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文明冲突、宗教冲突的危险正在加剧,各国不同文化背景的学者都在寻求人类文明免于毁灭之道。1993年,美国芝加哥世界宗教大会通过了《世界伦理宣言》;1997年,联合国科教组织成立了“普遍伦理计划”,孔汉思继而起草了《人的责任之世界宣言》。在这些跨文化的对话中,我们认为儒家思想对化解宗教间的冲突、促进世界和谐会有一定帮助。
首先,儒家的“恕道”是人类文明和谐相处的“金律”。恕道就是仁道或者是仁的实现之道,它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价值。《世界伦理宣言》指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应该是通用于生活的所有领域——家庭与社区、种族、国家与宗教的不可取消的、无条件的规范”又被称“金律”。“金律”就是孔子的恕道。文明冲突、宗教冲突的根本原因是强势文明或宗教借助国家强权不顾他国人民的意愿,强行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等,即“己所欲,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正是对治此种症结的良药。
其次,“和而不同”是实现人类不同文明和谐共存的良方。和同之辨是中国哲学的古老辩题,孔子明确提出“和而不同”并赋予和同之辨以价值意义和人文精神。“和而不同”告诉我们,世界上不同事物的并存是必然的,合理的,世界因不同事物的存在而充满生机和活力,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事物了,这种事物也不能存在了,世界也就枯寂了,对世界和平的最大挑战不是因为文明与宗教的多样性,而是文明或宗教背后强烈的“求同”而不“存异”的独断主义或排他主义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在“己所愿,可施于人”这种根深蒂固的理念的支配下必然导致政治的单边主义乃至强权政治,走向文化帝国主义或曰文化殖民主义。
站在和而不同的角度审视,文化普遍主义不仅是危险的,而且是不道德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如果世界完全附和了某一种文明,就是陷全人类于不义。任何一种经人类伟大的心灵创造的、并经过长期历史演进证明能与时俱进的文明或文化,都具有内在、不可代替的价值。这些文化或文明以其独特的方式表现着人类某一特定区域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体现着人类的尊严、良知和价值。对伟大文化的持守,既是人类文化发展之必然,也是人类道德所应然。当然,和而不同决不意味着文化部落主义,更不等同于固步自封,相反,和而不同是一开放、生生不息的文化观念。这一观念是人类不同文明、不同宗教实现和平共存之良方。
最后,“共育并行”是人类不同文明的最高理境。推己及人的“恕道”,“和而不同”的处世之法是人类文明多样存在之保障,而人类多样文明的共育并存,充量发展,才应是人类不同文明实体的共同追求。这就是儒家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摘编自《文明冲突与化解之道》,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的恕道是人类文明和谐相处的“金律”,它适用于人类生活的所有领域。 |
B.“和而不同”是实现人类不同文明和谐共存的良方,在于它的求同存异。 |
C.“和而不同”也是一种开放的文化观念,主张和而不同,绝不意味着固步自封。 |
D.“共育并行”是人类不同文明的最高理境,是人类多样文明存在的保障。 |
A.文章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背景,论述了儒家思想对化解人类文明冲突的作用。 |
B.文章认为儒家思想对化解文明冲突、促进和谐有一定帮助,并从两个方面阐述理由。 |
C.文章引用儒家经典“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明它是人类文明和谐相处的“金律”。 |
D.文章由“儒家经典”引出观点,再逐层深入分析,各层环环相扣,层次清楚。 |
A.对伟大文化的持守,不能搞文化部落主义,更不能固步自封,而应不断地开放和创新发展。 |
B.独断主义或排他主义的价值观,在“己所愿,可施于人”理念的支配下可能导致政治的单边主义乃至强权政治。 |
C.今天任何一种文明独步天下、称霸世界都将成为不可能,人类文明的多样并行不悖、和谐共存是未来世界的应有之局。 |
D.“一带一路”战略提倡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贏,正是对“和而不同”思想创造性的继承和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