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学界曾普遍认为,我国古代社会停滞以至僵化始于宋代。其实,宋代是个竞争性强、开放性高的社会。传统社会是封闭式的固态社会,人们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以及职业具有非运动性,和前代相比,宋代呈现较为明显的社会流动倾向。社会流动是指人们的社会地位以及职业的变动,是社会自我调节的重要机制之一,是社会富有活力与否的重要标志。面对社会流动增大的现实,宋人张载在《经学理窟》)中说:“今日万钟,明日弃之;今日富贵,明日饥饿。”
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往往世代为官,这种状况到唐代没有根本性改变。宋代“朝廷无世臣”,士庶界限趋于消解,官民之间可以转化。沈伦原是以教书为业的穷书生,后来官拜宰相,去世后,家道随之中落。宋代政治上的流动与科举改革关系极大。宋代“取士不问家世”“一切考诸试篇”,采取弥封、誊录等措施,平民子弟仕进的可能性增大。明代学者胡应麟在《华阳博议下》中说:“五代以还,不崇门阀。”宋代门第观念相对淡薄,人们更加看重科举和官职,这些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前士庶不通婚、不交往的旧习俗有所改变,出现了“婚姻不问阀阅”“所交不限士庶”(朱熹《增损吕氏乡约》)等新现象。
魏晋南北朝时期,自然经济色彩浓重。中唐前后,商品经济有所发展,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更上一层楼。营利者往往“累千金之得,以求田问舍”,政治权力向经济力量屈服,宋朝政府不得不减少对土地买卖的限制和干预,土地作为商品进入流通领域,土地所有权转换频率加快,以致“庄田置后频移主”(刘克庄《故宅》)。苏洵曾感叹:“富者之子孙或不能保其地,以复于贫。”商人比田主风险更大,“有朝为富商,暮为乞丐者”,达官显宦同样难免。对于经济上的社会流动,宋人概括道:“富儿更替做。”
我国古代,人们的身份被固化为四大类别——士农工商。士列四民之首,商居四民之末。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四民由四种不同身份演变为四种不同的职业。范仲淹《四民诗》便将四民一视同仁,并为商人鸣不平:“转货赖斯民。远近日中合,有无天下均。上以利吾国,下以藩吾身。”随着商人地位的提高,宋代士商相混。苏辙渲染道:“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天下之士多出于商,某些贱商旧规被突破,商人之子摇身一变而为士,再变而为官者大有人在;官吏也经商成风,甚至一身二任。大将张俊既是枢密使,又是临安大酒店太平楼主,还经营海外贸易;亦商亦官者,如茶商马季良官至兵部郎中、龙图阁直学士等。
社会流动规模过大,势必造成社会动荡。宋代的社会流动尚属适度,这是宋代既富有活力、又不曾发生全国规模的民众反抗事件的重要原因。当然,宋代的社会流动是有限的,贫者贱者上升的概率不大,远远不足以填平贫富贵贱分化、阶级阶层分野的鸿沟。
(摘编自张帮炜《从社会流动看宋代社会的自我调节与活力》)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张载所说的“今日万钟,明日弃之;今日富贵,明日饥饿”来看,宋朝贫富变化急剧,社会动荡。
B.宋代改变了前代门阀士族世代为官的现象,人们更加重视科举而不很看重门第,士庶可以通婚,有了交往。
C.我国古代,士列四民之首,商人居四民之末;宋代商人地位有了提高,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士尊商卑的传统观念。
D.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宋代士商混淆,商人可以为官,官员也可以经商,有识之士对此提出尖锐批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政治、经济、职业三方面论证了宋代社会流动的情况,与学界对宋代社会的认识有明显不同。
B.文章以原是穷书生的沈伦官拜宰相,去世后家道中落为例,论证了宋代官民身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C.文章把魏晋南北朝时期和宋代社会进行深入的对比,集中论证了宋代社会流动性强,开放性高的特点。
D.文章较多引用了典型的、有价值的相关资料,增添了文章的学术色彩,增强了文章的论证力量。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科举“取士不问家世”“一切考诸试篇”,增大了平民子弟仕进的机会,促进了政治方面的社会流动。
B.由于宋朝政府采取了宽松的土地政策,土地作为商品得以进入流通领域,从而带动了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
C.贫富贵贱处于变动之中,士庶界限趋于消解,宋代社会各阶层的相互流动对社会进步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D.宋代的社会流动尽管不能填平贵贱、阶级的鸿沟,但体现了观念上的一些变化,增强了社会的生机和活力。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05 04:45: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恒星即使在两个旋臂之间,也像流水一样漂浮在我们的四周——气势磅礴的自身发光的星球,有些虽然像肥皂泡一样脆弱,却又大得可以容得下1万个太阳或1万亿个地球;有些小如一座城池,但密度却比铅大100万亿倍。有些恒星跟太阳一样是孤独的;多数恒星有伴侣,通常是成双成对,互相环绕。但是那些星团不断地从三星系逐渐转化成由数十个恒星组成的松散的星团,再转化成由百万个恒星组成的璀璨夺目的大球状星团。有些双星紧靠在一起,星体物质在他们之间川流不息。多数恒星主要是以可见光或红外光放出光芒;其他恒星也是X光或射电波的光源。发蓝光的恒星是年轻的星,会发热;发黄光的恒星是常见的星,它们已经到了中年;发红光的恒星常常是垂亡的老年星;而发白光或黑光的恒星则已奄奄一息。银河里大约有4000亿个各种各样的恒星,它们的运转既复杂又巧妙。对于所有这些恒星,地球上的居民到目前为止比较了解的却只有一个。

每个星系都是太空中的一个岛屿,它们与其邻居隔光年之距遥遥相望。我可以想象,在无数星球上的生物对宇宙的模糊认识是如何产生的:他们在开始的时候都以为,除了他们自己小小的行星以及他们周围的那些区区可数的恒星以外,再也没有其他的星星了。我们是在与世隔绝的情况下成长起来的,我们对宇宙的正确认识是逐渐形成的。

大概许多恒星都有跟我们类似的行星系:在外围具有由大气环所包围的行星和冰冻卫星,而在接近中心处则有温热的、天蓝色的、覆盖着云的小星球。在一些行星上可能已经有高级动物,他们也许正在从事某种巨大的工程建设来改造他们的行星世界,他们是我们宇宙中的兄弟姐妹。他们跟我们的差别很大吗?他们的形状、生物、生态、科学、艺术等方面的情况如何?也许有一天我们会知道的。

我们现在来到我们星系的行星上。由于重力作用,它们被迫做近似圆周的运动。冥王星是被太阳照亮的,因为太阳离它很远,从漆黑的天空中看上去,太阳只不过是一个明亮的光点。巨大的气体星球海王星、天王星、土星——太阳系的宝石——和木星都分别有一个冰冻卫星做伴相随。在气体行星及其冰冻卫星的内侧就是充满岩石的温暖的内太阳系。例如,在那里有红色行星——火星。在火星上有高耸的火山、巨大的裂谷、席卷火星的大沙暴,并且,完全可能还有一些初级形态的生物。

宇宙汪洋茫无际涯,范围之大,难以想象,而地球仅是其中之一,完全淹没于宇宙汪洋之中,它的存在可能仅仅对我们有意义。地球是我们的家,从整个宇宙来看,它不但景色迷人,天下稀有,而且到目前为止,在我们的行程所经历过的所有时空当中,只有这个行星上的人类开始对宇宙进行探索。我们有人类百万年来用巨大的代价积累起来的丰富知识。我们这个世界人才济济,人们勤学好问。我们的时代以知识为荣,我们是很幸运的。

(节选自《宇宙的边疆》

【小题1】下列对“恒星”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恒星是气势磅礴的自身发光的星球,虽然像肥皂泡一样脆弱,却又大得可以容得下1万个太阳或1万亿个地球。
B.有些恒星跟太阳一样孤独,多数恒星有伴侣,通常是成双成对,互相环绕,有的双星甚至紧靠在一起。
C.多数恒星是以可见光或红外光放出光芒,其他恒星则放出X光或射电波,发蓝光、会发热的是年轻的星,发红光的则是垂亡的老年星。
D.银河里大约有4000亿个各种各样的恒星,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对这些恒星的了解远远不够,到目前为止比较了解的还只有一半。
【小题2】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个星系都是太空中的一个岛屿,与其邻居隔光年之距遥遥相望,我们是在与世隔绝的情况下成长起来的,逐渐形成对宇宙的认识。
B.在宇宙中,大概许多恒星都有跟我们类似的行星系,因此,可能不只有一个有人居住的行星,可能别的星球上也有生命。
C.冥王星是被太阳照亮的,它离太阳很远,因此我们从漆黑的天空中看上去,它只不过是一个明亮的光点。
D.火星位于内太阳系,有高耸的火山、巨大的裂谷、席卷火星的大沙暴,和可能存在的一些初级形态的生物。
【小题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无数星球上的生命都以为,除了自己所在的小小的行星以及周围的区区可数的恒星外,再也没有其他的星星了。
B.终有一天,我们会在宇宙中发现其他的兄弟姐妹,他们也许正在从事某种巨大的工程建设来改造他们的行星世界。
C.宇宙广阔无垠,范围之大,难以想象,地球只是其中的沧海一粟,人类更是渺小。对于宇宙而言,地球的存在毫无意义。
D.人类虽然是渺小的,但却有幸生活在这样稀有而美丽的星球上,我们可以用智慧和勤劳来探索神秘的宇宙,来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

无色之色

(1)中国艺术的空间意识中,有一种无色为绚烂之色的思想。
(2)中国哲学存在一种根深蒂固的色空思想,主要强调“空中见色”,色的世界是表象的、欲望的,而无色的平淡素朴方是大道之本真。中国在先秦时期就进入了所谓“色彩绚烂的时代”,孔子“恶紫之夺朱也”的感叹,就是针对当时迷恋于色彩绚烂的形式之风所发出的。老子从他的(   )哲学出发,对色的世界进行猛烈的抨击:“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色、音等作用于人的感官,使人成为欲望知识的俘虏。禅宗在佛学色空哲学影响下,发扬老庄素淡哲学思想,高扬一种无色的哲学,认为无色乃天下之本色,以色道色,并不能带来真正的绚烂,而无色之色,才是根本之色。中国艺术的空间观念,深受这一哲学的影响。
(3)有色的时间是表象,空幻不实,而无色的世界才是本色。中国艺术在空间意识上,对无色之妙颇多注目。这在各门艺术中都有体现。如在建筑艺术中,南国乡村传统的建筑多是“黑白世界“,粉墙黛瓦,在青山绿水之中,勾出淡淡的素影,有一种令人难忘的美。
(4)中国艺术对无色意义的认识莫过于绘画中水墨的创造。传统绘画被称为“丹青”,意思是,绘画是运用丹青妙色图绘形貌的造型艺术。六法中的“应物象形”和“随类赋彩”谈的就是形和色。以形写形,以色貌色,成为中国早期绘画的基本原则。绘画是运用无色之妙来创作的。中唐以前,中国画追求镂金错彩的美,如顾恺之的作品色彩富丽,在追求线条的流动之外,也追求色彩的流丽繁缛。但中唐之后,随着道禅哲学的流行,却改变了这一发展方向。
(5)唐代绘画的重要事件是水墨画的出现。水墨画是用墨在宣纸或白绢上直接作画,没有任何色彩,后来将以水墨为主要表现手段,加以少量颜色的画也叫水墨画。水墨画的出现,在世界艺术史上的价值不亚于油画之于西方绘画。在唐代,水墨画的出现曾经引起当时画坛的震动,但谁也没有想到这样一种形式后来成为中国绘画的主要表现手段,水墨画在一定的程度上成为中国画的代表。据说王维是中国第一位水墨画家,有的人干脆就将水墨画的发明权给予王维。在唐代,有很多画家为水墨画的创造做出过贡献,如当时一位叫张璪的画家,作画全用水墨,手执双笔,画出的画有烟霞流荡的气氛,成语“双管齐下”就出自于他。有一位叫王默的画家,创立了泼墨的方法,今天还有人用此法作画。他在画画之前,先喝得大醉,然后将宣纸铺好,手捧墨水往宣纸上泼,并用手在画面上直接涂抹。
(6)水墨画作为重要的表现形式,也引发了理论上的思考:托名王维之作的《山水诀》说:(1)水墨非但不是一种过于简单的表现方法,而且是达于世界本性的一种手段。因为,在中国哲学中,无色的世界为世界的本色。中国艺术与其说要抛弃色彩,倒不如说是归于本真。清恽南田对色彩的质疑,就很有代表性。他说:“作画至于无笔墨痕者化矣,而观者往往勿能知也。毛嫱丽姬人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快骤,又孰知天下之正色哉。”这段议论受《庄子》影响,南田强调色的追求是无止境的,也是没有意义的。美是相对的,像西施,人人以为其美,但鸟见而飞、兽见而走。艺术要超越相对而追求绝对的美。作为无色的本源的世界,正是艺术家所应重视的。
(7)南田好友笪重光《画筌》说:“丹青竞胜,反失山水之真容;笔墨贪奇,多造林邱之恶境。……墨以破用而生韵,色以清用而无痕。轻拂轶于稂纤,有浑化脱化之妙;措色难于水墨,有藏青藏绿之名。盖青绿之色本厚,而过用则皴淡全无;赭黛之色本轻,而滥设则墨光尽掩。粗浮不入,虽浓郁而中乾;渲晕渐深,即轻匀而肉好。间色以免雷同,岂知一色中之变化;一色以分明晦,当知无色处之虚灵。”
(8)这一段关于用色的观点,王石谷和南田给予很高评价:“此言一色中变化,已造妙境。(2)”笪重光反对青黄缕出、丹青竞胜的色彩观,他主张清淡素朴。在用色和水墨之间,他以为水墨的表现力更强,所谓“措色难于水墨”。而此一段论色,最终落在“当知无色处之虚灵”,无色之色是为大色,无色之虚中有灵气飘卷。
(9)无色的妙韵,唐代张彦远就已经注意到了。他提出“墨分五色”的思想:“夫阴阳陶蒸,万象错布,玄化无言,神工独运。草木敷荣,不待丹碌之采;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凤不待五色而綷,是故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墨本无色,何以有五色,此在于“得意”。这个“得意”,我理解有两层意:一是得色之本真,二是以意得意,在个人的心灵中,绚烂的世界出现了。这样的无色世界,就是一个“灵的空间”。而以色道色,徒具表面之灿烂,其实不能真正表现世界,只能是“物象乖”。
(10)黄公望是画雪的高手,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其《九峰雪霁图轴》,绢本,墨笔,画作于他八十岁之时,笔墨老辣中见温柔,不似王维平远的山势,而是画山峰林立,所谓“九峰”者,多峰也。山峰一一矗立,欲与天公试比高。这幅画在构图上具有独创性,山如冰棱倒悬,境界超迈,令人魂惊魄悸。黄公望画的是一个琉璃世界,一个玉乾坤。大雪初霁,山峰静穆地沐浴在雪的拥抱之中。山峦以墨线空勾,天空和水体以淡墨烘出,以稍浓之墨快速地勾画出参差的小树,而山峰下的树汁如白花一样绽放,笔势斩截,毫无拖泥带水之嫌,法度谨严。雪是冷的,但大痴画来却有玉的温润、玉的透灵。这通体透灵的琉璃世界,居然是用水墨画出,真是不可思议。石涛曾说:“(3)”这幅画正可当之。正是山空有云影,梦暖雪生香。在这样的冷世界中,使人体味到清香四溢的境界。
【小题1】联系上下文,除“素淡”一词外,在第(2)段的空白处填入合适的词语是________。
【小题2】第(2)段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下列3个句子最适合放在(1)(2)(3)处的顺序是(   )
①水墨“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
②至论及无色处精微之理,几于入道
③墨海里立定精神,混沌里放出光明
A.③②①B.③①②C.①③②D.①②③
【小题4】下列选项中对文本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早期绘画的基本原则与本文强调的艺术家所应重视的无色之色属于绘画的两种不同原则。
B.左右中国艺术空间观念的无色哲学,是受孔子、老子的思想言论与禅宗共同影响而诞生的。
C.第(7)段笪重光的画论只谈及了水墨比用色在表现力方面更胜一筹、无色处有灵气飘卷。
D.王维是中国第一位水墨画家,张璪青史留名是因为创立了全用水墨、手执双笔的创作方式。
【小题5】结合文中谈论绘画“无色之色”的相关段落,赏析文章以黄公望的《九峰雪霁图轴》结尾的好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一般认为,“创造性”概念起源于西方基督教文化。最早的西方创造性观念是《圣经》中的创世记述。在基督教传统中,创造性专属于神。人没有能力创造新东西。根据《旧约》中关于神的创世记述,圣奥古斯丁发展出一种为后世所有基督教神学家所遵从的教义,即神不是从一种业已存在的质料中而是从无中创造了世界。从无中创造是专属于神的特权,根据已有材料产生作品的人类艺术家远远不能与神性创造者相提并论。

现代的“创造性”概念始于文艺复兴时期,从那时起,创造开始被视为源于个人的能力,而不是神。但这一转变是逐渐进行的,直到启蒙运动时期才变得明显起来。随着文艺复兴的到来,艺术家和诗人的成就开始受到更广泛的赞美,人们将“神性”与但丁和米开朗琪罗等人联系起来。但是说诗人(更不要说艺术家)在创造,这种讲法仍然罕见和异常。17世纪时,波兰诗人兼诗歌理论家沙比斯基开始谈到诗人的“创新”,可以说是第一次使用“创新”一词的人,不过,他还是把创造性视为诗歌独享的特权,认为其他艺术都只是在模仿和复制。关于我们现在所谓的“创造性”,西方思想中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18世纪。诗歌、音乐和视觉艺术第一次被归于美的艺术,美的艺术成为一门新学科,浪漫主义运动将艺术家的位置擢升到其他所有人之上。艺术家不再受理性或规则的指导,而是由感受与情绪、直觉与想象来支配。艺术家产生新颖的、原创性的东西,达到最高成就的艺术家是一位天才。然而,在18世纪的法国,创造性的观念遇到阻力。人们认为人类的心灵不能创作,它所产生出来的东西都带有其原型的烙印。

到了19世纪,“创造性”的概念才有了前所未有的彻底转变。从无中生有的要求被放弃了。创造性变成了新事物的制作,而不是从无中做出东西来。虽然并非每一种新颖性都称得上是创造性,但创造性最终是靠新颖性加以界定的。创造性进入了艺术语言,不仅如此,它也成为艺术的专有属性。“创造者”变得与“艺术家”同义,就如同过去“创造者”和“上帝”是同义词一样。到了20世纪,“创造性”一词开始被用于艺术以外的其他人类活动领域。

创造性概所以重要,不仅是因为这个概念反映了人类关于认识中的规则与自由的看法,更因为它是不断发展的、因时而异的和与文化相关的。时下,培养创造力的书籍和手册铺天盖地,研究创新机制、创新方法是最时髦、最来钱的课题之一,建设“创新型国家”已成为国策。如此强调“创新”是我们这个时代所特有的现象,是时代精神的反映。它的种子在中世纪晚期现代性形成之初就已经埋下了。现代性的倡导者们竭力主张现代优于古代,强调抛弃传统,以把人类提升得更高。

(摘编自《文汇报》张卜天《“创造性”概念的历史》)

【小题1】与“创造性”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创造性”概念起源于西方基督教文化,这种文化认为神能从无中生有。
B.到了17世纪,与“创造性”类似的词语才在欧洲出现,且仅适用于艺术。
C.18世纪欧洲浪漫主义运动大大提升了“创造性”在艺术领域的影响力。
D.到了20世纪,人们才开始承认人类的一切活动领域都是有“创造性”的。
【小题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介绍了“创造性”一词出现的文化背景,为揭示人们在认识层面艰难摆脱“从无中生有”的束缚作铺垫。
B.第二段主要讲“创新”一词出现时的特定背景和特定含义,让读者感受到当时人们对艺术家的关注与敬重。
C.第三段紧承第二段,虽略写“创造性”适用对象的延展,但仍让人感觉到人们更新观念的迟缓,为后文作铺垫。
D.第四段介绍了“创造性”在当下的特点和意义,肯定了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国策,但也流露出一些焦虑。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18世纪的法国,创造性的观念遇到阻力,其深层的原因还是人们认为“创造”就要“无中生有”。
B.“创造性”概念是不断发展的、因时而异的和与文化相关的,就是这些特点让它的意义非同寻常。
C.随着历史向前推进,“创造性’’这一词语的适用范围由小变大,以至于能适用于人类的所有活动。
D.“创造性”一词的演化历史,总体上体现着人类对自身认识的变化,也体现着对自身地位的提升。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小题。

美和美的东西

蒋孔阳

什么是美?这个问题看似十分简单,一朵花、一片晚霞、一首诗、一曲音乐,我们觉得美;穿的衣服,用的家具,我们都会用审美的眼光,来说他们美不美。但是如果认真追问一下:究竟什么是美?我们却往往会瞠目结舌,不知所答。

在对美进行追问的过程中,首先碰到的,是把美和美的东西混淆在一起,把美的东西当成美。这是因为我们和现实发生审美关系的时候,差不多总是先碰到具体的美的东西,然后再将美的东西概括出美的概念来。

古希腊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方最早谈论美的专著。其中苏格拉底向希庇阿斯提出一个问题:“什么是美?”希庇阿斯就混淆了美和美的东西,用一位漂亮的小姐、一匹漂亮的母马、一只漂亮的汤罐等等,来回答“什么是美”。苏格拉底坚决反对这一回答,说他所要探讨的,不是“什么东西是最美的”,而是“什么是美”。“我问的是美本身,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物成为美”。苏格拉底与希庇阿斯探讨了许久,最后不得不感叹地说:“美是难的。”

这个讨论在美学史上具有重要价值:它要我们透过美的现象去探讨美的本质,从千千万万美的东西中,去寻找美的普遍规律。关于美本身,所要研究的是作为普遍规律的美,也就是美的本质,而不是芸芸总总的美的现象、美的东西。把美的东西当成美,会造成许多困难。

首先,任何美的东西都只能说明它本身的美,而不能说明其他东西的美。例如漂亮的小姐,就只能说明漂亮小姐的美,而不能说明漂亮的母马的美、漂亮的汤罐的美。美的东西千千万万,但它们都各有其美,而不能用以相互说明,更不能相互等同。桃花的美不同于梅花的美,而《红楼梦》与《儒林外史》或唐诗的美,也是各异其趣,迥不相同。美是从各种各样的东西当中所总结出来的普遍规律,它从现象上升到本质。它能说明任何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原因,但它本身并不就是美的东西。

其次,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人们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当美的东西与人处在某种关系当中,它是美的;处在另外的关系当中,它就可能不美或者变成另外一种美。例如西湖,当晴光潋滟或山雨空濛的时候,条件不同,它就具有不同的美。当时杜甫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时的雨可以说是美的。可是当杜甫写道:“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这时的雨,你又能说是美的吗?因此任何美的东西的美,都随着它与人的关系而变化,我们很难把美的东西永远当成是美的。

第三,美的东西不仅是漫无边际的,而且是自相矛盾的。从自然到社会,从物质到精神,从生活到艺术,无不有美的东西存在,在这样众多的美的东西中,你要把美说成是某一种东西,当然不可能。同一种东西,可以是美的,也可以是不美的;不同的东西,它们却可以都是美的;甚至相互矛盾的东西,也可以都是美的。

第四,美不是事物的某一种物质属性,本来不是一种“东西”,我们又怎么能够把美当成是某种美的东西呢?谈到味,它有酸甜苦辣;谈到色,它有红黄蓝白;谈到声,它有清浊高低。凡此,都是一定的物质因素构成的,它们都表现为某种物质的东西。但是,美却不然,你能说美是由哪些物质的因素构成的呢?你只能说,美必须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但它又不仅仅只是某种固定的物质条件。例如美必须和味、色、声发生联系,但美又不在于味、色、声本身,而在于味外之味,色外之色,声外之声。这样,你又怎么能够用某种固定的东西,固定的味、色、声,来说明美呢?

美不是美的东西,它是什么呢?我们说它是构成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根本性质和普遍规律。

(选自《美学新论》,有删改)

【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从美和一定物质条件的关系看,人的嗓音好,歌声不一定就美。
B.从美的本质看,漂亮的姑娘本身就是美。
C.梅花的美丽与桃花的美丽虽不相同,但都包含着美的规律。
D.在欣赏诗词时,不能用词的婉约美去衡量词的豪放美。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美的概念需要根据美的东西来总结。
B.不能因为某一种东西是美的,就把与之相反的东西当成丑的。
C.美的东西人人都能欣赏,所以美的问题并不复杂。
D.苏格拉底和希庇阿斯的对话并未解决“美是什么”的问题。
【小题3】指出画线部分“味外之味”中两个“味”字的不同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汉语言文字的人本精神
就文化特质而论,中国古代语言文字的一个鲜明特色就是在其产生和发展的历程中逐渐形成了浓厚的人本主义精神。
汉语言文字的这种人本精神从仓颉造字的传说中就可见一斑。《淮南子》说:“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在古人看来,文字的发明这一伟大创造足以使鬼神哭泣。因此,文字自诞生之日起就具有神圣性。古代先人们用它来祝福,诅咒,甚至相信人的名字跟人身祸福相连,所以名字要避讳,要讲吉利。这种对文字的敬重是人们对自身创造力的肯定和喜悦,表现出人能够战胜外部未知世界的信心。正因如此,我们的古人没有让神居文字创制之功,而是由仓颉这样一位史官来完成文字的创制。汉字在它后来的发展、丰富中都是按照人的观察、需要而形成的。汉字造字近取诸身,远比诸物。从人自身身体取材,从人接触到、体验到的自然形体、动物、植物取材,从人使用的工具包括生活器具和武器取材,这就是汉字形旁的主要。因此,我们才说汉字具有反映先人生活和社会构造的独特人文价值。
譬如“人”字,甲骨文写作“”,像一个侧立的人形。它笔画简单,却反映出古人对人的存在的观察是准确和细致的,同时也充分显示出古人自我认识的能力,而我们则通过“人”字看到远古先民意识中浓郁的人本主义精神。《说文解字》云:“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欧洲文艺复兴时代哈姆莱特也这样讴歌人类“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欧洲人通过文艺复兴奠定了人的主体地位,而我们汉民族却在它的文明伊始——文字诞生之初就确立了人在万物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仁”字,从人从二,是针对群际关系而言的,反映了古人对人的本性的认识。《礼记》《释名》等说:“仁者,人也”,“人,仁也”。二者互释现象表明我们的先人认为群际亲密的关系是人的本性。正是从此意义上,他们才热情讴歌人是天地间最尊贵最有灵性的动物,呈谦逊侧立的人形才会成为“人”的代符,并出现顺从为“从”,反从为“比”的字符。这样就从人的内在本性到外在的行为规范之间的必然关系中建构起了“仁”的道德框架,体现了中国古代旨在建立温情脉脉、相处和睦的群际关系的道德理想。
中国古代文化属于以求善为目的的伦理型文化。譬如“善”字取意羊和悦的叫声,以类比仁人之善言。而好群居的羊又被视为有仁、义、礼之德。“群”字从羊君声,君又兼表意义,即作为人伦之英杰的君子应该像羊那样相处和睦。由羊、羊声、羊群到人群,到合乎仁、善礼仪的群体,其间融通着丰富的文化学意义。
同时,“羊在六畜主给膳”,是难得的美食。“美”字从羊,表明它首先起源于对食的某种感受性。《广雅》中把“腆”、“甘”、“旨”等关于食味的词语同列于“美”的条下,表明我们先人曾有一种以人的享乐本能为标准的审美心态,它意味着对官能性享受的积极肯定,对现实人生的充实追求和独特的领悟,蕴涵着中国人所特有的实用理性精神。
肯定人的价值,肯定现实生活,主张幸福在人间是近代西方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思想的出发点。但这种人文性在我国古代的汉语言文字中就已明显凸现。当西方民族汲汲于向外探索,以征服世界、改造世界为获得自由的途径时,中国人则向内探求,以认识自身、完善自身为获得自由的途径。这种内向型文化所显示出的独特的人文性往往是西方的科学传统眼光很难理解,也很难企及的。
(摘编自《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小题1】下列关于汉语言文字的人本精神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字从最初的创制到后来的发展、丰富都源于人的观察、需要,因此可以从汉字中了解先人的生活状态、社会构造。
B.人是天地间最尊贵最有灵性的,西方文艺复兴奠定的个体生命至高无上的地位,中国人在汉字诞生之初就已确立了。
C.中国古代曾有以“甘”为“美”的审美标准,体现了肯定人的官能性享受和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幸福的实用理性精神。
D.“人,仁也”。汉字的构造中充分蕴涵着人的内在本性与外在行为规范,体现中国古代以求善为目的的伦理文化特质。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古人认为汉字不是神的创造,而是人的发明,仓颉造字的传说反映了先人相信自己有战胜未知世界的能力。
B.古人觉得汉字具有神圣性,可以用来祝福,也可以用来诅咒,因此给小孩取名字既要讲吉利,也要守避讳。
C.甲骨文中的“人”字,虽笔画简单,却既反映出对人的外在形态的准确观察,又体现出对人的内在本质的深刻认识。
D.汉字中的“善”和“美”都从“羊”取义,是因为羊好群居,符合古人认为人应该相处和睦、群际亲密的道德理想。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造字“近取诸身,远比诸物”,汉字的形旁都是以自身为立足点观察自然万物产生的,《说文解字》中仅用“止”(人的足)作形旁构成的字就有400多个。
B.“仁者,人也”,“人,仁也”,汉字的这种互释现象较为普遍,又如“畜”“养”同称,“道”“德”并举,“和”“合”相通,体现了向内探求、注重本质的文化。
C.顺从为“从”,反从为“比”,反映了古人对人的本性的认识是从人际关系着眼的,同理,双手相合为“共”,双手相顺为“友”;中心为“忠”,如心为“恕”。
D.羊被古人视为有仁、义、礼之德,原因有多方面,而合群最主要;“独而不群”的犬,在中国就大受贬抑。汉语中与孤立的“个体”相联系的词语大多带有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