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
林逋
底处凭阑思渺然,孤山塔后阁西偏。
阴沉画轴林间寺,零落棋枰葑上田
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
迟留更爱吾庐近,只待重来看雪天。
(注)①端上人:名端的和尚。②葑上田:古代的一种水田,状如木格。
(1)全诗围绕“望”字展开,诗人“望”到了怎样的画面。
    
    
(2)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1-12-29 11:12: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杨琁

①杨琁字机平,会稽乌伤人也。高祖父茂,本河东人,从光武征伐,为威寇将军,封乌伤新阳乡侯。建武中就国,传封三世,有罪国除,因而家焉。父扶,交址刺史,有理能名。兄乔,为尚书,容仪伟丽,数上言政事。桓帝爱其才貌,诏妻以公主。乔固辞不听,遂闭口不食,七日而死。

②琁初举孝廉,稍迁,灵帝时为零陵太守。是时,苍梧、桂阳猾贼相聚,攻郡县,贼众多而琁力弱,吏人忧恐。琁乃特制马车数十乘,以排囊盛石灰于车上,系布索于马尾,又为兵车,专彀弓弩,克期会战。乃令马车居前,顺风鼓灰,贼不得视,因以火烧布,布然马惊,奔突贼阵,因使后车弓弩乱发,钲鼓鸣震。群盗波骇破散,追逐伤斩无数,枭其渠帅②,郡境以清。荆州刺史赵凯,诬奏琁实非身破贼,而妄有其功。琁与相章奏,凯有党助,遂槛车征琁。防禁严密,无由自讼,乃噬臂出血,书衣为章,具陈破贼形势,又言凯所诬状,潜令亲属诣阙通之。诏书原琁,拜议郎,凯反受诬人之罪。

琁三迁为勃海太守所在有异政以事免。后尚书令张温特表荐之,征拜尚书仆射。以病乞骸骨,卒于家。

注①琁:同“璇” ②渠帅:首领。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建武中就(____________)
(2)琁初孝廉(____________)
(3)期会战 (____________)
(4)布马惊(______________)
【小题2】选出下列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
A.噬臂出血//今其智反不能及
B.贼众多琁力弱//史噤不敢发声,趋
C.郡境清// 汉亦留之相当
D.因而家// 涕泣谋于禁卒,卒感
【小题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桓帝爱其才貌,诏妻以公主。
(2)潜令亲属诣阙通之。
【小题4】用“/”给第③段画线部分断句。
琁 三 迁 为 勃 海 太 守 所 在 有 异 政 以 事 免
【小题5】结合文章内容对于杨琁的性格特点概括并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⑴《小琉球漫志》十卷,筠园先生官凤山时所著也。凡海中日月之出没,鱼龙烟云之变幻,与夫都邑地理人物鸟兽草木之奇怪,风俗言语之殊异,莫不一一笔记。间为诗歌,以发其羁旅之情。题曰《小琉球漫志》。小琉球,凤山山名也。

⑵先生少以诗名天下,天下言诗者,咸推先生。尝游太学,以不遇而归。年几五十,始教谕德化,可谓穷矣。居二年,调凤山。凤山在海外,荒凉僻陋,不可一夕居;而人文之乔野,又特甚焉。岂天欲先生昌明诗教于重洋,而使薄海穷壤,咸知国家雅化之盛与?抑欲使奇观异闻,得先生雄伟恢闳、绝伦特出之才以志之,以为史氏之采择与?则是志也,岂非海隅一代之典籍哉!

⑶家泰,先生婿也。复从事先生之门,得亲承教诲,且习先生之诗尤深。今读是志,因叹先生之才,不得施于朝庙,作为雅颂,荐道圣世功德,而纪载祗此。然其雄辞丽句,照耀后世;后世读者,与退之潮州诸诗、子厚永柳诸记及东坡海外文字何异?则先生斯志,岂犹是星槎、瀛涯胜览诸小说稗编,仅供观听也哉?岁在柔兆阉茂之余月,子婿徐家泰谨跋。

【小题1】概括第⑴段的主要内容。
【小题2】作者盛赞《小琉球漫志》,因为作者认为它是“ ”。(用文中词句回答)
【小题3】关于筠园先生和他的《小琉球漫志》,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生曾在荒僻野蛮的凤山做过两年官。
B.先生教化百姓,传播文明,记录奇异。
C.志的语言雄奇美丽,足可见先生之才。
D.徐氏感慨先生遭遇和才华,为之写跋。
【小题4】第⑶段画线句表明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小题5】依据本文,针对筠园先生或凤山,用“不幸”和“大幸”,写一段40字左右的文字。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雁宕山日记(节选)

(明)徐宏祖

自初九日别台山,初十日抵黄岩,日已西,出南门三十里,宿于八岙。

……

十四日,天忽晴朗,强清隐徒为导。清隐谓湖中草满,已成芜田,徒复有他行,但可送至峰顶。余意至顶,湖可坐得。于是人捉一杖,跻攀深草中,一步一喘,数里始历高巅。四望白云迷漫一色,平铺峰下。诸峰朵朵,仅露一顶,海中玉环一抹,若可俯而拾也。北瞰山坳立内,石笋森森。三面翠崖环绕,更胜灵岩。但谷幽境绝,惟闻水声潺潺,莫辨何地。望四面峰峦,累累下伏如丘垤,惟东峰昂独上,最东之常云,犹堪比肩

导者告退,指湖在西腋一峰,尚须越三尖。余从之。及越一尖路已绝再越一尖而所登顶已在天半自念《志》云宕在山顶龙湫之水即自宕来。今山势渐下,而上湫之涧,却自东高峰发脉,此已隔二谷。遂返辙而东,望东峰之高者趋之,莲舟疲不能从,由旧路下。余二奴,东越二岭,人迹绝矣。已而山愈高,脊愈狭,两边夹立,如行刀背。又石片棱棱怒起,每过一脊,即一峭峰,皆从刀剑隙中攀援上,如是者三。但见境不容足,安能容湖?既而高峰尽处,一石如劈。踌躇崖上,不敢复向故道,俯瞰南面石壁下有一级,遂脱奴足布四条,悬崖垂空,先下一奴,余次从之,意可得攀援之路。及下,仅容足,无余地。望岩下斗深百丈,欲谋复上,而上岩亦嵌空三余丈,不能飞。持布上试,布为突石所勒,忽中断。复续悬之,竭力腾挽,得复登上岩。出险,还云静庵,日已渐西。主仆衣履俱敝,寻湖之兴衰矣。遂别而下,复至龙湫。坐至暝始出,南行四里,宿能仁寺。

十五日,寺后觅方竹数握,细如枝。林中新条,大可径寸,柔不杖,老柯斩伐殆尽矣。遂从歧度四十九盘,一路遵海而南,逾窑岙岭,往乐清。

(选自《徐霞客游记》,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犹堪比肩 比肩:相当
B.此已隔二谷 去:离开
C.不能飞 陟:登高
D.柔不杖 中:合,符合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强清隐徒为导    今其智反不能及
B.惟东峰昂独上    奚以知其
C.余二奴,东越二岭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
D.皆从刀剑隙中攀援上 弃甲曳兵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以景物描写为主,描绘了寻找山顶雁湖途中狰狞的山石、险峻的悬崖、危急的形势,写得跌宕起伏,险象环生,惊心动魄。
B.第二节写作者攀上高巅的经历及所见的美景,其中描写云海奇观部分,境界开阔奇幻,景色瑰丽壮美,抒发了作者明朗廓大的胸襟。
C.作者为证实《志》中“龙湫之水即自宕来”的记载,奋力寻湖,显现了作者寻找山顶雁湖时的心理:开头的自信、坚定到途中的疑虑、求生乃至最后的扫兴,文脉清晰。
D.作者融写景于叙事,笔下处处体现了山水的险恶、旅途的艰辛和作者不畏艰险的顽强精神,令人如亲历其境,为之担惊。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及 越 一 尖 路 已 绝 再 越 一 尖 而 所 登 顶 已 在 天 半 自 念 《志》 云
宕 在 山 顶 龙 湫 之 水 即 自 宕 来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诸峰朵朵,仅露一顶,海中玉环一抹,若可俯而拾也。
(2)先下一奴,余次从之,意可得攀援之路。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庆历二年攉进士上第,签书淮南判官。旧制,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否。再调知鄞县,起提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通判钎州。文彦博为相,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斧竞之风。寻召试馆职,不就。修荐为谏官,以祖母年高辞。修以其须禄养言于朝,用为群牧判官,请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入为度支判官,时嘉佑三年也。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仁宗万言书,言改革之事,然帝未以应。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安石未贵时,名裳京师,性不好华腴,自奉至俭,或衣垢不浣,面垢不洗,世多称其贤。蜀人苏洵独曰:“这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患作《辩奸论》以刺之。
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初,安石训释《诗》《》《周礼》,既成,颁之学官,天下号曰“新义”。晚居金陵,又作《字说》。多穿凿傅会,其流入于佛、老。一时学者,无敢不传习,主司纯用以取士,士莫得自名一说,先儒传注,一切废不用。
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曰文。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八十六》,有删改)
(注)①忮:zhì,刚愎。②儇:xuān,轻浮。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
B.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
C.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
D.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是有关联的,名与字的意思或相近,或相对,或用典等。介,古代传说为凤凰站落之石。甫,古代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
B.庆历、嘉佑、元佑,都是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武帝开始使用的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C.《书》,即《尚书》,也称为《书经》,是我国第一部古典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以记言为主。后被列入“五经”之中,是儒家重要的经典。
D.谥,即谥号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喜好读书,文思敏捷。他年少时读书过目不忘,写的文章看似不经意,实则非常精妙,曾受到欧阳修的赏识,后来他中了甲等进士。
B.王安石淡泊名利,不喜奢华。朝廷曾屡次征召他进京任职,都被他推托了。他穿衣不讲究,但苏洵认为他不近人情,是个奸邪之人。
C.王安石很有才干,政绩卓著。他做淮南判官期间,兴修水利,推陈出新。他晚年在金陵写的《字说》一书,其中的内容大多穿凿附会。
D.王安石倔强刚愎,善于辩论。他曾经上万言书,洋洋洒洒阐述变法的主张。他在当宰相期间不用老成持重的人,而用轻浮有点小聪明的年轻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贷谷与民,山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
②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