴趣,而只愿追随个人感受?其实,一些网络谣言之所以能够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是因为它们在某些方面迎合了部分网民的心理,换言之,虽然网络谣言的内容是虚假的,但它的传播反映了部分网民的心理状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整个社会的心理状况。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谣言的传播在某种程度上是社会现实问题的反映,因此,阻断网络谣言,既要靠技术手段屏蔽谣言,也要深入探究网络谣言传播背后的网民心理、社会心理。
(选自解冰《有效应对网络谣言须双管齐下》,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所谓后真相,是指在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个人的情感和信念取代了客观事实,左右着舆论的走向。
B.互联网技术重构个体之间的关系网,甚至通过某些方式为个体赋权,使社会成员都能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
C.用户利用虚假新闻过滤工具,向相关机构举报可疑新闻,进而阻断网络谣言的传播,从而减少网络谣言。
D.从众心态促使很多网民在明知信息虚假的情况下,仍习惯于遵从群体的感性判断,为了宣泄情绪散布谣言。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解释了“后真相”的概念,不仅巧妙地引出了本文的论题,也为后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了背景。
B.将谣言的口耳传播方式与互联网技术传播方式进行对比,意在论述互联网技术能使谣言产生更大的影响。
C.第四段列举脸谱公司将推广虚假新闻过滤工具的例子,是为了论证利用网络技术手段控制谣言传播是可行的。
D.围绕有效应对网络谣言的方式手段,文章逐层论述了不同时代网络谣言传播的方式,并且提出了解决的办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真相时代,人们对事实真相不再感兴趣,更注重个人的感受,可见谣言的内容迎合了受众的某些心理才会被传播。
B.如果我国网民心理、知识等方面的素质提高了,能够判断出网络谣言内容的虚假性,就能够避免网络谣言的出现。
C.在网络谣言问题中,网络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加快了谣言传播的速度,也为核实信息、阻断谣言传播提供了技术手段。
D.网络谣言的传播在某种程度上是社会现实问题的反映,由此带来的启示:应注重对网络谣言传播背后的社会心理的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近日,在公安部的统一指挥下,我国首次全环节破获了一起特大利用地沟油制售食用油的系列案件,摧毁了涉及14个省的“地沟油”犯罪网络,并抓获32名主要犯罪嫌疑人。

此案的侦破揭开了食用地沟油黑色产业链的六大环节­——掏捞、粗炼、倒卖、深加工、批发、零售。每年有数以万吨的地沟油流向国人餐桌,地沟油中的主要危害物之一黄曲霉素的毒性是砒霜的100倍……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地沟油问题屡禁不止?除了需要反思地沟油背后的行政管理缺失问题,还应看到围剿地沟油黑色产业链各个环节折射出的立法空白和司法盲区。

据统计,我国每年消耗油脂约2200万吨,其中15%约330万吨成为废弃油脂。地沟油本身并非完全有害、无用的物质,经过合理的加工程序,地沟油甚至可以变废为宝,如加工成生物燃料。

记者注意到,我国对餐饮业废弃油脂——即地沟油原料的处理回收还缺乏系统完善的管理机制,立法方面亦存在空白,导致本应发挥“余热”的地沟油流向餐桌。

 2010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地沟油整治和餐厨废弃物管理的意见》,对餐厨废弃物的排放、回收、运输等内容提出了要求。这表明,我国有关部门已经开始重视地沟油供应链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但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上述意见并非法律、行政法规,也非部门规章,其内容的具体落实还需各地方政府细化为当地的规章制度。

根据发达国家已有的经验,地沟油的回收需要政府在适当运用经济杠杆的同时,制定“泔水回收”的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控制“泔水”的流向,并配以行政、司法部门的严格执法,多管齐下,才能将地沟油重新扳回正轨,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每年返回餐桌的地沟油有200万—300万吨,而中国人一年的动植物油消费总量大约是2250万吨。也就是说,按照比例,人们吃的每10顿饭中,可能就有一顿用的是地沟油。

在地沟油流通过程中的关键“黑手”是粮油供应商。他们从地沟油生产企业处甚至许多“黑作坊”收购加工过的地沟油,然后再销往食用油批发部,甚至假冒成名牌产品后直接销售给各个餐馆、饭店。

在此过程中,由于粮油供应商与各个买家之间都是买卖合同关系,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无从直接介入进行监管。同时,各大食用油批发部和餐馆、饭店的经营者又非地沟油的最终食用者,因此,在巨大的利润空间面前,他们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此外,由于我国在对地沟油的检验方面存在漏洞,让地沟油很容易蒙混过关。以现行的国家强制性标准2716-2005《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为例,按照国标,食用油检验通常都是检验酸价、苯并芘、农药残留等9项指标。如果仅检验这9项,地沟油也可能合格。比如,警方日前在浙江宁海查获了大量地沟油并向有关部门送检,按照现行的国标检验,送检的10个样品中,只有两个样品不合格。

据专家透露,地沟油生产者会根据《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在加工过程中添加火碱之类的东西,把地沟油中不合格的指标掩盖住。

然而,面对“人人喊打”的地沟油,消费者的维权之路并非易事,民事诉讼的证据规则成了“拦路虎”。首先,地沟油的使用范围太广,消费者难以确定侵权主体。根据公安机关破案的情况,购买地沟油用于烹饪的餐馆、饭店无法统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外就餐的次数大大多于从前,消费者极有可能在多家餐馆就餐时都遭遇到地沟油,因此侵权主体的确定成为一大难题。

其次,地沟油对人体的伤害并非显而易见,消费者举证证明损害后果十分困难。根据我国侵权责任法的规定,侵权责任的构成需要有损害后果作为要件,而地沟油对人们健康的伤害并非一蹴而就,甚至多年之内无法显现。

【小题1】根据文中信息,对地沟油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地沟油事件涉及面极广,全国已有14个省发现地沟油流回餐桌的现象。
B.地沟油危害极大,其中包含的危害物之一黄曲霉素是砒霜的100倍。
C.食用人数极多,人们吃的每10顿饭中,就有一顿用的是地沟油。
D.地沟油并非无用的物质,可以变废为宝,加工成生物燃料。
【小题2】对地沟油问题屡禁不止的原因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地沟油生产企业——粮油供应商——食用油批发部和餐馆、饭店的经营者形成了一条紧密的利益产业链,都是买卖合同关系,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无从直接介入进行监管。
B.由于对地沟油的检验方面存在漏洞和地沟油生产者会在加工过程中添加一些化学物质,导致地沟油在检验中常常检不出不合格的指标。
C.地沟油对人们健康的伤害并非一蹴而就,甚至多年之内无法显现,导致民事诉讼证据不足,从而使消费者无法维权。
D.除了行政管理缺失,还有在打击地沟油黑色产业链时存在立法空白和司法盲区。
【小题3】从本文看,怎样才能更好地解决地沟油问题?(3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传统孝道与现代孝道
传统孝道主张养老敬老。孝老敬亲是中国人伦道德的根本,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伦理思想资源。。
“善事父母”是孝文化最基本的要求。这首先指“能养之孝”,要求“事父母,能竭其力”。在“能养之孝”的基础上,孔子又提出“敬亲之孝”。他说,“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即说如果对父母不是由衷地敬爱,那养父母和养牲畜就没有什么差别,在这里,孔子援“敬”入“孝”,拓宽和升华了孝的内容。
孝道于全社会的大力推行,培育、酿造了古代中国灿烂的“养老文明”孝道以养老为本位,将养老作为家庭的主要职责之一,使老年人可以名正言顺地接受子女的奉养;孝道主张老年人不仅物质上需要帮助,而且精神上要得到慰藉,从而引导家庭养老实现物质赡养和精神赡养的统一;孝道不断地将养老、敬老的观念赋予家庭养老,使得家庭养老从家庭行为转变为社会规范,短期行为变成世代相继,家庭养老于是不再是可做可不做的问题,而是必须做并且必须做好的问题。孝道由此推动了家庭和谐,社会稳定古代中国的“养老文明”彰显了人类破解养老问题的“中国路径”,以及这一路径的先进性。
现在社会的深刻变化,引发了传统孝道现代转化的必要性。首先,生产方式的改变引发家庭关系变化。我国古代社会以农业生产为基本生产方式,春种夏管,秋收冬藏,处理生产生活中的问题主要靠经验,而人越老所掌握的知识越多,越值得社会尊重,故而老人在家庭生活中处于支配地位,但在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革的现代社会,当晚辈的知识结构、资源财富、权力地位都超越长辈时,他们在家庭中的“话语权”便会加大而老人们的地位难免会“边缘化”。其次,民主政治取代封建孝治,在封建社会中,统治者为要求臣子对自己尽“忠”而鼓吹百姓们行“孝”,“忠孝”也成为当时最高的道德评价标准。而在当今社会中,古时的“父母官”变成了当今的“人民公仆”;那时的“子民”“草民”,而今变成了“公民”“国家的主人”;执政党的理念,也转变为各级干部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第三,一百多年来的历史与政治冲击,使孝道文化基础大为动摇。孝道观念被严重扭曲,造成了人们认识上的混乱,形成了几代人思想上的误区与断层。再就是生存及养老的压力增大。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生存压力增大,子女对父母尽孝的难度提高。凡此种种因素,使得传统孝道日渐失去昔日的约束力,子女们对父母不尽赡养之义务,老而无养、养而不敬的现象屡见不鲜。不少子女在老人还有一点利用价值时,一味索要,无度“啃老”;而老人一旦年高体衰,便视其为累赘,甚至虐待、遣弃,种种不孝行为令人发指。曾经风光无限的传统孝道,如今已是面目全非,只是靠着历史的惯性而踉跄前行
欲使传统孝道能在今天生存发展,并且对现代生活产生其应有的规范与指导作用,就必须对其进行现代转化,使其融入现代生活,走走进现代人的心中。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孝道既应该汲取传统文代的精华,又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选自党建网,有删改)
【小题1】关于“传统孝道”,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孝老敬亲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伦理思想资源,是中国人伦道德的根本,于全社会的大力推行,培育了中国灿烂的传统文化。
B.孝道不断地将养老、敬老的观念赋予家庭养老,使得家庭养老从社会行为转变为家庭规范,短期行为变成世代相继,推动了家庭和谐,社会稳定。
C.孝道将养老作为家庭最主要的职责,使老年人名正言顺地接受子女的奉养,得到物质帮助和精神慰藉,从而实现物质赡养和精神赡养的统一。
D.“善事父母”首先指“能养之孝”,在“能养之孝”的基础上,孔子又提出“敬亲 之孝”,援“敬”入“孝”,拓宽和升华了孝的内容。
【小题2】下列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封建社会要求臣子尽“忠”,百姓行“孝”,当今社会中,“父母官”变成“人民公仆”,“子民”变成了“国家的主人”,“忠孝”已不再是道德评价标准。
B.在以农业生产为基本生产方式的我国古代社会,处理生产生活中的问题主要依靠经验,老人在家庭生活中处于支配地位。
C.一百多年来,孝道文化的基础在历史与政治冲击下已大为动摇。孝道观念被严重扭曲,几代人的思想上出现了误区与断层。
D.孔子认为,对父母应由衷地敬爱,否则养父母和养牲畜就没有什么差别。然而现实社会,老而无养、养而不敬的现象却时常发生。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中国的“养老文明”彰显了人类破解养老问题的“中国路径”,现代孝道既应该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又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B.生活节奏加快,生存压力增大,子女对父母尽孝的难度提高,致使传统孝道日渐失去约束力,“啃老”和虐待、遗弃老人的现象频繁出现。
C.生产方式的改变引发家庭关系变化。当晚辈的知识结构、资源财富、权利地位都超越长辈时,老人们的地位难免会“边缘化”。
D.社会变化引发传统孝道转化的必要性,传统孝道只有进行转化,融入现代生活,才能在今天生存发展,并且对现代生活产生其应有的规范与指导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下大数据时代正在推动一场影响深远的思维革命。它将人类思维从有限的因果关系中解放出来。在大数据 时代,史学家面临的将是如何突破数据无限的难题。一方面,微观史学研究将更趋广泛和深入;另一方面,历史 研究的碎片化问题也将更趋严重。一旦史学家陷入史料的无限之境而又无技突出重围,就极有可能失去从整体上 描述历史的能力。

作为极其古老的认识活动,史学一直是人类实现自我认知、达致群体认同的重要途径。原始社会末期,大型 史诗创生并广泛传诵,与神话一道建构群体内部的认同,从而维系了较大规模人类社会组织的存在与发展,并最终促成文明时代的到来。进入文明时代之后,史学更是在促成民族认同、价值认同、文化认同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社会作用。司马迁在《史记》中建构了以黄帝为中华民族共同祖先的起源话语体系,这一话语体系影响深远,其后拓跋鲜卑建立北魏,述其远祖即溯至黄帝之子昌意。蒙元和满清,虽为少数民族所建王朝,但都自觉继承了为前朝修史的文化传统,其动因之一就是为了确立本王朝在这一时间体系中的位置。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风雨而能长盛不衰,发展成为当今世界规模最为庞大的民族共同体,离不开传统史学在推动群体认同方面所发挥的重大作用。乔·古尔迪和大卫·阿米蒂奇在《历史学宣言》中呼吁史学家们摆脱微观史学的狭隘局限,为人类思考现在及建设未来发挥独特的重要作用。这对于正在大数据时代走入史料无限之境的史学来说无疑是一次十分及时的提醒。

大叙事需要宏大的形式和时空,但这两者都非其本质。大叙事之“大”,主要体现在史学家的人文情怀上。希罗多德撰写《历史》,兼记希腊人和异邦人的丰功伟绩,藉此颂扬乃至炫耀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曾经焕发出的勇气和荣光。经典之为经典,除其事实详核外,更在于其文字之中处处渗透着对于人类命运的悲悯和关怀。大数据时代,凡一切能够量化的学术技能,都有可能由信息技术全部或部分代劳,唯有人文情怀是人类主体性的最后营垒,技术无法染指。作为一门思考人类自身的人文学科,史学必须警惕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所导致的工具性话语霸权。唯大情怀者才能驾驭好大数据、利用好大数据,书写出真正关注人类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伟大叙事。

(摘编自许兆昌《大数据时代史学更应有大情怀》)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当下大数据时代正在推动一场思维革命,使人类思维不再受制于因果关系。
B. 大数据促进了微观史学研究的发展,但也使历史研究碎片化问题更趋严重。
C. 人们为促成文明时代到来而创造的各种神话与大型史诗都属于史学的范畴。
D. 大数据时代里史学家之间的差别不是能够量化的学术技能,而是人文情怀。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论述了大数据时代史学家将面临的机遇、挑战,以及使命、对策等内容。
B. 文章运用蒙元和满清为前朝修史的例子,证明了史学是促成群体认同的途径。
C. 第二段回溯史学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为大数据时代史学研究指明了方向。
D. 文章将大数据时代的历史研究和传统史学进行对比,论述了作者的中心论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处在大数据时代的史学家们,只有突破数据带来的无限之境,才有可能避免失去从整体上描述历史的能力。
B. 如果没有司马迁建构的以黄帝为中华民族共同祖先的起源话语体系,就没有历代王朝为前朝修史的传统。
C. 希罗多德撰写的《历史》之所以成为经典,与他在书中兼记和颂扬希腊人和异邦人的丰功伟绩有关。
D. 大数据时代的史学研究要想避免工具性话语霸权,就必须坚守人文情怀这个人类主体性的最后营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