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诚信是价值创造过程的重要元素
吴富林
诚信既是一种基于事实的伦理评价,又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意义。经济学家曾参考社会学的“田野工作法”做过实证分析,假如有这么一座城市,它的餐馆规定客人必须在买单之后用餐而不是用餐之后买单,那么这个城市的餐饮交易量必然下降,连锁反应可能是其他相关交易量甚至GDP都会出现下降的苗头,因为这个城市缺乏起码的经济活动的诚信基础。这就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经济学问题,诚信是作为外部因素影响了经济过程,还是作为内部因素参与了价值创造?
经济学中的价值创造理论,都是着眼于产品的物质要素(土地、资本、劳动等)、必要劳动时间和物品的效用性来展开的,非物质要素则未被纳入价值创造过程。但现实告诉我们,诚信是一种在作用上类似于物质要素的资源,不仅影响着而且参与着价值创造。
首先,诚信作为个体资源参与价值创造。在价值的创造过程中,劳动对象、劳动工具和劳动者在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状态下进行结合是至关重要的,人们注重了劳动者的科技知识含量是一个进步,但必须把劳动者的人文状况纳入分析过程。劳动者对于职业的忠心程度有时候不亚于其知识含量的作用。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说“上海货,信得过”,其实质是上海师傅的职业诚信已凝聚在了产品的价值之中,又通过市场交换得到了体现。
其次,诚信作为公共资源参与价值创造。诚信作为公共资源是群体创作和历史积累相结合的产物,其参与价值创造的机制同其他公共产品(道路、阳光、空气质量等)发挥作用的过程是一样的。经济体的范围越大,诚信资源创造价值的乘数作用就越大。西方学者丹尼尔·贝尔提出了“社会资本”这一概念,他指出,社会经济活动的范围和数量与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程度呈紧密的正相关关系。这启发我们,把诚信建设作为提升地区乃至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战略举措是必要的。
再次,诚信创造价值有其定价原理。原则上讲,诚信价值是失信惩戒和守信受益正反两方面的叠加。在契约操作层面上讲,诚信价值等于违约成本,违约成本虽有“执行难”的问题,但却是可以计量的。在诚信风险状况下,可以对利息理论进行适当修正,它不仅是时间价值和利润再分配,而且是对违约预期的一种补偿。与失信惩戒相对应的是守信受益,后者难以计量,可能体现为一种“意义感”和尊严、品质。此外,信用缺失损失额、产品假劣损失额、银行信用违约率等多种统计数据,或可从宏观上提供诚信价值计量的实证依据。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诚信是创造价值过程中的重要元素,影响而且参与着价值创造。
B.诚信无论是作为个体资源还是作为公共资源都参与价值创造。
C.在价值创造过程中,劳动者对于职业的忠心程度比其知识含量更重要。
D.在价值创造中,职业诚信凝聚在产品的价值之中,在市场交换中,职业诚信又得到了体现。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经济学理论认为价值创造只和产品的物质要素、必要劳动时间和物品的效用性有关系。
B.经济学理论认为诚信只是作为外部因素影响经济过程,本身并不是参与价值创造的因素。
C.作者认为诚信虽然不是价值创造的物质要素的资源,但影响着而且参与着价值创造。
D.作者认为诚信和产品质量等物质因素一样直接参与经济过程,所以它也属于物质因素。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诚信本是一个社会学概念,它是一种基于事实的对人的伦理评价,但是由于经济活动的主体是人,所以它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意义。
B.诚信是一种公共资源,它是由群体创作的,又是一种历史积累的结果,所以经济体的范围越大,诚信资源创造价值的乘数作用就越大。
C.社会经济活动的范围和数量与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程度呈紧密的正相关关系,公民相互接触越活跃,“社会资本”就越雄厚。
D.诚信价值是失信惩戒和守信受益正反两方面的叠加。失信惩戒是可以计量的,守信受益只是一种很虚化的东西,根本无法计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3-02 11:21: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习题。
贵族间的战争
张宏杰
(作者:清华大学博士后,著有《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等)
春秋时代的战争规则,其实就是中世纪欧洲的“骑士精神”。
欧洲骑士的行为准则是:不伤害俘虏,不攻击未披挂整齐的骑士。不攻击非战斗人员,如妇女、儿童、商人、农民、教士等。这岂不正是“宋襄公精神”?可惜的是,相当多的中国人崇拜骑士精神,却很少有人意识到它是“宋襄公主义”的欧洲版。
人们津津乐道的一个故事是子路正冠。
说的是孔子的弟子子路,在战争中阵亡,临死前还不忘系好被对手砍断的帽缨,正冠而死。重视仪表、重视细节,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教养。子路在敌人的刀锋下系好帽缨,体现了贵族式的在死亡面前的从容不迫。
西方的贵族社会也能找到相同的例子。法国大革命高峰的时候,路易十六和皇后都被送上了断头台。皇后上断头台的那一刻,不小心踩到了刽子手的脚,留下了在人间的最后一句话——优雅的一个道歉:“对不起,先生。”
正如这位皇后的下意识反应一样,“贵族文化”的首要特质就是优雅。子路的最后一个动作,不叫迂腐,叫教养,叫贵族风度。
另外一个故事,今天的读者读起来可能感觉更奇怪。
鄢陵之战中,晋国将军韩厥打败了郑国的君主郑伯。郑伯乘车逃走。为韩厥驾车的驭手杜溷罗说:“赶快追。他的御者左顾右盼,心不在焉。很快就能追上。”韩厥却说:“算了吧。不能再次羞辱国君了。”他命令驭手调转车头,放过了郑伯一命。
这个故事反映了贵族社会的一个重要信条,即对对方的君主保持尊重。欧洲政治中也有类似的传统,那就是做过国王的人即使被从王位上推下来,也会受到必要的礼遇。这是骑士精神的表现之一。因此,欧洲权力斗争中的失败者鲜有被处死的例子。人们无法容忍一个国王杀掉另一个国王。他们不是不知道养虎遗患的道理,只是不愿破坏自己的骑士风度。
春秋时代的战争中,还有许多有趣的插曲。比如发生在楚国与晋国的另一次战争“之战”中的一个画面。那场战争中,晋国被打得大败,在逃跑时,晋国的许多战车陷入泥坑,狼狈不堪。楚国士兵不但不乘机追杀,反而还跑上前教晋车如何抽去车前横木,以便冲出陷坑。晋军脱离困境后,回头对楚军开玩笑说:“吾不如大国之数奔也。”意思是,还是你们逃跑有经验啊!
这种“可笑”的场景在中世纪欧洲贵族的王位之争中也常能看到。
1135年亨利一世去世,他的外孙享利二世和外甥斯蒂芬都认为自己有权继承英国王位,斯蒂芬抢先一步登上了王位,亨利二世不服,因此领兵前来争夺王位。
在第一次王位争夺战中,年仅十四岁的亨利二世经验不足,准备不充分,还没开战军队就没有了粮饷,陷入饥饿,困窘之下,他居然向敌人斯蒂芬请求支援。而斯蒂芬呢,竟然慷慨解囊,借钱让亨利二世把饥饿的雇佣军打发回家,第一次战争就这样可笑地不了了之。
数年之后,亨利二世羽翼已丰,卷土重来,双方再次展开大战,这次亨利二世很快取得胜利,斯蒂芬俯首投降。然而,双方谈判后达成的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双方约定,斯蒂芬继续做英国国王,但要宣布亨利二世为继承人。
这些故事反映出,贵族间的战争一般不以杀戮和彻底征服为目的,只为分出胜负。战争一般点到为止,给对方留足面子。在战场上,大家是敌人,下了战场,大家仍然是朋友。(完)
: 2014年3月《瞭望东方周刊》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
A.不伤害俘虏,不攻击未披挂整齐的骑士,不攻击非战斗人员;这是欧洲版的“宋襄公主义”。
B.子路在敌人的刀锋下系好帽缨,皇后上断头台的那一刻,竟然向侩子手道歉;这样的教养与贵族风度,未免迂腐了。
C.鄢陵之战中,晋军放过了郑伯一命的故事,反映了贵族社会的一个重要信条:对对方的君主保持尊重。
D.晋军战败逃跑,楚国士兵跑上前教晋车如何抽去车前横木,以便冲出陷坑;晋军脱离困境后,却说“吾不如大国之数奔也”;这显然在讽刺挖苦对方。
E 亨利二世与斯蒂芬争夺王位战争,说明贵族间的战争一般不以杀戮和彻底征服为目的,只为分出胜负。
【小题2】根据文意,下列诗文名句不能表现 “贵族精神”的一句是 (3分)
A.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B.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C.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D.贫贱而不移,富贵而不淫,威武而不屈。
【小题3】根据文章内容,请简要概括“贵族精神”的主要特征。(4分)
【小题4】一小偷轻易破门而入,入室却发现主人实在太贫穷了,于是留下两张百元大钞和“去买把好锁”的字条走了;这个故事有贵族精神吗?为什么。(4分)

同类题2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伦敦雾是什么?它不仅是一个物理对象,一个抽象的语义概念,更是一个文化网络中的结点。”《伦敦雾:一部演变史》译后记中的这句话可谓凝练。与我们熟知的以“污染原因→污染危害→污染治理”为脉络的此类题材著作不同,克里斯蒂娜·科顿笔下的“伦敦雾”更像一面镜子,一种表征,投射出不同时期的社会心态、思想气氛和现实问题。在近一个半世纪的“长寿”岁月里,伦敦雾弥散在狄更斯、史蒂文森、康拉德这些天才小说家们的作品中,定格在惠斯勒、莫奈等该时代最伟大艺术家的画笔下,又或成为犯罪、侦探等通俗文学中神秘、黑暗事物的符号以及幽默与讽刺漫画中的调侃对象与灵感。《伦敦雾》的特色之一,便是展现了文学作品、报刊或画作中的伦敦雾,并让读者看到大雾之下不同职业、不同群体的生活面貌:
身处充满灰尘的环境中的工人变得脆弱而短命,不得不借助酒精“来赶走体内的雾霾”;维多利亚时代的女性看似受到最多尊重,实则在法律和道德上最弱势,大雾和日益增长的男性暴力成为所有阶层敢于独自外出的女性的威胁;对艺术家而言,阴沉的大雾让伦敦的白天如同黑夜,一些画家不得不擦洗天窗,好提高一点工作室的能见度,但另一些外来画家却在浓雾中找到了艺术的灵感……我们能看到伦敦雾是如何与伦敦人的日常生活纠缠,并逐渐被后者视为城市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在呈现雾霾之下复杂的文化心态和生活面貌的同时,科顿始终关注着一个问题:伦敦雾为何持续如此之久?在这本书内,读者看到了伦敦雾治理中接二连三的失败故事:
19世纪中叶,国会下议院议员威廉·麦金农成立的委员会在8年间提交了不下6次报告以试图促成某种法案,降低烟尘污染,这些呼吁都被工业家利益的代表们压制了,一些人甚至以“污浊的天气体现了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为由辩护。1873年,19世纪最具毁灭性的大雾爆发。一些新的法案终于出台,使控制烟尘的措施有了强制性,但随着城市迅速扩张,家庭燃煤骤增,“法律很快被首都暴增的人口吞没了”。19世纪80年代,医生和医学杂志作者欧内斯特·哈特和社会改革家奥克塔维亚·希尔建立了烟雾委员会,试图将人们对主要污染源的关注从工厂转向家庭;但整个20世纪头几十年,议会和立法都对干预家庭领域感到迟疑;英国人将燃烧的火焰和温暖的壁炉视为不可侵犯的权利,并普遍对煤气抱以不信任,“尽管被告知我家煤火产生的烟会毒害外面的人,可我更不愿意在屋内就被煤气毒死!”一位保守党议员如此声言。
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之前,伦敦雾的治理都未曾获得真正的胜利。1952年12月5日,一场冬雾降临伦敦。没有人料到这会是最严重、持续时间最长的雾之一:交通受到严重影响,牲畜备受折磨,全年烟雾致死数可能高达12000人。这场凶险的“伦敦烟雾事件”成为伦敦雾治理历史中的转折点:此后普通民众开始觉醒,工党和保守党都开始承诺为清洁空气立法,随着1956年《清洁空气法》终获通过,伦敦雾进入尾声。
(有删改)
下列对“伦敦雾”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恰当的一项是
A.伦敦雾虽然影响了艺术家的创作环境,但为他们中部分人进行艺术创作提供了灵感。
B.伦敦雾威胁着伦敦人的身体健康,使他们变得脆弱而短命,不得不借助酒精来对抗体内的雾霾。
C.伦敦雾持续的近一个半世纪的时间里一直被当时的伦敦人视为城市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D.在众人的努力下,20世纪50年代,伦敦雾的治理获得了真正的胜利,伦敦雾进入尾声。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非虚构写作”的价值
从概念的严谨性来看,“非虚构写作”无疑有值得商榷之处,因为它似乎涵盖了虚构之外的所有文体。但倘若就目前已发表的一些作品来看,它又呈现出某些独特的文体特征。譬如,它与报告文学、纪实文学颇不相同,不追求事件记叙的完整性,不强调话语表达的公共性,也不崇尚主题意旨的宏大性,而是以非常明确的主观介入性的姿态,直接展示创作主体对事件本身的观察、分析和思考。同时,它又不同于一般的叙事散文,不仅拥有较长的篇幅,而且在突出其现场纪实性的过程中,多以理性的思考和辨析为主,少有感性的抒情和诗性的怀想。
“非虚构写作”的最大魅力,在于当代作家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度介入。这种介入,是积极主动的,是微观化的,是现场直击式的。譬如李辉的《封面中国》,就是以《时代》周刊封面上的中国人物作为聚焦,通过大量的史料梳理,在一系列微观化的细节呈现中,传达作家对这些人物以及历史事件的有效思考。而梁鸿的《中国在梁庄》和《梁庄在中国》,则以故乡梁庄作为考察坐标,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记录梁庄的社会变化与存在的问题,也跟踪了梁庄人在全国各地谋生的艰辛与尴尬,并从中展示了作者对中国乡村现代化进程的独特反思。
无论是面对历史还是现实,“非虚构”所体现出来的这种现场式的介入性写作姿态,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改变了当代作家习惯蛰居书斋的想象性写作,激发了作家观察社会的兴趣,使作家能够带着明确的主观意愿或问题意识,深入某些具有表征性的社会现实领域,通过田野调查的手段,获取第一手资料,也获得最为原始的感知体验。同时,它还体现了作家对社会历史的研究意愿,以及对某种重要问题的深入思考。像孙惠芬的《生死十日谈》,就是通过对故乡一些自杀个案的追踪采访、记录和反思,指出巨大的医疗负担和尖锐的家庭关系,仍是威胁中国农民生存尊严的重要因素。
现在,有不少作家仅仅通过媒介资讯了解社会,只是凭借既往的经验惯性来处理现实,由此导致很多作品因为“不接地气”而问题频仍。读这些作品,我们常常觉得很“隔”,换句话说就是“经验的贫乏”。而“非虚构写作”的兴起,表明了作家们置身生活现场,开始积极地介入历史或现实内部,直面复杂的生存逻辑与伦理秩序,既展示自己的精神姿态和思想作为,也为人们了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提供独特的思考。像慕容雪村的《中国,少了一味药》,以作家自己“卧底”传销组织的亲身经历,鲜活演绎“传销”这颗社会毒瘤之所以屡除不灭的缘由。而李天田的《相亲记》则通过自己的相亲经历,揭示了各类婚介机构的隐秘内幕,对人们的道德伦理提出了尖锐的质疑。此外,像韩石山的《既贱且辱此一生》、黄永玉的《无愁河的浪荡汉子》等作品,在追忆自我成长经历的同时,不断追问历史深处的沉重与诡异。
当然,这种以独特的现场感和真实感作为主要审美目标的写作,艺术性上有时会偏弱些。那些现实调查类作品尤其明显。毕竟,它们突出的是“实录”之后的分析和思考,彰显的是创作主体的特定感受和理性思索。但是,如果当代作家都能够抽出一些时间,亲身介入社会历史之中,进行一些必要的“非虚构写作”,我以为,这会为他们的虚构性写作提供巨大的帮助。
【小题1】关于“非虚构写作”,下列表述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A.从理论上讲,“非虚构写作”应该涵盖虚构之外的所有文体,但从发表的作品实际看,它又有自己独特的文体特征。
B.“非虚构写作”直接展示作品主人公对事件本身的观察、分析和思考,表现出非常明确的主观介入性的姿态。
C.与传统的“纪实文学”相比,“非虚构写作”记叙的事件可以是不完整的,所表达的主题也不一定是宏大的。
D.在纪实过程中,“非虚构写作”多以理性的思考和辨析为主,有时也会有一定的感性抒情和诗性怀想。
【小题2】(小题2)下列对“非虚构写作”价值的认识,不准确的一项是
A.“非虚构写作”能够激发当代作家观察社会的兴趣,改变他们蛰居书斋进行想象性写作的习惯。
B.“非虚构写作”能使作家深入某些具有表征性的社会现实领域,通过调查,获得最为原始的感知体验。
C.“非虚构写作”使作家不再仅仅凭借媒介资讯和既往经验的惯性来了解社会,进而克服作品“不接地气”的问题。
D.“非虚构写作”能够让作家通过对历史或现实的细致观察和分析,为人们了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提供独特的思考。
【小题3】(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微观化的、现场直击式的介入是“非虚构写作”的最大魅力,作家的有效思考正是通过一系列的细节呈现来达成的。
B.作者举李天田的《相亲记》为例,意在揭示各类婚介机构的隐秘内幕,对人们的道德伦理提出尖锐的质疑。
C.因为“非虚构写作”追求独特的现场感和真实感,强调彰显创作主体的特定感受和理性思索,因此艺术性难免受到影响。
D.从“非虚构写作”的内容来看,既有来自历史的,也有来自现实的,甚至有的还来自作家个人的成长经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文明得“不好意思”

林语堂说过,他在中国是一个十足的传统文化的批判者,所持的是西方的人文主义;而到了西方,又成了一个坚定的民族主义者,大讲那东方文化的好来。过去对这样的话只能体会,缺少切实的感受,而现在竟也真的是颇有同感——给海德堡大学的学生们讲中国文学,禁不住就生出许多“民族自豪感”来。虽只是随便提些常识,却也要给他们讲解半天;要讲中国的许多哲学观念、生命意识、经验思想、艺术感受、认识方法等等,更是动辄追溯两千多年,让他们感叹不已。尤其费解的是,在对人生和生命的体验认识上,他们几乎无法理解那种中国特有的感伤和玄奥。一首小诗就让他们迷惑不解:怎见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又何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他们只会觉得中国人的感情如此麻烦,喝酒便喝酒,高兴便高兴,怎么会又问天又问地,生出如许烦忧愁闷?

有历史和没有历史,历史长和历史短就是不一样。给他们讲中国当代的历史小说,首先要追溯到我们古代的历史小说,讲一点小说中的历史传统和传统小说中的历史观。原本只想略略提及,不想却又生出许多枝节。就说《水浒传》开篇的那首词,过去读书时都是偷懒略过去的,这次一读却让自己大吃一惊。这小说家虽属“非专业”词人,却也作得这般好词。给金发碧眼的孩子们解释一番“裁冰及剪雪,谈笑看吴钩”,让他们体味“书林隐处”的“几多俊逸儒流”,感验诗人面对历史发出的追念感慨,那感觉真是得意洋洋。

和西方的诗人相比,中国的诗人便是诗哲,任何一 个都称得上是“诗人中的诗人”。他们在消逝的滚滚长河与想像的虚白中追忆往昔的英雄豪杰,体味世事沧桑,感慨自己曾惊讶先人“求鱼缘木”,而自己竟又若“穷猿择木,又恐是伤弓曲木”。这种心境,不免让人感叹盈泪!我对学生们说,中国人的非凡之处,正在于他们永远是深邃的生命本体论者,他们从历史的追问起,以人生的认识终,出儒入道,乃真历史主义者也,否则那追寻的扣问,那上下的求索有何意义?而西方的诗人中,能够有这样的人生感受方式的,真是凤毛麟角。过去读欧洲诗人如拜伦、雪莱、普希金时的那种景仰之情现在几乎荡然无存了。便是那位曾隐居海德堡的诗哲荷尔德林,虽能够与中国的诗哲比肩而立,但在时间上也晚了不少辈份。想到这些,便不免有些得意。

但这得意不过是面对书卷时才有的感受。面对另一种情境时,则又免不了尴尬与羞愧。虽说人家的“历史短”,可看人家明净如洗的天空、绵延不绝的森林,如画的乡村、高度现代化又不失传统神韵的城市,再看人家的教育程度、道德素质,又不免常常使我这自豪的民族主义者无言以对。某日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句颇为幽默、堪称“经典”的解嘲之语,便与德国友人开起玩笑来。那句话是王朔小说中的“文痞”与外国人逗乐时说的:“有什么呀,不就才过了两百年好日子吗。我们都文明四千年了,都不好意思再文明下去了!”捧腹大笑一番,直到眼里噙了泪才作罢。

不久,打开电脑在网上搜寻国内新闻,看到一条“历史研究的重大突破;我国夏商断代工程研究取得重大进展,中国确切历史纪年又前推1200年”的新闻,遂告知德国友人,说我们中国的文明史已经不止四千年了,现在已经是五千二百年了。谁知他们竟也来得快,幽了我一默,说:“那你们就更不好意思再文明下去啦!”让我翻了白眼,不知如何回对。

【小题1】简要回答。第二段中,“中国特有的感伤和玄奥”是指
【小题2】第三段中,“诗人中的诗人”是指
【小题3】结合全文意思,如何理解文章标题“文明得‘不好意思’”?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或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林语堂处身不同文明环境,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关注方式也不同;作者在经历国外教学生活之后,对此表示理解和认同。
B.《水浒传》开篇词作表达了《水浒传》作者对历史的追念感怀,显示出中国诗歌常有的厚重历史感,作者对此感到吃惊。
C.作者认为,在感受人生的方式上,对比西方其他诗人,荷尔德林和中国诗哲相通之处更多,只是他生活的时代相对要晚得多。
D.最后一段文字中,作者补充说明国内历史研究的最新成果,意在鼓励国人不要自暴自弃,而是要发扬文明传统,创造新的文明高度。
E.作者以中西文学比较发端,于中西文明比较处落脚;又借解嘲之语勾勒了中国现代文明的实际状态,含蓄地提出了自己的反省与思考。

同类题5

提起环境污染,多数人会想到灰暗的天空、黑色的水流、杂乱的垃圾等,很少有人把它与绚烂的灯光联系起来。人们对光污染了解很少。
国际上一般将光污染分成三类,即白亮污染、人工白昼和彩光污染。
白亮污染指的是阳光照射强烈时,城市里建筑物的玻璃幕墙、釉面砖墙、磨光大理石和各种涂料装饰反射光线,明显白亮、眩眼夺目所造成的污染。专家研究发现,长时间在白色光亮污染环境中工作和生活的人,视网膜和虹膜都会受到程度不同的损害,视力急剧下降,白内障发病率高达45%。还使人头昏心烦,甚至发生失眠、食欲下降、情绪低落、身体乏力等类似神经衰弱的症状。据统计,我国高中生近视率在60%以上,居世界第二位。有关专家认为,视觉环境是形成近视的主要原因。它还可能成为制造交通事故的元凶;它给附近居民住宅带来负效应:反射光可使室内温度升高,使家用电器及家具老化,很容易因此引发火灾。
人工白昼指夜间商场、酒店上的广告灯、霓虹灯等强光束闪烁夺目所造成的污染。研究者发现世界上约有2/3的人生活在光污染里,1/5的人对银河视而不见,在远离城市的郊外,可以看到2000多颗星星,而在大城市却只能看到几十颗。在这样的“不夜城”里,人们正常的生物钟被打乱,导致白天工作效率低下。人工白昼还导致昆虫和鸟儿死亡,也可能破坏昆虫在夜间的正常繁殖过程。昆虫的死亡,直接对那些依靠昆虫授粉的植物造成影响,而那些以昆虫为食的鸟类也会因此而间接死亡。
彩光污染指的是舞厅、夜总会安装的黑光灯、旋转灯、荧光灯和闪烁的彩色光源所造成的污染。据测定,黑光灯所产生的紫外线强度大大高于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且对人体有害影响持续时间长。人如果长期接受这种照射,可诱发流鼻血、脱牙、白内障,甚至导致白血病和其他癌变。彩色光源让人眼花缭乱,不仅对眼睛不利,而且干扰大脑中枢神经,使人头晕目眩,出现恶心呕吐、失眠等症状。
我国城市夜景照明工程这些年发展很快,“让城市亮起来”成为一句非常响亮的口号。确实,都市的夜晚比过去美丽了许多。光亮工程还可以降低犯罪率,减少交通事故。但是,光污染在这些“光环”的笼罩下一直被人们忽视。正处于发展阶段的各城市,在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越来越亮”、“你比我亮,我比你更亮”等认识上的误区。
有关专家指出,我国的照明比发达国家落后近50年,别的国家早就淘汰的光源今天我们仍在用。由于缺乏专业的设计人员,国内多数夜景照明不仅耗电量巨大,还十分刺眼,容易让人疲倦,与国际标准有一定差距。
在欧美和日本,光污染问题早已引起人们的关注。美国还成立了国际黑暗夜空协会,专门与光污染作斗争。国内很少有人认识到光污染的危害,因此这方面至今也没有建立统一的标准;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我国目前还是一片空白,只有复旦大学开设了与照明相关的电光源专业。在国内高校中设立照明专业将是解决光污染问题的一个长久之计。
【小题1】下面是对“光污染”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光污染”指过强、过滥、变化过于迅速的灯光所造成的视觉污染。
B.“光污染”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讲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环境污染。
C.“光污染”指光照射过强,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污染。
D.“光污染”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世界大城市发展中普遍遇到的难题。
【小题2】下面不属于“光污染”的危害的一项是(  )
A.诱发疾病B.破坏生态
C.污染银河D.浪费能源
【小题3】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
A.人类活动导致光污染,夜空的能见度降低,使城市居民看不见星光灿烂的夜空。
B.光污染直接导致视力下降,我国高中生近视率超过60%,这是由光污染引起的。
C.彩光污染不仅损害眼睛,干扰大脑中枢神经,而且可能导致更为严重的疾病。
D.夜景照明本身就有利有弊,人工白昼、彩光污染都与之有关,在城市建设中要严格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