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不是时候

[俄罗斯]叶夫根尼·格里什卡韦茨

①好像开关被打开一样,我醒来了。没有打激灵,没有伸懒腰,没有发出任何声音,我只不过睁开了眼睛。准确地说是一只眼睛,另外一只紧紧地贴在枕头上。我还看见枕头的边沿,枕套的布料,它们离我睁开的那只眼睛很近很近。枕头被有点发蓝的微光笼罩。时间还早,又是冬天。本来天还是全黑的,只是在窗户上洒落有一缕平常的城市微蓝的晨光——它由白色的街灯和对面房屋以及我们这栋楼房的窗户里散发出昏黄的灯火混合而成。黄昏时它是令人愉快的,而清晨让人无法忍受。我听见了很多声音。这是城市在喧嚣。住在我们这栋楼里的居民正在离开家出门,他们在去上班或者送小孩去什么地方:爬楼梯的脚步声,电梯的呼隆声,单元大门不断的开关声。我听见,院子里人们间歇不断和似乎很绝望、不顾一切反复地发动汽车的声音。

②我是如此希望重新回到梦里。我的意思并不是我做了什么美梦,而是我想睡去。多么想意志薄弱一次,给所有的人打个电话说,我病了,撒个大谎,并且把一切都取消。取消一切,最主要的是不起床,不开明亮的灯,不洗漱不剃须,不穿袜子以及其他一切,不出家门,不用把钥匙弄得哗啦响,不用把过道里的廊灯在出门前关掉,不用按电梯里的数字“1”,不用走到大街上和深吸第一口清晨寒冷的空气,不用坐到冰冷坚硬的汽车里,更不用去机场接马克斯。我的朋友马克斯,他现在正在飞抵这座城市,是不可能被取消的。

③可马克斯现在来得真不是时候。如此的不是时候,这种情况也只能发生在老朋友身上,他生活在很远很远的地方,你真诚地期盼着他来,而当他坐火车或者乘飞机到来时却永远不是时候。

④就两天,怎么忙也得挤出时间给他。意思是取消所有事情,无论是什么事情,准备好说很多话,大笑,喝酒,吃饭再喝酒,再说话。睡觉吗,当然几个昼夜都别想了。是的,这一切都很好……就是不是时候。绝对!尤其这一次……原因是我正陷入爱河,很深!非常非常深!这样的爱在我身上从来没有发生过!

⑤马克斯来得真不是时候!

⑥我开车去机场走了很长时间。雪很多。不是刚下的新鲜白雪,而是那种稀糊糊的很脏的雪。车也很多。我很慢地行驶在盘旋的环形路上。前面汽车刹车尾灯一会儿红了,一会儿灭了。我也不停地踩刹车。我一直觉得,好像左车道的车行驶快很多。右车道爬行着大卡车,所有的都很脏,溅有一身的泥雪。我听着收音机。

⑦收音机里不停地交替播放着音乐和新闻。有一条新闻说,有一架飞机发生了空难。我立刻把音量开大。机上所有的旅客和机组人员全部遇难。说空难的原因当然还早,不排除恐怖袭击。我立刻想到马克斯。只是一下子漏听了飞机发生空难的地点。啊,原来是巴基斯坦。我的心理有一丝遗憾滑过。旋即我便为此骂了一句自己。但骂的那样不真诚,没有火气,没有天分。

如果这真的是马克斯乘的那架飞机,那该是多么可怕。见鬼,这太可怕了。

⑨然而,我却会有一个作为不幸者的真正借口,而我一定会真诚地表现出不幸,如果这是马克斯的那班飞机。为此我可以很好地喝上一个礼拜,跑到一个没人的地方或者当着所有人的面,而所有人都会对我表示同情。最重要的是,我可以打电话给她,现在,马上!对她说,在这起她当然已经听说的,也就是现在大家都在议论的,空难中,我的最好老友,如果诚实到底,也就是我唯一的朋友,不幸遇难。他死了,而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所以需要马上见到她。可是,马克斯没有遇难,他正飞抵这座城市。他再一次让我难堪。

(节选自长篇小说《衬衫》,有删改)

【小题1】小说前两段表现了“我”清晨醒来时怎样的一种情绪?作品是如何表现的?
【小题2】请解释画线句在文中的含意。
【小题3】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来叙述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小题4】请探究这篇小说的主题。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7-07 02:18: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垃   圾

刘国芳

六楼又下楼了,倒垃圾。垃圾桶边有一个女人,这女人是小区的清洁工,她看见六楼走过来,跟六楼笑了笑,但六楼压根没用眼睛瞧她。六楼其实也是个女人,但两个女人的层次完全不同,六楼的丈夫当官,而这个女人,是清洁工。六楼从不跟女人打招呼,女人也不计较这些。六楼不睬她,她也不介意,下次见了六楼,仍然笑。

六楼提一包米下来,女人盯着六楼看,六楼走到垃圾桶前,一伸手,把米扔了。女人很吃惊,说:“米也扔了呀?”

六楼没睬女人,扔了米,转身往楼道里去。

女人把那袋米提起来看,一袋十斤装的米,真空包装,完好无损,连空气都没进去,女人冲着六楼的背影喊道:“这米也扔了吗?”

六楼没回头,也没睬女人。

女人说:“好好的呀。”

六楼说:“你觉得好,拿去吃呀,但话说在前头,这米过期了,吃坏了身体,别怪我没告诉你。”说着,消失在楼道里。

女人仔细看那袋米,果然,她看见了标注的保质期,女人算了算时间,超过保质期一天,女人笑了笑,提了米走了。一个瘦瘦的保安在值班室看见了,就说:“又捡到好东西呀?”

女人说:“一袋米,说过期了,哪过期了呀,好好的。”

瘦保安说:“六楼扔的?”

女人说:“是。”

两人说话的时候,六楼又下来了,这次搬了一箱苹果往垃圾桶方向走来,女人多嘴,又问:“这苹果也要扔了吗?”

六楼仍不睬她,走到垃圾桶边,把苹果扔了进去。

女人随后把苹果箱打开,发现里面除了两个烂苹果外,其它全是好好的,女人就摇头,跟自己说:“这样好的苹果也不吃,真是浪费呀。”说完,把苹果搬走了,搬到了门口值班室,跟瘦保安分苹果。女人捡什么好东西,都会分给瘦保安。六楼扔了两条烟,女人让保安去捡。瘦保安捡了后,发现那烟虽然过了保质期,但没发霉,瘦保安乐了,跟女人说:“当官的就是有钱,这么好的烟都扔了。”六楼扔了几件衣服,女人让瘦保安把这些衣服捡走了。

这天,六楼又搬下来一箱橘子,女人也在垃圾桶边,六楼砰的一声把橘子扔进垃圾桶,女人问:“这橘子又坏了吗?”

六楼还是不睬她,走了。

女人在六楼走后,把那箱橘子打开,里面确实有烂橘子,女人把烂橘子捡出来扔了,扔着扔着,发现橘子下面是一沓一沓的钱,数了一下,共十沓是十万元。女人数钱的时候,瘦保安走了过来,看见了钱,说:“莫作声,我们把钱分了。”女人说:“六楼肯定不知道橘子下面有钱,知道了,肯定不会扔的,要还给人家。”瘦保安说:“六楼又不知道下面有钱,咱们分了吧。”女人说:“这钱不能要,做人要有底线。”

女人搬箱子往六楼去,敲了敲门,门开了,六楼说:“怎么,你也要送礼?”

女人说:“不是,这是你扔的橘子。”

六楼说:“一箱烂橘子,你拿去就是,送回来做什么?”

女人说:“这里面有十万块钱。”

说着,女人把箱子放下转身走了。

瘦保安在楼下对女人说:“你就是个傻瓜。”

这天晚上,瘦保安趁六楼不在家,潜了进去,发现书房一堆书旁摆着一个箱子,装满一箱子钱。神色慌张的他让巡警注意上了,毫无疑问,瘦保安被抓了,当然牵出了六楼和她的丈夫。几天后,六楼丈夫出事了,被纪委立案调查。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A.小说反复写“六楼不睬女人”,表现了六楼女人的傲慢与世俗,同时也对小说主旨起到了一定的突出作用。
B.小说开头交代了事件的起因,初显了人物性格,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C.“六楼又下来了”,表明了六楼偶尔会把刚过期的东西丢掉,暗示了六楼的奢侈腐化。
D.从艺术效果看,小说结尾的安排与六楼之前的傲慢形成反差,具有正能量,深化了小说主题。
【小题2】小说以“垃圾”为题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请简要分析本文采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女人”的什么性格特点。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文:

老贝尔曼是住在楼下底层的一个画家,年纪六十开外,有一把像是米开朗琪罗的摩西雕像的胡子,从萨蒂尔似的脑袋上顺着小鬼般的身体鬈垂下来。贝尔曼在艺术界是个失意的人。他耍了四十年画笔,仍同艺术女神隔有相当距离,连她的长袍的边缘都没有摸到。他老是说要画一幅杰作,可是始终没有动手。除了偶尔涂抹一些商业画或广告画以外,几年来没有什么创作。他替“艺术区”一些雇不起职业模特儿的青年艺术家充当模特儿,挣几个小钱。他喝杜松子酒总是过量,老是唠唠叨叨地谈着他未来的杰作。此外,他还是个暴躁的小老头儿,极端瞧不起别人的温情,却认为自己是保护楼上两个青年艺术家的看家恶狗。

苏艾在楼下那间灯光暗淡的小屋子里找到了酒气扑人的贝尔曼。角落里的画架上绷着一幅空白的画布,它在那儿静候杰作的落笔,已经有了二十五年。她把琼珊的想法告诉了他,又说她多么担心,惟恐那个虚弱的像是枯叶一般的琼珊抓不住她同世界的微弱联系,真会撒手去世。

老贝尔曼的充血的眼睛老是迎风流泪,他对这种白痴般的想法大不以为然,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

“什么话!”他嚷道,“难道世界上竟有这种傻子,因为可恶的藤叶落掉而想死?我活了一辈子也没有听到过这种怪事不,我没有心思替你当那无聊的隐士模特儿。你怎么能让她脑袋里有这种傻念头呢?唉,可怜的琼珊小姐。”

“她病得很重,很虚弱,”苏艾说,“高烧烧得她疑神疑鬼,满脑袋都是稀奇古怪的念头。好吧,贝尔曼先生,既然你不愿意替我当模特儿,我也不勉强了。我认得你这个可恶的老——老贫嘴。”

“你真女人气!”贝尔曼嚷道,“谁说我不愿意来着?走吧。我跟你一起去。我已经说了半天,愿意为你效劳。天哪!像琼珊小姐那样的好人实在不应该在这种地方害病。总有一天,我要画一幅杰作,那么我们都可以离开这里啦。天哪!是啊。”

他们上楼时,琼珊已经睡着了。苏艾把窗帘拉到窗槛上,打手势让贝尔曼到另一间屋子里去。他们在那儿担心地瞥着窗外的常春藤。接着,他们默默无言地对瞅了一会儿。寒雨夹着雪花下个不停。贝尔曼穿着一件蓝色的旧衬衫,坐在一口翻转过来权充岩石的铁锅上,扮作隐居的矿工。

……

那一天总算熬了过去。黄昏时,她们看到墙上那片孤零零的藤叶仍旧依附在茎上。随着夜晚同来的是北风的怒号,雨点不住地打在窗上,从荷兰式的屋檐上倾泻下来。

天色刚明的时候,狠心的琼珊又吩咐把窗帘拉上去。

那片常春藤叶仍在墙上。

琼珊躺着对它看了很久。然后她喊苏艾,苏艾正在煤气炉上搅动给琼珊喝的鸡汤。

“我真是个坏姑娘,苏艾,”琼珊说,“冥冥中似乎有什么使那片叶子不掉下来,启示了我过去是多么邪恶。不想活下去是个罪恶。现在请你拿些汤来,再弄一点掺葡萄酒的牛奶,再——等一下,先拿一面小镜子给我,用枕头替我垫垫高,我要坐起来看你煮东西。”

一小时后,她说:

“苏艾,我希望有朝一日能去那不勒斯海湾写生。”

下午,医生来了,他离去时,苏艾找了一个借口,跑到过道上。

“好的希望有了五成,”医生抓住苏艾瘦小的、颤抖的手说,“只要好好护理,你会胜利的。现在我得去楼下看看另一个病人。他姓贝尔曼——据我所知,也是搞艺术的。也是肺炎。他上了年纪,身体虚弱,病势来得凶猛。他可没有希望了,不过今天还是要把他送进医院,好让他舒服一些。”

第二天,医生对苏艾说:“她现在脱离危险了。你赢啦。现在只要营养和调理就行啦。”

那天下午,苏艾跑到床边,琼珊靠在那儿,心满意足地在织一条毫无用处的深蓝色肩巾,苏艾连枕头把她一把抱住。

“我有些话要告诉你,小东西。”她说,“贝尔曼先生今天在医院去世了。他害肺炎,只病了两天。头天早上,看门人在楼下的房间里发现他痛苦得要命。他的鞋子和衣服都湿透了,冰凉冰凉的。他们想不出,在那种凄风苦雨的夜里,他究竟是到什么地方去的。后来,他们找到了一个还燃着的灯笼,一把从原来的地方挪动过的梯子,还有几支散落的画笔,一块调色板,上面剩有绿色和黄色的颜料,末了——看看窗外,亲爱的,看看墙上最后的一片叶子。你不是觉得纳闷,它为什么在风中不飘不动吗?啊,亲爱的,那是贝尔曼的杰作——那晚最后的一片叶子掉落时,他画在墙上的。”

(节选自欧亨利《最后的常春藤叶》)

乙文:

“慢性饥饿,医生是这样说的!你要晓得,他是这样去做活的!他想把店铺撑下去;但是除了自己以外,他不让任何人碰他的靴子。他接了一份定货后,要费好长时间去做它。顾客可不愿等待呀。结果,他失去了所有的顾客。他老坐在那里,只管做呀做呀——我愿意代他说句话——在伦敦,没有一个人可以做出比他更好的皮革,而且还要亲自做。好啦,这就是他的下场。照他的想法,你对他能有什么指望呢?”

“但是饿死——”

“这样说,也许有点儿夸张——但是我自己知道,他从早到晚坐在那里做靴子,一直做到最后的时刻。你知道,我往往在旁边看着他。他从不让自己有吃饭的时间;店里从来不存一个便士。所有的钱都用在房租和皮革上了。他怎么能活得这么久,我也莫名其妙。他经常断炊。他是个怪人。但是他做了顶好的靴子。”

“是的,”我说,“他做了顶好的靴子。”

(节选自高尔斯华绥《品质》)

【小题1】下列对甲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关于黄昏时自然环境的描写,既表现了常春藤叶的顽强生命力,也反映了琼珊对生的希望,同时推动了情节发展。
B.小说中“狠心的琼珊又吩咐把窗帘拉上去”,反映了琼珊的矛盾心理,她既想看到这片叶子,但又怕看到它真的掉落。
C.贝尔曼画常春藤叶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但小说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给读者留下想象的广阔空间,引起震撼效果。
D.文中画线的语言描写文字,表现了贝尔曼对琼珊的想法的不认同,刻画了他牢骚满腹、脾气暴躁而又冷漠的形象特点。
【小题2】请分别理解甲、乙两文中加点词“杰作”和“怪人”的含义。
【小题3】两篇选文均为小说的结尾,这样安排情节对表现主人公有何作用?请做简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王冕画荷
吴敬梓
王冕放牛倦了,在绿草地上坐着。须臾,浓云密布,一阵大雨过了。那黑云边上镶着的白云,渐渐散去,透出一派日光来,照耀得满湖通红。湖边山上,青一块,紫一块,绿一块。树枝上都像水洗过一番的,尤其绿得可爱。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苞子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王冕看了一回,心里想道:“古人说‘人在画图中’,其实不错。可惜我这里没有一个画工,把这荷花画他几枝,也觉有趣。”又心里想道:“天下哪有个学不会的事,我何不自画他几枝。”自此,聚的钱不买书了,托人向城里买些胭脂铅粉之类,学画荷花。初时画得不好,画到三个月之后,那荷花,精神、颜色无一不像,只多着一张纸,就像是湖里长的;又像才从湖里摘下来,贴在纸上的。
一日,正和秦老坐着,只见外边走进一个人来。秦老迎接,叙礼坐下。那翟买办道:“这位王相公,可就是会画没骨花的么?”秦老道:“便是了。”翟买办道:“因前日本县老爷吩咐,要画二十四幅花卉册页送上司,此事交在我身上。今日有缘遇着,王相公是必费心大笔画一画。老爷少不得还有几两润笔的银子,一并送来。”秦老在旁,着实撺掇。王冕屈不过秦老的情,只得应诺了。回家用心用意,画了二十四幅花卉,都题了诗在上面。
那知县时仁,发出二十四两银子来。翟买办扣克了十二两,将册页取去。时知县又办了几样礼物,送与危素,作候问之礼。危素只把这本册页看了又看,爱玩不忍释手。说道:“这是古人的呢,还是现在人画的?”时知县不敢隐瞒,便道:“这就是门生治下一个乡下农民,叫做王冕,年纪也不甚大。想是才学画几笔,难入老师的法眼。”危素叹道:“故乡有如此贤士,竟坐不知,可为惭愧。此兄不但才高,胸中见识大是不同,将来名位不在你我之下。不知老父台可以约他来此相会一会么?”时知县道:“这个何难,门生出去,即遣人相约。他听见老师相爱,自然喜出望外了。”回到衙门,差翟买办持个侍生帖子去约王冕。
翟买办飞奔下乡,到秦老家,邀王冕过来,一五一十,向他说了。王冕笑道:“上复县主老爷,说王冕乃一介农夫,不敢求见。这尊帖也不敢领。”翟买办变了脸道:“老爷将帖请人,谁敢不去!况这件事,原是我照顾你的;不然,老爷如何得知你会画花?论理,见过老爷,还该重重的谢我一谢才是!如何走到这里,茶也不见你一杯,却是推三阻四,不肯去见,是何道理?叫我如何去回复得老爷!难道老爷一县之主,叫不动一个百姓么?”王冕道:“你有所不知。假如我为了事,老爷拿票子传我,我怎敢不去!如今将帖来请,原是不逼迫我的意思了;我不愿去,老爷也可以相谅。”翟买办道:“你这都说的是甚么话!票子传着倒要去,帖子请着倒不去?这不是不识抬举了!”王冕道:“你是听见我说过的,我是不愿去的。”
翟买办回复知县。知县心里想道:“我不如自己下乡去拜他。”又想道:“一个堂堂县令,屈尊去拜一个乡民,惹得衙役们笑话。”又想道:“老师前日口气,甚是敬他;老师敬他十分,我就该敬他一百分。况且屈尊敬贤,将来志书上少不得称赞一篇。这是万古千年不朽的勾当,有甚么做不得!”当下定了主意。
轿子来到王冕门首,只见七八间草屋,一扇白板门紧紧关着。翟买办抢上几步,忙去敲门。敲了一会,里面一个婆婆,拄着拐杖,出来说道:“不在家了。从清早晨牵牛出去饮水,尚未回来。”翟买办道:“老爷亲自在这里传你家儿子说话,怎的慢条斯理!快快说在哪里,我好去传!”那婆婆道:“其实不在家了,不知在哪里。”说毕,关着门进去了。
王冕并不曾远行,实时走了来家。秦老过来抱怨他道:“你方才也太执意了。他是一县之主,你怎的这样怠慢他?”王冕道:“时知县倚着危素的势,要在这里酷虐小民,无所不为。这样的人,我为甚么要相与他?我如今辞别老爹,收拾行李,到别处去躲避几时。”
次日五更,王冕起来收拾行李,恰好秦老也到。王冕拜辞了母亲,又拜了秦老两拜,母子洒泪分手。王冕穿上麻鞋,背上行李,秦老手提一个小白灯笼,直送出村口,洒泪而别。
(选编自《儒林外史》第一回 说楔子敷陈大义 借名流隐括全文)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苞子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作者用清新的语言描写了雨后的荷花,既写出了生活的真实,又充满恬淡的诗意,这为王冕弃文学画埋下了伏笔。
B.危素看到画册,“看了又看,爱玩不忍释手”,却不能分辨画册今古,说明他眼力平庸,学识粗浅,作者意在讽刺他不学无术,却喜欢附庸风雅。
C.作者写秦老,突出他为人和善、重情义的特点以及惧怕官府的心理;写王冕之母,则突出她遇事从容,对官府冷淡的一面。
D.选文以现实中的真实人物为原型,选取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塑造了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广阔的生活画卷。
【小题2】小说中的王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小题3】选文的主人公是王冕,作者却用了大量笔墨来写时知县和翟买办。你认为这样办理有何意图?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孙艳梅
吃晨饭的时候田春花跟男人说,给你商量个事儿。男人的脸埋在碗里说嗯。春花给男人盛上一碗饭,我寻思把咱家和三枝家的那堵墙拆掉。
春花给男人说起半个月前发生的一桩事儿。那天晚上她睡得正香,恍恍惚惚听见砸门声,披衣跑出去一看三枝的儿子小龙在门外哭得都没人腔了:二大娘二大娘我妈她……等春花跑到三枝家里,三枝正疼得满床打滚,春花骑着电动车一溜烟把三枝带进镇医院。大夫说再晚点就没命了,万一那天我就睡死了一直听不见砸门声呢?春花心有余悸地说,人吃五谷杂粮,保不准我哪天也……啥的。你和三枝男人在外打工,仨月俩月不着家,把墙拆掉,我们两个女人彼此好有个照应。
我没意见,男人说,只是三枝家里的同意拆墙吗?
春花笑,这会儿三枝应该也和她男人商量好了吧。
春花来到院里,西边的墙脚有个半米高的木凳,她踩上去大喊,三枝三枝。三枝的头从墙头上露出来,大拇指和食指蜷成圆圈很洋气地说,欧了。
吃过晨饭,春花男人去隔壁家一转悠,回来,就抡起大锤。三枝男人在墙那边接应,你一锤,我一锤,剩南边的最后一个角,春花和三枝上前合力一推,一片尘土飞扬中春花拍拍手,德国那啥墙也是这么倒的吧?
没了墙的院子一下子敞亮了,两家合伙吃了个午饭。男人在院子里喝酒,女人炒菜端菜,皮小子疯跑。虽说初春的春风咬人,可春花一点不觉得冷,三枝更是热得脱下外套。
春花包了韭菜饺子喊三枝过来吃,三枝提一只饺子耳朵塞满嘴,拆了墙,真方便,你还记得我上次做渣豆腐,托墙头上没端好,汤汤水水洒你一身。春花说,可不是,现在可好了,咱们就像一家人一样。
春花和三枝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好得真像一家人一样。
天慢慢暖和起来。南墙角春花种了几畦菜,那天她端着舀子给菜地泼水,三枝家的鸡扑棱棱跑过来,二话不说就啄春花的菜,春花撵着鸡,不小心踩到一泡新鲜的鸡粪,就说三枝你怎么把鸡放出来?三枝坐在太阳底下绣着十字绣说,鸡散养,下的鸡蛋才好吃。春花说,鸡到处拉屎,忒脏。三枝笑得花枝乱颤,你吃我的鸡蛋时咋就不嫌脏了?春花听着三枝的话很不中听,这是什么话,自己种的菜她三枝也没少吃啊。春花继续撵鸡,去去,馋嘴东西。
天晌,春花掐了新鲜的苔菜,给三枝送屋去,三枝正炒菜,春花闪进去把菜放进菜盆说,我都洗好了,你直接上锅就行。傍晚春花找三枝,那把苔菜窝在屋角的菜盆里都蔫巴了。
春花去秋月家玩,看见秋月的正屋里挂着一幅“富贵满堂”的十字绣,照得满屋亮堂堂。春花一看就知道是三枝的杰作,天天看她坐院里一针一线的,包括花腰小蜂有一针挑错了,春花都熟悉的很。心里就酸溜溜的,自家正屋一直空荡荡的就缺富贵满堂呢。回家,果然三枝又换幅“东风第一枝”的绣品,绣得认真极了,连春花进来都没发现。
春花闷闷不乐,院子里小龙和小虎又打起来了。龙虎斗,小龙明显占上风,小虎被压在身子底下。春花心疼地冲出去一把把小龙从儿子身上扯下来,小龙并不怕这个二大娘,理直气壮地说,小虎抢了我的漫画书。小虎“哇”得一声哭了,小龙还抢了我的娃哈哈呢。春花拽着儿子回屋时候,瞄见三枝的窗前人影儿一闪。
春花娘生病,春花带着儿子回娘家住了三天。回家,第一件事习惯性向西瞅,目光就被一堵墙堵住了。
这墙堵得春花百爪挠心,她连包都没放,窜到屋里像炸药包一样摸起电话就炸,你抓紧时间给我回来!
春花和三枝竖起的两重墙,把北斗村村民的大牙都快笑掉了,你听说过两墙之隔的邻居吗?千古奇闻千古奇闻哪!
一天春花忽然发现儿子不见了。屋里屋外没寻到,正心慌就听见墙里传来咯咯的笑声。她赶紧踩上久违的高脚凳,一幕让她脸红的景象呈现面前:墙与墙之间半米的夹道里躲着两个小人儿,他们头挨头亲密地看着漫画书,旁边散落着娃哈哈的空瓶儿。
春花其实不知道,就在刚才,西边墙头上也有个女人像她那样踩着高脚凳看了半天,俊俏的脸上红一阵白一阵,像一片桃花杏花林。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用一个“埋”字,极富表现力,很有生活气息,营造出一种温馨的氛围。
B.天气暖和,春花和三枝的关系却冷漠了,人情和环境构成鲜明的对比,究其原因,三枝和春花不能互相包容和开解,反而垒起了一堵墙。
C.小说中人物的名字都是精心构想的,比如春花、秋月,这是具有美好色彩的传统意象,三枝则暗含着其主人二三其德,不能贞一。
D.综合全文来看,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春花,暗线是三枝,明暗交织,既能凸显春花的形象,又能使情节紧凑。
【小题2】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春花的人物形象。
【小题3】墙被拆后,两家合为一院,春意融融,这个场面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乌龙刀

文/戚富岗

在小城的西南隅有一家很不起眼的刀铺,说是店铺,其实也可以说是个铸刀的小手工作坊。屋子不大,冲门口立个铁匠炉子,角里摆着一张旧得早已脱漆的几案,案上排列的菜刀一色乌油油的黑。铁匠姓邬,人称老邬。老邬从不愿把刀拿到屋外去卖,不喊也不吆喝,他说好东西自会有识货的人找上门来的。

买把切菜刀有啥识货不识货的,听老邬一报价比一般菜刀的价钱高出一倍,心里马上有了一半的不乐意,再看老邬的菜刀乌黑乌黑的,不比市场上卖的锃亮,扭身就走了。老邬也不理会,低头接着忙自己的活。长此以往,老邬的生意自然好不到哪儿去。不过铸刀的手艺,老邬一直没舍得撂下。

老邬刀铺所在的西大街,由于扩建新城,如今已十分偏僻冷静。可要搁在五十年前那可是小城的正中心,是个顶热闹的地方。阳城县内也很少有人不知道这刀铺的。一位老师傅带着一个小徒弟,生意红火的热火朝天的,那小徒弟就是现在的老邬。老师傅活到九十多岁,老邬就把刀铺的一摊子接了过来。老邬年青时候小伙子长得结结实实的,精神着哩,哪像近几年整天趿拉着鞋子打发日子。听老邬说,铸刀的学问大着呢,用料、火候、力度、打磨样样都有大讲究。要铸把好刀可没那么容易。他还说,他的师傅会三九二十七套铸刀方法,他只算是学通了锻铸乌龙刀。提到乌龙刀,是通体乌黑,别看样子不打眼,却是锋利无比,断铁断钢不圈边不崩刃。有人持乌龙刀跟日本的军刀比划过,三磕两碰的,日本军官手里的长刀就成两截了,而乌龙刀丝毫无损。当时老邬的名声响得震耳朵,就连京城里都有找老邬求刀的。求刀的人太多了,要求把乌龙刀得在三个月以前先定下。

熟识的人见老邬的生意冷清得寒心,劝老邬想想法子,少下些工夫、换换材料,压压成本。老邬说乌龙刀本是给习武人用的,如今太平盛世喜好踢打拳脚习刀藏刀的人少了,自己将它改成厨房里用的切菜刀已经痛心过一次,决不能再对不住它。他还说刀是有生命的,亏欠不得。就好比给大骡子大马如果喂食小毛驴的草料,绝对不成。也好比用粮食酿酒,少发酵一天,减一道工艺,醇香就不那么地道。老邬不相信乌龙刀会就这么死掉,他坚信会有懂行之人的。

要说懂行的人,老邬的至交郑厨子可能应该算一个。郑厨子的到来着实让老邬高兴了一阵子,把他的酒瘾也勾了起来。说话投机的人到一块喝酒往往更容易上性子,酒喝得愈上性子说话也往往愈加投机。

“使了半辈子的菜刀了,我了解。同样是把菜刀,有的看上去闪光发亮花里花哨的很合现代人的心意。不过菜刀可不是放在装修华丽的博物架上的欣赏品,尽讲好看。真正用起来却是几个月就锈得不成样子了。越磨越没有钢性,越磨越不好用。要是干我们这行的,一年里头就得换一两把,刚用顺手就该换了。而有的刀,一把就是半辈子的家什。就算都是炉子上一锤一锤敲打出来的,区别也大得很。用的东西不一样,手艺不一样,掏力气洒汗多少不一样,打出来的菜刀自然也不一样。”

“听说你这次要被请出国门了,我的乌龙刀岂不是也可以到国外去风光风光。做人就是得凭真本事,你这一身的好厨艺总算没有白费。”

“说啥厨艺不厨艺的,这些年我就认一个理:锅上全凭一柄勺,案上全仗一把刀,一把好刀就是半个厨子。无论是截段、抹片、切丝、雕花从来都是一刀一刀认认真真。对我来说,没有一把应手的刀,再好的菜,色香味也出不来。这次要到洋人面前去亮亮手艺了,决不能砸了台面,所以不惜坐了一天的车来找你老兄。”

“放心,保许粉得肉泥剁得排骨,越使越利、越用越亮。”

“成!仨月头上我准时到。”

“不,七日便可取刀。”

 七日后郑厨子又回到老邬刀铺却正赶上老邬的遗体告别仪式。

老邬怎么就死了呢?

有人说老邬喝了一宿的酒,又连续七天七夜没合眼睛,几十几的人了哪里还吃得消;有人说老邬和他的乌龙刀被冷落了这么多年,他是决心铸成最后一把刀与世诀别的;有人说依过去的说法一把好刀往往是要收了一个人的精气神的,那也必定是一把真正的好刀;也有人说一个爱刀如命的人临死铸得一把好刀,值了。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   )
A.老邬虽然没有撂下铸刀的手艺,可他的菜刀生意并不好,因为他没有刀的外形包装意识,市场上的刀锃亮,而他的菜刀乌黑乌黑。
B.老邬的刀铺曾经繁华过,生意也曾做得热火朝天,由于新城扩建,原来的西大街现在变得十分偏僻冷清,加上老邬固守传统,不懂吆喝,生意变得十分冷清。
C.乌龙刀虽然通体乌黑样子不打眼,可在老邬那里是有生命的;如今练武人少,他极不情愿地将它改造成厨房用的切菜刀。
D.在小说中,郑厨子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他很识货,懂行,与老邬投机,正是由于他的出场,才将故事推向高潮。
【小题2】第1自然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