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社会民众的某些情绪、意见难以用舆论中通行的文字、语言形式公开表达,而只能以类似于“默会知识”的非符号化的形态存在和传达,例如社会体验、社会经验、民众情绪以及各种“隐性信息”。默会传播是隐匿于显性舆论传播的丰富意义世界,不只是靠符号化或显在化的传达,还需要在具体情景中的积淀和沉浸。领悟、体会、洞察、直观等都是重要的意义生发方式。在舆论场中同样也是意义接受与传递的主要支撑,这些需要主体的默会与内隐体验。舆论形成的一个重要条件是流水线式复制而生产的舆论声势,例如报纸、刊物对社会意见的大量印刷发行,电视媒体新闻向成千上万观众的直播。但是对于沉默舆论而言,基于特殊情境与体验的非复制性的传播也具有其独特力量,例如非语言传播、“文脉”、“地方性知识”等,都不是可复制性抽离与电子拷贝的媒介工业可简单替代。
在社会压力、制度渠道等情况下,会造成公共意见表达不畅,只能以被抑制的形式表达和传播,这是构成沉默舆论的主要传播路径之一。如果不能做到社会公开,舆论就会转而利用非官方的、民间的渠道,甚至会采用非法的、地下的形式。这从“公开”的第一层意义讲,仍然具备“公开”的特性。只是,社会的挤压和舆论的非体制化,使舆论不能常态生长,往往会形成谣言、流言、传言等等变体形态。“大道不通,小道流行”,就是这个道理。但是这种被抑制的传播依然有其难以抑制的生命力和功效。显性传播的作用或爆发通常也需要抑制型的隐形传播作为积累,例如“道路以目”对社会情绪的传达和积淀。或者说:不充分的信息并等于不充分的传播;沉默舆论不一定被公共表达但却可以传染和传达。
舆论的传达也并非总是显性和直接的,而是具有各种隐晦的传播方式,例如非言语的表意、含蓄的象征、罗兰·巴特所谓的“含蓄意指”。隐性的舆论可以通过语言文字的潜在意旨形成社会情绪和社会意见的传达,如“言外之音”“心照不宣”、“心领神会”,各种民谣、“你懂得”段子也都在含而不发的方式中传递社会情绪和社会意见。沉默舆论也可以通过非语言文字的方式进行传播,例如“肢体的集体表意”、纪念物、行为艺术、特殊物件所唤起的集体情感和行动。
在信息的“内爆”和注意力时代的背景下,对于“注意力”或“头条”、发声权的争夺与占领,往往成为舆论战场的主要焦点。缄默的舆论元素易为喧嚣的注意力经济和眼球经济所掩盖,而忽视了大众媒介文化中应有的缄默。而事实上,“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等传播路径展露的是,信息的传播并非需一味地讲究眼球、头条或速度、规模,“快时代”同样可以通过“慢传播”的方式达到深入到、人心之效。不是所有的传播都是可以快和必须快的。同样,不是所有的舆论传播都必须在“眼球为王”中达成其声势和影响。沉默舆论的慢传播要克服速度与信息爆炸的社会表皮,讲究无声胜有声的慢哲学。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文中沉默舆论传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它是一种非复制性的传播B.它是一种抑制型的传播
C.它是一种隐性的传播D.它是一种慢传播
【小题2】(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默会传播是非符号化的传播,通过主体的领悟、体会、洞察、直观来接受和传递意义。它需要在具体情景中的积淀和沉浸。
B.谣言是由社会的挤压和舆论的非体制化造成的,它在“小道流行”的层面意义上仍然具备“公开”的特性。
C.“言外之音”和“肢体的集体表意”在对社会意见和集体情感的传达上不是显明和直接的,它们都体现了传播的隐晦性。
D.在信息的“内爆”和注意力时代的背景下,舆论传播讲究速度和声势就成了必然,但是“快时代”更应该讲究的是无声胜有声的慢哲学。
【小题3】(小题3)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03 12:02: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与西方人偏重于通过权利来理解和实现正义不同,中国人偏重于通过义务来理解和实现正义,但前提是一个“信”字。统治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体会到取得普通民众支持的重要性,“信于民”逐渐成为统治者的行为规范。“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得原失信,何以庇之?所亡滋多。”“夫王者,民人之主也,无均平之德,则不足以治之。”既然执政者身为“民主”,那么就要对“利民”的责任多少有所承担,对人民的利益的许诺多少要兑现。而对民众讲信的一个重要体现,就在于保证政令的可信,使民众感到政治可靠。
在孔子看来,治国的道理在于“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他还认为执政者必须恪守自己对“民”所作出的承诺,也就是要在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建立一种默契,君子以天命的名义满足百姓的需要,然后百姓服从君子的管理,所谓“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在此基础之上,孔子还从爱惜劳动力的角度提出“使民以时”、“敛从其薄”、“胜残去杀”等一系列惠民、爱民主张。
孟子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孔子的爱民观,同时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以佚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民,虽死不怨杀者。”
荀子认为,治理国家的最高境界是“政教之极”,人君只有以身作则,才有可能出现“公道达而私门塞矣,公义明而私事息矣”的局面;同样,人君只有带头“好礼义,尚贤使能,无贪利之心”,“如是则虽在小民,不待合符节、别契券而信,不待探筹、投钩而公,不待衡石、称县而平”,从而达到“赏不用而民劝,罚不用而民服,有司不劳而事治,政令不烦而俗美,百姓莫敢不顺上之法、象上之志而劝上之事,而安乐之矣”的礼治。
最后,礼治所达到的社会秩序之公正性与合理性,还表现在这种根植于血缘宗法的等级秩序不是僵化的、一成不变的,而是与时俱进,可以根据变化了的形势进行重新整合。
综上所述,先秦时期,统治者和民众、个体与社会共同体之间通过“礼”与“信”的教化作用,形成了某种以公正为原则的契约关系。这种规定自然是不成文的,也不具有任何法律效力,从这一方面来讲它是十分脆弱的;但这种规定是在对承诺双方彼此的关切进行了充分的考量之后理性达成的契约,符合公正、正义的社会关系原则,因而它是约定俗成的,代表着个体和社会的共同价值取向,从这一方面来讲它又是强大的,往往蕴涵着舆论和道德层面的巨大能量。毋庸讳言,这种契约关系的威力不仅深刻影响到社会的各个层面,而且深刻反映着中国早期的政治理想和治国理念。
(摘编自诸山的《先秦儒家的社会契约意识》)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政令的可信与政治的可靠是统治者“信于民”的一个重要体现。
B.“以佚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民,虽死不怨杀者”,是孟子爱民观的体现。
C.“礼”的教化作用是只要人君以身作则,就可以达到“赏不用而民劝,罚不用而民服”的效果。
D.先秦时期通过“礼”“信”教化形成的某种的社会契约关系虽不具备任何法律效力,但是它的威力却可以影响到社会的各个层面。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将中西方不同的社会契约关系进行比较。
B.文章按照儒家思想的沿袭,纵向论述了社会契约关系的形成与之有关。
C.文章以儒家思想“信”与“礼”的教化作用,来论述其在社会契约关系的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D.文章具有辩证的思想,客观地分析了先秦时期社会契约关系在社会秩序中所起到的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的爱民观与孔子观点有根本性的差异,孟子的观点更人性化与科学性。
B.荀子的治国理念与孔子的治国理念本质上是不同的,荀子的观念更容易实现。
C.“政教之极”所达到的社会秩序,符合个体与社会的共同价值取向。
D.礼治所达到的社会秩序比法制社会更具公正性和合理性。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几百年来,苏子提出的“诗中有画”这个观点,一直为人津津乐道。我想大家读王维诗,一定像《红楼梦》里的香菱一样,分明是感到了一种画意,所以才会对苏东坡的见解产生共鸣,关键是对这种画意究竟该如何看待。

莱辛曾说:“一幅诗的图画并不一定就可以转化为一幅物质的图画。诗人在把他的对象写得生动如在眼前,使我们意识到这对象比意识到他的语言文字还更清楚时,他所下的每一笔和许多笔的组合,都是具有画意的,都是一幅图画。因为它能使我们产生逼真的幻觉,在程度上接近于物质的图画特别能产生的那种逼真的幻觉。”这是说,诗的语言有一种造型能力,能像画一样给人近似直观的印象。比如最典型的例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确有一种宛然在目的逼真感。

但即便如此,也别忘了香菱的鉴赏经验:“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这“合上书一想”乃是调动记忆表象的过程,没有读者经验的参与,任何诗都只是一堆语词和概念,和绘画毫不相干。按克罗齐的说法,“凡是有艺术感的人,都会从一行诗句中,从诗人的一首小诗中既找到音乐性和图画,又找到雕刻力和建筑结构”。如果说这一结论略显武断,那么我们可以将命题的外延缩小,说凡是有一定美术修养的人都能从诗歌中读到画意。事实上,正像英国作家王尔德所说的,“我们看见什么,我们如何看见它,这是依影响我们的艺术而决定的”。或者像德国艺术史家沃尔夫林说的:“人们看见的总是他们所寻找的东西,而且这要求有一个长期的教育来克服天真的知觉,因为它与客体在视网膜上的反映毫无关系。”

“诗中有画”从根本上说,乃是经受美术熏陶的读者用一种特定的欣赏方式(画家的认知框架)去读王维的结果——苏东坡并不是这种读者中最早的一位,更早还有殷璠,他已看到了王维“着壁成绘”的潜能。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什么样的读者,就有什么样的王维;有多少读者,就有多少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画面。如果读者习惯于从这种美术的角度,从语言的造型能力去欣赏诗的话,那么从曹植、陶渊明到杜甫诗都被看出画意,而且当然也可以分析其构图取景着色的特征。苏东坡不就读出了“少陵翰墨无形画”吗?朱子也曾称赞杜甫自秦州入蜀诸诗“分明如画”。只不过老杜不传画笔,无从捕风捉影;而王维兼擅丹青,遂予人以口实。其实身为画家的诗人,也有诗中无画的,比如顾况也是名画家,他的诗就缺乏造型的兴趣。对这种情形,我们将如何解释呢?

看来,诗中有画无画并不取决于作者是否为画家,强调王维“诗中有画”及与绘画的关系,非但不能突出王维的独特性,某种程度上恰恰遮蔽了形成王维诗风的更本质的东西。我发现当代最早的王维研究专家陈贻焮先生几乎不谈“诗中有画”,他认为王维山水诗的艺术特征是“注意把握并描写客观景物作用于审美主体所产生的浑然一体的整个印象”。另外,不属于汉字文化圈而对中国诗歌有良好感觉的斯蒂芬•欧文教授,在《盛唐诗》里也只说大多数研究者“从其作品中发现了画家的眼光”,而他本人对此未置一词,却着重分析了王维诗对某种真实性的追求——不是从类型惯例中获得的普遍反应的真实性,而是直接感觉的真实性,“通过在诗中描写所见而不是诗人的观察活动,诗人将使得读者眼睛重复诗人眼睛的体验,从而直接分享其内心感受”。两位专家的意见都很值得我们深思。

(选自蒋寅《古典诗学的现代诠释》,有删改)

下列对作者关于“诗中有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王维的读者,苏东坡提出了“诗中有画”这一观点,它引发了共鸣,并被公认为王维诗的艺术特征。
B.莱辛认为,诗人语言的造型能力能使人产生逼真的幻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有一种宛然在目的逼真感。
C.“诗中有画”是经受美术熏陶的读者用特定的欣赏方式去读诗歌所获得的认识,读者的美术修养决定了作品的艺术水平。
D.“诗中有画”不只是在读王维诗时会产生的感受,贺贻孙发现的“浩然情景悠然,尤能写生”,也是“诗中有画”的表现。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礼记·曲礼》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取字原属贵族特权,后来成为知识阶层的事。宋代还不准下层人取字。到明清时代,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几乎无人无字。尽管也遭到士大夫的抨击和嘲讽,但取字的习俗,仍然普及开来。
先秦时代,字是行冠礼时由选定的嘉宾给起,后世不举行冠礼了,字则改由师长或其他通文墨的人给起,而且也不一定到成年才起,很可能是小名、大名和字一同起的。当然,也有成人之后才请人起字的。
上古贵族女子,原本也起字。《礼记·曲礼》:“女子许嫁,笄而字。”是说女子成年许配人家时,把垂发挽起来,用笄别住,并给她取字。这一礼制,秦汉后没能承袭。虽然上层妇女有的也有名有字,但不一定“许嫁笄而字”。女性一般自幼至成年,只有一个小名(闺名)。不过,这一礼制虽未推行开,却在汉语中留下许多成语,如说女子已有婆家,叫“已字”“已字人”;没找婆家,称“待字闺中”“未字人”“未字”。
后世取字,有许多是引经据典。如唐代陆羽字鸿渐,取自《易·渐卦》“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宋代楼伯圭字禹锡,出自《书·禹贡》“禹锡玄圭”。
名字的组合方式,自古及今,当不下几十种。习见而常用者,约为以下八种。
第一、同义相协。名与字为同义词,二者相为辅佐,互作解释。如宋欧阳修字永叔,《广雅》:“修,长也。”《说文》:“永,水长也。”
第二、反义相应。名与字皆为反义词,二者对立相应,各从反面作解。如孔子弟子曾点字皙,《说文·黑部》:“点(繁体作“點”),小黑也。”“皙”,意为洁白,点、皙相对。
第三、连类相及。义类相近或相似,因甲而及乙。三国孙策字伯符,策、符皆为信物,只形制与用途不一。
第四、景仰前贤。因为倾慕前代圣贤,向他们看齐,于是就袭用其名字。汉司马相如字长(zhǎng)卿,《史记》说他“慕蔺相如之为人,更名相如”。蔺相如为赵国上卿,故以“长卿”为字。这既表示蔺相如的身份,也体现了司马相如建功立业的愿望。北齐颜之推字介,是拆春秋晋国介之推的姓名以为名、字。据《左传》,晋文公封赏随从逃亡的群臣,介之推不去述功,文公也未加封赏,介之推遂携母隐居绵山。后文公以焚山方式欲使出山,介之推不出,遂烧死于绵山。
第五、概括经义。自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东汉时,儒家典籍便成了家喻户晓的课本了。人们逐渐就都从儒家经典中选取名字。汉末三国已渐成风。自南北朝而唐宋,而元明清,士大夫名字取于儒家经典者触目皆是。如唐白居易字乐天,《礼记·中庸》:“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哀公问》:“不能安土(意为“居易”),不能乐天。”
第六、使典用事。这种名字组合方式,先秦没有,两汉也少见,唐宋才多起来。它取材于史传载记,诸子百家之书。有的与袭用经文相似,但大多含有故事情节。如唐李商隐字义山,《史记·伯夷叔齐列传》载,武王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商隐,即谓殷商之隐者,义山,即谓“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
第七、崇奉宗教。唐王维字摩诘,维摩诘,佛家菩萨名。《旧唐书·文苑传下·王维》:“兄弟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因崇佛,故拆菩萨名为名字,以示皈依。
第八、采撷名篇。采撷名篇佳作中的警策以为名字,南北朝时已很常见,至明清而大行。如明代胡东皋字汝登,出自陶潜《归去来兮辞》:“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清朝张孟词字腾蛟,出自王勃《滕王阁序》:“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孟,表示长幼次序中排行老大。
名字组合方式,不止上述八种,但常见而比较复杂的,大致如此。
(取材于吉常宏《中国人的名字别号》)
【小题1】下列加点字在【材料一】中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男子二十冠而字   五行八作    皈依
A.guān  zuō  bànB.guàn  zuō  guī
C.guān  zuò  bànD.guàn  zuò  guī
【小题2】【材料一】中提到介之推,下面与之有关的民间传统节日是
A.元宵节B.寒食节C.端午节D.祭灶
【小题3】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意味着起字一定要到男子20岁。
B.“待字闺中”,是说女子尚未成年,还没有取字,同时也意味着没有婚配。
C.司马相如开始并不叫这个名字,因为他仰慕蔺相如,才改名相如,字长卿。
D.由于儒家典籍家喻户晓,老幼皆习,所以古代文人名字都取义于儒家经典。
【小题4】宋代词人秦观,字少游,据【材料一】中“连类相及”方式,从他的字断定,“观”应该读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个人主义”与“利己主义”
孙晓春
在我们的文化传统中,“个人主义”通常被认为是有害的。近年来,有一个十分流行的“精致 利己主义”的概念,这个概念最早是钱理群教授提出来的,钱先生的这一说法是针对他所看到的目前高等院校的某些学生不择手段,千方百计为自己谋求利益的行为而发的。钱先生说:“我们 的一些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 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并且认为,这种人一旦掌握了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 吏危害更大。其实,钱先生所指责的那种极端利己,利用制度的缺陷为自己谋利的情况,并不 是偶然现象,也不仅仅发生在高等院校的某些大学生身上。如果说这些就是个人主义的表现,2017 年度,我们社会中的许多现象,如腐败分子以权谋私,金融领域多有发生的造假上市,某 些人利用资金与信息方面的优势在证券市场操纵股票价格以牟利的行为,某些上市公司高管不 信守诺言高位套现,与钱先生所指斥的高校里发生的那些现象在本质都是相同的,这些不良现 象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归咎于“个人主义”或者“利己主义”。当我们要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文明建 设、提高我们社会的公共生活质量的时候,我们需要正确看待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利己行为。
就个人与群体的关系而言,实际上存在着理解社会生活的两个向度。一般说来,以个人为出发点来理解社会生活的是个体本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个人主义”,而以群体为出发点理解 社会生活的便是群体本位,我们可以名之为“集体主义”。个人主义的极端表现形式是无政府主 义,无政府主义者极其强调个人的重要性,否认人类有组织的社会生活的价值,因此也不承认 国家存在的合理性。而群体本位的极端表现形式则是“国家主义”,持国家主义观念的人们强调 国家的重要性,认为个人的一切都应该从属于国家的目的。在无政府主义与国家主义这两端之 间,还有许许多多对个人和群体的重要性有着不同理解的思想流派,其中较为重要的是西方近 代的自由主义和中国的传统儒家。
有人认为,自由主义实际上是处于无政府主义和国家主义之间的较为恰当的位置上,自由 主义思想家重视个人的权利,但与此同时他们也承认国家存在的合理性。其实,在个人与国家 关系这一思想线索上,处于较为恰当的位置上的还有中国古代的儒家。就思维方式而言,儒家
属于群体本位,但儒家在强调“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无父无君是禽兽也”的同时,也承 认民众利益的合理性,认为统治者应该承担起爱民、养民的道德义务,使民众过上“衣食足而知荣辱”“养生丧死而无憾”的生活,而这种生活归根结底还是要通过社会生活中的个人来说明的。 在对个人与群体的重要性的理解方面,儒家伦理政治学说之所以能够在两汉以后两千年间成为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自由主义之所以在近代以来的西方社会得以流行,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 他们在对于个人与群体的重要性的认识上都没有走上极端,因此,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对于 增进人类社会生活的质量也都有所裨益。
同时,中国思想家在很早的时候就对人性利己的一面有深刻的认识,先秦法家如商鞅、韩 非都认为人性是好利的。荀子认为“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 可以说,就对人性的认识而言,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深刻程度不输于西方近代思想家。
这里有必要回到前面说过的“精致的利己主义”的话题。钱理群先生对于某些人不道德的逐 利行为的指责无疑是有道理的,不过随后有些人将“精致的利己主义”与个人主义混为一谈却是 错误的。在不违背社会公共利益的前提下,合理地追求个人正当利益是可以的,因为一旦没有了对个人正当利益的关注,即使说起来高尚无比的美德,如墨子所倡导的“视人之国若视其国, 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也不可能实现。总之,在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问题上, 我们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正确对待、处理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
(节选自《人民论坛》,2018 年 3 月)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及思路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A. A    B. B.    C. C    D. D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举出“腐败分子以权谋私”等现象为例,证明钱理群教授提出的“精致利己主义”的概 念并不仅针对大学生而言。
B.文章引用“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无父无君是禽兽也”两句,证明了儒家承认了统治者也应有爱民养民的义务。
C.文章引用了荀子的学说,证明了人性中有利己的一面,中国古代思想家对此认知的深刻程度并不输于西方近代思想家。
D.文章使用了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及比喻论证的方法,证明了我们应该正确地追求个人利 益,处理好集体和个人的关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在我们的文化传统中,相对于“集体主义”而言,“个人主义”通常被认为是有害的。
B.正确看待人们的利己行为,就可以促进社会道德文明建设,提高社会的公共生活质量。
C.相对于自由主义,传统儒家重视国家权利,也承认民众利益的合理性,是更为恰当的。
D.一种学说是否在认识个人与群体的重要性的问题上走上极端,决定了其能否得以流行。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篇文章的优劣,取决于能否映射现实、有无社会观照。倘若文风浮夸自大,标题一晾一乍,事实似是而非,这不仅唐突了读者,也丧失了传播价值,污染了舆论生态。

最近在网上,“美国害怕了”“日本吓傻了”“欧洲后悔了”之类的文章,总能赚取不少莫名点击。然而,纵观这些所谓“爆款”文章,其实却了无新意,一味夸大,文风堪忧。比如,有的任意拔高、以偏概全,高喊《在这些领域,中国创下多个“世界第一”!无人表示不服》;有的自我安慰、贻人口实,鼓吹《别怕,我国科技实力超越美国,居世界第一》;有的内容一厢情愿、断章取义,将国外的只言片语,放大成“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占据中心位置…中国现在是全球第一经济体”等声音。

这些“雄文”的共性,一无事实骨架,二无内容血肉,三无思想含量,徒有浮躁外壳,经不起一点风吹日晒。要知道,文章不会因为浮夸而增色,国家也不会因为自大而变强。挑动极端情绪、肆意传播偏见,容易造成公众走进夜郎自大、自吹自擂的狂妄误区,导致社会陷入信息碎片化、思维程序化的认知闭环。

新闻学有一种观点认为,“最好的编辑一定是个营销专家”。而某些媒体,其浮夸自大的文风,无异于“吸晴涨粉”的气球,一触即破。这类文章的始作俑者,把标题当作一枚带着诱饵的鱼钩,诸如“全球首款”“世界第一”的标题党,给标题大加“刺激”的猛料,以博人眼球,吊人胃口。然而,新闻不是爽文。如果只讲营销不讲营养,只要眼球不讲责任,即使一时流量爆棚,也是在误导大众。

有网友感慨,进入了自媒体时代,新闻越来越多,离真相却越来越远。的确,浮夸自大的文风套路,看似抄了“10万+”的近路,实则误入新闻生产的歧路。据统计,去年新媒体运营行业人数超过300万,各类机构对内容创业者的投资金额超过50亿元,可谓既有前途,又有“钱途”。然而,面对如此大好的形势,自媒体要想创作自如,就更需恪守自律。倘若毫无底线蹭热点,肆无恩障造噱头,结果只能是漫出道德水位,偏离法治轨道,消解媒体公信力。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有人疑惑,是文章不会写了吗?并不是。还记得,南海仲裁闹剧群情激愤,“中国一点都不能少”的新闻作品却产生共鸣。针锋相对却有礼有节,气贯长虹而又言之有物,这样的文风文气,怎能不引发舆论场同声同气?全媒体时代,真实客观理性的新闻准绳没有变,新鲜有趣优质的价值取向没有变,平实求实务实的文风导向也没有变。只有创作者自律自觉,将文风与世风勾连,给流量和情绪松绑,方能写出真正从容自信的作品。

好的舆论可以成为发展的“推进器”、民意的“晴雨表”、社会的“黏合剂”、道德的“风向标”,不好的舆论可以成为民众的“迷魂汤”、社会的“分离器”、杀人的“软刀子”、动乱的“催化剂”。新闻讲事实,讲真相,讲正道,来不得半点虚假和浮夸,那些热衷于耍噱头、故弄玄虚、哗众取宠的路数可以休矣。

石羚在《表达当守正,修辞立其诚》中写道:曾经,读者反感“裹脚布”式的八股文章和“板着脸说话”的态度。现在,一些网络媒体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有的热衷故弄玄虚,语不惊人死不休;有的沉迷卖萌八卦,失于轻佻……种种不良文风,需要引起警惕。归根结底,“修辞立其诚”,内容真实、情感真切、态度真诚,才是不可移易的竞争力。

(节选自林峰《文章不会写了吗?》,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风”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浮夸自大的文章,从标题到内容大多以偏概全、断章取义,一味夸大事实。
B.浮夸之作无事实、无内容、无思想,外强中干,极少具有积极的社会价值。
C.浮夸作品多哗众取宠以博人眼球,其作者受到利益的驱使而罔顾社会责任。
D.文风好的文章从容自信,追求言之有物,而不讲求营销,不追求“吸睛”。
【小题2】下列对文中所举例子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以“爆款”文章的标题为例,指出文风不良的文章存在“一味夸大”的弊端,树立了批判的靶子。
B.本文以加“刺激”猛料来“吸睛涨粉”的“标题党”为例,批评文风浮夸的作者重利轻责,误导大众。
C.作者举新媒体运营的数据,意在证明自媒体创作虽有“前途”和“钱途”,但若浮夸会步入新闻生产的歧途。
D.本文以新闻作品“中国一点都不能少”引发社会共鸣为例,说明言之有物、言而有文的文章方可行而致远。
【小题3】下列语句的内涵与文章中作者所论述的主要观点,最接近的一项是(   )
A.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B.改章难于造篇,易字艰于代句。
C.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
D.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