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妈祖信仰发生于宋代的莆田湄洲一带,随着海上贸易的盛行而在沿海各地得以迅速传播。
随后妈祖得到了朝延的青睐和加封。妈祖从此进入了国家正祀的序列,其信仰形式也得以官方化和经典化。近现代以来,该信仰因其本土性和特殊性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相关研究层出不穷。新时期的妈祖信仰又开始走上了一条现代化和全球化的道路,妈祖成了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一个标志性特号,妈祖信仰则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自明清以来妈祖就是一位国际化的神灵,但种种原因使得妈祖信仰呈现出多画相的特征。
当代的妈祖信仰开始通过网络、电視等新媒体进行传播。伴随着妈祖信仰的传播,全球各地通过分香(分灵)的形式兴建了妈祖的宮庙。缘于中华文化的“寻根”情怀,各地妈祖分香经常会前往湄洲妈祖庙进香,提升系谱的排位顺序;或彼此宫庙之间进行“绕境进香”,扩大妈祖信仰的向心力。这些朝圣活动,一方面以拟亲属关系来建构不同地城层次的妈祖信仰共同体,另一方面也増进了两界三地人文血脉的联系,随着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增进,很多海外、港澳台妈祖庙分香也会前往湄洲岛祖庙进香,这意味着妈祖信仰已经超越了地域,成为人类的“和平女神”,在加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自信、两岸三地的民族情感方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新时期的妈祖信仰在“文化资源化”的社会大背景下,产业化和旅游化的发展趋势在所难免,但它作为一种全国性乃至世界性的中华信仰文化,也必须保持其民间信仰的基本特质,同时不断注入民族性的文化内涵,才能真正成为全球化语境下的一个非常具有文化凝聚力的象征符号。以妈祖的故乡和妈祖信仰的发祥地莆田市为例,在作为人类“非遗”代表作的“妈祖信俗”广受社会关注的同时,也应时刻意识到本身所肩负的让开发与保存相互依存、相互推动的重任。所谓开发,指的就是对妈祖文化品牌化的推进,同时加快湄洲岛地区的旅游设施配套建设,健全当地的服务体系,为慕名而来的国内外游客创一流的观光环境,提供优质的服务。但更为重要的,还是要对当地作为民间信仰的妈祖文化进行深入的调查、挖掘和重构,恢复当地民众日常生活之中最基本、最真实、最本土的那部分妈祖信俗,并通过适当的宗教机构和媒介方式将这些东西传达给来访者,从而把湄洲岛真正建设成为一个名不虚传的妈祖信仰圣地,以期让前来朝圣和谒祖的游客、香客不仅能得到身体与精神上的休闲和放松,学习到相关的历史知识,而且更能够通过亲历现场及相关的仪式实践,获得一种灵魂上的归宿之感,以及一种身心一致、内外统一的本真的信仰体验。
(摘编自王霄冰、林海聪《妈祖:从民间信仲到非物质文化遗产》)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上贸易的盛行使妈祖信仰在沿海各地得以迅速传播,因此妈祖成为国家正祀
B.发生于宋代的妈祖信仰,因其本土性和特殊性成为近现代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C.各地妈祖分香前往湄洲妈祖庙进香,促进了不同地域层次妈祖信仰共同体的建构。
D.在“文化资源化”社会大背景下,新时期的妈祖信仰必然会走向产业化和旅游化。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以时间为顺序,从整体上论述了妈祖信仰的起源、发展及其巨大影响。
B.文章论述有详有略,详细论述了妈祖信仰如何才能在全球化语境下具有文化凝聚力。
C.文章采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了妈祖信仰要保持民间信仰的基本特质。
D.文章论证条理清晰,例如,论述妈祖信仰朝圣活动的作用时分两方面,层次分明。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妈祖信俗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妈祖信仰全球化的道路会更广阔。
B.妈祖信仰广泛传播,海峡两岸人文血脉的联系才能增强,中华民族文化必能自党自信。
C.作为妈祖信仰发祥地的莆田市,在开发妈祖文化时应该优先推进妈祖文化的品牌化。
D.把湄洲岛建设成为妈祖信仰圣地,游客就能获得灵魂上的归宿之感和本真的信仰体验。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1-07 06:34: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除非我们在实验状态,否则我们很容易忽略一个事实:蜡烛火焰温度最高的地方不在火焰中心那最亮的部分,而是在它的外缘——那颜色最淡、略带蓝色的最外层才是最热的地方。正如燃烧的蜡烛最富于热效率的外部火焰容易被忽略一样,边缘因为离所谓的中心相对较远,往往是人们涉足比较少的地方,也就容易为人所忽视。其实,恰恰是因为涉足人少,边缘之处反而充满了未知,充满了可探求的新领域,当然也就可能藏有更多的希望与机遇。在某种意义上,边缘是一个最有可能取得丰硕成果,最有可能获得巨大成功的所在。
恩格斯曾说:“在分子科学和原子科学的接触点上,物理学家和化学家都承认自己没有能力,然而就正应当在这点上期待最大的成果。”科学发展的成果,证实了这一预言的精准。边缘之所以需要特别重视,是因为事物最活跃的部分也可以在它的边缘——就像鸡蛋最后能够孵出小鸡,离不开小鸡仔的突部分对蛋壳的突破一样。各学科领域的突飞猛进,往往也需要在学科的边缘之处,或在各学科边缘的交叉地带,开发出最具生命力的“生长点”。
今天热门的量子力学,当年就是由一些年轻人在边缘理论科学领域建立起来的。以致后来丘吉尔首相在回顾这段激动人心的历史时都赞叹道,这么短的时间,这么少的几个人,却作出了如此巨大的贡献。有学者甚至说:“新事物往往是被非专家发现的。”这些或许都在表明,在缺少依托、颇具风险的边缘领域获得成功,固然需要有渊博的学识,更需要有过人的胆识,灵透的悟性,独立解决难题的能力,以及在可能的边缘化状态中面对孤寂的耐受力
人类文明不断发展,信息交通日渐畅达,在高科技时代,边缘与中心的反差在不断淡化。尽管如此,也并不能表明边缘不再存在。应该说,虽然某些传统的边界概念在消解,但是只要一种事物或认识在发展,就必然会不断衍生出所谓的“边缘”,而边缘又终会成长为新的中心。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关注所谓的“边缘”,那些热衷于开事业的人,尤其应当重视边缘。
如果一定要说,谁不掌握“中心”,谁就会失掉弥足珍贵的今天;那么,一定也可以说,谁若忽视“边缘”,谁就可能会失去光辉灿烂的明天。     
取材于肖一兵《说边缘》
【小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ɡōnɡ)B.(qián)藏C.(huì)突D.开(tà)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边缘:远离事物或认识的中心而靠近其边界的区域。
B.生长点:比喻事物借以迅速增长、蓬勃发展的部分。
C.耐受力:对某种情况或者变化能够持久忍受的能力。
D.衍生:指事物发展中逐渐脱离其本质属性的新面貌。
【小题3】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新阶段,有时候会让人有些意外。
B.非专家对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高度的把握,往往更加准确。
C.专家在研究判定事物发展的趋势时,可能也会出现失误。
D.敢创新而又勇于突破,有利于推进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
【小题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边缘部分与一般意义上的中心有相对明显的距离,因此往往少有人问津。
B.在分子科学和原子科学的接触点上,物理学家和化学家也曾经有所局限。
C.边缘部分的希望与机遇,使得这一领域的价值远超事物其他部分的价值。
D.要实现对“中心”的掌握以及对“边缘”的重视,都离不开渊博的学识。
【小题5】结合相关文字,谈一谈本文在说理上的特点。

同类题2

论述类文本阅读

现代海权可界定为在国际无政府状态下一个国家在海洋领域或运用海洋所享有的实力、影响力或控制力,它不仅包括海上军事力量,还包括海洋经济实力和海洋科技水平。海权中的海军要素并不足以保证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互动关系。海军的强大有利于保护国家的海外贸易,反过来,雄厚的经济实力有利于加强海军的实力。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必然要求实施海洋强国战略,这在一定程度上依赖海军实力的加强。但是中国的海权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海权,这主要是由文化传统和外交战略的差异决定的。

与西方文明相比,儒家文明缺乏侵略性和扩张性,这使得中国崛起的范式和要素不同于西方大国。作为殖民主义的受害者,中国一贯反对各种形式的殖民主义,中国经济的强大更多取决于内在的廉价的劳动力和勤劳节俭的民族传统,而不是依赖干涉性的全球海军体系和寄生性的国际货币体系。但是只要国际法还不能完全有效地制止侵略行为,中国就必须发展海军实力,以强化海权。不过中国海权的内涵与西方扩张性的传统海权有所不同,中国海军实力的提升,主要目的在于战术上的自卫和战略上的威慑,从而有效维护国家权益。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南海各国就是趁中国海军实力虚弱,事实上侵占了中国的南沙诸岛。

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外交传统也使中国的海权缺乏攻击性和扩张性,中国海军强国的目的不是干涉他国内政,而是为了从海洋利用与世界和平中获取物质利益和安全保障。中国海军的制海权旨在有限防卫而不是无限战争,而且陆上防卫压力也使海军建设不能从战略层面向战术层面无限推进。战术意义上的海洋维权可由政府执法部门来完成,这样可以减轻国际舆论和外交的压力,也符合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因为执法争端可归因于对国际法实施和解释上的分歧,而战术上的军事行动会因违背和平与发展潮流诱发“中国威胁论”。

通过经济发展和海洋战略实现和平崛起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中国的战略目标是从海洋大国走向海洋强国,而不是与西方国家争夺世界霸权。只有成为海洋强国,才能有效地维护国际海洋法所赋予的基本权利,而海洋霸权国则有可能威胁他国的海洋权益。国际社会和平与发展的潮流以及儒家文化都使中国应坚持和发展海权的和平性内涵,并以国际海洋法律秩序的建构和海洋争端的解决能力等软实力来和平地维护其海洋权益。   

(摘编自江河《国际法框架下的现代海权与中国的海洋维权》)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的海洋强国战略是通过加强海军实力来强化海权,保证经济实力的提升。
B. 中国海军的主要任务是战术上的自卫和战略上的威慑,因此不会被视为威胁。
C. 中国海权的内涵不仅受文化传统和外交战略的影响,也受制于陆上防卫压力。
D. 中国目前主要依靠国际海洋法律秩序的建构等软实力来和平地维护海洋权益。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海权中的海军要素和国家经济实力之间的互动关系是阐述中国海权维护问题的基础。
B. 中国南沙诸岛被长期侵占的事实说明目前国际法还不能十分有效地制止侵略行为。
C. 中国经济强大的内在原因,是中国迫切需要壮大海军力量成为海洋强国的有力证据。
D. 本文先通过比较分析阐述了中国海权的特点,然后提出了中国海洋维权的目标。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只要干涉性的全球海军体系依然存在,中国和平维护海洋权益的阻力就存在。
B. 如果国际法能完全有效地制止侵略行为,中国就不一定要发展壮大海军实力。
C. 如果要驱离他国擅入中国海域捕鱼的渔船,应首选海警而非海军来执行任务。
D. 中国海军的制海权旨在有限防卫,这是为了顺应国际社会和平与发展的潮流。

同类题3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①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②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③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④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⑤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 ,“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⑥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⑦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⑧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玉宝生,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l岛五,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⑨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拉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可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⑩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小题1】“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其中能否将“捧”“挂”分别改为“拿着”“展览”?说说你的理由。
【小题2】作者在述“拿来主义”之前,为什么先谈“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小题3】文中第⑧自然段划线的“大宅子”“鸦片”各比喻什么?
【小题4】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其作用各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判断。因为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意味着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变化,意味着政府政策方针和发展理念的变化。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决定了我们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生产力水平得到了巨大的提高,目前,中国GDP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总体物质财富比较丰富,贫困人口只占极少数。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的主要矛盾就不再是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供求矛盾,而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需求满足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
在总体生产力水平低下的过去,社会首先要保证人们能够获得基本数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在总体生产力水平较高的今天,人们不再满足于消费的数量,而是更加注重消费的品质。面对这一变化,如果企业还是满足于单纯的数量扩张或规模经济,而不是注重产品的品质,就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因此必须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满足老百姓的高品质需求。
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精神文明是物质文明的更高阶段。广义的精神文明,不仅包括文明礼仪,也包括人们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和环境等各方面的追求,当下人们除了满足吃喝玩乐,还希望更多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更加看重社会安全和环境保护,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需求。为此,除了继续发展生产力,还需要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等。中国的发展经验表明,先努力发展经济,才能为建设民主和法治强国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相反在经济水平低下时贸然进行改革就可能遭遇东欧式的失败。
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时代,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的物质文化需求是主要目标,因此关键是快速发展生产力,做大经济蛋糕。而当经济总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如何公平地分配蛋糕日益成为一个主要问题。当前,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这带来了一些社会矛盾和冲突。既然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那么新时代的工作重心就是努力实现平衡式发展。例如,通过收入调节政策减少收入差距,通过精准扶贫减少贫富差距。过去中央推行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地区发展差距。若能做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其成就不亚于从一个生产力水平落后的国家变成经济大国。
(摘编自聂辉华《理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四个维度》)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基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变化而做出的科学论断。
B.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了当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C.推进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品品质,实际上是应对供给侧转变做出的正确选择。
D.既要做大做强经济蛋糕,又要分好经济蛋糕,实现平衡式发展,这是新时代的工作重心。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列举了缩小贫富和地区发展差距的一些做法,指出这同让中国摆脱贫困一样意义重大。
B.文章主要从四个维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矛盾所发生的变化做了解。
C.文章辨析了改革之初与当下社会主要矛盾的不同,即从供求矛盾转变为需求满足不平衡矛盾。
D.文章第4段将美好生活需要区分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方面,并论及了二者的联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姓已不满足于吃得饱,更希望吃得好,这启示企业生产应从追求数量转向追求品质。
B.如果解决了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就会得到充分满足。
C.只有大力发展经济、具备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之后,社会政治体制改革才可能取得成功。
D.重新定义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对社会发展变迁的把握,但终归是对人民向往的回应。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类既是文明的创造者,也是文明成果的体现者。编纂文明史,就是用文字把这创造和演进的过程记录下来。

文明史不是思想史、文学史、艺术史等等的简单拼合,更不是一部百科知识全书,它既不能脱离各门专史,又要力求多学科的交叉与综合。研究文明史必须重视文献资料,也必须重视文物考古资料,并且努力将这两方面的资料结合起来,进行互证。当然考察中华文明史,不能脱离世界文明的大格局。

首先,我们要欢迎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而来的、更加广泛和深刻的文化交往,积极吸取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过去,中华文明在与外来文明的接触中,能够吸取改造它们以丰富发展自己,今后必然能够做得更好。

其次,中华文明应当更主动地走向世界。我们现在对世界的了解虽然还很不够,但是世界对我们的了解更少、更肤浅。牛津大学教授雷蒙·道森在其名著《中国变色龙——欧洲中国文明观之分析》一书中总结说:在西方人眼中,中国的形象似乎在两个极端间变化,或者是理想的王国,或者是停滞与落后的象征。由此可见,西方对中国的认识与中国的实际有很大的距离。西方对待东方的态度,常常给人这样一种印象,即只有西方才拥有解释东方的权威。我们并不想纠缠他们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所持有的种种偏见,只是从中深切地感到,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华文明具有广阔的空间,可以在世界上充分展示自己的真面目。

第三,要坚持文明的自主。无论是引进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还是走向世界,都是我们自主的意识和行为。回顾历史,汉唐人对外来文明的开放胸襟与拿来为自己所用的宏大气魄,即鲁迅称之为“闳放”的那种态度,便是自主性的很好表现。西方近代文明,从明朝末年逐渐传入中国,鸦片战争之后大量涌入,影响着中国百余年来的历史进程,但中华文明并没有失去自主的能力。到了今天,我们更有条件加强文明的自主性,自己决定自己文明的命运。

总之,与经济全球化同时到来的,既不是单一的全球文化,也不是文明的冲突,而是文明多元的繁荣,以及文明的自主。这种新的文化生态的出现和确立,是人类进化到更高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华民族必能抓住这个历史的机遇,实现伟大复兴。中华民族必能以高度的文明重塑自己在世界上的形象。具有几千年历史而从未中断过的中华文明,必将在世界未来的文明进程中再现自己的辉煌,并对全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摘编自袁行需《中华文明史》)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明史记录文明创造和演进的过程,既离不开各门专史,又要力求多学科的交叉与综合。
B.研究文明史就要尽量做到将文献资料与文物考古资料结合,并且让两者之间进行互证。
C.西方对中华文明的种种偏见并没有对中华文明在世人面前真实地展现自己造成影响。
D.西方近代文明虽然影响了中国百余年来的历史进程,但中华文明依然拥有自主的能力。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三个层面论述了中华文明的发展方向,着重突出文明主动走向世界的重要性。
B.文章第二段分析了文明史的研究方法,同时指明如何考察中华文明史。
C.文章引用雷蒙·道森著作中的一句话论述世界对我们的了解更少、更肤浅的观点。
D.文章结尾从如何抓住新的文化生态出现机遇角度分析了中华文明面临的机遇,具有现实的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当前中华文明应当更主动地走向世界,主要是因为我们现在对世界的了解还很不够。
B.《中国变色龙——欧洲中国文明观之分析》一书造成了西方对中国认识的片面性。
C.文明的自主指的就是无论是引进来,还是走出去,都是自己自主的意识和行为。
D.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当前世界各种文明之间的冲突在进入新的文化生态后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