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情绪卑常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现象,长期以来.各个领域的学者从自己的学科出发,对此现象纷纷做出各自的解释,但是姑终未获解决。现在生物学家也开始涉足这个问题.并从生物学的角度加以探讨,他们的见解让人耳目一新。
我们经常说人的情绪多,其实我们往往不是自己情绪的真正主人。在人体内.存在着许多调控我们情绪的化学物质,我们的喜怒哀乐受到它们的控制。比如说.有时候我们会莫名其妙地感到心烦,究其原因是一种叫做“梅拉多宁”的激素在作怪:如果这种激素分泌过多.会导致心情烦躁、沮丧等。据研究,梅拉多宁也是导致一种叫“冬季抑郁症”疾病的元凶。得这种病的人.在冬季尤其是阴霉、缺少阳光的日子里.容易情绪低落、郁郁寡欢.甚至做出极端行为,为什幺生活中有些人那幺快乐,令人羡幕?这又涉及到一种叫“多巴胺”的化学物质,多巴胺是神经元中传导神经兴奋的一种化学物质,当多巴胺传导顺畅的时候,大脑内部就会产生一系列化学变化,使我们产生快感。
现在生物学家发现,大量的细菌寄生在我们呼吸道和消化道中,它们中的半教是中性菌,对我们既无害也无益,比如肠杆菌、酵母菌及肠球菌;约有l0%是有害菌,如葡萄球菌、幽门杆菌等;还有约30%是有益菌,如乳酸菌、双歧杆菌等。对有害菌我们也不必担心,因为它们的活动严格受有益菌和中性菌的管制。
别小看这些寄生在肠道内的小小细菌,它们对改变我们的情绪和行为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方面.这些细菌影响人体的营养代谢,如果消化不良,会引起情绪异常;另一方面.假如人体的代谢紊乱,这些细菌会制造出硫化氮、氨等气体来毒害我们的神经,从而导致我们情绪异常,甚至做出极端行为。科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当给猪投喂高密度的发酵乳杆菌时,猪不仅长得快,而且争食咬斗现象明显减少。这是因为猪的肠道内有益菌受到强化之后,对猪的神经有毒害作用的气体硫化氢和氨等的生成大幅度下降,于是改善了猪的行为。
近年来,人们情绪异常和行为失控的发生频率逐年升高,从肠道内细菌的生存环境来看,导致这一现象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农药、食品添加剂和抗生素等的滥用。这些药物或化学物质进入人体会大量杀死肠道细菌,导致人的代谢紊乱和消化不良,从而引发情绪异常和精神疾病。二是这几年生活水平提高后,部分人吃得太饱。由于摄入的过量高蛋白在人体内缺少有益菌或中性菌为其分解、代谢,它们会在杂菌的分解下产生大量的硫化氢、氨等对神经有毒害作用的物质。这些物质会破坏人体中起抑制冲动作用的五羟色胺的合成,导致人的情绪异常,产生过激行为。
(摘编自2010年4月29日《科技文摘报》)
1.下列关于情绪异常及其研究状况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所谓情绪异常是指情绪低落、沮丧、烦躁、发怒,乃至做出极端行为等。心情愉快则是人的正常状态,不属于情绪低落。
B.人的情绪异常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现象,此前各个领域的学者虽然从不同的学科出发,提出了各种解释,但是始终未能解决问题。
C.与其他领域学者的研究不同,现在生物学家们另辟途径,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研究,从而解决了情绪异常的防治问题。
D.科学研究已经表明,人体内的一些化学物质会影响人们的喜怒哀乐,所以许多时候人们并非自己情绪的真正掌握者。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们有时候出现烦躁、沮丧等情绪,其原因是体内的激素梅拉多宁的分泌超过了正常的水平。这种情况更严重的例子就是冬季抑郁症。
B.正常情况下人体肠道内的有益菌和中性菌会有效管制有害菌的活动,当有益菌和中性菌的数量大量减少时,这种管制就会削弱。
C.如果给猪投喂高密度额发酵乳杆菌,猪肠道内有益菌的数量大幅度增加,那么硫化氢和氨等有害气体的生成就会大量减少。
D.残存农药、食品添加剂和抗生素等杀死大量肠道细菌,高蛋白物质就会被分解出大量硫化氢和氨等有害物质,导致人的情绪异常。
3.下列判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只有当人体内多巴胺的量超过一般水平,神经兴奋在神经元中才能得到有效的传导,人的大脑才能产生化学变化,从而获得快感。
B.即使人们不食用含有农药、食品添加剂和抗生素等的食物,而食用纯“绿色”食品,我们体内的肠道细菌也可能会导致情绪异常。
C.肠道内的杂菌会分解高蛋白物质,产生硫化氢、氨等毒害神经的气体,这就是说,可以通过杀灭这些杂菌来预防或治疗情绪异常、
D.近年来,某些人行为失控的现象屡有发生,看来控制农药、食品添加剂和抗生素的使用也应该是解决此类现象的有效措施之一。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23 01:40: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长期以,各国在课程管理上存在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两大范式。这两大范式无所谓孰优孰劣,而是各有利弊。近年,世界各国逐渐认识到课程设置“统得过死”和“放得过开”都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于是大都转而走上了两相融合的道路。
如美国,宪法修正案第十条规定:“本宪法所未授予合众国或未禁止各州行使之权力,皆由各州或人民保留之。”而教育正好属于此列,因此成为“地方分权”教育范式的典型,长期以没有统一的全国性课程,而由州和地方学区确立各自的课程标准。但80年代以后,美国开始设立全国性课程,全国科学基金会和教育部把全国课程标准作为学校改革的原则,提出应将全国课程标准作为基金会资助各州改革课程结构和地方课程,改革教学方法、教科书、师范教育和证书制度,在职培训和学生评估的依据。克林顿政府在《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中主张将1990年布什政府提出的国家教育目标正式完成立法程序,并建立“国家教育目标专门小组”,以随时对实现这些目标的进程提出报告;要求编订供各州自愿采用的“核心课程国家标准”,希望藉此能够对学生在基本学科领域里必须掌握哪些东西有一个共识。《2000年教育目标法》把课程标准分为“国家标准”和“州标准”。“国家标准”即是由“国家教育标准和改进委员会”(NESIC)等机构制定的课程标准总的“准则”,根据这些标准,得到NESIC的确认后,再报“国家教育目标专门小组”审查批准。“州标准”是在自愿基础上,各州遵循国家标准而编订的州课程内容标准及评估体系。核心课程全国标准的制定一改美国过去学校课程设置的地方分权状况,虽然没有明确规定各地必须严格执行全国标准,但要求各地的地方标准要依据全国标准制定,体现出课程设置的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特点,这在美国学校课程发展史上还是首次。
英国中小学在历史上也没有统一课程,都是由地方自行设置,而且地方政府对学校的管理也很松散。1988年颁行的《教育改革议案》则一改过去的做法,授权教育科学部长制定国家课程,教育科学部长又委托国家课程委员会制定各科教育大纲,使得大部分学校的主要课程内容趋于统一,但各学校仍可以自行决定开设一部分课程。对国家课程,教育科学部委托国家课程委员会编制的教学大纲。大纲中详细列出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对每一学科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技巧、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都作了明确的规定。为了帮助教师掌握大纲,搞好教学,还印发了一些非指令性的参考资料。
而与此同时,以中央集权为课程传统的国家,如日本、法国、俄罗斯等则更加强调课程设置和管理上的地方分权,中央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的权限逐渐收缩,在保证“核心课程”的前提下,赋予地方政府和学校越越多的课程决定权。
为了适应“集权”与“分权”的融合,既能在一国之内保证基本的教育水准,又能给地方和学校足够自主权以更好地达到教育目标,国家层面管理课程最为重要的手段就是课程标准。国家颁行具有法定效力的课程标准,所追求的不是“最大限度的控制”,而是“最小限度的控制”,是一种必须达到的保底性要求,在此基础上把很大一部分空间留给了地方政府和学校。
(节选自《新华文摘》)
【小题1】下列对于“课程管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期以,各国在课程管理上存在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两大基本范式,近年,世界各国逐渐认识到“统得过死”和“放得过开”都无法提高教学质量。
B.美国宪法修正案第十条并非专门为该国的课程管理而规定,但此规定为各州和地方学区确立各自的课程标准提供了法律依据,因此美国教育成为“地方分权”教育范式的典型。
C.克林顿政府在《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中主张将布什政府提出的国家教育目标正式完成立法程序,要求编订供各州自愿采用的“核心课程国家标准”。
D.近年,一些以中央集权为课程传统的国家更加强调课程设置和管理上的地方分权,中央政府的权限逐渐收缩,地方政府和学校得到了越越多的决定权。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80年代以,美国开始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迈进,具体标志是开始设立全国性课程,要求各地的地方标准要依据全国标准制定。
B.英国的中小学在历史上没有统一课程,课程都由地方自行设置,地方政府对学校的管理也很松散,所以1988年以后才一改过去的做法。
C.美国以立法的方式,把课程分为“国家标准”和“州标准”;“国家标准”由国家控制,“州标准”由各州完成:这在美国学校课程发展史上是空前的。
D.英国的“教学大纲”详细列出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对每一学科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技巧、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都作了明确的规定。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课程管理上,“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两大范式无所谓孰优孰劣,因为前者容易导致“统得过死”,后者容易导致“放得过开”,两者均有弊端。
B.从近年来课程管理的共通性和趋向看,美国和英国等国家的做法比较一致,而日本、法国、俄罗斯等国家的做法则较为相似。
C.在历史上,世界各国的课程管理在“集权”和“分权”上各有偏向;近30年来,则呈现两相融合的趋势,这对发展基础教育无疑是一件好事。
D.国家颁行具有法定效力的课程标准,虽然收缩了地方政府和学校的权限,存在“统得过死”的弊端,但是为了在一国之内保证基本的教育水准,这还是很有必要的。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25分)
中秋夜里的一盏马灯
朱砂
他做梦也不会想到,时至今日,乡村里竟然还会停电,而且是在中秋节的晚上。
菜刚刚摆上饭桌,他正陪娘说话。哥哥在开啤酒,嫂子还在灶间忙活着,谁料却突然停电了,世界一下子掉进了黑暗,——如他此刻的生活。
2008年,他所在的投资公司破了产,不仅如此,家也散了,妻子留下一纸离婚协议书,带走了儿子和家里仅有的一点现金。
一想到儿子,他鼻子一酸,眼圈儿红了。他点了根烟,习惯性地走出了客厅。
站在17楼的阳台上,看着楼下灯火辉煌的夜景,想着失业的自己,想着身上背负的也许一生都无法偿还的债务,想着即将因断供而被银行拍卖的汽车和房子,他苦笑,连哭的勇气都没有。
许多时候,人,总是在被生活打得落花流水的时候,才会想到亲情。几天后,借着传统的中秋佳节,他回了老家,看望了瘫痪在床的母亲,并且,给爹上了坟。
“这该死的电,早不停晚不停,偏偏赶着大家吃团圆饭的时候停。”母亲气嘟嘟地牢骚着。
“没事儿的,娘,咱有这个呢。”说话间,哥从柜子里拿出一盏马灯,点燃,屋里瞬间便有了光亮。虽然亮度比起电灯来差了不少,但并不影响吃饭。
接下来,一家人先后上了炕,围在母亲身边,话题从这马灯说开来,你一句我一句地闲聊着。
瞅着那盏马灯,他有些恍惚,仿佛又回到从前。那个时侯父亲在生产队上当饲养员,马灯是队里配给父亲晚上给牲口加料用的。曾几何时,这盏马灯在相当长时间里都是他向伙伴们炫耀的东西。与其他人家那些豆粒大小的煤油灯光比起来,这盏马灯简直就像大功率的探照灯。想来,那个时候可真幸福啊,在这马灯下,爹编苇筐,娘纳鞋底,他和哥哥做作业,偶尔,娘从柜子里摸出块冰糖来,给哥俩咬开,一人一半儿,含在嘴里,甜到脚底儿……想到这些,他的心里,忽然就涌出一股温润。
他和哥你一杯我一杯地对饮着,说小时候的事,说到兴起处,哥俩儿的嗓门越来越大,哥说他小时候偷了邻居张大爷院前的瓜,被张大爷找到家里来,他竟然对爹说谎是哥哥让他偷的,为此哥稀里糊涂地挨了爹一顿揍。他耍赖,不承认,说哥哥也窥视那瓜很久了;而且,瓜偷来后,哥哥也吃了。哥哥说他只吃了个瓜腚,而且不知道那瓜是他偷来的。
哥俩儿争得面红耳赤,嫂子乐得前仰后合的,娘更是高兴得咧着缺了牙的嘴,瞅瞅这个,看看那个,欢喜地不得了。多日来的第一次,他忘了所有的烦恼,整个人都沉浸在童年的趣事里。那一晚,酒喝得高兴,话也很多,他和哥你来我往地划拳,嗓子都喊哑了。
夜里,睡觉时,嫂子给他抱来了崭新的棉被,躺在娘的身边,他第一次感觉到,原来日子可以过得如此踏实,好几次,他真想闭上眼睛不再醒来。
然而,该来的还是会来的。第二天早晨,他不得不向娘告别,他很想就这样一辈子守在娘的身边,只要有口饭吃就行。可是,他不敢,他必须装得工作很忙的样子,他不想让娘和哥知道他此时的境遇。
和娘道了别,走到院子外,发动了车,正欲关上车门,哥哥走了过来,双手抱着个小纸箱,放在了副驾驶座上,叮嘱他,回到家再看。
他疑惑地看了看哥哥,下意识地点了点头。和哥嫂说了再见,车驶出胡同,上了马路。虽然答应了哥哥,可他还是忍不住好奇,刚刚驶出村子,他便把车停在路边,打开了那个纸箱。
纸箱上面,是一张纸,展开,哥哥的笔迹赫然人目:刚子,昨天你在爹坟上说的话我都听见了。电闸是我让你嫂子拉的,哥没文化,讲不出什么大道理,但哥却知道,电灯下能吃饭,马灯下也照样能吃饭。而且,不管停多久,这电迟早会来的,我们的下半辈子,生活在电灯下的日子肯定比生活在马灯下的日子长。
刚子,无论发生了什么事,哥都希望,明年的中秋节,你不要让娘在眼泪里度过。
纸条下面,是那盏马灯和厚厚的一摞钱;几捆一百的,还有一叠散的,有五十的,也有十块的,甚至还有一块的。
虽然那些钱和他所欠的债务相比微不足道,但他却知道,那是哥哥所能给他的全部。
秋阳下,一个男人,抚着一盏马灯,泪流满面……
【小题1】下列对文本分析理解最准确的两项是( ) (5分)
E.“他真想闭上眼睛不再醒来”的内涵很丰富,其中有家人的关爱让他觉得日子可以过得踏实的意思。
A.中秋夜的这盏普普通通的马灯不仅是应急的照明灯,更是一盏照亮他的前程让他走出阴影的灯。
B.让他做梦也想不到的是:中秋夜停电是哥哥为能让“他”接受兄长的帮助而设的一个计策。
C.他觉得“真幸福”,是因为在追忆往事时,想起那时家里因有一盏其他人家没有的马灯。
D.马灯下,他和母亲、哥哥唠家常,忆往事,想到当年哥俩曾经为了偷瓜、吃瓜的事争得面红耳赤。
【小题2】请分析③- ⑥自然段插叙内容在全文中所起作用。(6分)
【小题3】哥哥说:“哥没文化,讲不出什么大道理,但哥却知道,电灯下能吃饭,马灯下也照样能吃饭。而且,不管停多久,这电迟早会来的,我们的下半辈子,生活在电灯下的日子肯定比生活在马灯下的日子长。”结合相关情节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小题4】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哥哥”,还是“刚子”?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8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诚信是价值创造过程的重要元素
吴富林
诚信既是一种基于事实的伦理评价,又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意义。经济学家曾参考社会学的“田野工作法”做过实证分析,假如有这么一座城市,它的餐馆规定客人必须在买单之后用餐而不是用餐之后买单,那么这个城市的餐饮交易量必然下降,连锁反应可能是其他相关交易量甚至GDP都会出现下降的苗头,因为这个城市缺乏起码的经济活动的诚信基础。这就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经济学问题,诚信是作为外部因素影响了经济过程,还是作为内部因素参与了价值创造?
经济学中的价值创造理论,都是着眼于产品的物质要素(土地、资本、劳动等)、必要劳动时间和物品的效用性来展开的,非物质要素则未被纳入价值创造过程。但现实告诉我们,诚信是一种在作用上类似于物质要素的资源,不仅影响着而且参与着价值创造。
首先,诚信作为个体资源参与价值创造。在价值的创造过程中,劳动对象、劳动工具和劳动者在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状态下进行结合是至关重要的,人们注重了劳动者的科技知识含量是一个进步,但必须把劳动者的人文状况纳入分析过程。劳动者对于职业的忠心程度有时候不亚于其知识含量的作用。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说“上海货,信得过”,其实质是上海师傅的职业诚信已凝聚在了产品的价值之中,又通过市场交换得到了体现。
其次,诚信作为公共资源参与价值创造。诚信作为公共资源是群体创作和历史积累相结合的产物,其参与价值创造的机制同其他公共产品(道路、阳光、空气质量等)发挥作用的过程是一样的。经济体的范围越大,诚信资源创造价值的乘数作用就越大。西方学者丹尼尔·贝尔提出了“社会资本”这一概念,他指出,社会经济活动的范围和数量与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程度呈紧密的正相关关系。这启发我们,把诚信建设作为提升地区乃至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战略举措是必要的。
再次,诚信创造价值有其定价原理。原则上讲,诚信价值是失信惩戒和守信受益正反两方面的叠加。在契约操作层面上讲,诚信价值等于违约成本,违约成本虽有“执行难”的问题,但却是可以计量的。在诚信风险状况下,可以对利息理论进行适当修正,它不仅是时间价值和利润再分配,而且是对违约预期的一种补偿。与失信惩戒相对应的是守信受益,后者难以计量,可能体现为一种“意义感”和尊严、品质。此外,信用缺失损失额、产品假劣损失额、银行信用违约率等多种统计数据,或可从宏观上提供诚信价值计量的实证依据。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诚信是创造价值过程中的重要元素,影响而且参与着价值创造。
B.诚信无论是作为个体资源还是作为公共资源都参与价值创造。
C.在价值创造过程中,劳动者对于职业的忠心程度比其知识含量更重要。
D.在价值创造中,职业诚信凝聚在产品的价值之中,在市场交换中,职业诚信又得到了体现。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经济学理论认为价值创造只和产品的物质要素、必要劳动时间和物品的效用性有关系。
B.经济学理论认为诚信只是作为外部因素影响经济过程,本身并不是参与价值创造的因素。
C.作者认为诚信虽然不是价值创造的物质要素的资源,但影响着而且参与着价值创造。
D.作者认为诚信和产品质量等物质因素一样直接参与经济过程,所以它也属于物质因素。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诚信本是一个社会学概念,它是一种基于事实的对人的伦理评价,但是由于经济活动的主体是人,所以它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意义。
B.诚信是一种公共资源,它是由群体创作的,又是一种历史积累的结果,所以经济体的范围越大,诚信资源创造价值的乘数作用就越大。
C.社会经济活动的范围和数量与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程度呈紧密的正相关关系,公民相互接触越活跃,“社会资本”就越雄厚。
D.诚信价值是失信惩戒和守信受益正反两方面的叠加。失信惩戒是可以计量的,守信受益只是一种很虚化的东西,根本无法计量。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
材料一:
8月8日,九寨沟地震发生18分钟后,中国地震台网的机器,写了篇新闻稿,写作用时25秒。稿件用词准确,行文流畅,且地形天气面面俱到,即便专业记者临阵受命,成品也不过如此。再考虑到25秒的写作时间,人类完败了。
人工智能正在向高端职位进军。有人预言,除了华尔街的交易员,像律师、会计、医师等高端职位,也将大量地被人工智能所取代。埃隆·马斯克说在未来20年,全球12%至15%的劳动力将因为人工智能而失业。李开复则认为,10至15年之后,也许50%的人要面临工作部分或全部被取代的局面。
“每一轮科技革命都会带来新一轮工作革命,人工智能将大量淘汰传统劳动力,很显然也会有不少行业,会因为人工智能的兴起而消亡。”陶庆华说,“但也要看到,人工智能会创造高端的新型的产业需求,从而带来劳动者的转型升级。所以,只有新型劳动者,才能适应人工智能时代。”
(摘自《人工智能来了,你的饭碗会被拿走吗》,2017年9月14日《光明日报》)
材料二:
近年,人工智能成为一个全球关注和辩论的焦点。有观点认为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会导致人类的工作机会大量缩减,甚至会对人类文明造成毁灭性冲击。但戴尔表示,他本人对人工智能并不恐慌。他认为技术就是要推动人的潜力最大化。任何一种新技术或者新工具可以有好的用途,也可以有坏的用途。“技术发展不应成为我们害怕的理由。未来的世界一定是人与机器合作的世界。”戴尔还谈到,新的技术使我们拥有更好的商业、社会和教育环境等。就如同劳动力和资本,数据已成为一个新的经济投入要素。“数据是一种新的力量,正在推动人类文明向前发展。”
(摘编自《迈克尔·戴尔:人工智能时代是人加机,而非机减人》,9月29日新华网)
材料三:
预计到2020年时,与全球数字化转型相关的行业增加值将达到近20万亿美元,中国约有69%的企业将数字业务发展作为未来一年内的首要任务。对于企业来讲,数字时代已然来临。在未来,个性化和预测将成为消费者客户服务需求的主题,依靠类似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推动,将把渠道内的客户服务与效率提升到极致。可以预见的是,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智能识别、智能匹配、智能解答将得到广泛的应用,为客户提供更加精准的信息推送。
(摘编自《AI将改变客户体验,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2017年9月29日环球网)
材料四:
目前人工智能尽管有了长足发展,但毫无疑问都只是停留在弱人工智能的水平。我们现在缺乏一个建立在与认知科学相关的各个领域知识成就基础之上的能真正解析人类智能之谜的理论。诚然,人类原本就是自然的产物,人类能达到的智能水平,从理论上讲,通过相应的渠道机器完全可能达到。可是,当前智能机器与人类的差距显然是存在的,智能机器与人的本质差异可能就在“个性”方面。理论上讲,软硬件完全相同的机器之间,是无所谓“个性”的,而人的重要的特征就在于拥有建立在自由意志基础上的个性。
就技术而言,不管是智能实体还是网络虚拟人,如果不能深入解析人类心智本身,则雷库兹韦尔预言的奇点,即在2029年我们将在机器中实现人类级别的人工智能的梦想就不可能到来。因此,深入解析人类“自由意志”和“个性”的本质是实现强人工智能目标的必经之路。但如果这个目标能够实现,一旦机器具备自由意志,人类将不得不面临新的伦理与现实的问题。
(摘编自《人工智能发展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2017年4月25日中国社会科)
【小题1】下列关于人工智能相关情况的认识,正确的一项是
A.九寨沟地震中,机器高效的新闻稿写作事实证明:新闻写作方面人工智能完胜人类。
B.戴尔对人工智能并不恐慌,因为他认为人工智能可以使我们拥有更好的商业、社会和教育环境。
C.数字时代,个性化和预测将成为消费者客户的重要需求,而依靠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动,企业将大大提升服务客户的水平。
D.成功解析了人类智能之谜,就可以使机器具备自由意志,从而在机器中实现人类级别的人工智能的梦想。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劳动力在人工智能创造的高端新型产业中不再有用武之地。
B.未来,得益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消费者可以获得更方便、快捷、准确的信息服务。
C.尽管人工智能已取得巨大进步,但从弱人工智能到强人工智能,人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D.人类是自然的产物,人类能达到的智能水平,通过相应的渠道机器完全可以达到。
E. 这四则材料以人工智能为论述对象,多角度、多层次对其发展做出了探究,展现了其深远的社会影响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人工智能的发展进步将给人类社会带来哪些利弊。

同类题5

芦 苇
孙 犁
日本兵从只有十五里远的仓库往返运输着炸弹,低飞轰炸,不久,就炸到这树林里来,把梨树炸翻。我跑出来,可是不见了我的伙伴。我匍匐在小麦地里往西爬,又立起来飞跑过一块没有遮掩的闲地,往西跑了一二里路,才看见一块坟地,里面的芦苇很高,我就跑了进去。
“呀!”
有人惊叫一声。我才看见里面原来还藏着两个妇女,一个三十多岁的妇人,一个十八九岁的姑娘,她们不是因为我跳进来吃惊,倒是为我还没来得及换下白布西式衬衣而吓了一跳。我离开她们一些坐下去,半天,那妇女才镇静下来说:
“同志,你说这里藏得住吗?”
我说等等看。我蹲在草里,把枪压在膝盖上,那妇人又说:
“你和他们打吗?你一个人,他们不知道有多少。”
我说,不能叫他们平白捉去。我两手交叉起来垫着头,靠在一个坟头上休息。妇人歪过头去望着那个姑娘。姑娘的脸还是那样惨白,可是很平静,就像我身边这片芦草一样,四面八方是枪声,苇叶子还是能安定自己。我问:
“你们是一家吗?”
“是,她是我的小姑子。”妇人说着,然后又望一望她的小姑:“景,我们再去找一个别的地方吧,我看这里靠不住。”
“上哪里去呢?”姑娘有些气恼,“你去找地方吧!”
可是那妇人也没动,我想她是有些怕我连累了她们,就说:
“你们嫌我在这里吗?我歇一歇就走。”
“不是!”那姑娘赶紧抬起头来望着我说,“你在这里,给我们仗仗胆有什么不好的?”
“咳!”妇人叹一口气,“你还要人家仗胆,你不是不怕死吗?”她就唠叨起来,我听出来她这个小姑很任性,逃难来还带着一把小刀子。“真是孩子气,”她说,“一把小刀子顶什么事哩?”
姑娘没有说话,只是惨惨地笑了笑。我的心骤然跳了几下,很想看看她那把小刀子的模样。她坐在那里,用手拔着身边的草,什么表示也没有。
忽然,近处的麦子地里有人走动。那个妇人就向草深的地方爬,我把那姑娘推到坟的后面,自己卧倒在坟的前面。有几个敌人走到坟地边来了,哇啦了几句,就冲着草里放枪,我立刻向他们还击,直等到外面什么动静也没有了,才停下来。
不久天也快黑了,她们商量着回到树里去。姑娘问我怎么办,我说还要走远些,去打听打听白天在梨树园里遇到的那些伙伴的下落。她看看我的衣服:“你这件衣服不好。”再低头看看她那件深蓝色的褂子,“我可以换给你。先给我你那件。”
我脱下我的来递给她,她走到草深的地方去。一会,她穿着我那件显得非常长大的白衬衫出来,把褂子扔给我:
“有大襟,可是比你这件强多了,有机会,你还可以换。”说完,就追赶她的嫂子去了。
(1941年)  (略有改动)
【小题1】简要分析小说中主人公的形象。(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概述“我”在小说中的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按照要求,赏析这篇小说的表现技巧。(8分)
(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文中的画线句子加以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她坐在那里,用手拔着身边的草,什么表示也没有。”这句话是怎样塑造人物形象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孙犁的这篇小说,篇幅短小,但是意味隽永,颇耐咀嚼。结合作品,探究
这篇小说是写人的,但为什么以“芦苇”为题?(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