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谈书法
朱良志
卫恒《四体书势》中的“兽跂鸟跱,志在飞移;狡兔暴骇,将奔未驰”,以自然鸟兽外在紧张的动态形式特征来描绘书法,这里重在强调内在的“势”与内在的节奏。
书法中对于迟与速、燥与润、疾与涩都不能偏重一面,比如为了“燥”的效果而简单地使用渴笔或特殊的墨。书法的用笔及形态表现要燥中有润、润中有燥是非常清楚的,看起来笔下干裂秋风,却又有润泽如春的感觉,方能入妙。概括地从表象、形式的层面谈及迟与速、燥与润、疾与涩的对立统一关系都没有问题,但是如果书法只从这些表象和形式入手,从我们古代书论来讲,必然不是一个最好的路径。因为我们中国艺术的本质,包括书法,不是一种形式上的追求,它的节奏感也不是简单的形式上的节奏感,而是内在心灵的蕴藉,是在某种特殊的场合中的一种生命的反应。这种生命的反应跟人的情绪、情感、潜在的理性知识以及对某一问题独特的领会角度有关,其直觉和理性都在起作用,是一种整体的呈现。这不是把握形式上的节奏就能做到的,而是需要艺术家具有良好的修养、特别的情愫、内在的资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独特的感觉世界,这才是最根本的东西。所以像迟与速、燥与润、疾与涩的问题,是人的内在情性与外在的艺术形式如何契合的问题。
在书法与绘画中,我们讲“意在笔先”。著名音乐学家汉斯利克讲音乐是一种纯形式的艺术,音乐本身是没有感情的,音乐节奏本身也不是感情。但节奏必然要受感情、知识、理性的左右。所以,“翰逸神飞”必要“神融笔畅”,“神融”是关键,唐代书法理论家孙过庭讲“取会风骚之意”“本乎天地之心”,不是玄虚的东西,它要求必须有非常大的气度,像弘一法师早年与晚年的书法有很大的不同,绝非简单的形式感的变化问题,而是另外的哲学、思想、情感对他的影响,造成了他书法风格的变化。书法虽然被有些学人称为“形式之艺术”,但绝不能导向“技”的方面。中国书法之所以成为中国艺术最典型的表征形式,正因为它是“写意的”中国艺术的最典型的表达,它代表中国艺术的特点,不在于它的线条,而在于它重视情性。
书法不是形式之艺术,而是“表现”之艺术。从这方面来讲,黄庭坚的书法就有极高的价值。若没有黄庭坚在“苏氏集团”中的悠游,没有他对道禅哲学的领会,他书法风格的独特面貌也不会出现。
书法当观“韵”,“韵”不是形式感的问题,而是内在情性的东西。所以“意在笔先”“书在写意”是中国艺术的本质,中国书法体现中国艺术的特征也是在这里。
(有删改)
请简要分析第二段的论述层次。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1 07:38: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差序格局(节选)

费孝通

①在乡村工作者看来,中国乡下佬最大的毛病是“私”。说起私,我们就会想到____,____”的俗语。谁也不敢否认这俗语多少是中国人的信条。其实抱有这种态度的并不只是乡下人,就是所谓城里人,何尝不是如此。苏州人家后门常通一条河,听来是最美丽也没有了,文人笔墨里是中国的威尼斯。可是我想天下没有比苏州城里的水道更脏的了。什么东西可以向这种出路本来不太畅通的小河沟里一倒,有不少人家根本就不必有厕所。明知人家在这河里洗衣洗菜,毫不觉得有什么需要自制的地方。为什么呢?——这种小河是公家的。
②一说是公家的,差不多就是说大家可以占一点便宜的意思,有权利而没有义务了。小到两三家合住的院子,公共的走廊上照例是尘灰堆积,满院生了荒草,谁也不想去拔拔清楚,更难以插足的自然是厕所。没有一家愿意去管“闲事”,谁看不惯,谁就得白服侍人,半声谢意都得不到。于是象格兰亨姆的公律,坏钱驱逐好钱一般,公德心就在这里被自私心驱走。
③从这些事上来说,私的毛病在中国实在比了愚和病更普遍得多,从上到下似乎没有不害这毛病的。现在已成了外国舆论一致攻击我们的把柄了。所谓贪污无能,并不是每个人绝对的能力问题,而是相对的,是从个人对公家的服务和责任上说的。中国人并不是不善经营,只要看南洋那些华侨在商业上的成就,西洋人谁不测目?中国人更不是无能,对于自家的事,抓起钱来,拍起马来,比哪一个国家的人能力都大。因之这里所谓“私”的问题却是个群己、人我的界线怎样划法的问题。我们传统的划法,显然是和西洋的划法不同。因之,如果我们要讨论私的问题就得把整个社会结构的格局提出来考虑一下了。
④西洋的社会有些象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在社会,这些单位就是团体。我说西洋社会组织象捆柴就是想指明:他们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分得清楚。在团体里的人是一伙,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如果同团体中有组别或等级的分别,那也是先规定的。我用捆柴来比拟,有一点不太合,就是一个人可以参加好几个团体,而好几扎柴里都有某一根柴当然是不可能的,这是人和柴不同的地方。我用这譬喻是在想具体一些使我们看到社会生活中人和人的关系的一种格局。我们不妨称之作团体格局。
⑤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④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三千里者也不过指其广袤的意思而已。这个网络象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网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所同的只是这体系罢了。体系是抽象的格局,或是范畴性的有关概念。当我们用这体系来认取具体的亲亲戚戚时,各人所认的就不同了。我们在家属体系里都有父母,可是我的父母却不是你的父母。再进一步说,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兄弟两人固然有相同的父母了,但是各人有各人的妻子儿女。因之,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⑦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现代的保甲制度是团体格局性的,但是这和传统的结构却格格不相入。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一般的。象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云,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到极端时,可以象苏秦潦倒归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象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⑧在孩子成年了住在家里都得给父母膳宿费的西洋社会里,大家承认团体的界限。在团体里的有一定的资格。资格取消了就得走出这个团体。在他们不是人情冷热的问题,而是权利问题。在西洋社会里争的是权利,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
⑨为自己可以牺牲家,为家可以牺牲族……这是一个事实上的公式。在这种公式里,你如果说他私么?他是不能承认的,因为当他牺牲族时,他可以为了家,家在他看来是公的。当他牺牲国家为他小团体谋利益,争权利时,他也是为公,为了小团体的公。在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站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也可以说是公的。其实当西洋的外交家在国际会议里为了自己国家争利益,不惜牺牲世界和平和别国合法利益时,也是这样的。所不同的,他们把国家看成了一个超过一切小组织的团体,为这个团体,上下双方都可以牺牲,但不能牺牲它来成全别种团体。这是现代国家观念,乡土社会中是没有的。
⑩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
【小题1】根据上下文,理解第②节“格兰亨姆的公律”的含义。
【小题2】根据第①段的内容,适合填入划线处的语句是
A.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B.人善有人欺,马善有人骑。
C.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D.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小题3】以下对“差序格局”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差序格局”中固定的时间地点个人圈子一定不相同。
B.“差序格局”中社会圈子会因个人势力的厚薄而伸缩。
C.“差序格局”中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没有严格的界限。
D.“差序格局”中,社会道德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
【小题4】能依据文意作出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西洋社会团体界限分明,每个人只能参加一个团体。
B.从个人对公家的服务和责任上说,中国人的确“无能”。
C.我们的社会用同一个体系认取的亲属可能是相同的。
D.乡土社会中亲属圈子的大小与家庭人口多少有关系。
【小题5】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修辞与新媒介(节选)

①诗歌界有一个说法基本为人们所接受,诗歌不能翻译。这句话不是说基本意思不能翻译,而是指翻译会损害诗歌原有的韵味。

②什么是文章或诗歌的韵味?有人说韵味难以言传,如果可以言传,那就是可以翻译。我基本同意这个说法。你觉得“天空未留痕迹,鸟儿却已飞过”与“天空中不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哪一种更好?这两种对泰戈尔《飞鸟集》中名句的翻译高下立判。差别在哪里?前者在修辞上下了更大功夫,我觉得是修辞开拓了诗歌的意义空间。因此我想,所谓韵味就于修辞。其实韵味这一说法,本身就是一种修辞性表达,因为音韵本来是指声音,现在是来喻指诗歌的某种意义。所谓诗歌不可翻译,严格来说,是修辞难以翻译的缘故。修辞之所以难以翻译,是因为修辞中带有文化的全部传统。客观一点说,某种语言的历史越悠久就越美,因为语言的历史越长,语言表达就越丰富,修辞的手段会越发多彩,其意义空间就越宽阔。在这点上,我认为中国的汉语最美,因为有两千多年的语言史做底蕴。

③修辞是语言表达的手段,是语言学和叙事学诗学范畴的研究课题,本来和科技没什么关系。然而,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媒介和新科技侵入到修辞领域中,或者说我们可以从修辞角度来认识这个问题。前些年李安的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引起热议,议论的焦点就是那3D/4k/120帧版本的拍摄影像所带来的观影效果,或者说,这一高清晰度的拍摄技术对于影片故事的叙述到底产生了什么样的作用。新技术的运用和艺术的发展结下了不解之缘,特别是在影视艺术中,因为影视艺术就是在技术、媒介创新的条件和环境中产生的。因此一种新技术的运用,就是引进一种修辞方式。

④随着新科技和新媒介的迅猛发展,技术和艺术的界限不可能像以前那样可以做清晰的划分,因此,有学者认为“技术是无形的形而上学”,这不是说技术是无形的,而是说______

⑤其实这种情形,在视觉艺术和造型艺术方面早就有所表现,因为绘画和雕塑,在材料上的变化比较多样复杂,一种新的材料出现,会带来新的美学效果。新材料可以看成是新媒介,如油画的颜料、雕塑的新材料,等等。当代艺术展,往往同时是新媒介艺术展,特别是装置艺术,几乎没有什么材料不可以在装置艺术作品中出现。不过,一般性的东西方美术史很少讨论材料方面的变化,更多的是关注画家风格和技法上的变化,这是因为传统上,人们更多地认可观念的艺术。

⑥今天的影视艺术在某种意义上更偏向于技术的艺术,因为所有的新媒介技术一旦产生,往往会被应用于电影或电视的拍摄中。以金庸武侠小说为例,他的《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笑傲江湖》等都被翻拍了许多次,每一次拍摄所带来的新意,往往不在故事,而在技术的表现。由于有了影视特技和新的电脑制作技术,呈现的画面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故事背景或环境,而是成为一种新的景观。在这样的虚构故事中,一切新技术都有用武之地。故事的内涵同时包括不同的层面,即情节的层面和视觉感官的层面,而后者往往调动的是新技术手段。

⑦现在看来千年不变的叙事艺术也有类似情形发生。当然作为叙事者,作家是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来创作,如果一个作家在同一个文本中同时用了另一种语言,某种意义上就是用了另一种媒介。例如,乔伊斯在《尤利西斯》中就使用了多种语言,而这些不同的语言就成为小说的修辞。尽管从以往文学批评的立场出发,人们对这位小说家的“意识流”手法更为称道,因为意识流开辟了小说的表现空间,使得二十世纪的小说有了新的动力;但是今天看来,这本书对读者构成的真正障碍应该是小说的多种语言并用,而不是意识流。因为一旦人们在观念上接受了意识流,意识流不但不成为阅读障碍,反而会成为阅读的激励。但是要能感受乔伊斯小说的韵味,恐怕得有更深的语言底蕴。当然语言媒介不同于新技术媒介,语言媒介是在历史和传统中慢慢形成的,人类的语言虽然在发展,但是基本上是相对稳定的,它的维度总是有限的,并且接受语言的修辞需要某种长期的修养。而新技术媒介情况则有所不同,它们总是能开辟新的修辞空间。

⑧这里或许可以将修辞分为两个大类:一个是同形态修辞(同媒介修辞),即语言作品的修辞是语言,绘画作品的修辞是线条、色彩、构图等绘画要素,影视作品的修辞是各种影像手段(当然影视作品的修辞比较复杂,有多个维度)。另一个是异形态修辞(新媒介修辞),如文字中间掺杂图像和各种符号。如果说以往我们所理解的修辞基本是同媒介修辞,那么今天的微博、微信、社交媒体上,基本是各种形态修辞混合在一起。应该说越是新媒介,越容易产生修辞。

⑨当然,在同形态修辞中,读者能比较修辞技巧的高低,或者赞赏某位诗人精湛或炉火纯青的笔触。但是在异形态修辞中,情形就十分复杂,因为它们不在同一个语义轴上,难以做出相应的评判。如果说同形态修辞是水平方向的,那么异形态修辞就呈现立体形态。许多先锋艺术是互为修辞的,所有让观众错愕、惊诧的作品,都在共同表明“我们是艺术先锋,我们在探索,我们是在开拓新的艺术空间”。

【小题1】填入第④段空白处最恰当的句子是
A.新技术、新媒介已经与许多艺术融为一体,不分彼此。
B.新技术、新媒介带来的形式变革是现代艺术创新发展不可缺少的辅助因素。
C.新技术、新媒介已经介入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太容易被人们所察觉。
D.新技术、新媒介带来的观念变化往往是隐形的,不太容易被人们所察觉。
【小题2】下列对本文四个事例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飞鸟集》译文对比,突出了修辞具有开拓诗歌意义空间的作用。
B.李安电影引发热议,充分显示出新科技大有取代语言学和叙事学诗学修辞的趋势。
C.金庸小说成为翻拍对象,表明新技术在影视拍摄的视觉感官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D.《尤利西斯》多种语言并用,表明叙事艺术在修辞方面也能够自我更新。
【小题3】下列对“新媒介”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媒介就是一种修辞,没有新旧之分。
B.新媒介是一种新技术,转化为修辞很困难。
C.新媒介比传统的语言媒介,更具有高超的修辞效果。
D.一种新媒介可以成为另一种新媒介的修辞。
【小题4】从论证的严谨性看,第①②段是否可以删去,请加以分析。
【小题5】根据第⑦段画线句,作者指出新手法为文学作品开辟了表现空间,请从下列篇目中任选一篇对此进行分析。
徐志摩《再别康桥》   卡夫卡《变形记》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阅读经典,成就“今典
①阅读是永恒的,载体却不断更新。第二十三个“世界阅读日”前夕,一些商家推出新的电子书阅读器,努力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从中国的简帛、埃及的莎草纸、欧洲的羊皮纸到今天的电子墨水屏,人类的阅读载体不断演进,不变的却是人们对阅读的热爱,对精神世界的守望。
②经典作品的魅力,并没有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而消散,相反,阅读方式和载体的丰富,让人们可以更轻松地接触经典。近两年,中国互联网界最引人关注的现象之一,就是风起云涌的“知识付费”。通过缴纳一定的费用,用户可以收听收看包括经典作品在内的各种知识讲座,甚至可以让专家为自己答疑解惑。移动互联时代的经典作品,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释放出延绵不绝的魅力。
③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开拓出一个巨大的文化和阅读空间。对中国来说,知识付费的商业模式之所以能够兴起,一个重要的社会基础就在于,经过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的高等教育改革,当代中国社会已经积累了规模庞大的“知识大众”和“文化大众”群体,他们拥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和文化水平,有着较强的精神诉求。满足他们的阔读需求,为他们提供包括经典作品在内的优质知识资源,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刚需。
④有了大众的参与,阅读将不仅仅是一项个体的、静穆的思想活动,还将是一项动态的文化生产部作品从诞生到成为经典,就是“经典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因为有了无数读者的参与和拣选,成为一项大众文化事业,体现出专属于自己民族和时代的精神气质,构成了经典的谱系。其实,已经进入经典谱系的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通常也和大众有着亲密的关系。简·奥斯汀的作品在成为经典之前和之后,都是很多英国家庭晚饭后的谈资;美国西进运动中的拓荒人,结束一天的伐木后也会读上一幕莎士比亚;对于不少有一定年龄的中国人来说,听老人摇着蒲扇讲《三国演义》的情景,又填满了多少个夏日黄昏?正是在大众的口耳相传之中,成就了人类文明史上延绵不绝的经典作品。
⑤因此,我们阅读经典作品,也要以优质的创作、精纯的阅读、大众的文化参与,成就今天的经典。前几天,美国《纽约客》杂志网站刊登了一篇文章,介绍在中国家喻户晓的一位作家:金庸。文章称他在中国的文化价值,大约相当于《哈利·波特》加《星球大战》。这一评价,恐怕也是看中了金庸作品作为大众文化“今典”的价值。当然,“经典化”的过程难免泥沙俱下,大部分风靡一时的流行读物都成了泥沙。这就需要我们的大学、知识群体以及负有文化责任的媒体做出引导,让年轻人在更广阔的世界里,以更高质量的阅读,形成自己的精神视野。
⑥书林新叶催陈叶。移动互联时代,知识正以裂变般的速度更新,人们期待更多经典作品。今天,我们阅读前人经典,更要成就当代“今典”。技术发展赋予我们时代的读与写更大的开放性,需要我们好好把握,善加运用,让久远的经典面目可亲,让优秀的当代作品脱颖而出。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阅读载体的不断演进,丰富了阅读方式和阅读载体,让人们更热爱经典,也让人们更轻松地接触经典。
B.移动互联时代,风起云涌的“知识付费”使经典作品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释放出延绵不绝的魅力
C.一部经典作品,是在无数读者的参与和拣选过程中形成的,它和大众关系密切,正是因为大众的口耳相传,使之成为经典
D.金庸作品的文化价值,与《哈利·波特》和《星球大战》是大致相当的,但其作品能不能成为经典,还有待于历史的检验。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重点阐述了在当今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不仅要阅读经典,更要积极参与,成就当代“今典
B.作品“经典化”与大众的参与有着密切的关系。正是因为广大读者的参与,才成就了今天的经典
C.作者主要采用了举例的论证方式,如第①段中列举了古今的阅读载体,第④⑤段中列举部分中外作家的作品。
D.文章先阐述当下经典作品魅力永恒,再指出“经典化”离不开大众参与,最后阐述成就“今典”的方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移动互联时代,阅读方式和阅读载体多样化使我们能够更轻松地接触经典,使经典作品不断释放魅力。
B.作品“经典化”的过程离不开大众的参与,因此一部作品要成为经典,需要得到广大读者的认可
C.大众的口耳相传成就了延绵不绝的经典作品。今天,我们要把握好技术的发展,使当代“今典”超越前人的经典。
D.成就今天的经典作品,需要我们优质的创作、精纯的阅读、大众的文化参与,使自己的精神视野更加开阔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文人具有深厚的精神担当的品格,这种品格突出表现为一种忧国忧民、济世救国的政治情怀。从孔夫子的“大道天下”,到屈原的“众人皆醉我独醒”,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切编织成一个绵延的思想传统。这一思想传统移植到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身上,蝶化成“五四”启蒙精神。因此从精神谱系上说,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和中国传统文人是一脉相承的。这就决定了中国现代文学强烈的现实品格和浓郁的政治情怀。中国现代文学正是以其浓郁的政治情怀,才成为思想启蒙的重要营垒,才密切融入中国现代化运动中,也才有效地承载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担当。
知识分子的政治情怀不会始终与政治现实,尤其是政治权力协调一致,二者之间的矛盾对立往往导致文学屈从于政治现实、知识分子逐渐丧失独立品格。改革开放为知识分子独立意识的觉醒创造了条件,但当时不少知识分子把独立品格与政治情怀对立起来,甚至质疑忧国忧民传统的正确性,从而放弃了对于社会的精神担当。因为对社会职责的放弃,知识分子独立意识的觉醒反而导致了知识分子的自我放逐。这一点在文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上世纪80年代的文学一度引领着思想解放的潮流,但到了80年代末期,伴随着“向内转”,文学逐渐从政治、思想、社会批判等阵地大幅度的后撤。
所幸的是,淡薄政治情怀并没有成为文学的主潮,更多作家则是在尝试着以新的文学叙事来表达政治情怀,日常生活叙事逐渐兴起并蔚为大观,从根本上改变了宏大叙事的一统天下,但是日常生活叙事并没有取代宏大叙事,相反激发宏大叙事突破过去的僵化模式,构成了当代文学中宏大叙事和日常生活叙事交相辉映的状况。两种文学叙事表达了解放政治和生活政治两种不同的政治情怀。新时期以后的拨乱反正,也就是中国本土在20世纪末期重新启动现代化的“解放政治”。但发生在中国本土的现代化又是一种后发式的现代化,它使前现代、现代、后现代处在同一时空之中,具有鲜明的“时空压缩”的文化特征,因此生活政治在社会领域中占据着越来越多的空间,它们需要通过文学叙事获得认同。解放政治的情怀和生活政治的情怀在中国当下的现代化处境中互相依存,互相补充,形成纠缠在一起的难舍难分的关系。这对于新世纪以来的文学叙事来说,便提供了更为广泛的选择,因而决定了文学叙事的多样性和变异性。
中国的改革开放向着纵深发展,在取得令世界瞩目的成绩的同时,现代性所带来的问题也凸显出来,如欲望扩张、精神匮乏、贫富悬殊、城乡差距、生态恶化等等,这些问题关乎民族的命运和未来,也关乎每一个人的个体精神的健康健全的成长发展。因此,一个真正有着精神担当的作家应该既有生活政治的政治情怀,又有解放政治的政治情怀。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解决当今社会的问题。事实上,当代文学进入到新世纪以来,这两种叙事的融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它让作家们的精神担当越来越落到实处。
【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关于“精神担当”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忧国忧民、济世救国的政治情怀是中国文人精神担当的突出品格阅读答案__中国文人具有深厚的精神担当的品格阅读答案。
B.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担当有着悠久绵延的思想传统。
C.中国现代文学只有有效承载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担当,才能表现其浓郁的政治情怀。
D.“五四”启蒙精神体现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深厚的精神担当的品格。
【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识分子的政治情怀不会始终与政治现实,尤其是政治权力协调一致,知识分子丧失独立品格,主要因为前两者之间的矛盾对立。
B.因为改革开放为知识分子独立意识的觉醒创造了条件,所以不少知识分子品格独立,放弃了对社会的精神担当。
C.上个世纪80年代末,文学从政治、思想、社会批判等阵地大幅度后撤,意味着部分作家对社会职责的放弃,是一种不可取的做法。
D.一个有精神担当的作家兼有生活政治和解放政治两种政治情怀,通过宏大的叙事和日常生活叙事来表达这样的情怀。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家放弃精神担当,就意味着他们政治情怀的淡薄,对社会职责的放弃。
B.鲁迅先生写小说声援“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体现了鲁迅先生具有浓郁的政治情怀。
C.新世纪文学叙事具有多样性与变异性,从而决定了解放政治情怀和生活政治情怀的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关系
D.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真正有着精神担当的作家应该关注现代性带来的欲望扩张、精神匮乏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