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唐三彩”是唐代铅釉陶器的总称,铅釉陶器在中国是战国时代发明的,西汉后期至东汉十分兴旺,东汉末期开始衰落。十六国时叉重新出现,北朝后期出现了釉中挂彩新工艺,并转移到生产瓷器的手工业作坊中生产,即白胎釉陶。唐代釉陶工艺来了一个大飞跃,在同一器物上,黄、绿、白或黄、绿、蓝、赭等基本釉色同时交错使用,形成绚丽多彩的艺术效果,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唐三彩”。它雄浑绚烂,表现了我国封建社会的巅峰——盛唐时期典型的艺术风格。

唐三彩是一种挂铅釉的陶器,它的胎质大多为白色黏土,即北方坩土作胎,也有少数红陶胎。先入窑素烧至1000℃左右作出陶坯,然后上釉挂彩,再入窑烧至900℃即成,由于烧釉温度较低,所以不易变形,三彩铅釉一律用氧化焰烧成。

三彩釉是由坩土、石英、草木灰和铅的氧化物配成的一种透明釉。这种铅料,不加呈色剂就是白釉,羼入适量的氧化铜就烧成绿色,羼入氧化铁就出现褐色、黄色,如果羼入氧化钴就呈现蓝色,这是三彩釉的基本色调。在此基础上发挥工匠高度的智慧和技巧就配出了白色、浅黄、赭黄、褐红、翠绿、深绿、天蓝、藏蓝、茄紫等色彩。一彩、二彩,或彩色缤纷的多彩,几乎做到了“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地步。用两种不同颜色的泥料作出搅胎器皿,具有年轮、大理石纹理的艺术效果,在艺术陶器中别具一格。

关于唐三彩的用途,根据多年考古经验,唐三彩由墓葬出土占绝大多数。唐朝文化遗址也有部分出土,这说明很大部分作品是为满足当时厚葬之风需要而生产的明器。唐代日用青瓷和白瓷已经大批生产,釉陶的实用价值不如瓷器,所以釉陶在日常生活的使用不如瓷器。对死人的厚葬成为全社会追求的风气,体现了当时意识形态的需要。

唐三彩的种类,计有俑类、器物、建筑和生产工具模型、琉璃瓦和瓦当等。俑类又可分为人和动物两类,属于人类形象的有天王、力士、武官、文吏、贵妇、男僮、女侍,牵马牵骆驼的胡人、乐舞、杂技以及介乎人兽之间的镇墓兽;动物形象有马、骆驼、驴、牛、羊、狗、狮、虎、猪、麒麟等:器物有盛器樽、壶、瓶、罐、碗、盘、钵、杯、盒等:寝室用具有唾壶、枕等;供器有塔形罐、尊;各类模型有住房、仓库、厕所、假山、车、钱柜等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唐三彩内容几乎囊括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唐三彩中一大部分人物、动物作品,是杰出的雕塑品,气魄雄伟而表情细腻。唐继隋而统一中国,艺术上熔铸南北,以雕塑而言,在北方浑厚劲健基础上加进了南方的清新柔润之美。以三彩俑的形象为例,由于一般形体比较小,手法以洗练明快为主,重在摄取神态,但也决不忽略必要的细节刻画。那些高髻广袖的女俑,淡淡的妆,微微的笑,开朗而深情,显得静中有动。鲜于庭诲墓中出土的一件双手拱举的女立俑,微扭身躯,面部向左,斜视,靓妆炫眼,真正达到了神形兼备的境界。

唐三彩的人物形象和汉代陶俑、魏晋南北朝釉陶塑造的人物形象相比,具有两个很明显的特点:(1)手法上汉至南北朝比较粗犷,唐三彩比较细腻。前者形象没有线条的曲线美,后者婉转多变。(2)前者没有性格变化,面目板滞,后者有地位、年龄、种族等性格特征,且较明显。

在众多的动物形象中,雄健的骏马和稳重憨厚的骆驼塑得最出色。它们结构分明,比例准确,富于艺术的概括力。唐代艺术家们在石雕、陶塑和绘画上表现骏马的形象极多,文人诗人评论这些作品的标准也极严格。唐三彩的马大多是线型流畅,骨肉匀停,神完气足。艺术家们主要在于表现精神,用内在的劲而发外在的形。鲜于庭诲墓出土,现在珍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白色三花马、洛阳唐墓出土的大黑马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这些优秀作品,虽然较之龙门石雕、敦煌彩塑有形体大小之别,但是,它们的艺术成就却各有所长,同样为唐代艺术百花园增添光彩。

(选自《中国古代陶瓷》,作者李知宴,商务印书馆出版。有删改)

【小题1】关于“唐三彩”,下面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三彩”在制作时,在同一陶器上,往往同时交错使用“黄、绿、白”或“黄、绿、蓝、赭”等基本釉色,达到绚丽多彩的效果。
B.“唐三彩”的制作过程大致是这样:先以白色黏土(少数用红陶)做好胎,入窑烧出陶坯,然后上好三彩釉,再入窑烧即成。
C.“唐三彩”有俑类、器物、建筑和生产工具模型、琉璃瓦和瓦当等种类,这些不同种类的瓷器可以用于当时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D.“唐三彩”的人物形象比较细腻,有线条的曲线美;有较明显的地位、年龄、种族等性格特征,非汉代陶俑、魏晋南北朝釉陶人象可比。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铅釉陶器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到唐代出现“唐三彩”,期间历经千年,有起有落。“唐三彩”以其雄浑绚烂,彰显了盛唐典型的艺术风格。
B.制作三彩俑重摄取神态,也不忽略必要的细节。唐三彩中的女俑表情细腻,神态鲜明,达到了神形兼备的境界。
C.在唐三彩众多的俑类动物形象中,雄健的骏马和稳重憨厚的骆驼结构分明,比例准确,富于艺术的概括力,是最出色的。
D.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白色三花马、洛阳唐墓出土的大黑马线型流畅,骨肉匀停,神完气足,有很高的艺术成就,超过了当时的龙门石雕、敦煌彩塑。
【小题3】结合原文,简要概括“唐三彩”的特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23 07:32: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位在中国居住多年的外国友人乘坐中国高铁的体验:

或许从票价看,你觉得坐高铁还不如坐飞机。但是飞机需要提前一小时候机,而高铁你只要提前十分钟到达就行,这样看起来是不是节省了大量时间?当你坐在高铁的座位上,你会发现在这里你可以自由伸展你的腿,即使起身要穿过身边的乘客也完全不会打扰到他们,简直以为自己变瘦了!列车飞驰,窗外中国的乡村风光一闪而过,仿佛有时空交错的感觉。在宽敞的通道上走来走去,仿佛血液循环都更好了。如果想在停靠时间较长的车站下车活动一下,你会发现和你同行的乘客其实有很多,周围人头攒动使你恍然大悟:原来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已将北美远远甩在身后

(摘编自“北京时间”)

材料二:

2017年全球各国高铁保有量情况

2017年全球各国高铁运营时速最快五大高铁情况

(数据于《2018年—2023年中国高铁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材料三:

“和谐号”与“复兴号”的区别:首先,它们发展的历程不同。“和谐号”是我国原铁道部于2004年在引进和吸收国外列车技术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实际需求生产出来的列车,于2007年被正式命名为“和谐号”,列车的英文代号为CRH。“复兴号”的研发时间比较晚,于2012年开始研发,是由中国铁路总公司带头完全自主研发的列车,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于2017年被正式命名为“复兴号”,列车的英文代号为CR。其次,它们的能耗也不相同。在350千米每小时的速度下,“复兴号”的能耗较低,总能耗可以下降10%。最后,“复兴号”寿命要比“和谐号”长。在相同的环境下,“复兴号”可以使用30年,而“和谐号”只能使用20年。“复兴号”的车身造型更符合运行的环境,可以减少运行时的阻力。此外,“复兴号”容量也比“和谐号”大,在设计时不仅增加了列车的高度,连座位之间的距离也变得更加宽敞了。在安全性上,“复兴号”的智能化感应系统更先进,当列车出现异常时,系统会指挥列车减速或者停车。“复兴号”还有一个最大的亮点,那就是即使生产厂家不同,也能使用同一系统进行控制,互联互通的性能在国际上可以说是首创。

(摘编自“百家号”)

材料四:

“复兴号”代表了我国高铁事业的蓬勃发展。高铁的兴起让铁路迎来了新的时代,而“复兴号”的运营则是另一项里程碑式的成就。“复兴号”代表了我国交通强国的目标正在实现。交通对于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毋庸置疑。对于国土面积位居全球第三的中国来说,高铁动车的出现,大大加快了人口流动的速度与频次,经济圈范围由一城一市向更广阔的天地迈进,高铁速度也让人们的经济概念不断刷新。“复兴号”让中国人的民族自信更有底气。全自主研发而又世界领先的“复兴号”就像是一剂强心剂让我们备受鼓舞,外媒的关注也证明“高铁文化”得到了世界范围的认可。

(摘编自“众说”)

【小题1】下列关于“和谐号”和“复兴号”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和谐号”是在引进和吸收国外列车技术的基础上生产的,而“复兴号”是由我国完全自主研发的,且技术水平更高,体现了我国研发能力与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
B.“复兴号”的能耗要比“和谐号”低,总能耗可以下降10%,且“复兴号”的设计寿命要比“和谐号”长,在相同环境下,“复兴号”可以使用30年,而“和谐号”只能使用20年。
C.“复兴号”的车身造型更符合运行的环境,可以减少运行时的阻力,而且即使生产厂家不同,也可以使用同一系统进行控制,这些都是国际首创。
D.“复兴号”在设计时增加了列车的高度和座位之间的宽度,使乘车体验更好,且它的智能化感应系统更先进,当列车出现异常时,系统会指挥列车减速,安全性更好。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材料二可知,国外高铁的运营时速最快是320km/h,而我国“复兴号”能达到350km/h,是目前世界上最快的高铁。
B.久居中国的外国友人认为乘坐中国高铁可以节省准备时间,而且车内活动空间大,列车行驶速度快,这表明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在不断完善。
C.材料二的图表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高铁保有量为2700列,比法国、日本等其他国家的高铁保有量总和还要多。
D.高铁的出现,加快了人口流动的速度与频次,使得经济圈范围由一城一市向更广阔的天地迈进,高铁速度改变了人们的传统理念。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复兴号”的特点及意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健康中国是一个由多要素组成的体系,包括健康教育、健康服务、健康保障、健康环境、健康产业等内容,这些要素共同对健康中国起到了促进、保障和支撑的作用,是护卫健康的手段,疾病是引起不健康的重要因素,也是实现健康中国的阻碍。全民医保为实现“病有所医”提供了物质保障,因此,全民医保是实现健康中国的基础。全民医保的实现使我国居民敢看病,看得起病,即使目前仍存在“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但医疗需求得到了刺激与释放,健康水平大幅度提升。

在健康中国战略的整体背景下,基本医疗保险领域覆盖人群仍需继续扩大、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层次较低、医疗保险关系异地转移还不顺畅,这样就无法提高保障的公平性。怎样加快基本医疔保险在覆盖人员、统筹层次和异地转移等方面的整合进程就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此外,我国虽已经建立起医疗救助、基本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大病保险等多层次的医疗保障制度内容。但这些制度之间存在定位不清、衔接不畅、重复保障等问题,使得医保制度与医保体系之间的衔接出现问题。

健康中国是全民国家战略,全民医保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健康中国最终离不开全面的共建共享,离不开各要素的有效配合,即健康融入所有政策。

(摘编自仇雨临、王昭茜《全民医保与健康中国:基础、纽带和导向》)

材料二:

表1:我国医疗保险、卫生支出、医疗服务及居民健康水平相关数据(2009-2016年)

 

指标

2000

2005

2010

2015

2016

医疗保险覆盖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3787

13783

23735

28893

29524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

-

19528

37689

45315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亿人)

-

1.79

8.36

6.7

2.75

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亿人)

-

-

12.69

13.36

10.23

个人卫生支出

卫生总费用构成中个人卫生支出比例(%)

58.98

52.21

35.29

29.27

28.78

医疗保健支出占消费性支出比例(城)(%)

6.4

7.6

6.5

6.7

7.1

医疗保健支出占消费性支出比例(乡(%)

5.2

6.6

7.4

9.2

9.2

医疗服务利用率

居民平均就诊次数(次)

-

3.1

4.4

5.6

5.7

医疗卫生机构居民年住院率(%)

-

5.5

10.59

15.32

16.46

居民健康水平

 

人均预期寿命(岁)

71.4

73.0

74.8

76.3

76.5

婴儿死亡率(‰)

32.2

19.0

13.1

8.1

7.5

 

表2:《“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的2030主要健康指标(2016年10月15日)

 

指标

2015

2020

2030

健康水平

人均预期寿命(岁)

76.34

77.3

79.0

婴儿死亡率(‰)

8.1

7.5

5.0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10.7

7.5

6.0

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

89.6

90.6

92.2

健康生活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10

20

30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亿人)

3.6

4.35

5.3

健康服务与保障

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2.2

2.5

3.0

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

19.1

比2015年降低10%

比2015年降低30%

 

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

29.3

28左右

25左右

 

材料三:

疾病医疗是城乡居民最现实的后顾之忧,医疗保险是解除这种后顾之忧的最重要的制度保障。自2009年起,国家将建立全民医保制度作为医改的重要目标,经过近10年的努力,终于实现了医疗保险制度的全覆盖,13亿多人口参加了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7%左右,全民医保的目标基本变成了现实,这不仅是医疗保险改革与发展的巨大成效,也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快速发展的重要标志。

然而,当前的医保制度虽然已经覆盖全民,但并未最终成熟、定型,还存在制度分割及一系列问题。2018年3月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后,组建了国家医疗保障局,为深化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扫除了体制性障碍,进而为加快完善全民医保制度创造了条件。因此,必须加快医保制度改革步伐,加大医保制度的改革力度,真正促使全民医保制度从形式公平走向实质公平。

(摘编自郑功成《加快完善全民医保制度》)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医疗保健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比例来看,农村居民的保健支出比例上升明显,并且一直高于城镇居民。
B.2010~2016年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不断增长,婴儿死亡率持续下降,这反映出我国居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C.目前我国居民体质状况从整体上看较好,但还有少部分居民不能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中的合格标准。
D.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成为健康服务与保障的主要指标,说明目前我们国家对重大慢性疾病给予了关注。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健康中国作为一项国家战略是由多种要素共同组成的,它的最终实现需要各要素共同推动,而全民医保只是这其中的一个环节。
B.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阻碍之一是疾病,全民医保为解决“病有所医”的问题提供了物质保障,所以被视为实现健康中国的基础。
C.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全民医保已变成了现实,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国家多年来始终将建立全民医保制度作为医改的重要目标。
D.医保制度虽然已经覆盖全民,但还未最终成熟、定型,存在一系列问题,我们还要继续深化医保体制改革,完善全民医保制度。
【小题3】为实现“健康中国”战略,我们还要做哪些工作?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3

虚拟人

高衡

①有没有人愿意被医生当作“实验品”?能不能不通过病人就培养出优秀的医生?现代计算机技术为我们提供了这种可能,1989年,美国最先提出“虚拟可视人”概念,“虚拟人”并不是真人,而是在电脑里合成的三维人体详细结构。它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人体从微观到宏观的结构和机能的数字化,可视化,最终达到对人体的整体精确模拟。不用解剖人体,不用照X光,从电脑屏幕上就可以看清人体的所有细节,小到一根神经、一根微小的血管,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医学院的老师可以在电脑上讲人体解剖课,学生看到的将比真正的人体解剖更形象、更细致;在对疑难病症进行会诊时,专家们可以通过计算机先将药物影响数据输入电脑,电脑里的“虚拟病人”就会显示服药后的生理反应,从而协助医生对症下药,诊断会更准确;经过计算机处理的人体解剖图像可以任意颠来倒去,从任何角度进行研究。在动手术之前,可以先在“虚拟人”身上开刀,电脑上会显示刀口断层及组织断面,为医生制定手术方案提供参考。甚至培养宇航员也可利用虚拟人系统。只要输入候选宇航员的生理数据,将其置于太空环境中,就能知道他将产生的太空反应。

②“虚拟人”是在真实人的基础上构建的。把一具尸体冷冻到零下70度,成为一根硬邦邦的“冰棍”,然后用特制的机器像切土豆片一样,把它切成薄片。每切下一片就放到高精度的扫描仪里进行扫描,把它数字化。同时也拍下这一片的数码照片。所有的数据统统存在计算机里面,再由计算机把它们合成为一个“人”。

其原理有点类似CT扫描,当然它比CT精密多了。1994年,美国科学家将一具男尸按每片1毫米的厚度切成1000多片,构建了世界上第一个“虚拟人”;在这个基础上,1998年,又将一具女尸按每片0.33毫米的厚度切成5000多片,构建了一个女性“虚拟人”。

③除了美因之外,2000年韩国开始了“虚拟韩国人”研究的五年计划。韩国科学家将一具身高1.7米左右的尸体按每块0.2毫米的厚度切成9500片,构建了第一个具有东方人特征的“虚拟人”。

④中国的虚拟人被命名为“虚拟中国人1号”。以每片0.1毫米的厚度,把一具身高1.66米的男性冰冻尸体切成16600片,比美国、韩国的精度都高。“虚拟中国人1号”完成以后,还要做女性的“虚拟中国人Ⅱ号”。

⑤当前各国所做的数字化虚拟解剖人,为医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教学科研提供了一个和真实情况一样的数字模型,但这只是一个“静态”的模型。为了进一步模拟和接近真正的人体实况,下一步是构建第二代有物理性能的“虚拟人”和第三代有生理功能的“虚拟人”。

(节选自《给生命配乐》,武汉出版社2003年版)

【小题1】什么叫“虚拟人”?
【小题2】“虚拟人”在科学上有哪些用途?
【小题3】“虚拟人”的构建分哪几个步骤?
【小题4】文章第④段在说明什么?是怎样说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